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級下冊物理實驗題試卷達標檢測卷(含解析)_第1頁
物理八年級下冊物理實驗題試卷達標檢測卷(含解析)_第2頁
物理八年級下冊物理實驗題試卷達標檢測卷(含解析)_第3頁
物理八年級下冊物理實驗題試卷達標檢測卷(含解析)_第4頁
物理八年級下冊物理實驗題試卷達標檢測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物理八年級下冊物理實驗題試卷達標檢測卷(含解析)

1.某小組同學想研究彈簧長度的增加量與哪些因素有關,他們選用材料和橫截面均相同而

長度不同的兩根彈簧進行實驗。他們把彈簧的上端固定,然后在彈簧下掛上不同的鉤碼,

測出彈簧的長度3算出比原長1的伸長量AL(AL=L-£o),并把實驗數(shù)據(jù)填在了下表

中。

表一

鉤碼重力(牛)01234

彈簧的長度1(厘米)4.25.05.86.67.4

彈簧的伸長量(厘米)00.801.62.43.2

表二

鉤碼重力(牛)01234

彈簧的長度1(厘米)2.12.52.93.33.7

彈簧的伸長量(厘米)00.40.81.21.6

①分析比較表一或表二中的第一行和第三行的數(shù)據(jù)及相關條件,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

②分析比較表一和表二中第三列、第四列、第五列等有關數(shù)據(jù)及相關條件,可以得出的初

步結論是:。

③請進一步綜合分析比較表一、表二中的數(shù)據(jù),歸納得出結論。

(a)分析比較表一(或表二),可得出的初步結論:。

(b)分析比較表一和表二,可得出的初步結論:,

④該小組同學想繼續(xù)探究彈簧長度的增加量是否與彈簧的材料有關,請你簡要說明實驗方

案:。

答案:當彈簧的材料、橫截面和原長均相同時,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仲

長量越大;材料和橫截面相同長度不同的彈簧,受到相同的拉力,彈簧長度

越長的伸長量越大當彈簧的材料、橫截面和原長均相同時,彈

解析:當彈簧的材料、橫截面和原長均相同時,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量越大;

材料和橫截面相同長度不同的彈簧,受到相同的拉力,彈簧長度越長的伸長量越大當彈

簧的材料、橫截面和原長均相同時,彈簧的伸長量與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材料和橫截面均

相同的彈簧,受到相同的拉力時,彈簧的伸長量與彈簧的長度成正比見解析

【詳解】

①[1]分析比較表一或表二中的第一行和第三行的數(shù)據(jù)及相關條件可知,同一根彈簧受到的

拉力逐漸增大時彈簧的伸長量也逐漸增大,可得出結論:當彈簧的材料、橫截面和原長均

相同時,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量越大。

②⑵分析比較表一和表二中第三列、第四列、第五列可知,材料和橫截面均相同而長度不

同的兩根彈簧,受到相同的拉力時,彈簧的長度越長彈簧的伸長量越大,可得出結論:材

料和橫截面相同長度不同的彈簧,受到相同的拉力,彈簧長度越長的伸長量越大。

③(a)⑶進一步綜合分析比較表一(或表二)中的數(shù)據(jù),當彈簧的材料和橫截面相同

時,拉力變?yōu)樵瓉淼膸妆叮瑥椈傻纳扉L量也變?yōu)樵瓉淼膸妆?,即彈簧的材料、橫截面和原

長均相同時,彈簧的伸長量與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b)⑷進一步綜合分析比較表一和表二中的數(shù)據(jù),材料和橫截面均相同而長度不同的兩

根彈簧,受到相同的拉力時,彈簧的長度變?yōu)樵瓉淼膸妆叮瑥椈傻纳扉L量也變?yōu)樵瓉淼膸?/p>

倍,即材料和橫截面均相同的彈簧,彈簧的伸長量與彈簧的原長成正比。

④⑸探究彈簧長度的增加量與什么因素有關時應用控制變量法,所以,探究彈簧長度的

增加量是否與彈簧的材料有關時,實驗中應控制橫截面和長度相同,比較材料不同的兩根

彈簧的伸長量與彈簧材料的關系,在彈簧下掛上相同同的鉤碼,算出比原長Lo的伸長量

△I(△£=£-£o),并記錄數(shù)據(jù),多次實驗獲得多組數(shù)據(jù)。

2.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系”實驗中,某同學用鉤碼、彈簧測力計進行了探究。

(1)甲圖是第2次測量中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為No

(2)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在乙圖中合理標出標度,并畫出圖象;()

次數(shù)1234

質量m/kg0.10.20.30.4

重力G/N134

(3)根據(jù)圖象可得初步結論:

答案:0

物體所受的重力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

【詳解】

(I)[1]如圖,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為0.2N,示數(shù)為2.ON。

(2)[2]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可看出,物體受到的重力為物體的質量的

物體所受的重力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

【詳解】

(1)⑴如圖,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為0.2N,示數(shù)為2.0N。

(2)⑵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可看出,物休受到的重力為物體的質量的10倍。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在圖

中標出標度并將每組數(shù)據(jù)逐個描點,作圖如下:

(3)⑶根據(jù)圖象可看出,物體受到的重力與物體質量的關系圖象為一條過原點的直線,

所以可得出結論:物體所受的重力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

3.陳明同學在豎直懸掛的彈簧下加鉤碼,做“探究彈簧伸長量與拉力的關系”實驗。下表

是陳明同學收集的實驗數(shù)據(jù)。

拉力/N00.51.01.52.02.5

彈簧總長度/cm6.07.28.49.610.812.0

彈簧伸長量

/cm01.22.43.6——

(3)⑷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或從彈簧伸長量與拉力的關系圖可知:彈簧受到的拉力每增加

