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識_第1頁
古代文化常識_第2頁
古代文化常識_第3頁
古代文化常識_第4頁
古代文化常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代文化常識匯總【總述】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她文化燦爛,內涵豐富。方方面面體現(xiàn)著文明,處處存在文化,學習和傳承我國文化遺產中的精華,其渠道之一就是閱讀古代典籍。要讀懂文言文,光有字詞句方面的知識是不夠的,因為文章是文化的載體,是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它必然涉及古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典章制度、禮儀習俗、天文歷法、政治地理、婚姻宮室等等,了解這些必要的古文化常識,對于正確把握文章內容,準確再現(xiàn)古人生活的原貌是很有必要的。因此要學習把握它。古文化常識博大精深,廣泛豐富,下面就我們中學生在閱讀淺顯文言文中常常遇到的有關文化常識逐一扼要地介紹如下。一、官職【要點點擊】古代職官在各個朝代建置都有所不同,情況異常復雜,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1.中央官職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jiān)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后世又演變?yōu)槿×恐?。三省為中書?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zhí)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享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入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政府大權。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院國史編修等。2.地方官職秦漢主要行政區(qū)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qū)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zhèn),設節(jié)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漢代也有州,基本上是監(jiān)察區(qū),中央派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時全國分十幾個道,也是監(jiān)察區(qū),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示例平臺】1.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廉頗藺相如列傳》有司:官吏的通稱,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所以稱官吏為“有司”。2.遂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將兵與備并力逆操。(《赤壁之戰(zhàn)》左右督:正副統(tǒng)帥。3.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鴻門宴》左司馬:官名。4.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鴻門宴》左尹:官名。5.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指南錄后序》右丞相:宋朝官名。樞密使:樞密院長官,掌國家兵權?!鞠嚓P鏈接】下面按歷史年代的順序,介紹一些常見于文言文中的官職。尹春秋時楚國長官一般都稱尹。漢代以后都城的行政長官稱尹,如京兆尹等。元代州、縣長官亦稱尹。如《史記·項羽本紀》中“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辈飞檀貌芬哉普疾?,定吉兇、主祭祀。為朝中之官。射商代置射以掌軍事的一部分。常以百人為單位,佩以弓弩,其官稱“百射”。太師西周、晉、楚置太師為輔助國君的官。歷代沿襲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皆為中央參與朝政的輔君之官。周代有時稱樂官為太師。太宰西周設置的“六太”中“三右”之首,管理王室奴隸和財物的官。司徒始于西周,金文多作“司土”,可見為管理土地和耕作之官。司空始于西周,金文多作“司工”,為掌管工程及百官職事的官。西漢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司馬一般為軍事官員。西周始設司馬,為掌管軍政和軍賦的官。漢武帝罷太尉置大司馬。后世則為兵部尚書的別稱,侍郎為少司馬。另自漢始,大將軍下設司馬之職;魏晉至宋,司馬為軍府之官;唐為郡的佐官;明清稱府同知為司馬。司寇西周始置。春秋、戰(zhàn)國沿用,為管理刑獄糾察之官。后世多以大司寇為刑部尚書的別稱,侍郎為少司寇。左徒戰(zhàn)國時楚國設置,參政議政,輔王頒布命令,兼管外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毕鄧喈敯俟僦L,后亦稱相邦、丞相等。春秋時,齊景公始設左右相。秦始稱丞相,為輔佐皇帝的最高官職。將軍戰(zhàn)國時文武分家,相為文官之長,將為武官之長。漢代以后,將軍名號漸多,諸如大將軍、驃騎將軍等。郎中令戰(zhàn)國時始設郎中,秦置郎中令,是掌管宮內傳達和警衛(wèi)的官。晉至南北朝,為尚書曹司的長官。隋唐至清皆沿置郎中,分掌各司事務,為尚書、侍郎、丞以下的高級部員。太仆春秋時已設置的管理王宮車馬的官。秦漢沿置為九卿之一,掌皇帝輿馬、車政。廷尉戰(zhàn)國時秦置廷尉掌管司法。漢景帝時改稱大理,武帝時又改廷尉,掌刑獄,為九卿之一。北齊始稱大理寺卿,沿至明清不改。令春秋、戰(zhàn)國時楚國的最高職官,掌軍政大權。明清之際對縣長稱令或尹,知縣、府尹亦合稱令尹?!读凝S志異·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恩蔭?!比偞蠓驊?zhàn)國時楚國設置掌管昭、屈、景三氏貴族的官。屈原就任過此職。丞相始設于戰(zhàn)國,初稱“相”、“相國”、“相邦”,為百官之長。秦始稱丞相,為輔佐皇帝的最高官職。西漢時與太尉、御史大夫合稱“三公”。西漢末年改稱大司徒,東漢末年又復原稱。宰相泛指封建朝廷主輔皇帝、總攬政務之臣,歷代名稱權限大小各有所異。秦和西漢宰相即相國或丞相;東漢司徒相當丞相,與司空、太尉共掌政務;魏晉以后,以中書監(jiān)、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仆射以及重要的將軍等官執(zhí)政者為宰相,隋唐定制,以三省長官(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仆射)為宰相;唐代中期以后,由君主主持選任他官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職銜,方為宰相。大司徒西漢哀帝劉欣廢丞相之稱,置大司徒,與大司馬、大司空,并稱“三公”。御史大夫秦、漢時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長官,掌監(jiān)察,兼為丞相之副。西漢時丞相缺位,常以此職遞補。隋唐有此職,但與漢制不同,未管監(jiān)察、執(zhí)法,為御史臺的長官。御史戰(zhàn)國時,御史多為國君秘書,送往迎來,述史記事,為史官。漢代以后多指侍御史,為殿前要員,因職不同,可另加職銜,如:漢有侍御史、治書御史;東漢侍御史管糾察等。明清僅存監(jiān)察御史。太尉秦始置,為中央軍事首腦,與丞相、御史大夫并稱“三公”。西漢沿用,武帝劉徹改為大司馬。東漢時太尉與司徒、司空并稱“三公”。九卿官名總稱之一。卿,一直為古代朝廷執(zhí)政官,春秋、戰(zhàn)國時各國普遍設卿,且分上中下三級。各朝分類各有不同。少府戰(zhàn)國始置,秦漢沿用。掌山海池澤的收入和皇室工業(yè)制造,為“九卿”之一。校尉漢時武官,位在將軍之下。漢武帝軍隊編制設有八校,統(tǒng)帶一校的職官稱校尉。唐代三百人為團,團有校尉。衙內唐代稱警衛(wèi)官為衙內。因多以官府子弟充任,故后稱官府子弟為衙內。大夫古代奴隸制、封建社會在君王之下設有卿、大夫、士三級。各朝對大夫有不同類別的稱謂,如御史大夫、光祿大夫等,至明清廢止此稱。尚書始置于戰(zhàn)國,或稱掌書。秦時為少府的屬官,掌殿內之書;漢成帝設尚書員,閱群臣奏章,位低權盛;漢武帝設尚書五人,分曹治事;東漢尚書正式成為協(xié)理皇帝政務的官員。各朝尚書的職務范圍各有不同。侍郎漢代郎官之一,職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后,為尚書的屬官,初為郎中,滿一年為尚書郎,三年稱侍郎。郎中始置于戰(zhàn)國,漢代沿置,屬郎中令,管理車、騎、門戶,并內充侍衛(wèi),外從作戰(zhàn)。刺史秦置刺史,監(jiān)督天下各郡。刺,檢舉不法;史,皇帝所使。此職有時高于郡守,有時低于郡守,各朝不同。唐代刺史為節(jié)度使、觀察使的屬官,唐代岑參、韋應物、韓愈等都曾任此種職務??な貞?zhàn)國時置,戍守邊郡,為武官名,后漸演化為地方長官。秦以郡為最高地方行政區(qū),置郡守以治其郡。漢景帝改郡守為太守。太守戰(zhàn)國時本為郡守的尊稱,自漢景帝改稱一郡之長,歷代沿用不改。明清時太守指知府。府君官名別稱,漢代尊稱太守為府君。補闕唐代武則天時置。職務規(guī)諫皇帝、舉薦人才。北宋時改為左右司諫。