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分層練習解密17 文言文斷句(解析版)_第1頁
新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分層練習解密17 文言文斷句(解析版)_第2頁
新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分層練習解密17 文言文斷句(解析版)_第3頁
新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分層練習解密17 文言文斷句(解析版)_第4頁
新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分層練習解密17 文言文斷句(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7文言文文本閱讀(斷句)A基礎訓練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莊宗既好俳優(yōu),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晉之俗,往往能歌其聲,謂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亞子,當時人或謂之亞次。又別為優(yōu)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為王,至于為天子,常身與俳優(yōu)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然時諸伶,獨敬新磨尤善俳,其語最著,而不聞其佗過惡。其敗政亂國者,有景進、史彥瓊、郭門高三人為最。郭門高者,名從謙,門高其優(yōu)名也。雖以優(yōu)進,而嘗有軍功,故以為從馬直指揮使。從馬直,蓋親軍也。從謙以姓郭,拜崇韜為叔父,而皇弟存乂又以從謙為養(yǎng)子。崇韜死,存乂見囚,從謙置酒軍中,憤然流涕,稱此二人之冤。是時,從馬直軍士王溫宿衛(wèi)禁中,夜謀亂,事覺被誅。莊宗戲從謙曰:“汝黨存乂、崇韜負我,又教王溫反。復欲何為乎?”從謙恐,退而激其軍士曰:“罄爾之貲,食肉而飲酒,無為后日計也?!避娛繂柶涔?,從謙因曰:“上以王溫故,俟破鄴,盡坑爾曹。”軍士信之,皆欲為亂。李嗣源兵反向京師莊宗東幸汴州而嗣源先入莊宗至萬勝不得進而還軍士離散尚有二萬馀人居數(shù)日,莊宗復東幸汜水,謀扼關以為拒。四月丁亥朔,朝群臣于中興殿,宰相對三刻罷。從駕黃甲馬軍陣于宣仁門、步軍陣于五鳳門以俟。莊宗入食內(nèi)殿,從謙自營中露刃注矢,馳攻興教門,與黃甲軍相射。莊宗聞亂,率諸王衛(wèi)士擊亂兵出門。亂兵縱火焚門,緣城而入,莊宗擊殺數(shù)十百人。亂兵從樓上射帝,帝傷重,踣于絳霄殿廊下,自皇后、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時,帝崩,五坊人善友聚樂器而焚之。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從謙為景州刺史,已而殺之?!秱鳌吩唬骸熬源耸迹匾源私K。”莊宗好伶,而弒于門高,焚以樂器??刹恍旁?!可不戒哉?。ü?jié)選自《新五代史·伶官傳》)1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李嗣源兵反/向京師/莊宗東幸汴州/而嗣源先入/莊宗至/萬勝不得進/而還軍士離散/尚有二萬馀人/B.李嗣源兵/反向京師/莊宗東幸汴州/而嗣源先入/莊宗至/萬勝不得進而還/軍士離散/尚有二萬馀人/C.李嗣源兵反/向京師莊宗/東幸汴州/而嗣源先入/莊宗至萬勝/不得進/而還軍士離散/尚有二萬馀人/D.李嗣源兵反/向京師/莊宗東幸汴州/而嗣源先入/莊宗至萬勝/不得進而還/軍士離散/尚有二萬馀人/1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字,指古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字,也指古人的乳名、小名,此處為前者。B.丁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一定順序組成干支紀元法,一百二十年為一循環(huán)。C.刺史,官職名,漢武帝時期始設,刺史制度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地方監(jiān)察制度。D.《傳》,即《左傳》,儒家經(jīng)典之一,是中國古代一部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1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莊宗愛好廣泛,擅長音樂譜曲。他既喜好滑稽戲,又通曉音樂,他親自創(chuàng)作的歌在當時到處都是,還請別人給自己取了個藝名叫李天下。B.莊宗寵信伶官,伶人因此當權。他常常與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雜戲,景進、史彥瓊和郭從謙等伶官敗壞政治、禍亂國家,最終導致滅亡。C.郭從謙善于鉆營,鼓動士兵叛亂。他認郭崇韜為叔父,又被李存乂收為養(yǎng)子,后因害怕被坑殺而萌生作亂之心,率軍反叛,攻打興教門。D.莊宗勇猛善戰(zhàn),落得結(jié)局凄涼。他奮力殺死了幾十上百個沿城墻進入宮中的亂兵,最終被射中跌倒,傷重而亡,其遺體被人用樂器焚燒。2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然時諸伶,獨敬新磨尤善俳,其語最著,而不聞其佗過惡。