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課 《禮記》二則【2024春統(tǒng)編八下語文完全備課(導學案)】_第1頁
第22課 《禮記》二則【2024春統(tǒng)編八下語文完全備課(導學案)】_第2頁
第22課 《禮記》二則【2024春統(tǒng)編八下語文完全備課(導學案)】_第3頁
第22課 《禮記》二則【2024春統(tǒng)編八下語文完全備課(導學案)】_第4頁
第22課 《禮記》二則【2024春統(tǒng)編八下語文完全備課(導學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2課《禮記》二則【2024春統(tǒng)編八下語文完全備課(導學案)】

第22課《二則》導學案

第一課時雖有嘉肴

【學習目標】

1.理解重點文言詞語,疏通文意。

2.學習類比說理的方法,賞析文章多用對偶增強氣勢的特點。

3.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認識到教與學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

1.理解重點文言詞語,疏通文意。

2.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認識到教與學的重要性。

【學習過程】

一、預習案

查閱工具書,閱讀《北冥有魚》,完成下列任務。

(一)了解《禮記》

《禮記》,戰(zhàn)國至秦漢間論著的匯編,相傳是西漢經學家編纂的。它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內容分為兩大類:關于禮樂的一般理論文章和關于禮樂制度的文章。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等各方面的內容。它與《儀禮》《周禮》合稱“三禮"?!抖Y記》全書氣勢磅礴、結構嚴謹,言簡意賅、意味雋永,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二)了解背景

《雖有嘉肴》節(jié)選自《禮記·學記》?!秾W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統(tǒng)性的教育學論文。它對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學校制度、教育內容、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乃至師生關系、老師問題等方面,都做了比較系統(tǒng)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論的闡述。其中許多看法和認識,至今仍然有著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本文節(jié)選這一部分提出的“教學相長”,從現(xiàn)代教育學的觀點來看仍值得重視。

(三)自由誦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和停連。

雖有嘉肴

雖有/嘉肴(yáo),弗(fú)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qiǎnɡ)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yuè)命》曰:“學(xiào)/學半。"其/此之謂乎?

(四)理解詞句

1.通假字

學學半______

2.古今異義

不知其旨也

古義:______,今義:意義、目的

3.詞類活用

形容詞作名詞

不知其善也

原意為:好的,句中意為:_

4.重點實詞

(1)雖有嘉肴_嘉:____

(2)雖有至道至道:___

至:_____

(3)教然后知困困:____

(4)然后能自反也反:_____

(5)然后能自強也強:___

(6)教學相長也教學:__

長:_____

5.重點虛詞

(1)雖有嘉肴_________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_____

②其此之謂乎_________

(3)其此之謂乎__________

6.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二、探究案

閱讀《雖有嘉肴》,探究下列問題。

1.文章開頭為什么要從“嘉肴"寫起

2.課文最后引用《兌命》的話有什么作用?

3.“教學相長”與“學學半"有何異同?兩者之間是什么關系?

4.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怎樣論述的?

5.從學習的角度來看,“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試結合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看法。

6.如何理解課文所講的“教學相長"和現(xiàn)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

7.本文多運用對偶句,造成鋪排效果,增強了文章的氣勢。請你找出來并加以分析。

三、質疑案

1.讀完課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沒有讀懂?請你針對本文的具體內容,提出自己的疑難,用紅筆標注在課本上。

點撥要點

一、預習案

(一)儒家戴圣

(四)理解詞句

1.“學"同“敩(xiào)”,教導

2.味美

3.好處

4.(1)美,善(2)最好的道理最好的(3)困惑(4)反思(5)勉勵(6)教與學推動、促進

5.①學習是第一位的,不學,則無法獲得知識,也無法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也就沒有完善自己的機會。

②只有學習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教和學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6.課文所講的“教學相長"是一個人學習成長的過程:一方面,“學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強”,在同一個主體的身上,學與教互相促進。

現(xiàn)代教育學意義上的“教學相長”是對師生關系的一種描述。教師不僅僅是講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學中受到教益;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反過來對老師有所啟發(fā)。比如學生對某一問題的回答可能會激發(fā)教師的思維,使他對問題認識更深入;學生提出的某個疑問,可能也正是教師自己理解上的難點;等等。

(2)《尚書·兌命》說“教別人,占自己學習的一半”,這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二、探究案

1.運用類比論證的方法,將“嘉肴”與“至道"進行類比,由吃飯引申到學習,再引出下文對教與學關系的論述,使論證淺顯易懂,易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

2.通過引用《兌命》中的話來講道理,證明論點,闡述教與學的關系,進一步強調了教的重要性,這樣把中心論點闡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3.相同點:兩者都強調了“教”是學習、進步和提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不同點:前者是從“教"和“學”兩個方面來闡述“教"和“學”的關系,即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后者則主要從“教"的角度來說明“教”的重要性,將學的部分暗含其中,說得委婉含蓄。

兩者關系:前者是全文的中心論點,后者是論據,用來補充強調中心論點,二者是主從關系。

4.教學相長。運用類比論證和引用論證,以“嘉肴"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也”,引出“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的道理。對舉“學”與“教"分別產生的“知不足”和“知困"兩種情境,并進一步解釋,深入論述,得出“教學相長”的結論,引用《尚書》中的話印證觀點。層層遞進。

