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語文一輪復習高考古詩文學習策略_第1頁
2024高考語文一輪復習高考古詩文學習策略_第2頁
2024高考語文一輪復習高考古詩文學習策略_第3頁
2024高考語文一輪復習高考古詩文學習策略_第4頁
2024高考語文一輪復習高考古詩文學習策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2024高考語文一?輪復習?高考占詩文學習策略

關(guān)于古詩文的學習與應(yīng)考

(一)關(guān)于學習過程

學好文言文要過三道關(guān)

第一關(guān):過好自學關(guān)

(1)重視預習,學會自學

文言文,俗稱古文一一說明它是“今文”的祖先,二者之間存在密切的傳承關(guān)系,

血脈相通由此說明三點:

第一點:既然“血脈相通”,我們就抓住“想通”這一點,

自己猜度,試著理解;何況,課文有很詳細的注釋,那是我們自學的拐杖,“相

通”+“拐杖”=可以基本讀懂。求天求地不如求自己,自己提前學,效果好千倍。

因此,課前一定要借助注釋自己先逐字逐句去翻譯,不要坐等老師來講解。

第二點:前面既然只是猜讀,說明預習時還不是準確地讀,那

么,對那些自己還沒有把握的部分,應(yīng)該格外重視,以求在老師的教學中突破它。

之一:對于疑難字句要記錄下來,聽課時重點關(guān)注。

之二:挑出考綱要求的實詞、虛詞,寫出典型例句。

之三:記下與文章人物相關(guān)的職官:皇帝、太尉、宰相、御史、郡、縣……

第二關(guān):抓住“詞句關(guān)”

(1)掌握規(guī)定的實詞虛詞

《語文教學大綱》附錄了120個常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要求考生重點把

握,透徹理解,了然于心。(本人寫有《突破文字關(guān),古文就不難》一書,可到學

科網(wǎng)“王國書書店”下載,也可以用微系)。這些詞之所以重

要,其一,一詞多義,不易辨別;其二,出現(xiàn)頻率大,一定要注意;其三,古今差

異大,容易犯錯誤。因此,預習時與課堂上要格外重視。

(2)遵循“字不離句”原則

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堅持這一點,才能正確解讀。因為漢字

一字多義,你從文言文隨便抽出一個字來,是很難解釋的。不管是實詞還是虛詞,

其意義、用法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顯示出來的,積累文言字詞不要死記硬背,

而應(yīng)結(jié)合語境去揣摩。在這樣做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做到:不要把文后注釋翻

譯的整句話意思想當然地解釋成單個字的意思,也就是說,不要把“意譯”當做

“直譯”。

舉個例子,“至于勸善規(guī)過足矣”一句,課文下面注解為“能夠做到規(guī)勸行好事,

不行壞事就不壞了”。這是整句的大致意思,但考生常根據(jù)這點想當然地認為“至

于二能夠做到”,“足二不壞”,這就脫離了字詞的既定意思,造成錯誤概念。

其實“至于”“足”不解釋也行。而若認為“勸=規(guī)勸”就又脫離了具體語境,因為

“規(guī)勸”與行善搭配不起來。這個“勸”就是“勸勉”的意思,與“勸學”的

“勸”同義。對翻譯和字義的準確解釋不加區(qū)分,很容易違背理解字義詞義的基本

原則??梢苑g為“朋友交往,能做到勉勵學好,規(guī)勸改正錯誤就不錯了。”

(3)要做到字詞句落實,例如:

這指的是學習課文時要深入、細致,樣樣落到實處,而不能滿足于了解一個大意。

試以下面這段話為例,作一些說明。

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芭婀唬骸熬才c項伯有故?”

張良日:“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迸婀唬?/p>

“孰與君少長?”良曰:“長于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對這一段話,要能作如下分析,才算三落實。

①請:常見的有兩個意思:一是“請你”如何如何,古今都可用,二是古代常用為

“請允許我”如何如何。這里取后一種。

②安:疑問代詞,怎么。

③故:從攵(手),從古,本義是古人做的事、舊的,這里指舊交情。

④游:交游、交往。

⑤活之:“活”是動詞使動用法,活之二使之活,即讓他活下來,或者救活了他。

⑥幸:表敬副詞,表示慶幸、榮幸的意思。

⑦孰與:“孰”,疑問代詞,誰;“與”,介詞。全句:孰與+名詞+形容詞:與+名

詞+比+孰+形容詞,即度你比較,哪一個年紀小,哪一個年紀大。

⑧于:介詞,表示比、比較。

⑨兄事之:“兄”名詞作狀語,象對待哥哥那樣對待他。

如果在學習過程中能如此“落實”地閱讀,相信進步會很快。

(4)要熟練掌握幾種文言句式

第一種:

判斷句式:

吾,吾與汝畢力平險。

“陳涉者,陽城人也?!?/p>

“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p>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p>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p>

被動句式:

先看第一大類:動詞本身表被動。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陳涉起義》)

