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8-2019年新城區(qū)土默特中學高一語文文言文閱讀
專項訓練(后附答案及解析)
抽選經(jīng)典試題,有針對性的考點中的難點、重點、考點進行強化訓練,力口強記憶。
第1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小題。(每小題3分)
①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
內(nèi);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
多,何也?”
②孟子對日:“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p>
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③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p>
④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p>
⑤“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海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
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
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⑥“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時,七十者可
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
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
有也。
⑦“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
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p>
(選
自《孟子》)
5.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請:請允許我
B.數(shù)罟不入灣池數(shù):計算
C.申之以孝悌之義悌:敬愛兄長
D.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發(fā):打開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無如寡人之用心者/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B.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
C.斧斤以時入山林/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
D.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一夫作難而七廟爆
7.孟子認為“王道之始”應采取哪些具體措施?(可用原文作答,也可自己概括。)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梁惠王認為自己治理國家盡心盡力,他的依據(jù)是在兇年移民移粟,他這樣做的目的
是想要使天下百姓歸附于他。
B.孟子很講究談話藝術,知道梁惠王是個喜歡打仗的人,于是投其所好,以打仗為
喻,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政”并無本質區(qū)別。
C.第⑥段孟子繼續(xù)闡述自己的治國措施,用了四個排比句,還用了比喻論證,闡述他
發(fā)展生產(chǎn)的措施和教化百姓的方針,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
D.全文圍繞“民不加多”這一問題,孟子和梁惠王展開了一次對話,通篇未著一個
“仁”字,卻淋漓盡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輝。
第2題:文言文閱讀
(第12—14題每小題3分,計9分;第15題翻譯每句4分,計12分???1分)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
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
屈原日:“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p>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①源其泥而揚其波?眾
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②歌其③酶?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日:“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④汶汶
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⑤枇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
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注】①溫(gu):攪渾。②歌(chud):飲。③酶(11):薄酒。④汶汶(menmen):
玷污。⑤枇(yi):船槳。
12、下面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子非三閭大夫與?B.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C.淇則有岸,隰則有泮。D.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13、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漁父莞爾而笑,鼓枇而去B.高余冠之岌岌兮
C.項伯殺人,臣活之D.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
1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的漁夫是一個心平氣和,不慍不怒,瀟灑豁達,與世推移,超然物外,知天
達命的隱者。
B.文中的屈原是一個犧牲生命,堅持真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潔身自好,特立
獨行;憂國憂民,卻又心力交瘁的人。
C.本文結尾傾向于具有儒家思想的漁父。他以和光同塵的處世哲學,否定屈原的堅
貞自守。
D.在現(xiàn)在的研究看來,漁夫已經(jīng)成為一種隱士的代名詞,這種人,應該是知識淵
博,并且看清了社會的黑暗和不美,所以選擇“獨善其身”在污濁的世界里,保持生
命的純潔。
1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線及課文中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每句4分,共12分)
(1)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2)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3)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第3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師說》,完成9—12題。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
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
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
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
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
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
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
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
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簦煹乐粡涂芍印N?/p>
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鬃訋熰嵶?、英弘、師襄、老聃。鄭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日:
“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笔枪实茏硬槐夭蝗鐜煟瑤煵槐刭t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
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
道,作《師說》以貽之。
9.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作《師說》以貽之貽:流傳
B.不恥相師師:老師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庸常
D.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諛:奉承
10.下列句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做《師說》以貽之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B.而恥學于師不拘于時
C.小學而大遺棄甲曳兵而走
D.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作《師說》以貽之
1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與“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中的“恥”用法不同的一項
是()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B.會盟而謀弱秦
C.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D.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12.下列各句中與例句句式特點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A.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B.不拘于時,學于余。
C.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第4題:閱讀《師說》《始得西山宴游記》中的兩段文字,完成18-20題。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
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
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
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
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
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
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
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ā稁熣f》)ks5u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仆人過湘江,緣染溪,
斫榛莽,焚茅筏,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shù)州之土壤,皆在衽席
之下。其高下之勢,場然洼然,若堆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M青繚
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土婁為類。悠悠乎與潁氣俱,
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
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后知吾
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始得西山宴游記》)
1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
A.則恥師焉,惑矣!惑:糊涂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緣:
沿著
B.小學而大遺小學:小方面學習窮山之高而
止窮:窮盡
C.不恥相師恥:以…為恥縈青繚白,外與天際際:邊
界,邊際。
D.君子不齒不齒:不屑一提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釋:解除束
縛。
19.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是歲,元和四年也
B.則群聚而笑之攀援而登,箕踞
而遨
C.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D.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
20.以下對文章有關內(nèi)容和寫法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師說》選段承接對師道的論述,用三組對比,寫不同的認識、不同的做法
和不同的結果,批判了當時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
B.《師說》選段最后對士大夫之族的評論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歟!”