0.5N,彈黃的伸長量也增加1.2cm,所以彈簧的伸長量與彈簧受到的的拉力成正比,故可

得到:在彈簧的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量與拉力成正比。

(4)⑸此實驗結論應用在我們所學過的彈簧測力計這一測量工具中。

4.某同學在探究“物體所受重力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系”的實驗記錄如下表:

實測物體物體質量m(kg)重力G(N)比值G/m(N/kg)

物體10.10.989.8

物體20.21.969.8

物體30.32.949.8

(1)在實驗過程中,需要的兩個測量工具是_

(2)分析表中實驗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物體的重力和質量成比,你判

斷的依據(jù)是o

(3)在圖中,以質量為橫坐標,重力為縱坐標,根據(jù)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畫出重力與質量之間

(4)該小組的同學在繼續(xù)探究“影響物體重力大小的因素”實驗中,進行了“物體重力

的大小跟物體形狀是否有關”的探究實驗,他們用橡皮泥為實驗對象,用小刀將橡皮泥雕

刻成各種形狀進行實驗,實驗數(shù)據(jù)如表所示。

被測物體形狀重力

正方體4.8N

橡皮泥球4.2N

三棱錐3.6N

他們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的實驗結論是:物體重力的大小與物體的形狀有關。這個結論是

(填“正確”或“錯誤”)的,依據(jù)是:O

答案:彈簧測力計天平正見解析

錯誤在實驗中沒有保證橡皮泥的質量不變

【詳解】

(1)[1][2]本實驗要測量物體的重力與質量,因此須用到彈簧測力計和

解析;彈簧測力計天平正見解析

錯誤在實驗中沒有保證橡皮泥的質鼠不變

【詳解】

(1)卬⑵本實驗要測量物體的重力與質量,因此須用到彈簧測力計利托盤天平。

(2)⑶⑷分析數(shù)據(jù)可知,比值基本不變,等于9.8N/kg;故可得出的結論:物體的重力

m

和質量成正比。

(3)⑸利用數(shù)學中描點連線的方法作圖即可,如下圖:

(4)⑹⑺因為物體所受重力大小與質量有關,所以在探究重力大小與形狀之間的關系

時,應保證質量不變;該小組的同學用小刀將橡皮泥雕刻成各種形狀進行實驗,未保持橡

皮泥的質量不變,所以得到了錯誤結論。

5.小華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系”實驗中,得到數(shù)據(jù)如下表所示:

m/kg0.10.30.50.70.9

G/N0.982.944.906.86

(1)測量物體重力前,除了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分度值外,還應將彈簧測力計在

___________方向調零。

(2)如圖所示,利用測力計測量碼重力時,使測力計彈簧伸長的力是

A.鉤碼的重力B.鉤碼和測力計的總重力

C,鉤碼對彈簧的拉力D.彈簧對鉤碼的拉力

(3)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物體的質量為0.9kg時,它受到的重力是No

(4)在如圖所示的四個圖像中,關于物體重力的大小與其質量的關系,正確的是

答案:豎直C8.82B

【詳解】

(1)⑴測量物體重力時,由于重力是豎直向下的,應將彈簧測力計在豎直方

向調零。

(2)⑵彈簧向下伸長,鉤碼對彈簧有向下的力,故使彈簧

解析:豎直C8.82B

【詳解】

(1)[1]測量物體重力時,由于重力是豎直向下的,應將彈簧測力計在豎直方向調零。

(2)⑵彈簧向下伸長,鉤碼對彈簧有向下的力,故使彈簧伸長的力為鉤碼對彈簧的拉

力。故選C。

(3)⑶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可得,重力與質量的比值

—=9.8N/kg

tn

當物體的質量為0.9kg時,它受到的重力為

G=n?x9.8N/kg=0.9kgx9.8N/kg=8.82N

(4)[4]因為重力與質量的比值不變,說明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圖象過坐

標原點的傾斜直線,故選B.

6.如圖所示是探究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

毛巾表面

-----

棉布表面

木板表面

(1)實驗時要讓同一小車從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為了使小車在三種不同表面上運

動時的初速度O(選填“相同”或“不相同”)

(2)在相同的實驗條件下,小車在表面上前進的距離最遠,但最后會停下來,這時

因為改變了它的運動狀態(tài)。

(3)分析三次實驗得出,運動物體受到的阻力越(選填“大”或“小”),它的速

度減小得越慢,運動時間越長,在理想情況下,如果表面絕對光滑,物體受到的阻力為

零,這時物體將。

(4)該實驗探究運用的科學探究方法有:o(寫出一種)

答案:相同木板力(或阻力、摩擦力)小勻速直線運動

控制變量法(實驗推理法等)

【詳解】

(1)[1]讓小車從斜面上“同一高度”由靜止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車到達水平

解析:相同木板力(或阻力、摩擦力)小勻速直線運動控制變量法(實驗推理法

等)

【詳解】

(1)[1]讓小車從斜面上“同一高度”由靜止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車到達水平面時的初始速

度相等,同一高度小車具有的重力勢能相同,滑下時,小車的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所以

到達水平面時小車動能相同,所以速度相同。

(2)⑵⑶在相同的實驗條件下,木板表面比較光滑,阻力較小,則小車在木板表面上前

進的距離最遠,因為小車受阻力,所以最后會停下來,因為阻力改變了它的運動狀態(tài)。

(3)⑷⑸物體受到的阻力越小,它的速度減小得越慢,運動距離越長;如果物體的表面

絕對光滑,物體就不會停止運動,如果運動的物體沒有受到力的作用,則物體將做勻速直

線運動。

(4)[6]實驗的最終結論是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推理得出的,這種研究方法叫做實驗推

