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教案_第1頁
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教案_第2頁
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教案_第3頁
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教案_第4頁
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

團結小學

王慶文

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教案

第一單元植物

單元備課

單元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我們利用感官觀察周圍的世界。

2、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種類的植物,它們一般都有根、莖、葉,會開花、結果、產(chǎn)生種

子。

3、植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水分、陽光、空氣、空間和營養(yǎng),卷個植物個體有特定

的生存需要,如特定的環(huán)境,一定的陽光和水分。

4、植物會經(jīng)歷生長、發(fā)育和死亡的過程,會繁殖它們的后代。?

5、植物有相同點:、生長在二定時環(huán)境里,都需要水分、陽光、營養(yǎng)和二定的空間,

都會生長發(fā)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一生的周期。

6、生命體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物質(zhì)構成、?新陳代謝、適應和影響環(huán)境、生長發(fā)

育和繁殖。

二、過程與方法

1、用感官觀察不同種類的植物。"

2、用文字、"召畫記錄觀察內(nèi)容。

3、運用維恩圖處理觀察內(nèi)容,整理描述的結果。"

4、在觀察過程申提出研究的問題。"

5、通過閱讀提高對植物摹本需要和植物多樣性的理解;

6、比較多種植物,總結它們的相同和不同。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發(fā)展探究植物的興趣。

2、感受植物的多樣性,培養(yǎng)對不同形態(tài)植物的研究興趣。?

3、培養(yǎng)對植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

4、培養(yǎng)保護自然環(huán)境中的植物的意識。

第一課我看到了什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是活的植物,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是有生命的物體。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真正的觀察應該是有目的的,制訂觀察的方法和步驟有利于觀察的進行。

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借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的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用簡單的詞語記錄觀察的結果。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

發(fā)展觀察大樹的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的生機勃勃的感受。

在觀察過程中,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習慣。

【教學重點】了解觀察的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對大樹的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的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引言

[.校園里、大路旁、山坡上……到處我們都能看到植物,同學們對校園里的植物最熟悉

的是哪些呢?

2.就讓我們從身邊的熟悉植物——大樹開始觀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樹

1.教師講解:這是一幅梧桐樹的照片,請大家仔細地看圖,你能發(fā)現(xiàn)有關這株梧桐樹

的哪些特點?(你能發(fā)現(xiàn)幾點?)

2.學生匯報:從圖上看大樹,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細傾聽,并大膽說出新的發(fā)現(xiàn),

同時區(qū)分哪些是真正從照片上獲得的信息。)

三、回憶中的大樹

1.教師引導: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們從照片上發(fā)現(xiàn)的東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

曾經(jīng)看到過的大樹與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樣嗎?

2.學生匯報:回憶我的大樹,我曾經(jīng)看到過什么?

3.教師激趣:同學們的匯報內(nèi)容真豐富,有的內(nèi)容大家都看見過,有的內(nèi)容有人還從

來沒看見過,而有人可能從來都沒真正看過一棵大樹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細細地看一棵真

正的大樹嗎?

4.學生交流: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樹?(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內(nèi)容!會

不會也有樹瘤?是不是也有小動物?是不是還有其它東西?)

5.教師總結:這樣帶著目的去仔仔細細看大樹的時候,我們的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6.學生小組交流并匯報:如果現(xiàn)在來到一棵大樹下,我想觀察什么?我們怎樣才能觀

察到更多的內(nèi)容?

四、觀察真正的大樹

L交流:教師引導孩子們交流在頭腦中制訂好的觀察大樹的個人計?劃。(觀察內(nèi)容、

觀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動: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去觀察一棵真正的大樹,我們肯定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同時把觀

察到的信息,用簡短的詞語記錄下來。(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老師帶學生按計劃開展真正的

實地觀察活動。)

3.評價:回教室后每小組互相欣賞各自的觀察內(nèi)容,說說從不同的記載中如何體會到

觀察的大樹是-一個生命體。同時推選一位同學的記錄單張貼于科學活動專欄內(nèi)供大家欣賞,

其它同學的記錄單上交給老師閱讀欣賞。(張貼的記錄單要有典型特色。)

4.總結: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獲得了這么多的信息,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生機

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觀察更多的樹呢?請在課外繼續(xù)觀察不同的樹。

課后反思:

第二課校園的樹木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的整體形態(tài)一般由樹冠、樹干、樹根組成,樹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

實、種子六個部分。

樹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過程與方法:

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

用簡圖描述樹的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的觀察樹干。

用實物來補充語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能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的現(xiàn)象,能繼續(xù)關注樹木的變化。

【教學重點】能嘗試通過對樹有序的觀察描述和比較后指向樹木作為生命體的特征。

【教學難點】比較討論樹木的相同之處。

【教學準備】

校園中選定一些大樹供各小組觀察所需,同時為各小組準備: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

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教學過程】

?、觀察樹木的方法

L總任務:分小組進行觀察,每個小組盡量觀察不同的樹木;小組內(nèi)要分工明確,每

個人要有觀察任務;描述一棵樹,完成?篇觀察筆記。

2?分任務:我們所要觀察的樹長在校園的哪個地方?我們怎么按順序來觀察一棵樹?

(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

3.交流:我們可以用哪些新的觀察方法來觀察新的內(nèi)容?(畫簡圖、測量樹干粗細、

聞樹葉、看果實、拓印樹皮、撿拾標本、對比法……)

4.比較:我們能比書上的觀察記錄記得更好嗎?(先用簡單的詞語記錄下來,回到教

室后整理成觀察筆記。)

二、觀察記錄一棵樹

L從遠處觀察整棵樹,我們怎樣記錄?(樹冠形狀、樹的高度等)

2.從近處有序觀察樹的各個部分,我們會有哪些新的發(fā)現(xiàn)?

