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史復習筆記_第1頁
中國建筑史復習筆記_第2頁
中國建筑史復習筆記_第3頁
中國建筑史復習筆記_第4頁
中國建筑史復習筆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建筑史復習筆記緒論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一.建筑的多樣性與主流1.多樣性:1)南方氣候炎熱潮濕的山區(qū)——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闌2)北方游牧名族——便于遷徙的輕質(zhì)骨架覆以毛氈——氈包3)新疆干旱少雨地區(qū)——土墻平頂或土胚拱頂4)黃河中上游——黃土斷崖挖出的橫穴——窯洞5)東北與西南大森林——利用原木壘成墻體——井干式2.主流:使用木構架承重的建筑二.木構架建筑的優(yōu)勢與缺陷中國古代建筑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1.優(yōu)勢:1)取材方便。2)適應性強。3)較強的抗震性能。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繕搬遷。2.缺陷:1)木材越來越稀少。2)易遭火警。3)難以滿足大空間、復雜的空間需求。三.組群布局1.以木構架結構為主的中國修建系統(tǒng),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guī)律。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筑,再以單座建筑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中國古代修建群體布局:講求深度的深遠美。講求條理的節(jié)奏美。講求序列的次序美。講求樂趣的意境美。1)縱軸線為主,橫軸線為輔。2)縱橫軸線同等重要。3)部分有軸線。4)無軸線。2.庭院的圍合方式:1)主房與院門之間用墻圍合。2)主房與院門之間用廊圍合,通常稱為廊院。3)主房前兩側工具相對各建廂房一座,前設院墻與院門,稱之為三合院。1四.修建與環(huán)境1.善擇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環(huán)境4.心理補償四.建筑類型1.居住建筑2.政權建筑及其附屬設施3.禮制建筑4.宗教建筑5.貿(mào)易與工業(yè)修建6.教誨、文化、娛樂修建7.園林與風景修建8.市政修建9.標志性建筑10.防備修建五.工官制度1.工官是城市建設和建筑營造的具體掌管者和實施者,對古代建筑的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工官制度是中國古代中央集權與官本位系統(tǒng)體例的產(chǎn)物。2.歷史上有名的工官:隋代——XXX宋朝——XXX明代——XXX、XXX等第二節(jié)中國古代修建的立面構成1.單體建筑的“上分”——屋頂一.種類1.廡殿(宋稱四阿頂)2.歇山(宋稱九脊殿)3.懸山4.硬山5.攢尖(宋稱斗尖)6.單坡7.平頂2二.屋頂?shù)慕M合形態(tài)一)水平組合1.正脊并聯(lián)1)屋檐勾連2)并連式抱廈3)翼角對接2.正脊串聯(lián)1)兩夾2)騎樓3)迭落4)牌樓5)闕式串聯(lián)3.正脊相交1)丁字相交2)十字相交3)轉角相交二)豎向組合1.重檐構成1)重檐廡殿2)重檐歇山3)重檐攢尖4)密檐塔2.重樓構成三.屋頂做法一)屋面曲線1.檐口曲線2.屋面曲線3.屋脊曲線二)屋角三)屋脊和屋面粉飾2.單體修建的“平分”——屋身33.單體建筑的“下分”——臺基一.臺基的基本構成1.XXX2.臺階垂帶踏跺如意踏跺礓礤3.欄桿4.月臺正座月臺包臺基月臺第三節(jié)中國古代建筑的結構類型及特點一.疊(抬)梁式特點:柱上擱置XXX,梁頭上擱置檁條,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較短的梁,如此層疊而上。梁的總數(shù)可達3—5根。二.穿斗式特點:用穿枋把柱子串連起來,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檁條直接放置在柱頭上;在沿檁條偏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聯(lián)起來。