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復習資料_第1頁
經濟法復習資料_第2頁
經濟法復習資料_第3頁
經濟法復習資料_第4頁
經濟法復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經濟法復習資料

經濟法就是調整現代國家進行宏觀調控和市場規(guī)制過程中發(fā)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經濟法是國家從整體經濟發(fā)展的角度,對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管理和調控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本站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了經濟法復習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經濟法復習資料

1、經濟法的具體制度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宏觀調控制度,具體包括財稅調控制度、金融調控制度、計劃調控制度等;另一類是市場規(guī)制制度,具體包括反壟斷制度、反不正當競爭制度、消費者保護制度等。

2、雙手并用的分析框架強調:調解經濟或配置資源的手段有兩個,一個是市場的無形之手,另一個是國家的有形之手。要使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發(fā)揮基礎性作用,國家則要在市場調節(jié)的基礎上發(fā)揮宏觀調控作用。

3、兩個失靈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市場失靈,一個是政府失靈。在運用市場的無形之手進行調節(jié)的情況下,隨著市場經濟向縱深發(fā)展,妨害競爭、外部效應、公共物品、信息偏在等問題越來越突出,從而使市場調節(jié)的無形之手很難有效地發(fā)揮作用,與此同時,諸如公平分配、幣值穩(wěn)定等問題,也是市場機制不能有效解決的,由此便提出了市場失靈的問題;由于信息不足、濫用權力、腐敗尋租、體制不健、多頭管理等原因,政府在資源配置上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這被稱為政府失靈。

4、從經濟法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或基本矛盾來看,個體營利性和社會公益性的矛盾,以及與此相對應的效率與公平的矛盾,是很基本的矛盾,這些矛盾不能有效協調和解決時,必然會產生兩個失靈的問題。經濟法不是單純地強調限制政府的權力和國家的權力,而是要通過適度分權,以及適用合理的程序,按照經濟規(guī)律的要求,努力實現既定的經濟目標和社會目標。

5、利益主體的分析框架,即假定在經濟法上,各類主體都有自己的獨立利益,為了各自的利益,都會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動,都會努力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博弈行為的分析框架,調制主體和調制受體互相之間必然要為實現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相應的理性行動,可能采取合作的態(tài)度,也可能采取不合作的行為,以求在互動的博弈過程中努力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交易成本的分析框架,各類利益主體必然要求產權界定清晰,也必然關注為取得和保護產權所花費的成本。

6、經濟法之所以會產生,導源于兩個失靈問題的存在。經濟法不但要規(guī)范市場主體的競爭行為等市場行為,同時要規(guī)范政府的調控和規(guī)制行為。因此,經濟法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有兩類:一類是市場失靈的問題,一類是政府失靈的問題。

7、經濟法的調整目標,就是經濟法通過對特定社會關系的調整,來不斷解決個體營利性和社會公益性的矛盾,兼顧效率與公平,從而持續(xù)地解決兩個失靈的問題,促進經濟的穩(wěn)定增長,保障社會公益和基本人權,進而實現經濟與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fā)展。橫向上分為經濟目標和社會目標,縱向上分為基本目標和最高目標。具體包括①穩(wěn)定增長目標②保障基本人權目標③保障社會公益目標④良性運行和協調發(fā)展目標。

8、研究調整目標的雙重價值:首先,從理論意義來看,經濟法的調整目標是經濟法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價值論中居于承上啟下的地位,它既能夠把抽象的價值轉化為具體的法律構成部分,同時又能夠為相關的法律原則和具體規(guī)則提供指導;其次,從實踐價值來看,經濟法調整目標的研究對于相關的經濟法的法制建設,尤其對于經濟法的立法和法律實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9、經濟法調整的社會關系包括兩類:一類是宏觀調控關系,一類是市場規(guī)制關系。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表示:

市場失靈-結構失衡-經濟失衡-宏觀調控-政府失靈-依法調控-宏觀調控法

市場失靈-競爭失效-市場失序-市場規(guī)制-政府失靈-依法規(guī)制-市場規(guī)制法

分權始終是經濟法領域非常重要的問題,從而形成了各種層次的分權關系或稱體制關系,只有有效地調整體制關系,從而實現有效地分權,才能在此基礎上更好地進行調控和規(guī)制。

10、經濟法是調整在現代國家進行宏觀調控和市場規(guī)制過程中發(fā)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經濟性、規(guī)制性與現代性是經濟法的突出特征。

11、經濟法體系由宏觀調控法和市場規(guī)制法兩部分構成,形成二元結構,其內在結構分為三層:①體現經濟法調整范圍的宏觀調控法和市場規(guī)制法②各自的三個部門法即財金計劃調控法和兩反一保規(guī)制法③若干小的部門法。

12、監(jiān)管規(guī)范是為宏觀調控服務的,其調整具有直接性,受體具有特定性,廣義上可列為市場規(guī)制法;反傾銷、反補貼規(guī)范涉及宏觀財稅調整的屬于宏觀調控法,而對于影響價格形成機制的傾銷行為和補貼行為的規(guī)制屬于市場規(guī)制法;價格規(guī)范涉及價格總水平調控的屬于宏觀調控法,而一般的有關價格規(guī)制的規(guī)范屬于市場規(guī)制法。

13、經濟法的經濟性和規(guī)制性。經濟性:①作用于市場經濟,目標是節(jié)約交易成本,提高市場運行效率②反映經濟規(guī)律③經濟政策的法律化④運用法律化的經濟手段⑤以提高整個社會福利、社會總體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目標;規(guī)制性:在調整目標和調整手段方面,把積極的鼓勵促進和消極的限制禁止兩者結合。具有經濟性的法律化的政策主要是通過法律化的經濟手段或稱經濟杠桿來調整,這些手段的發(fā)揮就是要通過積極的鼓勵促進和消極的限制禁止來體現或實現,體現了經濟法調整目標和具體調整手段的密切聯系。

14、經濟法的現代性特征。主要體現在其①在精神追求上的現代性,②在背景依賴上的現代性,以及③在制度建構上的現代性。

15、經濟法是重要的獨立的部門法。①與憲法:根本法與普通法;②與民商法:互補,公法私法、調整對象的區(qū)別;③與行政法:調整對象、宗旨、手段不同;④與訴訟法;⑤與刑法:同屬公法,部分銜接。