左右補闕與左右拾遺合稱“遺補”。拾遺唐代武則天時設的諫官。職務與補闕同。杜甫曾任左拾遺。參軍東漢末年有參丞相軍事之稱,即參謀軍務,簡稱參軍。權位頗重。只是參軍前冠以各職因時因事而異。如陶淵明曾任鎮(zhèn)軍參軍,李白任右衛(wèi)率府曹參軍,白居易任京兆府戶曹參軍等。侍從為封建王朝君王顧問或某部長官顧問的統(tǒng)稱。提轄宋代州、郡多置武職提轄兵甲,簡稱提轄。有時由守臣兼任,主掌統(tǒng)轄地方軍隊,教閱演練,緝捕賊盜。南宋時,主茶、鹽專賣的都茶場,主采雜物的雜賣場,主宮廷奇珍雜物的文思院和主藏金銀錢帛的左藏皆設提轄。通判宋初在各州、府始置。為州、府長官共理政務。明清兩代設于各府,主管糧運及農田水利等事務。陸游曾任鎮(zhèn)江通判,王安石曾任舒州通判。中堂宰相的別稱。北宋已有此稱謂。元代沿用。明清則為大學士的稱呼。明大學士實掌宰相之職,內閣辦公,中書居東西兩房,而大學士居中,故稱中堂。欽差大臣明清時,凡由皇帝親自派遣,出外辦某專項重大事件的官員,皆以此稱。中丞本為御史大夫的屬官,職掌公卿奏事、舉劾案章。知府宋代命令朝臣充任府的長官,稱為知(主持)某府事,簡稱知府。歐陽修曾任此職。幫辦清代后期,中央及地方臨時機構中主管官的佐官職前冠以官務名號。把總屬中級領兵官。統(tǒng)帶清末新軍制,統(tǒng)轄一團的長官稱為統(tǒng)帶,也稱標統(tǒng)。管帶統(tǒng)轄一營的長官稱為管帶。海軍的艦長也用此稱謂。二、科舉【要點點擊】古有鄉(xiāng)舉里選之說?!吨芏Y·地官·鄉(xiāng)大夫》講到三年舉行一次“大比”,以考查鄉(xiāng)人的“德行道藝”,選拔賢能的人才?!抖Y記·王制》提到“鄉(xiāng)論秀士”經過逐級選拔,有所謂俊士、進士等名稱?!抖Y記·射義》還提到諸侯貢士于天子。這些說法雖然不能證明先秦確有貢舉制度,但是后世科舉制度上的一些說法和用語,有的是從這里來的。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因年代的不同分為兩種形式:1.漢代實行征辟和薦舉制征:是由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辟:是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薦舉,例如:①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②公車特征拜郎中。(《張衡傳》)魏晉實行九品中正制。2.隋唐以后實行科舉制科舉制是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備的科舉考試制度。共分四級(見下表明清科舉簡表考試內容主要是八股文,或稱制藝、時文、四書文(就四書范圍出題)。漢代已有考試取士之法,但屬臨時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廢除世族壟斷的九品中正制,于公元587年設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煬帝時始置進士科。1898年,清光緒帝一度改變科舉辦法,廢止八股。變法失敗后復舊。1905年推行學校教育,科舉制度即廢除?!臼纠脚_】1.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yè),久不售。(《促織》童子:童子、童生,又叫“儒生”,科舉時代,還沒考取秀才的讀書人,不論年紀大小,都稱為“童生”。2.二十忝科名,聞喜宴獨不戴花,同年曰……同年:科舉時代同榜錄取的人互稱“同年”。3.又囑學使俾入邑庠。(《促織》邑庠(yìxiáng):邑,縣;庠,學校,縣立學校。【相關鏈接】私塾古代私人辦學的一種。西周以前,教育官辦,學在官府。春秋時,孔子首開私人講學新風,各種私人辦學方式漸盛。私塾一般只有一個教師,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學科、教材、學業(yè)年限皆隨時改,沒有一定。鄉(xiāng)學夏、商、周時期設于地方的貴族子弟學校。夏代始有正式學校。西周時學校有兩種:王都或國都設有“國學”,各地方有“鄉(xiāng)學”。庠序古代學校的統(tǒng)稱。太學封建社會教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國子學封建社會的最高學府。晉武帝始設,與太學并立。屬于貴族高級官僚子弟學校,故稱“國子學”。北齊時曾改名“國子寺”,隋煬帝時改為“國子監(jiān)”,明清兩代的國子監(jiān),為中央教育機關,兼具國子學性質。1905年廢除。博士宋代以前的掌管傳授經學知識或其他專業(yè)知識的學官。漢武帝時設五經博士,招收弟子,博士已成為專掌儒家經學傳授的教官。后代沿用?;蚍Q國子博士,或稱四門博士。助教宋代以前協(xié)理博士傳授知識的學官。西晉始立國子學,置助教,協(xié)助國子博士傳授儒家經學。貢士古代向最高統(tǒng)治者推舉人才的制度。另外,明清時會試考中者也稱為“貢士”??萍卓婆e考試的別稱。漢代舉士要進行“策試”,唐代取士也經中央考試,皆分甲、乙等科,論科授官。后世因稱科舉為“科甲”,經科舉考試被錄取者稱為“科甲出身”。三甲即殿試科考的等次。漢時課士即分甲、乙、丙三科,明清殿試結果皆以“甲”稱之,但分三甲錄取,簡稱“三甲”。童生試明清兩代取得生員(秀才)資格的入學考試。應考的人不論年齡大小,都稱童生。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三年內舉行兩次。丑、未、辰、戌年為歲考,寅、巳、亥年為科考??h試清代由各縣縣官主持的考試,試期多在二月。一般考五場,各場分別考八股文、帖詩、經論、律賦等科。府試清代由府(或直隸州)一級主持的考試。院試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考試。府試錄取者才有資格參加院試。錄取者叫生員。鄉(xiāng)試明清兩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城(包括京都)的考試。這是正式科舉考試的第一級。由皇帝派正副主考官主持,應試者皆為本省學政巡回科考中成績優(yōu)良的秀才。鄉(xiāng)試取中者稱舉人,第一名稱“解元”。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舉行的考試,鄉(xiāng)試后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各省的舉人皆可應考??贾姓叻Q貢生,有資格參加殿試,貢士第一名叫會元。會試后一般還要舉行復試。殿試會試之后,由皇帝對會試考中的貢士在殿廷上親自策問的考試,亦稱“廷試”。這是正式科舉考試的最高一級。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及第科舉考中之稱。五魁科舉鄉(xiāng)試中的前五名。榜又稱“紅案”。清代科考后皆張紅榜公布名次。鼎甲狀元、榜眼、探花的總稱。三元科舉考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習慣上稱“三元”。明代亦稱廷試前三名的狀元、榜眼、探花為“三元”。武科科舉制度中專為選拔武官而設的科目,始于唐代,稱為武舉。以后歷朝皆因之。至明代中期始定武鄉(xiāng)試、武會試之制。清沿襲,考試科目為馬箭、步箭、弓、刀、石,均名外場;默寫武經為內場。其院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及童生、生員、舉人、進士、狀元等名目俱與文科同。武魁“五經魁”的簡稱。清代用以稱鄉(xiāng)試及會試的前五名。學究1.唐代取士,明經一科有“學究一經”的科目;宋代簡稱“學究”,為禮部貢舉十科之一。應學究試者,專重記誦,未必通曉文義,故有才思之士,皆重進士科而輕學究。2.泛稱儒生。大比明清時三年舉行一次的鄉(xiāng)試,也稱“大比”。鼎甲科舉制度中狀元、榜眼、探花的總稱。宋以后進士一甲共三名,鼎為三足,故稱。狀元居鼎甲之首,也稱鼎元。唐代,則指前三名。孝廉1.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指孝悌;廉,指清廉。始于董仲舒賢良對策時的奏請,由各郡國在所屬吏民中薦舉孝、廉各一人,后合稱為“孝廉”。2.明清兩代舉人的別稱。辟除漢代高級官員任用屬官的高度。中央最高行政長官如三公,地方官如州牧、郡守,都可自行聘任僚屬,然后向朝廷推薦。與后代大小官吏都由吏部銓選的制度不同。辟,征召;除:授官之意。歲貢科舉制度中貢入國子監(jiān)的生員之一種。每年從府、州、縣學中選送廩生升入國子監(jiān)肄業(yè),因稱歲貢。及第科舉應試中選之稱。唐代,進士考試合格謂之及第。明清只殿試一甲第一、二、三名賜進士及第,其余的稱進士出身或同進士出身,不稱及第。出身科舉時代為考中錄選者所規(guī)定的身份、資格。回避清代科舉考試制度,形式上為防止考場內官員作弊,規(guī)定凡鄉(xiāng)試、會試之簾官的子弟與至親,不許入場,謂之回避。其制度源于唐代。六藝周代教育貴族子弟的六種科目。“藝”為“藝能”之意。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傲嚒敝小岸Y”、“樂”、“射”、“御”,稱為“大藝”,是貴族從政必備之術,要深入學習;“書”與“數(shù)”稱為“小藝”,是民生日用之所需,是必修課。雁塔題名唐代新進士及第,賜宴后,有前往慈恩寺,在大雁塔下題寫自己姓名與詩的風尚。后因此稱考中進士為“雁塔題名”。科場科舉考試的場所。貢院科舉時代舉行會試及殿試之所。唐代始置,為禮部試士處。狀元坊科學時代,殿試第一名稱狀元,封建王朝為獎勵士人走科舉道路,在狀元及第后,命有司于其本鄉(xiāng)居宅附近建立狀元牌坊,宋時已有此制。同年錄清代鄉(xiāng)、會試同榜舉人、進士的題名錄。上載各人履歷,以考中的名次為序。學正宋、元、明、清國子監(jiān)所屬學官。掌學規(guī)與訓導,協(xié)助博士教學。位在博士、助教之下。聞喜宴宋代,科舉制度規(guī)定為新進士舉行的宴會。榜科舉考試后,頒示錄取者名次的布告。助教學官名。西晉武帝咸寧間立國子學,始置助教,協(xié)助博士教授。