由此形成一個整體框架。三.構造特點榫卯方式。四.基本單元——“間”五.“開間”和“步”開間——木構架修建正面相鄰兩檐柱間的水平距離。步——屋架上的檁與檁中心線間的水平距離。4第四節(jié)中國古代修建空間的基本形式一.單體建筑1.分心槽2.單槽3.雙槽4.金廂斗底槽5.都柱6.合座柱7.副階XXX8.前廊前后廊二.院落1.院落的組成:1)正殿(正房)2)配殿(廂房)3)前殿(倒座)2.院落的形式1)XXX2)四合院第二章大木作、小木作、彩畫作大木作XXX: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筑的主要結構部分,由柱、梁、枋、檁、斗拱等組成。大木作:負責組合、安裝、制造這些大木構造的專業(yè)。大木大式:普通用于宮殿、官署、古剎、府邸中的主要殿堂。開間可自5間至11間,進深可多至11檁。修建尺度以斗口作為衡量的標準。5XXX:用于上述修建的主要衡宇和普通民居。開間3間至5間,通進深不多于7檁。不用琉璃瓦和斗拱。建筑尺度以明間面闊及檐柱徑為標準。第一節(jié)柱一.柱的分類1.按外形分:1)直柱2)梭柱2.按柱的斷面形式:圓柱、方柱、八角柱、凹楞柱、束竹柱等3.按結構所處的部位:檐柱、金柱、中柱、山柱、角柱、童柱。二.柱的“生起”和“側腳”1.生起:宋、遼修建的檐柱由當心間向兩端升高,因而檐口呈一緩和曲線。2.側腳:三.柱徑與柱高比第二節(jié)梁、枋一.梁(XXX)宋朝:按它所承的椽數(shù)來定。清朝:按其上所承的桁或檁數(shù)來定名。1.梁的功能2.梁的分類1)按外觀分類:a.直梁b.月梁2)按在構架中的部位分類:a.三架梁(平梁)b.五架梁、七架梁、九架梁c.桃尖梁:在帶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將端頭作成桃形的梁,置于檐柱和金柱之間,功用是將金柱與檐柱前后拉接住。6d.抱頭梁:為無斗拱大式或小式做法中,位于檐柱與金柱之間,功用是將金柱與檐柱前后拉接住。3.梁的斷面——宋木梁的高寬比為3:2,明清接近于方形。4.明袱和草袱二.枋柱上聯(lián)絡與承重的水平構件。一)額枋(宋稱闌額)二)平板枋(宋稱普拍枋)平置于闌額之上,用以承托斗拱的構件。三)雀替(宋稱XXX)騎馬雀替:在修建的盡間,若開間較窄,則自兩側柱挑出的雀替常聯(lián)為一體。第三節(jié)桁(或叫檁,宋稱榑)桁:在帶斗拱的大式建筑中稱“桁”;檁:在小式或不帶斗拱的大式修建中稱“檁”;一.功能二.按位置不同分類1.正心桁2.挑檐桁3.XXX4.XXX第四節(jié)椽及其他構件椽:垂直擱置在檁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載的構件。一.按不同位置分類1.飛檐椽(XXX稱飛子):XXX之外的椽子。2.XXX:一端放在金桁上,一端伸出檐桁之外的椽子。3.花架椽:置于各金桁之上的椽子。4.腦椽:最上一排與扶脊木接觸的椽子。5.XXX:置于卷棚頂?shù)膬杉硅熘g的椽子。二.其他構件1.瓜柱(宋稱侏儒柱)2.駝峰3.叉手和托腳4.替木第五節(jié)斗拱一.斗拱的功用1.承受屋頂荷載。72.裝飾作用。3.等級作用。4.尺度衡量標準。二.斗拱的分類1.從空間上分:a.外檐斗拱b.內(nèi)檐斗拱c.平座斗拱2.從具體部位上分:a.柱頭斗拱(宋稱柱頭鋪作,清稱柱頭科)b.柱間斗拱(宋稱補間鋪作,清稱平身科)c.轉角斗拱(宋稱轉角鋪作,清稱角科)三.斗拱的發(fā)展、演化四.斗拱的構件組成1.斗和升介于上下兩層翹、昂間的斗形立方塊稱為“斗”,四周開口。介于上下兩層拱間的斗形立方塊稱為“升”,兩面開口。2.拱按位置分:1)正心拱2)單材拱a.外拽拱b.里拽拱按長短分:1)瓜拱2)萬拱3)廂拱3.翹和昂a.批XXXb.琴面昂c.上昂五.計心造和偷心造計心造——跳頭上置有橫拱的。偷心造——跳頭不置橫拱的。六.出踩與鋪作翹或昂自坐斗出跳的多寡。8第六節(jié)屋架一.舉架(宋稱舉折)舉:指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進深和屋面的材料而定。折:在計算屋架舉高時,由于各檁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所以求得的屋面橫斷面坡度不是一根直線,而是若干折線組成的,這就是“折”。二.