一句對不肯從師而學的風氣表現(xiàn)出無法容忍的批判態(tài)度。
C.《始得西山宴游記》以“始”字貫穿全文,將作者的“情”與西山的“景”
完全融為一體,最后達到“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境界。
D.《始得西山宴游記》一文,作者由初游西山之抑郁轉而再游西山之愉悅,將
西山之怪特美和自己受挫不甘沉淪的人格美相互照應,以此寄托真情。
第5題:課內(nèi)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題。(16分)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
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
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
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
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
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
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
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
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
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鄭子、英弘、師襄、老聃。鄭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
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
道,作《師說》以貽之。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從師的道理。
B.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句讀:句子的朗讀。
C.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百工:各種工匠。
D.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經(jīng)傳:經(jīng)書和傳記。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鄭子之祖其賢不及孔子
A、
'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郊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B、I■
'不拘于時
‘學于奈
C、I?
'古之學者必有師
,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p>
D、I?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第一段正面闡述了
教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和擇師的標準。
B.第二段慨嘆師道不傳已久,運用對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從師與“今之眾人”
恥學于師,“其子”習句讀從師與“其身”惑而不從師,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
師”與士大夫之族譏笑相師分別對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
C.第三段以孔子從師的范例,進一步闡明教師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道
理。
D.最后一段說明寫作本文的緣起,這本屬于附記性質,但作者贊揚李蟠“不拘于
時”“能行古道”,又一次強調了他的觀點。
第6題: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完成4—6題。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
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
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故不積蹤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罵馬十
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
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蟾之穴無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4.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君子生非異也生:通
“性”,資質、稟賦
B.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無以:沒有用來
的(辦法)
C.鍥而舍
之鍥:雕刻
D.圣心備
JEI夕
rn:
5、下列句子,翻譯錯誤的一項是()
A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譯:順著風向呼喊,聲音并沒有變快,但是聽的人卻聽得特別清楚。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譯: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會游泳,但是能橫渡長江黃河
C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譯:積土成為山,風雨就會從那里興起.
D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蟾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譯:螃蟹有六只腳,兩只蟹鉗,可是沒有蛇和鰭魚洞就沒有地方可以寄托身體以生
存,這是因為心思不專一的緣故。
6.下面對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選文啟發(fā)我們,說理并不排除生動性,方法之一就是運用比喻論證。
B.從所選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講的“學”,不僅指學習各種文化知識,還包括加
強思想品德修養(yǎng)。
C、從所選文段還可以看出,荀子認為,對“學”來講,人的先天條件是決定因素,同
樣需要后天的努力。
D、選文段說理的突出特點是以喻代議,寓議于喻。
第7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19分,其中選擇題每題3分)
田叔者,趙隆城人也,叔為人刻廉自喜,喜游諸公。趙王張敖以為郎中。
漢七年,高祖過趙,趙王張敖自持案進食,禮恭甚,高祖箕踞罵之。是時趙相趙午等
數(shù)十人皆怒,謂趙王曰:“王事上禮備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請為亂?!壁w王嚙指出