理法。在研究時,控制同一小車從同一高度滑下,控制了小車的質量和速度不變,使用了

控制變量法。

7.小新同學在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時,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所受的壓力有關;

猜想二: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為了驗證猜想,準備了如下實驗器材:一個帶掛鉤的木塊、一個祛碼、兩塊材料相同但表

面粗糙程度不同的長木板、一個彈簧測力計。小新做了如圖所示的三次實驗,第1次和第

2次實驗用的是同一長木板,第3次用的是表面更加粗糙的長木板。請你完成下列內容。

(1)為了完成實驗,應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動木塊,使其在水平木板上做

運動,此時滑動摩擦力的大?。ㄟx填“大于”、“等于”或“小

于”)拉力的大小。

(2)他做第1次實驗時,拉力F、木塊移動速度v隨時間t的變化關系圖像如圖2、3所

示,則木塊在第7s時的摩擦力為No

(3)當正確完成第1次和第2次實驗后,發(fā)現(xiàn)第二次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明顯比第一次的

大,由此得出的結論是:。

(4)通過比較第次和第次實驗,可以驗證猜想二。

答案:勻速直線等于3在接觸面粗糙程度一定時,壓力越大,摩擦

力越大23

【詳解】

(1)[1][2]只有沿水平方向且著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在水平方向上受到

解析:勻速直線等于3在接觸面粗糙程度一定時,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23

【詳解】

(1)[1]⑵只有沿水平方向拉著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平衡力的作

用,拉力大小才等于摩擦力的大小,實驗時,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動木塊,使它沿長木板

做勻速直線運動,根據(jù)二力平衡知識,從而測出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滑動摩擦力。

(2)⑶由圖3知:2~6s物體做勻速運動,此時物體處于平衡狀態(tài),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

是一對平衡力,大小相等,由圖2知此過程的拉力為3N,所以滑動摩擦力為3N;6~8s物

體做減速運動,但由于壓力的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變,摩擦力不變,仍為3N,故第7s

時,摩擦力為3N。

(3)⑷由1、2兩次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壓力不同,是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大

小的關系,故可以得出:在接觸面粗糙程度一定時,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4)⑸⑹要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需要控制壓力相同,改變

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圖2、3兩次符合要求。

8.在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

巾)上做運動,這時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

(2)比較甲和乙兩組數(shù)據(jù)得出的正確結論是;

(3)小華比較甲和丙兩組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是: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就越大;老師指出這樣

得出的結論是不對的,理由;完成了滑動摩擦力的探究,好學的小華又對空氣阻力

充滿了好奇;逆風騎自行車時,彎著身體,會省力些;雨天,撐傘逆風行走時,風速越

大,行走越困難;這是因為受到空氣阻力的作用;物體所受空氣阻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呢?小華猜想可能與物體的迎,風面積和風速有關;為驗證以上猜想,小華選用了如下器

材:可調速電風扇(高、中、低三擋)、彈簧測力計、面積不同的塑料擋板三塊、光滑玻

璃板(小車與玻璃板的摩擦不計)、小車;

可調諫申風扇

(4)小華設計了如圖所示實驗,用電風扇向小車及擋板吹風,模擬小車運動時受到的空氣

阻力;根據(jù)的知識,當小車靜止時通過彈簧測力計即可測出小車受到的空氣阻力;

(5)小華在探究風速對小車所受空氣阻力的影響時,保持迎風面積一定,測得數(shù)據(jù)如下:

風速低中高

小車受到的空氣阻力

0.82.23.8

/N

通過對表中數(shù)據(jù)分析,可得出的結論是:

(6)小華還想探究迎風面積對小車所受空氣阻力的影響,請你幫他設計出主要的實驗步

驟:;

(7)你認為影響物體所受空氣阻力大小的因素可能還有(寫出一個)。

答案:勻速直線壓力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沒有控

制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二力平衡在迎風面積相同時,風速越大,阻

力越大保持電風扇風速不變,在小車上放置質量相

解析:勻速直線壓力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沒有控制接觸面的粗糙

程度相同二力平衡在迎風面積相同時,風速越大,阻力越大保持電風扇風速不變,

在小車上放置質量相同、面積不同的塑料擋板,分別測出小車所受到的空氣阻力物體的

形狀、相對空氣速度、空氣密度等

【詳解】

(1)⑴用彈簧測力計拉木塊在水平木板(或毛巾)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木塊處于平衡狀

態(tài),由平衡條件知道,這時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

(2)⑵由圖甲和乙所示實驗可知,物體間的壓力相等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同,乙中接

觸面粗糙,測力計示數(shù)越大,木塊受到的摩擦力越大,由此可知:在壓力相同時,接觸面

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⑶研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大小關系,要控制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由圖甲和丙所

示實驗可知,物體間的壓力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都不同,故不能得出壓力越大,滑動摩擦

力就越大的結論。

(4)⑷實驗時,空氣的阻力不能直接測量,但是當小車受到的空氣阻力和彈簧測力計的

拉力作用下,處于靜止狀態(tài);根據(jù)二力平衡知道,拉力與阻力是一對平衡力,大小相等,

則通過彈簧測力計即可測出小車受到的空氣阻力。

(5)⑸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是探窕風速對小車所受空氣阻力的影響時,保持迎風面積一定,測

