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戀心理學完整版本_第1頁
依戀心理學完整版本_第2頁
依戀心理學完整版本_第3頁
依戀心理學完整版本_第4頁
依戀心理學完整版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愛的研究--依戀分享兒童期的依戀兒童期的依戀與育兒成人的依戀依戀理論與我們的心理咨詢印刻現(xiàn)象:在動物個體生命的一個特定時期,由于遇到某一特定刺激而建立的一種固定的行為模式。關于人的需要弗洛伊德的驅力理論行為主義者的觀點馬斯洛的需要理論哈洛的觀點愛和情感可能是與饑餓和干渴一樣的強烈的基本需要,抑或比它們更強烈。哈洛的生平1905年11月31日出生1924年轉入斯坦福大學,師從特曼(LewisTerman)1930年取得威斯康星大學教職1958年獲選美國心理協(xié)會主席1981年12月6日腦癌逝世哈洛的婚姻1932年:克拉拉(ClaraMears)——特曼實驗中的資優(yōu)兒童,智商高達1551946年:屈恩(MargaretKuenne)——心理學家1971年:屈恩死于乳腺癌,之后哈洛與克拉拉復婚哈洛的實驗代母實驗“玩具熊”實驗曠場實驗后續(xù)實驗鐵娘子實驗“絕望之井”代母實驗進一步實驗這些人造母猴分別放在單獨的房間里,這些房間與幼猴的籠子相通。8只幼猴被隨機分成兩組,一組由絨布母猴喂養(yǎng)(用奶瓶),另外一組由鐵絲母猴喂養(yǎng),也提供奶。經(jīng)過最初幾天的調(diào)適后,無論哪只母猴提供奶,所有的幼猴幾乎整天與木制母猴待在一起。幼猴每天與兩種人造母猴待在一起的時間雖然兩組猴子食量同樣大,體重增長的速度也基本相同,但由鐵絲母猴喂養(yǎng)原幼猴對牛奶消化不良,且經(jīng)常腹瀉。這說明,缺少母親的接觸安慰使幼猴產(chǎn)生心理上的緊張。“曠場實驗”僅出現(xiàn)絨布母猴僅出現(xiàn)鐵絲母猴兩者都不出現(xiàn)目的:考察母猴在場或不在場的情況下,這些幼猴適應和探索這種陌生環(huán)境的傾向性。在木制母猴出現(xiàn)的情況下,幼猴把木制母猴看作安全之源;鐵制母猴出現(xiàn)或兩只母猴都不出現(xiàn)的情況下,幼猴出現(xiàn)恐懼情緒化行為;重逢時,幼猴沖向母猴,爬在它身上,緊緊抓住它,表現(xiàn)得相當親密;最明顯的變化是幼猴不再離開母猴去探索和玩耍房間里的其他物品。

玩具熊實驗后續(xù)實驗哈洛從這個“代母養(yǎng)育實驗”中觀察到了一些問題:那些由“絨布母猴”撫養(yǎng)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極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進行交配。于是,哈洛對實驗進行了改進,為嬰猴制作了一個可以搖擺的“絨布母猴”,并保證它每天都會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進后的實驗表明,這樣哺育長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實驗結論哈羅指出,他的研究證明,接觸安慰對幼猴與母猴間依戀關系的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事實上,對于幼猴而言,接觸安慰在依戀關系的形成中比母猴提供乳汁的能力更重要。哈羅等人的實驗研究結果,用他的話說就是“證明了愛存在三個變量:觸摸、運動、玩耍。如果你能提供這三個變量,那就能滿足一個靈長類動物的全部需要?!辫F娘子實驗哈洛設計的一種特殊的代母,它會向小猴發(fā)射鋒利的鐵釘,并且向它們吹出強力冷氣,把小猴吹的只能緊貼籠子的欄桿,并且不停尖叫。哈洛聲稱,這是一個邪惡的母親,他想看看這會導致什么結果。令人吃驚的是,無論什么樣的邪惡母親,哈洛發(fā)現(xiàn)小猴都不會離去,反而更加緊緊的抱住它們。絕望之井”實驗1960年代,生物精神醫(yī)學興起,出現(xiàn)了通過藥物減輕精神癥狀的可能,而這引起了哈洛的極大興趣,他再次在恒河猴身上進行實驗。他建造了一個黑屋子,把一只猴子頭朝下在里面吊了兩年。哈洛把這叫做絕望之井。那只猴子后來出現(xiàn)了嚴重的、持久的、抑郁性的精神病理學行為,即使在放出來9個月之后,還是抱著胳膊呆呆坐著,而不像一般的猴子東張西望探索周遭。啟示1、早期嚴重而持久的孤立,會使孩子的主要社會反應淪為恐懼。2、長期剝奪幼童的母愛,會導致其沮喪、絕望、焦慮、心理殘傷和死亡,會在其身心方面上發(fā)生嚴重而久遠的影響,直至終生。3、父母盡量避免與孩子的長期分離。長期分離造成的“分離焦慮”對孩子心理的正常發(fā)展有明顯的消極影響。父母應盡量克服困難,親自擔當起撫養(yǎng)、教育孩子的責任。如果必須分離,應與孩子做好溝通并堅決離開。研究的意義影響了對孩子的照顧方式;鼓舞了希望成為好家長的男性看護者,使他們信心倍增;解釋了虐待兒童問題。育兒啟示1、醫(yī)生現(xiàn)在知道將新生嬰兒要直接放在母親的肚子上。2、孤兒院的工作人員知道僅僅向嬰兒提供奶瓶是不夠的,還必須抱著棄嬰來回搖動,并且要對其微笑。3、提示父母親不做“布料”媽媽,父母對孩子發(fā)出的信號要敏感地作出反應,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4、做親子游戲時,父母應保持愉快的情緒與孩子玩耍,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為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戀關系。