(2)莊宗戲從謙曰:“汝黨存乂、崇韜負我,又教王溫反。復欲何為乎?”21.結(jié)合所學《五代史伶官傳序》,談談你從莊宗“好伶而弒于伶”的故事中得到一個怎樣的啟示?!敬鸢浮?7.D18.B19.A20.(1)然而當時的各位伶官,只有敬新磨特別善于講笑話,他的話也流傳最廣,但沒有聽說他的別的過錯和惡行。(2)莊宗對郭從謙開玩笑說:“你的同黨李存乂、郭崇韜背叛我,你又叫王溫謀反。你還想干什么呢?”21.不可貪圖安逸享樂,應當謹慎行事、防微杜漸?!痉治觥?7.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本題中,“李嗣源兵反”,“李嗣源兵”是主語,“反”意思是反叛,作謂語,本句是主謂結(jié)構(gòu),可以單獨成句,排除B;“向京師”,“向”,動詞作謂語,“京師”,作賓語,后面斷開,排除C;“莊宗至萬勝”,“萬勝”指萬勝鎮(zhèn),地名,是“至”的賓語,后面斷開,排除A。本句譯為:李嗣源的軍隊反叛,攻向京城,莊宗向東退往汴州,然而李嗣源先進入汴州。莊宗到了萬勝鎮(zhèn),不能前進,就又往回走。士兵逃散,還剩二萬余人。故選D。18.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并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B.“一百二十年為一循環(huán)”錯誤。六十年為一循環(huán)。故選B。19.本題考查學生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還請別人給自己取了個藝名叫李天下”錯誤。從原文“又別為優(yōu)名以自目,曰李天下”來看,他的藝名是自己取的。故選A。20.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點:(1)“獨”,只有;“善”,擅長;“俳”,名詞用作動詞,講笑話;“其佗”,其他。(2)“戲”,動詞,開玩笑;“黨”,同黨;“負”,背叛;“復欲何為乎”,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是:復欲為何乎?2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題干要求結(jié)合《五代史伶官傳序》談談從莊宗“好伶而弒于伶”的故事中得到的啟示。作答本題,需要明確《五代史伶官傳序》的主旨?!段宕妨婀賯餍颉肥撬未膶W家歐陽修創(chuàng)作的一篇史論。此文通過對五代時期的后唐盛衰過程的具體分析,推論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和“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結(jié)論,說明國家興衰敗亡不由天命而取決于“人事”,借以告誡當時北宋王朝執(zhí)政者要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力戒驕侈縱欲。本文中莊宗因喜好滑稽戲?qū)檺哿嫒耍白云錇橥?,至于為天子,常身與俳優(yōu)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從他做王,到做天子,他常常與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雜戲,伶人因此而當權,最終導致滅亡。莊宗“好伶而弒于伶”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能貪圖安逸享樂,要做到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參考譯文:(后唐)莊宗既喜好滑稽戲,又通曉音樂,還能譜曲,到現(xiàn)在,汾州、晉州一帶,很多人能唱他唱的歌,稱為“皇帝親自制作”的歌到處都是。他的小名叫亞子,當時有人叫他亞次。另外他又給自己取了個藝名,叫李天下。從他做王,到做天子,他常常與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雜戲,伶人因此而當權,最終導致滅亡。然而當時的各位伶官,只有敬新磨特別善于講笑話,他的話也流傳最廣,但沒有聽說他的別的過錯和惡行。那些敗壞政治禍亂國家的伶官,以景進、史彥瓊、郭從謙三人為最。郭門高名字叫從謙,門高是他的藝名。他雖然是憑著伶官的身份飛黃騰達,但曾經(jīng)有軍功,所以莊宗任命他為從馬直指揮使。從馬直,就是皇帝的親軍。郭從謙因為姓郭,就認郭崇韜為叔父,皇弟李存乂又收他為養(yǎng)子。郭崇韜死,李存乂被囚禁,郭從謙在軍中擺酒,憤然流下眼淚,訴說兩個人的冤屈。這時,從馬直的士兵王溫在宮中宿衛(wèi),夜里密謀作亂,事情被發(fā)覺而被殺。莊宗對郭從謙開玩笑說:“你的同黨李存乂、郭崇韜背叛我,你又叫王溫謀反。你還想干什么呢?”郭從謙很害怕,回去之后就刺激他手下士兵說:“花光你們的錢財,吃肉喝酒,不要為以后打算了?!笔孔鋯査壒剩鶑闹t就說:“皇上因為王溫的緣故,等到攻破鄴,就把你們這些人全部坑殺。”士卒們相信了他,全都想叛亂。李嗣源的軍隊反叛,攻向京城,莊宗向東退往汴州,然而李嗣源先進入汴州。莊宗到了萬勝鎮(zhèn),不能前進,就又往回走。士兵逃散,還剩二萬余人。過了幾天,莊宗又向東往汜水去,想扼守關隘抵擋李嗣源。四月丁亥朔日,莊宗在中興殿大會群臣,宰相奏對三刻后結(jié)束。隨從皇帝車駕的黃甲馬軍在宣仁門列陣、步軍在五鳳門列陣等候。莊宗入內(nèi)殿吃飯,郭從謙從軍營中帶著刀劍,率軍攻打興教門,和黃甲軍對射。莊宗聽說叛亂,率領諸王的衛(wèi)士將叛亂士兵趕出興教門。亂兵縱火燒了興教門,沿城墻進入宮中,莊宗殺死了幾十上百人。