得的;根據(jù)控制變量法,概括得出結論是:在迎風面積相同時,風速越大,阻力越大。

(6)⑹小華還想探究迎風面積對小車所受空氣阻力的影響,根據(jù)控制變量法可知實驗

時,應控制風速不變,所以具體步驟是:保持電風扇風速不變,在小車上放置質量相同、

面積不同的塑料擋板,分別測出小車所受到的空氣阻力

(7)⑺根據(jù)物體運動時,空氣對物體產(chǎn)生阻力的大小應注意分析物體本身和周圍環(huán)境中

的因素;如物體的形狀.物休表面光滑程度,空氣密度等等。

9.小亮在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這一問題提出如下猜想:①滑動摩擦

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間的壓力有關②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為了驗證這一猜想,他找來了量程合適的彈簧測力計一個,長木板?塊,質量相同的長方

體木塊和塑料塊各一塊。

(1)為了準確測出物體與長木板之間摩擦力大小必須用彈簧測力計拉著物體,使它沿長木

板滑動,原理是::

(2)為了驗證猜想①,他通過圖甲、乙所示的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在保持

一定時,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3)為了驗證猜想②,他利用圖乙的器材再做一次實驗,就能驗證猜想②,他的做法是:

重新做一次實驗。

(4)實驗中他感到讀出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有一定困難,經(jīng)過思考,小亮想按圖丙的裝置進行

實驗,固定彈簧測力計,拉木塊下的長木板,實驗效果會顯著改變,請寫出這樣改進的好

答案:勻速直線二力平衡,拉力等于摩擦力接觸面粗糙程度

壓力將塑料塊與木塊上下位置換一下,勻速直線拉動它們操作方便,實

驗中不必再控制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讀數(shù)方便,彈簧

解析:勻速直線二力平衡,拉力等于摩擦力接觸面粗糙程度

壓力將塑料塊與木塊上下位置換一下,勻速直線拉動它們操作方便,實驗中不必再

控制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讀數(shù)方便,彈簧測力計是靜止的,比較容易讀出數(shù)據(jù)

【詳解】

(1)⑴⑵實驗中,為了準確測出物體與長木板之間摩擦力大小必須用彈簧測力計拉著物

體,使它沿長木板做勻速直線運動,利用一力平衡,摩擦力等于拉力,得出摩擦力的大

小。

(2)⑶⑷甲乙實驗中,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木塊對木板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說明

在保持接觸面粗糙程度一定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3)⑸驗證猜想二,要控制壓力相同,改變接觸面粗糙程度,因此可以將塑料塊與木塊

上下位置換一下,勻速直線拉動它們與實驗乙進行對比驗證。

(4)⑹實驗丙中,改拉木板,不管木板是否勻速被拉動,木塊始終相對地面保持靜止,

木塊受到的拉力與摩擦力是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10.伽利略曾做過如圖所示的實驗:在水平面先后鋪上不同材料,讓小車自斜面同一高度

由靜止開始滑下。

(1)實驗時,每次都讓小車從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靜止滑下,目的是使小車到達水平面時具

有相同的;

(2)實驗中,小車最后都會在水平面上停下來,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

(3)根據(jù)圖中記錄的實驗現(xiàn)象,可以得出結論:小車所受的阻力越小,小車前進距離越

(4)進一步推理:如果小車運動到水平面時不受任何力作用,它將

木板

答案:速度運動狀態(tài)遠做勻速直線運動

【詳解】

(1)⑴要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需要使小車進入平面時的速度保持相

同,讓同一小車從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靜止滑下,就能使小

解析:速度運動狀態(tài)遠做勻速直線運動

【詳解】

(1)[1]要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需要使小車進入平面時的速度保持相同,讓同一

小車從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靜止滑下,就能使小車到達水平面時具有相同的速度。

(2)[2]實驗中,小車受到摩擦阻力作用,最后都會在水平面上停下來,小車的運動狀態(tài)

發(fā)生改變,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3)[3]由圖可知,物體所受阻力越小,速度減小得越慢,小車前進距離越遠。

(4)[4]在以上實驗的基礎上,可推理得出:在水平面上運動的小車,如果不受阻力,它

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11.如圖所示,在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小聰將廢棄的礦泉

瓶裝上水后分別放在海綿和磚塊上進行實驗。

(1)實驗時,是通過觀察來比較瓶對海綿的壓力作用效果。

(2)要探窕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的關系,可以選用兩次實驗(只填序號)。

(3)通過分析比較圖中C、D、E三次實驗。得出相同時,壓力的作用效果與

有關的結論。

(4)你認為(選填“能”或“不能”)通過A、B兩次實驗來比較壓力作用效果與

壓力大小的關系,理由是o

(5)同組的小麗在實驗過程中又提出一個問題:在B、C兩次實驗中,瓶中的水對底部的

壓力和壓強大小相等嗎?若在B、C兩次實驗中水對瓶底和瓶蓋的壓力分別為FB、Fc,水對

瓶底和瓶蓋的壓強分別為PB、pc,請你分析并比較:FBFc,papc(選填

“>”、或)。

答案:海綿凹陷(或形變)程度B、C受力面積壓力大小不能

受壓物體材料不同>二

【詳解】

(1)[1]實驗時,通過觀察海綿的凹陷程度比較壓力作用

解析:海綿凹陷(或形變)程度B、C受力面積壓力大小不能受壓物體材料不

同>=

【詳解】

(1)⑴實驗時,通過觀察海綿的凹陷程度比較壓力作用效果。不同質量的瓶子放在海綿

上,海綿的凹陷程度不相同。

(2)⑵根據(jù)控制變量法,要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的關系,要控制壓力大小相

同,只改變受力面積大小,可以選用BC兩次實驗。

(3)[3]⑷圖中C、D、E三次實驗,受力面積相同,C中壓力最大,作用效果最明顯,故

可得出,在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有關的結論。

(4)⑸⑹不能通過A、B兩次實驗來比較壓力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的關系,理由是受壓面