16、經濟法的二元價值。①內在的客觀功用價值:規(guī)范調控可規(guī)制行為,保障宏觀調控和市場規(guī)制的有效實施,從而實現宏觀經濟和微觀市場的秩序,確保公平有效的競爭,實現微觀的效率和總體福利,促進市場失靈問題的解決;②外在的主觀評判價值:實現效率、公平和秩序。經濟法的評判價值是以功用價值為基礎而確立的更高層次的多元價值目標,從而使主觀價值與客觀價值之間形成一種內在的聯系,形成二元價值體系。

17、經濟法的原則是作為經濟法具體規(guī)則的基礎的原理和準則。三項基本原則:①調制法定原則:調制的實體內容和程序規(guī)范都要由法律來加以規(guī)定,只是在法律明確授權的特殊情況下,才能由行政法規(guī)加以規(guī)定;②調制適度原則:調制行為必須符合規(guī)律和客觀實際,兼顧調控和規(guī)制的需要與可能,保障各類主體的基本權利;③調制績效原則:兼顧效率和公平是經濟法調整的重要目標,追求調制的效果、總量的平衡和社會總福利的增長。調制法定原則更強調內容法定和程序法定,調制適度原則更強調符合規(guī)律和公平有效,調制績效原則更強調調整目標和平衡協調。其中調制法定是調制適度和調制績效的基礎,調制適度是調制績效得以實現的手段,而前兩者都是為了實現調制績效的總目標。

18、學界認為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是在市場經濟從自由競爭階段進入到壟斷階段以后產生的,如1890美國的《謝爾曼法》、1896德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等。而經濟法學是以20世紀20年代德國學者的研究為標志的。

19、德國的經濟法理論:①偏重強調獨立法律部門并加以論證②不強調經濟法是獨立的法律部門;日本的經濟法學說:①經濟法肯定說②經濟法否定說③禁止壟斷法非中心說④禁止壟斷法中心說;英美國家的經濟法學說:發(fā)對把經濟法的概念、調整范圍等加以擴大化,并且主要是把經濟法同商法相聯系的觀點;我國的經濟法理論發(fā)軔于20實際70年代,以1992年為分界點分為:①實行市場經濟前的經濟法理論②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后的經濟法理論。

20、經濟法領域宏觀上的制度變遷,體現為在經濟法的制度建設上,是先產生市場規(guī)制法,再主要在經濟大危機后產生宏觀調控法。①各個國家在不同時期的經濟法制度側重不一②各國在立法領域和形式上有一定趨同性③制度變遷的速度和制度成熟的速度有一定關聯④宏觀調控法和市場規(guī)制法已經成為經常性制度。

21、中國的改革開放起于分配,并隨著分配關系的調整而不斷深化,個體利益分配時影響改革開放的基本動因,國家財政分配是影響改革開放的直接動因,正是上述引渡推動著中國經濟法的產生和發(fā)展。從分配角度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國家先放權讓利以培育市場主體,再適度集權進行宏觀調控和市場規(guī)制。

22、經濟法的主要淵源:①憲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規(guī);④部門規(guī)章;⑤地方性法規(guī)。

23、經濟法的輔助淵源。①共識度較高的輔助淵源:地方政府規(guī)章、自治條例、單行條例以及判例法;②新興的輔助淵源:港澳臺地區(qū)的多種層次多種形式的制定法以及判例法,具有突出的地域性和相對獨立性;還有同時適用于港澳臺地區(qū)和內地的新的法律形式隨著經濟、社會聯系的日益緊密而形成和發(fā)展起來;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qū)之間的一種制度安排也屬于新興的經濟法的輔助淵源,是不同管轄權協調的結果。③尚存爭議的輔助淵源:國際條約、經濟政策和法律解釋等。

24、經濟法的效力范圍。①時間效力;②空間效力;③主體效力,包括公定力、確定力、拘束力和執(zhí)行力。確定主體效力的原則包括屬地原則和屬人原則,主體效力的差異更強調實質正義,主體差異和經濟法的適用注重不同角色的不同的權利、義務和責任。

25、經濟法主體是指依據經濟法而享有權利或權力,并承擔義務的組織體或個體。依據對調整對象的二元劃分,可以分為宏觀調控法主體和市場規(guī)制法主體兩類,或稱為調制主體和調制受體。

26、經濟法各部門法的重要主體。財政法的主體二元結構:①財政收入法主體和財政支出法主體;②財政調控主體和財政受控主體;③財政法各部門法領域的主體組合;其他部門法的主體二元結構:①金融法領域的金融調控主體和金融調控受體、金融監(jiān)管主體和金融監(jiān)管受體等,市場規(guī)制法領域的市場規(guī)制主體和市場規(guī)制受體等。

27、主體資格取得的多維性:調制主體的資格需要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guī)定,特別是專門的組織法或者體制法的規(guī)定,調制受體的資格取得基本條件應當是一致的,主要是依據反映主體平等精神的民商法;主體資格取得的特殊性:調制主體的資格取得與憲政性法律相關,而調制受體的資格取得又都與民商法相連,從而使經濟法主體資格取得具有多源性和非單一性,但是調制主體的資格在主體職權方面更強調有關宏觀調控和市場規(guī)制職能的行使,更強調其經濟管理職能,調制受體也不排除在市場準入方面,基于產業(yè)政策的考慮,由專門的經濟法規(guī)范對其主體的資格或者資質條件作出專門的限定。

28、經濟法主體的能力主要從兩個方面去理解,資格說和意志實現說。調制主體要進行調制,必須具有調制能力,包括宏觀調控主體的財稅能力、金融能力和計劃能力,也包括市場規(guī)制主體的競爭規(guī)制能力或秩序維持能力等;調制受體要同調制主體進行博弈也必須具有博弈能力或對策能力。①財政主體的能力:汲取財政的能力與財政支出的能力、發(fā)債的能力與償債的能力,轉移支付的能力以及整體上的財政調控能力等,這些既與相關主體的法律地位、資格有關,也與相關主體是否具有實現自己意志的能動力量有關;②競爭法主體的能力:規(guī)制競爭的主體和參與競爭的主體,前者主要體現為各類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的執(zhí)法機構,后者則主要是各類市場主體,有時也包括參與競爭的政府或其他組織。

