醫(yī)學微生物學復習重點_第1頁
醫(yī)學微生物學復習重點_第2頁
醫(yī)學微生物學復習重點_第3頁
醫(yī)學微生物學復習重點_第4頁
醫(yī)學微生物學復習重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醫(yī)學微生物學復習重點

緒論

微生物的種類與分布

1.非細胞型微生物:

是最小的一類微生物。

特點:無典型細胞結構,無能量產生酶系統(tǒng),只能在活細胞內增殖;核酸類型為DNA或RNA。

代表生物:病毒屬于此類微生物。

2.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特點:核呈環(huán)狀裸DNA團塊,無核膜、核仁;細胞器不完善,只有核糖體;DNA和RNA同時存在。

代表生物:分古生菌和細菌二大類。細菌的種類繁多,包括: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螺旋

體和放線菌。

3.真核細胞型微生物:

特點:細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細胞器完整。

代表生物:真菌屬于此類微生物。

4.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極為廣泛

江、河、湖泊、海洋、土壤、礦層、空氣及人類、動物和植物的體表、與外界相通的腔道,都

有數(shù)量不等、種類不一的微生物存在。其中以土壤中的微生物最多。

第一章細菌的形態(tài)與結構

一、細菌的大小與形態(tài):細菌一般以微米(Nm)為單位;按期外形區(qū)分主要有球菌、桿菌和螺形菌三

大類。

二、細菌的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質。

1.細胞壁:

用革蘭染色法可以分為兩大類,即革蘭陽性(G+染成紫色)菌和革蘭陰性(G染成紅色)菌。兩類細菌

細胞壁的共有組分是肽聚糖,但分別擁有各自的特殊組分。

(1)肽聚糖:是細菌細胞壁的共同組分,為原核細胞所特有,又稱為粘肽或胞壁質。G+菌的肽聚糖山聚

糖骨架、四肽側鏈和五肽交聯(lián)橋三部分組成,G-菌的肽聚糖僅由聚糖骨架和四肽側鏈兩部分組成。

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交替間隔排列,經(jīng)由1,4糖昔鍵(溶菌酶作用點)聯(lián)

結而成。

五肽交聯(lián)橋:青霉素的作用點,所以革蘭陽性菌對青霉素敏感。

(2)革蘭陽性菌細胞壁特殊組分

G+細菌的細胞壁較厚,肽聚糖(G+主要成分)和磷壁酸(特有成分)還有少數(shù)是磷壁醛酸。磷壁酸具

有抗原性及黏附素活性,具有黏附作用,與細胞的致病性有關。

(3)革蘭陰性菌細胞壁特殊組分

G-細菌細胞壁較薄,除了肽聚糖以外,還有外膜(G-主要成分),外膜由脂蛋白、脂質雙層和脂多糖

三部分組成。由脂質雙層向細胞外伸出的是脂多糖(LPS)。LPS由脂質A、核心多糖和特異多糖三部分組成,

即G-菌的內毒素。

?脂質A:

i.不同種屬細菌的脂質A骨架基本一致

ii.脂質A是內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學活性的主要組分,無種屬特異性。

iii.耐熱,毒性反應為發(fā)熱

?核心多糖:有屬特異性,同一屬細菌的核心多糖相同

?特異多糖:是G-的菌體抗原(??乖?,具有種特異性。

膜璘瞰酸

圖1-5革蘭陽性菌細胞壁結構模式圖

?1-6革蘭陰性菌細胞壁結構模式圖

細胞量革蘭陽性首軍王麗性?

強度較堅韌較疏松

。厚度厚,20~80nm薄,10~15nm

肽聚糖層數(shù)多,可達50層少,1~2層

0

肽聚糖含量多,占細胞壁干重50%~80%少,占細胞壁干重5%~20%

糖類含量多,約45%少,15%~20%

脂類含量少,1%~4%多,11%~22%

。磷壁酸+-

'外膜—+

回問答題。

(4)細菌細胞壁缺陷型(L-型)

特點:

①高度多形性,大多為G-菌;

②高滲低瓊脂含血清的培養(yǎng)基中生長;

③生長繁殖較原菌緩慢;

④油煎蛋樣菌落(2~7天后)

⑤某些L型仍有一定的致病力,通常引起慢性感染

?臨床檢驗時需注意考慮是否是細菌L型感染

⑦去除誘發(fā)因素后,有些L型可以回復為原菌

2.細胞質:

(1)核糖體:是細菌合成蛋白質的場所。

(2)質粒:染色體外的遺傳物質,由閉合的環(huán)狀雙股DNA組成。

?質粒的特點:

i.帶有遺傳信息,控制細菌某些特定的遺傳性狀;

ii.能自行復制;

iii.可丟失,非細菌生命活動所必需;

iv.能通過接合或傳導作用等傳遞給其他細菌;

【F質粒:制造性菌毛;R質粒:決定細菌耐藥性形成;Vi質粒:參與細菌毒力;Col質粒:大腸菌素】

三、細菌的特殊結構:莢膜,鞭毛,菌毛,芽抱。

1.莢膜:

(1)包繞在細胞壁外的一層黏液性物質。厚度20.2口^!時?,稱為莢膜或大莢膜,厚度<0.2um者

稱為微莢膜。

(2)功能:

i.抗吞噬作用:抵抗吞噬細胞的吞噬和消化

ii.抗有害病毒的損傷作用:抵抗體液因子的殺菌作用

iii.必要時提供細菌代謝時所需的水分

iv.黏附作用:莢膜多糖可使細菌彼此黏連,也可黏附于組織細胞或無生命物體表面,參與生物

被膜的形成。變異鏈球菌依靠莢膜將其固定在牙齒表面,利用口腔中的蔗糖產生大量的乳酸,

積聚在附著部位形成生物被膜,導致牙齒玦瑯質的破壞,發(fā)生踽齒。

有抗原性,也可用于細菌的鑒定與分析。

2.鞭毛:

(1)定義:某些細菌表面附著的細長并呈波狀彎曲的絲狀物。鞭毛長5?20Um,直徑12?

