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17文言詞匯目錄TOC\o"1-2"\h\u明晰學考要求 1基礎知識梳理 2考點精講講練 32考點一:文言實詞 32考點二:文言虛詞 39實戰(zhàn)能力訓練 45學業(yè)要求能力層級考點解讀表現(xiàn)出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喜歡學習漢語和漢字,喜歡積累優(yōu)秀古代詩文,能主動梳理和探究語言材料中蘊含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容。能在自己的表達中運用富有文化意蘊的語言材料和語言形式,增強語言的表現(xiàn)力。能理解各類作品中涉及的文化現(xiàn)象和觀念,能理解和包容不同的文化觀念,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對學習中遇到的一些文化現(xiàn)象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學業(yè)質(zhì)量水平2①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②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文言實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一)通假字1.通假的概念定義舉例通是通用,假是借用。所謂通假,就是兩字通用,或這個字借用為那個字。“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保ā而欓T宴》)(“倍”同“背”)2.通假的原則通假的原則是兩個字的語音相同或相近,要讀以本字的今音。3.通假字識記技巧①“聲旁字”代替“形聲字”。例: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知”代替“智”②“形聲字”代替“聲旁字”。例: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庭”代替“廷”③同聲旁的“形聲字”可互相代替。例:為長者折枝。(《齊恒晉文之事》)“枝”代替“肢”④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通假。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賦》)“以”代替“已”,停止。(二)古今異義古漢語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不同的詞,即古今異義。例如:詞語例句古義今義志志怪者也。記載志向、志氣之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到……去常作代詞、助詞果然腹猶果然。吃飽的樣子不出所料雖然雖然,猶有未樹也。即使如此連詞惡彼且惡乎待哉。何,疑問代詞惡劣、兇惡無名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忘記功名不為人知1.古今詞義的差別(1)意義的多少不同。如“池”?!俺亍痹诠糯饬x是護城河;池塘?,F(xiàn)代意義是池塘;旁邊高中間洼下的地方。古今相比,“池”的意義一增一減。另外還有:國、防、家等?!皣摇惫帕x,諸侯和大夫封地,今義,一個國家的整個區(qū)域。(2)詞義的側(cè)重點不同。如“售”。古義側(cè)重行為的結(jié)果,指把商品賣掉,今義側(cè)重行為的本身,是賣。(3)詞義的輕重和感情色彩不同。如“諷、爪牙、恨、下流、鍛煉”。諷(古:委婉地勸告;今:諷刺)爪牙(古:武臣;今:壞人的黨羽)恨(古:遺憾;今:仇恨)下流(古:地位或處境低下;今:品德惡劣)鍛煉(古:玩弄法律陷害別人;今:錘煉)拓展“誅”古義指責備,今義指殺掉、殺死?!爸{言”古義指沒有樂器伴奏而唱,是中性詞,今義是貶義?!按祰u”古義指替人宣揚,今義指說大話,古褒今貶?!爸r議”古義指背后議論人,今義指毀謗或造謠中傷,詞義感情色彩由中性變成貶義?!百彙惫帕x指重金懸賞,“吾聞漢購吾頭千金,邑萬戶”《史記·項羽本紀》今義指一般的購買?!霸埂钡墓帕x重,是恨的意思,今義輕,是埋怨和不滿。還有一些詞在發(fā)展中褒貶意義發(fā)生了變化?!氨氨伞惫糯侵行栽~,指地位低下,“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天是貶義詞,指品行惡劣,“卑鄙無恥”。(4)詞義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如“布”“坐”?!安肌惫胖嘎椴?、葛布,今指棉布?!白惫胖竷上ブ虼查?,臀部壓在腳后跟上,今指臀著席位上。2.古今詞義變化的類型(1)詞義擴大今義大于古義,古義包括在今義之中。如“色、皮、病、兵”。色(古:臉色;今:顏色)皮(古:獸皮;今:皮膚、表皮)兵(古:士兵;今:軍隊、戰(zhàn)爭)?。ü牛褐夭?;今:?。﹦瘢ü牛簞衩?;今:勸勉、規(guī)勸)假(古:憑借、利用;今:憑借、利用,不真)拓展“焚”古義是放火燒山進行圍獵,今義泛指一切焚燒?!敖薄昂印?,古代只限指長江、黃河,今義則泛指所有比較大的水流;“詩”“書”,古代只指《詩經(jīng)》和《尚書》,今義則指所有的詩歌和書籍?!绊憽惫艑V富芈?,“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薄端?jīng)注·江水》今泛指聲音?!八惫帕x指打盹、坐著打瞌睡,“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今義指睡覺?!靶选北玖x是酒醒,即由酒醉的狀態(tài)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世人皆醉我獨醒?!逼渲小靶选奔从玫氖潜玖x。后來“醒”的含義擴大,除指酒醒外,“睡醒”、“病愈”、“清醒”等由不清醒狀態(tài)恢復到清醒的狀態(tài)都叫“醒”。(2)詞義縮小古義的范圍大于今義,今義一般包括在古義之中。如“墳、臭、金、丈人”?!皦灐惫帕x是用土堆積而成的高地,今義是埋尸體的土堆?!俺簟惫帕x是氣味,今義是難聞的氣味。金(古:金屬;今:金子)丈人(古:老人;今:岳父)拓展“谷”古代泛指莊稼糧食,“始播百谷”,今北方指谷子(小米),南方指水稻;“丈夫”古指所有男子的總稱,“古者丈夫不耕”;今指女子的配偶?!皩m”古義指房屋、居室,“父母聞之,清宮除道”,今指帝王居住的宮殿?!扒荨惫帕x指鳥獸的總稱,今義專指鳥類。(3)詞義轉(zhuǎn)移詞義由指甲事物變?yōu)橹敢沂挛?,詞義中心轉(zhuǎn)移,而甲、乙事物之間又有一定的聯(lián)系。如“涕、偷、去、走、獄”。涕(古:眼淚;今:鼻涕)偷(古:茍且;今:偷竊)去(古:離開;今:到某地去)獄(古:案件;今:監(jiān)獄)走(古:跑;今:步行、行走)拓展“封”古義指積土成堆,今義指封閉?!皠瘛惫胖腹膭?,“勸學”“勸農(nóng)”;今指規(guī)勸,“勸他不要吸煙”?!案F”古指政治上不得志,沒有出路,“窮則獨善其身”;今指貧窮?!盃奚惫偶漓胨玫纳?,“犧牲玉帛弗敢加也”;今為正義而獻出生命,“流血犧牲”?!案惫帕x指帶汁的肉,今義指湯類食品?!皽惫帕x指熱水,今義指湯類的食品。(三)詞類活用1.名詞的活用(1)名詞活用為動詞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游泳)或師焉,或不焉。(韓愈《師說》)(從師)(2)名詞作狀語現(xiàn)代漢語,一般有時間名詞才直接作狀語。而古漢語,不但時間名詞可作狀語,普通名詞作狀語的現(xiàn)象也極為常見。在文言文中,名詞放在動詞的前面,對動作行為起著直接的修飾限制作用。a.表比喻一般由具有具體形態(tài)、形狀的名詞充當,抽象名詞不具備該語法功能,它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或狀態(tài)。譯為“像……一樣”例: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過秦論》)云,像云一樣。景,像影子一樣。b.表示動作行為的處所這類名詞狀語由方位名詞充當,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可譯為“在(從)……”。例: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木蘭詩》)方位名詞“東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別修飾動詞“買”,作狀語,表示“買”這一動作行為的發(fā)生處所。c.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這類名詞狀語也由方位名詞充當,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可譯為“向(往)……”。例: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勸學》)上:向上;下:向下d.表示動作行為憑借的工具、進行的方式或使用的材料。這類名詞一般由具有某種功用的事物名稱或材料名稱的名詞充當;譯為“用……”“乘坐……”。例:陳涉甕牖繩樞之子。(《過秦論》)甕:用甕;繩:用繩子e.表示對人的禮節(jié)或待遇。這類作狀語的名詞一般是表示人物身份、稱謂、禮儀等方面的名詞,譯為“像對待……一樣”或“當作……一樣”。例: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妒酚洝贰靶帧弊g為像對待兄長一樣。f.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頻率。這類名詞一般由不確指的時間名詞如日、月、年、歲等充當,翻譯時可在時間名詞前加上“每一……,每……”,或者時間名詞本身的重疊即可。例:日削月割。(《六國論》)(“日”“月”譯為“一天天”“一月月”)g.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這類名詞一般是指一年中某個具體的季節(jié)、月份或一天中某個具體的時段,如春、夏、秋、冬、旦、夕、朝、暮等時間名詞,可譯為在“在……”。例:朝濟而夕設版焉。(《燭之武退秦師》)“朝”“夕”,表時間:“在早上”“到黃昏”(3)名詞的使動用法例:闕秦以利晉?!稜T之武退秦師》利:使……得利例: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而欓T宴》王:讓……稱王(4)名詞的意動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詞帶上賓語后,表示主語把賓語當作是什么,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物。譯:“把……當做……,以……為……,認為……是……。例: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滕王閣序》)襟:以為衣襟;帶:以為衣帶。整句的意思是:以三江為衣襟,以五湖為衣帶、控制著楚地,連接著閩越。2.動詞的活用(1)動詞活用為名詞動詞的主要作用是充當謂語,但有時也出現(xiàn)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表示與這個動詞的動作行為有關的人或事,這時它就活用為名詞了。例: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禪山記》)(到達的人)(2)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和它的賓語不是一般的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產(chǎn)生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一般說來,活用作使動的動詞,多數(shù)是不及物動詞。①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用于使動時,后面就帶有賓語。翻譯時要采用兼語式的形式。例如:外連衡而斗諸侯。