推山與收山推山:廡殿建筑處理屋頂?shù)囊环N特殊手法。收山:是歇山屋頂兩側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線向內(nèi)收進的做法。第七節(jié)小木作木裝修可分為外檐裝修和內(nèi)檐裝修。外檐裝修——在室外,如走廊的欄桿、檐下的掛落和對外的門窗等。內(nèi)檐裝修——在室內(nèi),如各種隔斷、罩、天花、藻井等。一.門一)版門——用于城門或宮殿、衙署、古剎、住宅的大門,普通都是兩扇。1.棋盤版門2.鏡面版門二)隔扇門(宋稱格子門)三)罩二.窗1.直欞窗2.檻窗3.支摘窗4.橫披5.漏窗三.天花1.藻井:初級的天花,普通用在殿堂明間的正中,如帝王御座、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形、矩形、八角形、圓形、斗四和斗八形等。2.平暗:3.平棋:4.卷棚:5.徹上露明造:四.家具第八節(jié)彩畫作一.清代梁枋彩畫的構圖9二.清朝彩畫的分類1.和璽彩畫——品級最高,僅用于宮殿、壇廟的主殿、堂門。在箍頭處用有坐龍的盒子,藻頭用齒形衍眼及降龍,XXX用行龍。2.旋子彩畫——僅次于和璽彩畫,應用范圍很廣,如一般的官衙、廟宇主殿和宮殿壇廟的次要殿堂等處。主要特點是在藻頭內(nèi)使用了帶卷渦紋的花瓣。3.蘇式彩畫——特征是寫實的筆法和畫題,自然征象如云。冰紋;花卉如葡萄,蓮花,梅,牡丹,芍藥。桃子,佛手等,動物如仙人,仙鶴,蛤蟆,蝙蝠,鹿,蝶等;字如福、壽等。10第三章古代建筑發(fā)展概況1原始社會建筑一.原始社會發(fā)展概況1.社會狀況2.哲學頭腦的雛形1)超理想主義2)自然的、樸素的理想主義態(tài)度二.原始社會的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紀)1.兩種原始修建方式----“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巢居----水網(wǎng)沼澤及濕熱丘陵地帶的主要居住形式;“穿斗式”木結構的主要淵源。巢居發(fā)展序列:單樹巢→雙樹巢→多樹巢→干闌建筑2)黃地皮帶的穴居----中河山木混合結構修建的主要淵源穴居發(fā)展序列:原始橫穴→深袋穴→半穴居→空中修建2.半坡仰韶文化住屋形式3.仰韶文化晚期遺存4.龍山文化住屋遺址5.聚落6.祭壇和神廟實例:內(nèi)蒙古大青山地區(qū)原始社會祭壇遺址和遼寧建平縣牛河梁女神廟2奴隸社會建筑一.仆從社會發(fā)展概況1.社會狀況2.哲學思想發(fā)展狀況二.奴隸社會的建筑1.夏(公元前21世紀~前16世紀)1)河南偃師二里頭一號宮殿遺址2)河南偃師二里頭二號宮殿遺址2.商(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1)湖北黃陂盤龍城商代宮殿建筑群遺址2)河南安陽殷墟宮殿遺址3.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陜西岐山鳳雛西周修建遺址特點:1)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四合院。112)最先發(fā)現(xiàn)的兩進式組群。3)完全對稱的嚴謹組群。4)完整的“前堂后室”格局。5)第一次出現(xiàn)用“屏”建筑。6)迄今所知最早用瓦建筑。4.春秋(前770~前476)社會狀況哲學頭腦1)老子哲學2)莊子哲學1)瓦的廣泛使用2)高臺建筑的出現(xiàn)3)建筑裝飾的發(fā)展4)建筑匠師---XXX3封建社會前期建筑一.戰(zhàn)國(前475~前221)二.秦(公元前221~前106年)建筑發(fā)展概況1.秦始皇陵2.長城三.漢(公元前206~公元202)修建發(fā)展概況1.木構架的兩種主要形式——抬梁式、穿斗式都已出現(xiàn)。2.多層木構架修建已較廣泛3.斗拱處于未定型的活潑探究期4.屋頂形式的多樣化5.制磚技術與拱券結構的巨大進步6.石建筑發(fā)展突飛猛進7.大規(guī)模的宮殿、壇廟、陵墓、苑囿8.漢朝家具9.秦漢瓦當四.三國、兩晉、南北朝一)社會狀況二)建筑發(fā)展概況1.XXX的盛行和佛寺、佛塔、石窟寺的熱潮迭起12建筑發(fā)展1)佛寺中心塔型宅院型2)佛塔初期樓閣式塔磚造的密檐式塔單層塔3)石窟寺三種形式:塔院型---以塔為窟的中心(大同云岡石窟)。佛殿型---窟中以佛像為主要內(nèi)容(較廣泛)。