生:這棵樹真大!看看我撿到的樹葉和果實。這是樹的果實。這是我的樹皮拓片。

(拓印樹皮圖案的方法:把白紙緊壓在樹干上,先用手指在紙上反復按壓,再平捏蠟

筆在紙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顏色。)

3.讓我們一起來把觀察到的內(nèi)容記錄下來吧。要寫出觀察的時間、地點、小組成員。

要按觀察的順序來記錄。最好能貼上收集到的實物標本。

三、整理我們的觀察記錄

L整理:分小組根據(jù)觀察記錄整理成觀察筆記。

2.描述:分小組描述一棵樹:這是我們組的觀察記錄,能猜出是校園里的哪一棵樹嗎?

3.比較我們的觀察記錄,思考、交流:

我們觀察了哪些樹?這些樹的生長需要什么樣的條件?

不同的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總結:通過深入討論,我們發(fā)現(xiàn)了這么多的大樹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請選定一

棵你喜歡的大樹,在課外繼續(xù)觀察它,它會怎樣變化?把你的意外發(fā)現(xiàn)都記錄下來,同時把

精彩的發(fā)現(xiàn)張貼于科學學習欄目內(nèi)。(對總結的內(nèi)容須得從學生實際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學

生能發(fā)展到什么程度就總結到什么程度,書上總結內(nèi)容僅作樣本供參考。)

樹的不同之處:樹冠有大小樹干有粗細有的樹皮光滑,有的粗糙結的果實不樣葉

片不一樣……

板書設計:樹的相同之處:

它們都長在泥土里

都需要陽光、水

都有樹干、樹皮

都有樹葉、果實

課后反思:

第三課大樹和小草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小草和大樹一樣,具有生命體的共同特征。

大樹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處在于植株的高矮、莖的粗細和質(zhì)地。

大樹和小草都有生長在土壤中,都有綠色的葉,都會開花結果,都需要水分、陽光和

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筒圖畫出小草的主要形態(tài)特征,能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會到小草和大樹一樣,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體,具有愛護小草,不踐踏不草的意

識。

【教學重點】找大樹和小草的相同點,體會陸生植物生命體的特征。

【教學難點】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的小草,最好有三葉草(黃花酢漿草)和狗尾草;?條樟樹枝和

它的果實、葉片。

【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的小草

L師生交流:在校園里不僅有高大的樹木,還有低矮的小草。我們認識這些小草嗎?

這些小草長在校園的哪些地方?

2.教師指導:對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認識?提供認識的方法及資料。

二、觀察記錄狗尾草

1.教師引導:在校園、田野、路旁、果園中都能找到狗尾草,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

它的果實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雜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觀察記錄要求:運用前面學過的觀察順序、觀察方法、記錄方法來觀察記錄一株狗

尾草。

3.小組學生活動:觀察狗尾草,我們用簡圖把它的樣子畫下來。上臺描述互相補充:

這是我們觀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莖葉果實大致畫下來即可.)

4.組間活動:比較不同的草,找出它們的相同和不同。(啟發(fā)引導:從植物器官及生

存環(huán)境、生長年限、生長變化規(guī)律等方面比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態(tài),各有差異,但是它們

之間存在著很多共同特征,說說你對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雖小,但也十分可愛,我們應

當呵護它們。

三、比較樟樹和狗尾草

1.引導討論:可以從哪些方面比較樟樹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2.比較完成對比表格:3.交流匯報:樟樹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導學生了解:像

樟樹莖一樣的莖叫木質(zhì)莖,像狗尾草一樣的莖叫草質(zhì)莖。(讓學生在匯報中能使用這些詞語

即可,不要求對概念進行背誦,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較匯報內(nèi)容:總結大樹和小草的不同之處,記錄在下面圈圖的非交*位置中。

2.全班討論:大樹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處,記錄在下面的框內(nèi)。(這是教學重點)

3.總結:從以上唯恩圖的表達內(nèi)容中我知道了樹和草的共同點有根莖葉,有的會開花、

結果、有種子(基本形態(tài)結構相同):都長在土壤中,需要陽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環(huán)境和

生活需要相同),我還知道了樹和草的壽命不同,樹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們的具

體結構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圖的作用是梳理學生的觀察比較結果,形成比較明確的概念,

并顯示這些概念之間的關系。比較相同點就是為了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植物生命體的特征,從

而指向本單元的核心概念。對概念內(nèi)涵的梳理還得從學生實際出發(fā)。)

課后反思:

第四課觀察水生植物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葫蘆葉柄部位膨大的海綿體充滿空氣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莖葉等器官,它們的生長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筒圖畫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態(tài)特征,能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在觀察中提出問題,探究水葫蘆浮在水面的秘密。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研究水生植物的興趣,體會到水生植物也是?個個活生生的生命個體。

[教學重點]利用維恩圖總結水生陸生植物作為生命體的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探究水生植物適應水生環(huán)境的結構特點。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的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蘆和金魚藻,?個水槽,一張記錄

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的水生植物

L陸地上生長著許多植物水中也生長著許多植物。出示實物或圖片,這就是兩種常見

的水生植物水葫蘆和金魚藻。你課外調(diào)查到的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經(jīng)看到過哪些水生植

物?(補充認識水花生、浮萍、蓮、菱、菖蒲、菱白等。)

二、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

1.觀察記錄:塑料袋中裝有水葫蘆和金魚藻,分發(fā)給各小組,要求放入水槽中(為了

使金魚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觀察和簡圖記錄,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樣

子,并用簡圖把它們畫下來。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較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處?對,都能

浮在水面上,會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嘗試剖開水葫蘆的葉柄,我們會有什么發(fā)現(xiàn)?這種海綿狀氣囊結構很輕,所

以能浮在水面上(適應水生植物的環(huán)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的結構?請課外繼

續(xù)探究。

三、比較水葫蘆和金魚藻

水葫蘆和金魚藻有哪些相似之處?(除了形態(tài)結構特征外,還可以稍作拓展,如它們

都會繁殖后代,都會死亡等。)它們是水生植物,它們的生長需要什么條件?