29、經濟法主體的行為包括經濟調制行為和市場對策行為。經濟調制行為時非常重要的具有主導性地位的行為,包括宏觀調控行為和市場規(guī)制行為等;市場對策行為包括橫向對策行為和縱向對策行為。從主體角度分為角色行為和非角色行為、單方行為和非單方行為、自為行為與代理行為;從行為對象角度分為抽象行為和具體行為;從行為的效果分為積極行為和消極行為。

30、行為的二元結構。①主客二元結構:法律行為是主體和客體、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交互作用的復雜過程,主觀要素主要是行為目的和認知能力,調制行為要實現經濟目標和社會目標、基礎性目標和高層次目標,對策行為主要是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和效用的最大化,同時再通調整主體博弈的過程中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客觀要素主要是行動、手段和結果,行動是行為的核心,手段是實現主體行為目的的具體方式和方法,結果是行為完成的一種狀態(tài)。②層級二元結構:基礎行為和高層次行為,調制主體要實現其調制目標,要以一些基礎性行為的實施為基礎,從而使調制行為具有更高的層級性。

31、對行為的多維評價包括政治標準、經濟標準和法律標準等。調制行為所實現的經濟和社會目標,與國家利益和社會公益直接相關,也與政府的合法化能力直接相關,需要政治評價;經濟法的主體行為涉及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宏觀稅負、市場自由度等需要進行經濟評價;法律評價的重心是對行為的合法性作出判斷,是更好地對行為進行法律規(guī)范,以使相關主體能夠更好地把握可為、當為、必為和禁為的事項和程序,從而可以依法作為或不作為,因而在經濟法上,應當有效地利用相關手段,利用法律的評價,去約束、引導調制主體和調制受體的行為。

32、調制行為就是調制主體所從事的調控、規(guī)制行為,亦即從宏觀上通過調節(jié)來控制,從微觀上通過規(guī)范來制約。其于民事行為、行政行為主要存在主體上的不同、權源上的不同和行為性質的不同。①在經濟法主體行為結構中的核心地位:由于經濟調制行為,決定了市場對策行為的對立存在,并且個別的市場對策行為相對于政府的調制行為來講是弱小的;②在經濟法法制建設中的核心地位:一方面,為解決經濟法所面臨的矛盾和問題,需要大量地規(guī)定有關政府調制的問題,從而形成經濟法所特有的調控和規(guī)制手段,進而確立調制行為在整個經濟法主體的行為結構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也要對調制行為的權源、效力、實施程序作出相應規(guī)定,從而使調制行為也受到法律的制約,以體現法治精神。

33、調制行為的構成要件:①主體要素,包括調制主體和調制受體;②行動要素,即主體運用其調制權的活動,并把行使調制權的行為予以公示,以為一定范圍的社會公眾所知曉,從而使調制主體和調制受體發(fā)生聯系,形成博弈;③關聯要素,調制主體與調制活動、調制活動與調制受體之間發(fā)生關聯。調制行為的合法性要件:主體合格、權源合法、調制合法。合法性要件直接影響到調制行為的效力,影響到調制主體與調制受體的權利、義務與法律責任。調制行為的效力:公定力和確信力、拘束力和執(zhí)行力。

34、經濟法主體的職權或權利是其從事合法行為的依據,調制主體既有職權也有職責,調制受體既有權利也有義務。依據經濟法上的行為理論,經濟法主體行為可以分為兩類,即調制主體的經濟調制行為和調制受體的市場對策行為,經濟法主體的權義結構具體體現為調制主體的職權與職責所形成的權責結構,以及調制受體的權利和義務所形成的利義結構。調制主體的宏觀調控權分為宏觀調控立法權和宏觀調控執(zhí)法權兩類;而調制主體的市場規(guī)制權可以分為市場規(guī)制立法權和市場規(guī)制執(zhí)法權兩類,上述調制主體的宏觀調控權和市場規(guī)制權要具體規(guī)定于各類經濟法的法律、法規(guī)之中,尤其要具體地規(guī)定在經濟法的體制法中,這也是職權法定的具體體現。

35、我國在調制立法權方面實行的是分享模式;在調制執(zhí)法權方面一般由相關職能部門行使專屬的調制權,并在相關的體制法規(guī)范中作出規(guī)定。各類調制主體在享有職權的同時,也要履行相關職責,主要包括貫徹調制法定原則、依法調制、不得濫用或超越調制權、不得棄權等,核心是依法調制。

36、從權利的角度來看,調制受體依法享有法律賦予市場主體的一切基本權利,統(tǒng)稱為經濟自由權,具體形態(tài)包括企業(yè)的經營自由權和居民的消費者權利等。按照市場經濟法的一般原理,市場調節(jié)應是基礎性調節(jié),只有當市場不能有效解決,以致出現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才需要調制,由此就確立了調制受體可以要求調制主體依法進行宏觀調控和市場規(guī)制的權利。在平等市場主體之間,可以體現為相關企業(yè)的市場競爭權,包括公平競爭權和正當競爭權,如果公平競爭受到侵害,一般會與壟斷行為的存在有關而需要反壟斷;如果正當競爭權受到侵害,則一般與不正當行為有關而需要反不正當競爭;消費者權利包括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等基本權利,是消費者從事市場對策行為所必不可少的,一定意義上說,消費者權利無論在法律上或經濟上對經營者的經營自由權都是一種限制,恰恰是經營自由權與消費者權利的協調共存,才能使調制受體的經濟自由權的行使總體上更有效。

37、調制受體的義務主要有接受調制的義務和依法競爭的義務。接受調制的義務是指調制受體應當接受調制主體依法作出的調制,遵從那些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調制;依法競爭不僅涉及市場主體與其競爭者之間的干系,而且在競爭過程中,還可能涉及消費者權利保護的問題,不能采取不公平的方式,或者不正當競爭的手段,去損害其他競爭主體的利益,這是依法競爭的基本要求,也不得從事違反誠實信用、公序良俗和公認的商業(yè)道德行為,這是調制受體的消極義務。有關調制主體餓調制受體的權利義務的規(guī)范分布是不均衡的,宏觀調控法中的調控主體權利規(guī)定較多,而市場規(guī)制法中從事市場經營活動的受制主體的義務規(guī)范較多,調制主體和調制受體并非平等主體,經濟法主體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并非可以等量等質地互換。