明清兩代,僅國子監(jiān)有助教。副榜亦稱“備榜”??婆e考試中的一種附加榜示。即于錄取正卷外,另取若干名之意。納貢科舉制度中貢入國子監(jiān)的生員之一種。明代準許人捐納錢財入國子監(jiān),由生員納捐的稱納貢;由普通身份納捐的稱例監(jiān)。性質與清代的例貢相近。恩榮宴元、明、清三代,科舉制度規(guī)定為新進士舉行的宴會。朝元清代新科進士參加朝考,選用庶吉士,其第一名稱為朝元。儒學自唐代起,封建王朝在府、州、縣、路等行政區(qū)域內設立學校,元、明、清以來,通稱為儒學,設有儒學教授、學正、教諭、訓導等職,掌教誨所屬生員。國學西周時代為天子及上層貴族子弟設立的學校。按學生年齡又分為大學、小學。“大學”規(guī)模較大,中有五學,分科教授典禮、音樂、文字、舞蹈等?!靶W”,規(guī)模較小,司教的人稱為“小輔”。王太子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大學。案首清代,各省學政于考試后揭曉名次,稱為發(fā)案或出案,頭名即案首。舉人本為被推舉之人。自唐以后為各地鄉(xiāng)貢入京應試者的通稱。明清兩代則為鄉(xiāng)試考中者的專稱。對策應詔回答皇帝有關政事、經義的策問,叫“對策”。漢代取士,也稱射策時作答叫“對策”??偛们宕鞒謺嚨拇蟪?,負責總閱試卷,決定錄取名次。此職大多以大學士及一二品翰林進士充任。三、地理【要點點擊】古代地理知識,包括地區(qū)名、政區(qū)名、城市村鎮(zhèn)名、山川關隘名等。地區(qū)名,如“江表”、“關中”、“山東”等等。政區(qū)名比較復雜,因為各朝代政區(qū)的劃分多有變化。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后來又有十二州說,即從冀州分出幽州和并州,從青州分出營州。秦漢的行政區(qū)主要是郡,如張衡是南陽郡人。漢朝還有由皇帝封的王國,如張衡曾為河間相,河間就是諸侯國名。唐宋的主要行政區(qū)是州,天下共有二百多個州。縣是地方基層行政區(qū),各朝的情況大體相同。此外還有省、路、府、道等,各朝的情況很不一樣。各級政區(qū)官署所在地叫治所。更多的還有城市村鎮(zhèn)名,如大梁、咸陽等;山川關隘名,如江、河、崤山、函谷關等。此外,有些地名還有古稱別稱。【示例平臺】1.秦孝公據(jù)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過秦論》)殽函:殽山和函谷關。殽山,在函谷關的東邊。函谷關,在河南省靈寶縣。雍州:在今陜西省中部北部、甘肅省(除去東南部)、青海省的東南部和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一帶地方。2.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過秦論》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各部落各有名稱,而統(tǒng)稱百越。3.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八州: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梁州。古時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國分別居于其他八州。4.沛公欲王關中。(《鴻門宴》關中:函谷關以西,現(xiàn)在陜西省一帶。5.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鴻門宴》山東:指崤山以東,也就是函谷關以東地區(qū)。【相關鏈接】江表指長江以南的地區(qū)。江東指長江以南的地區(qū)。關中指函谷關以西的地區(qū)。山東指崤山以東的地區(qū)。河北河南指黃河以北和黃河以南的地區(qū)。中國指中原地區(qū)二京亦稱“二都”、“兩都”,東漢時稱東漢都城洛陽為東京,稱西漢舊都長安為西京,合稱“二京”。三輔漢太初元年,置京兆、左馮翊、右扶風三個相當于郡的行政區(qū)。三山古稱福州為“三山”。亦指“三神山”,即傳說中說的蓬萊、方丈、瀛州。三江是眾多水道的總稱。四海古人曾認為九州大地的周圍全是海,因此,“四海”指“天下”,指全國各地。五方指東、西、南、北、中。五岳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搬贰睂V柑┥健0朔焦庞刑靾A地方之說,“八方”指地上的東、南、西、北四方和四隅;東南、東北、西南、西北,有時也稱“八荒”,泛指天下。九州亦稱“九土”,泛指全國各地。也稱“九土”山古稱山是指石山岳古稱高山為岳嶺小而尖的山稱“嶺”丘古稱土山為丘陵古稱大土山為陵中原“中原”大致有兩種含義:指平原、原野;另稱黃河流域中、下游一帶,也稱“中土”、“中州”。先秦時指豫州為“中原”,因其居九州之中得名,后一般泛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南宋時又指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qū)。中國古代稱“中國”,一般指中原一帶,亦即“中原”、“中土”。關中古地域名。戰(zhàn)國至秦漢間,一般稱函谷關以西的地區(qū)為“關中”。關西古地域名。漢唐時期稱函谷關或潼關以西的地區(qū)為“關西”,亦即古秦地。關東古代一般指關隘以東地區(qū)。秦、漢、唐諸王朝皆定都陜西西安一帶,故稱函谷關或潼關以東的今河南、山東等地為“關東”。山東古地區(qū)名。戰(zhàn)國、秦、漢時代指崤山或華山以東為“山東”,有時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國領土。江東古地區(qū)名。長江在今蕪湖至南京河段接近于南北流向,古代因稱其以東及以下南岸地區(qū)為“江東”。江表古地區(qū)名。一般指長江南岸的廣大地區(qū)。以中原為視點,看長江南岸為長江以外,故稱“江表”。江左古地區(qū)名。古人在地理上以東為左,以西為右,因稱“江東”為“江左”。另東晉及南朝宋、齊、梁、陳皆定都南京,因地處江左,故當時稱王朝及其轄區(qū)為“江左”。江右古稱長江以西之地為“江右”。舊稱江西為“江右”。畿輔古代稱京都周圍地區(qū)為“畿輔”??ば姓^(qū)域,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道唐代的道是監(jiān)察區(qū),略相當于漢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為十道,后又分為十五道。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賦稅轉運漕糧的,后來帶有行政區(qū)和軍區(qū)的性質。省元代以中書省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設中書省,簡稱行省。后來行省成為正式的行政名稱,簡稱“省”。府宋、唐以后縣以上設的行政區(qū)域。縣地方基層行政區(qū)域,居府之下。鄉(xiāng)黨周代行政區(qū)劃單位。五百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xiāng)。鄰周代地方行政區(qū)劃單位,五家為鄰。邑本義當是人口聚居的地方。西苑古指位于皇宮西邊的供皇家游玩的花園。囿古代指帝王蓄養(yǎng)禽獸的園林。圃古指種植蔬菜、花果或苗木的園地。陽古稱山之南,水之北為陽。陰古稱山的北坡,水的南岸為陰。朔方古指北方為朔方。左右示位古人習慣以東為左,以西為右。南京又稱建業(yè)、建康、金陵、江寧、白下、石頭城等。杭州又稱臨安、錢塘、武林等。蘇州又稱姑蘇。成都又稱錦城、錦官城。潼關古關名。故址在今陜西省潼關縣港口。建于東漢建安年間,古稱桃林,秦代稱陽華。西接華山,南依秦嶺,有十二連城禁錮諸谷之險,北帶渭、洛,會黃河搶關而下之要,東南山峰連接,谷深崖絕,中通羊腸小道,僅容一車一騎,人行其間,仰視懸崖峭壁,俯首可見滾滾洪流。歷代皆為軍事要地。鬼門關古關名。在今廣西北流縣城西,位于北流、玉林兩縣間。有兩峰對峙,其間寬30步,俗名鬼門關。因其瘴癘尤多,去者罕有生還。函谷關關名。在今河南靈寶東北,為秦東關。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自潼關東200里至陜州寶縣,通名函谷,號稱天險。娘子關在山西平定縣東北,當河北、山西兩省要沖,是長城著名關隘。相傳唐太宗之妹平陽公主曾統(tǒng)領娘子軍駐此設防,故名。歷來為軍事要隘。陽關西漢設置。在今甘肅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上,以居玉門關之南而名。古代中外陸路交通咽喉之地,也為絲綢之路南路必經之要隘?;⒗侮P在今河南滎陽縣汜水鎮(zhèn)西。傳周穆王射獵鳥獸于鄭圃,有高奔戎生者獻虎,王命置柙養(yǎng)于此,因名“虎牢”。此關地處東西咽喉,南連嵩岳,北拒廣武及黃河,絕岸峻涯,自古為戍守之地。西域古地名。漢以后對玉門關、陽關以西地區(qū)的總稱。咸陽中國古都之一。亦稱“渭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于此,秦統(tǒng)一中國后建都于此。咸陽位于渭水北岸,南有終南山,主要宮殿有咸陽宮、蘭池宮和渭水南岸的阿房宮,極盡奢麗。開封中國古都之一。具有2700多年的歷史。春秋時為鄭莊公屬地。鄭莊公命鄭邴在此筑城,取開拓封疆之意,命名為開封。戰(zhàn)國時為魏國都城,稱“大梁”。五代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均在此建都。北宋也定都開封,稱“東京”。文人詩中也稱“汴京”。洛陽中國古都之一。在六大古都中建都時間最長,共930多年。在此建都有東周、東漢、三國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所以號稱九朝故都。西安中國古都之一。前11世紀周武王定都于今西安長安縣,稱“鎬京”。西漢建都于西安市西北,稱“長安”。五胡十六國時的前秦及后秦、北朝西魏和北周也定都長安。