——陳勝、吳廣都被按次序編入戍邊的隊伍里。

含有被動意味的動詞是“次”一一編排次序。施行“次”這一動作行為的不是主語

“陳勝、吳廣”,而是沒有出現(xiàn)在句子中的“人”一一有關(guān)統(tǒng)治者。“陳勝、吳

廣,,是“次”的被動者、受事者。

失期,法皆斬。(《陳涉起義》)

再看第二大類:帶有標志的被動句。

表示被動的被動詞主要有四個,即“于、為、見、被”及“見……

于"、“為……所……(……為所……)”等基本句式。

第一,“于”(於)表被動。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師

說》)

一-李家的孩子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詩》、《書》等六經(jīng)經(jīng)文及解釋經(jīng)文

的著作都普遍地研習過,又不被恥學于師的時代習俗所約束,向我學習。

“不拘于時”—一“于”,介詞,表被動,引進“時”,并與之組合為介詞結(jié)構(gòu),

作補語?!熬小边@一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不是“李蟠”,而是“時”一一時代的習

俗。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

——有人脫身逃跑,但不能被遠近各地所包容。

施行“容”這一動作行為的不是主語“或”(有人),而是“遠近”(遠近各地的

人),“或”只是“容”的被動者。

第二,“為”表被動。

其一,“為”帶賓語。介詞“為”表被動,一定帶上賓語,放在動詞之前.,整個介

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譯時將“為”改作“被"即可。

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我們這些人現(xiàn)在就要被他俘虜了!

其二,“為”不帶賓語。這種情況下的“為”是助動訶,不是介詞,動作行為的主

動者沒有出現(xiàn)。譯時''為“改"被"即可。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起義》)

-吳廣平索愛護別人,士卒中很多樂意被差用的。

其三,“為……所……”句式。“為”表被動,“所”僅是動詞的詞頭,使被動句

顯得更為明顯,無義,不譯。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六國論》)

一一有這樣的有利形勢,卻被泰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

于走向滅亡。

其四,"……為所……”句式。在這種句式中,“為”表被動,但省略賓語,翻譯

時可以補出,也可以不補?!八比圆蛔g。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虎。

一一不然的話,你們都將被沛公俘虜。

第三,“見”表被動。

“見”表被動時,屬于助動詞,因此,不能帶賓語,并且只能置于動詞之前:一般

直接譯為“被”。

其一,“見”獨自表示被動。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

——誠信而被懷疑,盡忠卻被打擊,能沒有怨憤嗎?

其二,“見……于……”句式表示被動。

“見……于……”句式表被動,“見”與“于”分工很明確,其中,“見”表被

動,“于”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翻譯時,“見”不譯;“于”譯為“被”,連

同它的賓語一道提前作狀語。

臣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一一我擔心被大王欺騙而辜負趙國。

第四,“被”表被動。

“被”表被動,古代如此,現(xiàn)代如此,可以說是自古沿用至今,并成為現(xiàn)代漢語表

被動的主要形式,因此,也就不陌生了。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

一一誠信而被懷疑,盡忠卻被打擊,能沒有怨憤嗎?

文言文賓語前置

1.動詞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置于動詞前。所謂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

凡句中有

否定副詞"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

動詞“無”或無定代詞“莫”,這種

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賓語是代詞,一般放在動詞謂語之前。如: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鐘山記》)

②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而馳而不顧。(屈原《離騷》)

(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

在古漢語里,使用頻率高的疑問代詞為“何”字,其他還有“誰、孰、惡、

安、焉、胡、奚、曷”

等,它們作賓語時,也放在動詞謂語之前。如:

①良問曰:“大王來何操?”(司馬遷《鴻門宴》)

②沛公安在?(司馬遷《鴻門宴》)

(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直語氣。這種現(xiàn)象古漢語中并不

多見。如:

①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

②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

③去我三十里,惟命是聽。

2.介詞賓語前置

(D疑問代詞作賓語,一般放在介詞前。如:

①王問:“何以知之?”

②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2)介詞賓語不是疑問代詞,但是為了強調(diào)它,乜放在介詞的前面,這種情況最

常見的是

介詞“以”的賓語前置。如:

①余是以記之。

②一言以蔽之。(成語)

(3)介詞賓語是方位詞,也放在介詞的前面。如: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一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司馬遷《鴻門宴》)

文言文的詞序(賓語前置)

一類是主謂倒裝。

現(xiàn)代文一般是主語在前,謂語在后,文言文也是這樣。但有時為了強調(diào)語氣,文言

文可將謂語提前,主語置后。例如:

大哉,堯之為君!

甚良,汝之不惠!

一類是賓語前置。

古今漢語的動賓結(jié)構(gòu)一般都是“動十賓”、“介十賓”的形式,這是它們的共同

點。但在古文中,卻有不少“賓十動”、“賓十介”的形式,這就是賓語前置。賓

語前置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條件的,條件又比較復雜,所以應(yīng)該將它列為重點。

一類是動量表示法。

第一,疑問句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這里有兩個條件:i是必須是疑問句;二是必須是疑問代詞作賓語。這兩個條件必

須同時具備。這一規(guī)則在古文中是較為嚴格的,很少例外。這一類乂有幾種情況。

①疑問句疑問代詞作動詞的賓語必須前置,翻譯時應(yīng)還歸原來位置。例如:

沛公安在?(《鴻門宴》)

——沛公在哪里?