血,日:“先人失國,微陛下,臣等當蟲出①。公等奈何言是!毋復出口矣!”于是
貫高等曰:“王長者,不倍德?!弊渌较嗯c謀弒上。會事發(fā)覺,漢下詔捕趙王及群臣
反者。于是趙午等皆自殺,唯貫高就系。是時漢下詔書:“趙人有敢隨王者罪三
族?!蔽鲜?、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kUn)鉗(qidn),稱王家奴。貫高事明白,
趙王敖得出,廢為宜平侯,乃進言田叔等十余人。上盡召見,與語,漢廷臣毋能出其
右者,上說,盡拜為郡守、諸侯相。叔為漢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問之曰:“公知天下長者乎?”叔頓首曰:“故云中守孟
舒,長者也?!笔菚r孟舒坐虜入塞盜劫,云中尤甚,免。上日:“先帝置孟舒云中十
余年矣,虜曾一入,孟舒不能堅守,無故士卒戰(zhàn)死者數(shù)百人。長者固殺人乎?公何以
言孟舒為長者也?”叔叩頭對曰:“是乃孟舒所以為長者也。夫貫高等謀反,上下明
詔,趙有敢隨越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鉗,隨趙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豈自知
為云中守哉!漢與楚相距,士卒疲弊。匈奴冒頓新服北夷,來為邊害,孟舒知士卒疲
弊,不忍出戰(zhàn),而士爭臨城死敵,如子為父,弟為兄,以故死者數(shù)百人。孟舒豈故驅
戰(zhàn)之哉!是乃孟舒所以為長者也?!庇谑菑驼倜鲜嬉詾樵浦惺亍?/p>
后,景帝時,田叔為魯相。
(選自《史記?田叔列傳》)
【注】蟲出:指死不得葬。
4.對下面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趙王張敖自持案進食案:指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腳托盤。
B.王長者,不倍德倍:背離,背叛
C.漢廷臣毋能出其右者右:等級高的
D.漢與楚相距,士卒疲弊距:有距離
5.下列對文中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箕踞”,兩腳張開,兩膝微曲地坐著,形狀像箕。這是一種不拘禮節(jié)的坐法,
比喻輕慢警覺對方的姿態(tài)。
B.“長者”,指年紀大、輩分高的人,又指有德行忠厚的人。文中說“王長者”,
是指后者之意。
C.“髡鉗”,古代刑罰名,謂剃去頭發(fā),用鐵圈束頸。典出《史記?季布列傳》
一一“乃髡鉗季布”,就是將季布的頭發(fā)剃掉,用鐵箍束住他的脖子。
D.“頓首”,指磕頭。一方面指古代漢族的跪拜禮之一,為正拜,以頭叩地即舉而不
停留;另一方面它也作書簡表奏用語,表示致敬,常用于結尾。本文意為前者。
6.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田叔因貫高等人的謀反及對趙王張敖的忠誠而受到牽連,后因真相大白又憑自己的
才能被高祖任用。
B.趙王張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極力反對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禮貌而謀反,但手下
人沒有聽從趙王的制止,致使趙王也獲罪于高祖。
C.田叔認為孟舒是真正的長者,一是因為孟舒對趙王的忠誠;二是因為孟舒體恤下
情,愛護士卒,士卒對他也是忠心耿耿。
D.孝文帝用人非常謹慎,在起用孟舒之前做了詳細的調查,既了解他在高祖時的作
為,也通過田叔證實了孟舒確為長者,然后方任命他為云中太守。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王事上禮備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請為亂。(5分)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士爭臨城死敵,如子為父,弟為兄,以故死者數(shù)百人。(5分)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8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題。(19分)
商君者,衛(wèi)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
為中庶子。公叔瘞既死,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穆公之業(yè),東復侵
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jiān)以求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語數(shù)
日不厭。景監(jiān)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歡甚也?”鞅曰:“吾說公以帝王之道比
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同“悒
悒”)待數(shù)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悅之耳?!币孕l(wèi)鞅為左庶
長,卒定變法之令。令民為什五,而相收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匿奸者與降敵同
罰;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大??;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
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
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數(shù)。于是太子
犯法。衛(wèi)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睂⒎ㄌ?。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
其傅公子虔,跋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
衛(wèi)鞅日:“此皆亂化之民也?!北M遷之邊城。其后民莫敢議令。
衛(wèi)鞅說孝公伐魏,孝公以為然,使衛(wèi)鞅將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將而擊之。軍既相
距,衛(wèi)鞅遺魏將公子卬書日:“吾始與公子歡,今俱為兩國將,不忍相攻,可與公子
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為然。會盟已,飲,而衛(wèi)鞅伏
甲士而襲虜公子卬,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fā)人捕商君。秦惠王車裂商君以
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
也。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亦足發(fā)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余
嘗讀商君《開塞》《耕戰(zhàn)》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于秦,有以也夫!