僧院型---供僧眾打坐修行之用(敦煌第285窟)。2.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并立的格式3.由于“胡坐”的傳入,中國家具從適應席地坐的矮足型開始向適應垂足坐的高足型轉變,由此引發(fā)了中國建筑室內(nèi)空間和室內(nèi)空間的嬗變。4.石刻技術進一步提高5.南北朝建筑細部6.南北朝建筑裝飾紋樣4封建社會中期建筑一.隋(581~618年)建筑概況1.興建了都城大興城2.開鑿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重要建筑實例:河北趙縣安濟橋-----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橋二.唐(618~907年)建筑概況1.規(guī)模宏大,規(guī)劃嚴整1)唐長安城2)唐代宮殿2.建筑群處理日益成熟3.木建筑解決了大面積、大體量的技術問題,并已定型化4.設計與施工水平進步5.磚石修建有進一步發(fā)展6.建筑藝術加工的真實和成熟7.唐代修建屋頂138.唐代建筑臺基三.宋(960~1279年)修建概況1.城市結構和布局起了基本變化廢除里坊制,建立街巷制2.木架修建采用了古典的模數(shù)制營造法式》,作者:XXX1)宋代官修的一部建筑典籍。2)主要目的是制訂一套修建工程的制度規(guī)范,作為朝廷指令性的法典,用以關防工料,防止工程管理人員的貪污和物料的浪費。3)是中國現(xiàn)存時代最早的、中國古籍中最完善的一部建筑技術專書。材分制”----《營造法度》樹立的模數(shù)制以斗拱中的拱的截面-----“材”作為模數(shù)的基本單位。3.建筑群組合方面,在總平面上加強了進深方向的空間層次,以便襯托出主體建筑。4.建筑裝修與色彩有很大發(fā)展5.磚石修建的水平到達新的高度6.園林隆盛四.遼(907~1125年)建筑概況4封建社會后期建筑一.元(1279--1368年)修建概況1.城市建設2.宗教修建反常隆盛3.木架修建技術問題1)加工粗拙,用料馬虎2)減(移)柱法:實例:山西洪洞縣——廣勝下寺后大殿3)使用斜梁二.明(1368---1644年)建筑概況1.磚的質(zhì)量和加工技術都有提高1)硬山建筑大量應用2)磚細和磚雕加工嫻熟3)城墻和長城4)無梁殿142.琉璃面磚、琉璃瓦的質(zhì)量提高3.木結構方面1)柱頭斗拱不起結構作用,昂成為純粉飾構件。2)柱網(wǎng)規(guī)則嚴謹,柱子不再采用“生起”,取消“側腳”。3)梁柱結構的整體性加強。4.建筑群的布置更為成熟5.江南私家園林發(fā)達園冶》——作者:計成,成書于XXX四年(1631年)。6.官式建筑裝飾、彩畫、裝修日趨定型化三.清(1644~1911年)社會概況1.少數(shù)滿洲貴族對各族廣大人民的統(tǒng)治,政治上、經(jīng)濟上的控制與壓迫極為殘酷。2.思想上、文化上的高壓政策,大興文字獄,壓制自由思想,阻礙學術進步,同時提倡八股取士。鼓勵奴才思想,窒息了古代科學文化的發(fā)展。建筑概況1.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的建設到達了極盛期2.修建隆盛3.住宅建筑百花齊放4.簡化單體設計,進步群體與裝修水平。工程做法>-----清代官修的一部建筑法典,是繼宋《營造法式》之后的又一部官方頒布的、較為系統(tǒng)完整的古代營造術書。15第四章城市建設1概說一.城市概念城”:防御性設施。保衛(wèi)帝王安全,政治、軍事、統(tǒng)治的需求。市”:貿(mào)易貿(mào)易活動的集中地。二.古代城市發(fā)展階段中國古代城市基本要素:統(tǒng)治機構(宮廷、官署)、手工業(yè)和商業(yè)區(qū)、居民區(qū)。1.城市初生期發(fā)生緣故原由遺址特點發(fā)生緣故原由遺址特點2.里坊制樹立期XXX●〈考工記〉匠人營國,XXX,旁三門,九經(jīng)九緯,經(jīng)涂九軌,XXX,面朝后市,市XXX?!?.里坊制極盛期遺址特點發(fā)生緣故原由遺址特點4.開放式街市三.古代城市的選址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XXX近埠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guī)矩,道路不必中準繩?!薄豆茏?乘馬》1.自然地理條件山水土壤與物產(chǎn)2.經(jīng)濟因素四.