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任務二:思考與表達》名師單元教學課件(4課時)_第1頁
《學習任務二:思考與表達》名師單元教學課件(4課時)_第2頁
《學習任務二:思考與表達》名師單元教學課件(4課時)_第3頁
《學習任務二:思考與表達》名師單元教學課件(4課時)_第4頁
《學習任務二:思考與表達》名師單元教學課件(4課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優(yōu)教高中語文單元教學設計系列思考與表達學習任務設計說明本任務重點學習《中國建筑的特征》《說“木葉”》兩篇文章,大家需要在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和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礎上,思考和學習學者認識事物、把握規(guī)律、闡釋事理的方法,進而認識文體與語體的關系,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和適宜的表達形式。第四課時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學習第8、9課,梳理文章的層次結構,理清文章的行文邏輯。梳理文章的層次結構,理解文章的行文邏輯。導入01學習活動一:通讀《中國建筑的特征》,完成下列任務02目錄學習活動二:閱讀《說“木葉”》,圈畫作者提出的關

鍵性問題,思考作者是怎樣推進對“木葉”

的闡釋的03小結04作業(yè)05同學們,前面幾節(jié)課我們從屠呦呦團隊的科學貢獻和加來道雄的成長經歷中感受到了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方式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今天開始,我們要學習本單元另外兩篇文章,了解科學家和學者在說明事理、闡釋規(guī)律時是如何組織材料、表達思想的。導入01學習活動一:通讀《中國建筑的特征》,完成下列任務021.通讀全文,劃分層次結構,填寫下面表格,學習闡述事理的簡潔和嚴謹。學習活動一:通讀《中國建筑的特征》,完成下列任務02段落內容概括第一部分(第1—12段)第二部分(第3—13段)第三部分(第14—17段)第四部分(第18—20段)從①分布廣和②歷史悠久兩大方面說明中國建筑的地位③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④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慣例⑤提出各民族的建筑之間的“可譯性”問題,呼吁學習者要深諳中國建筑的特征學習活動一:通讀《中國建筑的特征》,完成下列任務02在梳理文章層次的過程中,要關注作者概括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順序展開的,為什么要按照這樣的順序展開。作者按照事理順序對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進行高度概括,邏輯上先總后分,先主后次,從結構特征到裝飾特征,層次清晰嚴密。學習活動一:通讀《中國建筑的特征》,完成下列任務022.在理清順序的基礎上,概括中國建筑最顯著的特征,探究作者在闡釋這些特征時采用的順序及所產生的效果。學習活動一:通讀《中國建筑的特征》,完成下列任務02中國建筑最顯著的特征在其斗拱和屋頂?!岸饭啊笔侵袊ㄖ敖Y構性”特征的集中體現(xiàn),“屋頂”是中國建筑“裝飾性”特征的集中體現(xiàn)。在對“九大特征”進行由主到次的闡釋過程中,“斗拱”在“結構性”部分,“屋頂”在“裝飾性”部分,都被放在了相應部分的靠前位置。這樣的闡釋順序,能使讀者快速把握中國建筑的特征,把握全文的邏輯思路。學習活動二:閱讀《說“木葉”》,圈畫作者