(《過秦論》)使……斗②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例如: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石鐘山記》)使……鳴響3.形容詞的活用(1)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本身是不能帶賓語的,但有時后面卻帶了賓語(但又不是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這時候形容詞就活用為動詞。例: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司馬遷《鴻門宴》)(2)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在文言文中,形容詞如果處在主語或賓語及判斷句謂語的位置上,具有明顯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義,它就活用為名詞。例: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賈誼《過秦論》)明智的人,忠信的人,寬厚的人。(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帶上賓語以后,如果使得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那么這個形容詞就活用為使動詞。例:工師得大木,則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孟子·梁惠王下》)使……變?。?)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形容詞用作意動,是主觀上認為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例: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睹献印けM心上》認為……?。ㄋ模┮辉~多義一詞多義指詞具有多種含義。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1.一詞多義范例例如:“引”意義例句本義拉開弓君子引而不發(fā),躍如也。(《孟子》)丁壯者,引弦而戰(zhàn)。(《塞翁失馬》)引申義拉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頗藺相如列傳》)拉長岸木影下布,水鳥時引吭。(《宣州環(huán)波亭》)引吭高歌(成語)抽、拔出引佩刀刺馬殺之。(《宋史·太祖紀》)伸著狼奄至,引首顧曰。(《中山狼傳》)拿引繩而束縛之。(《中山狼傳》)帶領燕引兵東圍即墨。(《史記·田單列傳》)承擔公卿各引咎自責。(《北史·周武帝紀》)舉薦、提拔獎引后進,如恐不及。(《歐陽修傳》)延請乃設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援引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出師表》)引經(jīng)據(jù)典(成語)引導引火燒身、引人入勝(成語)掉轉(zhuǎn)引車避匿。(《廉頗藺相如列傳》)詞的本義是就詞的來源說的,即該詞最初的意義,如“向”的最初意義是朝北的窗戶,“兵”的最初意義是兵器,“走”的最初意義是跑。詞的引申義是從基本義生發(fā)出來的,同基本義有相類似、相對立或相關聯(lián)的意義。詞的通假義是由于通假而產(chǎn)生的意義。海:基本義——大洋靠近陸地的部分,如“大海、東?!?。有的大湖也叫“?!保纭昂诤!?。引申義——大的,如“海碗、海量”。比喻義——比喻連成一大片的很多同類事物,如“人海、火?!?。2.常見一詞多義詞義項例句愛喜愛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喜歡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宮賦》)愛護使秦復愛六國之人。(《阿房宮賦》)吝惜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過秦論》)通“薆”,隱蔽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邶風·靜女》)鄙平庸,卑微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報任安書》淺陋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曹劌論戰(zhàn)》)以……為邊境越國以鄙遠(《燭之武退秦師》)地位低下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邊境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鄭伯克段于鄢》)察細看,觀察徐而察之《石鐘山記》明察,了解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觀察微察公子(《信陵君竊符救趙》)潔白的樣子人又能以身之察察(《屈原列傳》)考察,舉薦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陳情表》)誠假如,果真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啜泣而就也(《祭十二郎文》)確實所謂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也(《祭十二郎文》)真誠的心意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乃能銜哀致誠(《祭十二郎文》)辭告別,辭別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臣等不肖,請辭去(《廉頗藺相如列傳》)道歉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廉頗藺相如列傳》)言辭,文辭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屈原列傳》)殆大概,恐怕驪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石鐘山記》)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為此也(《報任安書》)通“怠”,懈怠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幾乎,近乎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危險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莊子秋水》)引引見引趙使者藺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拉、拔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頗藺相如列傳》)引佩刀自刺。(《蘇武傳》)招供虞常果引張勝。(《蘇武傳》)援引,引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出師表》)徒白白地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只,只不過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廉頗藺相如列傳》)使派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廉頗藺相如列傳》)出使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廉頗藺相如列傳》)讓乃使其從者衣褐。(《廉頗藺相如列傳》)使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廉頗藺相如列傳》)負倚仗,憑借秦貪,負其強。(《廉頗藺相如列傳》)使……承擔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辜負,對不起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背著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廉頗藺相如列傳》)違背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廉頗藺相如列傳》)固堅固,特指地形險要和城郭堅固,易守難攻。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過秦論》)堅決,堅持,執(zhí)意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廉頗藺相如列傳》)鞏固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頑固,固執(zhí)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本來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陳涉世家》)文言虛詞1.【而】※(1)代詞①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②近指代詞,今譯為:此、這樣。例: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東南飛》)(2)用作連詞。①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還”。例: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譯文:劍門關既氣象非凡,還格外高險。一人來把守,萬人難過關。②表示遞進關系??勺g為“并且”或“而且”。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譯文:君子廣泛地學習,并且經(jīng)常把學到的東西拿來檢查自己的言行。③表示承接關系??勺g為“就”“來”“接著”,或不譯。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稁熣f》譯文: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④表示轉(zhuǎn)折關系??勺g為“但是”“卻”。例: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譯文: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還要青。⑤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例: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譯文:死后如果有知覺,那我們的分離還能有多久?⑥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相當于“著”“地”等,可不譯。例: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譯文:項羽手握劍柄跪直身子說:“你是干什么的?”⑦表示因果關系,相當于“因而”。例: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六國論》)譯文:賄賂秦國因而自己力量減弱了,這就是六國破滅的原因?。、啾硎灸康年P系。例: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譯文:她們久久地佇立著,眺望著,希望皇帝能寵幸光臨。⑨表方位??勺g為:以。例:三代而下,有學而不問。(《問說》)例:由孔子而來,至今百有余歲(《孟子》)⑩表示連接的前后兩部分是陳述與被陳述的關系。