歷代都城的營造制度161.城、郭之制筑城以XXX,造XXX守民?!背牵鹤映恰?nèi)城、闕城XXX:羅城、外城、國城2.布局制度五.中西方古代城市發(fā)展的特點相同的地方在于:最初的住民點都有防備的功能。不同之點:1.城市范圍----中國古代城市較西方建得既高且大,城內(nèi)不但包孕住民,還有農(nóng)田、園圃、山林、XXX等。城市形態(tài)絕大多數(shù)是方形,城市布局運用中軸對稱的手法。2.中國古代城市以宮殿和國度級XXX為重心,并占領很大面積,西方古代城市以神權統(tǒng)治的中心教堂和教堂前的廣場為中心。3.中國古代城市街道是規(guī)格的方格網(wǎng),實行里坊制,集中設市。西方古代城市街道呈環(huán)狀放射而自由曲折,市場遍布全城。4.由于經(jīng)濟制度分歧,也影響城市的建設和發(fā)展。中國事地主一切制,地主可以離開鄉(xiāng)村居住在城市;西方是封建領主制,封建主大多住在本人的城堡或領地的莊園中。中國的城市是政治經(jīng)濟生活的中心,而西方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經(jīng)濟中心在城市。5.中國的航海技術是比較發(fā)達的,但始終未把海外貿(mào)易作為發(fā)展經(jīng)濟的重要手段;而歐洲羅馬帝國盛期,地中海一些地區(qū)早已發(fā)展了海上交通,一些港口城市成為商旅交通繁盛的中心,如意大利的威尼斯、那不勒斯、法國馬賽、德國漢堡等。有一些成為統(tǒng)治的商業(yè)中心。6.在城市價值上,中國古代城市與西方城市相比,還具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將城市計劃、城市設計、修建設計、園林設計高度結合。中國古代城市-----“由外而內(nèi)”的方式發(fā)展,城市的樹立基于人的客觀能動性多于自發(fā)的自然地形成。西方城市-----從內(nèi)部發(fā)展,中心在于廣場、教堂、XXX等。2歷代都城建設中國古代都城建設的形式:一.新建城市即原來沒有基礎,基本上是平地起城。主要在早期,如先秦時期許多諸侯城和王城。二.依靠舊城建設新城漢當前的都城較多采用這種舉措。三.在舊城基礎上的擴建如明初的南京和北京。優(yōu)點是能充裕利用舊城的基礎,為新都服務,投入少而收17效快。漢長安城1.選址2.特點1)雖以XXX為制,但量體裁衣。2)城內(nèi)按功能分別區(qū)域3)實行關閉的閭里制度4)集中市場5)完善的水利系統(tǒng)6)城東南與北面郊區(qū)設置七座城市隋唐長安城1.選址2.總體布局1)由“城”、“XXX”、“苑”所組成。2)采用中軸對稱的傳統(tǒng)布局方法。3)重視利用地形,以高亢之坡地部署宮室古剎。乃至權貴府第,較低之地帶則置市里。3.門路系統(tǒng):采取傳統(tǒng)的經(jīng)緯涂制。4.里坊:封閉的里坊制。5.商市:集中設市。6.水系及綠化7.作用及影響北宋東京1.選址2.布局特點1)設城墻三道2)四水貫都3)城市結構變化4)多層修建的發(fā)與城市縱火措施5)園林綠化元多數(shù)1.選址2.計劃特點181)設置三重城墻。宮城在城中央偏南處,外為皇城。再環(huán)以外郭。2)采取傳統(tǒng)的以宮為中心的分區(qū)規(guī)劃結構,以宮城南北中軸線作為全城規(guī)劃主軸線。3)遵守“XXX”之制,宮城之左建太廟,右建社稷。4)宮前設中書省,宮左置御史臺,XXX,將象征國家行政、監(jiān)察、軍事三權的主要機構堆積于宮之外圍,以示君主集權政體的特色。5)斜街是沿漕運起點積水潭而拓荒的工具向交通要道。漕運航線既是XXX北調(diào)的水運要道,也是商品運輸要道。因而,積水潭又是多數(shù)城內(nèi)商品的集散中心所在,古于斜街設置多數(shù)城的主體綜合貿(mào)易區(qū)----“斜市井”。6)宮城以北之地帶,除布置主體綜合商業(yè)區(qū)以外,尚設置有文教、地方行政、北中書省以及倉庫等功能分區(qū),余地則分別為住民坊巷。7)大都采取市坊有機結合規(guī)劃體制及新的城市商業(yè)網(wǎng)與坊制來規(guī)劃城巷市商業(yè)區(qū)及住民區(qū)。明清北京1.保持了以宮為中心的傳統(tǒng)規(guī)劃結構形式,符合“擇中立宮”的要求。同時遵循“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以及“前朝后寢”的傳統(tǒng)制度。