提出的關鍵性問題,思考作者是

怎樣推進對“木葉”的闡釋的03關鍵性問題推進作用①“木葉”是什么呢?②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③然而天才的杜甫卻寧愿省掉“木葉”的“葉”而不肯放棄木葉之“木”,這道理究竟是為什么呢?④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⑤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對“木葉”的概念進行字面解釋。引出“木葉”與“樹葉”的對比。詩歌中用“葉”取代“樹葉”,但“木葉”卻不會減省。引出對“木”字的分析。與“樹”字對比,引出“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有落葉的因素。引出“木葉”的第二個藝術特征——顏色感。小結04課堂小結學者在呈現(xiàn)研究觀點時,并不是堆砌所有的認識和結論,而是以目的為中心,有邏輯地組織觀點和材料。我們在寫作此類文章的時候也要注意“事”與“理”的呈現(xiàn)方式,以便清晰地說明事理。用圖畫的方式展現(xiàn)“中國建筑的特征”。作業(yè)05第五課時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1.通過理解《說“木葉”》一文中相似概念的內涵,體會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2.通過對比閱讀,培養(yǎng)批判性閱讀的能力。3.學習人文學科的科學研究方法。體會中國古典詩歌言暗示的特點,培養(yǎng)批判性閱讀的能力。導入01學習活動一:抓住核心概念,領會作者的思考02目錄學習活動二:拓展閱讀,學會辯證思考03學習活動三:梳理內容導圖,思考研究方法04作業(yè)05本單元四篇文章,同學們普遍認為《說“木葉”》概念多、詩句多、觀點不鮮明等,比較難讀懂。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精讀這篇課文,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體會人文學科的研究方法。導入01閱讀全文,抓住核心概念,結合文中引用的詩句,分析“樹”與“木”、“落葉”與“落木”、“木葉”與“落木”的區(qū)別,完成下列表格:學習活動一:抓住核心概念,領會作者的思考02學習活動一:抓住核心概念,領會作者的思考02詞語引證詩句區(qū)別“樹”與“木”“落葉”與“落木”“木葉”與“落木”“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薄拔珀幖螛淝鍒A。”“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薄盁o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薄奥淠厩教爝h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薄皹洹庇蟹泵闹θ~、枝葉綠色的飽滿之意;“木”則疏朗、干燥,有落葉的因素,有悲愁的意蘊?!奥淙~”與“落木”相比,葉片飽含水分,缺少飄零之意。“落木”比“木葉”更顯得空闊,少了“葉”便少了清秋的綿密之意。而“木葉”是疏朗與綿密的交織。學習活動二:拓展閱讀,學會辯證思考031.閱讀陳友琴《對于林庚先生〈說“木葉”〉一文的不同看法》,概括作者與林庚的不同看法,說說他們是如何闡釋自己的觀點的。學習活動二:拓展閱讀,學會辯證思考03兩位學者的觀點的最大不同在于對“木”這一藝術特征的理解上。對于“木”和“樹”的區(qū)別,本文作者不認為在古詩中“木”的意象都具有“黃色的暗示性”。對于“木”與“葉”的區(qū)別,本文作者不認為“木”完全不具有“蔭濃茂盛”的特點。學習活動二:拓展閱讀,學會辯證思考03林庚援引詩句對比“樹”與“木”在藝術特征上的不同,總結出“樹”有枝葉繁茂、枝葉綠色的飽滿之意;而“木”則顯得疏朗、干燥,有落葉的因素,有悲愁的意蘊。陳友琴同樣援引詩句,舉反例說明在古詩中“木”不一定都具有“黃色的暗示性”。兩位學者都是以具體詩句為例闡釋自己的理解和觀點。學習活動二:拓展閱讀,學會辯證思考032.陳友琴認為林庚在總結“木葉”藝術特征的規(guī)律時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對此談談你的理解。學習活動二:拓展閱讀,學會辯證思考03我們在認識規(guī)律的過程中,要避免籠統(tǒng)地一概而論,但也不能忽略作者的寫作意圖。《說“木葉”》一文反映的是林庚研究古代詩歌語言時的一個“發(fā)現(xiàn)”,即“木葉”是詩人筆下鐘愛的藝術形象,并表達了自己對這樣一種文學現(xiàn)象背后原理的理解,其寫作意圖是闡釋為何“木葉”成為了詩人筆下鐘愛的藝術形象。誠然,林庚在討論“木”與“樹”、“落葉”與“落木”的區(qū)別上,沒有考慮到相關的所有詩句,學習活動二:拓展閱讀,學會辯證思考03但“木葉”之所以被詩人們鐘愛也正是因為它表現(xiàn)出來的空闊、疏朗、干燥、飄零之感,很好地展現(xiàn)了秋天綿密與疏朗交織的狀態(tài)。所以從寫作意圖出發(fā),我們不能否定《說“木葉”》一文的價值。陳友琴的不同看法也提示我們,在說明事理、闡釋規(guī)律的過程中,要較為全面地掌握材料,辯證地思考問題。學習活動三:梳理內容導圖,思考研究方法04小組合作,再次閱讀《說“木葉”》《中國建筑的特征》兩篇文章,完成內容導圖。思考:這兩篇文章體現(xiàn)了怎樣的研究方法?①《中國建筑的特征》中國建筑的特征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第三部分第四部分中國建筑的體系分布及演變(一)至(二):中國建筑的總體特征:由三部分構成;聯(lián)系性建筑物(三)至(五):中國建筑的結構特點:木材結構(六)至(九):中國建筑的外觀、顏色、裝飾等特點用語言的“文法”“可譯性”進一步介紹中國建筑的組織風格結語:繼承發(fā)揚,古為今用②《說“木葉”》(1-3段)詩人鐘愛的形象——“木葉”(4-6段)“木葉”的藝術特征(7段)“木葉“與“樹葉”的藝術形象差之千里。問題1:「木葉」是什么呢?問題2:在古代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問題3:古代詩人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問題4:「木」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呢?特征1:“落葉”因素特征2:疏朗的清秋氣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人文學科的研究方法——分析與綜合、具體與抽象、歸納與演繹、整體與局部……

