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北省“五個一”名校聯盟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楊德祖①為魏武主簿,時作相國門,始構榱桷②,魏武自出看,使人題門作“活”字,便去。楊見,即令壞之。既竟,曰:“門中‘活’,
‘闊’
字。王正嫌門大也?!比损A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許,蓋頭上題“合”字以示眾。眾莫能解。次至楊脩,脩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復何疑?”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脩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虀臼”八字。魏武謂脩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毙腥?,魏武乃曰:“吾已得?!绷蠲憚e記所知。脩曰:“黃絹,色絲也,于字為絕。幼婦,少女也,于字為妙。外孫,女子也,于字為好。虀臼,受辛也,于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蔽何湟嘤浿c脩同,乃嘆曰:“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蔽何湔髟境?,治裝,余有數十斛竹片,咸長數寸,眾云并不堪用,正令燒除。太祖思所以用之謂可為竹椑楯而未顯其言馳使問主簿楊德祖。應聲答之,與帝心同。眾伏其辯悟。王敦引軍垂至大桁③,明帝自出中堂。溫嶠為丹陽尹,帝令斷大桁,故未斷,帝大怒,瞋目,左右莫不悚懼。召諸公來。嶠至不謝,但求酒炙。王導須臾至,徒跣下地,謝曰:“天威在顔,退使溫嶠不容得謝。”嶠于是下謝,帝乃釋然。諸公共嘆王機悟名言。郗司空④在北府,桓宣武⑤惡其居兵權。郗于事機素暗,遣箋詣桓:“方欲共獎王室,脩復困陵。”世子嘉賓出行,于道上聞信至,急取箋,視竟,寸寸毀裂,便回。還更作箋,自陳老病,不堪人閑,欲乞閑地自養(yǎng)。宣武得箋大喜,即詔轉公督五郡,會稽太守。(選自《世說新語·捷悟》)[注]①楊德祖,
即楊修,
東漢文學家。②榱桷(cuī
jué),
意思是屋椽。③大桁(héng),
大橋,這里指朱雀橋,在建康城南,朱雀門外,跨秦淮河。④郗司空,即郗愔,東晉大臣。下文的“嘉賓”,即郗超,是郗愔的長子,在桓溫的大司馬府任參軍。⑤桓宣武,即桓溫,東晉時期權臣。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太祖思A所以B用之C謂D可為竹樺楯E而未顯F其言G馳使問H主簿楊德祖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莫,意為“不”,與《五代史伶官傳序》“莫能與之爭”的“莫”用法和詞義都不同。B.過,意為“經過、路過”,與歸有光《項脊軒志》中“大母過余曰”的“過”用法和詞義都相同。C.不及,意為“比不上”,與《種樹郭橐駝》“若不過焉則不及”的“不及”詞義不同。D.謝,謝罪,與《孔雀東南飛》“謝家來貴門”“阿母謝媒人”兩處“謝”詞義都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相國府新修大門的屋椽剛架好時,曹操讓人在門上寫了個“活”字,楊德祖就猜到了曹操的心思,于是叫人拆掉。B.曹娥碑背面的八個字,實際上是個字謎,曹操和楊德祖其實都猜到了答案,只是楊德祖思維更敏捷,曹操自嘆不如。C.晉明帝對溫嶠辦事不力還要求賞賜酒肉一事大動肝火,經過王導的機智勸解,溫嶠退下認罪,明帝的怒氣才得以消解。D.郗司空對朝廷形勢的判斷一向很糊涂,他派人送信給桓溫,表達自己想要與桓溫一起輔佐王室、修復先帝陵寢的愿望。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人餉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許,蓋頭上題“合”字以示眾。(4分)(2)帝令斷大桁,故未斷,帝大怒,瞋目,左右莫不悚懼。(4分)14.最后一段在稱贊誰敏捷穎悟?具體表現是怎樣的?請簡要分析。(4分)[答案詳解]10.[答案]CEG[詳解]斷句應為:太祖思所以用之,謂可為竹蓈循,而未顯其言,馳使問主簿楊德祖。意思是:曹操在想怎么利用這些竹片,認為可以用來做竹盾牌,只是還沒有把這話說出
來,就派人速去問主簿楊德祖。11.[答案]B
[詳解]A
項,“眾莫能解”中的
“莫”是副詞,“莫能與之爭”的
“莫”為代詞,詞性
和用法不同。B
項,“大母過余曰”中
“過”是動詞,意為看望。兩個
“過”字用法相
同,詞義不相同,故選
B
、C
項,“若不過焉則不及”中的
“不及”意為
“不夠”。D
項,“謝家來貴門”“阿母謝媒人”中的“謝”,詞義分別是辭別和謝絕。12.[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并篩選重要信息的能力。“要求賞賜酒肉一事大動肝火”錯誤,晉明帝大動肝火的原因是溫嶠作為丹陽尹,并未及時按照自己的要求毀掉大桁,這是溫嶠的辦事不力。再者,原文“但求酒炙”,也并非是“要求賞賜酒肉”,而是“只是要求賜酒肉請死”。13.(1)有人送給魏武帝一杯奶酪,魏武帝吃了一點,就在蓋頭上題寫了一個“合”字給大家看。(2)明帝命令他毀掉大桁,結果仍舊沒有毀掉,明帝非常生氣,怒目圓睜,身邊的人都很恐懼。[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餉:送給,贈送;啖:吃;示:給……看。句意
1
分。)(2)(斷:毀掉;故:仍舊;左右:身邊的人、近臣。句意1
分。)14.①第一問:稱贊郗超(郗嘉賓)敏捷穎悟。
(2
分)②第二問,具體表現為:郗超看到父親寫給桓溫的信,知道父親的想法不合時宜,就立即毀掉了那封信;然后代替父親另外寫了一封“自陳老病”“欲乞閑地自養(yǎng)”的信,這樣做讓桓溫大喜,也保護了父親。
(2
分)【解析】讀懂一個段落,需要聯系上下文,梳理事件背景—桓宣武(桓溫)作為權臣厭惡郗司空手握兵權,理清人物的身份關系—郗司空與郗嘉賓是父子,弄清楚人物言行背后的邏輯動機,才能真正讀懂文本。2024年高考新課標卷古文簡答題分數已增加到
5
分,對讀懂文本的要求會越來越高。第一問
2
分,第二問
2
分,具體表現方面,意思接近即可。[挖空練習]楊德祖(楊修)為魏武主簿,時作(修建)相國門,始構(架構)榱桷(屋椽),魏武自(親自)出看,使人題門作“活”字,便去。楊見,即令壞(拆毀)之。既竟(完成),曰:“門中‘活’,‘闊’字。王正嫌門大也?!比损A(送給……吃)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吃)少許,蓋頭上題(題寫)“合”字以示(給……看)眾。眾莫能解(理解)。次至楊脩,脩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復何疑(懷疑,猶豫)?”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脩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虀臼”八字。魏武謂脩曰:“解不?”答曰:“解?!蔽何湓唬骸扒湮纯裳裕宜贾??!毙腥铮何淠嗽唬骸拔嵋训??!绷蠲憚e記(另外寫出)所知。脩曰:“黃絹,色絲也,于字為絕。幼婦,少女也,于字為妙。外孫,女子也,于字為好。虀臼,受辛也,于字為辭。所謂(所說的是)‘絕妙好辭’也?!蔽何湟嘤浿?,與脩同,乃嘆曰:“我才不及卿、乃(竟然)覺三十里?!蔽何湔鳎ㄕ饔懀┰境酰窝b(修造軍事裝備),余有數十斛竹片,咸(全都)長數寸,眾云并不堪用,正令燒除。