30nm

(2)功能:

i.細菌的運動器官;

ii.有些細菌的鞭毛與致病性有關;

iii.具有抗原性(H抗原):各菌種的鞭毛蛋白結構不同,具有高度的抗原性,稱為鞭毛(H)抗

原;

iv.根據(jù)鞭毛菌的動力和鞭毛的抗原性,可用以鑒定細菌和進行細菌分類。

3.菌毛:

(1)定義:許多革蘭陰性菌和少數(shù)革蘭陽性菌菌體表面存在著一種比鞭毛更細、更短而直硬的絲

狀物。與細菌的運動無關。必須用電子顯微鏡觀察。

(2)功能及分類:

菌毛的種類功能

普通菌毛黏附:致病

性(F)菌毛(僅見于少數(shù)G-菌)遺傳物質的傳遞,與其變異有關

4.芽胞:

(1)定義:某些細菌在一定的環(huán)境條件下,在菌體內部形成一個圓形或卵圓形小體,是細菌的休眠

形式。產生芽胞的細菌都是G+菌。

(2)形成:芽胞基因(遺傳因素)體外(環(huán)境因素:在動物體外對細菌不良的環(huán)境條件下形成)

(3)發(fā)芽:環(huán)境適宜時,一個細菌只形成一個芽抱,一個芽抱發(fā)芽也生成一個菌體,所以芽抱不是

細菌的繁殖方式,只是細菌為了生存的休眠形式,稱為休眠體。未形成芽胞而具有繁殖能力的菌體稱

為繁殖體。

(4)功能和醫(yī)學意義:

i.抵抗力強,可以幫助細菌渡過不良環(huán)境。

原因:?含水量少,蛋白質不易受熱變性

?多層致密厚膜結構,理化因素不易透入

?芽抱的核心和皮質中含有毗嚏二竣酸,與鈣生成的鹽能提高芽胞中各種酶的熱穩(wěn)定性。

ii.進行消毒滅菌時,以芽胞是否被殺死作為判斷滅菌效果的指標。殺滅芽抱最可靠的方法是壓力蒸

汽滅菌法。

iii.鑒別細菌。

iv.細胞芽抱是某些外源性感染的重要來源:細菌的芽抱并不直接引起疾病,僅當芽抱發(fā)芽成為繁殖

體后,才能迅速大量繁殖而致病。

三、革蘭染色的意義:

(1)將細菌區(qū)分為革蘭陽性、革蘭陰性兩大類,有助于細菌的鑒別診斷。

(2)選擇藥物:革蘭陽性菌與革蘭陰性菌對各種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

(3)研究細菌的致病性:一般革蘭陽性菌外毒素致病,革蘭陰性菌內(外)毒素致病。

第二章細菌的生理

一、細菌的營養(yǎng)物質:一般包括水、碳源、氮源、無機鹽和生長因子等。

二、細菌的營養(yǎng)類型:自養(yǎng)型、異養(yǎng)型。所有的病原菌都是異養(yǎng)菌,大部分屬寄生菌。所有的自養(yǎng)菌都不

治病。

三、影響細菌生長的因素:

1.營養(yǎng)物質

2.氫離子濃度(pH):

多數(shù)細菌生長的pH范圍是6.0?8.0;多數(shù)病原菌最適pH為7.27.6

3.溫,度:

(1)嗜冷菌:最適生長溫度為10?20℃

(2)嗜溫菌:最適為20?40℃

(3)嗜熱菌:最適為50?60℃

(4)多數(shù)病原菌最適37℃(屬于嗜溫菌,最適生長溫度為人的體溫)

4.氣體

(1)專性需氧菌:如結核分枝桿菌

(2)專性厭氧菌:如破傷風梭菌,。2對其有害

(3)兼性厭氧菌:大多數(shù)病原菌

(4)微需氧菌:如空腸彎曲

CO2對細菌的生長也很重要。大部分細菌在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CO2可滿足需要。

5.滲透壓

四、細菌的生長繁殖:

1.細菌一般以簡單的二分裂方式進行無性繁殖

2.細菌生長速度很快(但結核桿菌的生長速度很慢)

3.根據(jù)生長曲線可以分為四期:遲緩期、對數(shù)期、穩(wěn)定期、衰亡期。其中對數(shù)期又稱指數(shù)期,此期細菌

的形態(tài)、染色性、生理活性等比較典型,研究細菌的生物學性狀(形態(tài)染色、生化反應、藥物敏感試驗等)

應選用該期的細菌。

五、細菌的代謝產物:

細菌對糖、蛋白質的分解能力的不同,因而代謝產物各異,利用生物化學方法鑒別不同細菌稱為細菌的生

化反應。(十表示產酸產氣+表示產酸一表示不反應)

1.糖發(fā)酵試驗(初步鑒別腸道致病與非致病菌)

大腸埃希菌傷寒沙門菌

葡萄糖?+

乳糖十-

2.IMViC試驗:口引跺(I)、甲基紅(M)、VP(V)、枸檬酸鹽利用(C)四種試驗常用于鑒定腸道桿菌,合稱

為IMViC試驗。大腸桿菌對這四種試驗的結果是“++一一”,產氣桿菌則為“一一++”

六、細菌的合成代謝產物以及醫(yī)學上的意義

1.熱原質(有害):是細菌合成的一種注入人體或動物體內引起發(fā)熱反應的物質。大多數(shù)是G-菌的脂多糖。

2.毒素與侵襲性酶(有害):

內毒素:G—菌的脂多糖

外毒素:G+菌和少數(shù)G—菌產生的蛋白質

外毒素毒性強于內毒素

侵襲性酶

3.色素:某些細菌能夠產生不同顏色的色素,有助于鑒別細菌。色素分為水溶性和脂溶性。

4.抗生素(有益)

5.細菌素(有益)

6.維生素(有益)

七、培養(yǎng)基:分為液體、固體和半固體培養(yǎng)基。在半固體培養(yǎng)基中,有鞭毛的細菌在其中可以自由游動,

沿穿刺線呈羽毛狀或云霧狀混濁生長,無鞭毛細菌只能沿穿刺線呈明顯的線狀生長,可以用來做動力實驗。

八、消毒滅菌的常用術語:

1.滅菌:殺滅物體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2.消毒:殺死物體上或環(huán)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殺死細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3.防腐: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方法。

4.無菌和無菌操作:無菌是無活菌的意思,多是滅菌的結果。防止微生物進入人體或其它物品的操作技術,

稱為無菌操作。

九、物理消毒滅菌法:

■熱力滅菌法

1.干熱滅菌法

(1)焚燒:適用于病理性廢棄物品或動物尸體等,用于不需要再利用的物品。

(2)燒灼:適用于微生物學實驗室的接種環(huán)、試管口等。

(3)干烤:適用于高溫下不變質、不損壞、不蒸發(fā)的物品,例如玻璃器皿、瓷器、玻璃注射器等的滅菌。

(4)紅外線

2.濕熱滅菌法:

(1)巴氏消毒法:用于消毒牛乳、酒類:61.1~62.8℃30min;71.7℃15~30s。

(2)高壓蒸汽滅菌法:效果最好的滅菌方法,密閉蒸汽鍋:1.05kg/cm2(103.4Pa),121.3℃15-20min,

常用于一般培養(yǎng)基、生理鹽水、手術敷料等耐高溫、耐濕物品的滅菌。

?濕熱滅菌法最常用,在同一溫度下,比干熱滅菌法方法效果好。

原因:①濕熱中細菌菌體蛋白較易凝固變性。②濕熱的穿透力比干熱大。③濕熱的蒸汽有潛熱效

應存在,水由氣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時放出大量的潛熱,可迅速提高被滅菌物體的溫度。

■輻射殺菌法

1.紫外線:紫外線滅菌法的原理是破壞細菌DNA,紫外線穿透力較弱,一般用于手術室、傳染病房、

無菌實驗室的空氣消毒,或用于不耐熱物品的表面消毒。

2.電離輻射

3.微波

■濾過除菌法

1.濾菌器:液體除菌,但不能除去病毒和支原體,衣原體,L型細菌。

2.空氣除菌采用生物潔凈技術

3.主要用于一些不耐高溫的血清、毒素、抗生素的除菌

■干燥與低溫抑菌法

十、化學消毒滅菌法(自學):

紅汞,1%的硝酸銀(新生兒滴眼)可預防新生兒眼結膜炎。

龍膽紫一化膿

第三章噬菌體

第四章細菌的遺傳與變異

一、細菌的變異可分為兩類,遺傳變異與表型變異。

遺傳變異發(fā)生在少數(shù)個體,能穩(wěn)定傳給后代,而且不可逆

表型變異因外界因素所致,常波及同一環(huán)境中的大多數(shù)個體,可逆且不能遺傳。

二、細菌基因型變異的機制

1.基因突變

2.基因轉移與重組:轉化、轉導、接合和溶原性轉換等方式

(1)轉化:受體菌直接攝取供體菌的DNA片段而獲得新的遺傳性狀的過程

(2)轉導:以噬菌體為媒介,將供體菌的DNA片段轉移到受體菌內,使受體菌獲得供體菌的部分遺

傳性狀。轉導可分為普遍性轉導和局限性轉導。

(3)接合

(4)溶原性轉換

第六章細菌的感染與免疫

一、緒論

1.細菌的感染:是指細菌侵入宿主體內生長繁殖并與機體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過程

2.引起宿主感染的細菌稱為病原菌或致病菌

3.病原菌從一個宿主到另一宿主體內并引起感染的過程稱為傳染

二、正常菌群:

1,定義:正常菌群是指正常寄居在宿主體內,對宿主無害而有利的微生物群的總稱。又稱正常微生

物群.

2.生理作用:

①生物拮抗②營養(yǎng)作用③免疫作用④抗衰老作用⑤抑癌作用

三、機會致病菌:

1.定義:當正常菌群與宿主件的生態(tài)平衡失調時,一些正常菌群會成為機會致病菌而引起宿主發(fā)病,

故機會致病菌也稱為條件致病菌。

2.致病條件:

(1)定位轉移,正常菌群的寄居部位改變

(2)宿主免疫功能低下

(3)菌群失調:

i.在應用抗生素治療感染性疾病的過程中,導致宿主某部位寄居細菌的種群發(fā)生改變或各種群的數(shù)

量比例發(fā)生大幅度變化從而導致疾病稱為菌群失調。

ii.菌群失調可表現(xiàn)為引起二重感染或重疊感染

iii.原因:長期或大量應用抗生素后,正常菌群被抑制或殺滅,而原處于數(shù)量劣勢的菌群或外來耐藥

菌趁機大量繁殖而導致的感染。

四、細菌的致病作用:

1.一般常采用半數(shù)致死量(LD50)或半數(shù)感染量(ID50)作為測定毒力的指標。

【半數(shù)致死量(LD50)指即在一定條件下能引起50%的實驗動物死亡的微生物數(shù)量或毒素劑量。半數(shù)

感染量(ID50)是指能引起50%實驗動物或組織培養(yǎng)細胞發(fā)生感染的微生物數(shù)量。微生物毒力越強,LD50或

ID50數(shù)值越小?!?/p>

2.細菌的毒力建立在一定物質基礎上,構成細菌毒力的物質基礎主要包括侵襲力、毒素、體內誘生抗原、

超抗原等。

(1)細菌的侵襲力:

i.定義:是指致病菌突破宿主皮膚、黏膜等生理屏障,進入機體并在體內定植和繁殖擴散的能力。

ii.與侵襲力有關的物質主要有黏附素、莢膜和微莢膜、侵襲素、侵襲性酶類和細菌生物被膜等。

(2)細菌的毒素:

按其來源、性質和作用特點的不同,可分為外毒素和內毒素兩種。

i.外毒素:

a)來源:多數(shù)G+菌,少數(shù)G-菌

b)特點:①毒性極強且對組織器官有高度選擇性;

②絕大多數(shù)外毒素不耐熱:但是葡萄球菌腸毒素例外,可耐受100℃30',

抵抗消化酶

③免疫原性強,抗原性強:抗毒素,類毒素

④大多數(shù)外毒素的本質是蛋白質

c)種類:腸毒素細胞毒素神經(jīng)毒素

ii.內毒素:

a)只有在細菌死亡裂解后才被釋放出來

b)主要特點:①是革蘭陰性菌細胞壁的脂多糖(LPS)o

②理化性質穩(wěn)定,耐熱。

③免疫原性弱,不能被甲醛脫毒成為類毒素。

表6-4外毒素與內毒素的主要特性區(qū)別

區(qū)別要點外毒素內毒素

來源革蘭陽性菌與部分革蘭陰性菌革蘭陰性菌

編碼基因質?;蚯笆删w或染色體基因染色體基因

存在部分從活苗分謨出,少數(shù)菌崩解后釋出細胞壁組分,菌裂解后釋出

化學成分蛋白質脂多糖

穩(wěn)定性60?80C,30min被破壞160C,2?4h才被破壞

毒性作用強,對組織器官有選擇性毒害效應,較弱,各菌的毒性效應大致相同,引

起發(fā)熱、白細胞噌多、微循環(huán)障礙、

引起特殊臨床表現(xiàn)

休克、DIC等全身反應

弱,剌激機體產生的中和抗體作用

抗原性強,剌激機體產生抗毒素;甲醛液處

弱;甲醛液處理不形成類毒素

理脫毒形成類毒素

④毒性作用相對較弱,且對組織無選擇性。

C)引起的主要病理生理反應:

①致發(fā)熱反應。②引起白細胞數(shù)量變化。③內毒素血癥與內毒素休克:嚴重時可導致

以微循環(huán)衰竭和低血壓為特征的內毒素休克甚至死亡。

五、細菌感染類型

根據(jù)宿主機體和病原菌的力量的對比,可以出現(xiàn)隱形感染、顯性感染和帶菌狀態(tài)。

1.隱形感染:當集體的抗感染免疫力較強,或侵入的病菌數(shù)量不多、毒力較弱,感染后對機體損害較輕,

不出現(xiàn)或出現(xiàn)不明顯的臨床癥狀。

2.顯性感染:

(1)按病情緩急:急性感染、慢性感染

(2)按感染部位:

■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

i.毒血癥:致病菌侵入宿主體內后,只在機體局部生長繁殖,病菌不進入血液循環(huán),但其產生的

外毒素入血。

ii.內毒素血癥

iii.菌血癥: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長繁殖,只是短暫的一過性通過血液循環(huán)到

達體內適宜部位后再進行繁殖而致病。

iv.敗血癥: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產生毒性產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癥狀。

V.膿毒血癥:指化膿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過血流擴散至宿主體內的其他組

織或器官,產生信封化膿性病灶。

第八章球菌

一、葡萄球菌屬中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本屬中對人類的主要致病菌】

1.生物學性狀

(1)革蘭染色陽性(G+)

(2)培養(yǎng)特性:致病性葡萄球菌菌落呈金黃色,于血瓊脂平板上生長后,在菌落周圍還可見完全透明溶血

環(huán)溶血)

(3)生化反應:多數(shù)菌株能分解葡萄糖、麥芽糖和蔗糖,產酸不產氣。致病性菌株能分解甘露醇,產酸。

(4)抗原:其中以葡萄球菌A蛋白(SPA)較為重要,在體內,SPA與IgG結合后所形成的復合物還具有抗

吞噬、促細胞分裂、引起超敏反應、損傷血小板等多種生物活性。

(5)分類:

根據(jù)色素、生化反應等表型分類: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

(6)抵抗力:

耐藥:易產生耐藥性,特別對青霉素。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

2.致病性

(1)致病物質:細菌的一些表面結構蛋白;酶;毒素。

毒素:

i.凝固酶【可作為鑒定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重要指標?!?/p>

致病機制:

?抵抗吞噬細胞的吞噬

?保護病菌不受血清中殺菌物質的破壞

?使感染局限化和形成血栓

其他酶類中耐熱核酸酶是測定葡萄球菌有無致病性的重要指標之一。

ii.葡萄球菌溶素

iii.殺白細胞素:只攻擊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

iv.腸毒素:①約50%臨床分離金黃色葡萄球菌可產生。②刺激嘔吐中樞導致以嘔吐為主要癥狀的急性

胃腸炎,即食物中毒。③一組熱穩(wěn)定的可溶性蛋白質,可抵抗胃腸液中蛋白醐的水解作用。

V.表皮剝脫毒素:可引起燙傷樣皮膚綜合征(SSSS),又稱為剝脫性皮炎

vi.毒性休克綜合征毒素-1:引起毒性休克綜合征(TSS)

(2)所致疾病:葡萄球菌所致人類疾病有侵襲性和毒素性兩種類型。

i.侵襲性疾?。ɑ撔愿腥荆?/p>

①局部感染:皮膚,器官,呼吸道,臨床表現(xiàn)為膿汁金黃而黏稠、病灶界限清楚、多為局限性。

②全身感染:敗血癥、膿毒血癥等

ii.毒素性疾?。?/p>

①食物中毒:攝入產生腸毒素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污染的食物,經(jīng)1-6個小時的潛伏期,可出現(xiàn)惡心、

嘔吐、腹瀉等急性胃腸炎癥狀。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是夏秋季節(jié)常見的胃腸道疾病。

②燙傷樣皮膚綜合征(4S綜合征)

③毒性休克性綜合征(TSS)

④假膜性腸炎

(3)免疫性

i.人類有一定的天然免疫力;

ii.感染后獲得一定免疫力,但不強,難以防止再次感染。

二、鏈球菌屬(革蘭陽性球菌)

鏈球菌的分類原則:

1、按溶血現(xiàn)象分類:

溶血現(xiàn)象名稱類別致病性

草綠色溶血(草綠色溶血環(huán))a溶血甲型溶血性鏈球菌多為條件致病菌

完全溶血(完全透明無色的溶血環(huán))P溶血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致病力強

不溶血丙型鏈球菌無致病性

2、根據(jù)抗原結構分類:

根據(jù)鏈球菌細胞壁中的抗原結構(C多糖抗原)的不同,運用血清學方法可分成人小、K~H20群。對人致病

的鏈球菌菌株,90%左右屬A群。

■A群鏈球菌:

1.生化反應:鏈球菌一般不分解菊糖,不被膽汁溶解,可用這兩個特性來鑒別甲型溶血性鏈球菌和肺炎鏈

球菌。

2.致病物質:

(1)細菌胞壁成分:

i.黏附素:包括脂磷壁酸和F蛋白。脂磷壁酸圍繞在M蛋白外層,與M蛋白共同組成A群鏈球菌的

菌毛結構。F蛋白利于在宿主體內定植和繁殖

ii.M蛋白一抗吞噬,抗吞噬細胞內殺菌作用,超敏反應

iii.肽聚糖

(2)外毒素類

i.致熱外毒素(紅疹毒素,猩紅熱毒素)引起猩紅熱

ii.鏈球菌溶素

①鏈球菌溶素。(SLO):對。2敏感。SL。免疫原性強,可用作抗0實驗,SLO抗體用于鏈球菌新近

感染風濕熱的輔助診斷

②鏈球菌溶素S(SLS):是小分子的糖肽,無免疫原性,對。2穩(wěn)定,產生B溶血環(huán)

iii.侵襲性酶

①透明質酸酶(擴散因子)分解細胞間質的透明質酸,使病菌易在組織中擴散

②.鏈激酶(SK)能使血液中的纖維蛋白酶原變成纖維蛋白酶,可溶解血塊或阻止血漿凝固,有利于病

菌在組織中擴散。

③鏈道酶(DNA酶)能講解膿液中具有高度黏稠性的DNA,使膿液稀薄,促進病菌擴散。

3、所致疾?。?/p>

(1)化膿性感染

(2)中毒性疾病----猩紅熱

(3)超敏反應性疾病

i.風濕熱ii.急性腎小球腎炎:多見兒童和青少年。

發(fā)病機制:III型超敏反應;II型超敏反應;