38、宏觀調控的合法性從法律上說應當是具有宏觀調控權的主題依法實施的,從形式上看,宏觀調控權來源于法律上的明確授權,宏觀調控在經濟上的合法性取決于經濟上規(guī)定合理性或者是合規(guī)律性,如果國家的宏觀調控行為符合經濟規(guī)律,取得了較好的績效,在總體上增進了社會福利,則宏觀調控就具有合理性,從而獲得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的支持和擁護,獲得合法性。宏觀調控是國家站在全社會的立場上對宏觀的經濟運行所實施的調節(jié)和控制,其實施主體應當是國家,要加強各類宏觀調控政策、措施、制度等方面的協調,合理配置調控權,遵守調控權法定原則之類的法治原則。

39、行使宏觀調控權的原則:比例適度原則:必要性原則和成比例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情勢變更原則。在具體行使調控權時,要能夠對擬調控事項的輕重緩急作出權衡,以確定適當的調控力度,與之密切關聯的一是宏觀調控能力,二是宏觀調控效力;宏觀調控權雖然具有獨立性,但其有效行使并不是孤立的,需要一系列協調的、配套的制度作為支撐。

40、經濟法責任是經濟法主體因實施了違反經濟法規(guī)定的行為而應承擔的法律后果,可分為調制主體責任和調制受體責任,或者違反宏觀調控法的責任和違反市場規(guī)制法的責任。經濟法責任在整個責任體系中應當有其獨立的地位,具有經濟性、規(guī)制性、自足性、可訴性,同時也具有主體角色的特定性和權義的非對稱性、非平衡性。經濟法主體承擔法律責任的雙重性是指具體承擔的法律責任可能由本法責任和它法責任構成,我國現行立法中,對于調控機關或規(guī)制主體本身的責任一般不直接做出規(guī)定,而是通過對調制主體相關人員的行政責任甚至是刑事責任的規(guī)定來體現;從實證角度來看,經濟法主體承擔責任還具有非單一性的特征,即承擔責任往往較重,表現在存在多種責任的競合。違法者之所以要承擔責任,是因為違法主體也都是理性有限的利益主體,當然會考慮自己的成本和收益,在其從事違法行為時,會在客觀上給他人和社會帶來成本,也就必須對相關的成本做出補償。

41、經濟法傳統(tǒng)責任理論最重要的是民事、刑事和行政責任,或者追加違憲責任;依據主體可分為調制主體責任和調制受體責任;依據追究責任的目的可分為賠償性責任和懲罰性責任;依據責任性質分為經濟性責任和非經濟性責任。

42、在經濟法主體結構中,主體的角色不同,其身份和地位、行為目標和宗旨有別,各自的法律待遇或權利與權力各異,決定了其違法責任的不同,從而形成了不同的角色責任。但調制主體的行為往往被認為是抽象行為,很難通過訴訟渠道追究責任,即使是調制受體,也有對調制行為的拒絕權,其不遵從具有現實合法性。

43、經濟法主體承擔的賠償性責任:國家賠償責任,主要是基于國家所實施的宏觀調控和市場規(guī)制不當,而給調制受體所造成的損害,表現在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領域;實際履行責任,提供外部環(huán)境、市場秩序等公共物品;超額賠償責任,強調的是在對私人成本進行補償的同時,對由此導致的社會成本進行補償。

44、經濟法主體承擔的懲罰性責任:在發(fā)生私人成本,僅僅給私人造成損害的情況下,按照私法上確立的賠償責任就可以使私人成本或損害得到補償,在發(fā)生社會成本的情況下,違法者可能給更多的甚至不特定的主體在更大范圍內造成了一種秩序上的損害,這種損害是靠一般的私人成本補償辦法所無法彌補的,因此就必須在盡量補償私人成本的同時,對其予以懲戒和處罰,從而使其承擔懲罰性責任。經濟法上較為重要的懲罰措施形式是資格減免、信用減等。

45、經濟法的運行具體包括立法系統(tǒng)、執(zhí)法系統(tǒng)、司法系統(tǒng)和守法系統(tǒng)等,影響經濟法運行的因素很多:外部因素包括經濟、社會、文化、政治;內部因素包括立法因素、執(zhí)法因素、司法因素和守法因素。

46、立法因素的基礎性影響:經濟法的立法環(huán)節(jié)同執(zhí)法等環(huán)節(jié)密切相關,通過其他環(huán)節(jié)多層次的信息反饋,形成完善的立法方略,可以說經濟法的法制實踐以及實踐中所存在的諸多問題及其解決方案是經濟法立法的重要源泉,同時,經濟法的立法又是進一步的執(zhí)法和司法、守法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基礎,它對于經濟法的運行具有基礎性影響。經濟法的立法過程①要嚴格貫徹法定原則,各類行為都應該符合相關的法定要件,并注意對調制主體權力的限定,②要注意立法模式的選擇,獨享模式能夠比較充分地體現法定原則,分享模式下應當注意防止行政機關濫用立法權的問題③注意立法的數量、質量、協調性等問題,我國目前還缺少《稅收通則》、《國債法》、《計劃法》等,同時立法質量也有很大改良空間。

47、執(zhí)法因素的特殊重要性:經濟法的實施主體是政府而不是法院,因此經濟法的實施更側重于積極的執(zhí)法,在經濟法運行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政府性調制主體超越職權濫用職權,無論是財政部門、稅收部門、中央銀行、金融監(jiān)管部門,還是價格、質量、技術、工商等市場規(guī)制部門都應依法調控,合法規(guī)制,全面貫徹依法調制原則。從法定原則的要求來看,對經濟法實施產生重要影響的是立法,同時相關經濟政策、社會政策等政策性因素也有巨大作用。

48、司法因素的弱化:經濟法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市場失靈,主要是通過積極的執(zhí)法來實現經濟法的目標,在經濟法的實施過程中,因可訴性不足、政府權力膨脹或基于效率的考慮,司法因素對于經濟法運行影響相對較小。

49、守法因素的特別效應分析:從法律意識上看,經濟法主體的法律意識普遍有待提高,經濟法運行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守法主體的遵從。經濟法主體作為理性的經濟人,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如經濟法的運行不僅體現為形式上的合法性,而且實質上合法,經濟法的實施有利于經濟法主體的利益實現,真正平等地保護各類相關主體利益,與憲政精神保持一致,這樣經濟法才能得到廣泛遵從,經濟法的實施效益才會更好。