例: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譯文:當魏忠賢作亂的時候,做官的人能夠不改變自己志節(jié)的,中國之大,能有幾個人呢?(3)用作動詞,通“如”:好像,如同。例:白頭而新,傾蓋而故,何則?知與不知也。(《新序》)(頭發(fā)都白了,卻還像當初剛剛認識一樣陌生;路上才剛認識,卻好像認識了很久的故人一樣。為什么這樣呢?那是相互了解與不了解的原因。)例:溺死者千余人,軍驚而壞都舍。(《察今》)(溺死的人有一千多人,士兵驚駭?shù)穆曇羧缤蠓课莸顾粯樱?)音節(jié)助詞,不譯。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墩撜Z》(5)語氣詞,用在句尾,今譯為:啊、吧。例: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蹲髠鳌ば哪辍罚ㄈ舭焦眇H:若敖:指春秋時楚國的若敖氏;餒:餓。若敖氏的鬼受餓了。比喻沒有后代,無人祭祀。)(6)通“耐”“能”,今譯為:能夠、才能。例:行柔而剛,用弱而強(《淮南子·原道訓》)行動看似柔弱卻能夠剛強。例: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亦若此矣(《莊子·逍遙游》)(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給一個官職,品行可以適合一鄉(xiāng)人的心意,道德符合一個君主的心意而又能取得全國人信任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象小雀這樣自視很高。)【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例: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己?!犊诩肌罚ù蜷_屏風一看,只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塊醒木罷了)【而后】才,方才。例:今而后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都烂梦摹罚ń窈笪胰绻俅紊?讓我從哪里去叫你呢?)【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鐘山記》)(現(xiàn)在把鐘磬等打擊樂器放在水里,即使有大的風浪撞擊,它們也不會鳴響的,更何況石頭呢?)【既而】不久,一會兒。例:晉侯許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左傳》)(晉惠公曾經(jīng)答應給中大夫送禮,后來也都不給了)2.【其】※(1)用作代詞。①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shù))。例: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譯文: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去教他們的兒子。②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復數(shù))。例: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譯文:因為它是在華山的南面,才叫它為華山洞。③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例: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宮賦》)譯文:秦始皇喜愛奢侈,老百姓也顧念自己的家業(yè)。④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勺g為“那”“那個”“那些”“那里”。例: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有了疑問卻不去問老師,那些疑問,始終得不到解決了。)⑤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于“這”“這個”“這些”。例: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禪山記》)譯文:唐代和尚慧褒當初在這兒的山腳下筑室居住。⑥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例: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2)用作副詞。①加強祈使語氣,相當于“可”“還是”。例: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ā读婀賯餍颉罚┳g文:給你三支箭,你可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愿望。②加強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例: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的原因,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這個原因吧?。奂訌姺磫栒Z氣,相當于“難道”“怎么”。例: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用盡了我的力量而不能夠到達的,就沒有什么可后悔的了,又有誰能嘲笑我呢?)(3)用作連詞。①表示選擇關系,相當于“是……還是……”。例: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譯文:唉!這是真的呢?還是做夢呢?還是傳信的弄錯了真實情況呢?②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例: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嘩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長起來了。國君如果能這樣,又有誰能對抗得他了呢)(4)助詞,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可不譯。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何其】譯為“多么”。例: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ā读婀賯餍颉罚ǖ搅烁钕骂^發(fā)來對天發(fā)誓,抱頭痛哭,眼淚沾濕衣襟的可憐地步,怎么那樣的衰敗差勁呢)3.【以】※(1)介詞①表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條件??勺g為:“拿,用,憑,依據(jù),按照,用(憑)……身份”等。例: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石鐘山記》)譯文:士大夫終究不愿夜晚乘著小船停靠在懸崖絕壁下面。②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起提賓作用。譯為:把。例: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過秦論》)譯文:在南面攻取了百越的地面,把那里設置為桂林郡和象郡。③引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處所,用法同“于”。譯為:“于,在,從”。例: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在明朝崇禎十七年夏天,從京都步行到華山做道士。)④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譯為:因為,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譯文:不因為物(財物、外物)的豐富、富有而驕傲和狂喜;也不因為個人的失意潦倒而悲傷。⑤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想帶著賓客前往抗擊秦軍,與趙國共存亡。)(2)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zhuǎn)折關系。①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多)②表示承接關系,“以”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勺g為“而”或省去。例:余與四人擁火以入。(《石鐘山記》)譯文: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③表示目的關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勺g“而”“來”“用來”“以致”等。例: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就請允許我立太子為王,以便斷絕秦國要挾趙國的念頭。④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不賄賂秦國的國家由于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⑤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樹木綠茵茵的一大片繁榮茂盛,泉水淅瀝瀝的從始至終都不停地流淌著。)(3)助詞①“以”用作語氣助詞時,常結(jié)合成“以來”“以往”“以下”等結(jié)構(gòu)的詞語使用,表示時間、方位或范圍等。例: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張衡傳》)(“以下”表范圍。從王公貴族到一般官吏,沒有不過度奢侈的)②作語助,起調(diào)整音節(jié)作用。例: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表示原因或方式的語助詞——(用)逆(的方式)使我煩憂)(4)動詞,“以”用作動詞時常譯為“認為”“用”“任用”。例: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都認為我比徐公美。(5)名詞。譯為:緣由,原因。例: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確實是有原因的(6)副詞。通“已”,已經(jīng)。譯為“已經(jīng)”“停止”等。例: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發(fā)現(xiàn)了魚肚子里的綢條,本來已經(jīng)覺得奇怪了?!臼且浴俊疽允恰窟@個詞是“以是”的倒裝,常用來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因此”。例: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我所以記下以上的經(jīng)過,是因為嘆惜酈道元的解釋過于簡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釋太淺陋了。)【所以】①用在因果關系的復句中,表原因。譯為“……的原因”。例: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②用在敘述語的句首,表目的。譯為“用來……的”。例: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蘭亭集序》(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盡情地享受視聽的樂趣,實在是高興啊。)【以為】①有時作動詞,是“認為”的意思。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有人認為他死了,有人認為他逃跑了。)