太祖思所以(用來……方法)用之,謂可為竹椑楯(盾牌),而未顯(顯露,說出)其言,馳使(派使者)問主簿楊德祖。應聲答之,與帝心同。眾伏其辯悟(聰明穎悟)。王敦引軍垂至(接近)大桁(大橋,指朱雀橋),明帝自出中堂。溫嶠為(擔任)丹陽尹,帝令斷大桁,故未斷,帝大怒,瞋(瞪)目,左右莫不悚懼。召諸公(眾大臣)來。嶠至不謝(謝罪),但求酒炙。王導須臾(片刻)至,徒跣(光腳)下地,謝曰:“天威在顔(指眼前),退使溫嶠不容得謝?!睄谑窍轮x,帝乃釋然(平息的樣子)。諸公共嘆王機悟(機敏有悟性)名言。郗司空在北府,桓宣武惡(憎惡)其居兵權。郗于事機素暗(一向糊涂),遣箋(送信)詣桓:“方欲共獎(共同輔佐)王室,脩復困陵?!笔雷蛹钨e出行,于道上聞信至,急取箋,視竟(完),寸寸毀裂,便回。還更(重新)作箋,自陳老病,不堪人閑,欲乞閑地自養(yǎng)。宣武得箋大喜,即詔轉公督五郡,會稽太守。[參考譯文]楊修擔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當時正在修建相國府的大門,剛剛架好椽子,曹操就親自出來看,并且叫人在門上寫個“活”字,就走了。楊修看見了,立刻叫人把門拆了。拆完后,他說:“門里加個‘活’字,是‘闊’字。我看魏王是嫌門大了?!庇腥怂徒o魏武帝一杯奶酪,魏武帝吃了一點,就在蓋頭上題寫了一個“合”字給大家看。沒有誰能看懂是什么意思。等到楊修去看,他便吃了一口,說:“曹公教每人吃一口呀,還猶豫什么!”魏武帝曹操曾經從曹娥碑旁路過,楊修跟隨著他,看見碑的背面寫著“黃絹幼婦,外孫
騡臼”八個字。曹操就問楊俺:“你知道這是什么意思嗎?”楊修回答說:“知道?!辈懿僬f:“你不要說出來,先讓我想一想?!弊吡巳锫罚懿俨耪f:“我已經想出來了?!彼袟钚薨炎约旱睦斫饬硗鈱懴聛?。楊修寫道:“黃絹,是有顏色的絲,色絲合成‘絕’字;幼婦,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妙’字;外孫是女兒的兒子,女子合成‘好’字;騡臼,是承受辛辣東西的,受辛合成辭受辛合成‘辭(辯)’字。這就是‘絕妙好辭’。”曹操也把自己的理解寫下了,結果和楊修的一樣,于是曹操感嘆道:“我的才智趕不上你啊,竟然走了三十里才猜到答案。”魏武帝曹操要討伐袁紹,修造軍事裝備,剩下幾十斛竹片,都只有幾寸長的。大家說這全部用不上,正要叫人燒掉。曹操就在想怎么利用這些竹片,認為可以用來做竹盾牌,只是還沒有把這話說出來。他派人速去問主簿楊德祖,楊德祖隨即答復了來人,結果和曹操想的一樣。大家都佩服楊德祖的聰明穎悟。王敦率軍將要逼近朱雀橋,晉明帝親自出到中堂。溫嶠當時任丹陽尹,明帝命令他毀掉
朱雀橋,結果仍舊沒有毀掉,明帝非常生氣,怒目圓睜,身邊跟隨的人都很恐懼。明帝立刻
召集大臣們來,溫嶠到后,沒有謝罪,只是求賜酒肉。王導很快也來到了,他光著腳跪在地
上,謝罪說:“天子的威嚴就在眼前,于是使溫嶠嚇得不可能謝罪了?!睖貚@才退下謝罪,明帝于是平息了怒火。大臣們都很贊賞王導機敏而有悟性的言辭。司空郗情鎮(zhèn)守北府的時候,桓溫憎惡他掌握著兵權。郗情對情勢的了解一向很糊涂,還
派人送信給桓溫說:“正想和您一起輔佐王室,進軍中原,修復被敵人毀壞的先帝陵寢?!碑敃r他的嫡長子郗超正出門去,在半路聽說送信的人到了,急忙拿過他父親的信來看,看完后,把信撕得粉碎,回去后又代替他父親另外寫了封信,訴說自己年老多病,經不住世事煩擾,希望能找個閑散的官位來休養(yǎng)身體?;笢厥盏叫藕蠓浅8吲d,立刻下令把郗情調為都督浙江東五郡軍事、會稽太守?;葜菀徽{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古人云:‘君猶器也,人猶水也,方圓在于器,不在于水?!蕡颉⑺绰侍煜乱匀?,而人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人從之。下之所行,皆從上之所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浮華,惟好釋氏、老氏之教。百寮皆終日談論苦空①,未嘗以軍國典章為意。及侯景率兵向闕,尚書郎以下多不解乘馬狼狽步走死者相繼于道路。梁武帝及簡文卒被侯景幽逼而死。孝元帝在于江陵,為萬紐于謹②所圍,帝猶講《老子》不輟,百寮皆戎服以聽。俄而城陷,君臣俱被囚縶。庾信亦嘆其如此,及作《哀江南賦》,乃云:‘宰衡以干戈為兒戲,縉紳以清談為廟略?!藿袼谜撸┰趫?、舜之道,周、孔之教,以為如鳥有翼,如魚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暫無耳?!保ü?jié)選自《貞觀政要·慎所好》,有刪改)材料二: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給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倫進曰:“君舉必書,言存左史。臣職當兼修起居注,不敢不盡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則千載累于圣德,非止當今損于百姓,愿陛下慎之?!碧诖髳偅n彩百段。貞觀八年,太宗謂侍臣曰:“言語者,君子之樞機③,談何容易?凡在眾庶,一言不善,則人記之,成其恥累。況是萬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虧損至大,豈同匹夫?我常以此為戒。隋煬帝初幸甘泉宮,泉石稱意,而怪無螢火,敕云:‘捉取螢火,于宮中照夜?!惧崆矓登瞬墒?,送五百輿于宮側,小事尚爾,況其大事乎?”魏征對曰:“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虧失,古人以為如日月之蝕,人皆見之,實如陛下所戒慎?!保ㄟx自《貞觀政要·慎言語》,有刪改)材料三:貞觀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終儉約,上疏諫曰:臣觀自古帝王受圖定鼎,皆欲傳之萬代,故其垂拱巖廊,布政天下。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敗俗。其故何哉?豈不以居萬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為而人必從,公道溺于私情,禮節(jié)虧于嗜欲故也?語曰:“非知之難,行之為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所言信矣。(選自《貞觀政要·論慎終》,有刪改)[注]①苦空:佛教語,謂人世間一切皆空,凡事俱空。②萬紐于謹:北宋名將。③樞機:比喻事物的關鍵。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尚書郎A以下B多C不解D乘馬E狼狽F步走G死者H相繼I于道路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太宗,文中指唐太宗李世民,是他的廟號。文中的孝元帝、隋煬帝、梁武帝都是以廟號相稱。B.“君舉必書,言存左史”的“舉”與《孔雀東南飛》的“莫令事不舉”的“舉”意義用法不相同。C.“凡在眾庶”的“庶”指“眾民、百姓”,與《陳情表》“庶劉僥幸,保卒余年”意義用法不相同。D.文中“況是萬乘之主”“豈不以居萬乘之尊”兩句中的“萬乘”,都是指“帝王、帝位”的意思。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唐太宗認為,君主的喜好會對群臣百姓產生影響。梁武帝父子崇尚浮華,一心喜好佛教、道教,臣下也紛紛效仿,最終被侯景幽逼而死,國家破敗,就是典型的例子。B.給事中杜正倫就“慎言語”議題,給唐太宗舉隋煬帝捉螢火蟲的例子,意在勸諫唐太宗,不要隨意言語,以免造成更大的損害,唐太宗悅納其觀點并對他大加賞賜。C.