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識梳理)作者簡介【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主張“仁政”,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之道”。文題解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先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觀點,突出強調(diào)“人和”的重要性。然后借戰(zhàn)爭談治國,推導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著名論斷?!暗玫馈奔磳嵭小巴醯馈薄叭收薄_@是孟子“仁者無敵”“保民而王莫之能御”“得乎丘民而為天子”的思想是一致的。文學常識《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也是儒家重要經(jīng)典之一。南宋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并稱為“四書”?!睹献印肥且杂浹詾橹鞯恼Z錄體散文,其中有許多長篇大論,氣勢磅礴,議論尖銳、機智而雄辯,對后世的散文寫作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寫作背景戰(zhàn)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并戰(zhàn)爭日益激烈,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yè),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xiàn)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字音字形郭(guō)兵革(gé)畝
米粟(sù)
域(yù)畔(pàn)文中成語與“人和”有關的名言警句:家和萬事興。
兄弟同心金不換,妯娌同心家不散。眾人拾柴火焰高
團結(jié)就是力量
人心齊,泰山移。孟子名言:1.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2.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3.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5.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6.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7.盡信書不如無書。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朗讀節(jié)奏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全文翻譯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氣時令的有利條件了,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
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精良,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對作戰(zhàn)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器裝備的強大。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借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戰(zhàn),作戰(zhàn)就一定勝利。
內(nèi)容概括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zhàn)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得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文章主旨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說戰(zhàn)爭勝敗的關鍵在于人心向背,而能否獲得人心,則決定于統(tǒng)治者是否“得道”。寫作特色1.嚴謹論證,層層推進開篇即點出中心論點→用概括性很強的戰(zhàn)爭例子加以證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了“人和”的重要性→最后以得“人和”則“戰(zhàn)必勝”作結(jié),突出了“人和”是戰(zhàn)爭取勝最重要的條件。2.語言簡練,善用排比多處運用排比,不僅增加了文章語言的氣勢,而且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這四個雙重否定句構(gòu)成的排比句式,意在說明防御者占有極為有利的條件,結(jié)果他們?nèi)浴拔ブ保@就有力地說明了“地利不如人和”。3.駢散結(jié)合,有節(jié)奏感整句與散句結(jié)合,使得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很好地表達了中心。重點提示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還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論點,“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結(jié)論。本文從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這一角度出發(fā),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zhàn)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層層推理的方法進行論證,開篇即提出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著設例進行論證,再據(jù)此闡發(fā)引申,層層深入,最后得出斷語,邏輯性很強。因此認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結(jié)論,不是中心論點,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間的關系?“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說的“多助”和“天下順之”,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條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戰(zhàn)就會取得勝利。3.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文章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zhàn)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進一步闡發(fā),說明治國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和極強的邏輯性。4.本篇主要是談戰(zhàn)爭呢,還是談政治呢?本篇主要是談政治,是借戰(zhàn)爭談政治。孟子借談戰(zhàn)爭的取勝條件以闡明他的政治主張,他主張國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這樣才能“多助”,眾人才會歸順,而“天下順之”,“戰(zhàn)必勝矣”,國家才能治理好。5.現(xiàn)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義,請結(jié)合你的生活,談談對“道”的理解。(1)以國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國家間和平共處、互不侵犯;(2)以國家內(nèi)部而言,“道”指愛民,為老百姓著想;(3)以個人而言,“道”指與人為善,仁義道德。6.勾踐滅吳的故事,印證了孟子的哪些說法?現(xiàn)在社會安定,經(jīng)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y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說法是否還有現(xiàn)實意義?請簡要談談你的認識。(1)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重點積累(一)重點詞語。1.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團結(jié)。2.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nèi)城。城:內(nèi)城。3.郭:外城。4.環(huán):包圍。5.池:護城河。6.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武器;革,甲胄,用以護身的盔甲之類。7.堅利:堅固精良。利:精良。8.委:拋棄。9.去:離開。10.故:所以。11.域:這里用作動詞,是限制的意思。12.以:憑借。13.封疆之界:劃定的邊疆界線。封,劃定。封疆:疆界、邊境。14.固:使……鞏固。15.國:國防。16.險:險要的地理環(huán)境。17.威:威服,威懾。18.以:憑借,依靠之意。19.得道者:實施“仁政”的君主。20.寡:少。21.之至:到達極點。22.畔:通“叛”,背叛。23.順:歸順,服從。24.親戚:內(nèi)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25.有:要么,或者。(二)通假字“畔”通“叛”,背叛。(三)詞類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2.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用作動詞,鞏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四)古今異義1.城古義:城墻今義:城市2.池古義:護城河今義:水池3.委古義:放棄今義:委屈、不甘心4.國古義:國防今義:國家5.親戚古義:內(nèi)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統(tǒng)關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員6.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7.域古義:界限,限制今義:地域8.是古義:這今義:判斷動詞9.兵古義:兵器今義:士兵10.然而古義:這樣卻今義:表轉(zhuǎn)折的連詞
(五)一詞多義。(1)之三里之城:的,助詞多助之至:到天下順之:代詞,指得道者。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代詞,代指這座城(2)和地利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團結(jié)春和景明:和煦(3)固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固執(zhí),頑固固以怪之矣:原來,本來(4)而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連詞,表轉(zhuǎn)折委而去之:連詞,表順承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連詞,表修飾(六)特殊句式判斷句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者,……也”,判斷原因,譯為:……是因為……。譯文: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天時比不上地利啊。理解默寫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三要素及其關系的句子(即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攻城一方不能取勝的原因是:天時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3.文章的主旨句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4.日本某反華勢力,擅自篡改歷史教科書,結(jié)果招致了國內(nèi)外有識之士的一致反對,弄得眾叛親離,正應了孟子的那句話:寡助之至,親戚畔之。5.指出決定戰(zhàn)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山東交通學院《金融學概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上海南湖職業(yè)技術學院《大學信息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中國建筑史》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南方科技大學《工業(yè)通信與網(wǎng)絡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湖北工業(yè)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制漿造紙機械與設備》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浙江大學《經(jīng)典本草與湖湘中醫(yī)藥文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黑龍江幼兒師范高等??茖W?!侗髅缹W》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成都工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設計與開發(fā)課程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內(nèi)蒙古經(jīng)貿(mào)外語職業(yè)學院《地理信息工程課程設計與實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湖南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空間文學與敘事》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藍色卡通風學生班干部競選介紹PPT模板課件
- 人教新目標英語九年級上冊單詞中文Units
- 機動車牌證申請表格模板(完整版)
- 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學期課程綱要
- 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行政復議申請書范例
- 高效液相含量測定計算公式
- 六宮格數(shù)獨解題技巧
- 公安機關通用告知書模板
- 工程款支付審批流程圖
-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一單元填空題
- 封頭重量和容積計算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