材料不同。

(5)⑺⑻若在B、C兩次實驗中水對瓶底和瓶蓋的壓強分別為PB、pc,根據(jù)p=pg/b因

深度相同,故液體對容器底的壓強相等,PB=PC,根據(jù)F=pS,SB>故FB>&。

12.如圖所示,用壓強計“探究影響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因素”;

(1)圖甲所示壓強計是通過U形管中水面的來反映被測壓強大小的;使用前應檢

查裝置是否漏氣,方法是用手輕輕按壓幾下橡皮膜,如果U形管中的水面能靈活升降,則

說明該裝置(選填“漏氣”或“不漏氣”);本實驗中U形管能否視為連通器

(填“是”或“否”);

(2)比較乙圖、丙圖和丁圖,可以得到:在同一深度,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的壓強

(3)在乙圖中,若只將燒杯中的水換成同深度的鹽水,其他條件不變,則可以觀察到U

形管兩邊液面的;

(4)最后可得到影響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因素是和。

答案:高度差不漏氣否相等高度差變大液體深度液

體密度

【詳解】

(1)[1]當把壓強計放入液體中時,金屬盒橡皮膜受到的壓強增大,推動管中

的氣體向右側移

解析:高度差不漏氣否相等高度差變大液體深度液體密度

【詳解】

(1)[1]當把壓強計放入液體中時,金屬盒橡皮膜受到的壓強增大,推動管中的氣體向右

側移動,U型管中兩側液面出現(xiàn)高度差,壓強計是通過U形管中水面的高度差來反映被測

壓強大小的,高度差越大,說明液體的壓強越大。

⑵用手輕輕按壓幾下橡皮膜,如果U形管中的液體能靈活升降,則說明橡膠管密封性良

好,裝置不漏氣。

⑶底部連通,上端開口的容器叫連通器,連通器至少有兩個開口;U形管的上端有一個不

是開口的,故不是連通器;

(2)[4]乙圖、丙圖和丁圖橡皮膜在相同液體的同一深度,橡皮膜的朝向不同,壓強計是U

形管中水面的高度差相等,說明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3)⑸在乙圖中,若只將燒杯中的水換成鹽水,其他條件不變,是控制深度相同,改變

液體的密度,觀察U形管兩側的液面高度差變大。

(4)⑹⑺由以上實驗步驟可知:影響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因素是液體的深度和液體密

度。

13.如圖是用壓強計探究液體內部壓強特點的情景,根據(jù)你所學的物理知識完成下列問

題:

(1)將壓強計的探頭放入水中,通過觀察U形管兩邊液面的高度差來判斷探頭處水的壓

強的大小,這種實驗方法在物理學中叫;

(2)實驗中U形管兩邊液面的高度差越大,說明探頭處水的壓強越(選填“大”

或“小”);

(3)比較甲、乙、丙三圖,可以得到:在同一深度,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的壓強

(4)在乙圖中把探頭慢慢下移,可以觀察到U形管兩邊液體的高度差增大,從而得到:

在同一種液體里,液體的壓強隨的增加而增大;

(5)在乙圖中,若只將燒杯中的水換成濃鹽水,其他條件不變,則可以觀察到U形管兩

邊液面的高度差增大,說明液體的壓強還與有關。

答案:轉換法大相等深度液體密度

【詳解】

(1)[1]將探頭放入水中,橡皮膜受到水的壓強,將空氣壓入U形管,通過觀

察壓強計U形管兩邊液柱的高度差來比較大小,這采用的

解析:轉換法大相等深度液體密度

【詳解】

(1)[1]將探頭放入水中,橡皮膜受到水的壓強,將空氣壓入U形管,通過觀察壓強計U

形管兩邊液柱的高度差來比較大小,這采用的是轉換法。

(2)[2]U形管兩邊液面的高度差越大,說明探頭處受到水的壓強越大。

(3)[3]比較甲、乙、丙圖知,液體的密度相同、橡皮膜所處的深度相同,橡皮膜的方向

不同時,U形管兩邊的液面高度差相同,說明在同一深度,液體內部句各個方向的壓強相

等。

(4)⑷在乙圖中把探頭慢慢下移,橡皮膜所處的深度增加,U形管兩邊液面的高度差增

大,說明液體對橡皮膜的壓強增大,則可得在同一種液體里,液體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

增大。

(5)⑸在乙圖中,若只將燒杯中的水換成鹽水,其他條件不變,則可以觀察到U形管兩

邊液體的液面高度差變大,液體內部的壓強增大,表明液體壓強還與液體密度有關。

14.如圖所示是“探究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的實驗過程:

遢曲黜朋主篙

甲乙丙丁戊

(1)實驗前,要通過調試,保證壓強計兩邊玻璃管中的液面_____,壓強計金屬盒上的

橡皮膜應選用(選填“薄”或“厚”)一些的較好;

(2)實驗中通過觀察壓強計U形管兩端液面的來顯示橡皮膜所受壓強的大??;

(3)如圖甲、乙、丙所示,將壓強計的探頭放在水中的同一深度處,使橡皮膜朝向不同的

方向,觀察到U形管內液面高度差(選填"不改變”或“改變”),這說明同種液

體同一深度,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的壓強;

(4)根據(jù)兩個圖的實驗現(xiàn)象進行對比,這是“探窕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

(5)為了“探究液體壓強與液體密度的關系”,利用如圖戊所示的裝置進行實驗,當注入

水和鹽水的深度相同時,若橡皮膜出現(xiàn)圖示情況,說明隔板左側的液體對橡皮膜的壓強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隔板右側的液體對橡皮膜的壓強,則隔板