首先,它是一個疑問句;其次,疑問代詞“安”作動詞“在”的賓語,因而前置

了。翻譯時

第二,否定句代詞作賓語時,賓語前置。

表否定的詞主要是“不、未、毋、莫”。翻譯時賓語位置還原。

居則日:“不吾知也”V(《論語?侍坐章》)

一一你們平時常說:“沒有人了解我呀!”

第三,賓語用代詞“之”、“是”復指時,賓語可以前置。

①代詞“之”復指前置賓語。

“何罪之有”?=有何罪?=有什么罪?“有”是動詞,“罪”是賓語,“何”是

“罪”的定語。這些都好懂。在翻譯中,“之”未出現(xiàn),為什么?因為代詞“之”

僅起復指賓語“罪”的作用,不譯。

②代詞“是”復指前置賓語。

唯利是圖=唯圖利=只想著圖謀利益

唯你是問:唯問你:只是責問你

第四,代詞“之”、“是”直接充當賓語,也可以前置,但這種情況并不常見。

寡人是征,寡人是問。(《齊桓公伐楚》)

——我征討這件事,我責問這件事。

寡人是征=寡人征是=我征討這件事

寡人是問:寡人問是二我責問這件事

第五,介詞“以”的賓語有時也可以前置。

應(yīng)該清楚的是,介詞“以”的賓語前置.,只是允許,并非必然。況且,這種形式在

占文中并不常見,倒是成語與常用語中時有所見。例如:

日以繼夜=以日繼夜=將白天連著夜晚

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二用一句話概括它

“文言文閱讀題一般都會考查大家對實詞和虛詞的掌握程度,并且這類試題難度還

很大。很多同學在做這類題時,常常會單獨思考某一個詞的意思而脫離了具體的語

言環(huán)境。要知道,文言文中的一個字或一個詞可能會有多種解釋,只有在對該詞原

有釋義理解的基礎(chǔ)上再將其代入原文,看是否符合語境,才是做這類題的根本方

注”

iZxo

附:考場答題技巧

“解答文言文翻譯題首先要把給出的文言文認真閱讀一遍,弄清楚大體意思,然后

聯(lián)系上下文將所需翻譯的句子分解成一個一個的詞,再把這些詞分別一一對應(yīng)翻

譯。在翻譯的過程中,有一些是必須保留的,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官名、國

號、年號、典章制度、度量衡等,還有一些是需要進行調(diào)整的,如語序等。最后再

進行一遍修改,使之連貫通順?!?/p>

“高考試卷中所選取的文言文雖來自課外,知識點卻均出自課內(nèi)。實詞、虛詞、句

式、古今異義等,知識點零散,但如果善于分類和總結(jié),活學活用,就一定能夠

'課內(nèi)開花課外香'V”

技巧之一:文言文跟現(xiàn)代文一樣,閱讀時最怕斷章取義,任何文言文單獨拿出一句

話,都是讓人難以讀懂,不好理解其中講義,文言文更是如此,考試時要整合思

維,通篇整讀整思,閱讀時上下結(jié)合,前后連貫,遇到難理解的句子,結(jié)合上文和

下文句子的表達,可更好揣摩理解。

技巧之二:文言文第四題的問題i般是在對全文的分析理解,高度總結(jié)概括基砒

上而出的選擇題,四個答案往往是一個錯的三個對的,所以考生在閱讀文言文之

前,首先看一下該問題可選項,帶著對三個問題的認知去閱讀,可有效幫助理解文

中人物講義或事情梗概,讓閱讀更有效,得分更見效。

技巧之三:高考時文言文往往以個人傳記為主,除了主人公還有若干其他人。我

們在閱讀時,必須理清文中所涉及的人物關(guān)系,搞清楚其中對話的來龍去脈,誰跟

誰對話,誰在問誰在答,而說的又是什么等等,搞清這些邏輯,是準確理解文言文

的前提,不會造成誤解,答題準確率才更高。

技巧之四:想要很好的理解文言文,離不開對大量虛詞和實詞的總結(jié)和掌握,建

議同學們將以往考試過的實詞和虛詞統(tǒng)一整理,除此還要熟知常用實詞的貫用常

義,因為該部分實訶的慣用常義往往在考成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井且在文言文中往往承擔

著承上啟下,鏈接前后等功能,很重要必須掌握,考試必考!