亂兵從樓上向莊宗射箭,莊宗受重傷,跌倒在絳霄殿走廊下,皇后、諸王及左右侍從全都逃跑。到午時,莊宗駕崩。五坊人善友聚集樂器焚燒了莊宗的遺體。李嗣源進入洛陽,得到他的尸骨,埋葬在新安的雍陵。李嗣源任命郭從謙為景州刺史,不久之后殺了他?!蹲髠鳌飞险f:“國君你從這里開始,就必將以此而結(jié)束?!鼻f宗喜歡唱戲,最終就被郭門高弒殺,尸體被人用樂器焚燒。這難道不是真的嗎?難道不應該戒懼嗎?文言文閱讀上(唐太宗李世民)厲精求治,數(shù)引魏征入臥內(nèi),訪以得失。征知無不言,上皆欣然嘉納,上遣使點兵,封德彝奏“中男雖未十八,其軀干壯大者,亦可并點”。上從之。敕出,魏征固執(zhí)以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數(shù)四,上怒,召而讓之。冬十二月,或告右丞魏征私其親戚,上使御史大夫溫彥博按之,無狀。彥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跡,遠避嫌疑,心雖無私,亦有可責?!鄙狭顝┎┳屨?,且曰:“自今宜存形跡?!彼眨魅胍?,言于上曰:“臣聞君臣同體宜相與盡誠若上下但存形跡則國之興喪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詔?!鄙霄娜辉唬骸拔嵋鸦谥!闭髟侔菰唬骸俺夹业梅钍卤菹?,愿使臣為良臣,勿為忠臣?!鄙显唬骸爸伊加幸援惡??”對曰:“稷、契、皋陶,君臣協(xié)心,俱享尊榮,所謂良臣。龍逄、比干,面折廷爭,身誅國亡,所謂忠臣?!鄙蠍?,賜絹五百匹。貞觀二年春正月,上問魏征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昔堯清問下民,故有苖之惡得以上聞。舜明四目,達四聰,故共、鯀、歡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趙高,以成望夷之禍。梁武帝偏信朱異,以取臺城之辱。隋煬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合之變。是故人君兼聽廣納,則貴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鄙显唬骸吧?。”上謂黃門侍郎王圭曰:“開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許賑給,而令百姓就食山東。比至末年,天下儲積可供五十年。煬帝恃其富饒,侈心無厭,卒亡天下。但使倉庾之積足以備兇年,其余何用哉!”二月,上謂侍臣曰:“人言天子至尊,無所畏憚。朕則不然,上畏皇天之監(jiān)臨,下憚群臣之瞻仰,兢兢業(yè)業(yè),猶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魏征曰:“此誠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終如始則善矣?!?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臣聞君臣同體/宜相與盡誠/若上下但存形跡/則國之興喪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詔B.臣聞君臣同體/宜相與盡誠/若上下但存形跡/則國之興喪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詔C.臣聞君臣同體/宜相與盡/誠若上下但存形跡/則國之興喪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詔D.臣聞君臣同體/宜相與盡/誠若上下但存形跡/則國之興喪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詔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中男,唐初指年滿十六周歲,未滿二十周歲的男子。B.敕,皇帝的詔書或命令,如《賣炭翁》中的“手把文書口稱敕”。C.再拜,古代一種隆重的禮節(jié),先后拜兩次,表達禮節(jié)隆重。D.貞觀,貞觀是李世民的年號,唐太宗是李世民的謚號。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唐太宗聽從了封德彝征用中男為兵的建議,魏征卻總認為這樣不行,一連四次把征兵命令駁回去了,惹得唐太宗大怒。B.有人報告說魏征袒護他的親戚,唐太宗讓溫彥博調(diào)查此事,溫彥博雖查無實據(jù),但認為魏征只是把袒護親戚的形跡隱藏起來了。C.唐太宗和魏征探討國君怎么做才稱為賢明,怎么做就稱為昏暗的問題,魏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以堯帝、舜帝與秦二世等例進行了闡述。D.唐太宗雖然身處天子至高無上之位,卻仍然小心謹慎,擔心自己的所作所為不合天意,不能滿足臣民的期盼。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是故人君兼聽廣納,則貴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②煬帝恃其富饒,侈心無厭,卒亡天下。5.魏征為什么說自己不想做“忠臣”?請簡要概括說明?!敬鸢浮?.A2.D3.B4.①所以國君要廣泛聽取各方意見,那么有權的大臣就不能堵塞蒙蔽,下情就能上達了。②隋煬帝依仗國家富饒,奢侈之心從沒有滿足的時候,終于導致王朝滅亡。5.由于皇帝昏庸,“忠臣”不得不以死抗爭;最終都落個身死國滅的下場。【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臣聽說君主和臣下應該上下一心,互相竭誠相待。如果上下都有所保留,那么國家興亡就難以預料了,臣不敢奉詔。