(節(jié)選自《史記?商君列傳》)
9.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語數(shù)日不厭厭:厭惡
B.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數(shù)數(shù):計算
C.衛(wèi)鞅遺魏將公子卬書曰遺:送給
D.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徇:示眾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因孝公寵臣景監(jiān)以求見孝公因人之力而敝之
B.恐民之不信己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C.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D.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吾其還也
11.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7分)
(1)吾始與公子歡,今俱為兩國將,不忍相攻,可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
以安秦、魏。(《史記?商君列傳》)(4分)
譯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荊軻刺秦王》)(3
分)
譯
文:
12.文中商鞅有何性格特點?請結合事例簡要概括。(3分)
13.用斜線“/”給下面的句子斷句,限劃9處。(3分)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
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一一選自《論
語?季氏》
第9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題。
詹鼎傳
[明]方孝孺
詹鼎,字國器,臺寧海人也。其家素賤,父鬻餅市中,而舍縣之大家。大家惟吳氏最
豪貴,舍其家,生鼎。鼎生六七年,不與市中兒嬉敖,獨喜游學館,聽人讀書,歸,
輒能言諸生所誦。吳氏愛之,謂其父令兒讀書。鼎欣然,其父獨不肯,罵曰:“吾故
市人家,生子而能業(yè),吾業(yè)不廢足矣,奈何從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課習,夜坐餅灶
下,誦不休。其父見其志不可奪,遣之讀書。逾年,盡通其師所能,師辭之。時吳氏
家延師儒,鼎就學,吳氏亦子育之,使學。未數(shù)年,吳氏子無能與鼎談者。其師去,
鼎遂為吳氏諸子師。
元末方國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國珍開府加慶元,求士為己用。國珍聞鼎
有才,以計擒之。鼎為所獲,無奈,因為之盡力,為其府都事,有廉名。國珍弟平章
事,有人犯法,屬鼎治,鼎論如法。平章之妻受贖,請于鼎。持不可,曰:“今方氏
欲舉大謀,當用天下賢士,一心守法,曷使婦人得預事乎?”不許。妻怒,譜之,系
鼎獄,半載乃釋。
復起,為上虞制。上虞與偽吳王張士誠地相錯,軍吏貴臣甚眾,以鼎儒生,不習邊
事,屢違約。鼎會眾于庭,引一驛丞,責以不奉公,斬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請
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罷。后雖元帥、萬夫長有所陳說,皆長跪以言,不敢舉目視其
面。鼎臨事有才,簡牘滿前,須臾而決。
至正末,我兵臨慶元城下,國珍懼,乘樓船遁于海。上怒,欲舉兵誅之。莫為計,鼎
為草表謝,辭甚恭而辯。上讀表,臼:“孰謂方氏無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蹦松?/p>
之,不問。更以國珍為右丞,鼎亦召至京師。
時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請命鼎為之。丞相曰:“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外也?!贝?/p>
半歲,除留守都衛(wèi)經(jīng)歷,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僚。未完,有司請除吏。丞相曰:“刑
部有詹鼎在,勝百輩。”其見稱如此。鼎在刑部,一以寬仁行法,威聲不起,而人皆
樂其不苛刻。會大都督府受賂,除軍吏。事發(fā),誣鼎有贓。御史覆鼎,鼎言在留守時
所養(yǎng)孤甥來省,恐有之,鼎誠不知。御史日:“法貴殺有名。”卒誅鼎,與百余人皆
死。
(選自《遜志齋集》,有刪改)
【注】開府:古代指高級官員成立府署,選置僚屬。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舍縣之大家舍:寄居
B.其父見其志不可奪奪:改變
C.時吳氏家延師儒延:迎接
D.屬鼎治,鼎論如法屬:交付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B.
C.D.
11.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屬于體現(xiàn)詹鼎才能出眾的一項是()
①輒能言諸生所誦②夜坐餅灶下,誦不休③為其府都事,有廉名④簡牘滿前,
須臾而決⑤鼎為草表謝,辭甚恭而辯⑥刑部有詹鼎在,勝百輩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⑥
12.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詹鼎出身微賤,從小酷愛學習,開始遭到父親的反對,但苦學不輟,使父親的態(tài)度
發(fā)生轉變,又得到與吳氏諸子一同從師的機會,后成為吳氏諸子的老師。B.詹鼎被方
國珍用計擒獲,不得已做了方國珍府都事。平章之妻受賄替人求情,詹鼎堅持秉公執(zhí)
法,后遭平章妻誣陷,身陷牢獄,半年后才被釋放。