4、血清學試驗:

抗“0”試驗(ASOtest):抗鏈球菌溶素。試驗

(1)原理:中和試驗

(2)結果:效價大于400單位(活動性風濕熱)

(3)意義:風濕熱及其活動性的輔助診斷

(4)效價的寫法:XXu或者X:X

(5)效價的判斷方法:取完全不溶血的血清的最高稀釋倍數(shù)。

■肺炎鏈球菌

1.肺炎鏈球菌是細菌性大葉性肺炎、腦膜炎、支氣管炎的主要病原菌。

2.革蘭陽性球菌

3.生化反應中可靠的鑒別法是膽汁溶菌試驗。

4.致病物質:莢膜肺炎鏈球菌溶素。脂磷壁酸神經(jīng)氨酸酶

5.所致疾病:肺炎鏈球菌主要是引起人類大葉性肺炎,其次是支氣管炎。

6.微生物檢查法:膽汁溶菌試驗、Optochin敏感試驗。

■甲型溶血性鏈球菌

又稱草綠色鏈球菌,是感染性心內膜炎最常見的致病菌,也可引起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

三、腸球菌屬:

1、革蘭陽性球菌

2、腸球菌是醫(yī)院感染重要的致病菌,隨著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腸球菌耐藥現(xiàn)象日益嚴重。

3、腸球菌所致疾?。?/p>

(1)尿路感染

(2)腹腔盆腔感染

(3)敗血癥

(4)心內膜炎

四、奈瑟菌屬

■腦膜炎奈瑟菌

1、腎形或豆形革蘭陰性雙球菌

2、致病物質:脂寡糖抗原(LOS):內毒素、腦膜炎奈瑟菌的主要致病物質。

3、所致疾?。耗X膜炎奈瑟菌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腦)的病原菌,病菌主要是經(jīng)飛沫傳播(呼吸道)

方式侵入人體的鼻咽部,并在局部繁殖。細菌到達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主要侵犯腦脊髓炎,引起化膿性炎癥,產

生劇烈頭疼、噴射狀嘔吐,頸項強直等腦膜刺激癥狀。

■淋病奈瑟菌

俗稱淋球菌,主要引起人體泌尿生殖系統(tǒng)黏膜化膿性感染(淋?。?,屬于性傳播疾病(STD),是我國目

前發(fā)病率最高的性病。

1、革蘭染色陰性球菌,常成雙排列

2、營養(yǎng)要求高,巧克力(色)血瓊脂平板是適宜培養(yǎng)基。

3、所致疾?。喝祟愂俏ㄒ凰拗?,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

(1)性接觸:直接

(2)間接:通過毛巾、被褥等

(3)垂直傳播:新生兒由產道感染,嬰兒出生時易患上淋球菌性結膜炎

第九章腸桿菌科

一、腸桿菌科細菌是一大群生物學性狀相似的革蘭陰性桿菌。

二、在腸桿菌科中,乳糖發(fā)酵試驗可初步鑒別志賀菌、沙門菌等致病菌和其他大部分非致病腸道桿菌,

前兩者不發(fā)酵乳糖。腸道致病菌在SS培基上是無色菌落,非腸道致病菌在SS培基上是紅色菌落。

三、腸桿菌科細菌最常見的變異是耐藥性變異,觀察動力實驗最好的培養(yǎng)基是半固體培養(yǎng)基。

■埃希菌屬:

1.生物學性狀:

產酸并且產氣,絕大多數(shù)菌株發(fā)酵乳糖,IMViC試驗的結果為++--

2.所致疾?。?/p>

(1)腸道外感染:以化膿性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為常見。

(2)胃腸炎:某些血清型可引起人類胃腸炎,與食入污染的食品和飲水有關。

i腸產毒性大腸埃希菌

ii.腸侵襲性大腸埃希菌

iii.腸致病性大腸埃希菌

(4)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

(5)腸聚集性大腸埃希菌

3.微生物學檢查法:

(1)尿路感染尚需計數(shù)菌落量,每毫升》10萬才有診斷價值。

(2)衛(wèi)生細菌學以“大腸菌群數(shù)”作為飲水、食品等糞便污染的指標之一。

(3)大腸埃希菌耐藥性非常普遍

■志賀菌屬:

是人類細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俗稱痢疾桿菌。

1.生物學性狀:

(1)革蘭陰性短小桿菌,無鞭毛

(2)在SS等培養(yǎng)基上呈無色半透明菌落

(3)志賀菌的抵抗力比其他腸道桿菌弱,且志賀菌的多重耐藥性問題日趨嚴重

2.致病物質:

(1)內毒素:志賀菌所有菌株都有強烈的內毒素,內毒素尤其對直腸括約肌痙攣最明顯,因而出現(xiàn)腹痛、

里急后重等癥狀。

(2)外毒素:A群志賀菌I型和II型能產生一種外毒素,成為志賀毒素。具有三種毒性。

3.所致疾?。?/p>

傳染源:患者和帶菌者。

傳播途徑:糞-口途徑

癥狀是膿血黏液便,伴有里急后重、下腹部疼痛等癥狀。

■沙門菌屬:

1.生物學性狀:

(1)生化反應:不發(fā)酵乳糖或蔗糖。對葡萄糖、麥芽糖和甘露糖發(fā)酵,除傷寒沙門菌不產氣以外,其他沙

門菌均產酸產氣,硫化氫陰性或陽性,動力陽性。

(2)抗原構造:

i.菌體抗原(0抗原):與。抗原(Igm)顆粒狀凝集

ii.鞭毛抗原(H抗原):與H抗原(IgG)絮狀凝集,有第I相和第H相,第I相特異性強

iii.沙門菌的表面抗原主要是Vi抗原,新分離的傷寒沙門菌和希氏沙門菌(原稱丙型副傷寒沙門菌)

有Vi抗原。Vi抗原存在于菌表面,有兩個作用:①抗吞噬②抗原性弱,刺激機體產生短暫低效價抗體伴

隨活菌一起存在,故可用于檢出帶菌者

2.致病物質:侵襲力、內毒素(主要)、外毒素

3.所致疾?。?/p>

i.腸熱癥:沙門菌是胞內寄生菌,傳播途徑是糞口途徑。

ii.胃腸炎(食物中毒):是最常見的沙門菌感染,由攝入大量(>108)污染食品引起。

iii.敗血癥

iv.無癥狀帶菌者(患腸熱癥后才會出現(xiàn))