“盡誠”是動賓結(jié)構(gòu),其后斷開;且“若”表假設,放在句子開頭,其前斷開,排除CD;

“可知”為偏正結(jié)構(gòu),“可”做“知”的狀語,不能斷開;“臣”做“不敢奉詔”的主語,其前斷開,排除B。2.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D.“唐太宗是李世民的謚號”錯。唐太宗是李世民的廟號。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但認為魏征只是把袒護親戚的形跡隱藏起來了”說法錯誤,“征不存形跡,遠避嫌疑,心雖無私,亦有可責”,意思是魏征做事沒有留下痕跡,遠遠避開嫌疑之事,內(nèi)心即使沒有私心,也有可以責備之處。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是故”,所以,因此;“壅蔽”,堵塞蒙蔽;“上通”,上達。

(2)“恃”,依仗;“無厭”,沒有滿足;“卒”,終于、最終。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結(jié)合“龍逢、比干,面折廷爭,身誅國亡,所謂忠臣”可知,“忠臣”是由于皇帝昏庸,大臣不得不以死抗爭,最終都落個身死國滅的下場。B強化訓練(2020·新高考卷Ⅰ·T10~1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本題共5小題,20分)左光斗,字遺直,桐城人。萬歷三十五年進士。除中書舍人。選授御史,巡視中城。捕治吏部豪惡吏,獲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輦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條上三因十四議,詔悉允行。水利大興,北人始知藝稻。鄒元標嘗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種水田利也。”閹人劉朝稱東宮令旨,索戚畹廢莊。光斗不啟封還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閹人憤而去。楊漣劾魏忠賢,光斗與其謀,又與攀龍共發(fā)崔呈秀贓私,忠賢暨其黨咸怒。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忠賢诇知,先二日假會推事與漣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復構(gòu)文言獄,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擁馬首號哭,聲震原野,緹騎亦為雪涕。至則下詔獄酷訊。許顯純誣以受楊鎬、熊廷弼賄,漣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為酷刑所斃,冀下法司,得少緩死為后圖。諸人俱自誣服,光斗坐贓二萬。忠賢乃矯旨,仍令顯純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諸人始悔失計。容城孫奇逢者,節(jié)俠士也,與定興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輔,倡議醵金,諸生爭應之。得金數(shù)千,謀代輸,緩其獄,而光斗與漣已同日為獄卒所斃,時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贓猶未竟。忠賢令撫按嚴追,系其群從十四人。長兄光霽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應秋猶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諸人家族盡破。忠賢既誅,贈光斗右都御史,錄其一子。已,再贈太子少保。福王時,追謚忠毅。(節(jié)選自《明史·左光斗傳》)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B.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C.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D.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能力?!窘馕觥窟xB?!爸屹t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都是“劾”的內(nèi)容,中間不應斷開,排除A、C兩項;“十一月二日”是“上之”的狀語,中間不應斷開,排除C、D兩項。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輦下,又稱為輦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車駕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稱。B.東宮是古代皇家宮殿的稱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宮,文中用來借指太子。C.殿下是古代對太子、諸王、丞相的敬稱,禮尊意味次于敬稱皇帝的陛下。D.追比指舊時地方官吏嚴逼限期辦事,逾期以杖責等表示警懲,繼續(xù)追逼?!久}意圖】本題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解析】C?!皩μ?、諸王、丞相的敬稱”錯誤,“殿下”是中國古代對皇后、皇太子、諸王的敬稱,沒有“丞相”?!局R拓展】殿下、陛下等稱呼的區(qū)別及來歷(1)陛下?!氨菹隆钡摹氨荨?是指帝王宮殿的臺階?!墩f文》:升高階也。從阜,坒聲。本義是臺階,特指皇宮的臺階。當?shù)弁跖c臣子談話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臺階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稱“陛下”,意思是通過在您臺階下的臣屬向您傳達卑者的話,表示卑者向尊者進言。后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稱。(2)殿下?!暗钕隆痹瓉硪彩菍μ熳拥木捶Q。漢代以后,變?yōu)閷μ?、親王的尊稱。唐代以后,唯太子、皇太后、皇后稱“殿下”。(3)閣下。舊時對別人的尊稱,也常用于書信中。原意也是由于親朋同輩間相互見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閣下的侍從轉(zhuǎn)告,而將侍從稱“閣下”的。后來逐漸演變?yōu)樽鸱Q至友親朋的敬辭。今多用于外交場合。(4)膝下。子女幼時依于父母的膝下,因而“膝下”表示幼年。后來借指父母,有親切之意。后用以表示對父母的愛慕;并在與父母通信時,用為敬辭。(5)麾下?!镑庀隆钡摹镑狻?旌旗之屬,是將帥用以指揮的旗幟?!镑庀隆币嗍菍浀木捶Q。(6)在下。舊時用作自稱的謙辭。古時坐席,尊長者在上,所以自稱“在下”。古人常用“區(qū)區(qū)在下”表自謙,同樣“區(qū)區(qū)”亦能代表“在下”。(7)足下。在古代,下對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意為“您”。足下,屬稱對方的敬辭。戰(zhàn)國以后,不僅是臣下對君主,同輩之間也可以用“足下”來稱呼。無論是下對上,還是同輩相稱,“足下”都帶有敬意?!斗Q謂錄》說:“古稱人君,亦以‘足下’稱之,則‘足下’之為尊稱?!?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左光斗為人剛直,大力整肅史治。他的字為遺直,正與他的性格相符;他擔任御史時,捕治吏部惡吏,起獲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極大震驚。B.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對無理要求。他的建議得以施行,水利大興,百姓得利;劉朝以東宮名義索取戚畹廢莊,他將信件原封返還,堅決拒絕。C.左光斗揭露贓私,受到小人陷害。他與人彈劾魏忠賢,揭發(fā)崔呈秀,引起魏忠賢及其黨羽的憤恨,魏以先發(fā)制人的手段,繞過法司,害死光斗。D.左光斗飽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連,母親、兄長以及同宗群從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賢被誅,他才受到追贈,謚為忠毅?!久}意圖】本題考查對文言文內(nèi)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窘馕觥窟xD。從原文“忠賢令撫按嚴追,系其群從十四人。長兄光霽坐累死,母以哭子死”中可看出,左光斗的母親是因左光斗長兄被連累致死而悲傷去世,不是“被迫害致死”中的一員,選項“母親、兄長以及同宗群從十余人被迫害致死”錯誤。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漣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為酷刑所斃,冀下法司,得少緩死為后圖。譯文:

(2)都御史周應秋猶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諸人家族盡破。譯文: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答案:(1)楊漣等起初不招認,隨后擔心不招認會被酷刑斃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緩死,日后再做謀劃。(已而:不久,隨后;為……所:被動句;冀:希望;少:稍稍;為后圖:為今后之計做打算,即打算今后再澄清真相。)(2)都御史周應秋還認為主管官員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猶:還,尚且;以:認為;趣:同“促”,催促,促使;由是:因而。)14.孫奇逢等為什么倡議湊集金錢救左光斗?救助成功沒有?請簡要說明。(3分)答: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理解和篩選文本信息并概括內(nèi)容的能力?!窘馕觥繌脑摹叭莩菍O奇逢者,節(jié)俠士也,與定興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輔,倡議醵金”中可知,孫奇逢是認為左光斗對京城人民有恩德,所以倡議湊集金錢救助;從原文“得金數(shù)千,謀代輸,緩其獄,而光斗與漣已同日為獄卒所斃”中可知,營救沒能成功,左光斗與楊漣已經(jīng)在同一天被獄卒殺害。答案:第一問:左光斗對京都附近地區(qū)有恩德。第二問:沒有成功,在救助過程中左光斗被害。附【參考譯文】左斗光,字遺直,桐城人。萬歷三十五年考中進士。后來升為中書舍人。被選拔授予御史官職,負責巡視京城。其間收捕處理了吏部的一些兇悍作惡的官吏,收繳假印七十多枚,揭露假官一百多人,整個京城都為之震動驚悚。派出管理屯田,于是上書陳述“三因十四議”,皇帝下詔都允許他們實行。農(nóng)田水利大規(guī)模地興修,北方人開始知道種植水稻。鄒元標曾說:“三十年以前,京城的人民不知道稻草是什么東西,現(xiàn)在到處都是水稻,這是興修農(nóng)田水利的功勞。”宦官劉朝聲稱有東宮的旨意,索取外戚親貴的廢田。左光斗不拆封退回了,說:“國家的每一尺土地都是殿下的,今天怎么敢私人接受。”宦官氣憤地離開了。楊漣彈劾魏忠賢,左光斗和他一起謀劃,又和高攀龍一起揭發(fā)崔呈秀貪贓,魏忠賢和他的黨羽都非常怨恨。等魏忠賢驅(qū)逐了趙南星、高攀龍、魏大中以后,接著將驅(qū)逐楊漣、左光斗。左光斗很氣憤,草擬奏疏,彈劾魏忠賢和魏廣微有三十二條當斬罪,準備十一月二日奏上,預先將妻子兒女遣還原籍。魏忠賢偵知,提前兩天將他和楊漣二人一起免職。奸邪小人還不解恨,又制造文言案,將左光斗的名字掛上,派差役前往逮治。父老鄉(xiāng)親抱著馬頭號哭,聲震原野,差役也為之流淚。到京后,左光斗被關入詔獄,嚴刑拷問。許顯純誣蔑他們收受楊鎬和熊廷弼的賄賂,楊漣等起初不招認,隨后擔心不招認會被酷刑斃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緩死,日后再做謀劃。于是他們都承認了那些莫須有的罪名,左光斗也虛擔了收受賄銀二萬兩的罪名。魏忠賢于是假托圣旨,仍命許顯純每過五天就追贓拷打一次,不交給法司,楊漣等人這才后悔自己失算了。容城人孫奇逢,是一個節(jié)義俠氣之士,和定興人鹿正一起,認為光斗為官時對京城人民有恩德,倡議為他們湊齊錢款,人們爭相響應。共捐得數(shù)千金,商量要代他們繳納罰金,來緩解他們的訟事,但左光斗和楊漣已經(jīng)在同一天被獄卒殺害,當時是天啟五年(1625)七月二十六日,左光斗享年五十一歲。左光斗死后,贓物追查還未結(jié)束。魏忠賢命令撫按嚴厲追繳,拘捕光斗同族兄弟子侄十四人。長兄左光霽因被牽連治罪而死,母親因哭泣喪子悲傷而死。都御史周應秋還認為主管官員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魏忠賢被殺后,朝廷追賜左光斗為右都御史,錄用了他的一個兒子。福王時,追認謚號為“忠毅”。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戰(zhàn)車萬乘,奮去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糸天府,天下之雄國也。以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諸侯,呑天下,稱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鼻赝踉唬骸肮讶寺勚?,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愿以異日。”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縢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愧色。歸至家,乃夜發(fā)書,陳篋數(shù)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烏集闕,見說趙王于華屋之下,抵掌而談。趙王大悅,封為武安君。受相印,革車百乘,錦繡千純,白璧百雙,黃金萬溢,以隨其后,約從散橫,以抑強秦。故蘇秦相于趙而關不通。當此之時,天下之大,萬民之眾,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決蘇秦之策。不費斗糧,未煩一兵,未戰(zhàn)一士,未絕一弦,未折一矢,諸侯相親,賢于兄弟。夫賢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從,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廟之內(nèi),不式于四境之外。當秦之隆,黃金萬溢為用,轉(zhuǎn)轂連騎,炫熿于道,山東之國,從風而服,使趙大重。且夫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戶棬樞之士耳,伏軾撙銜,橫歷天下,廷說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一》)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B.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C.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岀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D.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限,文中指屏障、險阻;與“嚴限追比”“越長城之限”中的“限”均不相同。B.文章,文中指國家的法令、禮樂制度;今通稱獨立成篇、有組織的文字為文章。C.溢,通“鎰”,與“錙”“銖”“尋”等均為古代重量單位,只是所指重量不等。D.《戰(zhàn)國策》,西漢劉向編訂的國別體史書,全書計三十三卷,十二國“策”論。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蘇秦不僅面見,而且連續(xù)十次上書秦王,最終失意而歸,潛心研讀,這種堅韌不拔的意志、刻苦好學的精神值得贊揚。B.蘇秦遠赴秦國游說秦王連橫而受挫,最主要的原因是蘇秦此時還沒有掌握《太公陰符》,使秦王覺得他只會夸夸其談。C.蘇秦精研《太公陰符》一整年,得其精要,這大大增強了他游說諸侯的信心;他成功游說趙王而為趙相,合縱而抗秦。D.蘇秦游說秦王高談闊論,頗顯辯士口若懸河之才;游說趙王,則隱其辭鋒,簡言“抵掌而談”:縱橫家形象躍然紙上。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②橫歷天下,廷說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5.本文評說蘇秦“約從散橫”的效果是什么?請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簡要概括?!敬鸢浮?.D2.C3.B4.①(他穿的)黑色貂皮衣服破舊了,百斤的黃金花光了,費用全部用盡,(只好)離開秦國回到老家。②(蘇秦)縱橫游歷天下,在各諸侯國的朝廷上游說君王,使各諸侯君王的親信不敢開口,天下沒有誰敢與他相抗衡了。5.評說蘇秦“約從散橫”的效果:①蘇秦本人地位大大提升;②壓制強秦,提高趙國地位;③使六國和平相處、人民生活安定。【解析】1.文言文斷句首在理解有關語句的意思,而掌握斷句基本方法也很重要:重語感,通過默讀心悟,感知語脈走向;明詞性,特別要區(qū)分一些人名、地名、官職名;辨句式,結(jié)合平時學習的文言句式作出準確判斷;尋標志,如對話常用“云”“曰”等詞語引起;據(jù)修辭,文言文中常用排比、對偶、反復、頂真等辭格;比異同,比較各備選項,略過相同之處,對不同之處細加辨析。原文標點如下: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C項中“尋”為古代長度單位。