魏征認為如果君主言行有所虧失,就像古人所說的日食和月食那樣,人人都能看見。他這樣說的目的是勸誡唐太宗,作為位居四海之尊的人君,更要謹言慎行。D.魏征認為很多開國的帝王天子,在國家安定后違背初心,往往不能做到善始善終?!墩撜Z》也說,知道并不難,難的是做出來,做出來也不是最難的,難的是善始善終。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帝猶講《老子》不輟,百僚皆戎服以聽,俄而城陷,君臣俱被囚縶。(4分)(2)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則千載累于圣德。(4分)14.唐太宗曾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闭埥Y合三則文本簡要分析他從歷史興替中汲取了哪些為君治國的智慧。(3分)[答案詳解]10.[答案]BEG[詳解]斷句:尚書郎以下,多不解乘馬,狼狽步走,死者相繼于道路。句意:尚書郎以下的官員,大多數不會騎馬,徒步狼狽逃竄,被殺死的人在路上一個接一個。(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四處及以上不給分)11.[答案]A
[詳解]“孝元帝、隋煬帝、梁武帝都是廟號相稱”錯誤,這三者都是以謚號相稱。故選A。12.[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并篩選重要信息的能力。B項中,“杜正倫就‘慎言語’議題給唐太宗舉隋煬帝捉螢火蟲的例子,意在勸諫唐太宗”錯誤,張冠李戴。由“太宗謂侍臣曰……隋煬帝初幸甘泉宮,泉石稱意,而怪無螢火”可知,舉例的是唐太宗。故選B。13.(1)孝元帝還不停止講《老子》,百官都穿著軍服聽講,不久城被攻陷,君臣都被囚禁。(2)陛下如果有一句話違背了道理(常理),那么,(即使)在千年之后也會損害陛下的圣德。[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戎服”,名詞作狀語,穿著軍服;“俄而”,不久;“囚縶”,囚禁。每點1分,句子大意1分)(2)(“乖”,違背;“累”,損害。每點1分,句子大意2分)14.①慎所好:國君要謹慎對待自己愛好。②慎言語:作為位居四海之尊高位的國君,更要謹言慎行。③慎終:國君治國要慎終如初?!窘馕觥勘绢}考查學生評價思想觀點、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3分)(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給分)[挖空練習]材料一: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古人云:‘君猶器(容器)也,人(指百姓)猶水也,方圓(指水的形狀是方還是圓)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堯、舜率(統治)天下以仁,而人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人從之。下之所行(所做的事),皆從上之所好(喜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崇尚)浮華,惟好釋氏(指佛教)、老氏(指道教)之教。百寮(百官)皆終日談論苦空(都是佛經的要義),未嘗以軍國典章為意(把……放心上)。及侯景率兵向闕(宮闕,此指京師),尚書郎以下,多不解(懂得)乘馬,狼狽步走,死者相繼于道路。梁武帝及簡文卒被侯景幽(幽禁)逼而死。孝元帝在于江陵,為萬紐于謹所圍(包圍),帝猶講《老子》不輟(停止),百寮皆戎服(穿著軍裝)以聽。俄而(不久)城陷,君臣俱被囚縶(俘虜)。庾信亦嘆其如此,及作《哀江南賦》,乃云:‘宰衡(宰相)以干戈為兒戲,縉紳(士大夫,官紳)以清談為廟略(謀略)。’朕今所好者,惟在堯、舜之道,周、孔(指周公、孔子)之教,以為如鳥有翼,如魚依(靠)水,失之必死,不可暫(片刻)無耳?!辈牧隙贺懹^二年,太宗謂侍臣曰:“朕每日坐朝(坐理朝政),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給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倫進(進言)曰:“君舉(做事)必書(記錄),言存左史。臣職當兼修(編修)起居注,不敢不盡愚直。陛下若一言乖(違背)于道理,則千載累(連累,損害)于圣德,非止(不僅)當今損于百姓,愿陛下慎(慎重)之?!碧诖髳?,賜彩百段。貞觀八年,太宗謂侍臣曰:“言語者,君子之樞機(比喻事物的關鍵),談何容易?凡在眾庶(庶民百姓),一言不善,則人記之,成其恥累(恥辱)。況是萬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指失誤,不妥)。其所虧損至大,豈同匹夫(指普通人)?我常以此為戒。隋煬帝初幸(皇帝駕臨某地)甘泉宮,泉石稱(符合)意,而怪(責怪)無螢火,敕云:‘捉取螢火,于宮中照夜?!荆ㄖ鞴懿块T)遽(馬上)遣數千人采拾,送五百輿(車)于宮側,小事尚爾(如此,這樣),況其大事乎?”魏征對曰:“人君居四海之尊(尊貴的位子),若有虧失,古人以為如日月之蝕,人皆見之,實(確實)如陛下所戒慎。”材料三:貞觀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能夠)終儉約,上疏諫曰:臣觀自古帝王受圖定鼎(受河圖,定九鼎意指得到天下),皆欲傳之萬代,故其垂拱(指無為而治)巖廊,布政(發(fā)布政令)天下。然受命之初,皆遵(遵守)之以成治(國家治理得好);稍安(穩(wěn)定)之后,多反之而敗俗。其故何哉?豈不以(因為)居萬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提賓句,沒人違背自己),所為而人必從,公道溺(淹沒)于私情,禮節(jié)虧(損毀)于嗜欲故(原因)也?語曰:“非知(知道)之難,行(做)之為難;非行之難,終(堅持到終點)之斯難?!彼孕牛ㄕ_)矣。[參考譯文]材料一:貞觀二年,唐太宗對左右侍臣說:“古人說:‘國君好比是盛水的容器,百姓好比是水,水的形狀是方是圓決定于裝它的容器,而不決定于水本身?!詧?、舜用仁義統治天下,而人們也跟著行仁義;桀、紂用暴虐統治天下,而人們也跟著行暴虐。下邊的人做的事情,都是跟著上面人的喜好。至于像梁武帝父子崇尚浮華,只喜歡佛教、道教,官僚們也都整天談論佛經義旨,不曾把軍機要務、法典制度放在心上。等到侯景率兵攻打京師時,尚書郎以下的官員多數不會騎馬,徒步狼狽逃竄,被殺死的人在路上一個接一個。梁武帝和兒子簡文帝最后被侯景幽禁而死。孝元帝在江陵被西魏萬紐于謹包圍時,他還在不停地講論《老子》,官員們都穿著軍裝聽講,不久江陵城被攻破,君臣都被俘虜。庾信也感嘆他們的如此作為,在《哀江南賦》中寫道:‘宰相把戰(zhàn)爭當作兒戲,官吏把清談當作國家的謀略。’我現在所喜歡的,只有堯、舜的準則,和周公、孔子的禮教,我認為就像鳥有了翅膀和魚依靠水一樣,失去它必死無疑,不能片刻沒有?。 保ü?jié)選自《貞觀政要·慎所好》)材料二:貞觀二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我每天坐朝理政,每想要講一句話,都要想想這句話是否對百姓有好處,所以我不敢多說話?!苯o事中兼起居注史官杜正倫進言道:“君主辦什么事,講什么話都要記錄在起居注里。我的職務是兼修起居注,所以不敢不盡忠職守。陛下如果有一句話違背了道理,那么,(即使)在千年之后也會損害陛下的圣德,所以這不僅僅只會對當今的百姓造成損害,希望陛下慎重?!碧铺诼牶蠓浅8吲d,賞賜他一百段彩色絹帛。貞觀八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言語是表現君子德行的關鍵,講話怎能草率隨便呢?