C.詹鼎在上虞時,軍吏貴臣認為他不熟悉邊防事務,多次違反紀律。為整肅紀律,詹
鼎以不奉公的罪名殺了一名驛丞,使部屬人人畏懼,從而樹立了權威。
D.詹鼎曾任上虞制、河南行省郎中、留守都衛(wèi)經(jīng)歷、刑部郎中、刑部佐僚等職。他在
刑部任職時,適逢大都督府受賄案敗露,被人誣陷貪贓,后被處死。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業(yè),吾業(yè)不廢足矣,奈何從儒生游也?(4分)
譯文:
(2)上讀表,曰:“孰謂方氏無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蹦松庵?,不問。(3分)
譯文:—
(3)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0題:閱讀下面文言文段,完成8—11題。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日:“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
問其妾日:“吾孰與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
談,問之客日:“吾與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泵魅眨旃珌?,孰
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目:“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妾之麥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p>
于是入朝見威王,日:''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
有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
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蹦讼铝睿骸叭撼祭裘?,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
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绷畛跸拢撼歼M諫,門庭若市;
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庭。
8.下列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鄒忌修八尺有余。修:身高。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偏愛。
C.王之蔽甚矣。蔽:毛病。
D.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誠:確實,的確
9.與“皆以美于徐公”,串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佚之狐言于鄭伯日B.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C.越王勾踐棲于會稽之上D.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10.對文意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鄒忌身材魁梧,儀表堂堂,因此他才敢與齊國美男子比美。妻、妾、客人也都認為
他比徐公漂亮。
B.鄒忌由自己的切身體會想到國君不易聽到直言的道理,于是進見威王,以事設喻啟
發(fā)誘導,使威王決心納諫。
C.齊威王接受鄒忌勸告,懸賞納諫,廣開言路。后來終于使齊國政治清明,國勢強
盛,贏得了諸侯的尊敬。
D.鄒忌在一片贊美聲中昏昏然,甚至沽沾自喜,直到親眼見到徐公才逐漸清醒過來。
11.翻譯
①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奠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
有求于王。
譯:
②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
進者。
譯:
第11題: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王景,萊州掖人,家世力田。景少倜儻,善騎射,不事生業(yè),結里中惡少為群盜,勇
果有盛名。梁大將王檀鎮(zhèn)渭臺,以景隸麾下,與后唐莊宗戰(zhàn)河上,檀有功,景嘗左右
之。莊宗入汴,景來降,累遷奉圣都虞候。清泰末,從張敬達圍晉陽,會契丹來援,
景以所部歸晉祖。
天福初,授相州刺史。范延光據(jù)鄴叛屬郡多為所脅從景獨分兵拒守晉祖嘉之遷
耀州團練使。二年,大破契丹眾于戚城,遷侍衛(wèi)馬軍都指揮使、領鄭州防御使,出為
晉州巡檢使,拜橫海軍節(jié)度。契丹至汴,以其黨代景。景歸次常山,聞契丹主殂樂
城,即間道歸鎮(zhèn),斬關而入,契丹遁去。
周祖微時與景善,及即位,加兼侍中。景起身行伍,素無智略,然臨政不尚刻
削,民有訟必面詰之,不至大過即諭而釋去,不為胥吏所搖,由是部民便之。廣順初
入朝,民周環(huán)等數(shù)百人遮道留之不獲,有截景馬鏡者,俄以景為護國軍節(jié)度,歲余,
遷鎮(zhèn)鳳翔。世宗即位,加兼中書令。先是,秦、鳳陷蜀,州旁蕃漢戶詣闕請收復,世
宗命景與向拱率兵出大荼關進討,連陷碧柵,遂命景為西面行營都部署,大破蜀軍于
上郅,斬首數(shù)萬級。
宋初,加守太保,封太原郡王。建隆二年春來朝,太祖宴賜加等,復以為西面
緣邊都部署。四年,卒,年七十五。贈太傅,追封岐王,謚元靖。
性謙退,折節(jié)下士,每朝廷使至,雖卑位必降階送迎,周旋盡禮。左右或日:
王位尊崇,無自謙抑。景曰:人臣重君命,固當如是,我惟恐不謹耳。初封郡王,朝
廷以吏部尚書張昭將命,景尤加禮重,以萬余緡遺昭。左右或言其過厚,景曰:我在
行伍間,即聞張尚書名,今使于我,是朝廷厚我也,豈可以往例為限耶?