3.B項“最主要的原因是蘇秦此時還沒有掌握《太公陰符》,使秦王覺得他只會夸夸其談”的表述沒有文本依據(jù)。從原文看,秦王沒有接受蘇秦謀略的主要原因是:秦王覺得“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即秦國還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實現(xiàn)連橫之策的條件還不具備。

4.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

①弊,破舊,乏絕,用光;去,離開。譯文:①(他穿的)黑色貂皮衣服破舊了,百斤的黃金花光了,費用全部用盡,(只好)離開秦國回到老家。

②說,游說;杜,使……閉口;伉,同“抗”,抗衡。譯文:②(蘇秦)縱橫游歷天下,在各諸侯國的朝廷上游說君王,使各諸侯君王的親信不敢開口,天下沒有誰敢與他相抗衡了。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信息,歸納要點的能力。原文說“趙王大悅,封為武安君。受相印,革車百乘,錦繡千純,白璧百雙,黃金萬溢”,由此可知,蘇秦本人地位大大提升。

原文說“約從散橫,以抑強秦。故蘇秦相于趙而關不通。當此之時,天下之大,萬民之眾,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決蘇秦之策”,由此可知,壓制強秦,提高趙國地位。

原文說“不費斗糧,未煩一兵,未戰(zhàn)一士,未絕一弦,未折一矢,諸侯相親,賢于兄弟。夫賢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從”,由此可知,使六國和平相處、人民生活安定。文言文閱讀皇太子即位,以明年為弘治元年。召致仕南京兵部尚書王恕為吏部尚書。時恕負重望,其居冢宰,銓政多厘正焉。上視學,釋奠先師,王恕請加禮子孔子前,特用幣,改太牢。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書馬文升為左都御史,蓋上在東宮時,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奮勵,知無不言。二月,上耕籍田畢,宴群臣。教坊以雜伎承應,或出褻語。文升厲色曰:“新天子當知稼穡艱難,豈宜以此瀆亂宸聰!”即斥去。初開經(jīng)筵。吏部尚書王恕上言:“正統(tǒng)以來每日止一朝臣下進見不過片時圣主雖聰明豈能盡察不過寄聰明于左右欲察識之真,必須陛下日御便殿,宣召諸大臣詳論治道,謀議政事,或令其專對,或閱其章奏。如此非惟可以識大臣,而隨材任使,亦可以啟沃圣心而進于高明矣?!蓖跛樯袝?,不避權貴,請謁路絕。召兩廣總督劉大夏為兵部尚書。大夏素以安內(nèi)攘外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廣東、廣西,一歲再求去,皆不許。既延謝,上御帷殿,召問之曰:“朕素用卿,而數(shù)辭疾何也?”大夏對曰:“臣老且病,今天下民窮財盡,萬一不虞,責在兵部。臣自度力不足辦,故辭耳?!鄙夏弧>訑?shù)日,復召問:“征斂俱有當,何至今而獨言民窮財盡也?”大夏對曰:“止謂其不盡有常耳,他固未暇論。即臣在廣西取鐸木,廣東市香藥,費固以萬計?!鄙显唬骸叭粝蛘哐灾?,固已停止矣。其他征斂,可一一議革也。”上嘆息曰:“朕在位久不能知何稱為人主!”乃令九卿大臣,各以其職言軍民弊政,而擇行之。召大學士劉健等議日講事,上曰:“講書須推明圣賢之旨,直言無諱。且先生輩與翰林諸官,是輔導之職,皆所當言?!苯υ唬骸俺嫉热舨桓已?,則其余百官無復敢言者矣。”上曰:“然。”五月,帝不豫。庚寅,召大學士劉健等受顧命。上曰:“東宮聰明,但年幼,好逸樂,諸先生須輔之以正道,俾為今主?!苯〉冉赃凳自唬骸俺嫉雀也槐M力?!毙⒆谥溃饔刑煜掳儆嗄暌?。海內(nèi)宴安,戶口繁多,兵革休息,盜賊不作,可謂和樂者乎?。ü?jié)選自《明史紀事本末?