50、經濟法法的適用程序大致有三種:一是經濟法特有的適用程序,二是普通行政執(zhí)法程序,三是普通司法程序。①訴訟程序與非訴訟程序。經濟法上的訴訟程序與法院的受案范圍直接相關,同時由于經濟法可訴性的問題和自足性的特征,非訴程序在各類具體程序中占據主導地位,規(guī)范調制行為是經濟法調整的一個核心,因此規(guī)定調制行為所需要遵循的程序,以實現調制有序,是經濟法中的一個重要內容;②正是程序與非正式程序。正式程序通常指法律上有嚴格規(guī)定、關涉經濟法主體權義的程序,調制程序大都屬于正式程序,如預算的編制審批程序、稅收的減免程序等,非正式程序如道義勸告和窗口指導。從調制法定原則要求來看,在經濟法上必須強調正式程序的重要性,同時基于調制效益的考慮,在具體的調制手段方面,也可以運用一些靈活的非正式程序。

51、經濟法的可訴性是指對于經濟法主體行為的不滿可以向法定機構傾訴,以使法益獲得保障,突出表現在宏觀調控法領域中調控受體對調控主體的責任追究。解決可訴性問題,首先需要解決實體法問題,對相關主體的權利義務、職權職責明確規(guī)定,同時對其違反相關職責或義務的法律責任作出規(guī)定,以使這些責任可以由相關的法定機構依法追究。公益訴訟就是根據法律授權,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可以針對侵犯公益的違法行為向法院提起訴訟,公益訴訟對于確保競爭法、財稅法等經濟法各個部門法的調整目標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經濟法復習資料

股份有限公司:

一、特征

主要特征:

1、公司的資本總額平分為金額相等的股份;

2、公司可以向社會公開發(fā)行股票籌資,股票可以依法轉讓;

3、法律對公司股東人數只有最低限度,無最高額規(guī)定;

4、股東以其所認購股份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

5、每一股有一表決權,股東以其所認購持有的股份,享受權利,承擔義務;公司應當將經注冊會計師審查驗證過的會計報告公開。

基本特征:

1、股份有限公司是獨立的經濟法人;

2、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人數不得少于法律規(guī)定的數目,如法國規(guī)定,股東人數最少為2人;

3、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對公司債務負有限責任,其限度是股東應交付的股金額;

4、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資本劃分為等額的股份,通過向社會公開發(fā)行的辦法籌集資金,任何人在繳納了股款之后,都可以成為公司股東,沒有資格限制;

5、公司股份可以自由轉讓,但不能退股;

6、公司賬目須向社會公開,以便于投資人了解公司情況,進行選擇;

7、公司設立和解散有嚴格的法律程序,手續(xù)復雜。由此可以看出,股份有限公司是典型的資合公司。一個人能否成為公司股東決定于他是否繳納了股款,購買了股票,而不取決于他與其他股東的人身關系,因此,股份有限公司能夠迅速、廣泛、大量地集中資金。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雖然無限責任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兩合公司的資本也都劃分為股份,但是這些公司并不公開發(fā)行股票,股份也不能自由轉讓,證券市場上發(fā)行和流通的股票都是由股份有限公司發(fā)行的,因此,狹義地講,股份公司指的就是股份有限公司。

一般特征:

1、股東具有廣泛性;

2、出資具有股份性;

3、股東責任有限性;

4、股份公開、自由性;

5、公司的公開性

二、設立條件

1、發(fā)起人符合法定的資格,達到法定的人數;

2、發(fā)起人認繳和向社會公開募集的股本達到法定的最低限額;

3、股份發(fā)行、籌辦事項符合法律規(guī)定;

4、發(fā)起人制定公司章程,并經創(chuàng)立大會通過;

5、有公司名稱,建立符合公司要求的組織機構;

6、有固定的生產經營場所和必要的生產經營條件。

三、組織機構

決策機構

即由兩個以上的董事組成的集體機構。它是公司對內執(zhí)行業(yè)務、對外代表公司的常設理事機構,向股東大會負責。

董事會的職權主要有:代表公司對各種業(yè)務事項做出意見表示或決策,以及組織實施和執(zhí)行這些決策;除股東大會決議的事項外,公司日常業(yè)務活動中的具體事項,均由董事會決定。

執(zhí)行機構

執(zhí)行機構是由總經理及其助手組成的執(zhí)行機構,負責公司的日常經營。

監(jiān)督機構

監(jiān)督機構,就是指對董事會執(zhí)行的業(yè)務活動實行監(jiān)督的機構。它是公司的常設機構,由股東大會從股東中選任,不得由董事或經理兼任。

監(jiān)事會的職權主要有:列席董事會會議,監(jiān)督董事會的活動,定期和隨時聽取董事會的報告,阻止董事會違反法律和章程的行為;隨時調查公司業(yè)務和財務情況,查閱帳簿和其他文件;審核公司的結算表冊和清算時的清算表冊;召集股東大會;代表公司與董事交涉或對董事起訴。

有限責任公司

一、特征

1、股東人數有法律限制;

2、股東對公司債務只負有限責任;

3、公司不得公開向社會發(fā)行股票等籌集資本;

4、股東出資額不得隨意轉讓;

5、公司的財務狀況一般不向社會公開;

6、組織機構設置靈活。股東會,董事會,監(jiān)事會都不是必設機構

二、設立條件

1、股東符合法定人數

2、股東出資額達到法定資本最低限額

3、股東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三、機構組織

股東會

1、股東會的地位和性質:

由全體股東組成的股東會,是有限責任公司的最高權力機關。

2、股東會的職權:

決定公司的經營方針和投資計劃;

選舉和更換非由職工代表擔任的董事、監(jiān)事,決定有關董事、監(jiān)事的報酬事項;

審議批準董事會的報告;

審議批準監(jiān)事會或者監(jiān)事的報告;

審議批準公司的年度財務預算方案、決算方案;

審議批準公司的利潤分配方案和彌補虧損方案;

對公司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作出決議;

對發(fā)行公司債券作出決議;

對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清算或者變更公司形式作出決議;

修改公司章程;

公司章程規(guī)定的其他職權。

3、股東會會議的召開和決議方式。

股東會會議分為定期會議和臨時會議。定期會議應當按照公司章程的規(guī)定按時召開。代表1/10以上表決權的股東、1/3以上的董事、監(jiān)事會或者不設監(jiān)事會的公司的監(jiān)事,可以提議召開臨時會議;上述人員、機構提議召開臨時股東會會議的,公司應當召開。

召開股東會會議,應當于會議召開15日前通知全體股東;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規(guī)定或者全體股東另有約定的除外。