5.依靠氣息。作用:①以它們都需要氣息吹動,來解釋體積龐大的大鵬飛往南海需乘風而上的原因。②與大鵬相照應,共同揭示一個道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有一定的條件,它們的活動都要有所憑借。③由大及小,說明這一現(xiàn)象的普遍性。

6.大鵬在幾萬里高空俯瞰地面,也如同地面上的人仰望高空,只見莽莽蒼蒼,難辨其“正色"。作者這樣寫意在突出大鵬飛翔高度之高,也表明人與大鵬的視力都有限。

7.①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惐日撟C,引出論點。

②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獦嫵蓪Ρ?,說明“學”與“教"的情境。

運用對偶句式,兩相對舉,結構相同,用詞相對,語氣一致,相互輝映,明快有力,連用鋪排,強化了類比說理的效果。

第二課時大道之行也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詞匯,疏通文意。

2.賞析文章多用對偶增強氣勢的特點。

3.理解“大同”社會的內涵。

【重點難點】

1.積累文言詞匯,疏通文意。

2.理解“大同"社會的內涵。

【學習過程】

一、預習案

查閱工具書,閱讀《大道之行也》,完成下列任務。

(一)自由誦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和停連。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jǔ)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ɡuān)、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fèn),女有歸。貨/惡(wù)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二)理解詞句

1.通假字

(1)選賢與能______________

(2)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_____

2.古今異義

(1)不獨子其子

古義:__,今義:專指“兒子”。

(2)男有分,女有歸

古義:__,今義:用作“返回"歸還”“由"屬于”等意思。

(3)貨惡其棄于地也

古義:__,今義:一般指貨物或商品。

(4)盜竊亂賊而不作

古義:__,今義:一般指偷東西的人。3.重點虛詞

3.詞類活用

名詞作動詞

①故人不獨親其親

原意為:父母,___句中意為:______。

②不獨子其子

原意為:孩子,兼指兒子和女兒,句中意為:______。

4.一詞多義

①是故謀閉而不興_________

②故外戶而不閉_________

①故人不獨親其親_________

②矜、寡、孤、獨_________

③獨行其道_________

①講信修睦_______

②鄒忌修八尺有余_________

5.重點實詞

(1)大道之行也_行:______

(2)天下為公___公:______

(3)選賢與能___賢:______

能:______

(4)講信修睦___信:______

(5)故人不獨親其親___親:______

(6)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寡:_______

孤:_______

廢疾:_____

(7)男有分,女有歸_________分:_______

(8)貨惡其棄于地也_________惡:_______

(9)盜竊亂賊而不作_________作:_______

(10)故外戶而不閉_________戶:_______

6.重點虛詞

(1)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_____

①天下為公_____________

②不必為己_____________

①不獨子其子_____________

②貨惡其棄于地也_____________

(4)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_____________

(5)盜竊亂賊而不作_____________

7.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2)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3)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4)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

二、探究案

閱讀《大道之行也》,探究下列問題。

1.讀課文,想一想:文章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2.“大同"社會的綱領是什么?請找出相關語句,并加以分析。

3.本文所描述的“大同”社會有哪些特征?

4.作者理想中的大同社會是什么樣子的?

5.你如何理解文中描繪的“大同"社會?

6.結合文章內容,談談“大同”社會與陶淵明的“世外桃源"有何聯(lián)系。

7.本文多運用對偶句,造成鋪排效果,增強了文章的氣勢。請你找出來并加以分析。

三、質疑案

1.讀完課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沒有讀懂?請你針對本文的具體內容,提出自己的疑難,用紅筆標注在課本上。

點撥要點

一、預習案

(一)秋水

(三)理解詞句

1.(1)“與”同“舉”,推舉(2)“矜”同“鰥”,老而無妻

2.(1)子女(2)女子出嫁(3)財物(4)害人

3.①以……為親②以……為子

4.(1)①閉塞②用門閂插上(2)①只是②老而無子③獨自(3)①培養(yǎng)②長。這里指身高

5.⑴施行⑵公共的⑶指品德高尚指才干出眾⑷誠信⑸指父母⑹老而無夫幼而無父有殘疾而不能做事⑺職分,職守⑻厭惡⑼興起⑽門

6.⑴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⑵①動詞,是②介詞,表目的,為了⑶①代詞,指自己的②代詞,它⑷代詞,相當于“……的人”⑸連詞,表順承,不譯

7.⑴選拔推舉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氣氛。⑵因此人們不只是敬愛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愛自己的子女。⑶力氣,厭惡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⑷這樣一來,圖謀之心閉塞而不會興起,盜竊財物和作亂害人的事不會興起,所以門從外面帶上,而不從里面閂上。

二、探究案

1.第一層:(大道之行也……講信修睦)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描繪了“大同"社會的美好愿景,表達了對“大同”社會的美好期待。

2.天下為公:政權屬于社會的全體成員,而不屬于任何個人。

選賢與能:管理者應由社會成員選舉產生。“賢"和“能”是標準。

講信修睦:社會要講求誠信以消除欺詐,要崇尚和睦以止息爭斗。

3.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