弘治君臣》,有刪改)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正統(tǒng)以來/每日止一朝臣/下進見不過片時/圣主雖聰/明豈能盡察/不過寄聰/明于左右/B.正統(tǒng)以來/每日止一朝/臣下進見/不過片時/圣主雖聰明/豈能盡察/不過寄聰明于左右/C.正統(tǒng)以來/每日止一朝臣下/進見/不過片時/圣主雖聰/明豈能盡察/不過寄聰明于左右/D.正統(tǒng)以來/每日止一朝/臣下進/見不過片時/圣主雖聰明/豈能盡察/不過寄聰明于左右/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冢宰,在周朝時是六卿之首,亦稱太宰,后來冢宰也是吏部尚書的代稱。B.太牢,古代祭祀時,牛羊豬三牲全備為太牢,有時只用一牛也可稱太牢。C.經(jīng)筵,指古代帝王為講論經(jīng)史而特設的講席,由皇帝給百官講授治國之道。D.顧命,指帝王臨終遺命。帝王臨終前托以治國重任的大臣稱為“顧命大臣”。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明孝宗即位,征召已經(jīng)退休的王恕為吏部尚書,王恕倚仗自己的名望在選拔官吏上很有作為。他在任時私下求官的路子斷絕。B.明孝宗在做太子時就知道馬文升的名聲,登基后讓他做左都御史,馬文升感恩知遇,知無不言。他對教坊的褻瀆之語嚴加斥責。C.劉大夏向皇帝解釋年老請辭兵部尚書時提到“民窮財盡”,皇帝耿耿于懷,再次提到此話題,劉大夏借機進諫朝廷征斂過多,皇帝當即停止。D.明孝宗在位時廣開言路,鼓勵大臣直言,采納他們的建議,勵精圖治。劉建等大臣也敢言能諫,君臣意愿相合,關系融洽。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先是,大夏在廣東、廣西,一步再求去,皆不許。②東宮聰明,但年幼,好逸樂,諸先生須輔之以正道,俾為令主。15.王恕勸諫皇帝“日御便殿,宣召諸大臣詳論治道,謀議政事”,可以起到什么效果?請用自己的話概括。【答案】11.B12.C13.C14.①在這之前,劉大夏在廣東、廣西任職,一年之內(nèi)兩次要求離職,朝廷都沒答應。②太子聰明靈敏,但是年紀小而喜好安逸享樂,各位先生必須用正確的道理輔佐他,讓他成為賢明的君主。15.每日與大臣詳論治道,不僅能熟識他們,還能正確任用他們,也可以使皇帝圣心受到啟發(fā),處事更加精進高明。【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正統(tǒng)年間以來,皇帝每天只上朝一次,群臣見皇帝的面只有片刻,這樣,及時皇帝再聰敏過人,哪能對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明察秋毫,因此常常把要辦的事情托付身邊的人去辦。

“臣下”即“臣子”,是“進見”的主語,主謂之間不可斷開,排除AC。

“進見”是固定詞組,下級謁見上級,晚輩謁見長輩,不可斷開,排除D。

12.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C.“指古代帝王為講論經(jīng)史而特設的講席,由皇帝給百官講授治國之道”錯誤,是指漢唐以來帝王為講論經(jīng)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宋代始稱經(jīng)筵,置講官以翰林學士或其他官員充任或兼任。是官員為皇帝講授,太子出閣后,亦有講筵之設。

13.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當即停止”錯誤,原文“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其他征斂,可一一議革也”意思是“那是過去的事情,現(xiàn)在這些征斂都已停止。其他的征斂,可以一一商議革除”,并非所有都“立即停止”。

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先是”,在這之前;“一歲”,一年;“再”,兩次;“許”,答應。

