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論語》(選讀)比較題答題策略_第1頁
高考《論語》(選讀)比較題答題策略_第2頁
高考《論語》(選讀)比較題答題策略_第3頁
高考《論語》(選讀)比較題答題策略_第4頁
高考《論語》(選讀)比較題答題策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假如“諸子”遇見“孔子”

高考《〈論語》選讀》比較題答題策略

大家好!我是來自浙江省黃華偉名師工作室的朱瑜冬,這一講的的題目是《假如“諸子”

遇見“孔子”一一高考《〈論語〉選讀》比較題答題策略》。

一、我們在哪見過“孔子”和“諸子”一一源于課內

必修一《勸學》荀子

必修三《秋水》莊子《非攻》墨子

必修四《季氏將伐顓臾》《論語》《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論語》選讀

《為政以德》:為政以德思想,均貧富含義;

《克己復禮》:禮與仁的關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為之》: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責任感;

《仁者愛人》:仁愛的基本含義;

《君子之風》:義利觀,君子自我修養(yǎng)的主要內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際交往觀;

《誨人不倦》:有教無類、啟發(fā)誘導、因材施教的原則、方法及思想價值和現(xiàn)實指導意義。

《高山仰止》:孔子與弟子之間感人的師生關系;

《沂水春風》:禮樂文化(禮樂治國);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二、歷年高考題中的“孔子”

《論語》選讀

《為政以德》:2011

《克己復禮》:2018

《知其不可而為之》:?

《仁者愛人》:2012

《君子之風》:2010、2013、2019

《周而不比》:2014

《誨人不倦》:2009、2017

《高山仰止》:2017

《沂水春風》:?

《中庸之道》:?

為什么“孔子”不見了

2015?朱熹關于《孟子》的一段注釋

2016?《墨子?節(jié)用》中的一段話

《考試說明》相關內容解讀

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9年解讀

15年16年:

10.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10.傳統(tǒng)文化10.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10.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多了“分析”

典(《〈論語〉經(jīng)典的理典的理解、(如《〈論語〉兩字。去括號內

選讀》)的理分析和評價選讀》)的理解的內容。

和;平價

解和評價和評價不是不考論

語,而是語料的

選用范圍擴大了。

17-19年:

加了“如”,

刪了“分析”兩

字。

三、假如“諸子”遇見“孔子”一一比較題答題策略

《論語》思想與其他諸子的思想進行橫向比較:如課本P25,見后頁。(本課)

《論語》思想與后代儒學繼承者思想進行縱向比較:如課文P10、P30。(另一課《假如"后

人”遇見“孔子”》)(這里的“后人”是指除了“諸子”之外的后人)

如:P10宋儒對“克己復禮”的理解。

P30朱熹《論語精義》中對“患得之”的理解。

策略一:升級同主題下的“翻譯”功能

讀懂的基礎上先翻譯,再概括,升級你的“翻譯”功能。怎么讀懂,讀不懂怎么辦?回

顧課內所學;結合所給注釋;結合上下文推斷;根據(jù)諸子主張?zhí)攸c猜測。

例:(2019年浙江高考題)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題。(6分)

子日:“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日:“夫子

自道也?!保ā墩撜Z?憲問》)

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率陶為己憂。(《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傳堯傳天下給舜,舜傳天下給禹。

2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o子貢認為孔子的“我無能”是的說法。

(2分)

22.堯、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說法,應該“不憂”;按孟子說法,卻又會“憂”。

根據(jù)材料,簡述孔子、孟子這么說的原因。(4分)

【答案】21.先生在說自己自謙

22.①孔子認為有仁德者修為高超,樂天知命,所以面對人生各種不如意境遇時,都能“不憂”。

②孟子立足堯、舜帝王身份,認為他們因為沒有得到理想的繼承者而為天下百姓“憂”。

21題考查理解經(jīng)典文本含義、概括文中觀點的能力。解答此題,應對文本進行逐字翻譯,

然后理解把握文中人物的情感態(tài)度?!胺蜃幼缘馈敝校暗馈币鉃椤罢f”,“自”做“道”賓語,

屬于賓語前置句,這句話翻譯為“夫子在說自己”。孔子說自己做不到“仁者不憂,知者不惑,

勇者不懼”,而子貢卻認為“仁、知、勇”正是孔子具有的品格,一句“夫子自道”表達出了孔

子在自己學生心目中謙虛的形象,所以子貢認為孔子的“我無能”是自謙的說法。

22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重點考察對人物觀點的概括。此題的共同

主題是“憂”,為什么“憂”?為什么不“憂”?要讀懂選文,在翻譯的基礎上,結合孔子、孟

子的思想,抓住人物的語言來概括,就是我們策略一講的“升級翻譯功能“??鬃又缘囊馑际?

君子之道有三個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毅的人不畏懼。所說

的“君子道”指的是君子所具有的品格,作為君子,孔子認為其必需的品格便是“不憂、不惑、

不懼”三個方面,這是君子的終極追求,因而孔子說君子應該做到“不憂”。而孟子那句話是什

么意思?結合注釋去理解很重要。這里指:堯把得不到舜作為自己的憂慮,舜把得不到禹、皋陶

作為自己的憂慮。他認為能為天下找到賢能之人來治理國家的國君,才叫仁君,所以堯舜是為天

下而“憂”。據(jù)此組織答案即可。

策略二:尋求特點,定位各自“出發(fā)點”。

(如:有沒有等級差別)

例:(《〈論語〉選讀》教材《仁者愛人》“課文解讀”二P25頁)

同是主張相愛,孔子的仁愛把孝悌視為根本,主張在“親親”(“仁者,人也,親親為

大?!保┑幕A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愛則主張“兼相愛,交相利”,說“愛人者,人必從

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墨子的主張和孔子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孟子說“墨子兼

愛,是無父也”?