②大多數(shù)情況下作為兩個詞來使用,“以”后省略介詞賓語“之”。常譯為“把‥‥‥作為”。例:臨不測之淵,以為固。(《過秦論》)(臨著深不可測的黃河,把這作為堅固的屏障。)【何以】在文言中,“何以”就是“以何”的倒裝。譯為“憑什么”。如:例: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可以】這個詞在文言中的意義和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接近,但一般也應當作古今異義的詞語來理解。也就是說應把“可以”理解成兩個詞,是“可以憑借”的意思。如:例: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國也》)五畝的宅地,栽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能穿上絲棉襖了?!緹o以】【有以】文言中“無以”“有以”的結(jié)構(gòu)較為固定,常組成“無以……”“有以……”的固定句式。譯為“沒有(用來)……的辦法”“有(用來)……的辦法”等。如:例:項王未有以應。(《鴻門宴》)(項王沒有什么話來回答。)4.【之】※(1)動詞??勺g為:去,往,到,到……去。例: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譯文:我想去南海,怎么樣?(2)代詞。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不作主語。例: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于國也》)譯文: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大道理教導老百姓。②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例: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師說》)譯文:巫醫(y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3)助詞。①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譯為“的”,有的不譯。例: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譯文:這是誰的過錯呢?②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例: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譯文: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③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志。例: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這好比把肉投給饑餓的老虎,能有什么功效呢?④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例: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譯文: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⑤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后面,湊足音節(jié),沒有實在意義。例:扣舷而歌之。(《赤壁賦》)譯文:用手叩擊著船舷,應聲高歌。5.【于】※(1)介詞。①在,從,到例:乃設九賓禮于庭?!读H藺相如列傳》(在)就在朝堂上設了“九賓”的禮儀。②“在……方面”“從……中”例: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從)例: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曹劌論戰(zhàn)》)(在)③由于例: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④向,對,對于。例: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人們愛自己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們;對于自己呢,卻恥于向老師學習。⑤用在被動句中,介紹行為主動者,可譯為“被”。例:君幸于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您又受趙王寵幸。⑥與,跟,同。例:燕王欲結(jié)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燕王想跟您結(jié)交。⑦比例:州司臨門,急于星火。(《陳情表》)⑧給例:陳涉少時,嘗于人傭耕《陳涉世家》⑨按照,根據(jù)例:于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史記·淮陰侯列傳》(2)【于是】①相當于“于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例: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犊诩肌吩谶@時,賓客沒有一個不變臉色離開座位。②連詞,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xiàn)代漢語“于是”相同。例: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觸龍說趙太后》)于是就替長安君準備了一百輛車子,送他到齊國去做人質(zhì),齊國的救兵才出動。(3)【至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至于”一般表示引進議論的對象,如“至于說到國際法,那就不是我們能管的事了”;或者表示對某種情況的否定,如“你這樣做至于嗎?”“不至于這樣吧?”等。而文言中較多有“到”的意思。例: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陳情表》)(直到)例:送子涉淇,至于頓丘。(《氓》)(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頓丘這個地方。)(4)“見……于”表示被動。例: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我確實擔心被(秦)王欺騙而有負趙國)6.【何】(1)用作疑問代詞。①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例: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為什么這樣呢?為的是尊重(你們)大國的威嚴以表示敬意啊。)②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這是賓語前置。)例: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譯文:劉豫州現(xiàn)在打算到哪里去?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一旦太后您百年/駕崩了,長安君拿什么/憑什么在趙國立身?)③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例: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譯文:在這里早晚能聽到的是什么呢?盡是杜鵑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鳴。(2)用作疑問副詞。①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例: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②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多么”“怎么”“怎么這樣”。例: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蜀道難》)(青泥嶺的山路是多么曲折盤旋,行走百步就要折九彎,蜿蜒小路繞著山岸轉(zhuǎn))(3)作語助詞,相當于“啊”。例: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劉蘭芝的車行在后面,車子發(fā)出隱隱甸甸的響聲)(4)何:通“呵”,喝問。例: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誰何:呵問他是誰。意思是檢查盤問。)(可靠的官員以及精銳的士卒,拿著鋒利的兵器,盤問過往行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以)逃跑了五十步的人來嘲笑逃跑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樣呢?【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jù)“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拿什么”“憑什么”等。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一旦太后您百年/駕崩了,長安君拿什么/憑什么在趙國立身?)【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例: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不久縣官也以才能卓越而聞名了。縣官一高興,就免了成名的差役)【何乃】譯為“怎能”例: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qū)區(qū)?!保ā犊兹笘|南飛》)(焦母對仲卿說:“(你)怎么這樣沒見識!”)【何必】譯為“不必”,表示反問語氣。例:王何必曰得,亦有仁義而已矣?!睹献印ち夯萃跎稀贰竞纹洹孔g為“多么,怎么這樣”,用疑問口氣表示程度。例: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到了割下頭發(fā)來對天發(fā)誓,抱頭痛哭,眼淚沾濕衣襟的可憐地步,怎么那樣的衰敗差勁呢!)7.【乎】(1)用作語氣助詞。①表疑問語氣??勺g為“嗎”“呢”。例: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zhàn)》)(想要得到一個什么歸宿呢?)例: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你的技術怎么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②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那些稱王侯拜將相的人,難道就比我們高貴嗎?例: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誰能鄙視我呢?③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例: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的原因,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這個原因吧。④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例: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燕雀怎么能知道鴻鵠的遠大志向呢!