文言翻譯的一般規(guī)律

1.總結(jié)史傳文學中對人物傳記寫作的一般性規(guī)律。

掌握這個規(guī)律就可以大致了解每篇文言文的寫作結(jié)構(gòu)與思路。人物傳記一般以某某

人,字某某,是哪兒的人。然后就開始介紹傳主的父輩祖輩是做什么的,干過什么

事,做過什么官。或者介紹傳主小時候不同一般的表現(xiàn),然后就是科舉考試擔任官

職,重點敘述在官場卜.的浮浮沉沉。最后就是傳主去世及后世對傳主的評價。另外

還有一個規(guī)律比較重要就是人物的出場,第一次一般是姓加名,第二次出現(xiàn)就只剩

下名或者字了。如《宋史?龐籍傳》,全篇除了開篇外,都是以“籍”來稱呼傳主

的。還有就是介紹傳主祖輩或父輩的時候,一般不帶姓的。如《宋史?劉溫叟傳》

中:“父岳,后唐太常卿?!彼母赣H就是劉岳。

2.能正確識別傳記中的專有名詞。

這些專有名詞在翻譯時一般是需要保留的,不需要做進一步的翻譯。能夠準確識別

這些專有名詞,對于理解文章內(nèi)容,理清思路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一般來說一篇六

七百字的文言文閱讀,專有名詞一般都會有二百字左右。這樣需要理解的內(nèi)容就大

大減少了。專有名詞在平時閱讀的時候要注意枳累,而且閱讀文言文要養(yǎng)成勾畫的

習慣。邊讀邊畫專有名詞。另外閱讀一定要特別注意省略主語的情況,是承前省還

是蒙后省,要找到每句話的主語.避免理解某些事的時候張冠李戴如《后漢

書?董宣傳》“董宣字少平,陳留圉人也。初為司徒侯霸所辟,舉高第,累遷北海

相C到官,以大姓公孫丹為五官椽,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為當有死者,丹乃令其

子殺道行人,置尸舍內(nèi),以塞其咎。宣知,即收丹父子殺之。丹宗族親黨三十余

人,操兵詣府,稱冤叫號。宣以丹前附王莽,慮交通海賊,乃悉收系劇獄,使門下

書佐水丘岑盡殺之?!逼渲屑雍诘木鶠閷S忻~。

3.掌握一些必要的表示官職變動的詞語。

古代的文人,學而優(yōu)則仕。讀書的目的就是做官,通過做官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抱

負。對于人物傳記來說,都會涉及到傳主的官職變動。在某個官職上做過什么事就

是傳主的主線。官職變動都會涉及到一些特定的詞語。準確了解這些詞的含義對掌

握傳主的人生經(jīng)歷非常有用。如:表授予官職的詞語有征、如、辟、薦、舉、拜、

選等。

4.文言文閱讀要有二個原則。

一是閱讀文言文的原則。文言文的行文習慣和現(xiàn)代漢語有很大不同。閱讀文言文時

要有文言文的意識。切不可按現(xiàn)代漢語的常用義去理解文言文。二是要有整體閱讀

的原則。即從兩個方面整體把握題目內(nèi)容。文言文考成一般是三道選擇題,一道翻

譯題,四者都必須建立在對題目內(nèi)容的整體理解上,因為四道題目都涉及題目全部

內(nèi)容,不是支離破碎的。

5.對于每道題掌握一些必要的做題技巧。

如:斷句題。這道題首先應(yīng)該做的不是看原文而是對四個選項作對比??纯催x項之

間有什么區(qū)別,從而做出初步的判斷。然后結(jié)合積累再選出正確答案。

(二)關(guān)于學習要點

突破文字關(guān)古文就不難

王國安

中學生朋友們:

中學古詩文難學,高考古文題難做,你說呢?那么,難在哪?難就難在閱讀障礙上

——有些字閱讀起來很熟悉,解釋起來很陌生。

的確,中學生尤其是高中學生面對簡易文言文,完全可以順口朗讀下來,其間生字

并不多;問題是,縱然口中誦讀有聲,但心中卻難明其義。因為好些本來眼熟耳熟

的字眼,一時間似乎變得生份了一一認識它,卻很難解開它。勉強往下讀,只能越

讀越糊涂。

這里的原因有二:其一,易于朗讀,那是因為語言有繼承性,古今漢字的字形、讀

音同的多,異的少,所以朗讀不難:其二,難于理解,那是因為語言有發(fā)展性,隨

著歷史的演變,古今漢字的字義不斷發(fā)展,新義不斷誕生,舊義被人淡忘,所以解

讀不易。

想想看,幾千年前造字時,一字就一個意思,但經(jīng)過一代代先人從本義到引申義,

從近引申義到遠引申義,一層又一層,多重引申;一個角度又一個角度,多線引

申,當然就造成今天一詞多義、縱橫交錯的復雜局面。時空隧道不斷延伸,我們作

為幾千年后的后人,學習千百年前古代先人的文章哪能不難?