2.以宮之南北中軸線,作為全城規(guī)劃結構之主軸線。3.整個城市實系由兩大綜合區(qū)所構成,以城作為政治活動綜合區(qū),以XXX作為經(jīng)濟活動綜合區(qū)。4.政治活動綜合區(qū)之各種政治屬性的功能分區(qū),以及環(huán)城各種郊壇,均視其禮制等級,結合方位尊卑,來厘定其計劃位置。5.就整個城市布局而言,由于宮居城之北,主體市居XXX。恰好與元多數(shù)布局相反,形成市南宮北的計劃格式。1920第五章宮殿、壇廟、陵墓1宮殿一.中國宮殿修建的起源和演化1.宮室的緣起2.“四阿重屋”、“茅茨土階”3.“前堂后室”、“前朝后寢”4.“高臺榭,美宮室”5.“三朝五門”、“六寢六宮”三朝-----外朝、治朝、XXX五門-----承天門、太極門、XXX、兩儀門、甘露門6.“皇帝至尊”,“象天立宮”7.宮、城一體,“擇中立宮”二.建筑實例1.唐大明宮a.含元殿b.麟德殿c.丹鳳門d.唐大明宮遺址保護2.明清北京故宮1)入口部分大明門千步廊天安門端門午門2)承起部分午門太和門3)主要部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4)內(nèi)廷部分5)御花園6)神武門7)中國收藏品最好最豐富的文物博物館8)故宮的藝術成績a.強調(diào)中軸對稱的格式b.院的運用和空間變化21c.建筑形體尺度的對比d.富麗的色彩和裝飾2壇廟一.壇廟建筑的類型1.祭祀自然神——其建筑包括天、地、日、月、風云雷雨、社稷、先農(nóng)之壇,五岳、五鎮(zhèn),四海、四瀆之廟等等。其中六合、日月、社稷、先農(nóng)等由皇帝親祭,其余遣官致祭。日壇——原名朝日壇,在北京城東朝陽門外,是皇帝祭祀太陽神的地方。月壇——原名XXX,在北京城西阜成門外,是皇帝祭祀月神的地方。社稷——土地之神。社者,五土之神;稷者,原隰之祗,即能生長五谷的土地。岱廟(山東泰安市)——是泰山范圍最大,布局最完整的修建群,是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和祭奠泰山神的地方。西岳廟(陜西省華陰縣)——西岳廟是我國歷代封建帝王祭祀西岳華山的神廟,廟創(chuàng)建于XXX年間。2.祭奠祖先——帝王祖廟稱太廟,臣下稱家廟或祠堂。北京太廟——創(chuàng)于明初永樂時,現(xiàn)存為明嘉靖時重建,主要修建由正殿、寢殿、祧廟三者組成,前設戟門和廟門,兩側設東西配殿。3.先賢祠廟——如孔子廟、諸葛武候祠、關帝廟等。二.建筑實例-----天壇1.天文位置及制作工夫規(guī)制:“天圓地方”2.功能分區(qū)1)祭天的圜丘2)祈禱豐年的祈年殿3)齋宮4)犧牲所、神樂署3.建筑單體a.圜丘b.皇穹宇c.XXXd.祈年殿e.皇乾殿f.齋宮g其它建筑224.設計特點1)封建帝王關于天壇的修建設計,有著嚴格的頭腦要求,最主如果在藝術上施展闡發(fā)天的崇高、神圣和皇帝與天之間的密切關系。a.“天圓地方”b.天為陽,地為陰,皇帝祭天的圜丘全用陽數(shù)中的最高數(shù)字“九”。c.祁年殿為祁求豐年之地,故所用數(shù)字多與農(nóng)業(yè)有關。殿內(nèi)的4根龍井柱象征“四季”,內(nèi)圈12根金柱象征“十二月”,外圈12根檐柱象征“十二時辰”,以內(nèi)外兩圈金柱檐柱之和象征“二十四節(jié)氣”等;d.蒼天是蘭色的,地皮是黃色的,這成為人們精神上的象征依據(jù)。天壇的很多建筑用蘭色的琉璃瓦。2)天壇的修建布局,反應了古代修建師卓著的空間組織才干。a.軸線干系b.尺度對比c.色采施展闡發(fā)的象征意義3陵墓一.中國古代陵寢修建的文化心理特征1.“魂魄不死”觀念。2.“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3.“厚葬以明孝”,“媚祖以邀?!?。二.中國古代陵寢建筑的布局特征1.地下修建:用于安葬死者的遺體和遺物、隨葬品等,多仿死者生前的居住狀況。a.先秦至秦漢時期:木槨室,黃腸題湊b.東漢:以磚石代替木材建筑地下墓室c.明清:明清帝王陵寢的地宮多按“前朝后寢”布局,頂部鋪琉璃瓦,空中鋪金磚。以磚石砌成前殿、中殿、后殿,殿與殿之間皆有門分隔。2.地上陵園:用于祭祀和護陵之用。1)戰(zhàn)國、秦漢時期:a.帝王的陵體多數(shù)成方錐體,由黃土層層夯筑而成,上小下大。由于陵體的上部為方形平頂,故名“方上”。23b.陵墓之前建有寢殿或石殿,專為朝拜祭祀之用。2)唐代:a.依山為陵。