隋初仍以漢長安城為都城,至隋文帝又在漢長安城東南興建了新都,稱“大興城”。唐朝首都長安城是在大興城的基礎上擴建的,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榮的國際性都市。南京中國古都之一。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在石頭山北置邑,稱“金陵”,三國時東吳孫權定都于此,稱“建業(yè)”。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亦在此建都,稱“建康”。十國時南唐也在此定都,稱“金陵”。明太祖稱帝后定都于此,稱“應天府”。明成祖遷都北京后,改應天府為南京。瀟湘湘江的別稱。又或專指湘江中游與瀟水會合的一段,即“三湘”之一。北京中國古都之一。具有3000多年的歷史,戰(zhàn)國時稱“薊”,是燕國的國都。金代稱“中都”。又稱“幽州城”、“燕京”,元代稱“大都”。是當時世界著名大都市之一。明太祖攻下元大都后,改稱“北平府”。明成祖改為“順天府”,經二十多年的營建后遷都于此,稱“京師”,但習慣上稱“北京”。清世祖入關后,亦遷都北京。景德鎮(zhèn)中國的瓷都。在江西省東北部。漢時始有冶陶,南朝時已有制瓷業(yè),五代已燒造白瓷。宋代景德年間燒造官窯器,以產影青瓷器著稱,所出瓷器充作貢品,以“景德窯”名聞全國。元代燒制成青花瓷、釉黑紅。明代開始成為中國制瓷業(yè)中心。敦煌著名的絲綢之路的起點。古名“瓜州”,在河西走廊西部,東邊近嘉峪關,城西北有玉門關,城西南有陽關。在歷史上既是邊防重地、交通要道和中心,又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匯之所在,唐代時最輝煌,是中西交通的樞紐,宗教繁興的圣域,文化極盛的都市。城東南的莫高窟舉世聞名。泉州古也稱“晉江”。在福建省東海沿海、晉江下游北岸。南宋、元是全國最繁盛的海外貿易中心。城南有“蕃坊”,為阿拉伯等國商人聚居地。手工藝品以木偶、刺繡、石雕、竹編、通草盆花、脫胎漆器、彩扎等著名。成都亦稱“錦城”、“錦官城”。約在戰(zhàn)國前期,蜀王開明遷都于此。從此后,成都始終是四川的政治中心。秦統(tǒng)一六國后,在此設立蜀郡。三國蜀漢劉備稱帝后,定都于此。蘇州中國著名的園林古城。春秋時吳國建都于此。歷史上稱“吳”、“吳下”、“姑蘇”等。有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等名園及虎丘、寒山寺等名勝古跡。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秦代為南海郡治,稱“番禺”。廣州在珠江三角洲北部,位于西江、北江、東江的匯合處。是我國對外通商最早的城市,唐代即設立有市舶司,外港黃埔為外商船舶聚集之地。福州又稱三山。鎮(zhèn)江又稱京口。汴京河南的開封,又稱東京。四、名號【要點點擊】古人的姓名稱謂較之今日復雜得多。古人有取字號的習慣。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單指名。幼年時由父母命名,供長輩呼喚。男子20歲(成人)舉行加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許嫁舉行笄禮時取字。以表示對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稱呼。名和字一般在意義上都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有兩種情況:①“名”和“字”詞義相近或“字”是對“名”的進一步闡述。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寬闊平坦的意思。②“名”和“字”意思相反的,如:韓愈,字退之。后人取字,通常是以兩個字為“字”,如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尊敬對方時稱自己名,表示自己謙卑時也稱自己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項羽自呼己名,表示對對方的尊敬。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還有別號(又稱別字)。別號是名和字以外的稱號。古時,人們?yōu)榱俗鹬貙Ψ?,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稱其字,而稱其別號。名和號不一定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號可以有兩個字的,也可以有三個以上字的。例如:陸游,號放翁;陶潛,號五柳先生;蘇軾,號東坡居士。字數(shù)多的別號有時可以壓縮為兩個字,如蘇東坡。此外,有人認為稱別人的字、號還不夠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職、籍貫來稱呼,如稱杜甫為“杜工部”,稱白居易為“白香山”。下面就中學課文中常遇到的,分類扼要地予以說明。人的稱謂分為如下四種情況:第一種情況:直稱姓名。a.用于自稱,如“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b.用于作者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c.用于作介紹或作傳,如“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第二種情況是稱字、號、齋名、謚號。這是出于對被稱呼者的禮貌和尊敬,如“東陽馬生君則”,“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這是稱字?!拔迦苏撸w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這是稱號。稱謚號的,如稱王翱為王忠肅公,左光斗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自然也有稱齋名的,如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第三種情況:稱官名、爵名。如全祖望稱顏真卿為顏太師、文天祥為文少保,黃宗羲稱左良玉為寧南。第四種情況:稱籍貫。如梁啟超稱康有為為南海。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幾項兼稱。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文”,“馬副使鳴騄、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余在史館,聞翰林天臺陶先生言博雞者之事”等等。這種稱謂,一般是先稱官名,次稱籍貫,后稱姓名字號。下面要補充有關謚號、廟號、年號方面的知識。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號。謚號是死者生前事跡和品德的概括。謚號按性質為三類:a.表揚性的,如秦昭王、齊宣王。b.批判性的,如厲王。c.表同情的,如楚懷王。廟號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供奉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等。習慣上,唐代以前多稱謚號,唐代因為在謚號前又加上一串尊號,不便稱呼,于是改稱廟號,所以唐宋以來的皇帝都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年號是紀年的名稱,也是帝王用的,如“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明清兩代一個皇帝往往只有一個年號,于是稱呼皇帝時多稱其年號?!臼纠脚_】1.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咸歸附之。(《赤壁之戰(zhàn)》孫討虜:就是孫權,曹操曾以漢獻帝的名義授給他討虜將軍的名號。2.時周瑜復使至番陽,肅勸權召瑜還。周瑜:字公瑾,孫權部下的高級將領。3.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記王忠肅公翱事》先皇:已死的皇帝。翱:名;忠肅:謚號;公:尊稱。4.后還朝,求太監(jiān)后,得二從子。(《記王忠肅公翱事》從子:侄子5.賢士大夫者,同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五人墓碑記》同卿:官名;因之:字;公:尊稱?!鞠嚓P鏈接】由于人們的身份、關系不同,年齡有大小之分,又謙稱、敬稱及其他稱謂,下面作簡要介紹。1.謙稱類:如寡人、朕、孤(王侯自稱),臣(臣自稱),仆、不才、不佞、愚(一般人對人自稱),妾(女子自稱)。2.敬稱類:如陛下、大王、皇上(稱君),對已死皇帝多稱廟號,如宋太祖、宋仁宗之類。子、夫子、師、先生(稱師),公、君、足下、丈、大人(稱官或尊長)等。3.一般稱呼:爾、汝(用于上稱下或不客氣的平輩之間),小子(稱晚輩),豎子(為賤稱)。加“從”cóng表示叔伯關系,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長。4.其他閣下對人的一種尊敬稱呼。執(zhí)事古代對在政府供職人員書面尊稱。麾下古代對將帥的一種尊稱。不肖表謙卑的自稱,多用于長輩死后。父古代對男子的美稱或對老年人的尊稱。亞父古代侯王往往稱自己尊敬的賢臣為“亞父”,意為僅次于父親的人。丈夫古時稱成年男子為丈夫,并不專指女子配偶。布衣對普通百姓的稱謂。黔首戰(zhàn)國時期秦國及秦代對平民的稱呼。鴻儒古稱知識淵博的學者。麻衣對赴試舉子的稱謂。紈袴古時對富貴人家子弟的代稱。裙釵為婦女的代稱。拙荊一般人家丈夫對妻子的一種稱謂。粉黛、蛾眉、巾幗古為美女的代稱。須眉對男子的稱謂。遷客古代稱被貶謫或流放去外地為官者。騷人古稱詩人或失意文人。姥、媼、嫗古時對老婦人的稱呼。月老古稱媒人。伉儷古稱夫妻、配偶。