正因為如此,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附錄了150個常見文言實詞,

18個文言虛詞,要求考生重點把握,透徹理解,了然于心。

請看2007年全國高考語文試卷的文言文閱讀題(節(jié)選)。

永平元年,遷東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客授潁川。而東海吏民思均恩化,為

之作歌,詣闕乞還者數(shù)千人。顯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書令。每有駁議,多合上

旨。均嘗刪剪疑事,帝以為有奸,大怒,收郎縛格之。諸尚書惶恐,皆叩頭謝罪。

均顧厲色曰:“蓋忠臣執(zhí)義,無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雖死,不易志?!?/p>

上面這段文字中用褐色標示的字都是教學大綱要求掌握的常用實詞,正是這些實詞

影響大家正確閱讀與理解。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遷,不是一般的遷移,而是升遷,升官;相,本義是仔細察看,后引申為宰相,這

里指一種官職;坐,不是坐下的意思,而是違反、犯罪;拜,不是跪拜,而是任命

官員,擔任官職;諸,表示“眾多”、“各位”的意思;謝,不是感謝,而是道

歉、認罪;顧,不是照顧而是回頭;若,倘若,如果;易,不是容易,而是改變。

上面這段文字中用藍色標示的字都是教學大綱要求掌握的常用虛詞,對于理解這段

文字也很重要。

而,連詞,表轉(zhuǎn)折,但是;為,介詞,與“之”組成介賓結(jié)構(gòu),表示“替”的意

思;以,連詞,因為;之,代詞,他。雖,即使。

透過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認識到:

第一,以上這些字都是大綱要求熟練掌握的。如果真正學得扎實,閱讀這段文字就

沒有多大困難,解答高考試卷也就有把握了。

第二,以上這些字都不是生字,正因為如此,常常被我們所忽視,分數(shù)也就常常從

這里丟掉。所以,必須切切引起重視。

第三,古今詞義不同,容易以今解古。比如:坐,從“二人”:表示兩“人”爭

執(zhí),各持己見,要辯個明白一一遠古時代沒有政府,無處判決是非,于是他們只好

一起去找神靈;因而從“土”:土地神。二者會合表示兩人并排坐在土地神前訴說

爭辯,因此本義是“爭訟”、“打官司”;由此引申為“犯罪”、“犯法”:又因

為兩個人并排坐在土地神前,因此從形態(tài)上引申為“坐下”……可見,“坐下”與

“犯罪”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V如果以今釋古,豈不大錯特錯!

那么,怎樣從根本上掌握這些常用文言實詞、虛詞呢?一方面平時要學好每一篇課

文,做到字詞句一一坐實,逐步積累,這是基礎(chǔ);同時,花點時間對這些字詞集中

深入學習與攵習也十分必要。

本書就是專門為幫助同學們平日學習與集中深入復習文言實詞、虛詞而編寫的。我

們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稍作調(diào)整并適當擴大范圍,詳盡解釋200個字,以滿足同

學們學習與應(yīng)考的需要。為了使大家學得輕松有效,我們著力幫助大家實現(xiàn)四個方

面的聯(lián)系:

一是源流聯(lián)系一一本義與引申義聯(lián)系起來學習。

漢字的突出特點之一是一詞多義。一個漢字的義項少則五六個,多則十幾個,零零

落落,雜亂無章,叫人頭暈目眩。擒賊先擒王。本義是源頭,是所有引申義的總根

子。本書通過解剖古文字,努力探求本義,并借助生動形象的示意圖,讓本義很直

觀地呈現(xiàn)在你的眼前:然后細致分析引申路徑及各個引申義。用一條紅線把引申義

串聯(lián)起來,使之成為一個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學習起來就系統(tǒng)了,理解起來就容易

了。比如:相。我們可以這樣分析源流聯(lián)系:

相,從“木”一一大樹,從“目”一一眼睛,會意字。"木”與"目”結(jié)合,會意

一個人爬到大樹上,睜開眼睛看四方,本義是仔細察看,現(xiàn)代語詞相親、相命、相

馬、相機行事等,“相”依然保留著本義。這是“源”,往下的引申義都是

“流”。

仔細察看是眼睛的責任,“木”不是多余的嗎?不!因為樹木高大,人爬上去,視

野擴大了,察看的范圍就廣了?!澳尽卑l(fā)揮了輔助的作用,因此,直接引申為輔

佐、輔助、幫助,如相夫教子。

誰需要幫助察看呢?盲人!由此首先引申為攙扶盲人的人。其次引申為宰相,因為

皇帝深居皇宮,猶如半個瞎子,宰相幫助皇帝察看國家大勢,處理重要事務(wù)。再次

引申為會議主持者,因為眾多人參加會議,需要有人幫助組織。

有時,幫助是單方的,我有難處,你幫助我,因此引申為一方幫一方,如相助一一

幫助我、相勸一一勸解我,“相”也偏指“我”;有時,幫助是雙方的,你幫我,

我也幫你,因此引申為互相。

詞義是辯證的,有時看了正面還得看反面。仔細察看是“相”,反過來,被察看的

對象也可以稱為“相”,如照相一一拍照相貌、亮相一一亮示扮相,這里的“相”

都是被察看的對象.