四、比較水葫蘆和狗尾草

水葫蘆等水生植物與陸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與前堂課學生總結的陸生植物的唯恩圖進行比較,再次填寫維恩圖,完成對植物生命

體特征的梳理。(都有根莖葉、都會繁殖后代、壽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陽光、水

分和空氣等)

課后反思:

第五課植物的葉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的葉是多種多樣的,同一種樹的葉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植物的葉一般由葉片和葉柄組成,葉片上有葉脈。

葉也是有生命的,葉從葉芽開始生長,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生。

過程與方法:

統(tǒng)計撿到的樹葉的數(shù)量和樹葉的種數(shù);根據(jù)一定的判斷依據(jù),劃分出同一種樹葉和不

同種的樹葉。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發(fā)展研究樹葉的興趣,培養(yǎng)愛護環(huán)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態(tài)度和意識。

【教學重點】開展觀察葉生命現(xiàn)象的活動,建構起葉也是有生命的科學概念。

【教學難點】是否是同一種樹葉的判斷。

【教學準備】

學生自備材料:撿一些落葉。

分組材料:同?種植物的新鮮葉和落葉。

教師準備:一條有大小不同葉片生長的樹枝。

【教學過程】

-、統(tǒng)計收集到的樹葉

課前大家分別從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種樹葉,說說你是怎么收集樹葉的。是呀,樹

木是我們的朋友,他們是有生命的,所以我們不能隨意摘樹葉?,F(xiàn)在把樹葉放在桌上,以小

組為單位進行統(tǒng)計:我撿了幾片落葉?這里面有幾種樹葉?

二、觀察比較樹葉

1、質(zhì)疑:我們小組共有幾種樹葉?這些葉子是同一種葉嗎?

2、討論:觀察到了什么,才說它們是同,種葉?觀察到了什么,才說它們不是同一種

葉?同一種葉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較:同時觀察所有完整的葉,我們能發(fā)現(xiàn)不同種葉有什么相同的結構嗎?是呀,

大部分葉具有葉柄、葉片結構,葉片上還有葉脈。

三、觀察葉的生命特征

1、觀察:比較新鮮的葉與落葉,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長在樹上的新鮮葉與

落葉的最大的不同表現(xiàn)在哪里?是呀,新鮮的葉是活的,而落葉是死的。

2、描述:觀察一種植物的葉,我們能從中看出葉的生長變化過程嗎?能找到這條樹枝

上有幾種不同的生長階段的樹葉嗎?(如葉芽、小葉片、嫩葉、成熟的葉、老葉、將枯的葉

等)能從幾張葉的不同生長階段去推測一片葉的生長過程嗎?

3、總結:葉也是有生命的,它從葉芽長成小小的嫩葉,又慢慢地長大,變老。許多植

物的葉從春天長出來,到秋天枯黃死去,完成了葉的一生。有些樹木雖然秋天不落葉,但它

們的葉同樣也有生長和衰老的完整過程。

課后反思:

第六課植物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植物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有些變化比較明顯,有些變化不太明顯。

植物的變化表現(xiàn)在各個方面,主要表現(xiàn)在發(fā)芽、生長、開花、結果等方面。

植物的變化是生命體的特征之一。

過程與方法:

能用測量的方法比較葉的大小,能用數(shù)據(jù)記錄植物的變化。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能夠關注周圍植物的變化,堅持記錄完成一棵植物的變化記錄表。

【教學重點】觀察記錄描述植物的變化。

【教學難點】堅持記錄完成一棵植物的變化記錄表。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把尺子,4張不同大小的葉片,記錄表。

教師準備:一些樹木四季變化的圖片,帶花苞的菊花,狗尾草。

【教學過程】

一、怎樣觀察植物的變化

我們知道,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許多植物很快地進入生長期,發(fā)芽、長大、開花結果。

秋天里,從開學到現(xiàn)在,好幾個星期過去了,校園里的植物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可結合第2

課的課外作業(yè)及學生的精彩發(fā)現(xiàn)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

討論:我們可以觀察植物的哪些變化?我們怎樣觀察?

首先得測量樹干是否變粗了,我們得在樹干的同一高度連續(xù)測量三次,取接近值(三

年級孩子尚未接觸過平均值的數(shù)學解法);過一個階段再同樣測量進行記錄。能不能看出樹

干的變化呢?

數(shù)數(shù)每天有多少落葉。菊花的花苞長得怎么樣了?

狗尾草會枯死嗎?樟樹的果實又是怎樣變化的呢?

二、觀察葉的生長變化

可以測量一條樹枝上的最大葉子、最小葉子和中間大小的葉子的長度或?qū)挾龋⒆龊?/p>

記錄,看一?個階段后它們分別有什么變化?還可以觀察樹葉的其他變化。

從一棵樹的樹葉大小不同、軟硬不同中,我們知道了什么?

從一片樹葉的顏色變化過程中,我們又知道了什么?

三、實地觀察記錄植物的莖、葉

1、活動:根據(jù)討論的結果,我們分小組按計劃到校園內(nèi)進行觀察,記錄下第一手資料。

(活動時間約15分鐘)

2、交流:匯報我們的觀察數(shù)據(jù),思考這些數(shù)據(jù)能說明什么問題?

落葉的數(shù)量說明什么問題?一條樹枝上有大小不同的樹葉,說明什么問題?如果以后

測量得到的數(shù)據(jù)變化很大,說明什么?如果變化不大,又怎樣理解?