股東會會議由股東按照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股東會的議事方式和表決程序,除本法有規(guī)定的外,由公司章程規(guī)定。股東會會議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的決議,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變更公司形式的決議,必須經代表2/3以上表決權的股東通過。公司為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的,該利害關系股東或實際控制人不得參與該股東會決議事項的表決,該項表決由出席會議的其他股東過半數通過。

董事會及經理

1、董事會的性質和地位。

董事會是由董事組成的、對內掌管公司事務、對外代表公司的經營決策機構。

2、董事會的職權。

董事會行使下列職權:

召集股東會會議,并向股東會報告工作;

執(zhí)行股東會的決議;

決定公司的經營計劃和投資方案;

制訂公司的年度財務預算方案、決算方案;

制訂公司的利潤分配方案和彌補虧損方案;

制訂公司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以及發(fā)行公司債券的方案;

制訂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變更公司形式的方案;

決定公司內部管理機構的設置;

決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經理及其報酬事項,并根據經理的提名決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經理、財務負責人及其報酬事項;

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公司章程規(guī)定的其他職權。

3、董事會的設置和組成。

有限責任公司一般應設董事會。股東人數較少或規(guī)模較小的,可以設1名執(zhí)行董事,不設董事會。董事會成員為3~13人。董事可以從公司股東中選任,也可以由股東選派的非股東出任。兩個以上國有企業(yè)或者其他兩個以上國有投資主體投資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其董事會成員中應當有公司職工代表;其他有限責任公司董事會成員中可以有公司職工代表。董事會中的職工代表由公司職工通過職工代表大會、職工大會或者其他形式民主選舉產生。

4、董事會會議的召開和決議方式。

董事會決議的表決,實行一人一票。董事會作出決議需經全體董事過半數通過。董事會應當對所議事項的決定做成會議記錄,出席會議的董事應當在會議記錄上簽名。

5、經理。

有限責任公司可以設經理,由董事會決定聘任或者解聘。經理列席董事會會議

6、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資格、義務和責任。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擔任公司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因貪污、賄賂、侵占財產、挪用財產或者破壞社會經濟秩序,被判處刑罰,執(zhí)行期滿未逾5年,或者因犯罪被剝奪政治權利,執(zhí)行期滿未逾5年;擔任破產清算的公司、企業(yè)的董事或者廠長、經理,并對該公司、企業(yè)的破產負有個人責任的,自該公司、企業(yè)破產清算完結之日起未逾3年;擔任因違法被吊銷營業(yè)執(zhí)照、責令關閉的公司、企業(yè)的法定代表人,并負有個人責任的,自該公司、企業(yè)被吊銷營業(yè)執(zhí)照之日起未逾3年;個人所負數額較大的債務到期未清償。

監(jiān)事會

1、監(jiān)事會的性質和職權。

監(jiān)事會、不設監(jiān)事會的公司的監(jiān)事發(fā)現公司經營情況異常,可以進行調查;必要時,可以聘請會計師事務所等協助其工作,費用由公司承擔。

2、監(jiān)事會的設置和組成。

有限責任公司設立監(jiān)事會,其成員不得少于3人。股東人數較少或者規(guī)模較小的有限責任公司,可以設1~2名監(jiān)事,不設立監(jiān)事會。監(jiān)事會應當包括股東代表和適當比例的公司職工代表,其中職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1/3,具體比例由公司章程規(guī)定。監(jiān)事會中的職工代表由公司職工通過職工代表大會、職工大會或者其他形式民主選舉產生。

3、監(jiān)事會會議的召開和決議方式:

監(jiān)事會每年度至少召開一次會議,監(jiān)事可以提議召開臨時監(jiān)事會會議。

有限合伙企業(yè)的特殊規(guī)定:

有限合伙人不得以勞務出資;

不執(zhí)行合伙事務,不得對外代表有限合伙企業(yè);

除合伙協議另有約定外,可以同本有限合伙企業(yè)進行交易;可以自營或者同他人合作經營與本有限合伙企業(yè)相競爭的業(yè)務;可以將其在有限合伙企業(yè)中的財產份額出質;在提前30日通知其他合伙人的情況下,可以按照合伙協議的約定向合伙人以外的人轉讓其在有限合伙企業(yè)中的財產份額;

個人獨資企業(yè)

一、特征:

1、獨資企業(yè)出資人為一個自然人;

2、獨資企業(yè)的全部財產為投資人所有;

3、獨資企業(yè)以投資人的全部個人財產對企業(yè)的債務承擔無限責任。

人有限責任公司特征:

二、設立公司的限制:

1、一個自然人只能設立一個一人有限責任公司,該一人有限責任公司不能投資設立新的一人有限責任公司。法人可以設立多家一人公司,并且法人設立的一人公司可以再對外投資設立一人公司。

2、股東連帶責任:

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于股東自己財產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3、組織機構簡化:

一人有限責任公司不設股東會,但股東作出相關決定時,應當采用書面形式,并有股東簽字后置備于公司

三、董監(jiān)高任事資格:

董事:

1、產生方式:

1)由股東會選任;

2)由章程確定;

3)由法律直接規(guī)定。

2、董事的資格限制:

1)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

2)因犯有貪污、賄賂、侵占財產、挪用財產罪或者破壞社會經濟秩序罪,被判處刑罰,執(zhí)行期滿末逾5年,或者因犯罪被剝奪政治權利,執(zhí)行期滿未逾5年;

3)擔任因經營不善破產清算的公司、企業(yè)的董事或者廠長、經理,并對該公司、企業(yè)的破產負有個人責任的,自該公司、企業(yè)破產清算完結之日起未逾3年;

4)擔任因違法被吊銷營業(yè)執(zhí)照的公司、企業(yè)的法定代表人,并負有個人責任的,自該公司、企業(yè)被吊銷營業(yè)執(zhí)照之日起未逾3年;

5)個人所負數額較大的債務到期未清償。

監(jiān)事:

1、設立:

1)其成員不得少于三人;

2)監(jiān)事會應當包括股東代表和適當比例的公司職工代表,其中職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具體比例由公司章程規(guī)定。監(jiān)事會中的職工代表由公司職工通過職工代表大會、職工大會或者其他形式民主選舉產生;

3)監(jiān)事的任期每屆為三年。監(jiān)事任期屆滿,連選可以連任;