庶民百姓,一句話講得不好,就會被別人記住,遭到恥笑損害,更何況是作為萬乘之主的君主呢?君主決不能講出不妥當的話來。這樣做的損害是極大的,(君主)豈能和普通人相比?我常以此為戒。隋煬帝剛到甘泉宮的時候,那里秀麗的山水泉石讓他稱心如意,他卻責怪沒有螢火蟲,便下令說:‘捕捉一些螢火蟲到宮里來,以供晚上照明用?!谑牵鞴懿块T馬上派幾千人去捕捉,后來從各地送來五百車螢火蟲到宮殿兩側,小事尚且如此,更何況大事?”魏征回答說:“人君位居四海之尊的高位,行為如果有所虧失,古人認為如同日食和月食那樣,人人都能看見,陛下的確應該有所警戒啊?!保ㄟx自《貞觀政要·慎言語》,有刪改)材料三:貞觀十三年,魏征擔心唐太宗不能始終堅持勤儉樸素,上疏進諫說:下臣看自古以來的那些開國的帝王天子,奪得天下之后(受河圖,定九鼎意指得到天下),都想把他的帝國傳給后世子孫千萬代。所以他們能夠無為而治,布政天下。但是(這些帝王在)剛開始(成為帝王)承受天命的時候,都是遵守(上面)所說的以使國家長治久安,等到國家稍微穩(wěn)定之后,大多數卻違背那些原則,敗壞原有的制度。這是什么原因呢?難道不是因為身處天子的尊位,說出的話沒人違背自己,所做的事別人一定會聽從,公道被私情淹沒,禮節(jié)被欲望損毀的緣故嗎?論語上說:“知道理解并不難,難的是做出來,做出來也不是最難的,要始終堅持著做下去才是最難的。”這話說得真的很正確啊。(選自《貞觀政要·論慎終》,有刪改)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聯盟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
5
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群而不黨義魯論《衛(wèi)靈》篇“群而不黨”,集注“和以處眾而不阿比”,君子處眾之道,誠如是矣。《論語》曰:“詩可以群?!痹唬骸傍B獸不可與同群?!贝恕叭骸敝x近公也。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痹唬骸熬硬稽h。”此“黨”之義近私也公則為和為周在朝可以收同寅協恭之美在野可以釋驚世駭俗之嫌。私則為流為比,有其材則憑城據社而堪虞,無其遇則逐末隨波而不恤。公私之間、群黨之義判然矣。君子之群而不黨之由于器識學問亦昭然矣。由是以推,王導縱惡于王敦,蔡邕銘恩于董卓,黨矣而無所為群。賈生羞伍夫絳侯,屈原被讒于靳尚,不黨而亦不能群。所謂群而不黨者,必如諸葛孔明、陸敬輿、范仲淹諸君子,以集思廣益而淵然,以黜邪崇正而毅然,以激濁揚清而靄然,蓋無其量者,不能群群矣。而識不足以自固,則又不能不黨,此其大較也。自此義不明,朝廷無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黨之禍遂為世詬病。如唐之牛李、宋之洛蜀朔、明之東林,雖不可以一概論,然小人之所以傾陷正士者,無所不至。而不能以群化黨,使合乎人心之正、天理之公,諸君子亦與有責焉。以為群,則君子與君子宜無不同,何以洛蜀朔之顯分門戶?以為不黨,則聚徒講學,何必以詆譏朝政為能。非器識學問之兼至者,蓋不足以語此矣。后之君子果以釋黨為心,而不以樹黨為事,則進而正色立朝,退而杜門養(yǎng)晦。其在《禮》曰:“君子敬業(yè)樂群?!贝司又阂?。其在《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贝瞬稽h之君子所普為之也。否則意氣未化,而聲氣助之,至欲合群力為君國抗,此則天下之亂也。(節(jié)選自《趙佩茳集》,有刪改)
10.甲文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此“黨”之義A近私也B公則為和C為周D在朝E可以收同寅F協恭之美G在野可以釋H驚世駭俗之嫌。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昭,指光明的,與“唯昭質其猶未虧”的“昭”,兩者詞義相同。B.惡,指行惡事,與“非惡其聲而然也”的“惡”,兩者詞義不相同。C.邪,指奸邪之人,“邪曲之害公也”的“邪”表示品行不正的小人,兩者用法相同。D.王道,指以仁義統治天下的政策,孟子在《齊桓晉文之事》中有對“王道”的相關描述。12.下列對選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作者在文章開頭引經據典,分析“群”“黨”的不同內涵,闡明了集體與個人、群與黨之間有明顯的區(qū)別。B.作者認為,王導、蔡邕、賈生、靳尚四人黨而不群,是因為他們不是器量見識與才學兼?zhèn)涞娜?,也不值得與他們談群而不黨。C.作者認為唐代的牛李黨爭,宋代洛、蜀、朔三黨分立以及明代東林黨等,都存在小人用卑劣的手段構陷排擠正直之士的情況。D.作者認為像諸葛孔明、陸敬輿、范仲淹等人群而不黨,真正達到了《禮記》和《尚書》中所提出的“君子之群”的境界。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自此義不明,朝廷無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黨之禍遂為世詬病。(2)后之君子果以釋黨為心,而不以樹黨為事,則進而正色立朝,退而杜門養(yǎng)晦。14.歷史上的朋黨之禍值得后人警惕,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黨而不群”的危害。(3分)答案詳解
10.答案BDG[詳解]句意:這里“黨”的意思是傾向于個人的。(強調)集體就是和睦和諧,就是公正團結,在朝廷可以借此收獲恭謹事君、合作辦事的美政,在民間可以借此消解使世人驚駭的嫌怨。[評分標準]選對一處得1分,共3分。11.答案A[詳解]昭,指顯然,《離騷(節(jié)選)》“唯昭質其猶未虧”的“昭”為光明純潔。兩者詞義不同。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非惡其聲而然也”意為并非因為厭惡孩子的哭聲才這樣,“惡”為討厭、厭惡。C.兩者都為形容詞作名詞。D.表述正確。12.答案B[詳解]B項,原文“王導縱惡于王敦,蔡邕銘恩于董卓,黨矣而無所為群。賈生羞伍夫絳侯,屈原被讒于靳尚,不黨而亦不能群”可知:王導、蔡邕二人確實是黨而不群,而賈生和屈原則是不黨不群,至于靳尚則無明確定論。13.參考譯文(1)自從這個道理不彰明之后,朝廷沒有辦法收到聚攏眾人、共同策劃、一起出力的成效,于是結黨營私導致的災難就被后世批評指責。(2)后世君子如果把放下黨爭作為本心,而不把建立私黨作為要事,那么一旦入朝為官就會神色嚴肅地立于朝堂,一旦離開朝堂為民就會閉門謝客,韜光養(yǎng)晦。[詳解](1)評分標準:“明”“無以”“為”,句意通順各1分,共4分。(2)評分標準:“釋”“樹”“正色”,句意通順各1分,共4分。14.答案①傾力迫害正直之士,使人心之正、天理之公淪喪;②利用黨派的力量與朝廷對抗,棄國家利益于不顧,導致天下大亂。[詳解]評分標準:答出1點得2分,答出2點得3分。挖空練習