四、記錄一種植物的變化情況

我們還可以同時觀察山野、路邊和家里的植物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就這樣一直觀察你所選擇的那棵樹或草,觀察它們在秋冬季的變化,一個月觀察一次,

把觀察的結果記錄在表中,你能做到嗎?

課后反思:

第七課植物的共同特點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植物按生存的環(huán)境不同,可以分為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利營養(yǎng)。

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種植物都有一定的壽命。

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yǎng),都會生

長發(fā)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

過程與方法:

運用比較的方法獲得有關共同特征的認識。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對植物壽命的認識,懂得生命的可貴,也體會生死的自然規(guī)律。

【教學重點】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點。

【教學難點】通過閱讀資料來總結植物的一些特征。

【教學準備】

教師: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的圖片,植物一生的圖片?;

學生: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的比較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比較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憶:我們的周圍生長著許多植物,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大樹、狗尾草、水葫蘆和金魚

藻。我們還知道哪些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記錄在下面的記錄單里。

陸生植物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長?請交流。請補充閱讀P21的''植物需要陽光

陸生植物的生長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的生長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唯恩圖記錄下它們生存需要的共同點嗎?

二、了解植物的一生

思考:植物的一生經(jīng)歷了哪些變化?

請看圖:向日葵的一生,我們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幾個典型生長階段嗎?

種子、發(fā)芽、幼苗、開花、結果,這是向II葵一生的典型生長階段。

看圖:一棵大樹的一生,你們能找出與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嗎?對了,主要不同

是壽命的長短不同。請看資料庫:''植物的壽命有長有短",你們有什么體會?是呀,無論是

百年老樹,還是一年草本植物,它們都會死亡,這是自然規(guī)律,也是生命的特征。

交流:從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們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點

思考:在我們對植物進行了這些觀察和研究之后,我們能夠說出植物的哪些共同特點?

我們是怎么知道的?

整理:翻看前幾課的唯恩圖記錄,比較各共同點,然后整理記錄于紙匕

交流:我們認為,植物都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等;都會生

長發(fā)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都有相同的基本結構特征:根莖葉花果

實種子。

總結:植物作為生命體有許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的生長需要量,有生長發(fā)育、繁殖、

衰老死亡等特征,還有適應環(huán)境(水葫蘆)的結構特征等。(這樣的歸納總結一定要基于學

生的發(fā)展基礎匕學生能總結幾條算兒條,不要強求,也不能死記硬背?。?/p>

課后反思:

第二單元動物

單元備課

單元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2、生命體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都是由物質(zhì)構成的,都有新陳代謝活動,能適應

和影響環(huán)境、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進行生長發(fā)育。

3、地區(qū)上有很多種不同種類的動物,它們和植物一起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的生命世界。

4、動物具有多樣性,動物的生存依賴于環(huán)境,不同的環(huán)境中生長著不同的動物。

5、動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食物、空間和應激性。

6、動物會經(jīng)歷出生、發(fā)育和死亡的過程,會繁殖他們的后代。

7、動物有相同點: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會運動,需要食物維持生命,會排泄廢物,

會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會生長發(fā)育,會繁殖后代。

過程與方法

1、飼養(yǎng)一種小動物。

2、運用文字、圖畫記錄觀察到的內(nèi)容。

3、運用維恩圖處理觀察內(nèi)容,整理描述結果。

4、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要研究的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問題。

5、通過閱讀提高對動物基本需要和動物多樣性的理解。

6、比較多種動物,總結他們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發(fā)展探究動物的興趣。

2、感受動物的多樣性,培養(yǎng)對不同動物的研究興趣。

3、培養(yǎng)對動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

4、培養(yǎng)保護自然環(huán)境種動物的意識,能愛護自然環(huán)境下的小動物。

5、培養(yǎng)以觀察目的為出發(fā)點,實事求是的觀察態(tài)度。

第一課尋訪小動物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動物具有多樣性,動物的生存依賴于環(huán)境,不同的環(huán)境中生長著不同的動物。

過程與方法

會議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jīng)驗和知識,提出尋訪小動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決

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發(fā)展親近和關注周圍環(huán)境中的小動物的態(tài)度,形成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tài)

環(huán)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在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jīng)驗和知識的基礎上,去尋訪、親近、

關注周圍環(huán)境中的小動物。

【教學難點】避免學生在尋訪過程中過分關注某一種小動物。

【教學準備】

1、在校園里準備,塊可供學生尋訪小動物的場地(最好教師提前尋訪一遍)。

2、設計簡單的記錄表,供學生參考。

【教學過程】

一、理解小動物

1、教師問:''聽到'動物'這個詞我們想到了那些動物?”

'、'大動物'我們能想到那些動物?”

'、'小動物'我們能想到那些動物?”

2、學生用舉例的方法來區(qū)分大動物和小動物。

3、關注:學生舉例的普遍性性,舉現(xiàn)實存在的動物的為俐。

4、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小動物所指范圍。

二、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jīng)驗和知識

1、教師組織學生回憶、交流在?定范圍內(nèi)見過那些小動物。

2、過程中注意引起學生尋訪小動物的興趣。

3、關注:學生是否注意傾聽同學的經(jīng)歷;學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內(nèi)容。

4、設計意圖:初步認識動物的多樣性。

三、尋訪活動的準備

1、組織討論,明確尋訪的任務、尋訪的時間、地點和觀察與調(diào)查的方法。

2、學生分組討論,并明確組內(nèi)的分工。

3、交流尋訪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注意事項。

4、教師做好明確要求:注意安全、關注和愛護小動物。

5、關注:學生任務和分工是否明確。

6、設計意圖:為順利尋訪做好準備。

四、到校園里尋訪小動物

1、學生分組尋訪。

2、教師適時提供指導和幫助。

3、關注:學生是否遵守紀律、是否愛護小動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記錄。

4、進一步增強對動物多樣性的認識,獲得更多的信息。

課后反思:

第二課蝸牛(一)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蝸牛的特點體現(xiàn)在它的運動、身體構造等多方面。

2、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chǎn)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躲進殼內(nèi)以躲避危險等。

3、蝸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種物體上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跡。

過程與方法

1、經(jīng)歷和體驗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過程,并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致的觀察。

2、用簡圖畫出蝸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書介紹的方法飼養(yǎng)蝸牛,做好記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發(fā)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態(tài)度,做到不打擾、不傷

害小動物。

【教學重點】經(jīng)歷對蝸牛外形、運動、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活動。

[教學難點】學生觀察過程中對蝸牛的態(tài)度及對觀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學準備】

1、分組:2-3只蝸牛、放大鏡、樹枝、繩子、玻璃、飼養(yǎng)槽。

2、與學生相同的但大一號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學生捉蝸牛

1、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么環(huán)境上的特點。

2、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3、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huán)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蝸牛的身體。

1、組織討論觀察蝸牛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

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身體。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的組織紀律性,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蝸牛的身體結構特點。

三、觀察蝸牛的運動和反應。

1、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蝸牛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

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運動。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的方法觀察蝸牛的反應,學生在觀察過

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蝸牛運動的特點:靠腹足運動,爬過的地方有粘液,能對刺激做出

反應。

(被注:觀察蝸牛的身體和觀察蝸牛的運動最好結合起來在同一時間段內(nèi)完成)

四、飼養(yǎng)蝸牛

1、教師介紹飼養(yǎng)蝸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2、學生飼養(yǎng)、觀察蝸牛并記錄發(fā)現(xiàn)和產(chǎn)生的新問題。

3、關注:飼養(yǎng)過程中是否堅持觀察、記錄。

4、設計意圖:在飼養(yǎng)過程中了解更多有關蝸牛的信息。

課后反思:

第三課蝸牛(二)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蝸牛有一些與生命活動相關的生活習性:運動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過程與方法

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不同問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會細致觀察對獲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經(jīng)歷觀察蝸牛吃食、休眠、排泄的過程,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學生表現(xiàn)自我的欲望與傾聽他人意見的沖突。

【教學準備】分組:2-3只餓了的蝸牛,菜葉、蘋果片、餅干、等食物,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交流飼養(yǎng)蝸牛的經(jīng)驗和發(fā)現(xiàn)

1、復習上節(jié)課學習的內(nèi)容。

2、交流飼養(yǎng)蝸牛過程中的發(fā)現(xiàn)。

3、教師板書學生匯報的內(nèi)容。

4、關注:匯報情況的真實性,要求匯報的是自己觀察到的而不是聽別人說的或叢書.上

看到的。

5、設計意圖:獲取更多的有關蝸牛的信息,初步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觀察蝸牛吃食

1、整理有關蝸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學生設計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實驗。

3、學生用實驗驗證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師注意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5、關注:學生設計實驗的多樣性和可行性;學生觀察過程中新問題的提出。

6、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問題。

三、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1、指導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學生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3、關注:學生觀察的方法的正確性和學生獲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設計意圖:體會細節(jié)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繼續(xù)觀察蝸牛

1、學生課后繼續(xù)飼養(yǎng)蝸牛、并觀察和記錄獲取的信息。

2、教師注意在學生飼養(yǎng)過程中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3、關注:飼養(yǎng)中是否仔細認真的觀察,注意引起飼養(yǎng)和觀察的興趣。

4、設計意圖:在飼養(yǎng)中獲取更多的有關動物的信息。

課后反思:

第四課蚯蚓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蚯蚓有其適應環(huán)境的身體結構。

2、蚯蚓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的反應,如對外力刺激的反應、對水的反應。

過程與方法

能用簡圖畫出蚯蚓的形態(tài)結構,能用維恩圖比較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喜歡蚯蚓這樣的小動物,樹立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態(tài)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

小動物。

【教學重點】經(jīng)歷對蚯蚓的觀察,初步理解動物身體結構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對蚯蚓的細致的觀察,對蚯蚓身體結構的認識。

【教學準備】每組:幾條蚯蚓,一只淺水碟子。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學生捉蚯蚓

1、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么環(huán)境上的特點。

2、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3、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huán)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蚯蚓的身體

1、組織討論觀察蚯蚓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

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蚯蚓牛的身體。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門、扣、和環(huán)帶,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

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蚯蚓的身體結構特點。

三、觀察蚯蚓的運動和反應。

1、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蚯蚓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

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蚯蚓的運動。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觀察蚯蚓的反

應,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蚯蚓運動和反應的特點:靠環(huán)節(jié)間的縮放運動,能對刺激做出反應。

四、比較蚯蚓和蝸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顧維恩圖的用處。

2、學生把上節(jié)課學的蝸牛的特點寫在左邊圓圈里,把蚯蚓的特點寫在右邊的圓圈里,

劃去各自相同的特點。

3、小結蚯蚓和蝸牛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關注:學生比較的信息的多寡。

5、設計意圖:初步體會動物具有相同的特點。

五、鼓勵學生飼養(yǎng)蚯蚓,以獲取更多有關蚯蚓的信息。

課后反思:

第五課螞蟻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螞蟻有自己的生活習性,適應陸地上的生活。

2、螞蟻的身體分成頭、胸、腹三個部分,頭上有觸礁,胸上長有六只腳。

過程與方法

1、用圖畫盡可能準確的畫出螞蟻的身體。

2、想辦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的問題,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觀察研究。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以細心、小心的態(tài)度觀察螞蟻,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經(jīng)歷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的過程,初步體會動物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觀察螞蟻過程中不干擾螞蟻,室外觀察螞蟻的安全性。

【教學準備】

每組:少許面包,少許白糖、和死掉的昆蟲,放大鏡。

教師準備:裝在玻璃瓶里的螞蟻、白志、放大鏡、小盆子、小石塊。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找螞蟻

