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課《魚我所欲也》課件-2023-2024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九年級下冊_第1頁
第9課《魚我所欲也》課件-2023-2024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九年級下冊_第2頁
第9課《魚我所欲也》課件-2023-2024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九年級下冊_第3頁
第9課《魚我所欲也》課件-2023-2024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九年級下冊_第4頁
第9課《魚我所欲也》課件-2023-2024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九年級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魚我所欲也孟子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富貴不能淫》回顧《<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陡毁F不能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渡趹n患,死于安樂》: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文章語言特點: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孟子(約前372—

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是孔子之后戰(zhàn)國中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后稱為“亞圣”。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張“性善論”。

《孟子》一書共七篇,是戰(zhàn)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其文氣勢磅礴,論證嚴密,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對后來散文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wéi)茍(gǒu)得也;死亦我所惡(wù),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wéi)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sànɡ)耳。

讀準字音魚我所欲也讀準字音

一簞(dān)食,一豆羹(ɡēnɡ),得之則生,弗(fú)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爾而與之,乞人不屑(xiè)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wèi)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xiànɡ)為(wèi)身死而不受,今為(wèi)宮室之美為(wéi)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讀準字音通假字讀音①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②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辯(biàn),同“辨”,辨別。辟(bì),同“避”,躲避。③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dé),同“德”,感恩、感激。④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鄉(xiāng)(xiàng),同“向”,先前、從前。多音字讀音死亦我所惡:惡(wù),討厭,憎恨。讀出節(jié)奏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②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③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②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③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疏通文意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喜愛。動詞,同時得到或占有。表并列生命道義,正義的行為。舍棄表并列

魚,是我喜愛的東西;熊掌,也是我喜愛的東西。(如果)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舍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動詞,比做,干茍且偷生討厭,憎恨禍患,災難同“避”,躲避

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災禍我不躲避。

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一件不可以做呢?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假如,假使。那么做,干什么(手段)不用呢?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由于這個原因因此

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表轉(zhuǎn)折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不僅,不只是這種心不喪失

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這顆心(辨別“義”與“不義”,并保持它),人人都有這顆心(孟子認為人生下來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遠不喪失它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意思是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不認為值得,表示輕視而不肯接受。踩踏古代盛食物用的一種容器。用肉(或肉菜相雜)調(diào)和五味做的粥狀食物。就結(jié)構助詞,的代詞表修飾

優(yōu)厚的俸祿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高位厚祿對我有什么益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優(yōu)厚的俸祿。鐘,古代的一種量器。同“辨”,辨別有什么益處侍奉所認識的窮困的人感激我嗎?得,同“德”,感恩、感激。與,同“歟(yú)”語氣詞。表假設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先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鄉(xiāng),同“向”,先前、從前。停止,放棄本性。這里指人的羞惡之心。連詞,表順承結(jié)構助詞,的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現(xiàn)在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現(xiàn)在(有人)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現(xiàn)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天性。(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2)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3)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4)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重點句翻譯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它)罷了。(5)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6)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7)此之謂失其本心。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食物),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先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現(xiàn)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這就叫作喪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怎樣提出中心論點的?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比喻論證類比論證論點整體把握魚

熊掌生

義這個論點是由比喻論證和類比論證引出來的,以“魚”喻“生”,以“熊掌”喻“義”,點明“義”的價值高于生命,從而得出出“舍生取義”的論點。

2.結(jié)合“思考探究”第一題,梳理作者的論證思路。提出論點道理論證類比舍魚取熊掌舍生取義舉例論證正面反面正面反面所欲有甚于生者不為茍得所惡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對

比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所惡有甚于死何不為有不為一簞食,一豆羹……弗受……乞人不屑萬鐘則不辯禮儀而受之…為之…為之…為之對

比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勿失其本心

文章使用比喻論證和類比論證,提出中心論點:“舍生取義”;

然后使用道理論證的方法,正反對比論證,得出結(jié)論:“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最后運用舉例論證,正反對比提出文章的倡導:不要喪失自己的羞惡之心。3、第1段結(jié)尾的“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的“是心”和文章最后一句“此之謂失其本心”的“本心”各指什么?怎樣理解這兩句話?

本心”指的是“人的羞惡之心”,“是心”指的是“這種心”,其義和“本心”相同。

第1段結(jié)尾的這句話是說賢者會保持與生俱來的“羞惡之心”,不讓它丟失;相反,“失其本心”正是丟失了“羞惡之心”。這種觀點正是孟子“性善論”的體現(xiàn)。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他主張“性善論”,這一哲學思想是孟子仁政學說的基礎。孟子的“四心說”是對性善論的具體闡釋,他認為每個人生來就有“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shuò)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補充材料一:孟子的性善論

孟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上下交征利”的時代?!睹献印返牡谝黄读夯萃跎稀?,就揭示了這樣一個現(xiàn)實。文中記載:“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泵献诱J為,一國上下不顧道義地逐利,就會作亂犯上,必然導致國破家亡。因此,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中提出的“舍生而取義”的觀點,既是對人性的一種期望,也是對仁政的一種期待。補充材料二4、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無數(shù)仁人志士把“舍生取義”奉為人生準則,你能舉幾個實例嗎?

文天祥

南宋英雄文天祥,兵敗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嚴辭拒絕了敵人的勸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親自來勸降,許以丞相之職,他毫不動搖,反而斬釘截鐵地說:“唯有以死報國,我一無所求?!迸R刑前,監(jiān)斬官湊近說:“文丞相你現(xiàn)在改變主意,不但可免一死,還依然可當丞相?!蔽奶煜榕鹊溃骸八辣闼溃€說什么鬼話!”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義。文天祥臨死前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言。

文天祥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忠君報國的正氣歌,他的這種行為真正體現(xiàn)出了儒家舍生取義的思想。

賞析語言特色,把握論述風格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義,皆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VS

孟子善用比喻說理。以“魚”比喻“生”,以“熊掌”比喻“義”;以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比喻生與義“不可得兼”。這樣說理,化抽象為形象,將感性比喻與理性說理融合在極為凝練的語句中,可以在瞬間引主意,令人深思,推論效果立竿見影。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學,不知其善也。

八年級下冊《禮記·雖有嘉肴》賞析語言特色,把握論述風格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與之,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也。VS“弗得則死”強調(diào)了食物對行道之人及乞人的重要性。呼爾而與之蹴爾而與之羞辱程度遞進,在這樣極端的條件下,即使是“行道之人”和處在社會最底層的“乞人”也能保持羞惡之心,不食嗟來之食,進一步論證了羞惡之心,人皆有之。得之弗得呼爾蹴爾行道之人乞人對舉,給人一種一往無前、勢不可擋的感受。賞析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