例: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百姓認為我很吝嗇是應該的啊。)⑤用在形容詞后,含有贊嘆意味。例: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赤壁賦》)⑥用在句中的停頓處。例: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譯文:挺拔矗立,不知道它們有幾千萬座。(2)用作介詞,相當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岳陽樓記》)(乎:于)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一個“乎”:在;后一個“乎”:比。)(3)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例: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乘著輕風(在江面上)無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會停棲,感覺身輕得似要離開塵世飄飛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8.【乃】(1)用作副詞。①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于是”等。例: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在朝堂上安設“九賓”的禮節(jié),我才敢獻上和氏璧。)②強調(diào)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ā稁熣f》)譯文:現(xiàn)在士大夫們的見識竟反而比不上(他們),可真奇怪?。、劭杀硎緦κ挛锓秶囊环N限制,可譯為“只”“僅”等。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項王又帶領士兵往東而去,到了東城,一共有28個騎士)④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例: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人們稱它華山洞,是因為它在華山南面來命名的。)(2)用作代詞。①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例:爾其無忘乃父之志?。ā读婀賯餍颉罚谟米髦甘敬~,譯為“這樣”。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我自己做了這件事,回過頭來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義,反而得不出。)③還可作連詞用,表銜接或轉(zhuǎn)折,解釋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非獨政能也,乃其姊亦烈也《史記·刺客列傳》。【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例: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滅吳》)(現(xiàn)在您大王退守到會稽山之后,才來尋求有謀略的大臣,未免太晚了吧?)【乃爾】譯為“這樣”。例: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焦仲卿向母親拜了兩拜就回房,在自己的空房里長聲嘆息,自殺的打算就這樣決定了。)9.【且】(1)用作連詞。①表并列,“且”表并列關系時,一般可譯為“又”。例: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就表示趙國弱小又害怕(秦國)例: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希望母親的壽命能像南山的巨石一樣長,身體健康而且強壯。)②表遞進,“且”表遞進關系,“而且,并且”是其在文言中的常見翻譯。例: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而且)因為它(鄭國)對晉國無禮,而且從屬楚國卻對其懷有二心③表讓步,“尚且,還”。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譯文:臣死都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我推辭呢!例:故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譯文:古時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夠遠了,尚且跟從老師請教。④表選擇關系,譯為“還是,或者”。例:王以天下為尊秦乎?且尊齊乎?《戰(zhàn)國策·齊策》(大王認為各地諸侯將尊重秦國嗎,還是尊重齊國呢?)(2)用作副詞。①將,將要。例: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鴻門宴》)譯文:本來不如人家。將怎么辦呢?②暫且,姑且。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發(fā)誓不和你分開,你暫時回娘家去。)【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況且”,“再說”。例:例: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赤壁賦》)(何況天地之間,萬物各有自己的歸屬。)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過秦論》)(況且天下并沒有變小變?nèi)?。)【且如】就像。例: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兵車行》)就象今年冬天,關西還在沒有休止的征兵?!惊q且】“猶且”一般承上文意,表示一種讓步關系,譯為“尚且”。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古代的圣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10.【若】(1)動詞①“若”作動詞時常用在表示類比的兩事物中間,譯為“像”“像……一樣”。例: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莊子·逍遙游》譯文: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開雙翅就像天邊的云。②用于比較兩個人或兩個事物,譯為“如”“及”等。如:例:“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保ā读H藺相如列傳》)您認為廉頗將軍和秦王誰更厲害,廉頗不如秦王。“之”是主謂結(jié)構(gòu)中,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際意義。“不若”句省略了主語“廉頗”,省略了賓語“秦王”。(2)代詞①“若”作代詞時,常用作第二人稱代詞,譯為“你”。例:若入前為壽。(《鴻門宴》)②有時,在充當定語時,譯為“你的”。例: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捕蛇者說》)有時還可以當指示代詞,譯為“如此”“這”“這樣”。例: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用你現(xiàn)在所做的事情去求得你想要得到的,就像爬到樹上找魚一樣。)(3)連詞①“若”作連詞時常表假設,譯為“如果”“假如”等。例: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犊兹笘|南飛》譯文:今天如果休了她我就以后終身不再娶了②用在一句話開頭,表示另提一人、一事或一個話題。常譯為“至于”。例: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齊桓晉文之事》)(至于普通百姓,只要沒有固定不變的產(chǎn)業(yè),那么就難以擁有持久不變的意志。)③表選擇,相當于“或”“或者”。例: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帶領一萬人或者一個郡投降的,封為萬戶侯)④表并列,譯為“和”“與”。例:愿取吳王若將軍頭以報父仇《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4)助詞“若”有時作形容詞詞尾。譯為“……的樣子”。例: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詩經(jīng)·氓》)【若夫】“若夫”一般用于語段開頭,引出下文議論,可譯為“像那”“至于”“至于那”等。如:例: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樓記》)(像那陰雨連綿不斷,一連幾個月都不放晴。)【至若】“至若”的用法與“若夫”一樣,也可譯為“至于那”。如:例: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岳陽樓記》)(至于那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風平浪靜。)【若定】心中有數(shù),從容不迫。例:指揮若定。(《赤壁之戰(zhàn)》)【若何】怎么樣。例:以閑敝邑,若何?(讓敝國得到安寧,怎么樣)【若干】約計之詞,相當于“幾許”“多少”例:車后若干遞送夫。11.【所】(1)名詞,處所,地方,是其本義。例: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某所”譯為“那個地方”)(2)助詞①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翻譯時要譯為名詞性短語“……的地方”“……的人或物”等。這是“所”在文言中的常見用法。例: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所學”譯為“學習的東西”)譯文:我曾經(jīng)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②“所”與后面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組成“所+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的形式。譯為“所有”“所有的”等。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3)【所以】“所以”這個詞,現(xiàn)在多表結(jié)果,但在文言中多表原因。又有兩種情況:①表示行為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jù)等。譯為“是用來……的”“用來的……方法”等。例: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蘭亭集序》)(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盡情地享受視聽的樂趣,實在是高興啊。)②表示原因。譯為“……的原因”等,這是“所以”在文言中的常見用法。例: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這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我之所以這么做,是把國家大事放在第一位,把個人恩怨放在后面。【所謂】所說的。例: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所在】“所在”即“所在之處”,引申為“到處”。