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非遺保護的歷史、現狀、經驗與對策_第1頁
廣州非遺保護的歷史、現狀、經驗與對策_第2頁
廣州非遺保護的歷史、現狀、經驗與對策_第3頁
廣州非遺保護的歷史、現狀、經驗與對策_第4頁
廣州非遺保護的歷史、現狀、經驗與對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州非遺保護的歷史、現狀、經驗與對策

一廣州非遺保護的10年歷程

2006年,廣州市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啟動了全市首次非遺普查工作,并建立了多局委聯席

會議、專家委員會等機制。隨后十年間,廣州市建立了專門的非遺保護機構,制定了《廣州

市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嶺南文化工作方案》等全市性的指導文件,啟動了《廣州市非

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制定工作,舉行了兩次全市非遺大普查,認定了五批市級非遺項目

和四批市級非遺傳承人,收集與完善了各類檔案資料,積極組織國內外展示宣傳活動,認定

并建設了兩批傳承基地,動員了更多的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到廣州非遺的傳承傳播中,并且在

此期間大量學術研究和科普活動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一)建立健全了非遺保護工作機制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fā)(2005)18號)

指出,非遺保護的工作原則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guī)劃、

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雹拧吨腥A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七條規(guī)定: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qū)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

作?!雹埔虼?,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非遺保護工作機制,是非遺保護工

作科學有效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保證。2006年國家全面啟動非遺保護工作后,建立非遺保護工

作機制便成為各地政府在非遺保護方面的首要工作,廣州市也不例外。

1.建立了市、區(qū)兩級非遺保護中心

(1)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

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于2007年2月成立,設在廣州市文化館,受市文化館和市文化廣電新

聞出版局社文處(2015年后改為非遺處)領導,主要負責全市非遺保護規(guī)劃以及規(guī)范的制

定,并指導和組織實施全市非遺普查、認定、申報、保護和展覽、宣傳、推介及交流傳播工

作。

(2)廣州市各區(qū)非遺保護中心

2007年起,廣州市11區(qū)相繼建立了區(qū)級非遺保護中心或非遺保護辦公室,受各區(qū)文化館和

區(qū)文廣新聞出版局領導,具體負責各區(qū)非遺保護工作(見表1)。

是否經由人員構成(2015年數據)

各區(qū)情況成立時間所在單位

編辦批準專職兼職

白云區(qū)否區(qū)文化信2無

從化區(qū)否2008區(qū)文化館12

番禺區(qū)是2009區(qū)文化館5無

越秀區(qū)是2007區(qū)文化信2無

荔灣區(qū)是區(qū)文管所2無

海珠區(qū)是2007區(qū)文化信3無

黃埔區(qū)否2011區(qū)文化信12

花都區(qū)否2009區(qū)文化館12

南沙區(qū)否2007區(qū)文化館無5

天河區(qū)是2007區(qū)文化信2無

增城區(qū)否區(qū)文化館無1

表1廣州市各區(qū)非遺保護中心情況

2.建立了廣州市非遺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

參照國家和各省區(qū)市的做法,廣州市在2006年建立了廣州市非遺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

聯席會議包括市文廣新局、市經貿委、市財政局、市建委、市發(fā)改委、市民族宗教事務局、

市教育局、市旅游局8個部門,其中,市文廣新局為市聯席會議的牽頭單位。聯席會議負責

協調解決廣州市非遺保護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審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申報省級非物

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單等。

2015年,根據《廣州市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嶺南文化工作方案》⑶,廣州市加強了非

遺保護工作聯席會議的職能,規(guī)定聯席會議召集人由市領導擔任(第一任召集人為時任市長

陳建華),成員包括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發(fā)展改革委、市工業(yè)和信息化委員會、市教育局、

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商務委、市文廣新局、市旅游局、市法制辦、市民

宗局等11個部門,辦公室仍設在市文廣新局。

由8部門到11部門,由文化局為牽頭單位到巾領導擔任召集人,會議等級的提高,參與范

圍的擴大,都表明聯席會議制度正日漸深化。尤其是市領導任召集人,較之文化部部長任部

際聯席會議召集人和廣東省文化廳廳長任廳際聯席會議召集人而言,充分顯示了廣州市政府

對非遺保護的高度重視,也將更為有效地統籌協調解決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問題,這是“廣州

模式”在政府領導方面的顯著特征。

3.成立了廣州市非遺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

2006年,廣州市成立以大專院校、科研所、社會團體等機構單位的專家、學者為主的廣州

廣州市

人民政府

聯席會議

圖1廣州市級非遺保護機制(橫向)

中國文化部中國非

非遺法(非遺司)

J行政管轄中心

公步業(yè)務指導

廣東省文化廳

省非遺

省條例(非遺處)

法律指導J行政管轄中心

行政指導

廣州市辦法<-----a市文廣新局一一市非遺

(非B處)J行政管轄

(在擬)中心

覬章指導

I~(行政指高

區(qū)文廣新局----區(qū)--非---遺-中心

各區(qū)辦法<■------>(副局長分管)行政管轄或非遺辦

(尚無)

規(guī)章指導:言政指f

鎮(zhèn)非遺

鎮(zhèn)文化站-----------

負責人

-----------------指派或聘用V

圖2廣州市非遺保護機制(縱向)

(二)非遺普查工作

在2006?2009、2013?2015年間,廣州曾開展了兩次全市非遺大普查。經此規(guī)模浩大的文

化摸底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廣州市非遺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huán)境、保護

現狀及存在問題,對全市非遺進行了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而且,通過普查,搶救了一

批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處于瀕危狀態(tài)的非遺項目。

2006年12月廣州市文化局下發(fā)《關于在全市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的通知》,廣州