b.在陵前建“獻殿”,山下建“下宮”,形成上、下宮制。3)明清:a.采用寶城寶頂?shù)男问?。b.取消寢宮的建筑,擴大祭殿的建筑。陵園的圍墻從方形改為長方形。分為三個院落。三.中國古代陵寢建筑的環(huán)境設計1.“風水”與陵寢的選址風水學說,是中國古代有關相宅、相地的一種理論和技術,實質(zhì)是人們對于居住環(huán)境(陽宅、陰宅)進行選擇和處理的一種學問。它包括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1)對基址的選擇,追求一種能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得到滿足的地形條件。2)對居住環(huán)境布置形態(tài)的處理,指對自然環(huán)境的利用與革新3)添加某種符號,以滿足人們避兇就吉的心理。2.神道石刻西漢至明清,皆在陵寢的前部開神道,并在神道兩旁立石刻雕像,稱神道石刻。主要1)標記性石刻闕、墓表、牌坊2)粉飾性石刻石象生3)敘事性石刻墓碑2425第六章宗教修建1寺廟祠觀一.概況在我國風行較廣,比力有名和有影響的宗教有:XXX、、玄門、XXX等。清朝當前傳入了XXX、教。二.佛陀東漸與XXX修建的中國化1.佛陀東漸2.XXX建筑在中國的發(fā)展1)東漢----三國時期:XXX的傳入期,也是XXX建筑的萌芽期。2)魏晉南北朝時期:XXX在中國的容受與發(fā)展期,也是XXX修建與中國傳統(tǒng)修建的融合期。3)隋唐時期:XXX的繁榮期,也是XXX建筑的昌盛期。4)宋、元、明、清時期:XXX在中國的漸衰期,也是XXX建筑的世俗化時期。三.XXX寺廟一)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1.平面:金廂斗底槽2.結構柱1)內(nèi)、外柱高相等,柱徑略有差別;2)柱身都是圓形直柱,僅上端略有卷殺;3)檐柱有側腳及生起;4)闌額上無普拍枋。斗拱1)柱頭鋪作與補間鋪作區(qū)別明顯;2)柱頭鋪作外出七鋪作,雙抄雙下昂,第一、第三跳偷心;3)補間鋪作很簡約,每間僅施一朵,不用櫨斗。XXX1)分為天花下的明袱和天花上的草袱;2)脊傅下不施侏儒柱而僅用叉手,是現(xiàn)存木建筑中的孤例;3)上平傅下仍用托腳;4)天花用小方格的平暗。3.豐富的空間處理4.立面2)正脊及檐口都有生起曲線;26立面特點:(XXX先生總結)1)開間方正;2)出檐深遠;3)斗拱雄大;4)舉折平緩;5)形象樸實。5.雕像二)河北正定隆興寺1.團體布局1)寺院主要建筑沿縱深軸線布置。2)廟門前方設琉璃照壁和三路單孔石橋。3)第一進院原有大覺六師殿已毀,僅存遺址。4)第二進院有摩尼殿及其東、西配殿。一、XXX現(xiàn)連通成一深度很大的縱長方形院。5)第三進院有主殿佛香閣及其兩側的轉輪藏殿與慈氏閣。6)XXX以彌陀殿及其比連的朵殿作為軸線終結。7)這條貫通全寺的縱深軸線,院落空間縱橫變化,殿宇樓閣上下錯落。生動地反映出唐末至北宋期間以高閣為中心的高型佛寺建筑的特點。2.單體建筑1)摩尼殿(屋頂形式:抱廈)2)佛香閣三)天津薊縣獨樂寺1.山門(分心斗底槽)2.XXX四.祠廟道觀一)山西芮城永樂宮五.佛塔一)塔的來歷二)塔的用途三)塔的構造1.地宮——塔的地下部分。2.塔基——整個塔的下部基礎,掩蓋在地宮之上。3.塔身——塔結構的主體,塔身內(nèi)部的結構主要有實心和中空兩種。4.塔剎——塔身上部的頂蓋,形式多樣,材料各異。四)塔的分類1.按功能分:271)經(jīng)塔2)舍利塔3)墓塔4)風水塔2.按材料分:1)木塔2)磚石3)磚木混合塔3.按結構分:1)空筒2)塔心柱式3)套筒式4.按形式分:1)樓閣式塔(山西應縣木塔)2)密檐式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3)單層塔(山東神通寺四門塔)4)喇嘛塔(北京妙應寺白塔)5)金剛寶座塔(北京大正覺寺金剛寶座塔)28第七章住宅與聚落第一節(jié)住宅形制演變一.春秋時期典范的住宅是士醫(yī)生的庭院。建筑特點是:入口有3間屋,明間為門,左右次間為塾,門內(nèi)為庭院,上方大屋為堂(作生活起居、會見賓客用),堂左右有兩間屋為廂,堂后為寢。二.漢朝漢代住宅形制有兩類:一種是繼承傳統(tǒng)的庭院式;另一種是塢壁,為漢代的創(chuàng)新。傳統(tǒng)庭院到漢代發(fā)展為三種主要形式,XXX、“L”形圍墻和“日”字形院。三.南北朝時期住宅由若干大型廳堂和庭院回廊所組成,供不同用途。