依戀理論鮑爾比:英國著名的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依戀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兒童對照看者的依戀與依戀對象分離時的反應——焦慮鮑爾比在哈洛(Harlow)對恒河猴母愛剝奪實驗研究的基礎之上提出,當與照料者分離時,嬰幼兒會產(chǎn)生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并會表現(xiàn)出拒絕照料者接近的逃避行為,或表現(xiàn)出依附和跟隨行為。長期喪失依戀對象時的反應——哀傷鮑爾比以孤兒院中長期喪失依戀對象的兒童為觀察對象對分離焦慮進行了更深人的研究。他發(fā)現(xiàn),這些孩子最初的反應是抗議,并急切地想找回依戀對象。這樣的狀態(tài)可能會持續(xù)一周或更久。之后,孩子似乎由于抱著依戀對象很快就回來的希望和期待而重新振作起來。但當長時期分離時,他們會開始絕望,并處在無法言語的痛苦之中依戀關系理論依戀關系理論認為,兒童期的依戀關系對日后的人格發(fā)展有很大的關系?!耙粋€不受歡迎的孩子不只覺得自己不受父母歡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歡迎。相反,一個得到愛的孩子長大后不僅相信父母愛他,而且相信別人也覺得他可愛”。早期母嬰關系的品質決定了人一生的幸福感。兒童依戀類型的測量愛因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法(strangesituation)通過在實驗室設置一種類似兒童日常生活典型情境,觀察兒童在此情境中的反應,從而判斷兒童依戀關系的現(xiàn)狀。愛因斯沃斯的陌生情景實驗

情節(jié)事件要觀察的依戀行為1實驗者、母親、兒童進入房間2母親在旁邊看孩子游戲將母親作為安全基地3陌生人進入房間和母親說話對陌生人的反應4母親離開房間陌生人撫慰分離焦慮5母親返回進行撫慰陌生人離開對重聚的反應6母親再次離開分離焦慮7陌生人回來提供撫慰被陌生人撫慰的可能性8母親再次返回進行撫慰陌生人離開對重聚的反應測定嬰兒依戀反應的情境安全型兒童母親在場時,通常以母親作為探索外在世界的基點(安全基地),在玩耍時不時回到母親身邊尋求安慰。他們通常比較合作,對陌生人比較友善。安全型嬰兒一般比較快樂和自信。焦慮-矛盾型兒童在母親離開之前就開始焦慮,緊張地關注母親的行為,生怕母親離開,因此不能盡興地玩游戲。母親離開后他們更加不安,當母親回來后,他們的行為很矛盾:一方面想親近母親,一方面又以尖叫踢打來拒絕。這樣的兒童很少對周圍環(huán)境進行探索,很難安撫,對陌生人也不友好。媽媽對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別關心和敏感?;乇苄蛢和谀赣H離開時很少哭泣,母親返回時,他們不太高興并設法逃避母親。這些孩子在需要時不會尋求幫助,經(jīng)常有憤怒情緒,對陌生人不在意。影響因素影響依戀發(fā)展的因素:(1)嬰兒的氣質特點和智力水平:兒童依戀模式的類別反應了兒童應對壓力的敏感性。智力缺陷兒童對母親發(fā)展依戀比較緩慢。(2)母親的照看方式:安全型的母親是敏感的、合作的、接受的和易接近的;回避型的母親是不敏感的、拒絕的;對抗型的母親是冷漠的、抗拒的、橫加干涉的。(3)照看環(huán)境:絕對的親子分離具有破壞性的后果,會損害良好依戀的形成。尤其3年以上的剝奪會產(chǎn)生嚴重的社會、情緒和智力問題。母親問題與兒童問題對依戀質量的影響依戀類型的跨文化比較成人依戀研究Hazan&Shaver(1987)的問卷(收回1千多份):下面三種描述中哪一種與你最接近:我很容易與人接近,信賴他們或讓他們信賴我是件開心事。我不怎么擔心被拋棄或害怕別人離我太近。與別人接近讓我不安;我很難完全相信和依靠他們。有人對我太親近時我會很緊張,愛侶想讓我更親近一點我也有點不自在。我想讓人親近我,可別人不情愿。我常擔心我的同伴不是真的愛我或者想離我而去。我想和別人完全融為一體,可這個愿望有時會嚇跑別人。研究者發(fā)現(xiàn)三種類型的成人的比例與兒童心理學家計算的嬰兒的安全型、回避型和焦慮-矛盾型的比例非常匹配(Campos,Barrett,Lamb,Golksmith和Stenberg,1983)。這種數(shù)據(jù)上的匹配顯示,成人的依戀類型形成于童年。嬰兒-照看者和成人戀愛伴侶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都會在另一方在身邊和能夠響應自己時,感到安全都有親密、私人性質的身體接觸當不能親近另一方時都感到不安全都與另一方分享自己的發(fā)現(xiàn)都會撫弄另一方的面部,并都顯示出相互間的迷戀和專注都會進行「身體交淡」Hazan和Shaver得出結論說,成人戀愛關系與嬰兒--照顧者關系一樣,也是依戀內(nèi)在運作模式我是值得愛我是不值得愛別人會來愛我安全依戀型焦慮矛盾型別人不會愛我焦慮矛盾型回避型依戀類型是否可以改變?當進入一個安全的長期的成人人際關系時,想要改變自己的依戀類型也是可能的。在一項研究中,30%的年輕女性在兩年的時間內(nèi)改變了她們的依戀類型,這表明依戀類型并不是在童年生活早期固定后不能不變的。心理咨詢非決定論使來訪者認識到,早期受到的待遇,只是母親的一種處世方式,而與他本身的可愛程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