學習活動三:梳理內容導圖,思考研究方法04

提示:《中國建筑的特征》體現(xiàn)了從整體到局部的研究方法;《說“木葉”》體現(xiàn)了先分析后綜合的研究方法。比較常見的人文學科的研究方法有:分析與綜合、具體與抽象、歸納與演繹、整體與局部。閱讀袁行霈《中國古典詩歌的多義性》,選擇一個詞語,結合具體詩句闡述古詩詞中的“多義性”。不少于400字。(作業(yè)示例見“方案設計一”)作業(yè)05

作業(yè)示例:作業(yè)03第六課時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1.對比閱讀,進一步認識實用性文本的寫作目的、思想觀點與表現(xiàn)形式的關系。2.鑒賞科學論文與科普文章不同的表達特點。鑒賞科學論文與科普文章不同的表達特點。導入01學習活動一:比較閱讀,體會不同的表達特點02目錄學生活動二:閱讀高士其《菌兒自傳》的第一

章,簡析這篇科普文的語言特點03作業(yè)04上節(jié)課我們初步探究了科學類文本的寫作自的、事理特點與表現(xiàn)形式的關系,感受了人文學科的研究方法,這節(jié)課我們進一步探究文章內容與表現(xiàn)形式的關系,學習此類文章的表達特點。導入01閱讀《蘇州園林》與《中國建筑的特征》,小組合作,從主要內容、行文邏輯與語言特點上比較兩篇文章的異同。我們需要先了解下《蘇州園林》的創(chuàng)作背景來幫助進行賞析。介紹如下:學習活動一:比較閱讀,體會不同的表達特點02學習活動一:比較閱讀,體會不同的表達特點02本文是葉老為一本蘇州園林攝影集寫的序言。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紹蘇州園林的攝影集,約葉老寫一篇序文。序文寫好后交給了那家出版社,但攝影集一直不見出版。《百科知識》編輯部知道葉老有這樣一篇文章,便要求讓他們先發(fā)表,于是,這篇序文發(fā)表在《百科知識》1979年第4期上。發(fā)表時刪去了序文最后的幾句話。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編入語文課本時,又刪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題“拙政諸園寄深眷——談蘇州園林”也隨之改“蘇州園林”。創(chuàng)作背景學習活動一:比較閱讀,體會不同的表達特點02主要內容:兩篇文章都介紹了中國建筑的獨特之美,但《蘇州園林》集中描寫古典園林的代表,著眼于說明與介紹蘇州園林的“圖畫美”;《中國建筑的特征》闡述的是整個中國建筑的主要特征,著眼于歸納與闡釋中國建筑體系的獨特性。學習活動一:比較閱讀,體會不同的表達特點02行文邏輯:《蘇州園林》先總說特點,后從不同角度分別具體說明,分說部分為并列關系;《中國建筑的特征》按照“提出觀點——闡釋觀點——表明意圖”的論述邏輯,對中國建筑的特征給予了“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這樣層層深入的闡釋。即使是在“是什么”的部分,也是先說明中國建筑的總體特征,再進入局部介紹,體現(xiàn)了極其嚴謹的論述邏輯。學習活動一:比較閱讀,體會不同的表達特點02語言特點:兩篇文章都體現(xiàn)出準確、生動的語言特點?!短K州園林》清淺平實,娓娓而談,親切易懂;《中國建筑的特征》簡明、嚴密,體現(xiàn)了科學論文的嚴謹。學生活動二:閱讀高士其《菌兒自傳》的第一

章,簡析這篇科普文的語言特點03文章通篇采用擬人化的手法和第一人稱的口吻,將艱深的科學道理說得通俗易懂,生動活潑。文章段落簡短,多用短句,節(jié)奏明快,正如“菌兒”之名,體現(xiàn)其微小的特點,給人以深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