秦晉古稱為婚姻關系。昆仲、棠棣古稱兄弟。金蘭舊稱結拜兄弟。東床古稱女婿。忘年交舊稱不分年齡、輩分的朋友。伯、仲、叔、季古代兄弟以此為排行的順序,分別為老大、老二、老三、老末。郡望魏晉以下,統(tǒng)治階級實行“九品官人法”,形成各地門閥大姓壟斷政治權力的局面。寒門被摒棄不齒,稱為“庶族”,士大夫矜其門第,每郡顯貴的族姓,被稱為郡望。老丈對老年人的尊稱。大官人對有錢有勢、社會地位較高的男子和富貴人家子弟的尊稱。郎君①漢制,二千石以上官吏可任其子為郎,后來門生故吏因稱師門或長官子弟為郎君。②唐代稱新進士為郎君。小生古代對新進后學者的稱呼。子弟稱子侄。老爺舊時對官員紳士的尊稱。夫子①古代男子的尊稱。②《論語》中孔子門徒尊稱孔子為夫子,后漸成為對老師的專稱。③妻子對丈夫的稱呼。明公對權貴長官的尊稱。泰山對妻子父親的尊稱。大家①宮中近臣或后妃對皇帝的稱呼。②對婦女的敬稱?!凹摇弊x作“姑”。娘娘①稱母親。②對皇后或宮妃的敬稱。③稱祖母。渾家稱妻子。陛下對帝王的尊稱。秦以后專稱皇帝。教授原為宋代學官,后成為對教書先生的尊敬。兒郎①稱青年小伙。②稱兵士。翁①稱父親;②稱祖父;③稱夫之父;④泛指年老的男子。蕭郎唐以后女子對所愛男子的稱呼。小人男子對地位高于己者或對平輩的自稱謙詞。嬌客對女婿的愛稱。漢子①北方少數(shù)民族對漢人的稱呼。②稱自己或他人的丈夫。姑奶奶①娘家稱已經出嫁的女兒。②稱祖父的姐妹。③稱未婚女子,有時有表示責怪或親熱的意思。姑娘①稱父親的姊妹。②稱年輕的未婚女子。③妾的別稱。④稱作風不正的女人或妓女。師傅①稱傳授文化、技藝的人。②對出家人的尊稱。太君①對別人父親的尊稱。②封建朝廷對官吏母親的封號,后成為對他人母親的尊稱。太醫(yī)原為古代醫(yī)官的職稱名,宋元時亦用為對一般醫(yī)生的尊稱。員外本指在定額以外設置的官員,可以納錢捐買。民間用以稱地方豪富。父老對老年人的尊稱。世兄對輩分相同的世交的稱呼,對輩分較低的世交也尊稱做世兄。明清科舉,亦稱座師、房師的兒子為世兄。王孫古代貴族子弟的通稱。良人妻子對丈夫的稱呼。解元也稱“介元”,對士人的敬稱。唐制,進士由鄉(xiāng)而貢稱解。金、元時用作應舉的讀書人的尊稱。員外本指在定額以外設置的官員,可以納錢捐買,民間用以稱地主豪富。主公古代臣下對君主的尊敬。學究①讀書人的通稱。②特稱迂腐而不通世故的書生。姨娘①稱母親的姊妹;②對做妾婦女的稱呼。粉頭稱妓女。殿下漢代以來諸侯王的通稱。唐代以后只有太子、皇太后、皇后可以稱殿下。老丈對老年人的尊稱。五、禮俗【要點點擊】禮俗是社會的上層建筑,它是和社會的經濟基礎相適應的。奴隸社會有奴隸社會的禮俗,封建社會有封建社會的禮俗。對于古代的禮俗,我們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介紹。1.尊卑問題(1)室內座位尊卑。古時座次、坐向規(guī)定嚴格,一般坐北朝南為尊位。(2)車座的尊卑。古時車座分左中右。一般車座以左為尊。(3)官位的尊卑。秦漢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為尊,以左為卑。(4)古時把貴族稱為右族或豪右,貧賤者居之地稱“閭左”,貶官稱“左遷”。2.行禮問題跽,即“長跪”,雙膝著地,上身挺直。長跪也叫“跽”、“長跽”,是直身而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時膝著地,臀部坐在足跟上。跪則上身挺直,以示莊重,所以叫“長跪”。舊時拱手高舉,自上而下的相見禮,叫“長揖”。古時行禮一般稱長跪、彎腰、垂手直至地為“拜”,拜時頭低垂至地,并略停留,叫“稽首”或“叩首”,俗稱“磕頭”。古時常禮是兩拜,有時也變常禮為三拜稽首,于是就出現(xiàn)了再拜,以示禮節(jié)的隆重。3.忌諱問題(1)古人諱言“錢”字。凡說到“錢”時就用賦、祿、餉等代稱。常見的說法是“孔方兄”。再如,詩人作詩文書畫的酬勞錢物稱為“潤筆”,兩漢時將錢買官謂之“銅臭”等。(2)古人諱言大、小便。常見的說法有“更衣”、“出恭”、“解手”等。(3)古人諱言“死”。天子死叫“崩”;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祿”;庶人死叫“死”。宗教教義中也諱言死,如西歸、仙游、升天、坐化、圓寂、涅槃、就木、入土、謝世、作古等都是。4.避諱問題避諱實際上是一種反映封建禮法的忌諱。即遇到與君主、尊長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種方法回避。主要分兩大類:①國諱,指詩文中不直書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親屬的名。如《呂氏春秋》中稱“楚”為“荊”,是因為“莊襄王名子楚,諱之,故言荊也?!雹诩抑M,或稱為私諱,即說話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祖名。如:司馬遷祖父名僖,所以《史記》中的“僖”字皆作“厘”。避諱的方法有四種:①改字法,就是把帝王及所尊者之名改用其他字來代替。②空字法,即將應避諱的字空而不寫,或作“某”,或作“□”。③缺筆法,即對所避的字少寫一二筆。④改音法,就是讀書時遇到諱字,應改變聲調或讀別的字音。【示例平臺】1.鄭商人弦高將市于周,遇之。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殽之戰(zhàn)》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用四張熟牛皮作為先行禮物,然后用十二頭牛去犒勞秦軍。古代送禮往往分先后兩次進行。先送輕禮,后送重禮。2.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九賓:在朝堂上安設“九賓”,這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禮節(jié)?!熬刨e”指九種地位不同的禮賓人員。3.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鴻門宴》再拜:拜兩次,古代隆重的禮節(jié)。4.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虛左:左,左邊的位子,是上位。古人坐車以左為尊。5.子路拱而立。(《荷?丈人》拱而立:拱著手站著,以示恭敬。6.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藺相如列傳》右:上。秦漢以前位次以右為尊?!鞠嚓P鏈接】1.男尊女卑舊時社會風俗。上古母系氏族社會,母親受到尊敬和崇拜,人群知有母系不知有父,婦女在氏族公社中居于支配地位,實行母親繼承制及男嫁女、從婦居的婚姻居住制度。當婦女從生產中退居次要地位,開始實行父系繼承制及女嫁男加從夫居的婚居制度,此時大約在青銅器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東周后,貴族階級實行多妻的妾媵制。2.守節(jié)古代社會風俗的一種,即婦女在丈夫死后守貞不再嫁人。3.畫眉漢族古代婦女化妝習俗。女子為使眉目分明,容顏美麗,多以青黛等畫眉毛。4.抓周又稱“試晬”、“試兒”。古代禮俗,于嬰孩周歲之日舉行,以此占其將來志向。男孩面前放“弓矢紙筆”,女孩放“刀尺針縷”。5.做壽即“祝壽”,漢族民間壽誕風俗。指為老年人舉辦慶賀生日的活動。一般從五十歲開始。民間重視逢十的誕辰,稱壽誕。有些地區(qū),男子逢九之數(shù),提前舉行。年滿六十歲、八十歲,舉行慶賀禮儀,叫“做大壽”。6.宦游古代士大夫階層生活方式之一。指士人外出求官或做官。7.花燭舊時漢族婚俗的一種。即在婚儀中使用大紅色的成對蠟燭,點燃于廳堂及洞房之內。因其上多有金銀龍彩飾,故稱“花燭”。8.折柳贈別古代旅行習俗的一種。西漢及唐代,都城長安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官員商旅、地方官員、外國使臣進入長安,都必經灞橋。灞橋綠柳成陰,自漢以來,送行者皆至此橋,折柳與行人贈別,有人說是祝頌平安,也有人說“柳”與“留”字音相諧,取眷戀挽留之意。9.放生舊時宗教民俗。佛教以不殺生為善行,南朝梁武帝時,崇奉佛教,戒殺禽獸,并將收購的魚、鱉等放養(yǎng)在水里。10.廟會亦稱“廟市”。民間宗教及歲時風俗。也是我國集市貿易形式之一,其形成與發(fā)展和寺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在寺廟的節(jié)日或規(guī)定的日期舉行,多設在廟內及其附近,所以叫“廟會”。流行于全國廣大地區(qū)。11.纏腳又稱“裹腳”。舊時漢族婦女習俗,流行于全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即用布帛將腳裹緊,壓縮肌骨,使其變形成為弓狀,因而又稱“弓彎”等,以示美觀。中國自古以來,有女子行步纖細舒遲為美的觀念。12.指腹為婚舊時婚姻習俗。即雙方家長,于孩子尚未出生之時,即約定婚姻。13.結拜亦稱“結盟”、“結義”等,舊時漢族交際民俗。即相好的朋友結為異姓兄弟。14.穿耳古代婦女妝飾習俗。在耳垂上穿上孔,以佩耳環(huán)、珠玉等。上梁漢族建房民俗。即上屋梁,為造屋中的重大工序。舊時建屋,必擇吉日上梁。上梁時由主持的匠人口誦吉祥語,在鞭炮聲中抬梁登梯,步步上升,至脊安置穩(wěn)妥。主人以紅布披于梁木之上,稱為“披紅”。16.隱居古代士大夫階級的一種風氣。即離開官場、城市,在深山幽谷中筑室居住,有的還參加耕作,自覺過一種簡樸恬淡的生活。隱居是士人不滿社會現(xiàn)實,而又無力改變時選擇的一種生活道路。17.采蓮古代生產民俗。自古江南吳、楚、越之地,水道縱橫,池塘遍布,多植蓮藕。夏秋之際,少女多乘小舟出沒蓮蕩中,輕歌互答,采摘蓮子。18.刺花亦稱“黥”、“膚扎”、“點青”,舊時社會生活風俗。即請人用針在身上刻劃出各種花紋圖案,涂以青色,使永久不去。19.叫魂亦稱“喊驚”、“喊魂”。舊時漢族信仰民俗。古代人認為,人有疾病將死,魂魄離散,須招魂以復其精神,延其年壽,因而有“招魂”之俗。20.停柩也稱“殯”。舊時漢族喪葬習俗。即死者入棺后,靈柩停放待葬。大多停柩于家中中堂,設孝堂日夜守靈,在三日內殯葬,有的隔旬安葬。21.紙錢祭祀時燒化給死者或鬼神的物品。