(選填“左”或“右”)側的液體是鹽水。

答案:相平薄高度差不改變相等甲、丁小于右

【詳解】

(1)[1][2]實驗前,要通過調試,保證壓強計兩邊玻璃管中的液面相平;在實

驗中,U形管

解析:相平薄高度差不改變相等甲、丁小于右

【詳解】

(1)⑴⑵實驗前,要通過調試,保證壓強計兩邊玻璃管中的液面相平;在實驗中,U形

管壓強計金屬盒上的橡皮膜應該選用薄一些的為好,這樣在測量時會較靈敏,實驗效果明

顯。

(2)⑶用壓強計測量液體內部壓強,通過U形管左右液面出現(xiàn)高度差來反映壓強的大

小,這用到了轉換法。

(3)[4]⑸如圖甲、乙、丙所示,將壓強計的探頭放在水中的同一深度處,使橡皮膜朝向

不同的方向,會觀察到U形管內液面高度差不改變,這說明液體內部在同一深度向各個方

向的壓強相等。

(4)⑹要探究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需要控制液體的密度相同,改變深度,圖甲和丁

符合題意。

(5)[刀⑻若橡皮膜出現(xiàn)圖示情況,即橡皮膜向左凸出,說明隔板左側的液體對橡皮膜壓

強小于隔板右側的液體對橡皮膜壓強,因液體深度相同,根據(jù)p=pgh可知,則隔板右側的

液體密度較大,是鹽水。

15.生活經(jīng)驗告訴我們:①自行車在烈日暴曬下,車胎容易發(fā)生爆炸。②壓縮一段封閉在

注射器內的空氣,發(fā)現(xiàn)越壓縮需要的推力越大。

(1)一定質量的氣體產(chǎn)生的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提出以下猜想:猜想一:

一定質量的氣體產(chǎn)生的壓強可能與氣體的溫度有關;

猜想二:一定質量的氣體產(chǎn)生的壓強可能與氣體的體積有關;

(2)為驗證猜想一,進行如下操作:

步驟一,取一根長約為1米一端封閉的細玻璃管,在室溫(20℃)下用水銀封閉一端空氣

柱,將玻璃管豎直固定,并在玻璃管上標出水銀柱下表面的位置如圖所示;

步驟二,將空氣柱浸入50℃的水中,待水銀柱不再上升時,緩慢地向玻璃管內注入水銀直

到水銀柱的下表面到達為止,目的是為了控制相同;

步驟三,將空氣柱浸入80℃的水中,重復實驗:

①實驗中用反映氣體壓強的大小,下列實驗中與本實驗研究方法不同的是;

A.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大小關系

B.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C.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②實驗過程發(fā)現(xiàn),水的溫度越高,上方水銀柱的長度越長

由此可以得到的結論是:一定質量的氣體,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溫度越高,氣體產(chǎn)生的壓

強越;

(3)為驗證猜想二,進行如下操作:

取一根長約為1米一端封閉的細玻璃管,在室溫(20℃)下用水銀封閉一段空氣柱。將玻

璃管豎直固定,要使空氣柱不斷變短,需要不斷向玻璃管內注入水銀,說明猜想二是

選填(“正確”或“錯誤”);

(4)天氣炎熱的夏天,自行車車胎容易因為輪胎內氣壓過大而爆胎,請說出一種防止爆胎

的方法。

水銀柱

標記處

空氣柱

答案:標記處氣體體積水銀柱的長度A大正確適當放出部分氣體

【詳解】

(2)⑴⑵步驟二,將空氣柱浸入的水中,待水銀柱不再上升時,緩慢地向玻

璃管

解析:標記處氣體體積水銀柱的長度A大正確適當放出部分氣體

【詳解】

(2)田⑵步驟二,將空氣柱浸入的水中,待水銀柱不再上升時,緩慢地向玻璃管內注入

水銀直到水銀柱的下表面到達標記處為止,目的是為了控制氣體體積相同。

①⑶⑷步驟三,將空氣柱浸入的水中,用水銀柱的長度反映氣體壓強的大小,運用了轉

換法。

A.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大小關系,用到等效替代法,故A符合題意;

BC.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和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實驗中都運用了轉換

法,故與本實驗研究方法相同的是BC,故BC不符合題意。

②⑸實驗過程發(fā)現(xiàn),水的溫度越高,上方水銀柱的長度越長,水銀柱的壓強越大,由此可

以得到的結論是:一定質量的氣體,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溫度越高,氣體產(chǎn)生的壓強越

大。

(3)⑹為驗證猜想二,進行如下操作:取一根長約為1米一端封閉的細玻璃管,在室溫

(20℃)下用水銀封閉一段空氣柱。將玻璃管豎直固定,要使空氣柱不斷變短,需要不斷

向玻璃管內注入水銀,說明一定質量的氣體產(chǎn)生的壓強與氣體的體積有關,故猜想二是正

確的。

(4)⑺天氣炎熱的夏天,自行車車胎容易因為輪胎內氣壓過大而爆胎,防止爆胎的方法

是適當放出一些氣體(或潑水降溫)。

16.小明利用“曹沖稱象”原理,在家利用量筒、碗、透明水槽和足量的水(密度p表已

知)、油性筆等,測量小玻璃珠的密度。

(1)如圖所示,實驗步驟如下(請將步驟D補充完整):

A.如圖甲,把碗放入盛有水的透明水槽中,取一定數(shù)量的小玻璃珠放入碗中,用油性筆

在水槽外壁“標記”水面位置;

B.如圖乙,在量筒內倒入適量的水,記下量筒中水的體枳必;