如此分析,加上隨時列舉相應(yīng)的例句,源流關(guān)系就很清晰了。

二是古今聯(lián)系一一古文與今文聯(lián)系起來學習V

語言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逐步演變的,古是今的源頭,今是古的沿襲,現(xiàn)代語言有

許多古代語言殘存的痕跡。因此,把古今聯(lián)系起來,相互比較,相互印證,以今推

古,以易解難,能幫助我們理解與記憶。前面介紹“相”字時,我們就是這樣做

的。又比如,微,本義是隱蔽。這個意思現(xiàn)代人很難接受,更難理解。但我們只要

聯(lián)系現(xiàn)代語詞“微服私訪”,就很好理解了。這種現(xiàn)象在語言中比比皆是。本書每

講析一個義項,我們都盡可能多地列舉出相應(yīng)的現(xiàn)代語詞,使之形成對照,構(gòu)成聯(lián)

系,相互溝通,便于理解。如:

坐,古義一一“犯罪”,現(xiàn)代語詞一一“九族連坐”:

引,古義一一“拉長”,現(xiàn)代語詞一一“引吭高歌”;

造,古義一一“培養(yǎng)”,現(xiàn)代語詞一一“造就英才”。

三是前后聯(lián)系一一前面的課文與后面的課文聯(lián)系起來學習。

?個詞有多義,總是散見于若干篇目之中,學習后面的要聯(lián)想前面學過的,溫故而

知新,對照增記憶。從初中到高中,從高一到高三,都應(yīng)該堅持這種分散式的前后

聯(lián)系。本書做的則是集中式的前后聯(lián)系。我們依據(jù)從本義到引申義,從近引申義到

遠引申義的規(guī)律,將語文課本中出現(xiàn)的例句盡可能列出來,加以翻譯,以方便同學

們對照復習。例如,間:

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管晏列傳》)——門縫。

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ā垛叶〗馀!罚┮灰豢p隙。

以為神,蔽林間窺之。(《黔之驢》)一一中間。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zhàn)》)一一參與。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0(《口技》)一一夾雜。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桃花源記》)一一隔絕。

奉命于危難之間.(《出師表》)一一時刻。

至京口,得間奔真州。(《〈指南錄》后序》)一一時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屈原列傳》)一

一離間。

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鴻門宴》)一一抄小路。

如此大面積列舉,可以實現(xiàn)系統(tǒng)性的前后聯(lián)系,也利于進一步熟悉最重要的關(guān)鍵詞

句。

四是異同聯(lián)系一一詞義相同的與詞義不同的聯(lián)系起來學習。

一個字出現(xiàn)的場合不同,意思常常就不同。所謂異同聯(lián)系,就是詞義相同的聚合起

來,歸類學習;詞義不同的作出比較,加以區(qū)別。這種情況可以出現(xiàn)于不同篇章,

也可以出現(xiàn)于同一篇章。通過歸類與比較,可以幫助我們厘清詞義,使我們的頭腦

更加清醒起來。例如《岳陽樓記》中的三個“極”: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一一到達。

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一一頂點。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一一窮盡。

又如不同篇章中的幾個“國”: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鄭伯克段于鄢》)一一國家。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六國論》)一一諸侯國。

大都不過參國之一。(《鄭伯克段于鄢》)一一國都。

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岳陽樓記》)一一國都。

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隆中對》)一一地勢。

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隆中對》)一一地方。

我們相信,如此安排本書內(nèi)容,十分貼合中學生的學習實際,對于同學們平日學習

古文是會有很現(xiàn)實幫助的,對于參加中考、高考的考生們的考前總復習,更是一件

省時省力的工具。問學們哪怕僅僅是利用平日空余的零碎時間信手翻檢,也會有很

可喜的收獲。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所謂直譯,是指用現(xiàn)代漢語的詞對

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yīng)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

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所謂意譯,則是根據(jù)

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

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

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xiàn)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

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diào)、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

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一一沛公的侍衛(wèi)樊噲?!罢咭病笔钦Z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

分:(3)補出省略了1t勺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V

“換”,就是替換。用現(xiàn)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

“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diào)”就是調(diào)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diào)整為現(xiàn)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

置句、介賓后置句、定語后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yīng)調(diào)整語序,以便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達

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chǔ)上,活譯有關(guān)文字。如“波瀾不

驚”,可活譯成“(湖面)風平浪靜”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光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lián)系后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lián)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guī)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后,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2023新高考1卷古詩文詳解詳析(附官方答案)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襄子①圍于晉陽中,出國,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張孟談曰:“晉陽之事,赫

無大功,今為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矣。吾群

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敝倌崧勚?□:“善賞

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賞矣。夫善賞

罰者,百官不敢侵職,群臣不敢失禮。上設(shè)其法,而下無奸詐之心。如此,則可謂

善賞罰矣。襄子有君臣親之澤,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猶有驕侮之臣,是襄子失罰

也。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則賞。今赫僅不驕侮,而襄子賞之,是失賞也。故曰:

仲尼不知善賞。(節(jié)選自《韓井子?難一》)