4.免疫性:

病愈后免疫力較牢固,主要是特異性細胞免疫,體液免疫為輔,另外,胃腸炎的恢復與腸道局部生成SlgA

有關。

5.微生物學檢查法:【標本:腸熱癥】

第1周第2周第3周第1?3周

血液(外周血)糞便尿液骨髓液

2、血清學判斷:

肥達試驗:用已知傷寒沙門菌。、H抗原,以及引起副傷寒的甲型副傷寒沙門菌、肖氏沙門菌和希氏

沙門菌H抗原的診斷菌液與受檢血清作定量凝集試驗,測定受檢血清中有無相應抗體及其效價的試驗。

(1)肥達試驗正常值:??贵w效價(傷寒沙門菌。凝集效價)<1:80

H抗體效價(H凝集效價)<1:160

甲、乙、丙型H抗體(副傷寒沙門菌H凝集效價)<1:80

只有當檢測結果大于或等于上述相應數(shù)值時才有診斷價值

(2)??贵w:IgM,出現(xiàn)早,消失快,不易受非特異性Ag刺激產生。

H抗體:IgG,出現(xiàn)晚,消失慢,容易受非特異性Ag刺激產生。

(3)診斷意義:

。高H高腸熱癥可能性大

。低H低排除

。高H低早期或有交叉反應的其它沙門菌感染

。低H高預防接種或非特異性回憶反應

第十章弧菌屬

一、弧菌屬細菌是一大群菌體短小,彎曲成弧形的革蘭陽性菌。

二、霍亂弧菌:

1.培養(yǎng)特性:耐堿不耐酸,在PH8.8-9Q的堿性蛋白陳水或堿性瓊脂平板上生長良好。

2.致病物質:

(1)霍亂腸菌毒:導致嚴重的腹瀉和嘔吐,上吐下瀉。

(2)鞭毛、菌毛及其他毒力因子

3.所致疾病:引起烈性倡導傳染病霍亂,為我國的甲類法定傳染病。

傳播途徑:糞口途徑

傳染源:患者和無癥狀感染者

三、副溶血性弧菌:

主要引起食物中毒,是我國大陸沿海地區(qū)食物中毒最常見的一種病原菌

第十一章螺桿菌屬

■幽門螺桿菌(Hp):

1、它與胃竇炎、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胃腺癌和胃黏膜相關B細胞淋巴瘤(MALT)的發(fā)生關系密切。

2、革蘭染色陰性

3、幽門螺桿菌的傳染源主要是人;傳播途徑主要是糞口途徑。

第十二章厭氧性細菌

一、厭氧芽范梭菌屬(革蘭染色陽性)

1.破傷風梭菌:

(1)生物學性狀:革蘭染色陽性

(2)致病性與免疫性:

2.致病條件:傷口需形成厭氧微環(huán)境

3.致病物質:兩種外毒素

(1)破傷風溶血毒素

(2)破傷風痙攣毒素:是目前已知的引起破傷風的主要致病物質。屬于神經(jīng)毒素,對脊髓前角細胞和腦

干神經(jīng)細胞有高度的親和力,一旦結合,抗毒素便不能中和毒素。

4.典型的癥狀:

咀嚼肌痙攣所造成的苦笑貌、牙關緊閉及持續(xù)性背部痙攣(角弓反張)

其他早期癥狀還包括有漏口水、出汗和激動。

5.防治原則:(病理分析問答題)

(1)非特異性防治措施:正確處理創(chuàng)口及清創(chuàng)、擴創(chuàng);

(2)特異性防治措施:

注射白百破三聯(lián)疫苗進行人工主動免疫;

ii.對可疑患者立即注射破傷風抗毒素(TAT)以獲得被動免疫進行緊急預防,劑量為1500~3000單位。

iii.對已發(fā)病者,特異性治療包括早期、足量使用抗毒素(劑量為10萬~20萬單位)及抗生素(青霉

素、紅霉素)兩方面。注意,不管是緊急預防還是治療,都必須先做皮膚試驗,測試有無超敏反應。必要

時可采用脫敏注射法或用人抗破傷風免疫球蛋白。

■產氣莢膜梭菌

1、生物學性狀:

(1)革蘭陽性粗大桿菌

(2)代謝活躍,分解多種糖類,產酸產氣。在牛奶培養(yǎng)基中分解乳糖,大量產氣,出現(xiàn)所謂“洶涌發(fā)酵”

現(xiàn)象。

■肉毒梭菌

1、生物學特性:革蘭陽性粗短桿菌

2、所致疾病:

(1)食物中毒

(2)嬰兒肉毒病

(3)創(chuàng)傷感染疾病

第十三章分枝桿菌屬

胞壁中含有大量脂質

■結核分枝桿菌(TB)

1.生物學性狀:

(1)形態(tài)與染色:結核分枝桿菌一般采用齊-尼抗酸染色,結核分枝桿菌染成紅色,而其他非抗酸性細菌

及細胞等呈藍色。

(2)培養(yǎng)特性與生化反應:

在含有蛋黃、馬鈴薯、甘油和天門冬酰胺等的固體培養(yǎng)基(羅氏固體培養(yǎng)基)上才能生長,生長緩慢,接

種后培養(yǎng)3~4周才出現(xiàn)肉眼可見的菌落。菌落為菜花狀。

(3)主要菌體成分及其作用:

結合分支桿菌無內毒素,也不產生外毒素和侵襲性酶類,其致病作用主要靠菌體成分,特別是胞壁中所含

的大量脂質。

i.脂質:占胞壁干重的60%

①磷脂

②分枝菌酸:在脂質中比重較大,與分枝桿菌的抗酸性有關

③蠟質D

④硫酸腦甘脂和硫酸多酰基化海藻糖:使得結核分枝桿菌在細胞內存活,使其成為胞內寄生菌。

ii.蛋白質iii.多糖iv.核酸V.莢膜

(4)抵抗力:結核分枝桿菌的脂類含量高,對某些理化因子的抵抗力較強。

三抗:抗干燥、抗酸堿、抗堿性染料

四怕:怕濕熱、怕紫外線、怕乙醇、怕抗痛藥物

(5)變異性:結核分枝桿菌較易產生耐藥性。

2.致病性:

(1)肺部感染:肺結核可分為原發(fā)感染和原發(fā)后感染

(2)肺外感染

?免疫性與超敏反應:

1、免疫性:

特點:①機體的抗結核免疫主要是細胞免疫

②抗結核免疫力的持久性,依賴于結核分枝桿菌或其組分在體內的存在,一旦體內結核分枝桿菌

或其組分全部消失,抗結核免疫力隨之消失,這種免疫稱為有菌免疫或感染免疫。

③在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時,細胞免疫與遲發(fā)型超敏反應同時存在,這可以用郭霍現(xiàn)象說明。

2、結核菌素試驗:

(1)原理:IV型超敏反應的皮膚試驗

(2)方法:目前多采用PPD(純蛋白衍生物)法。規(guī)范試驗方法是取PPDC和BCGPPD各5單位分別注

入受試者兩前臂掌側皮內,48~72小時后,紅腫硬結小于5mm者為陰性反應;超過5mm者為陽性;>15mm

者為強陽性。兩側紅腫中,若PPDC側大于BCGPPD側時為感染,反之則可能為接種卡介苗所致。

(3)結果分析:

①陽性反應表明機體已感染過結核分枝桿菌或卡介苗接種成功,對結核分枝桿菌有遲發(fā)型超敏反應,

并說明有特異性免疫力。

②強陽性反應則表明可能有活動性結核病,尤其是嬰兒。

③陰性反應表明受試者可能未感染過結核分枝桿菌或未接種過卡介苗。但是要注意受試者處于原發(fā)感

染早期,超敏反應尚未產生,或正患嚴重的結核病如全身粟粒性結核和結核性腦膜炎時機體無反應能力,

或患其他嚴重疾病致細胞免疫功能低下者也可能出現(xiàn)陰性反應。

(4)應用:

①診斷嬰幼兒的結核?。ㄈ龤q以下兒童,若沒有接種過卡介苗,結果為陽性,則可能表現(xiàn)為活動性結

核病的結果)

②測定接種卡介苗后免疫效果

③在未接種卡介苗的人群中進行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流行病學調查

④用于測定腫瘤患者的細胞免疫功能

(四)防治原則:

我國規(guī)定新生兒出生后即接種卡介苗,7歲時復種,在農村12歲時再復種一次。

第十六章其他細菌

一、棒狀桿菌屬

■白喉棒狀桿菌:

1.生物學性狀:革蘭染色陽性,機會致病菌。

(1)形態(tài)學特征:【異染顆粒(Albert染色,與菌體著色不同):成分:核糖核酸+多磷酸鹽。】

(2)致病物質:白喉毒素(主要);索狀因子;K抗原

(3)所致疾病臨床表現(xiàn):

i.細菌與毒素共同作用引起局部癥狀:炎癥,壞死,纖維蛋白滲出;假膜導致窒息

ii.外毒素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癥狀(細菌一般不入血):外周神經(jīng)炎、心肌炎

【白喉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特征:患者咽喉部出現(xiàn)灰白色的假膜。白喉棒狀桿菌通過飛沫傳播

侵入機體后最常在鼻腔、咽喉等局部生長繁殖,早期:呼吸道阻塞,甚至窒息死亡。晚期:全身中毒?!?/p>

3.預防:人工主動免疫:百白破三聯(lián)疫苗

二、假單胞菌屬

■銅綠假單胞菌:常見機會致病菌。

1.生物學性狀:

(1)形態(tài)染色:革蘭染色陰性,無芽泡,有莢膜。

(2)培養(yǎng)及生化反應:需氧,產綠色水溶性色素(青膿素、綠膿素)。

(3)抵抗力:對多種化學消毒劑與抗生物素有抗性或耐藥性。

(4)致病性:感染多見于皮膚黏膜受損部位,也見于長期化療或使用免疫抑制劑患者,表現(xiàn)為局部

化膿性炎癥。

第十八章支原體

一、概述

支原體是一類缺乏細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通過除濾菌器、在無生命培養(yǎng)基中能生長繁殖的最小的

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局饕蟹窝字гw、解腺腺原體。】

1.生物學性狀:

(1)形態(tài)結構:革蘭染色陰性,不易著色

(2)培養(yǎng)特性:支原體對營養(yǎng)物質要求高,需加入10%?20%人或動物血清以提供膽固醇與其他長

鏈脂肪酸。固體培養(yǎng)基:“油煎蛋”菌落(肺炎支原體、人型支原體、解胭胭原體)。液體培養(yǎng)基:清亮,

用顏色變化單位表示.

?支原體與L型細菌的異同

鑒別點支原體細菌L型

細胞壁缺失原因在遺傳上與細菌無關與原菌相關,可以回復

細胞膜含高濃度固醇細胞膜不含固醇

培養(yǎng)特性需要膽固醇大多需要高滲培養(yǎng)

菌落大小生長慢,菌落小菌落稍大(O.ai.Onim)

液體培養(yǎng)液體培養(yǎng)混濁度極低有一定混濁度,可附壁

?支原體又很多特性與L型細菌相似,如無細胞壁呈多形性、能通過濾菌器、對低滲敏感、“油

煎蛋”樣菌落,但L型細菌在無抗生素等誘導因素作用下易返祖為原菌,支原體則在遺傳上與細菌無

關。

(3)抵抗力:無細胞壁,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比細菌弱,對影響細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類

天然耐受,但對干擾蛋白質類合成的抗生素如西環(huán)素等敏感。

二、肺炎支原體

1.所致疾病:原發(fā)性非典型性肺炎或支原體肺炎。

2.傳播方式:飛沫

3.病理性變化:以間質性肺炎(原發(fā)性非典型肺炎)為主。

三、人型支原體

傳播途徑: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STD)

*引起STD的病原體:淋球菌、人型支原體、生殖支原體、解服服原體、沙眼衣原體、梅毒螺旋體。

四、生殖支原體

所致疾?。耗虻姥?、宮頸炎、子宮內膜炎,與男性不育有關。

五、解酥喔原體

致病性: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STD),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黏附于宿主細胞表面,引起細胞膜損

傷,可損傷精子導致不育。)

第十九章立克次體

一、概述

立克次體是一類以節(jié)肢動物為傳播媒介、嚴格細胞內寄生(如病毒、衣原體、立克次體)的革蘭陰性

細菌。

1.生物學形狀:

(1)形態(tài)結構:多為球桿狀、桿狀。

(2)抗原結構:外斐反應:用普通變形桿菌的菌體抗原代替立克次體抗原檢測患者血清中有無立克

次體抗體的凝集試驗,用以診斷立克次體感染。意義:可輔助診斷立克次體病。

(3)抵抗力:對氯霉素和四環(huán)素類敏感,但磺胺類藥物可促進其生長繁殖。

2.所致疾?。捍蠖鄶?shù)立克次體引起人獸共患性疾病,絕大多數(shù)為自然疫源性感染。

3.流行環(huán)節(jié):立克次體以節(jié)肢動物作為傳播媒介或儲存宿主,嚙齒類動物等亦常成為寄生宿主和儲存宿主。

二、主要致病性立克次體

■普氏立克次體

(是流行性斑疹傷寒或稱虱傳斑疹傷寒的病原體。)

流行環(huán)節(jié):病人是普氏立克次體的儲存宿主和傳染源,人虱是傳播媒介。傳播方式是虱一人一虱。

■斑疹傷寒立克次體(自然疫源性疾?。?/p>

(是地方性斑疹傷或稱鼠型斑疹傷寒的病原體)

流行環(huán)節(jié):嚙齒類動物是斑疹傷寒立克次體的主要傳染源和儲存宿主。鼠蚤和鼠虱是主要傳播媒介。

■恙蟲病東方體(自然疫源性疾?。?/p>

(是恙蟲病或稱叢林斑疹傷寒的病原體)

特征:黑色痂皮。

第二十章衣原體

一、緒論

衣原體是一類嚴格真核細胞內寄生,具有獨特發(fā)育周期,并能通過細菌濾器的原核細胞型微生物,歸

屬于細菌學范疇。

1.共同特性:有細胞壁,革蘭陰性,呈圓形或橢圓形,具有獨特的發(fā)育周期,類似細菌的二分裂方式繁殖。

有DNA和RNA,含核糖體,具有嚴格的細胞內寄生性,對多種抗生素敏感。

2.生物學性狀:

(1)原體(Elementarybody,EB):小而致密,強感染性,在宿主細胞外較穩(wěn)定,無繁殖能力。

(2)網(wǎng)狀體(Reticulatebody,RB),大而疏松,細胞內,二分裂繁殖,不具感染性。

二、主要病原性衣原體

■沙眼衣原體

1.致病性:

(1)沙眼:通過眼一眼或眼一手一眼途徑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早期流淚,后期結膜瘢痕、瞼內

翻、倒睫及角膜血管翳引起角膜損害,影響視力或致盲。

(2)包涵體結膜炎:可自愈

(3)泌尿生殖道感染:經(jīng)性接觸傳播,男性多表現(xiàn)為非淋菌性尿道炎。

(4)嬰幼兒肺炎

(5)性病淋巴肉芽腫: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

第二十一章螺旋體

致病的主要有:鉤端螺旋體屬、密螺旋體屬、疏螺旋體屬。

■鉤端螺旋體

1.鉤端螺旋體病是一種典型的人畜共患病。

2.多通過皮膚接觸傳播,以黑線姬鼠及豬、牛為主要儲存宿主。

3.病原學檢查:發(fā)病7?10天取外周血,兩周后取尿液,離心集菌后暗視野顯微鏡檢查。

■梅毒螺旋體

1.培養(yǎng):不能在無生命的人工培養(yǎng)基上生長繁殖。

2.傳染源:病人(梅毒患者是唯一傳染源);

3.傳播途徑:后天性通過性接觸傳播,稱為性病梅毒;先天性通過垂直傳播(胎盤、產道),稱為胎傳

梅毒。另外輸血也可傳播,為血源性傳播。

4.梅毒分為三期:I期傳染性極強;II期梅毒傳染性強,但組織破壞性??;III期梅毒傳染性小,破壞

性大,病程長。

第二十二章病毒的基本性狀

?特點:

①體積微小,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放大至幾萬至幾十萬倍后方可觀察

②為無完整的細胞結構,僅有一種類型核酸(RNA或DNA)作為其遺傳物質。外圍有蛋白衣殼或包膜。

③只有在活細胞內方可顯示其生命活性

④對抗生素不敏感,對干擾素敏感

⑤缺乏完整的酶和能量系統(tǒng)

⑥以自我復制的方式進行繁殖

一、病毒的大小與形態(tài)

病毒體大小的測量單位為納米或毫微米。

二、病毒的結構和化學組成

1.病毒的結構:

(1)核衣殼:病毒體的基本結構是由核心和衣殼構成的核衣殼。

i.核心:主要成分為核酸,為病毒復制遺傳和變異提供遺傳信息。

ii.衣殼:包繞在核酸外面的蛋白質外殼。作用:①可保護病毒核酸免受環(huán)境中核酸酶或其他影

響因素的破壞。②能介導病毒(裸病毒)進入宿主細胞。③衣殼決定病毒抗原性。不同病毒體,衣殼

所含殼粒數(shù)目和對稱方式不同,可作為病毒鑒別和分類的依據(jù)之一。

病毒有以下幾種對稱類型:(i.螺旋對稱(ii.二十面體對稱(iii.復合對稱

(2)包膜:

包模是包繞在病毒核衣殼外面的雙層膜,在某些病毒在成熟過程中穿過宿主細胞,以出芽方式向宿主

細胞外釋放時獲得的,含有宿主細胞面膜或核膜成分,包括脂質、多糖和少許蛋白質。包膜表面常有不同

形狀的突起,稱為包膜子或刺突。*裸病毒抵抗力遠強于包膜病毒。

三、病毒的增值

病毒缺乏增殖所需的酶系統(tǒng),只能在有易感性的活細胞內增值。這種以病毒核酸分子為模板進行復制

的方式稱為自我復制。

1.人和動物病毒的復制周期依次包括吸附、穿入、脫殼、生物合成及裝配與釋放五個階段。

i.吸附:病毒吸附于宿主細胞表面是感染的第一步。主要是通過病毒表面的吸附蛋白與易感細胞表

面特異性受體相結合。

ii.生物合成:在生物合成階段找不到病毒顆粒,故被稱為隱蔽期。

iii.雙鏈DNA(dsDNA)、單鏈DNA(ssDNA)、單正鏈RNA(+SSRNA)、單負鏈RNA(-ssRNA)、雙鏈

RNA(dsRNA)。

五、理化因素對病毒的影響

1.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感染性稱為滅活(滅活的病毒仍能保留其他特性)。

2.溫度:大多病毒耐冷不耐熱。

3.脂溶劑:病毒的包膜含脂質成分,易被乙醛、三氯甲烷等脂溶劑溶解。在脂溶劑中,乙醛對病毒包膜破

壞作用最大,所以乙醛滅活試驗可以鑒別有包膜和無包膜病毒。

4、現(xiàn)有的抗生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