選自《宋史列傳十一》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以景隸麾下隸:做奴役B.景以所部歸晉
祖以:帶領
C.周祖微時與景善善:友好D.民有訟必面詰
之詰:審問
5.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范延光據(jù)鄴叛/屬郡多為所脅從景/獨分兵拒守/晉祖嘉之/遷耀州團練使
B.范延光據(jù)鄴/叛屬郡多為所脅從/景獨分兵拒守/晉祖嘉之/遷耀州團練使
C.范延光據(jù)鄴叛/屬郡多為所脅從/景獨分兵拒守/晉祖嘉之/遷耀州團練使
D.范延光據(jù)鄴/叛屬郡多為所脅/從景/獨分兵拒守/晉祖嘉之/遷耀州團練使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王景家里世代種田。他不從事生產(chǎn)勞動,早期曾三易其主,先后歸附后梁后唐后
晉。
B.后晉二年,在戚城大敗契丹軍,多次升遷直至橫海軍節(jié)度,但后來契丹攻入汴京,
王景就退守常山,然后趁機返回投靠契丹。
C.王景雖出身行伍,但辦案公正不刻薄,親力親為,深得民心,廣順初年進朝做官,
百姓們想將他留住。
D.朝庭派吏部尚書張昭來傳達旨意,王景用萬余串錢厚贈于他,以表示尊重和謝意。
7.將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不至大過即諭而釋去,不為胥吏所搖,由是部民便之。(5分)
(2)我在行伍間,即聞張尚書名,今使于我,是朝廷厚我也,豈可以往例為限耶?(5
分)
第12題:文言文(共19分)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2題。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導之從子也。羲之幼訥于言,人未之奇。及長,辯蟾,以骨鰻
稱。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深為從伯
敦、導所器重。時陳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與王承、王悅為王氏三少。時太尉都
鑒使門生求女婿于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鑒曰:“王氏諸少并佳,然
聞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鑒曰:“正此佳婿邪!”記
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養(yǎng)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
居之,謝安未仕時亦居焉。孫綽、李充等皆以文義冠世,并筑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
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自為序以申其志。
性好鵝,會稽有孤居姥養(yǎng)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新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
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惜彌日。又山陰有一道士,養(yǎng)好鵝,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
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jīng)》,當舉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
以為樂。嘗至門生家,見筋幾滑凈,因書之,真草相半。后為其父誤刮去之,門生驚
懊者累日。羲之書為世所重,皆此類也。每自稱我書比鐘繇當抗行比張芝草猶當雁行
也曾與人書云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時驟騎將軍王述少有名譽,與羲之齊名,而羲之甚輕之,由是情好不協(xié)。述先為會
稽,以母喪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詣。述每聞角聲,謂羲之當侯己,輒
灑掃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顧,述深以為恨。
8.下列句子中劃線字的解釋,錯誤的兩項是()()(3分)
A.及長,辯贍蟾:豐富B.裕亦旦羲之與王承、王悅為王氏三少目:
看,看待
C.然聞信至信:消息,音信D.羲之嘆惜彌日彌:滿,整
E.意甚悅,固求也之F.我書比鐘繇,當抗行抗:抵抗
G.止一雖,遂不重詣吊:吊唁H.孫綽、李充等皆以文義冠世冠:位居第一
9.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每自稱我書比鐘繇當抗行比張芝草猶當雁行也曾與人書云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
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A.每自稱我書比鐘繇/當抗行/比張芝草/猶當雁行也/曾與人書云/張芝臨池學書池水
盡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B.每自稱/我書比鐘繇/當抗行/比張芝草/猶當雁行也/曾與人書云/張芝臨池學書/池
水盡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C.每自稱/我書比鐘繇當抗行/比張芝草猶當雁行也/曾與人書云/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
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D.每自稱我書比鐘繇/當抗行比張芝草/猶當雁行也/曾與人書云/張芝臨池學書/池水
盡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王羲之是司徒王導的堂侄子,年幼時并沒有顯出什么特異之處,成人后擅長隸書,
被稱為古往今來的佼佼者。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與謝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寫
下著名的《蘭亭集序》以抒發(fā)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書法精湛,不但擅長隸書和草書,而且主張學習書法應該全身心地投入。
D.騾騎將軍王述在會稽任職時,恰逢母喪,王羲之因為與之感情上有隔閡,只去吊唁
了一次,就沒有再去,王述對此深為怨恨。