為銅錢形的圓紙幣,中有方孔。22.立生祠古代信仰民俗。為活著的人建立祠廟,而加以奉祀。23.殉夫古代社會習俗的一種。自宋儒對于婦女貞節(jié)的態(tài)度加嚴后,夫死守節(jié)成為婦女的義務及崇高的道德行為,發(fā)展至極端,貞節(jié)觀念宗教化,即變成夫死而妻以身殉,稱為“殉節(jié)”,或“節(jié)烈”。自盡而死的婦女稱為“烈婦”。24.回門舊時漢族婚姻習俗。即成婚后三日或第六、七、九、十日或滿月,女婿攜禮品,隨新娘返回娘家,拜謁妻子的父母及親屬。自迎親始的成婿之禮至此完成。此俗起于上古,泛稱“歸寧”,為婚后回家探視父母之意。25.清談亦稱“清言”、“玄談”等。魏晉時期崇尚老子、莊周,喜好玄理,脫離實際的一種社會風氣。26.典妻舊時婚俗的一種。即將妻子議價典給他人為妻,典約期滿,以價贖回,一般為三年至五年。27.花會舊稱“香令”等。漢族民間于春節(jié)等節(jié)日進行的各種游藝活動的總稱。28.掛香囊又稱“容臭”、“香袋”。是一種裝有香料的小囊,多以色彩鮮紅的絲織物縫制。青少年男女佩戴于身,取其芬芳,并作為裝飾。29.搗衣古代服飾民俗。即婦女把織好的布帛,鋪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軟熨貼,好裁制衣服,稱為“搗衣”,多于秋夜進行。30.唱喏古代男子見面禮節(jié)之一。用于下屬對上級、晚輩對長輩,即給人作揖同時揚聲致敬。31.請安舊時的一種問候禮節(jié)。即問好,用于卑幼對尊長的問候。有早、晚請安,以及遠別和回歸時的請安。32.禪讓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政治制度。指將帝位讓授給賢者。33.長跪指直身而跪,表示莊重。34.神位也稱“神主”、“靈位”、“牌位”、“靈牌”等,代表神靈或祖先的牌位。用木做成,置于廟宇或宗祠中,供祭祀之用。35.冊封也稱“冊立”“冊命”等。古代嘉禮的一種。為天子封立太子、皇后、妃嬪夫人、王侯、公主、郡主等,正式授予名號的禮儀。36.挽歌古代漢族喪禮儀式之一。即送葬時所唱哀悼死者的歌。37.朝賀古代嘉禮的一種。指歲首、新正、冬至等重要節(jié)日,群臣拜賀皇帝,或宮內太子、妃嬪、命婦等拜賀皇帝皇后的禮儀。38.降服舊時漢族喪服制度之一。即降低一等服喪。39.校閱也稱“大閱”,古代軍禮的一種。指君王親自檢閱軍隊,習武操練。40.出師古代軍禮的一種。指將帥及軍隊受命出征作戰(zhàn)之際,整齊軍紀,耀武揚威,以鼓舞軍心。41.棺槨制古代表示死者身份和等級的棺葬制?!肮住奔词⒎潘勒叩哪局圃峋撸弧皹 ?,套在棺外的外棺。42.錫命古代嘉禮的一種。錫命即賜命,是天子封賜諸侯、大臣以官爵、名號、封邑、輿服、器物等的儀式。按被賜者的品行、功績分別賜之。43.廬墓古代漢族喪禮習俗之一。遇君父、尊長大喪,服喪者往往于既葬之后,在冢側筑茅舍小屋,哀傷守墓,因稱廬墓。44.女子從軍古代軍事制度。先秦時代,統(tǒng)治階級役使百姓,兵役為徭役中的一種,男女老弱都得參加。婦女的任務是構筑土壘,準備飲食,守衛(wèi)待敵等。45.跪古人坐于席上,當表示對長者的尊敬、有急要之事或謝罪之時,則跪。其姿勢為兩膝著地,直身,臀部不著腳跟。46.太牢也作“大牢”,古代祭祀時所用牲畜。47.田獵古代軍禮的一種。天子、諸侯遇國家無事,行圍射獵,既是娛樂體育活動,也借此演習軍事,因而受到歷代重視。六、宮室【要點點擊】“宮室”這一部分的內容涉及皇宮皇室的建筑、人員的構成以及人員間的關系,還會涉及到宮室人員的日常生活。在這一部分,我們將對以上內容作簡要的介紹。按人物身份劃分,可大致分為如下幾類:1.最高統(tǒng)治者:皇帝、天子、太上皇、單于、可汗。2.最高統(tǒng)治者的配偶:太皇太后、太妃、皇后、闕氏、可敦、貴妃、妃等。3.最高統(tǒng)治者的兒女:太子、皇子、世子、公主等。4.最高統(tǒng)治者的親戚:長公主、大長公主、駙馬、額駙、外戚等?!臼纠脚_】1.“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阿房宮賦》)妃嬪媵嬙:是王侯的宮妃,她們各有等級。2.“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已忘。”(《促織》)天子:即皇帝。【相關鏈接】皇帝、天子:封建時代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號?!盎实邸钡姆Q號始于建立秦王朝的嬴政。“皇帝”的地位至高無上,又稱為“至尊”、“國家”、“圣上”、“上”。自稱其權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稱“天子”。太上皇皇帝父親的尊稱。單于漢代匈奴人稱其君長為單于??珊刮覈糯r卑、突厥、回紇、蒙古等族稱他們的最高統(tǒng)治者為“可汗”。太皇太后皇帝的母親。太后帝王母親的尊稱。太妃對皇帝的父親遺留下來的妃嬪的稱呼?;屎笥址Q“中宮”,皇帝的正妻。先秦只稱“后”。椒房又稱“椒室”,漢代皇后所居的宮殿。因以椒和泥涂墻壁,取溫暖、芳香、多子之義,故名。后也用為后妃的代稱。閼氏漢代匈奴稱其君主的妻妾為閼氏。可敦我國古代鮮卑、突厥、回紇、蒙古等最高統(tǒng)治者可汗的正妻,也可作“可賀敦”、“可孫”、“恪尊”等。女官在宮廷中任官職的女子。①泛指內宮(皇帝的姬妾)和宮官(在六尚二十四司執(zhí)事的高等宮女)。漢代女官分昭儀、婕妤等;唐代分為貴妃等十九等。②特指宮官。貴妃宮廷女官名,位僅次于皇后。妃①宮廷女官名,皇帝的姬妾。②太子和王侯的妻。嬪宮中女官名,天子諸侯姬妾。自周至唐,歷代王朝多有九嬪之制。貴人宮廷女官名。東漢光武帝置,位次皇后,金印紫綬。歷代沿用其名,而尊卑不一。昭儀宮中女官。漢元帝時始置。后沿置,位稍降。夫人①諸侯的正妻。②帝王的妾。漢代皇帝的妾均稱夫人。魏晉以后,或夫人,或別立名號。才人宮中女官名。自漢至明,宮中均設才人。晉代才人爵為千石以下。唐武則天曾為太宗才人。婕妤宮中女官名。漢代婕妤往往晉封皇后。女學士宮中女官名。由有才學的宮女充任。內尚書亦稱“女尚書”。宮中女官名,通達政事文章,專管批閱宮外奏事、文書等。后世置廢不一,有時也非正式官稱。內夫人宮廷女官名。侍皇帝左右,記其起居。女秀才明代宮廷女官名。從知書識字的宮女中選拔。女史宮廷女官名。從知書識字的婦女中選拔任命。掌管有關王后禮儀等事,或為世婦下屬,掌管書寫文件等事?;首踊实鄣膬鹤?。年稍長,一般均封王侯,統(tǒng)稱諸王。在宮廷里常是子以母貴;如能繼承帝位,則又母以子貴。清代皇子又稱“阿哥”。世子天子、諸侯的嫡長子。清制,親王的嫡子待封為世子。諸侯古代中央政權所分封的各國國君的統(tǒng)稱。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漢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諸侯名義上需服從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貢、述職、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漢時諸侯國由皇帝派相或長吏治理,王、侯僅食賦稅。郡王爵名。漢、魏封侯,只有王爵,晉武帝分封子弟為王二十多人,以郡為國,至隋始有“郡王”之號,位次于王。歷代封郡王的有皇子、皇孫,也有功臣。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三級多羅郡王,簡稱郡王。親王皇族中封王者稱親王,親王之名始于南北朝后期。福晉滿語。清朝親王、世子、郡王之妻稱福晉。有正、側之分。公主帝王、諸侯的女兒的尊稱。周朝稱王姬,戰(zhàn)國始稱公主。漢代稱皇帝的女兒為公主,后世沿用。長公主簡稱“長主”?;实劢憬愕姆Q號。大長公主皇帝的姑母。駙馬本是職官名。漢武帝時置駙馬都尉,掌副車之馬,秩二千石。任此職者多是宗室、外戚或達官之子孫。后來晉宣帝、晉文帝的女婿、魏晉以后皇帝的女婿都加駙馬都尉的稱號,簡稱駙馬,駙馬便成為皇帝女婿的代稱。額駙清朝公主的丈夫被稱額駙。尚主封建社會,男子與公主結婚叫“尚主”。公主出嫁則叫“下降”。郡主東漢公主有縣公主、鄉(xiāng)亭公主之別,晉始有郡公主。唐、宋制,太子女為郡主。唐親王女為縣主,宋親王女也封郡主。明、清則親王女為郡主,郡王女為縣主。格格滿語,“小姐”之義。清代皇族女兒的稱呼。宮眷宮廷中妃嬪、宮女的統(tǒng)稱。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歷史上,帝王年幼時,外戚往往干政擅權,甚至有改朝篡位者,如西漢末的王莽與建立隋朝的楊堅等。攝政代君主處理國政。一般指由于國君年幼、不能理國政,由皇族或外戚中聲望最隆的人代理政事。攝政王代國君處理國政的親王。垂簾聽政皇后、皇太后臨朝聽政,處理國家大事,因在寶座前設簾遮蔽,故稱。歸政叫“撤簾”。歷史上的“垂簾聽政”多因嗣君年幼。親政皇帝幼年即位,由皇太后垂簾聽政,或由近親大臣攝政,至成年以后親自執(zhí)政,叫作“親政”。大行本義是一去不返。臣下因諱言皇帝死亡,故用大行作比喻。漢以后稱皇帝、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死后停棺未葬者當大行皇帝、大行皇后、大行皇太后,大行太皇太后。永巷皇宮中的長巷,是未分配到各宮去的宮女的集中居住處,也是幽禁失勢或失寵妃嬪的地方。浣衣局明代為宮廷服務的八局(兵仗局、銀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之一。暴室漢代官署名,其職責是織作染練,故取曝曬為名。暴,通“曝”。宮中婦女有病及皇后、貴人有罪,都幽禁于此,所以也稱暴室獄。安樂堂明代安置無權勢、重病垂危太監(jiān)的地方。內安樂堂明代幽禁年老宮女、患病宮女或獲罪宮人之處。凈樂堂明代無資格獲得墓地的太監(jiān)及宮女的火葬之處。宮人斜秦朝都城咸陽舊城墻內埋葬宮女的地方。內市皇宮中的集市。是帝王荒淫生活的一個內容。明代的內市則出售宮中人多余的舊物。清代慈禧太后專權時,每月規(guī)定日子,讓一些小商人和攤販進皇城設貨攤,宮眷可任意選購。太監(jiān)也稱“宦官”、“內官”、“內監(jiān)”等。