魯論(漢代流行的今文《論語》之一種)《衛(wèi)靈》篇“群而不黨”,集注(注釋)“和(和氣)以處眾(與眾人相處)而不阿比(偏袒勾結)”,君子處眾之道(原則),誠(確實)如是矣?!墩撜Z》曰:“詩可以群(《詩經》的“興”、“觀”、“群”、“怨”——興:聯想;觀:觀察;群:合群;怨:怨恨)。”曰:“鳥獸不可與同群?!贝恕叭骸敝x近(接近,傾向)公(指集體)也。曰:“人之過(過錯)也,各于其黨(類別)?!痹唬骸熬硬稽h(結黨,拉幫結派)?!贝恕包h”之義近私(指個人)也。公則為和為周(指和睦和諧)在朝(在朝廷)可以收同寅協恭(同僚恭謹事君,共襄政事)之美,在野(在民間)可以釋(消解)驚世駭俗之嫌(嫌隙)。私則為流(指放縱)為比(勾結),有其材(才能)則憑城據社(指拉幫結派)而堪虞(擔憂),無其遇(沒機遇)則逐末(追逐不重要的)隨波而不恤(顧慮)。公私之間、群黨之義(意義)判然(區(qū)別明顯)矣。君子之群而不黨之由于(源自于)器識學問亦昭然(清清楚楚)矣。由是以推(推論),王導縱(縱容)惡于王敦,蔡邕銘恩(銘記恩情)于董卓,黨(結黨)矣而無所為群(不算是合群)。賈生羞伍(與……為伍)夫絳侯,屈原被讒于靳尚,不黨而亦不能群。所謂群而不黨(合群而不結黨)者,必如諸葛孔明、陸敬輿、范仲淹諸君子,以集思廣益而淵然(精深廣博的樣子),以黜邪崇正(斥退邪惡,崇尚正直)而毅然,以激濁揚清而靄然(和氣友善),蓋(因為)無其量(器量)者,不能群群(團結群體)矣。而識不足以自固(固自,使自己堅實穩(wěn)固),則又不能不黨,此其大較(大致情況)也。自此義不明,朝廷無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黨之禍遂為世詬病。如唐之牛李(指牛李黨爭)、宋之洛蜀朔(指洛、蜀、朔三黨)、明之東林(東林黨),雖不可以一概論,然小人之所以(用來……)傾陷正士(正直之士)者,無所不至。而不能以群化(化解)黨,使合乎人心之正、天理之公,諸君子亦與有責(負有責任)焉。以為群,則君子與君子宜無不同,何以洛蜀朔之顯分(明顯區(qū)分)門戶?以為不黨,則聚(聚集)徒講學,何必以詆譏(譏諷)朝政為能(本事,能事)。非器識學問之兼至(兼?zhèn)洌┱?,蓋不足以語(說)此矣。后之君子果以釋黨(放下黨爭)為心(本心),而不以樹黨為事,則進而正色(神色嚴肅)立朝,退而杜(關閉)門養(yǎng)晦。其在《禮》曰:“君子敬業(yè)樂群。”此君子之群也。其在《書》曰:“無偏(偏愛)無黨(結黨),王道蕩蕩。”此不黨之君子所普(普遍)為之也。否則意氣(指偏激的情緒)未化,而聲氣(聲勢)助之,至欲合群力為君國抗(指與朝廷對抗),此則天下之亂也。參考譯文
《魯論語·衛(wèi)靈公》篇“群而不黨”,注釋為“和氣地和眾人相處,不偏袒勾結”,君子和眾人相處的原則,確實像這樣啊。《論語》中說:“詩可以提高人際交往能力。”也說:“(人)不可以和鳥獸同群相處。”這里“群”的意思是傾向于集體的。孔子說:“人的過錯,各自取決于他所屬的類別。"孔子說:“君子不拉幫結派?!边@里“黨”的意思是傾向于個人的。(強調)集體就是和睦和諧,就是公正團結,在朝廷可以借此收獲恭謹事君、合作辦事的美政,在民間可以借此消解使世人驚駭的嫌怨。
(強調)個人就是放縱無度,就是依附勾結,有才能的人就拉幫結社讓人憂慮,沒有機遇的人就追求不重要之物、隨波逐流而毫無顧忌。集體個人之間、群和黨的意義就顯然(不同)了。君子合群共處而不結黨結派源自于他們的器量見識學問是很顯然的了。由這我們可以推論出,王導縱容王敦行惡,蔡邕對董卓的恩情銘刻于心,這是結黨營私而不是君子的合群啊。賈誼把和武夫絳侯周勃同朝為官當作恥辱,屈原遭靳尚的讒言所害,他們不結黨營私也不合群。人們所說的真正的合群但不結黨營私的人,一定要像諸葛孔明、陸敬輿、范仲淹諸位君子一樣,因為集合群眾的思想,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而達到精深廣博的境界,因為斥退奸邪之人,崇尚正直而形成堅毅剛強的性格,因為去除污濁,發(fā)揚清正而和氣友善,如果沒有他們這樣的器量的人,就不能夠團結群體。然而才學見識不足以使自己堅實穩(wěn)固,又不得不和人結成黨派,這就是大致的情況。自從這個道理不彰明之后,朝廷沒有辦法收到聚攏眾人、共同策劃、一起出力的成效,于是結黨營私導致的災難就被后世批評指責。像唐末的牛李黨爭,宋代的洛、蜀、朔三個黨派,明朝的東林黨人,雖然不能夠一概而論,但是卑劣小人用來傾力構陷正直之士的手段,沒有什么不用的。然而不能用合群相處化解結黨之禍,使他們的行為能夠符合人心的公正、天理的公道,那么諸位君子也負有責任啊。如果認為君子應該合群相處,那么君子與君子之間就應該沒有什么不同,那為什么洛、蜀、朔三黨要明顯地區(qū)分派別?如果認為君子不應該結黨營私,那么聚集弟子講授學習,又為什么一定以詆毀譏諷朝政來顯示自己的能力本事。不是器量見識與才學兼?zhèn)涞娜耍蟾攀遣恢档脤λ麄冋f這些的。后世君子如果把放下黨爭作為本心,而不把建立私黨作為要事,那么一旦入朝為官就會神色嚴肅地立于朝堂,一旦離開朝堂為民就會閉門謝客,韜光養(yǎng)晦。那就是《禮記》中所說的:“君子專心學習,樂于和同群之人相處?!边@才是君子之群。那就是《尚書》中所說的:“沒有偏愛,沒有結黨,王道浩蕩無私?!边@就是不結黨營私的君子的普遍做法。如果不這樣,那么偏激的情緒還沒化解,又有聲勢助長它,以至于想要聚集眾人的力量和君主朝廷對抗,這就是天下大亂啊。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張存仁,遼陽人。崇德元年,始設<設置>都察院,班<排序>六部上,以<>存仁為<任命……做>承政。越<過了>數日,存仁上言:“臣嘗<曾經>默察諸臣賢否、政事得失,但不敢出位<越職>妄論列。張存仁,是遼陽人。崇德元年,開始設置都察院,位在六部之上,任命張存仁為都察院承政。過了幾天,張存仁上書進言:“我曾經暗地里觀察各位大臣賢能與否,以及處理政事的得失,只是不敢越職妄論高低。今上創(chuàng)立此官,而以<省略了“之”>命臣。臣雖愚豈不知隨眾然諾<許諾,答應;附和>其事甚易發(fā)奸擿<揭發(fā)>伏其事甚難誠<確實,實在>見不如此不足以盡職?!比缃窕噬蟿?chuàng)立這個官職,并且以此任命我。我雖然愚鈍,難道不知道附和眾人的意見,這種事情很容易;揭發(fā)隱藏的壞人壞事,這種事情很困難??墒俏掖_實認為如果不這么做,不足以恪盡職守?!比暾拢嫒适?lt;上奏章>言:“禮部行<舉行>考試,令奴仆不得與<參與>、上前歲試士,奴仆有中式者,別以人畀<送給>①其主。臣等竊謂奴仆宜<應該>令與試、但限以十人為額,茍<如果>十人皆才,何惜以十人易<替換>之?”崇德三年正月,張存仁上書:“禮部舉辦考試,命令奴仆不能參加?;噬锨澳昕瓶既∈浚陀锌贾械娜?,于是另外挑選奴仆送給他們的主人。我們私下里認為應當讓奴仆參加考試,只不過限制十個名額,假如這十個人都是人才,為何吝惜另外拿十個人來替換呢?”是歲<這一年>,都察院劾<彈劾>刑部承政郎球貪污,論<判處>罪;又劾吏部刑部復用贓吏違旨壞法。上嘉<贊賞>納之。祖大壽守錦州,攻數年不克。這一年,都察院彈劾刑部永政郎球貪污,郎球被判罪;又彈劾吏部和刑部起用貪贓枉法的官吏、違抗旨意敗壞法令?;噬腺澰S并采納。祖大壽把守錦州,攻打幾年不能攻克。存仁疏言:“臣睹今日情勢,錦州所必爭。大壽跋扈畏罪,豈肯輕去<離開>其窟?張存仁上書進言:“我觀察當今形勢,錦州是必爭之地。祖大壽曾飛揚跋扈,如今害怕被治罪,怎么愿意輕易離開自己的巢穴?彼所恃<依靠>者蒙古耳,今蒙古多慕化<向慕歸化>而來,彼必疑而防之。防之嚴則思離,離則思變。伏愿以屯耕為本務,率精銳薄<逼近>城,顯<明確的>撒蒙古,未有不相率<相繼>出降者?!卞\州竟克。他所依仗的是蒙古人,現在蒙古人大多向慕歸化,他一定會起疑心而防范他們,嚴加防范就會有分離之意,有分離之意就會發(fā)生變亂。希望把屯田耕作當做要務,率領精銳部隊逼近城池,明確地曉告蒙古人(向蒙古展示曉諭的文書),沒有不相繼歸順投降的?!卞\州最終被攻克。順治二年七月,疏言:“近有民號召為逆,若反形既著<顯著,明顯>,重勞大兵,莫若<不如>速遣提學、開科取士,下令免積逋<拖欠>,減額賦,使讀書者希<渴求>仕進,力田者逭②追呼,則莫肯相從為逆矣。"順治二年七月,上書進言:“最近有人號召聚集造反,如果在造反情形明顯之后,再加倍煩勞大軍(清剿),不如趕緊派遣提學使,組織科舉考試選拔士人,下令免去積欠的賦稅,減少額定的賦稅,讓讀書人希求入仕做官,耕作的人免受胥吏催租逼役的追趕呼喊,這樣他們就不會相從成為逆賊了?!钡弥?,謂“誠<確實>安民急務也”,令諸行省皆準施行。六年八月,起授兵部尚書,兼領海防。得到圣旨批復,認為他的建議“確實是安定百姓的緊急要務”,命令各行省都依此施行。順治六年八月,被起用為兵部尚書,一并管轄海防事務。