例: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張衡傳》)(按照震動的龍頭所指的方向去尋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山石被敲打時能鏗鏘作響的現(xiàn)象到處都有。)【為所】“為所”在文言文中常表被動。例: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有時也分解為“為……所……”的形式,也表被動。例: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ā读鶉摗罚?2.【為】(1)動詞。①作動詞時,讀作“wéi”。因語境不同,有各種譯法。例:且君嘗為晉君賜矣。(《燭之武退秦師》)(譯為“給予”。況且國君您(秦伯)曾經(jīng)給予晉君(晉惠公)恩惠。)②作表判斷的動詞,讀作“wéi”。“為”可以在判斷句中表判斷。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是”。例: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現(xiàn)在別人正好是刀和砧板,(而)我是魚肉(2)介詞,讀作“wèi”。①“為”在文言中常作介詞,后邊可帶賓語,譯為“替”,有時也譯為“給”“在”“因為”等。例:臣為韓王送沛公。(《鴻門宴》)(譯為“替”,我替韓王護送沛公。)②如果在疑問句中,介詞“為”的賓語常常提前。例:何為其然也?(《赤壁賦》)(“何為”即“為何”,譯為“為什么”。為什么這樣呢?)③有時“為”后省略賓語。譯文時需補出。例:為擊破沛公軍。(《鴻門宴》)(譯為“替我”,替我打敗劉邦的軍隊。)④作表被動的介詞,有時跟“所”結(jié)合,組成“為所……”或“為……所……”結(jié)構(gòu)。讀作“wéi”,譯為“被”。例: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你們都將被他所俘虜⑤對,向。例: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如姬曾對公子哭訴)(3)句末語氣詞,讀作“wéi”?!盀椤弊骶淠┱Z氣詞時,一般譯為“呢”。例:何辭為?(《鴻門宴》)(告辭什么呢?)例: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為什么要飛到九萬里(的高空)再往南飛呢?)【以為】①“以為”在文言中用法靈活多變,有時作動詞,譯為“認為”。例:自以為關中之固。(《過秦論》)(秦始皇的心中以為函谷關中這樣堅固)②有時“以為”的形式,其實是“以……為……”的省略,譯文時需補出介詞“以”后省略的賓語。例:若舍鄭以為東道主。(《燭之武退秦師》)(如果放棄攻打鄭國,把(它)做為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③有時,分解為“以……為……”結(jié)構(gòu),常譯為“把……做為……”等。例:諸侯以惠愛為德。(《歸去來兮辭》)(諸侯將惠愛作為德行)13.【焉】(1)兼詞。相當于“于之”“于此”“于彼”“于何”(“在哪里”“從哪里”)等。例: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燭之武退秦師》)(譯為“從哪里”)(2)代詞。①表第三人稱,相當于“之”。他,他們;它,它們。例: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古代的圣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而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②疑問代詞,相當于“哪里,怎么”。例:未知生,焉知死?(《論語》)活人的事情還沒有弄清楚,哪有時間去研究死人的事情?(3)語氣助詞。①句末語氣詞,根據(jù)情況可譯為“啊”“呢”“了”等,有時也可不譯。例: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譯文:(然后)久久佇立著,期望受到始皇的寵幸啊。②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于“也”。例: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赤壁賦》)(不多時,月亮從東山上出來,在斗牛兩星宿間徘徊。)③作形容詞或副詞詞尾,相當于“然”,譯為“……的樣子”“……地”。例: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鐘山記》)(在亂石中間選一兩處敲打它,硿硿地發(fā)出聲響。)例: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盤旋屈曲的樣子,就像蜂房水渦,矗立著不知有幾千萬座。)14.【也】(1)句末語氣詞①表示判斷語氣。例: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②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③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例: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④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例: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阿房宮賦》⑤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例: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zhàn)》)(進攻不能戰(zhàn)勝,圍攻又沒有后援的部隊,我們還是還回去吧。)(2)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例: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例: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15.【與】(1)介詞?!昂?,跟,同;給,替;比,和……比較。”當“和”作介詞的時候,“和”前后的成分不能互換。例: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沛公駐軍霸上,沒有能夠和項羽相見。)(2)連詞。當“和”作連詞的時候,“和”前后的成分可以互換。例:蜩與學鳩笑之。(《莊子·逍遙游》)(3)動詞。①給予,授予。②結(jié)交,親附。③贊許,同意。④參與例: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給予,授予)例:朝過夕改,君子與之。(《漢書》)(早上犯的錯晚上就更正了,這是君子所贊許的。)(4)通假。通“歟”。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或疑問。例:無乃爾是過與?。ā丁都臼蠈⒎ヮ咊А贰罚峙略撠焸淠惆桑。├夯①畛鲇阼?,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老虎和犀牛從籠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龜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毀壞,這是誰的過錯呢?”)【孰與】【與……孰】表示比較與選擇,譯為:“跟……比較,哪一個……”例:沛公曰:“孰與君少長?”(《鴻門宴》)(沛公說:“他和你誰年長?”)【孰若】【與其……孰若】表示選擇(舍前取后),譯為:“哪如”“與其……哪如……”例:與其殺是僮,孰若賣之?(《童區(qū)寄傳》)(與其殺死這個奴仆,哪如把他賣掉呢)16.【則】(1)連詞。①表示承接關系。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jīng)是”。例: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譯文:所以木材經(jīng)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②表示條件、假設關系。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例: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個國家的內(nèi)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其外部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那么這個國家便很容易滅亡)例:萬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高位的俸祿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義就接受了)③表示并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jié)構(gòu)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勺g為“就”,或不譯。例: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稱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足以可恥,稱官位高的人為老師,就近于阿諛奉承。)④表示轉(zhuǎn)折、讓步關系。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譯文: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糊涂啊。⑤表示選擇關系。常和“非”“不”呼應著用,譯為“就是”“不是……就是”。例: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不是死了就是搬走了)(2)副詞。①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diào)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譯文: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的景象。②表對已然或發(fā)現(xiàn)的強調(diào)??勺g為“已經(jīng)”“原來”“原來已經(jīng)”。例:公使陽處夫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殽之戰(zhàn)》)譯文:晉襄公派陽處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邊,(孟明等人)已經(jīng)在船上了。17.【者】(1)助詞。①指人、物、事、時、地等?!啊摹?,“……的(人、東西、事情)”。例: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鴻門宴》)譯文:奪走項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②用在數(shù)詞后面,譯為“……個方面”“……樣東西”“……件事情”。例: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于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譯文:我曾經(jīng)探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心情,為什么呢?