材料二:

陳人有武臣,謂子鄴產(chǎn)曰:“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予每探其意而

校其事,持久歷遠,遏奸勸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

圣人也。”子鮑日:“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

而穿鑿者,必言經(jīng)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若諸子之

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武臣曰:“諾。"子舶曰:

“乃者趙、韓共并知氏,趙襄子之行賞,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韓非子云夫子善之引

以張本然后難之豈有不似哉?然實詐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

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

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遠,而韓非公稱之,

曾無作意。是則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諸子久

矣。而了?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測淵,朦大道而不悟,信誣說以疑圣,殆非所望

也?!保ü?jié)選自《孔叢子?答問》)

【注】:①襄子:趙襄子。春秋末年,知、趙、韓、魏四家把持晉國國政,稱“晉

四卿”。晉陽之戰(zhàn),知氏(荀瑤)聯(lián)合韓、魏攻趙,反被趙襄子聯(lián)合韓、魏滅殺。

②子船:即孔船,孔子八世孫。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

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韓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張本E然F后難之G豈有H不似哉?

1L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圍,指被圍困,“他說舉于版筑之間”的“舉”表示被選拔,兩者用法相同。

B.勸,指鼓勵、勸勉,與《兼愛》“不可以不勸愛人”中的“勸”詞義不相同。

C.具臣,文中與“有功”相對,是指沒有功勞的一般人臣,具體就是指高赫。D.

誣說,指沒有事實依據(jù)的胡說妄言,與現(xiàn)在所說的“誣蔑之辭”并不一樣。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主上設(shè)置有關(guān)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職侵權(quán),也沒有了奸詐之心,

他們履職行事,有了功勞就能得到賞賜,韓非認為這樣才叫“善賞罰”。

B.在武臣看來,韓非與孔子觀點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勸善等方面,韓非

不一定就不對,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韓非也可以稱得上是當世圣人。

C.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說到低必定會以深淵作比,他們常通過引經(jīng)據(jù)

典、援用圣賢來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

I).子船對韓非之類的諸子學說閉口不言,充耳不聞,而武臣卻深信不疑,進而懷疑

圣人,子船對此深感失望,認為武臣是見識短淺,不明大道v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

(2)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

14.子船用以批駁韓非的事實依據(jù)是什么?

【參考答案】10.CEG11.B12.C13.

(1)我的大臣們都對我有高傲輕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沒有失掉君臣之間的禮節(jié),所

以先獎賞他。

(2)請允許我簡略地說其中的一小部分,您來仔細考察它真實與否。14.趙襄子

獎賞群臣時,孔子已經(jīng)去世許多年,不可能對此表達意見。

【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韓非子在他的書中說,孔子

贊賞趙襄子的做法,以此來強調(diào)“禮”的根本,然后在書中批駁孔子的看法,難道

不像是真的嗎?“韓非書云”的意思是“韓非在他的書中說”,其后應(yīng)跟“說”的

具體內(nèi)容;結(jié)合材料一《韓非子-難一》中的“仲尼聞之,曰:'善賞哉,襄子!

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笨芍?,“夫子善之”是韓非書里記載的內(nèi)

容,應(yīng)作“云”的賓語,“韓非書云夫子善之”語意完整,其后應(yīng)斷開。材料一中

韓非先引用孔子的觀點來說明“禮”的重要,這就是“引以張本”;然后對孔子的

話加以批駁,這就是“然后難之”,故“引以張本”后、“然后難之”后都應(yīng)斷

開。同時.,從固定結(jié)構(gòu)上看,“豈……哉”為反問句式,其前應(yīng)斷開。

【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傅說舉于版筑之間”句意: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選拔?!皣焙汀芭e”都

是實詞的被動用法,二者用法相同。正確。

B.“不可以不勸愛人”句意:不能不鼓勵關(guān)愛他人。此處的“勸”也是鼓勵的意

思,二者詞義相同。

C.正確。

D.現(xiàn)在所說的“誣蔑之辭”是指捏造事實毀壞他人名譽的言論,和“誣說”詞義不

同,正確。故選B。

【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C.“世人”“常通過引經(jīng)據(jù)典……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說法錯

誤。根據(jù)材料二中的“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jīng)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

愚而度其說也”可知,在言談中一定引經(jīng)據(jù)典來自我修飾,援引圣賢的事例來標榜

自我賢能,想要獲得民眾的信任從而傳播他的說辭的人是“好事而穿鑿者”而非

“世人”,選項的說法擴大范圍。故選C。

【13題詳解】本題考瓷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驕侮”,高傲輕慢;“唯”,副詞,只有;“先”,動詞,以……為先、放