上令疆吏考校<考察>諸守令,以文藝最高下,存仁出按<巡視>諸府縣,廉能吏有一二語通曉,即注上考;非然<這樣,代指“廉能”>者,文雖工亦乙之。監(jiān)司請<請教>其故,存仁曰:皇上命令各地封疆大吏考察所屬守令,以文才論高低。張存仁出巡審查轄下各府縣,對清廉賢能的官吏,只要文章有一兩句話通達曉暢,便注明為上等;對于不清廉賢能的官員,即使文章寫得好也排在次等。監(jiān)司向他請教原因,張存仁說:“我本武臣也,上命我考校,我第<只是>考實。文有偽,實難欺也,況諸守令多從龍之士,未嘗教之,追以文藝校短長,不寒<使……寒心>廉能吏心乎?”九年,卒,謚忠勤?!拔冶緛硎俏涔?,圣上命令我考核官員,我只須考核他們的實績。文章可以作假,實績很難欺騙人啊。何況各府縣的官吏很多是跟從皇帝打仗(而升遷的),從沒教他們寫文章,突然以文章來衡量優(yōu)劣,難道不使廉潔賢能的官吏寒心嗎?”順治九年,去世,謚號為忠勤。論曰:存仁武臣,改文秩而任<承擔>節(jié)鉞,建樹如此。資格固<本來>不足以限人歟?抑<或者>所遭之時異也。評論說:張存仁是武官,后來改任文職,成為手持節(jié)鉞的重臣,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天資稟賦不足以限制人嗎?抑或是他生逢的時代不同吧。(節(jié)選自《清史稿》,有刪改)【注】①畀(bì):送給。②逭(huàn):避免。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臣雖愚/豈不知隨眾/然諾其事甚易/發(fā)奸擿伏其事甚難/誠見不如此/不足以盡職B.臣雖愚/豈不知隨眾然諾其事/甚易/發(fā)奸擿伏其事/甚難/誠見不如此/不足以盡職C.臣雖愚/豈不知隨眾然諾/其事甚易/發(fā)奸擿伏/其事甚難/誠見不如此/不足以盡職D.臣雖愚/豈不知隨眾/然諾其事甚易/發(fā)奸擿伏/其事甚難誠見/不如此/不足以盡職10.C
句意:我雖然愚鈍,難道不知道附和眾人的意見,這種事情很容易;揭發(fā)隱藏的壞人壞事,這種事情很困難。可是我確實認為如果不這么做,不足以恪盡職守?!捌涫隆钡囊馑际恰斑@種事”,指前文“隨眾然諾”,為名詞,作“甚易”的主語,又根據后面“其事甚難”,兩句結構相同,內容相對,應各自斷開,故應在“然諾”后斷句,排除ABD。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中式,文中指參加科舉選拔考試,現代常指符合中國傳統的風格或形式。B.追呼,字面意義是追趕呼喊,文中指吏胥到百姓門前呼叫催租,逼服徭役。C.文藝,文中指撰述和寫作方面的技藝,現代是文學和其他藝術形式的合稱。D.節(jié)鉞,字面意義是符節(jié)與斧鉞,古代常以之授與官員,作為加重權力的標志。A.“中式,文中指參加科舉選拔考試”說法錯誤。結合“別以人畀其主”可知,“中式”在文中指科舉考試被錄取。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張存仁能力出眾備受重用。朝廷新設立的都察院權力顯赫,張存仁被委任都察院要職;后來還被起授兵部尚書等,足見朝廷對他能力的認可。B.張存仁恪盡職守勤于政務。他被任命都察院承政不久即上書進言,表達盡心履職的決心;后來果然極盡監(jiān)察彈劾和建議的職分,得到皇上贊賞。C.張存仁審時度勢善于謀劃。對固守錦州的祖大壽,他能根據形勢的發(fā)展分析其心理和行為的動態(tài)變化,并為如何攻取錦州提出了合理的建議。D.張存仁建樹頗豐卻仍留遺憾。原為武官的他改任文職成就了不俗的業(yè)績,然而變亂的世道成為限制他發(fā)展的外在條件,時人議論時對此表示惋惜。D.“張存仁建樹頗豐卻仍留遺憾”“時人議論時對此表示惋惜”說法錯誤。結合文中的“論”的內容來看,“存仁武臣,改文秩而任節(jié)鉞,建樹如此。資格固不足以限人歟?抑所遭之時異也”意思是“張存仁是武官,后來改任文職,成為手持節(jié)鉞的重臣,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天資稟賦不足以限制人嗎?抑或是他生逢的時代不同吧”,這是對傳主的贊美。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率精銳薄城,顯檄蒙古,未有不相率出降者。①率領精銳部隊逼近城池,明確地曉告蒙古人(向蒙古展示曉諭的文書),(這樣就)沒有不相繼歸順投降的。①“精銳”,形容詞作名詞,精銳部隊;“薄”,動詞,逼近;“顯”,明確;“檄”,名詞作動詞,用檄文告知;“相率”,相繼。②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短K武傳》②漢武帝贊許他這種通曉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蘇武以中郎將的身份出使,持旄節(jié)護送扣留在漢的匈奴使者回國,順便送給單于很豐厚的禮物,以答謝他的好意。
②“嘉”,贊許;“以”,憑借……的身份;“使”,出使;“因”,趁機,順便。14.針對“有民號召為逆”的危情,張存仁的建議體現了怎樣的治理理念?請概括說明。①防微杜漸,扼止叛亂于萌芽之時。②重視教化,認為開科取士勝過武力鎮(zhèn)壓。③施行仁政,輕賦薄役。(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
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書魏鄭公傳曾鞏余觀太宗常屈己以從群臣之議,而魏鄭公之徒,喜遭其時,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無不諫諍,雖其忠誠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則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稱賢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淵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書存也。夫君之使臣與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滅人言以掩己過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諫諍為當掩,是以諫諍為非美也,則后世誰復當諫諍乎?況前代之君有納諫之美,而后世不見,則非惟失一時之公,又將使后世之君,謂前代無諫諍之事,是啟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漸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遼東之敗,而始恨鄭公不在世,未嘗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諫切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存之于書,未嘗掩焉。至今稱太甲、成王為賢君,而伊尹、周公為良相者,以其書可見也。令當時削而棄之,成區(qū)區(qū)之小讓,則后世何所據依而諫,又何以知其賢且良與?桀、紂、幽、厲、始皇之亡,則其臣之諫詞無見焉,非其史之遺,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則諫諍之無傳,乃此數君之所以益暴其惡于后世而已矣。或曰:“《春秋》之法,為尊親賢者諱,與此其戾也……然則焚稿者非歟?”曰:焚稿者誰歟?非伊尹、周公為之也,近世取區(qū)區(qū)之小亮者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則?