③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例: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黔之驢》)(然而來來往往地觀察驢,覺得驢好像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本領)④放在后置的定語后面,相當于“的”。例:客有吹洞簫者?!冻啾谫x》譯文:同伴吹起洞簫。⑤放在主語后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譯文:北山的愚公,年紀將近九十歲了⑥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后面,不必譯出。例:今者有小人之言。(《鴻門宴》)譯文:現(xiàn)在有小人的流言。⑦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例: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我們離開父母兄弟而來侍奉您,不過是因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2)語氣詞。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例: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譯文:給大王獻這個計策的人是誰?考點精講講練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中對文言文閱讀的考查主要有實詞、虛詞、斷句、翻譯、理解。其中實詞虛詞等詞匯是考查要點,題型上以選擇題為主??键c一:文言實詞文言實詞的考查主要是一詞多義、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首先要準確掌握教材注釋等重要實詞,以本義為核心,掌握引申義,能夠辨識相關詞匯現(xiàn)象,如活用、通假等。【典型例題】(2024·浙江)下列各句加點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肴核既盡,杯盤狼藉C.楚人一炬,可憐焦土D.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答案】B【解析】A.古義:那個人。今義:妻子。句意:如果沒有那個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B.古今義均為“凌亂”。句意: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C.古義:可惜。今義:值得憐憫。句意:楚國人放了一把火,可惜富麗堂皇的阿房宮化為一片焦土!D.古義:舊事。今義:真實或虛構(gòu)的用作講述對象的事情。句意:如果憑借偌大的天下,自取下策而重蹈六國滅亡的舊例,這就又在六國之下了。故選:B?!炯磿r演練】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喚渠朝餐歇半霎渠:他 B.指點江山指點:評論 C.秧根未牢蒔未匝匝:周、圈 D.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答案】C【解答】C.“匝”,滿、遍。句意: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種也還沒完成。故選C。2.下列選項中加點字詞類活用形式相同的一項是()A.非能水也是故圣益圣 B.木受繩則直積善成德 C.糞土當年萬戶侯而恥學于師 D.上食埃土其下圣人也亦遠矣【答案】C【解答】A.水:名詞作動詞,游水;圣:形容詞作名詞,圣人。B.直:形容詞用作動詞,表示“變直”;善: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善行。C.糞土:名詞意動用法,意為“視……為糞土”;恥: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恥。D.上:名詞作狀語,向上;下:名詞作動詞,不如。故選C。3.下列加點字詞的含義、用法與現(xiàn)在的含義、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古之學者必有師 B.暮去朝來顏色故 C.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D.君子不齒【答案】D【解答】A.學者:古今異義詞,古義,求學的人;今義,在某個領域有高深學問的人。B.顏色:古今異義詞,古義,臉色、容顏;今義,色彩。C.博學:古今異義詞,古義,廣泛地學習;今義,學問廣博精深。D.不齒:古今同義,不愿意提到,表示極端鄙視。故選D。4.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完全不同的一項是()①一日克己復禮②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③惻隱之心,人皆有之④且陛下春秋高⑤顏色憔悴,形容枯槁⑥以浮游塵埃之外⑦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⑧惶恐飲藥而死⑨以貨物與常⑩武等實在?小子何莫學夫《詩》?民之從事A.①⑤⑦⑨⑩?? B.①③④⑤⑥⑨? C.②④⑤⑥⑦⑧? D.②③④⑦⑧⑨⑩【答案】A【解答】①一日:古義,一旦;今義,一天。句意:一旦自我約束,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②從容:古義,委婉含蓄;今義,悠閑舒緩,不慌不忙。句意:但他們都效法屈原辭令委婉含蓄的一面。③惻隱:古今同義,都指哀痛,憐憫。句意:同情、憐憫遭受苦難或不幸者的心情,人人都有。④春秋:古義,年齡;今義,春秋兩個季節(jié)。句意:況且陛下年紀大了。⑤形容:古義,形體容貌;今義,對人或事物的形狀或性質(zhì)加以描繪。句意:面色憔悴,形體容貌像枯死的樹木一樣毫無生氣。⑥浮游:古今同義,都指漫游、遨游。句意:遨游在塵世之外。⑦詭辯:古義,欺詐的言論,名詞;今義,無理狡辯,動詞。句意:在楚懷王的寵姬鄭袖面前編造謊言。⑧惶恐:古今同義,都指驚慌,恐懼。句意:因極度恐懼而服毒自殺。⑨貨物:古義,財物;今義,供出售的物品,商品。句意:送了一些財物給虞常。⑩實在: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句意:蘇武等人確實還活著。?小子:古義,老師對學生的稱呼;今義,男孩子。句意:學生們?yōu)槭裁礇]有人研究詩呢??從事:古義,做事,行事;今義,參與做(某種事情);致力于(某種事情)。句意:百姓做事。排除有③⑥⑧的選項。故選A。5.下列各句中對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①金就礪則利(銳利,鋒利)②枉用相存(保存,保留) B.①而絕江河(橫渡)②冰泉冷澀弦凝絕(斷,停頓) C.①圣人無常師(老師)②吾師道也(學習) D.①其皆出于此乎(產(chǎn)生,發(fā)生)②其出人也遠矣(超過)【答案】A【解答】A.存:問候,訪問。句意:屈駕來訪。故選A。6.下列選項中加點詞不是古今異義的一項是()A.弟子不必不如師 B.古之學者必有師 C.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D.今之眾人【答案】C【解答】A.古義:不一定;今義:不需要。句意: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師。B.古義:求學的人;今義: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句意: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C.古今同義,片刻。句意:不如片刻學習的收獲大。D.古義:一般人;今義:很多人。句意:現(xiàn)在的一般人。故選C。7.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請買其方百金請事斯語矣 B.自賊者也故賊人以利其身 C.貽笑大方魏王貽我大之種 D.治之于未亂故天下兼相愛則治【答案】D【解答】A.請:請求;請允許我。句意:愿意用百金的高價收買他的藥方。/也一定要按您這話去做.B.賊:傷害;盜竊。句意:是自暴自棄的人。/所以殘害別人以利自己。C.貽:遺留;贈送。句意:指讓內(nèi)行人笑話。/魏王送我大葫蘆種子。D.兩句中的“治”是安定的意思。句意:要在禍亂產(chǎn)生之前就早做準備。/大家友好相處,天下就能得到安定。故選:D。8.下列各句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項是()A.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 B.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C.當察亂自何起。 D.故不孝不慈亡?!敬鸢浮緽【解答】A.“龜”通“皸”,皮膚受凍開裂。句意:宋國有一個善于制作防止手凍裂藥物的人。B.沒有通假字。句意:認識別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聰明。C.“當”通“嘗”,嘗試。句意:應當嘗試去觀察混亂是從哪里開始的。D.“亡”通“無”,沒有。句意:因此不孝順不慈祥的人就沒有了。故選:B。9.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解釋全都正確的一組是()A.邇之事父(近)天下歸仁焉(回歸)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勉) B.未成一簣(盛土的竹筐)克己復禮為仁(約束)詩可以興(激發(fā)人的情感)C.仁之端也(萌芽,發(fā)端)君子喻于義(明白)故盜賊有亡(逃亡) D.泉之始達(到達)明明德(美好的品德)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原理)【答案】B【解答】A.“天下歸仁焉”中的“歸”,應譯為“稱贊,稱許”,句意為: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B.正確。C.“故盜賊有亡”中的“亡”,應譯為“通‘無’,沒有”,句意為:所以盜賊沒有了。D.“泉之始達”中的“達”,應譯為“流通,指泉水涌出”,句意為:就像泉水開始流出。故選:B。10.下列句子中加點詞不全是古今異義的一項是()A.①幼稚盈室②則告訴不許 B.①役聰明之耳目②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C.①撫孤松而盤桓②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D.①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②童子六七人【答案】C【解答】A.①幼稚:古今異義詞,古義,小孩;今義,思想不成熟。②告訴:古今異義詞,古義,申訴;今義:說。B.①聰明:古今異義詞,古義,靈敏的耳,明亮的眼;今義,智力發(fā)達。②顏色:古今異義詞,古義,臉色;今義:色彩。C.①盤桓:古今同義,指徘徊、逗留。②從事:古今異義詞,古義,泛指一般的屬官;今義,進行某種活動或事業(yè)。D.①往往:古今異義詞,古義到處;今義,經(jīng)常、時常。②童子:古今異義詞,古義,少年;今義,泛指兒童。故選C。考點二:文言虛詞文言虛詞的考查重點是用法和關系。需要依據(jù)句意、語境分析,在掌握常見虛詞用法的基礎之上,進行分析和辨識。重點虛詞:而、其、以、之、于?!镜湫屠}】(2024·浙江)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技蓋至此乎 進乎技矣B.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吾見其難為C.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而況大軱乎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以無厚入有間【答案】D【解答】A.語氣詞,表疑問/介詞,相當于“于”。B.介詞,替/動詞,根據(jù)前后文可以譯為“動刀”。C.表轉(zhuǎn)折,但/連詞,表遞進關系,何況。