答:“孔子的“仁愛”是建立在“禮”的基礎上,也是以“禮”為原則和指導的,所以

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親情為紐帶,推己及人,從家庭親人到整個社會,

根據(jù)遠近親疏,貴賤尊卑而有所區(qū)別,有等級差別的愛,有先后厚薄之分。

墨子的“兼愛”則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礎上,人與人之間互相友愛,利益共享。顯

然這是一種理想主義的觀點,在階級社會里,是難以實現(xiàn)的。

墨子的兼愛是取消等級差別的普遍之愛,這就破壞了嚴格區(qū)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級制

度,所以孟子說墨子的兼愛是無父。

策略三:循章摘句,探尋不同的“落腳點”

策略四:辯證分析,表達“我”的“觀點”

例:(2011年浙江高考題)閱讀下面兩段文字,完成23-24題。(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ā墩撜Z》)

夫圣人之治國,不恃人之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為非也。恃人之為吾善也,境內不什

數(shù)③;用人不得為非,一國可使齊。為治者用眾而舍寡,故不務德而務法。(《韓非子》)

【注】①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數(shù):不能用十來計算,不到十個。

23.從上面兩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韓非子的為政觀。(1分)

孔子:韓非子:

24.對這兩種為政觀進行簡要評析。(4分)

提示:孔子:以德治國;韓非子:依法治國。

23.為政以德(或“以德、禮治國”)以法治國

提示:法、德都有優(yōu)缺點,應該兩手抓,兩手都要用,建設社會主義道德,完善社會主義法

律。

24.孔子認為法治雖有一定的作用,但百姓會沒有羞恥心,不心悅誠服,所以要“德治”;韓非

子認為能夠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眾人,必須以法治國,采用對大多數(shù)人有關鍵有效的方法

才是明智的。兩種觀點各有側重,各有偏頗,應互相補充。

23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的文化的正確解讀。經(jīng)典文化名著閱讀,首先是讀懂原文,也可結

合作者的生平作答。

】第一段文字選自《以德治國》里的篇章,“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顯然孔子提倡

的的以德、禮治國。第二段文字從最后一句“故不務德而務法”看,韓非子強調治國必須“務法”,

即“以法治國”。

24題孔子主張以德治國,認為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guī)矩,又能使

百姓有知恥之心,但他卻忽視了刑罰在治理國家的作用。這也體現(xiàn)孔子思想的局限性。韓非子認

為能夠自我完善的人很少,十個中不能有一個,就認為治國“不務德而務法”,忽視了圣人在治

國中的表率模范作用,他的為政觀也是有所偏頗。

這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的文化的批判繼承。要評析孔子與韓非子兩種為政觀,先要陳述文段

中孔子與韓非子各自的的觀點,然后指出他們觀點的優(yōu)劣。對于本題一是要注意對內容的理解,

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還要有自己的認識。

小結:

策略一:升級同主題下的“翻譯”功能。

策略二:尋求特點,定位各自“出發(fā)點”。

策略三:循章摘句,探尋不同的“落腳點”

策略四:辯證分析,表達“我”的“觀點”

可見,答好這類題,我們要了解《論語》篇章內容,掌握孔子思想的基本內涵。另外,

對諸子學說有自己的認識,并能有條理地闡發(fā)自己的觀點。評判思想,要符合邏輯、符合普

遍價值觀,言之有據(jù)。

四、作業(yè)

(見后頁)

高考《〈論語》選讀》比較題課后練習

班級姓名

1、2019.12紹興高三(上)期末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6分)

①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

語》)

②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

不為己。(《孟子》)

21.材料①表現(xiàn)出孔子的精神。材料②中"恒心"的含義是-(2分)

22.孟子的觀點與孔子有何不同?(4分)

2、2017年浙江省樣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6分)

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論語微子》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義,利也?!赌咏?jīng)說上》

今用義為政于國家,人民必眾,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為貴良寶者,可以利民也,

而義可以利人,故曰:義,天下之良寶也。(《墨子耕柱》)

21.根據(jù)上述材料,指出儒家與墨家對“義”的不同理解。

22.結合材料,簡要談談你對儒家之“義”或墨家之"義”的看法。

3、(選做)2019.1麗水、衢州、湖州三地市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6分)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論語?述

而》)

孔子之去齊,接淅①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可以速而

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萬章下》)

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論語?憲問》)

【注釋】①接淅:捧著已經(jīng)淘濕的米,指行色匆忙。

22.閱讀前兩則材料,用一個短語概括孔子的處世態(tài)度。(1分)

22.結合上面材料中孔子的言行,寫一段關于孔子的評語,80字左右。(5分)

參考答案

21.①安貧樂道②堅定的仁義之心(答出一點得1分,共2分)

22.①孔子認為能否堅守道義與貧富無關,堅守道義是一種主觀精神。②孟子肯定了士這

一階層在堅守道義上的杰出表現(xiàn),但認為對于平民而言,如果沒有物質財富作客觀保障,

是很難做到堅守道義的。(答出一點得2分,共4分)

21儒家認為“義”是君臣父子兄弟之間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或禮法),可以維系社會的綱常秩

序。墨家認為義即利,可以利人利民。

21.“義”因為書本有注釋,所以只寫表面的長幼君臣孝悌的只給1分,寫到規(guī)范等才有2分。

墨家的基本都答到"利"。

22.示例:我更欣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