以焚其稿為掩君之過,而使后世傳之,則是使后世不見稿之是非,而必其過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豈愛其君之謂歟?(節(jié)選自《曾鞏集》,有刪改)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大公至正之道[A]非滅人言[B]以掩己[C]過[D]取小亮[E]以私[F]其君[G]此[H]其不可者也。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魏鄭公,在文中指唐朝政治家魏征,他被封鄭國公,“公”是朝廷賜予他的爵位。B.事,指侍奉,與《諫太宗十思疏》中“文武爭馳,在君無事”的“事”意思不同。C.區(qū)區(qū),指不重要,與《答司馬諫議書》中“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的“區(qū)區(qū)”意思相同。D.《春秋》,儒家經典之一,相傳由孔子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曾鞏在文中認為后人應該正確地看待直言進諫,明確指出直言進諫不應當被掩飾,應當把直言進諫看作一件好事,如此,后人才會效仿前人。B.伊尹、周公盡心輔佐君王,因為世人的口頭相傳,伊尹、周公良相的美名得以流傳后世,后人才知曉他們的賢能和杰出,并效法他們直言進諫。C.夏桀、商紂、周幽王、周厲王、秦始皇滅亡后,看不到他們臣子的諫詞,在曾鞏看來不是當時史官遺漏沒記,而是天下人都不敢進言的結果。D.曾鞏認為,近世為取得小信的人用焚稿來掩飾君王的過錯,這會使后人看不到諫言奏章是否正確而認為過錯通常在君主,這樣做對君王無益。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將使后世之君,謂前代無諫諍之事,是啟其怠且忌矣。(4分)(2)武益愈,單于使使曉武,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蘇武傳》)(4分)14.唐太宗能夠成為前代無人能比的賢君的原因是什么?請結合文意簡要概括。(5分)[答案詳解]10.[答案]ADG[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原文標點為:大公至正之道,非滅人言以掩己過,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11.[答案]C[詳解]“意思相同”錯誤,“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區(qū)區(qū)”指的是自己。12.[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并篩選重要信息的能力。是因為“以其書可見也”。13.[參考譯文](1)還將使后代的君主,以為前代沒有直言進諫的情況,這就開啟了惰怠和忌諱進諫的風氣。(2)蘇武漸漸痊愈了,單于派使者通知蘇武,會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這個時候讓蘇武投降。[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謂”1分,譯為“認為”“以為”等;“啟”1分,譯為“開啟”;“忌”1分,譯為“忌諱”;句意1分。(2)“益愈”1分,譯為“漸漸痊愈”;“使使”1分,前一個動詞,派遣,后一個名詞使者;“會論”1分,譯為“會同判定”;句意1分。14.[答案]①唐太宗善于納諫,廣泛聽取群臣的意見;②有魏鄭公這些敢于進諫的人。[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答出一點1分,兩點3分,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給分。[挖空練習]余觀(看)太宗常屈(委屈)己以從(聽從)群臣之議,而魏鄭公之徒(類),喜遭其時(碰上好時代),感(感激)知己之遇,事之大小,無不諫諍,雖(雖然)其忠誠所自至,亦得君以然(這樣)也。則思(想)唐之所以治(太平,治理得好),太宗之所以稱賢主,而前世之君不及(比不上)者,其淵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書存(史書有載)也。夫君之使(任用)臣與臣之事(侍奉)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滅(抹殺)人言以掩(掩蓋)己過,取小亮(搏取小信)以私(相當于討好)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諫諍為當掩(掩飾),是(這)以諫諍為非美也,則后世誰復當諫諍乎?況前代之君有納諫之美(美德),而后世不見,則非惟失一時之公(公正),又將使后世之君,謂前代無諫諍之事(事情,情況),是啟(開啟)其怠(怠惰)且忌(忌諱)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漸(漸漸地)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遼東之敗,而始(開始)恨(遺憾)鄭公不在世,未嘗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夫伊尹、周公何如(什么樣)人也?伊尹、周公之諫切(懇切勸諫)其君者,其言至深(深刻),而其事至迫(緊迫)也。存之于書,未嘗掩焉。至今稱太甲、成王為賢君,而伊尹、周公為良相者,以其書可見也。令當時削(刪減)而棄(毀棄)之,成區(qū)區(qū)(小小的樣子)之小讓(謙讓),則后世何所據依(依據)而諫,又何以知其賢且良與(通“歟”)?桀、紂、幽、厲、始皇之亡,則其臣之諫詞無見焉,非其史(史官)之遺,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則諫諍之無傳,乃此數君之所以益(更加)暴(顯露)其惡于后世而已矣?;蛟唬骸啊洞呵铩分ǎㄔ瓌t),為尊親賢者諱(諱飾,隱瞞),與此其戾(相反)也……然則焚稿者非(不對)歟?”曰:焚稿者誰歟?非伊尹、周公為之也,近世取區(qū)區(qū)之小亮者為之耳,其事又未是(不正確)也。何則?以焚其稿(指諫言奏章)為掩君之過,而使后世傳之,則是使后世不見稿之是非,而必其過(過錯)常在于君,美(美德)常在于己也,豈愛其君之謂(提賓,謂愛其君)歟?[參考譯文]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聽從群臣的意見,而魏鄭公這些人為碰上了好時代而高興,感激太宗知遇之恩,因此事情不論大小,沒有不直言進諫的,雖然這是由于他們的忠誠,但也是因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的結果!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是太平盛世,太宗之所以被稱為賢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比不上太宗,根本原因都出在這里啊!能夠知道這些,是因為相關歷史有記載。君王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君王的理解是什么呢?只是遵循公正罷了。公正,不是抹殺別人的話來掩蓋自己的過失,不博取小信而討好自己的君主,這樣做是不合適的。還有更不可以做的是,認為諫諍是應當掩飾的,這是把諫諍當做不好的事情,那么后代誰還會去當面諫諍呢?況且前代的君主有納諫的美德,可是后代看不見,那就不只是掩住一時的公正,又將使后代的君主誤以為前代沒有諫諍的情況。