1、課前找螞蟻的要求:在校園找到螞蟻;不驚擾螞蟻;不捉螞蟻。

2、學生找螞蟻,最好能找到螞蟻的窩。

3、關注:學生是否按要求找螞蟻。

4、設計意圖:為觀察螞蟻找到合適地點。

二、觀察螞蟻

(-)室外觀察螞蟻

1、交流有關螞蟻的經(jīng)驗。

2、觀察螞蟻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觀察螞蟻的方法。

3、教師整理學生的意見并根據(jù)學生意見適當補充觀察的注意事項。

4、學生到校園找好的地方觀察螞蟻。

5、關注:學生是否能在不干擾螞蟻的情況下觀察螞蟻;是否能觀察到螞蟻的身體結構、

吃食、運動、群體關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認真記錄。

6、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通過觀察了解螞蟻在身體結構、吃食、運動、

群體關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內(nèi)觀察螞蟻(用于補充室外觀察的不足或校園內(nèi)找不到螞蟻的情況)

1、教師問:''螞蟻要亂跑,怎樣才能很好的觀察螞蟻呢?”

2、學生討論方法,教師整理。

3、選用合理的方法進行限制螞蟻活動而又不傷害螞蟻的觀察并記錄。

4、關注:學生是否能在真正不傷害螞蟻的情況下觀察螞蟻,是否能觀察到螞蟻的身體

結構、和運動方面的信息并記錄。

5、設計意圖: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通過觀察了解螞蟻在身體結構、

運動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發(fā)現(xiàn)

1、學生交流觀察中的發(fā)現(xiàn)。

2、組織學生并適當提問使學生交流更順暢和清晰,適當提供信息以幫助學生解答觀察

中的問題。

3、關注:學生對同學意見是否愿意傾聽。

4、設計意圖:培養(yǎng)傾聽的習慣;獲得更多有關螞蟻的信息。

(備注:如果是室內(nèi)觀察,注意送螞蟻回家。)

課后反思:

第六課金魚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魚類有適應水生環(huán)境的結構,具有生命體的基本特征。

2、金魚用鰭游泳,用腮呼吸。

3、金魚和螞蟻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過程與方法

1、用實驗的方法證明自己的猜想。

2、繼續(xù)利用維恩圖比較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喜愛小動物的感情,培養(yǎng)用實驗證據(jù)證明猜想的態(tài)度。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金魚的生活,了解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學難點】學生有想法時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

【教學準備】每組:2-3條金魚,裝載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許使用色素調(diào)制的紅水、

少許魚食。

【教學過程】

一、了解魚類的生活環(huán)境

1、教師介紹魚類的生活環(huán)境。

2、學生舉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關注:''魚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設計意圖:為進一步觀察與作鋪墊。

二、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1>學生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2、教師適時告知魚鱗、魚鰭等及其作用。

3、關注:學生對金魚形態(tài)的關注和對金魚運動方式的關注。

4、設計意圖:了解金魚在外形和運動方面的信息。

三、觀察金魚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關金魚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經(jīng)驗。

2、討論、設計觀察金魚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交流與討論作出提示:喂食觀察金魚的吃食;用紅水觀察金魚的呼

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紅水的方法)

4、學生觀察并記錄。

5、教師適時指導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氣。

6、關注:學生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看法時是否干擾金魚;是否觀察到更多信息:

如排泄等。

7、設計意圖:了解金魚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養(yǎng)''用實驗方法驗證看法''的意識。

四、比較金魚和螞蟻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顧維恩圖的用處。

2、學生把上節(jié)課學的蝸牛的特點寫在左邊圓圈里,把蚯蚓的特點寫在右邊的圓圈里,

劃去各自相同的特點。

3、小結蚯蚓和蝸牛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關注:學生比較的信息的多寡。

5、設計意圖:初步體會動物具有相同的特點。

五、把觀察后的金魚養(yǎng)在各班教室,方便學生繼續(xù)觀察,獲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時的

看護,保證金魚存活。

課后反思:

第七課動物的共同特點

【教學百標】

科學概念

動物的個體形態(tài)不同,生活環(huán)境也不同,但是動物具有共同的特點:生活在一定的環(huán)

境里,會運動,需要食物維持生命,會排泄廢物,會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會生長發(fā)育,會

繁殖后代。

過程與方法

運用比較的方法獲得動物的共同特征。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對動物壽命的認識,懂得生命的可貴,也體會生死的自然規(guī)律。

【教學重點】整理已經(jīng)觀察、分析、和研究的結果,進行概括和總結,共同的除動物

的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學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證據(jù)支持,學生無證據(jù)信息對整理的干擾。

【教學準備】蝸牛、蚯蚓、螞蟻、金羽的圖片;四種動物議政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討論動物的共同特點。

1、學生整理本單元的學習成果。

2、小組討論四種小動物的共同特點,把結果記在課本上。

3、匯報,教師把匯報結果記在黑板上。

4、教師或?qū)W生舉例某種動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點,如果某一種動物不具備上

面四種動物的某個共同特點就刪去,這樣找H1動物的共同特點。

5、關注:學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證據(jù)支持。

6、設計意圖:了解動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感受生物的多樣性

1、教師講解到校園觀察學校動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項。

2、學生分組到校園靜靜的觀察校園的植物和動物。

3、回教室匯報。

4、關注:是否能做到安靜的觀察、不打擾校園的動植物。

5、設計意圖:學生體會生物的多樣性。

三、總結生物的共同點

1、全班集體用維恩圖比較動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在動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寫上''生物'曬個字,并告訴學生,動物和植物艘是生物,

都是有生命的物體。

3、關注:學生在過程中提出的問題。

4、設計意圖:理解什么是生物。

四、討論人與其他動物、植物的共同特點

1、教師指著動物、植物的共同點問:''人有這些特點嗎?”