11.將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羲之幼訥于言,人未之奇(5分)
(2)羲之雅好服食養(yǎng)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5分)
第13題:閱讀下列文段,完成4-7題。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
合,執(zhí)敲
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
委命下
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
弓而報
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堞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
陽,銷
鋒鎘,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
不測之
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宜
以為關
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4、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履至尊而制六合至尊:最尊貴的
位置,此處指帝位。
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言:言論,這里指著作
C.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兵:兵器
D.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池:水池,池塘
5、下列句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B.以為桂林、象郡作《師說》以貽之
C.臨不測之淵以為固鄰國之民不加少
D.天下己定學不可以己
6、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項是(
A.秦始皇不僅消滅了各國諸侯,而且繼續(xù)擴大版圖,創(chuàng)建了史無前例的大帝
國。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這就意味著秦從此轉入攻
勢。
C.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目的是以“關中之固,金城千里”來確保“子
孫帝王萬世之業(yè)”。
D.這段文字義正詞嚴,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無道,為本文結句“仁義不
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張本。
7、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2)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第14題:王舒,字處明,丞相導之從弟也。父會,侍御史。舒少為從兄敦所知,以天
下多故,不營當時名,恒處私門,潛心學植。年四十余,州禮命,太傅辟,皆不就。
及敦為青州,舒往依焉。時敦被征為秘書監(jiān),以寇難路險,輕騎歸洛陽,委棄公主。
時輜重金寶甚多,親賓無不競取,惟舒一無所眄,益為敦所賞。
時將征蘇峻,司徒王導欲出舒為外援,乃授撫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秩中二千石。舒上
疏辭以父名,朝議以字同音異,于禮無嫌。舒復陳音雖異而字同,求換他郡。于是改
“會”字為“會B”,舒不得已而行。在郡二年而蘇峻作逆,乃假舒節(jié)都督,行揚州刺
史事。時吳國內(nèi)史庾冰棄郡奔舒,舒移告屬縣,以吳王師虞斐為軍司,率眾一萬,與
庾冰俱渡浙江。前義興太守顧眾、護軍參軍顧陶等,皆起義軍以應舒。舒假眾揚威將
軍、督護吳中軍事,闞監(jiān)晉陵軍事,于御亭筑壘。峻聞舒等兵起,乃赦庾亮諸弟,以
悅東軍。舒率眾次郡之西江,為冰、颼后繼。冰、艇等遣前鋒進據(jù)無錫,遇賊將張健
等數(shù)千人,交戰(zhàn),大敗。賊遂入?yún)?,燒府舍,掠諸縣,所在涂地。舒遣子允之行揚烈
將軍,與將軍徐遜、陳孺及揚烈司馬朱素,以精銳三千,輕邀賊于武康,出其不意,
遂破之。斬首數(shù)百級,賊悉委舟步走。是時臨海、新安諸山縣并反應賊,舒分兵悉討
平之。會陶侃等至京都舒等并以屢戰(zhàn)失利移書盟府自貶去節(jié)侃遣使敦喻不聽。及侃立
行臺,上舒監(jiān)浙江東五郡軍事,允之督護吳郡、義興、晉陵三郡征討軍事。既而晃等
南走,允之追躡于長塘湖,復大破之。賊平,以功封彭澤縣侯,尋卒官。贈車騎大將
軍、儀同三司,謚日穆。
(選自《晉書》列傳第四十六)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_
A.會陶侃等至京都/舒等并以屢戰(zhàn)失利/移書盟府/白貶去節(jié)/侃遣使/敦喻不聽
B.會陶侃等至/京都舒等并以屢戰(zhàn)失利/移書盟府/白貶去節(jié)/侃遣使/敦喻不聽
C.會陶侃等至/京都舒等并以屢戰(zhàn)失利/移書盟府/白貶去節(jié)/侃遣使敦喻/不聽
D.會陶侃等至京都/舒等并以屢戰(zhàn)失利/移書盟府/白貶去節(jié)/侃遣使敦喻/不聽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_
A.“從弟”在中古時期指同曾祖父、不同父親且年幼于己者的同輩男性。
B.“中二千石”為俸祿,按漢時體制,俸祿以萬石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
C.“假”,這里為官職用語,意思是代理,臨時充任。它與正式任命不同。
D.“賊”,原指偷盜之人,如賊寇,在本文中則指進犯中原的外族侵略者。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一
A.王舒淡泊名利,長期在家,多次謝絕官府的征召,對從兄離職時留下的財物毫不動
心。
B.王舒有軍事才能,在征討逆賊蘇峻的戰(zhàn)爭中,親白率領軍隊在武康擊敗敵寇,斬首
眾多。
C.王舒為人忠厚,因在討賊之戰(zhàn)中多次失利,而主動上書貶職去節(jié),且不聽從陶侃勸
解。
D.王舒頗具戰(zhàn)功,在賊亂平定之后,因功被封為彭澤縣侯,死后又被迫贈為車騎大將
軍。
(4)把中文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舒上疏辭以父名,朝議以字同音異,于禮無嫌。
②峻聞舒等兵起,乃赦庾亮諸弟,以悅東軍。舒率眾次郡之西江,為冰、陋后繼。
第15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韓擒字子通,河南東垣人也,后家新安。少慷慨,以膽略見稱,容貌魁岸,有雄杰之