(2)“東宮”,太子;“輔之以正道”,狀語后置,用正確的道理輔佐他;“俾”,使,讓;“為”,成為;“令”,賢明。1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找到王恕勸諫皇帝“日御便殿,宣召諸大臣評論治道,謀議政事”的這句話,確定設題的區(qū)域,然后到后文找到這樣做的效果,即“如此非惟可以識大臣,而隨材任使,亦可以啟沃圣心而進于高明矣”,意思是“這樣做,不僅可以認識和熟悉大臣,而且能夠根據(jù)他們的天資和才干正確任用他們,還可以使皇帝的圣心受到啟發(fā),處理事情會更加聰敏和英明”。據(jù)此進行概括即可。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蔣彥回名津,永州人也,居郡之南郭。少辭家入太學,既無遇于有司則嘆曰士必富貴而得志耶棄而歸市書數(shù)千卷閣以藏焉筑囿,植花木,葺亭榭,以讀書于其間。未幾,囿產(chǎn)玉芝,隧以名焉。山谷黃先生貶宜州,過而賦之。是時,黨禁密甚。士大夫有顧望心。先是,郡守丁注有《玉芝園》詩,山谷之詩蓋次其韻也。丁見之懼,易其本韻二三以異焉。教授侯思孺者,一日突入郡士某之家,命劙其壁山谷留題者,將以告于朝。主人亟劃之乃已。惟彥回日從之游,藏弆其詩文字畫二百余紙。山谷亦樂為彥回作也。明年九月,山谷病革,彥回聞之,往見焉。至則山谷大喜,握手曰:“吾身后,非彥回則誰付?”乃盡出所著書示曰:“惟公所欲取之?!睆┗啬司共凰狡垺I焦燃茸?,為買棺以斂,而以錢二十萬,具舟送之歸鄉(xiāng)云。道鄉(xiāng)鄒先生謫居永,彥回復從之游,歡甚。未幾,道鄉(xiāng)復有昭州之命,留其夫人與其子僦民屋于太平寺后以居,乃行。彥回實經(jīng)紀其家,同其患難而周其乏困。道鄉(xiāng)率月致二書以謝,蓋深德之。其后北歸,臨別之詩可見矣。嗟乎,士窮乃見節(jié)義。若彥回之于二先生,秦越也,非有平生之素。然其慕向二先生之風,既賢也已。況二先生當蛟蛇熊豹狉狉搖牙之鋒,賓客落而朋友缺,淹汩阨塞于荒遠寂寞之地。望風而憎,無仇而擠者滔滔也。而彥回至于死生之際而不變,此古之仁且賢者,族且親者,恩且舊者,猶或難焉。彥回能之,可不謂賢矣哉?予來丞邑,訪其所謂玉芝園者,但見荒煙野草而已。問其子,則觀言者在,老矣。顧其家貧甚,觀言居之淡如也,其猶有彥回之風。(節(jié)選自楊萬里《蔣彥回傳》)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既無遇于有司/則嘆曰士必富貴/而得志耶/棄而歸市/書數(shù)千卷/閣以藏焉/B.既無遇于有司/則嘆曰/士必富貴而得志耶/棄而歸市/書數(shù)千/卷閣以藏焉/C.既無遇于有司/則嘆曰士必富貴而得志耶/棄而歸/市書數(shù)千/卷閣以藏焉/D.既無遇于有司/則嘆曰/士必富貴而得志耶/棄而歸/市書數(shù)千卷/閣以藏焉/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黨禁,禁止列名黨籍者出任官職,元祐黨禁將司馬光、蘇軾、黃庭堅等人列為黨人。B.次其韻,遵照原詩的字數(shù)規(guī)定進行寫作,也叫“步韻”,舊體詩詞的一種寫作方式。C.乏困,文中指缺乏的東西,與《燭之武退秦師》中“共其乏困”的“乏困”相同。D.滔滔,像洪水一樣盛大、普遍,文中指追隨政治風向、憎恨排擠兩位先生的人很多。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蔣彥回年少時離家進太學讀書,卻沒有得到賞識,發(fā)了一通感慨后就棄學回到家鄉(xiāng),建了樓閣來收藏書籍,造了花園來讀書其間,自娛自樂。B.黃庭堅備受朝廷的排擠打擊,世人也對他側(cè)目相看。比如,擔任教授的侯思孺居然闖入一個士人家中,責令他鏟掉墻上黃庭堅題寫的詩歌。C.鄒道鄉(xiāng)再次被貶昭州后,他的妻兒留在永州,租當?shù)匕傩盏姆孔幼≡谔剿潞竺?,而蔣彥回就幫助他家做生意,助他們一起渡過生活的難關。D.蔣彥回在黃庭堅、鄒道鄉(xiāng)落難的時候,與他們親密交往;這種不懼世人眼光、不顧世俗利害的行為,難能可貴,作者楊萬里對此贊嘆不已。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若彥回之于二先生,秦越也,非有平生之素。(2)顧其家貧甚,觀言居之淡如也,其猶有彥回之風。5.“士窮乃見節(jié)義”,在與黃庭堅的交往中,蔣彥回的“節(jié)義”有哪些表現(xiàn)?【答案】1.D2.B3.C4.(1)像蔣彥回和兩位先生的關系,就像秦國和越國(一樣遠),他們平生沒有交情。(2)看到蔣觀言家里非常貧窮,蔣觀言卻淡定地住在那里,他仍然具有蔣彥回的風范。5.①黨禁嚴重時,蔣彥回與黃庭堅交往,收藏其詩文字畫;②黃庭堅病重時,蔣彥回前往探病,不私自占有黃的作品;③在黃庭堅去世后,蔣彥回為其收殮,并送其靈柩回鄉(xiāng)?!窘馕觥?.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的斷句能力。句意:在得不到有司賞識之后,就感嘆道:“讀書人一定要取得富貴之后才算實現(xiàn)理想嗎?”于是他放棄了太學生的身份回到故鄉(xiāng),買了幾千卷書籍,并且建造了一座樓閣來收藏這些書籍?!皠t嘆曰”的“曰”字一般與后文說的話斷開,排除AC。“市書數(shù)千卷”省略了主語,“市書”是動賓短語,中間不宜斷開,“數(shù)千卷”是修飾“書”的,做“書”的后置定語,中間也不宜斷開,排除B。故選D。2.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