2、歸納小結:人和動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會生長繁

殖、最后都會死亡。這是生物的特點,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3、關注: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

4、設計意圖:對生命的特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課后反思:

第三單元材料

單元備課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我們周圍的常見材料有木頭、紙、金屬、塑料、玻璃、纖維等。

過程與方法:

1.調(diào)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觀察和辨認不同的材料。

3.用詞語描述常見材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發(fā)展進一步研究材料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重點】觀察和辨認身邊不同的材料

【教學難點】用適當?shù)脑~語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學準備】6種用最常見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第1課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體都是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我們周圍的常見材料有木頭、紙、金屬、塑料、玻璃、纖維等。

過程與方法:

1.調(diào)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觀察和辨認不同的材料。

3.用詞語描述常見材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發(fā)展進一步研究材料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重點】觀察和辨認身邊不同的材料

【教學難點】用適當?shù)脑~語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學準備】6種用最常見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1.這個單元我們將開始學習''材料",板書''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稱?什么

物品是用這種材料做的?教師將學生說到的材料一一板書出來。

2.看看自己和小組里的同學,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攜帶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

的,試著把它們寫在書中的表格中。

3.交流記錄的情況,看看有沒有出錯。

4.這些材料在我們身邊應用很廣,書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們又分別是

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組合作完成調(diào)查表,對于難以判斷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請作

出標記。

5.調(diào)查結束后,在小組內(nèi)討論以下問題:

①調(diào)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種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種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種材料制成的。

③哪種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們身邊被廣泛使用著,為什么大量使用它們呢?

二、觀察描述幾種常見材料的主要特點

1.我們周圍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種材料組成的,比如?扇門,就使用了木頭、

玻璃、金屬等材料,不同的部位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舉例說說你的想法。

2.四人小組選擇兩種材料討論它們分別有什么主要特點和用途,并記錄下來。

3.交流各組的記錄情況,有不同意見的及時補充,若認同其他組的觀點,及時將

它補充在自己的記錄單上。

4.請保管好記錄單,下次還要再使用。

課后反思:

第2課誰更硬一些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zhì)可以用來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韌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別的物體破壞它的表面。

過程與方法:

1.用簡單測量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zhì),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shù)脑~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發(fā)展對物質(zhì)世界的探索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zhì)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材料循環(huán)利用、節(jié)約資源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比較材料軟硬的方法。

【教學難點】選擇適當?shù)脑~語定性描述金屬的特征

【教學準備】

學生(每小組):木頭、紙、金屬和塑料各兩根,鐵、銅、鋁等金屬片各一條,

砂紙、玻璃杯、熱水。

教師準備:電路檢測器、榔頭

【教學過程】

一、比較硬度

L比較紙和木頭的軟硬,出示紙和木頭,說說它們誰更硬一些?你是怎樣觀察到

的?(紙一折就變形,而木頭不容易折)

2.比較紙、木頭、金屬的軟硬,再出示金屬一條,這三材料誰更硬一些,你是怎

樣觀察到的?

①學生說說自己的原先觀察結果,可能會出現(xiàn)方面,那金屬條和木塊誰更硬一些

(用壓、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區(qū)分它們的軟硬)

②提出:判斷一種材料是否比另一種更堅硬,可以用刻劃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種

材料表面劃出痕跡,就表示它比較硬,反之則可能硬度相同或較小。

③學生嘗試用木頭在金屬上刻劃或金屬在木頭上刻劃,看怎樣做能劃出痕跡。

3.比較木頭、金屬、塑料的軟硬

①如果再給你一種材料:塑料,它們的軟硬又會是怎樣的?(學生猜測)

②可以怎樣檢測它們的軟硬?

③怎樣做到有序地觀察?(出示書P48的記錄表)

④實驗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再適當補充,出示活動題方)

活動提示:

⑴依次選擇其中一種材?料,分別去刻劃另兩種材料的平面處。

⑵用力適度,并盡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劃時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劃出刻痕的,在記錄表格內(nèi)打、'V",不能劃出刻痕的,在記錄表格內(nèi)打、'x"。

⑷要求每個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劃傷手指。

⑸根據(jù)我們觀察到的結果,將木頭、紙、金屬和塑料按硬度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

哪種材料最硬?

二、認識金屬

說說周圍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屬?

為什么用金屬不用其它材料(根據(jù)學生的舉例,出示材料開展實驗)

1.易傳熱

將大小相同的木條、塑料和金屬條同時放入熱水中,過一段時間,用手摸一摸哪

一種材料最熱?

2.能導電

教師演示,將木條、塑料、金屬條分別接入電路檢測器,觀察電燈泡是否發(fā)亮?

3.延展性

試著用榔頭輕輕敲打銅絲,觀察銅絲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4.有金屬

用砂紙磨擦鐵釘、磨擦部位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三、飲料罐的故事

1.組織學生閱讀第50頁,了解?個飲料罐的生產(chǎn)過程

2.討論

①鋁片之所可以做成飲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屬的什么性質(zhì)?

②在易拉罐的制作過程中,要消耗哪些資源,會產(chǎn)生哪些問題?

③我們怎樣合理使用消費金屬材料?