D.都是介詞,用。故選:D。【即時演練】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欲人之無惑也難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B.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吾嘗終日而思矣 C.恥學于師不拘于時,學于余 D.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其可怪也歟【答案】C【解答】A.也:助詞,用于句中,表示語氣停頓;助詞,用在句末,表判斷。B.而:連詞,表轉(zhuǎn)折,但是;連詞,表修飾,不譯。C.于:都是介詞,可解釋為“向”。D.其:代詞,代“生乎吾前”的人;副詞,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故選C。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其“恕”乎謂其君不能者 B.人而不仁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C.為之于未有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D.民之從事兄之不慈弟【答案】D【解答】A.其:語氣詞,表示推測,大概;代詞,表示他。B.而:連詞,表示假設,如果;連詞,表示順承。C.為:動詞,表示做;介詞,表示因為。D.之:都是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故選:D。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A.死而不亡者壽常于幾成而敗之 B.千里之行復眾人之所過 C.賊其君者也不失其所者久 D.鑿戶牖以為室是以圣人欲不欲【答案】C【解答】A.連詞,表假設,如果/連詞,表轉(zhuǎn)折,卻。B.助詞,的/助詞,取獨。C.都是代詞,它(他)的。D.介詞,用/和“是”組成復音虛詞,可譯為“因此”。故選:C。4.下列各項加點字解釋和用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而:表轉(zhuǎn)折,卻) B.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而:表遞進,并且) C.吾嘗終日而思矣(而:表修飾,可不譯) D.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而:表并列,不譯)【答案】D【解答】D.表順承,可不譯。句意: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品德,自然就會達到最高的智慧。故選:D。5.下列各項加點字解釋和用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反問,難道) B.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代詞,指書) C.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指不跟從老師學習而遺留下的問題)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加強反問語氣)【答案】A【解答】A.揣度語氣副詞,大約、大概。句意:圣人成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自這(種情況)吧?故選:A。6.下列選項中加點文言虛詞的含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例句: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A.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B.受任于敗軍之際(《出師表》) C.生于安樂,死于憂患(《孟子二章》) D.告知于帝(《愚公移山》)【答案】D【解答】例句,介詞,可譯為“跟”“向”等。句意:曾經(jīng)向穆、曹兩位琵琶大師學藝。A.介詞,比。句意:(所以)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B.介詞,在。句意: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C.介詞,在。句意:處在憂慮禍患中可以使人或國家生存,處在安逸享樂中可以使人或國家消亡。D.介詞,向。句意:于是向天帝報告了。故選:D。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質(zhì)勝文則野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B.見賢思齊焉盤盤焉,囷囷焉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 D.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若火之始然【答案】C【解答】A.連詞,表順承,譯為“就”;連詞,表轉(zhuǎn)折,譯為“卻”。B.兼詞,于此;助詞,放在形容詞、副詞之后,譯為“……的樣子”。C.都是代詞,譯為“……的人”。D.助詞,相當于“的”;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故選:C。8.下列句子中“焉”字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A.且焉置土石 B.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C.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D.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答案】D【解答】A.兼詞,往哪里。句意:況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B.兼詞,于此,在這里。句意:堆土成山,風雨就在這里興起。C.兼詞,于此,在這里。句意:水流匯成深淵,蛟龍就在這里生長。D.句末語氣詞,表陳述語氣,了。句意:就會得到非凡的智慧,具備圣人的心懷。故選D。9.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B.吾嘗終日而思矣人不知而不慍 C.蚓無爪牙之利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D.風雨興焉且焉置土石【答案】A【解答】A.介詞,比。句意:靛青是從藍草中取得的,但比藍草顏色深。介詞,比。句意: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B.連詞,表修飾。句意:我曾經(jīng)整天思考。連詞,表轉(zhuǎn)折,卻。句意: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C.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句意: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我只喜愛蓮花從淤泥中長出來卻不被沾染(污穢)。D.兼詞,相當于“于此”,可譯為“在這里”。句意:風雨在這里興起。疑問代詞,哪里。句意:況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故選A。10.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A.善假于物也而寒于水 B.輮使之然也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C.故木受繩則直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D.登高而招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答案】C【解答】A.于,介詞,表對象,不翻譯。譯句:善于借助外物。于,介詞,表比較,譯為“比”。譯句:卻比水要寒冷。B.之,代詞,譯為“它”。譯句:用火烤的辦法使它變成這樣。之,結(jié)構(gòu)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譯句:比不上片刻時間學習(收益大)。C.則,表順承,那么,就。譯句:所以木材經(jīng)過墨繩比量(加工)就會變直。則,表順承,那么,就。譯句: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動沒有過錯。D.而,表順承,不翻譯。譯句:登上高處來招手。而,表轉(zhuǎn)折,譯為“卻”。譯句:并沒有加快腳步,卻能夠到達千里之外。故選:C。實戰(zhàn)能力訓練1.下列句子選項正確的一項是()A.“則思知止以安人”(《諫太宗十思疏》)與“計將安出”的“安”含義相同。 B.“而恥學于師”(《師說》)與“不恥下問”的“恥”字含義不同。 C.“始速禍焉”(《六國論》)與“不速之客”的含義不同。 D.“名我固當”(《種樹郭橐駝傳》)與“不名一錢”的含義相同?!敬鸢浮緾【解答】A.安:使動用法,使……安。句意:將有興建,就要想到知道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定。安:怎么,如何。句意:如何制定計謀呢?B.恥:意動用法,以……為恥。句意:卻以從師學習為恥。恥:意動用法,以……為恥。句意:不以向身份低于自己的人求教為恥。C.速:招致。句意:這才招致禍患。速:邀請。句意:未經(jīng)邀請而自己來的客人。D.名:動詞,命名。句意:用這個名字稱呼我確實很恰當。名:占有。句意:一個錢也沒有。故選C。2.從詞類活用角度,下列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A.不貴難得之貨 B.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C.大敗越人 D.故虧父而自利【答案】A【解答】A.貴,意動用法,以……為貴重,看中,偏好。句意:不看重稀貴的物品。B.齊,使動用法,使……整齊。句意: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C.敗,使動用法,使……失敗。句意:使越人失敗。D.虧,使動用法,使……受損失。句意:因而使父親受損失而使自己得利。故選:A。3.下列句子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春 朱自清教育課件
- 遼寧省遼陽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第二次學科素養(yǎng)能力訓練(期中)地理試卷(含答案)
- 河南省許昌市長葛市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質(zhì)量監(jiān)測物理試題(含答案)
- 11 A受迫振動 共振 基礎版2025新課改-高中物理-選修第1冊(21講)
- 電商代運營相關行業(yè)投資方案范本
- 高效能復合外墻外保溫材料相關行業(yè)投資規(guī)劃報告
- 腹部的斷面解剖學課件
- 現(xiàn)代生產(chǎn)運營管理
- 兒童保健和疾病防治原則課件
- 【初中地理】海陸變遷教學課件-2024-2025學年七年級地理上學期(湘教版2024)
- 中國電信渠道管理工作指導意見
- 海水比重與鹽度換算表
- 行政法對憲法實施的作用探討
- BIM等信息技術的使用
- 西方發(fā)愿文是一篇圓滿的作品它包括了初中后三階段最
- 檁條規(guī)格選用表
- 圖形推理100道(附答案)
- 俄語視聽說基礎教程1
- 群青生產(chǎn)工藝過程
- 集團審計指令函
- 馬鞍山干熄焦工程施工組織設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