太監(jiān)是指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專供上層統(tǒng)治者役使的,被閹割過的,失去生殖機能的男子。絕大多數(shù)的太監(jiān)是作為一種特殊的奴隸。但我國歷朝都有一些太監(jiān)干政專權,禍國殃民。菜戶明代宮女與其結成“配偶”的太監(jiān)為“菜戶”。后妃為尼在我國歷史上,后妃廢黜后有被皇帝敕令進寺院做尼姑的;也有帝王去世后,未生子女的妃嬪送入寺院的。北朝后妃為尼者最多。武則天早年也曾入寺為尼。后妃為道我國歷史上失寵或被廢的后妃多有被皇帝強令入道觀者。子為儲君母賜死為了防備外戚擅權,我國歷史上有的皇帝在確立儲君后,就把儲君的生母殺死。公主為尼指公主對生活失去信心,看破紅塵,到佛教中去尋找解脫。宋代公主有削發(fā)出家為尼的。宮人入道宮女年長后,為擺脫深宮寂寞悲慘的生活,有不得不進入道觀尋求最后歸宿者。也有經皇帝命令為女道士的。后妃用人殉葬后妃宮人是帝王的玩物、附庸,其中不少人竟成為帝王的殉葬品。但個別得寵的后妃死后,帝王也用活人給她們殉葬。七、歷法我國的歷法自有特點,講究多多。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我國的歷法不斷發(fā)展、變化,最后完善而形成。下面我們從幾個方面來介紹。1.紀年法(1)干支紀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兩字相配,用以紀年,如辛亥、戊戌之類。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數(shù)為六十,因而經六十年,周而復始,循環(huán)不已,經久不亂,永不窮盡。如:“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書?!?《與妻書》)(2)帝王年號紀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稱元年。從漢武帝開始有年號,后世多用年號紀年。如:“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促織》(3)王公年次紀年法這種紀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如:“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廉頗藺相如列傳》(4)年號和干支兼用如:“順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圍急。”(《梅花嶺記》2.記月法古代記月,常用序數(shù),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后來又按夏歷把一年分為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個月,并以此來記月。例如:“四月初五日辰刻”。(《三元里抗英》3.紀日法(1)干支紀日法。如:“元豐七年六月丁丑”。(《石鐘山記》(2)序數(shù)紀日法如:“初八日,始開靖海門及大南大東二城門?!?《三元里抗英》(3)特定稱謂紀日法①朔,農歷每月的第一天。如:“諸生許用德者以閏六月朔……”。(《閻典史傳》②望,農歷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前赤壁賦》如:“適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與妻書》③晦,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如“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登泰山記》(4)傳統(tǒng)節(jié)日①元日,正月初一日。②人日,正月初七日。③上元,正月十五日。舊俗以元宵夜張燈為戲,所以又叫燈節(jié)。④社日,農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在春分前后。⑤花朝,二月十二,相傳為百花的生日。⑥寒食,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又謂之“寒令”,須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為“寒令”的代稱。⑦端午,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日。⑧伏日,夏至后第三個庚日叫初伏,第四個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終伏,總稱“三伏”。⑨中秋,八月十五日,人們以為這時的月亮最高,所以是賞月的佳節(jié)。⑩重陽,九月九日。古人認為九是陽數(shù),日月都逢九,所以稱為重陽。(11)冬至,古人把冬至看成是節(jié)氣的起點,從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長起來,叫做“冬至一陽生。”(12)臘八,農歷十二月初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風俗。(13)除夕,一年最后一個晚上,“除”是除舊布新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或“除日”,所以這天晚上叫“除夕。”4.紀時法(1)特定稱謂計時法古代主要根據(jù)天色把一晝夜分為若干段。一般說,日出時叫旦、早、朝、晨;日入時叫夕、暮、昏、晚;太陽正中叫日中,將近日中叫隅中,太陽西斜叫昃(zè,太陽偏西)。古人一日兩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這段時間叫“食時”,或叫“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這段時間叫“晡(bǔ)時”。日入以后是“黃昏”,“黃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別是“雞鳴”和“昧旦”,這是天將亮的時間,以后是“平旦、平明”,這是天亮的時間。(2)十二地支紀時法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恰好等于現(xiàn)代的兩小時。這兩個小時,古人把第一個小時叫“初”,第二個小時叫“正”。例如子時兩個小時就叫子初、子正。十二時辰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時辰相當于現(xiàn)代的兩個小時。古人根據(jù)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子時23~1點,丑時1~3點,寅時3~5點,卯時5~7點,辰時7~9點,巳時9~11點,午時11~13點,未時13~15點,申時15~17點,酉時17~19點,戌時19~21點,亥時21~23點。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23:00-00:5901:00-02:5903:00-04:5905:00-06:5907:00-08:5909:00-10:59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11:00-12:5913:00-14:5915:00-16:5917:00-18:5919:00-20:5921:00-22:59【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境髸r】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疽鷷r】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久畷r】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舅葧r】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時至11時)?!疚鐣r】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疚磿r】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時至17時)?!居蠒r】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時至19時)?!拘鐣r】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十二時辰的部分別稱匯總序號時辰發(fā)音別名1夜半【yèbàn】子夜/夜分/中夜/未旦/宵分2雞鳴【jīmíng】荒雞3平旦【píngdàn】平明/旦明/黎明/早旦/日旦/昧旦/早晨/早夜/早朝/昧爽/旦日/旦時4日出【rìchū】日上/日生/日始/日晞/旭日/破曉5食時【shíshí】早食/宴食/蚤食6隅中【yúzhōng】日禺/禺中/日禺7日中【rìzhōng】日正/日午/日高/正午/亭午/日當午8日昳

【rìdié】日昃/日仄/日側/日跌/日斜9晡時

【būshí】馎時/日馎/日稷/夕食10日入【rìrù】日沒/日沉/日西/日落/日逝/日晏/日旴/日晦/傍晚11黃昏【húanghūn】日夕/日末/日暮/日晚/日闇/日墮/日曛/曛黃12人定【réndìng】定昏/夤夜