課后反思:

第3課比較柔韌性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zhì)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韌性是指物體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斷的性質(zhì)。

過程與方法:

1.用簡單測量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zhì),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shù)脑~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發(fā)展對物質(zhì)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zhì)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材料循環(huán)使用,節(jié)約資源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用簡單測量方法比較材料的柔韌性。

【教學難點】選擇適當?shù)脑~語定性描述金屬的特征。

【教學準備】

學生(每小組):

1.--套寬度、厚度一樣的塑料、不銹鋼、木頭尺(每種材料的一端打一個孔)

2.一套寬度、厚度不一樣的塑料、不銹鋼、木頭做成的物品。

3.測量彎曲度的''T字"尺?把。

4.50克鉤碼一個,回形針一個。

老師:同樣寬度、厚度的粗塑料條、木條各一根,兩桶水。

【教學過程】

一、柔韌性的認識

出示兩根長度、厚度和寬度一樣的塑料條和木條。

師:請兩位同學上來各取一根,分別去取同樣重的兩桶水,觀察塑料條和木條的

變化情況。

兩名學生上來演示,其它同學觀察,然后匯報觀察到的情況(木條斷,塑料條沒

有斷;塑料變了,沒有斷,木條先是彎了,最后斷了)

老師指出:我們把像剛才這樣塑料條受力變形后,不易折斷的特點叫做柔韌性。

二、比較3種不同材料的柔韌性

1.提供三種物體,找一找它們分別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頭、塑料、不銹鋼)

2.用自己的方法來比較它們的柔韌性,并把比較的結果排一排序(提示學生材料

不要弄斷)

3.學生匯報比較結果,當各組意見分歧時,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比較的材料山于寬度、

厚度、用力大小不同,這樣比較它們的柔韌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師出示寬度、厚度相同的木條、塑料條、不銹鋼條,問:可以怎樣研究它們

的柔韌性?

5.學生小組討論、匯報,教師引導,最后邊小結邊演示操作步驟:

⑴把木條、金屬條、塑料條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壓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

用回形針掛上鉤碼,觀察它們的前端彎下去了多少。測量材料前端彎下的距離時,眼睛要平

視。

⑵分別測量木條、金屬條、塑料條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彎

下的距離,把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6.學生分組實驗后匯報實驗情況。

三、認識塑料

1.我們的生活學習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種塑料制成的物品圖片,觀察后思考:這些塑料制品分別是利用了塑料

的什么特性,并把觀察和思考的結果記錄在氣泡圖上。

四、討論了解塑料的循環(huán)使用

L閱讀教科書,說說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標志”,認識可回收標志。

3.討論:我們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課后反思:

第4課它們吸水嗎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zhì)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對水的滲透能力,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過程與方法:

1.用觀察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zhì),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shù)脑~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發(fā)展對物質(zhì)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zhì)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材料循環(huán)使用,節(jié)約資源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用觀察的方法比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學難點]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吸水性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教學準備】

學生(每小組):

1.大小、厚度盡量相同的紙片、塑料片、鐵片、木片(紋理較疏松的)各一片;

稀釋的紅墨水、滴管。

2.放大鏡、餐巾紙、鉛畫紙。

3.浸泡好的廢報紙、筷子、棉布

老師:古代造紙的錄像。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小游戲:各取所需

具體規(guī)則:教師出示木頭、紙、鐵、塑料,讓學生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材料,并簡

單說明理由。具體情境設置舉例:做一個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導語:剛才同學們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了不同的材料,我們認為,不同材料遇到水

的反應是不?樣的,我們把材料對水的滲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這節(jié)課,讓我們來研究

材料的吸水性吧。

二、誰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盡量相同的紙片、塑料片、鐵片、木片(紋理較疏松的)各一

片,猜一猜,誰更容易吸水,為什么這樣想?把猜測結果記錄在實驗記錄單上。

2.怎么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呢?出示稀釋的紅墨水、滴管,我們請這兩位朋

友來幫忙,你們打算怎么做?(學生小組設計實驗,只要求簡單設想)

3.教師補充觀察、實驗要點:

①.實驗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盡量保持相同。

②.從側面觀察水滴的變化,既要觀察水滴的變化,也要關注材料遇水部分的變

化。

③.注意記錄,可以用圖畫和語言相結合,來描述觀察到的觀察。

④.根據(jù)觀察到的現(xiàn)象把四種材料按吸水性從強到弱排序??斓男〗M思考:材料

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關?

4.學生分組實驗后匯報。

可預期的發(fā)現(xiàn):

①.紙的吸水能力最強、木頭次之、塑料和鐵最弱。

②.紙和木頭都能把水吸到內(nèi)部,它們的表面比較粗糙,可能中間有空隙。

三、紙的觀察

1.提供放大鏡、餐巾紙、鉛畫紙。

導語:紙的吸水性最強,有些同學猜想紙的中間可能有空隙,是不是這樣呢?讓

我們更仔細地來觀察兩種紙吧。

2.我們可能用什么方法進行更深入的觀察呢?進行觀察方法的指導(可以折、撕、

揉、用放大鏡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師應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的順序。

3.小組觀察后全班交流。學生可能會說出許多紙的特點,均應給予肯定,要注意

將學生的關注點引向紙的纖維和結構上去。

4.我們在鉛畫紙和餐巾紙里都發(fā)現(xiàn)了纖維,紙的纖維是怎么樣的呢?我們可以把

紙放入水中,輕輕攪拌嚇,進行觀察。(學生觀察懸浮在水中的紙纖維)

四、介紹造紙術

導語: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知道,紙是由許多纖維組成的。但不知道同學們了解過沒有,

世界上第一張紙正是由我們中國人造出來的呢!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我們來看

一看古人是怎樣造紙的,想想跟我們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關的地方。

播放古代造紙的錄像。

說說古人造紙與我們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纖維)

五、我們來造一張紙

1.有沒有興趣用短纖維來造一張紙呢?出示造紙方法。

2.出示浸泡好的廢報紙。學生動手造一張紙.

3.觀察:我們造的紙是怎么樣的?與我們使用的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相同:都山纖維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厚薄、疏密、紙纖維疊加的方式等。

4.我們能造一張厚薄均勻一些的紙嗎?紙也有不同的種類,它們的用途也各不相

同。

六、課堂小結:

1.通過對紙的研究,我們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與什么有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