表。性又好書,經(jīng)史百家皆略知大旨。周太祖見而異之,令與諸子游集。后以軍功,
稍遷儀同三司,襲爵新義郡公。
武帝伐齊,齊將獨孤永業(yè)守金墉城,擒說下之。進平范陽,拜永州刺史。陳人逼光
州,擒以行軍總管擊破之。高祖作相,遷和州刺史。陳將頻寇江北,前后入界。擒屢
挫其鋒,陳人奪氣。開皇初,高祖潛有吞并江南之志,以擒有文武才用,夙著聲名,
于是委以平陳之任,甚為敵人所憚。及大舉伐陳,以擒為先鋒。擒率五百人宵濟,襲
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進攻姑熟,半日而拔,次于新林。江南父老素聞其威
信,來謁軍門,晝夜不絕。陳人大駭,其將相繼降之。晉王廣上狀,高祖聞而大悅,
宴賜群臣。陳叔寶遣領軍蔡征守朱雀航,聞擒將至,眾懼而潰。任蠻奴為賀若弼所
敗,棄軍降于擒。擒以精騎五百,直入朱雀門。陳人欲戰(zhàn),蠻奴捅加之曰:“老夫尚
降,諸君何事!”眾皆散走。遂平金陵,執(zhí)陳主叔寶。時賀若弼亦有功。乃下詔于晉
王曰:“此二公者,深謀大略,東南逋寇,朕本委之,靜地恤民,悉如朕意。九州不
一,已數(shù)百年,以名臣之功,成太平之業(yè),天下盛事,何用過此!聞以欣然,實深慶
快。平定江表,二人之力也?!辟n物萬段。先是,江東有歌謠曰:“黃斑青嬲馬,發(fā)
自壽陽旗,來時冬氣末,去日春風始?!苯圆恢^。擒本名虎,平陳之際,又乘青
驅馬,往反時節(jié)與歌相應,至是方悟。
其后突厥來朝,上謂之曰:“汝聞江南有陳國天子乎?"對曰:“聞之?!鄙?/p>
命左右引突厥詣擒前,EI:“此是執(zhí)得陳國天子者。”擒厲然顧之,突厥惶恐,不敢
仰視,其有威容如此。俄征還京上宴之內(nèi)殿恩禮殊厚。無何,因寢疾,數(shù)日竟卒,時
年五十五。
(節(jié)選自《隋書?韓擒虎傳》)
【注】(hui):揮手呵斥。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后以軍功,稍遷儀同三司稍:稍稍
B.獨孤永業(yè)守金墉城,擒說下之說:勸服
C.高祖潛有吞并江南之
志潛:暗中
D.半日而拔,次于新林次:駐扎
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韓擒戰(zhàn)功顯赫的一組是()(3分)
①擒有文武才用,夙著聲名②委以平陳之任,甚為敵人所憚③襲采石,守者皆醉,
擒遂取之④來謁軍門,晝夜不絕⑤聞擒將至,眾懼而潰⑥遂平金陵,執(zhí)陳主叔寶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④⑥D.③⑤⑥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韓擒自小以有膽略知名,容貌魁偉,有豪杰的儀表。周太祖很賞識他,讓兒子與他
交往。在任職刺史后,屢次擊敗陳軍的侵擾,使陳人喪失了銳氣。
B.韓擒揣摩高祖有吞并江南的志向,在伐陳時擔任先鋒。他率領五百人,半日攻下姑
熟,陳人大驚,其將領相繼投降。高祖聞訊十分喜悅,大宴群臣。
C.韓擒聲名令陳軍感到恐懼,陳叔寶遣部下鎮(zhèn)守朱雀航,但軍士逃散。其時賀若弼打
敗陳將任蠻奴也有軍功,高祖在表彰韓擒的同時也表彰了賀若弼。
D.韓擒平陳的經(jīng)歷與此前江東的歌謠相應,當時人們不知歌謠何意,平陳之后才得以
明白。韓擒被征召回京后,深受皇上禮遇,但不久卻因急病而死。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⑴陳人欲戰(zhàn),蠻奴據(jù)之曰:“老夫尚降,諸君何事!”眾皆散走。(5分)
⑵擒厲然顧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視,其有威容如此。(5分)
第16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題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
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
幸從;駿馬名唯,常騎之。于是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沈陽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工業(yè)水處理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浙江旅游職業(yè)學院《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與教育法規(guī)》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畢節(jié)幼兒師范高等??茖W?!度嵝钥纱┐骷夹g》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石河子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導游基礎知識應用》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福建農(nóng)林大學《液壓與氣壓傳動B》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貴州黔南科技學院《電子商務B》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中原工學院《微型計算機技術與應用》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泰州2025年江蘇泰州市人民醫(yī)院招聘42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武漢外語外事職業(yè)學院《工程測量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太陽能采暖系統(tǒng)項目效益評估報告
- 職業(yè)素養(yǎng)提升第2版(大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指導課程)全套教學課件
- 2024年公安機關理論考試題庫500道【綜合卷】
- (高清版)TDT 1048-2016 耕作層土壤剝離利用技術規(guī)范
- 市場調研與咨詢行業(yè)的市場調研方法創(chuàng)新培訓
- 2024年人工智能助力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
- 29.4常見腫瘤標志物講解
- 華為企業(yè)大學培訓體系
- 2024年四川成都市公共交通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學生獎勵兌換券模板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班會教案
- 成品倉主管述職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