C.如圖丙,取出碗中所有的小玻璃珠后放入量筒中,記下小玻璃珠和水的總體積L;

D.如圖丁,將丙圖量筒中的水倒入空碗內,直到水槽中的水面與標記,記下量筒

中小玻璃珠和剩余水的總體積%;

(2)完成下列填空(選用g、吻、g和P水表示):

①小玻璃珠的總體積為;

②小玻璃珠的總質量為m=;

③小玻璃珠密度的表達式為p透=;

(3)為了提高測量精度,有以下幾項措施,其中有效的是o

(a)減小水槽的口徑

(b)增大碗的容積

(O增加小玻璃珠的數(shù)量

答案:相平V2-V1P水(V2-V3)P水a(chǎn)c

【詳解】

(1)[1]當丁圖水槽中液面與標記相平時,甲圖與丁圖中碗排開水的體積相等

V排甲二V排丁

⑵①⑵由

y-V

解析:相平V2-V1p水修"3)六/p水a(chǎn)c

【詳解】

(1)口]當丁圖水槽中液面與標記相平時,甲圖與丁圖中碗排開水的體積相等

V片甲=v排丁

(2)①⑵由乙、丙兩圖可知,玻璃珠的體積

V=V2-V1

②⑶由于

V抖甲排丁

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甲、丁兩圖中碗受到的浮力相等,又由于碗處于漂浮,浮力等于碗和

碗內物體的總重力,所以甲圖碗內玻璃珠的總重力等于丁圖碗內水的重力,由6=閉9知二

者質量相等,即玻璃珠的總質量

m=m水

根據(jù)題意可知,丁圖碗中水的質量

m*p水(LM)

故玻璃珠的總質量

m=p木修-g)

③⑷玻璃的密度

60水(匕一匕)匕-匕

「玻-歹-匕—匕-匕_匕。水

(3)⑸在水槽中排開水的體積相同時,減小水槽底面積,可以增加水的深度的變化量,

從而提高精度,a正確;增加玻璃珠的數(shù)量,利用累積法,可以減小測量誤差,提而測量

精度,c正確,而增大碗的容積對不能提高測量精度,故選ac。

17.小敏同學在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時,做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請你根據(jù)小敏的

實驗探究回答下列問題:

o

a

4N

(1)比較圖(a)、(b),物體A浸在水中所受浮力大小為N;

(2)比較(b)、(c)和(d)三組實驗時,小敏和小華得到了不同的結論:小敏認為物

體A受到的浮力隨浸入水中的深度增大而增大,小華認為隨浸入水中的體積增大而增大,

你認為的結論更合理,理由是;

(3)比較(d)與(e)兩組實驗,可得到的結論是:

(拓展)在上述實驗中可以求得物體A的體積為n?,(e)中所用鹽水的密度為

kg/m3(已知水的密度1.0xl()3kg/m3)。

答案:4小華浸沒在水中不同深度處,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相等排

開液體的體積相同時,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與液體密度有關

【詳解】

(1)[1]由圖(a)、(b)知,

解析:4小華浸沒在水中不同深度處,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相等排開液體的體積相同

時,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與液體密度有關KT11.2x10,

【詳解】

(1)[1]由圖(a)、(b)知,物體A浸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F;產(chǎn)G-F示=4.0N-3.6N=0.4N

(2)⑵⑶由圖(b)、(c)、(d)知,物體A木完全浸沒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隨

著A所處的深度變化而變化,即A所受浮力與浸入的深度有關,但完全浸沒后,A所處的

深度發(fā)生變化,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保持不變,即浮力的大小與深度無關,而整個過程,所

受浮力隨排開水的體積的變化而變化,排開水的體積不變,則所受的浮力不變,那么小華

的結論更合理。

(3)[4]由(d)、(e)兩圖知,物體A分別浸沒水和鹽水中,即排開的液體相同時,彈

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不同,說明A所受的浮力不同,那么在排開相同體積的液體時,物體所受

的浮力與液體的密度有關。

⑸由圖(a)、(d)知,物體A浸沒在水中時受到有浮力

F浮尸G-Fi=4.0N-3.0N=1.0N

據(jù)阿基米德原理得,物體A的體積

二舄二I.0N

=10^m3

33

「水g1.0x10kg/mx1ON/kg

⑹由圖(a)、(e)知,A浸沒在鹽水中時,受到的浮力

F-12=G-F小=4.0N-2.8N=L2N

據(jù)阿基米德原理知,鹽水的密度

PH-4江=------r=1.2xl05kg/m3

g%lON/kgxlO^m3

18.為預防肺炎,小明用密度為0.8g/cm3的純酒精配制了濃度為75%的酒精,他查閱資料

得知濃度為75%的醫(yī)用酒精的密度為0.87g/cm3,為檢驗自己配制的酒精是否合格,他進行

了如下實驗和分析:

甲乙

(1)將天平放在水平臺上并將游碼移至標尺左端的零刻度線上,橫梁靜止時指針如圖中所

示,此時應將橫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選填“左”或“右”)調節(jié),使橫梁在水平

位置平衡;

(2)將適量配制的酒精倒入燒杯中,并用天平測量燒杯和酒精的總質量,通過加減祛碼的

一番操作,當小明將祛碼盒中最小的祛碼放入右盤后,橫梁指針仍如圖甲所示,接下來他

應該(選填序號);

A.向右調節(jié)平衡螺母

B.向右移動游碼

C.取下最小的住碼后移動游碼

(3)測出燒杯和酒精的總質量為98g后,將燒杯中的一部分酒精倒入量筒,如圖乙所示,

讀出了量筒中酒精的體積;