在前面。

(2)“一隅”,一小部分、一個方面;“審”,仔細考察;“信”,真實。

【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根據(jù)材料二中的“韓非書云……

豈有不似哉?然實詐也”可知,子船批駁韓非書云“夫子善之”是欺詐之言,由

“何以明其然?”引出子船批駁韓非“實詐”的事實依據(jù)。根據(jù)“昔我先君以春秋

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

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這一時間上的梳

理,以及“此先后甚遠”的總結(jié)可知,趙襄子獎賞群臣時,孔子已經(jīng)去世許多年,

不可能對此表達意見,子鮑便是用這一事實依據(jù)來批駁韓非的。

參考譯文:

材料一:

趙襄子被圍在晉陽城中,晉陽解圍后,他獎賞布?功的五個人,高臧是受賞的首位。

張孟談?wù)f:“晉陽的戰(zhàn)事,高赫并沒有大功,現(xiàn)在成了第一個受賞的,這是為什

么?”趙襄子說:“晉陽的戰(zhàn)事,讓我的國家宗廟都陷入了危機。我的大臣們都對

我有高傲輕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沒有失掉君臣之間的禮節(jié),所以先獎賞他。”孔子聽

到后說:“這是懂得正確行賞啊,襄子!獎賞一個人而能使天下做臣子的沒有敢失

禮的了?!庇腥苏f:孔子不懂得正確行賞的道理。善于賞罰的人,能使百官不敢越

權(quán),群臣不敢失禮。君主設(shè)立法令,而臣下沒有奸詐之心。這樣的話,就可以算是

善于賞罰了。襄子有君臣關(guān)系密切的恩澤,掌握著令行禁止的法令,這樣尚且還有

驕傲輕慢的臣子,這是襄子不善于懲罰的原因。做臣子的人,謀事有功才應(yīng)該獎

賞?,F(xiàn)在高赫僅僅是不驕傲輕慢,而襄子卻獎賞他,這是不善于獎賞。所以說,孔

子不懂得正確行賞。

材料二:

陳國有個武將,對子舶說:“韓非子制定的法律,有太多和夫子的理論截然不同之

處。我經(jīng)常探索他們的意圖并比對他們的行為,經(jīng)過長時間的觀察,我發(fā)現(xiàn)他們在

止惡勸善這方面,韓氏未必是錯的,孔氏也未必完全正確。像韓非這樣的人,也是

當世的圣人?!弊吁U回答說:“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說到低必定會以深

淵作比。好事而再歡穿鑿附會的人,在言談中一定引經(jīng)據(jù)典來自我修飾,援引圣賢

的事例來標榜自我賢能,想要獲得民眾的信任從而傳播他的說辭。像諸子的著作,

其中的義理都是這樣v請允許我簡略地說其中的一小部分,您來仔細考察它真實與

否?!蔽鋵⒋饝?yīng)了。子附說:“最近趙國和韓國一起攻打知氏,趙襄子先獎賞臣子

然后才有戰(zhàn)果。韓非子在他的書中說,孔子贊賞趙襄子的做法,以此來強調(diào)“禮”

的根本,然后在書中批駁孔子的看法,難道不像是真的嗎?然而這其實是欺騙。如

何能夠證明這一點呢?早年我國先君在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直到哀公二十

七年時荀瑤與韓國、趙國、魏國攻打鄭國,遇到了陳恒而返回,而這時夫子已經(jīng)去

世了十一年,而晉四卿都還活著。后來在悼公十四年,知氏才滅亡。這兩個事件之

間相隔很久,韓非子竟然提到了它們,沒有一點慚愧之意。所以世上有很多無事生

非的人,這都是韓非的罪過。因此我對這些旁門左道的道理保持沉默、不去聽取諸

子的言說已經(jīng)很久了。而你卻使用以測日影的儀器來測量天空,用手指來測量深

淵,失明于大道而不覺悟,相信謊言而懷疑圣人,恐怕不是我所期望的?!?/p>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答友人論學林希逸

逐字箋來學轉(zhuǎn)難①,逢人個個說曾顏②。

那知剝落皮毛處,不在流傳口耳間。

禪要自參求印可,仙須親煉待丹還。

賣花擔上看桃李,此語吾今憶鶴山③。

【注】①箋:注釋。這里指研讀經(jīng)典。②曾顏:孔子的弟子曾參和顏阿。③鶴山:

南宋學者魏了翁,號鶴山。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的首聯(lián)描述了當時人們不畏艱難、努力學習圣人之道的學術(shù)風氣。

B.詩人認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獲得,不能簡單依靠口耳相傳。

C.頸聯(lián)中使用“自”“親”二字,以強調(diào)要獲得真正學識必須親自鉆研。

D.詩人采用類比等方法闡明他的治學主張,使其淺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詩的尾聯(lián)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賣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方見活精神

也?!苯Y(jié)合本詩主題,談?wù)勀銓@句話的理解。

【參考答案】

15.A16.①賣花擔上的桃李,雖然也繽紛絢爛,但活力已經(jīng)不再。②唯有回歸本

原,方能獲得學問真諦,就如同在樹頭枝底欣賞桃李,方能體會到其活潑的精神。

【解析】

【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nèi)容,賞析詩歌語言、手法能力。A.“不畏艱

難、努力學習圣人之道的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