這是開啟引導了惰怠和忌諱進諫的風氣。太宗晚年,群臣已經知道了他掩蓋進諫之事,于是不說,使得太宗慢慢地不知道天下的得失利害了。一直到了遼東戰(zhàn)事失敗,才開始憾恨鄭公已經不在人世,還不曾知道他悔恨的萌芽就產生于這件事情上。那伊尹、周公是什么樣的人物呢?伊尹、周公對君主懇切地勸諫,言辭極其深刻,事情又非常緊迫。這些保存在《尚書》里,不曾湮沒。到現在,人們還稱頌太甲、成王為賢君,伊尹、周公為良相,是因為他們的諫書還見得到。假使當時就把諫書刪減毀棄,成就小小的謙讓的名聲,那么后世依據什么來諫諍,又根據什么知道他們的賢能和杰出呢?夏桀、商紂、周幽王、周厲王、秦始皇滅亡,他們臣子的諫詞就看不到,不是當時史官遺漏沒記,而是天下人都不敢進言的結果。那諫諍之事沒有載入史冊,這更加使這幾個國君的惡行顯露于后世。有人說:“《春秋》記史的原則是為君主、父母、賢德之人掩飾隱瞞過錯,與你的說法正好相反……既然如此,是焚毀諫稿的人不對嗎?”我說:“焚稿的人是誰?這不是伊尹、周公做的,而是近世的人為了博取一點點忠誠而干的,這種事情又不對。為什么?因為他們把焚稿當做替君主掩飾過錯的美德,又在世上流傳。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諫言奏章是否正確,一定認為過錯通常在君主,而美德常常在焚稿者身上,怎么能說是愛他們的君主呢?百師聯盟河南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軾啟:五月末,舍弟來,得手書,勞問甚厚。比日履茲初寒,起居何如?又承見喻,中間得疾不輕,且喜復健。寄示詩文,皆超然勝絕,娓娓焉來逼人矣。太虛未免求,方應求之應不可必。竊為君謀,宜多著書,如所示《論兵》及《盜成》等數篇,但似此得數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實者,不須及時事也。但旋作此書,亦不可廢應舉。所居對岸武昌,山水佳絕。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為風濤所隔,不能即歸,則王生能為殺雞炊黍,至數日不厭。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徑至店下,村酒亦自醇。岐亭監(jiān)酒胡定之,載書萬卷隨行,喜借人看。黃州曹官數人,皆家善饌,喜作會。太虛視此數事,吾事豈不既濟矣乎!展讀至此,想見掀髯一笑也。歲晚苦寒,惟萬萬自重。夜中微被酒,書不成字,不罪不罪!(選自蘇軾《答秦太虛書》)材料二:軾頓首再拜。聞足下名久矣,足下才高識明,不應輕許與人,得非用黃魯直、秦太虛輩語,真以為然耶?不肖為人所憎,而二子獨喜見譽,以二子為妄則不可,遂欲以移之眾口,又大不可也。軾少年時讀書作文,專為應舉而已。既及進士第貪得不已又舉制策其實何所有?而其科號為“直言極諫”,故每紛然誦說古今,考論是非,以應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為實能之,故至今坐此得罪幾死,直可笑也。妄論利害,讒說得失,此正制科人習氣。軾每怪時人待軾過重,而足下又復稱說如此,愈非其實。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足下又復相推與,甚非所望。足下所見,皆故我,非今我也。無乃聞其聲不考其情,此事非相見不能盡,先生必喻此意。(選自蘇軾《答李端叔書》)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既及A進士B第C貪得D不已E又舉制F策G其實何H所有。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啟,用于書信開頭,與《孔雀東南飛》中“堂上啟阿母”的“啟”意思不同。B.見,用在動詞前面稱代自己,與《陳情表》中“慈父見背”的“見”用法相同。C.其實,文中指“我的實際情況”,是兩個詞語,與現代漢語中“其實”的用法不同。D.往往,到處,處處,與《項脊軒志》中“往往而是”的“往往”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材料一是蘇軾寫給秦觀的一封回信,記述了自己近期的生活情形與精神狀態(tài)。B.材料一中蘇軾勸導秦觀要寫一些見識高超、有實用價值的文章,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科考。C.材料二中面對李端叔對自己的贊譽,蘇軾認為這不過是黃、秦二人虛妄之言所致,體現了他的謙遜。D.蘇軾因言詞而獲罪,這對他產生了巨大影響,從他給李端叔的回信中就能感受到這一點。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寄示詩文,皆超然勝絕,娓娓焉來逼人矣。(2)因以為實能之,故至今坐此得罪幾死,直可笑也。14.這兩封信寫于同一時期,但因為對象不同,秦觀為其門生、摯友,李端叔時與蘇軾剛剛交往,故蘇軾在文中流露的情感也有差異。請以兩封信中蘇軾對游歷山水的不同態(tài)度為例,分析兩者的不同。(3分)[答案詳解]10.[答案]CEG[詳解]本題考查理解文言文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的能力。原文標點如下:既及進士第,貪得不已,又舉制策。其實何所有?11.[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理解文言文實詞和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這里的“往往”意思是“常?!薄Ec《項脊軒志》中“往往而是”的“往往”(到處)意思不同。12.[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斑@樣才能更好地應對科考”理解錯誤,原文沒有這個意思。13.(1)(你)寄給我看的詩文,都十分高超,美妙到極點,娓娓道來而有一種逼人心魄的力量。(2)于是就認為自己真的能做好,所以到現在因此獲罪幾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欽北區(qū)2023-2024年部編版九年級上學期語文期中試卷
- 九年級上學期語文期中考試卷
- 第三中學八年級上學期語文第二次質量檢測試卷
- 結構加固合同范本(2篇)
- 《數學物理方法》第5章測試題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單片微控制器原理及應用》2022-2023學年期末試卷
- 南京工業(yè)大學浦江學院《商業(yè)銀行經營與管理》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分式的約分說課稿
- 噸的認識說課稿
- 南京工業(yè)大學浦江學院《管理學原理》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安全監(jiān)督管理辦法
- 教師專業(yè)學習共同體研究
- 心理健康擁抱幸福人生
- 煤礦行業(yè)安全用電培訓課件
- 游泳館安全培訓課件
- 知識產權結構化面試問題
- 《春夏秋冬》教學設計與指導課件(第一課時)
- 《小學教育概統》課件
- 市場工作研討會接待方案
- 2024版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醫(yī)療人員的成長路徑和晉升機會培訓課件
- GH/T 1420-2023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技術規(guī)程松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