5.其他常用時間詞(紀時法部分古人把農歷的一、二、三月定為春,四、五、六月定為夏,七、八、九月定為秋,十、十一、十二月定為冬。每季有三個月,分別為孟、仲、季。滿一年稱作“期(jī)年”。十二月又叫“臘月”。把“年年”叫“累年”。日:每天旦日:明天翌日:第二天兼旬:二十天【示例平臺】1.“順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圍急”。(《梅花嶺記》順治:清世祖福臨的年號。乙酉:干支紀年法,公元1645年。2.“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指南錄》后序德祐:宋恭宗的年號,二年,即公元1276年。3.“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石鐘山記》元豐:宋神宗的年號。丁丑:干支記日法,這一天是夏歷六月初九。4.“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鄒忌諷齊王納諫》期年:滿一年。5.“環(huán)顧國內,賊氛方熾,杌隉之象,視清季有加……”(《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清季:清朝末年。伯、仲、叔、季,“季”為末,故“清季”為清朝末年。6.“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東南飛》黃昏:是17時至21時。人定:是21時至23時。7.“旦辭爺娘去,暮宿黑山頭”。(《木蘭詩》旦:日出時。暮:日入以后。【相關鏈接】十二生肖:是我國較古老的一種紀年方法,即以十二種動物與十二地支相搭配,組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來標志年份,人們哪年出生,就以當年的動物標志為屬相,民間也依此推算年齡。一般認為十二生肖最晚形成于漢。四孟古代指孟春、孟夏、孟秋、孟冬為“四孟”,即每個季節(jié)的首月,相對應的月份是陰歷一月、四月、七月、十月。四季“四季”有兩個含義:指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古人又稱季春、季夏、季秋、季冬為“四季”。即每個季節(jié)的尾月,相對應的月份是陰歷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三元古代節(jié)日名,每年陰歷正月十五為“上元節(jié)”,七月十五為“中元節(jié)”,十月十五為“下元節(jié)”,合稱“三元”。元宵古稱陰歷正月十五為“上元日”,這天晚上為“元宵”、“元夜”,舊俗元夜以張燈為戲,所以又叫“燈節(jié)”。清明古之“清明節(jié)”,俗稱“鬼節(jié)”,也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這一節(jié)氣的首日為“清明節(jié)”,今清明節(jié)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古人這天有掃墓踏青的習俗,至今流傳。祭灶即民間的“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人們用紙馬飴糖送灶君升天,謂之送灶;除夕夜又接回來,謂之迎灶。在家一年,保佑平安,兩種儀式,女眷均不參加,俗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七夕即陰歷七月初七日的晚上。古代傳說在這一天晚上天上的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屆時天下所有的烏鵲將前往搭橋幫助。更古人計時的一種單位。古代用銅壺滴漏計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合現(xiàn)在的兩個小時,每夜約戌時入更,也就是晚上七點開始為一更,亥時(21點至23點)為二更,半夜子時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五更,天將明。點古人計時的一種單位。古代用銅壺滴漏計時,把一夜分為五更,一更又分為五點,每點約合現(xiàn)在的二十四分鐘。刻計時單位,古今計時單位都有“刻”,只是每一刻的長短略有不同。古人將一晝夜分為一百刻,每約十四分鐘多一點,今天用鐘表計時,一小時分為四刻,每刻十五分鐘,每晝夜九十六刻。二十四節(jié)氣:古人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為配合農時以較準確地反映四季、土氣、降雨、物候的變化,在“四時”“十二月”的基礎上,把周歲日平分為二十四節(jié),以標示季節(jié)、氣候。陽歷二十四節(jié)氣排列順序是:二月立春雨水三月驚蟄春分四月清明谷雨五月立夏小滿六月芒種夏至七月小暑大暑八月立秋處暑九月白露秋分十月寒露霜降十一月立冬小雪十二月大雪冬至一月小寒大寒為幫助記憶,人們編出《二十四節(jié)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在八、廿三,每月兩節(jié)日期定,最多不差一兩天。三春:古人稱陰歷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六十甲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三九:從冬至起,每九天為一九,一直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至后第十九天至第二十七天為“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九九:是夏九九和冬九九的統(tǒng)稱。我國古代將夏至后的八十一天及冬至后的八十一天各分為九個段落,每人段落九天,分別稱“夏九九”和“冬九九”,而“九九”又特指“九九”中最末的一個九天。黃歷:亦稱“皇歷”,舊時朝廷頒發(fā)的歷書。除記載農時節(jié)氣外,還有幾龍治水、幾人分丙、十二生肖圖、六十年甲子、男女九宮生屬表等以及“宜忌”之類迷信的內容。過去常為占卜算命者用來推斷人的命運和日期的吉兇。農歷:我國采用的一種傳統(tǒng)歷法。由于安排有二十四節(jié)氣,以指導農事活動,而且主要在廣大農村中使用,因此稱為農歷。又名夏歷、舊歷,民間又稱陰歷。沙漏:亦稱“沙壺”、“沙鐘”。即沙時計,古代的一種計時儀器。略如壺漏,而以沙代水,根據(jù)從一個容器漏到另一容器的數(shù)量來計量時間。一般用于天寒易凍的北方,代替壺漏。閏月:每逢閏年所加的一個月。陰陽歷以朔望月的長度(29.5306日)為一個月的平均值,全年12月,同回歸年(365.2422日)相差約10日21時,故須置閏,三年閏一個月,五年閏二個月,十九年閏七個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后叫“閏某月”。大明歷:亦稱“甲子元歷”。南北朝一部先進的歷法。祖沖之創(chuàng)制。成歷于公元462年。規(guī)定一回歸年為365.2428日,是南宋統(tǒng)天歷(公元1199年)以前最理想的一個數(shù)據(jù)。在制歷時考慮歲差,這是我國歷法史上第二次大改革。六歷:也稱“古六歷”。黃帝、顓頊、夏、殷、魯六種歷的合稱。為我國最早的歷法。八、日用器物【要點點擊】如要生活就必須有日用器物,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提高,日用器物也隨之發(fā)展而日益更新。有的沿用下來,有的在不斷更新、日趨完善,有的名存實亡,有的實存而名改。可謂變化萬千,要了解古代人們的生活就必須解讀古代的日用器物,還古代人們生活的原貌,看他們的生活變遷。1.有些日用器物的實用價值、功能、名稱等沿用至今,如:壺、茶爐、不求人、幾、杯、茶壺、紙、硯、毛筆、燈籠、澡盆、眼鏡等。2.有些日用器物實用價值、功能與今天的一樣,但名稱卻變了,如:今天的“地毯”在古代叫“地衣”;今天的“香皂”在古代叫“胰子”等等。3.有些日用器物在今天雖有其名,但內涵卻有了變化。如:“床”,在古代是坐臥的器具;“榻”在古代是坐臥的器具;“桌”,最初是置于席上和床上,這個功能在現(xiàn)在的北方還保留著;“匕”是食器,猶如今天的“湯匙”;“盂”在古代是盛飯、水、酒的器皿;“豆”是食器,而在今天是吃的食品;而“洗”在今天是個動詞,而在古代是供人洗用的器皿。由以上三個現(xiàn)象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有一部分日用器物的“名”和“實”都沿用下來,有的“名”同而“實”有了變化;有的卻面目全非,需我們重新去認識了解它們。了解這一部分知識對于幫助我們閱讀淺顯的文言文是很有必要的。【示例平臺】1.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毛遂自薦》九鼎:夏禹鑄的九個鼎,象征九州,是夏商周三代的國寶。是貴重的寶器。大呂:周廟里的大鐘。是貴重寶器。2.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魚我所欲也》簞dān:古代盛飯的竹器。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3.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廉頗藺相如列傳》缶:盛酒漿的瓦器。4.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赤壁之戰(zhàn)》魯縞:山東出產的一種未經染色的絹。5.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案:幾案,形的桌子。6.公受珠,內所著披襖中,紉之。(《記王忠肅公翱事》披襖:穿在外面的上衣,大多是夾的或棉的。7.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石鐘山記》桴:鼓槌?!鞠嚓P鏈接】鼎古代的炊器和禮器。殷周時,鼎以青銅鑄造,祭祀時作為炊器及盛放肉的用具,是祭祀的重要禮器。在先秦,夏鑄九鼎,以之為國家政權的象征。彝商、周時期盛酒器多以青銅鑄成,統(tǒng)稱為“彝”。往往鑄為鳥獸之形,用作宗廟祭祀的禮器。勺古代的一種酒器。用來從盛酒器中取酒,注入飲酒器或溫酒器中,一般作短圓筒形,旁有柄。敦古代盛黍、稷、稻、梁的器具,青銅制,形狀多樣。基本特征為圓腹,二環(huán)耳,三短足,有蓋。觚古代的一種飲酒器,青銅制,形狀類似嗽叭,細長身,大侈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