貴族住宅的大門,多用廡殿頂,圍墻上有成排的直欞窗,內(nèi)側建有圍繞庭院的走廊。四.隋唐五代住宅仍然常用直欞窗回廊圍繞庭院,宅第大門有采用烏頭門形式,有些仍用廡殿頂。庭院有對稱的,也有非對稱的。五.宋代里坊制解體,住宅形制多樣化,平面自由,有院落閉合,院前設門的,有沿街開店。后屋為宅的。宋代院落增加了住宅的面積,以廊屋代替回廊,形成了標準的四合院,一般有爵位的官宅大門用門屋的形式。南宋江南園林發(fā)展迅速,住宅庭院園林化。六.元代反映元代住宅的僅有少量繪畫和遺址,元代住宅有用工字形平面構成主屋的。七.明清兩代北方住宅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按照南北縱軸線對成布置XXX和院落。江南地區(qū),以封閉院落為單位,沿縱軸線布置,但方向并非正南正北。大型住宅中有中、左、右三組院落,發(fā)明出適惱人居住的住宅糊口環(huán)境。1.木構抬梁、穿斗與混合式主要分布地: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云南、四川、湖南、貴州等。北方多用抬梁式,南方多用穿斗式。2.竹木構干闌式主要漫衍地:廣西、海南、貴州、四川等地。3.木構井干式29主要漫衍地:東北、云南等林區(qū)。4.磚墻承重式主要分布地:山西、河北、河南、陜西。5.碉樓主要分布地:青藏高原、內(nèi)蒙古。以厚石墻、木梁柱、小跨、密肋、低層高、平屋頂、梯形窗套為其特色。6.土樓主要漫衍地:福建、廣東、贛南等。7.窯洞主要分布地:豫西、晉中、隴東、陜北、新疆吐魯番一帶。8.XXX主要分布地:新疆南部。“阿以旺”是維吾爾語,意為“明亮的處所”,它是維吾爾民居享有盛名的修建型式。9.氈房主要漫衍地:內(nèi)蒙古、新疆。第三節(jié)傳統(tǒng)住宅實例一.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合院式民居的典型形式。以單間組成條狀的單幢住屋為基本單位,回環(huán)布置,組成各種形式的院落,成為一種室內(nèi)、室外共同使用的居住生活空間形態(tài)。1.平面組成:由正房、廂房、廳房、耳房、廂耳房、倒座房、后罩房、大門、垂花門、抄手廊、影壁、院墻等單體建筑和建筑要素組成。2.組合形式:1)單進院2)二進院3)三進院和跨越三進的多進院3.布局特點:1)有明確的中軸線;2)封閉的院落是交流的場所;3)防風沙、防干擾和噪音;4)修建密度不高,交通面積較大。4.大門形式:1)廣亮大門:門框檻安裝于中柱位置的。302)金柱大門:門框檻安裝于前金柱位置的。3)蠻子門:門框檻安裝于外檐柱位置的。4)如意門:在檐柱位置用磚砌成窄小門口的。5)垂花門:檐柱不落地,懸在中柱穿枋上,下端刻花瓣連珠等麗都木雕。屋頂常用勾連搭。在住宅中軸線上,界分表里,形體華麗,為全宅突出醒目的地方。5.修建單體:正屋,廂房,倒座,抄手游廊,內(nèi)院6.結構形式:屋架為抬梁式構架,外墻為非承重的圍護磚墻。屋頂形式以硬山屋頂居多,次要房屋則用單坡頂或青灰平頂。7.精神倫理功能:四合院的XXX和庭院形成了明確的主從、正偏、表里干系,以空間的品級辨別了人群的品級,以修建的次序展示了倫理的次序。整個四合院格式成了尊卑有序、貴賤有分、男女有別、長幼有序的禮的物化形式。二.客家土樓1.概況:是院落式民居的一種特殊性發(fā)展,往往是聚族而居的集合式住宅。主要分布地:福建、廣東、贛南。2.布局特點:1)同宅同樓聚居,而非僅僅聚居于同一村落;2)多個同宗同祖的小家庭組成“同居異財”的聚居,而非一個“同居共財”的大家庭聚居;3)超大規(guī)模的大家族聚居,聚居規(guī)模可達近百戶,數(shù)百人;4)平等地聚居,土樓各戶居住條件均等,無貴賤、輩分、等級之別;5)向心的聚居,表現(xiàn)出強烈的向心性和內(nèi)聚性。6)以祠堂為中心,是客家聚族而居生活的必須內(nèi)容,供奉祖先的中堂位于建筑正中央;7)無論是圓樓、方樓、弧形樓。均中軸對稱,保持北方四合院的傳統(tǒng)格局性質(zhì);8)基本居住模式是單元式住宅。三.窯洞1.概況:主要分布地:豫西、晉中、隴東、陜北、新疆吐魯番一帶。2.主要類型:1)靠崖窯312)天井窯3)磚砌的錮窯3.窯洞平面組織:4.窯洞住宅的特點:1)就地取材,通過挖掘天然原土取得空間,磚木材料投入最少,造價極低。2)節(jié)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