4)監(jiān)事任期屆滿未及時改選,或者監(jiān)事在任期內辭職導致監(jiān)事會成員低于法定人數的,在改選出的監(jiān)事就任前,原監(jiān)事仍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公司章程的規(guī)定,履行監(jiān)事職務。

2、任事資格:

1)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

2)因貪污、賄賂、侵占財產、挪用財產或者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被判處刑罰,執(zhí)行期滿未逾五年,或者因犯罪被剝奪政治權利,執(zhí)行期滿未逾五年;

3)擔任破產清算的公司、企業(yè)的董事或者廠長、經理,對該公司、企業(yè)的破產負有個人責任的,自該公司、企業(yè)破產清算完結之日起未逾三年;

4)擔任因違法被吊銷營業(yè)執(zhí)照、責令關閉的公司、企業(yè)的法定代表人,并負有個人責任的,自該公司、企業(yè)被吊銷營業(yè)執(zhí)照之日起未逾三年;

5)個人所負數額較大的債務到期未清償。

3、職權:

1)檢查公司財務;

2)對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zhí)行公司職務的行為進行監(jiān)督,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公司章程或者股東會決議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提出罷免的建議;

3)當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行為損害公司的利益時,要求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予以糾正;

4)提議召開臨時股東會會議,在董事會不履行本法規(guī)定的召集和主持股東會會議職責時召集和主持股東會會議;

5)向股東會會議提出提案;

6)依照本法第一百五十二條的規(guī)定,對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提起訴訟;

7)公司章程規(guī)定的其他職權。

監(jiān)事可以列席董事會會議,并對董事會決議事項提出質詢或者建議。監(jiān)事會、不設監(jiān)事會的公司的監(jiān)事發(fā)現公司經營情況異常,可以進行調查;必要時,可以聘請會計師事務所等協助其工作,費用由公司承擔。

3、高層管理人員相關職責:

1)制定公司的任務和戰(zhàn)略;

2)確定公司各事業(yè)部的任務;

3)按照任務給各部門分配資源;

4)批準各事業(yè)部的計劃、預算和主要投資;

5)考核各事業(yè)部的工作,保證整個公司按照戰(zhàn)略規(guī)劃順利運作

破產法

1、破產財產別除權:

也稱優(yōu)先受償權,指不依破產程序而能從破產企業(yè)的特定財產得到單獨優(yōu)先受償的權利

2、破產財產分配順序:破產財產在優(yōu)先清償破產費用和共益?zhèn)鶆蘸螅勒障铝许樞蚯鍍敚?/p>

1)破產人所欠職工的工資和醫(yī)療、傷殘補助、撫恤費用,所欠的應當劃入職工個人賬戶的基本養(yǎng)老保險、基本醫(yī)療保險費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應當支付給職工的補償金;

2)破產人欠繳的除前項規(guī)定以外的社會保險費用和破產人所欠稅款;

3)普通破產債權。破產財產不足以清償同意順序的清償要求的,按照比例分配。破產企業(yè)的董事、監(jiān)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工資按照該企業(yè)職工的平均工資計算。

3、債權人會議決議規(guī)則:

第一,決議的內容以債權人會議的職權范圍為限;

第二,決議必須到達一定數量的票額才能獲得通過。一般性的決議,應當由過半數的出席會議的有表決權的債權人通過,并且其所代表的債權額,必須占無財產擔保債權總額的1/2以上,即同時滿足人數和權數過半數。這樣,既可以照顧有表決權的多數債權人的利益,又可以保護那些債權數額較大的債權人的利益。兒涉及全體債權人重大利益的事項,如通過和解協議草案的決議,不僅要求人數過半數,還要求他們所代表的債權總額需占無財產擔保債權數額的2/3以上。

合同、擔保法

1、債權人的代位權:

1)概念:債權人的代位權是指債務人怠于行使其對其第三人的到期債權而危及債權人債權實現時,債權人須以自己的名義代替?zhèn)鶆杖酥苯酉虻谌诵惺箼嗬臋嗬?/p>

2)成立條件:

a.債務人享有對于第三人的債權;

b.債務人怠于行使其對第三人的債權。債務人對于第三人的債權已經到期、能行使而不行使,不行使會使之消滅或喪失;

c.債務人的債務履行已構成遲延;

d.債務人的怠于行使危害了債權人的債權。

2、締約過失責任:

1)概念:締約過失責任指在締約過程中,締約人因違反法律規(guī)、違背誠信原則,致使合同未能成立,并給對方造成損失而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

2)具體形式:

a.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b.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

c.違反保密義務。在磋商階段,由于締約需要和相互信賴,一方極有可能獲悉對方的商業(yè)秘密,當事對此有保密義務;

d.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3、合同擔保:合同擔保指合同當事人依據法律規(guī)定或雙方約定,有債務人或第三人向債權人提供的以確保債權實現和債務履行為目的的措施。

4、要約:

1)概念:要約是希望與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2)構成條件:

a.要約須由要約人向相對人作意思表示;

b.要約的內容須具體、確定;

c.要約須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合同即告成立。

5、邀請:是指希望他人向自己發(fā)出要約的意思。

6、違約責任:

1)概念:違約責任是指合同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合同約定所應承擔的法律后果。

2)表現形式:

預期違約、完全不履行、遲延履行、瑕疵履行、不適當履行。

7、一般保證:一般保證指保證人對債權人不履行債務負補充責任的保證。

8、連帶責任保證:連帶責任保證指保證人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與債務人負連帶責任的保證。

9、要約構成條件:

1)要約需由要約人向相對人作意思表示。

2)要約的內容必須具體和明確。

3)要約必須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合同即告成立。

10、承諾條件:

1)承諾需由要約人向要約人作出。

2)承諾的內容與要約的內容一致。

3)承諾必須在承諾期內作出。

11、無效合同:無效合同指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要件而不能產生合同的法律效力。

12、無效合同的情形:

1)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的合同。

2)合同違反公序良俗。

3)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三人利益的合同。

4)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的。

5)以合法形掩蓋非法目的合同。

13、格式條款:格式條款指一方當事人為了重復使用而預先擬定,并在訂立合同同時未與對方協商的條款。

14、合同的解除:指合同訂立后,在尚未履行或未全部履行的情況下,終止合同的權利義務。

15、合同的可撤銷:

1)概念:指因欠缺一定生效要件,其有效與否都取決于有撤銷權的一方當事人是否行使撤銷權的的合同。

2)合同撤銷的情形:

a.欺詐,脅迫或乘人之危;

b.重大誤解;

c.顯示公平。

票據法

1、票據權利:

1)概念:指持票人向票據債務人請求支付票據金額的權利,它包括付款請求權和追索權。

2)消滅的法定事由:

a.付款。

b.追索義務人清償票據債務及追索費用。

c.票據時效期間屆滿。

d.票據記載事項欠缺。

e.保全手續(xù)欠缺。

3)票據法特征:

a.票據法是強制法。

b.票據法具有技術性。

c.票據法具有國際統(tǒng)一性。

2、抗辯:

1)概念:指票據債務人根據票據法的規(guī)定,對票據債權人拒絕履行義務的行為。

2)種類:

a.物的抗辯,是基于票據本身的內容發(fā)生的事由而為的抗辯;

b.人的抗辯,是指可用以對抗特定持票人的抗辯。

3、背書:指收款人以轉讓票據權利為目的在匯票上簽章并進行必要的記載所做的一種附屬票據行為。

4、承兌:指匯票付款人承諾在到期日承諾支付匯票金額的一種票據行為。

5、票據的基礎法律關系:

1)原因關系;指當事人授受票據的原因

2)票據預約關系;即就出票或背書轉讓票據達成的合同

3)資金關系;指發(fā)生于出票人與付款人之間、出票人與承兌人之間的一種基礎關系。

6、追索權行使條件:

1)提供被拒絕承兌或者被拒絕付款的有關證明,即承兌人或者付款人開出的拒絕承兌證書或者付款證書;

2)因承兌熱人死亡、逃逸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取得拒絕證明的,可以依法取得其他相關證明;

3)承兌人或付款人被法院宣告破產的司法文書,被企業(yè)登記機關注銷企業(yè)法人資格以及承兌人或付款人被解散、歇業(yè)在企業(yè)登記管理機關登記的文件的正副本等文件具有拒絕證明的效力。

7、請求權與追索權的聯系:付款請求權是票據的第一次權利;追索權是由于請求是在第一次請求未果后的再一次請求權。

證券法

1、股票上市條件:

1)股票經國務院證券管理部門批準已經向社會公開發(fā)行;

2)公司股本總額不少于人民幣3000萬元;

3)公司發(fā)行的股份達到公司股份總數的25%以上;公司股本總額超過人民幣4億元的,向社會公開發(fā)行的比例為10%以上;

4)公司在最近3年內無重大違法行為,財務會計報告無虛假記載

2、債券公開發(fā)行條件:

1)股份有限公司的凈資產不低于人民幣3000萬元,有限責任公司的凈資產不低于人民幣6000萬元;

2)累計債券余額不超過公司凈資產的40%;

3)最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潤足以支付公司債券一年的利息;

4)籌集的資金投向符合國家產業(yè)政策;

5)債券的利率不超過國務院限定的利率水平;

6)國務院規(guī)定的其他條件。

3、公開發(fā)行新股條件:

1)具備健全且運行良好的組織機構;

2)具有持續(xù)盈利能力,財務狀況良好;

3)最近3年財務會計文件無虛假記載,無其他重大違法行為;

4)經國務院批準的國務院證券監(jiān)督管理機構規(guī)定的其他條件。

上市公司非公開發(fā)行新股,應當符合國務院證券監(jiān)督管理機構規(guī)定的條件,并報國務院證券監(jiān)督管理機構核準。

知識產權法

考點歸納:

一、注冊商標

1、注冊商標的種類:

1)商品商標

2)服務商標

3)集體商標*:是指以團體、協會或者其他組織名義注冊,專供該組織成員在商事活動中使用,以表明使用者在該組織中的成員資格的標志。

4)證明商標

2、商標注冊原則:

1)申請的單一原則

2)在先申請原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商標注冊申請人,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以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申請注冊的,準許最先提出申請的人獲得商標注冊。

3)優(yōu)先權

3、注冊商標專用權*:

1)獨占使用權:指商標注冊人在核定的商品上獨占使用其注冊商標的權利,其他人未經許可不得使用。

2)排他使用權:指商標權人有權禁止他人在同一種商品或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類似的商標,有權禁止他人用不正當手段損害其注冊商標的聲譽。

4、商標侵權行為的種類*:

1)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

2)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

3)偽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

4)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并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

5)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行為。

二、專利法

1、專利權的合理應用*

1)權利用盡后的使用、許諾銷售或銷售。即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售出后,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該產品的,不構成侵犯專利權。

2)先用權人的制造與使用。即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制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制造、使用的必要準備,并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xù)制造、使用的,不構成侵犯專利權。

3)外國臨時過境交通工具上的使用。即臨時通過中國領陸、領水、領空的外國運輸工具,依照國際條約,或者依照互惠原則,為運輸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裝置和設備中使用專利的,不構成侵犯專利權。

4)非生產經營目的利用。為科學研究和實驗目的,為教育、個人及其他非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專利技術的,可以不經專利權人的許可,不視為侵權行為。這里所說的在科學研究、實驗、教育中使用他人專利技術,只能是小范圍的非營利性質的使用。如果在整個教育系統(tǒng)內大量使用他人專利技術制作的教學用具,即便沒有盈利,但由于單位節(jié)省了大量購置教具的經費,屬間接盈利,并且使專利權人失掉了這一主要消費市場而蒙受經濟損失,因此,這種行為不屬于合理使用的范圍。

2、專利實施的強制許可:

1)定義*:指國家主營專利的機關可以不經專利人的同意,通過行政申請程序直接允許申請者實施發(fā)明專利或實用新型專利,并向其頒布實施專利的強制許可。因此,被強制許可的專利只涉及發(fā)明和實用新型。

2)實施強制許可的法定情形*:

a.一般強制許可

b.為了公共利益的強制許可

c.有依賴關系專利的強制許可

勞動法

考點歸納:

1、勞動合同

1)含義*:是指勞動者與用工單位之間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

2)種類:

a.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b.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的;

勞動者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

勞動者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guī)章制度的;

勞動者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

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勞動者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用人單位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

勞動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guī)定的醫(yī)療期滿后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

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fā)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的;

用人單位依照企業(yè)破產法規(guī)定進行重整的;

用人單位生產經營發(fā)生嚴重困難的;

企業(yè)轉產、重大技術革新或者經營方式調整,經變更勞動合同后,仍需裁減人員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