(4)測量燒杯和剩余酒精的總質品,天平橫梁平衡時如圖丙所示,則燒杯和剩余酒精的總

質量為______g:

(5)小明配制的酒精的密度為g/cm3。為符合要求,他應該向配制的酒精溶液中添

加適量的(選填“純酒精"或'‘水");

(6)如圖丁所示是小明用粗細均勻吸管制成的簡易密度計,該簡易密度計刻度部分的4

。兩點的測量范圍是1.0g/cm3^1.6g/cm3,將其放入某種液體中,液面的位置恰好在AD的

中點C,則這種液體的密度是(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3Og/cm3;

(7)如圖戊所示是三位同學用不同的粗細均勻吸管制成的密度計,豎直漂浮在水中時的情

形,則在測量其他液體密度時結果精確度從大到小依次排列為(選填序號)。

答案:右B620.9純酒精小于②①③

【詳解】

(1)[1]調節(jié)天平在水平臺面上平衡時要將平衡螺母向指針偏轉的相反方向調

節(jié),指針偏向分度盤的左側,所

解析:右B620.9純酒精小于②①@

【詳解】

(1)田調節(jié)天平在水平臺面上平衡時要將平衡螺母向指針偏轉的相反方向調節(jié),指針偏

向分度盤的左側,所以應向右調節(jié)平衡螺母。

(2)⑵當小明將祛碼盒中最小的祛碼放入右盤后橫梁指針仍偏向分度盤的左側,說明右

側詼碼偏輕,此時應該調節(jié)游碼,即向右移動游碼,使天平平衡,故B符合題意,AC不符

合題意。

故選Bo

(4)[3]如圖丙所示,游碼標尺的分度值是0.2g,燒杯和剩余酒精的總質量

m=50g+10g+2g=62g

(5)⑷由圖可知,量筒的分度值為2mL,酒精的體積

l/=40mL=40cm3

倒入量簡中酒精的質量為

m'=98g-62g=36g

酒精的密度為

p--=36g=0.9g/cm3

V40cm3

⑸由于醫(yī)用酒精的密度為0.87g/cm3,所以需要添加密度小的純酒精。

(6)⑹密度計的重力不變,密度計處于漂浮狀態(tài)浮力等于重力,即浮力也不變。設4

C、。三點顯示的密度分別為Pi、色、心則可得

自身匕=。28匕=2遙匕

約去g可得

vi-v2=—~—

p\Pl

vy-v.=—-—

Pl。3

由題意知,

—匕-匕

mm_mm

P\PiPiPa

解得:

2p\p32xl.0g/cm3xl.6g/cm3.__.

p、==-----------;----------------7—?1.23g/cm3

P\+PJ10g/cm+1.6g/cm

3

所以這種液體的密度小于1.30g/cmo

(7)⑺密度計的特點是刻度不均勻,上疏下密,上小下大,而且分度值越小越準確,深

度越深相鄰兩密度值的間距越大;由題圖可知密度計②所處的深度最深,相鄰兩密度值的

間距最大,分度值最小,測量值最準確:密度計③所處的深度最小,相鄰兩密度值的間距

最小,分度值最大,所以在測量其他液體密度時結果精確度從大到小依次排列為②?③。

19.在學習浮力部分知識時聾萱想要探究“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操作步驟如圖

a、b、c、d、e、f所示:

ABCDEF

實驗步驟bCdef

測力計示數(shù)/N2.42.32.22.22.0

(1)在實驗步驟b中物體所受的浮力為N.

(2)分析實驗步驟a、b、c、d,浸在水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有關;分析

三個實驗步驟,浸沒在水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深度(選填“有關”或“無

關”)。

(3)曾萱用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算出了步驟f中液體的密度是kg/m3,

(4)同組的小魯同學想用電子秤來測量礦石的密度,實驗步驟如下:

AC

①電子秤放在水平桌面上,裝有適量水的燒杯放在電子秤上,電子秤示數(shù)如圖A所示;

②把被測礦石用細線拴好,緩慢放入裝有水的燒杯中,礦石未觸碰到燒杯底部,電子秤的

示數(shù)如圖B所示,

③然后緩慢放下礦石,讓被測礦石沉入燒杯底部,如圖C所示。

根據(jù)實驗步躲中的數(shù)據(jù),可測出被測礦石的質量是g,被測到礦石的密度是

_____kg/m3

(5)小魯同學想到還可以利用這?礦石測量未知液體的密度,她進行了如下操作:

①在圓柱形容器中裝適量的這一液體,將另一平底燒杯放入圓柱形容器的液體中,燒杯靜

止時容器中液體的深度從=0.13m,如圖甲所示;

②將剛才實驗中的礦石擦干水放入燒杯中,此時燒杯靜止時露出液面的高度/h=0.04m,容

器中液體的深度H2=0.18m,如圖乙所示;

③將礦石拴在燒杯底部,燒杯靜止時露出液面的高度為厲=0.07m,如圖丙所示,已知圓柱

形容器底部面積為燒杯底面積的2倍。則這一液體的密度為kg/m3o

答案:3排開液體的體積ade無關1.41033002.5103

1.5103

【詳解】

[1]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為0.1N,由指針位置可知,

解析:3排開液體的體積ade無關1.4><1033002.5X1031.5x103

【詳解】

田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為0.1N,由指針位置可知,A步驟所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2.7N,

由表格數(shù)據(jù)可知,在實驗步驟b中拉力為2.4N,則步驟b中物體所受浮力

F.?=G-F拉=2.7N-2.4N=0.3N

⑵網(wǎng)⑷由a、b、c、d所示實驗可知物體排開水的體積越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