市非遺保護中心制定了《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方案》,確定了2006年11月至

2008年6月廣州市非遺普查工作的任務和目標,并編印普查工作手冊,對相關的普查人員

進行專業(yè)培訓,落實普查資金,堅持“統一部署、加強協調、全面展開、有序進行”的指導

思想,按照“深入調查、摸清家底、全面記錄、突出重點、嚴格登記、分類管理”的工作方

法,開展大規(guī)模、全方位的非遺普查。此次非遺普查建立起了一支以市、區(qū)(縣級市)兩級

文化機構業(yè)務干部為主干,街道、社區(qū)文化員為基礎的400多人的非遺普查隊伍,與此同

時,財政部門在普查經費設備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各區(qū)(縣級市)先后落實普查經費,全

市共落實普查經費515萬元,其中區(qū)級255萬元,投入電腦、攝像機、照相機、錄音筆等普

查設備68件,為此次非遺普查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截至2009年6月,此次非遺普查在全

市摸查項目原始線索500多條的基礎上,共收集非遺線索4241條,調查項目共212個,經

過市非遺中心的初步篩選,共整理出調查項目資料184種,初步摸清了廣州市非遺的種類、

數量與分布狀況。并且,通過此次普查,市非遺中心積極建立全市非遺項目保護檔案,對全

市編纂的82萬余字的文字資料,11269張項目、傳承人、實物照片,全部錄入電腦,初步

建立起了廣州市非遺項目的檔案體系,并融入數字化的檔案管理模式,使非遺的保護資料更

具生動性與活態(tài)性,也為非遺的再次普查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為有效保護廣州城市歷史記憶,2U13年12月廣州市文廣新局下發(fā)為州市文化遺產普查_L

作方案》,其中明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通過建立不可移動文化遺產(包含不可

移動文物、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統以及國有可移動文物、非物質文

化遺產的數據庫,完善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文化遺產信息管理平臺。此次非遺普查于2014

年正式啟動,各區(qū)按照市非遺普查辦的統一部署,展開了全面細致的普查。

在全市非遺普查基礎上,廣州市及相關各區(qū)的非遺中心與保護單位都積極將各項非遺項目記

錄建檔,力求做到全面、詳盡,使各項非遺都能做到有資料可依。檔案的載體形式,包括紙

質文獻、視頻、音頻、數字文獻和實物等;內容則涵蓋保護工作檔案、項目檔案和傳承人檔

案等。馮驥才說:“傳承人口述史是非遺保護的最好方式?!雹壤每谑鍪坊驌尵刃杂涗?,

搞清楚非遺孕育、產生、成長的條件,在原始資料完善的基礎上,保證非遺傳承的可持續(xù)

性。為使非遺檔案得到進一步完善,2014?2015年,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開展“看不見的

廣州一一非遺傳承人口述史”整理工作,追本溯源,力求將非遺的發(fā)展脈絡梳理清楚。此

外,自2014年起,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還開展了廣州木雕搶救性保護課題,目前該課題正

在進行中,預計結項成果將為瀕危的廣州木雕,帶來系統的文字、圖片、視頻和數字化資

料。

(三)非遺名錄建設工作

根據國家的相關政策,廣州市逐步建立起國家、省、市、區(qū)(縣級市)四級非遺代表作名錄

體系以及相應的保護制度。

2003年和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廣州市的古

琴藝術(嶺南派)和粵劇分別入選。據統計,廣東全省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

作名錄”的共有4項,廣州2項占半壁江山。

截至2015年8月,我國共公布了四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其中,廣州市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

錄共有5項,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共有8項,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共有4項,第四批國

家級非遺名錄沒有代表性項目入選。至此,廣州市國家級非遺名錄共有17項。

截至2015年,廣東省共公布了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名錄。廣州市第一批省級非遺名錄共有

8項(2006年5月),第二批省級非遺名錄共有16項(其中,擴展項目1項)(2007年6

月),第三批省級非遺名錄有17項(其中,6項是擴展項目)(2009年10月),第四批省

級非遺名錄共有10項(其中,6項為擴展項目)(2012年2月),第五批省級非遺名錄共

有7項(其中,6項為擴展項目)(2013年11月),第六批省級非遺名錄共有10項(其

中,6項為擴展項目)(2015年11月)。到2015年底,廣州市省級非遺名錄共有68項

(包括擴展項目),數量居仝省之首,體現了廣州作為廣府文化發(fā)源地和嶺南文化中心的非

遺資源優(yōu)勢。而且,每一批次項目數量均在7?17項之間,較為均衡,顯示出廣州非遺保護

工作的持續(xù)進步。對比同為廣府文化地區(qū)的佛山、潮汕文化的代表地區(qū)潮州以及財力雄厚的

經濟特區(qū)深圳,廣州的省級非遺項目數量較多,尤其是近兩年來的第五、六批項目,均多過

其他三市,這與廣州市第二次非遺普查的開展(如太虛拳、南派花健等第六批新增項目就是

第二次全市非遺普查的重點線索)、各級非遺檔案的完善以及市級非遺認定機制的專業(yè)性密

切相關,展現了廣州市非遺保獷工作的成效。廣東省各市省級非遺項目名錄數量見圖3。

截至2015年底,廣州市共公布了五批市級非遺名錄。2007年5月,廣州市政府發(fā)布《關于

公布廣州市第一批市級非遺名錄的通知》,同意將35個項目列入廣州市第一批市級非遺名

錄;2009年4月,33個項目(含擴展項目4項)被列入廣州市第二批市級非遺名錄;2011

年,12個項目(含擴展項目6項)被列入廣州市第三批市級非遺名錄;2013年5月,19個

非遺項目(含擴展項目12項)被列入廣州市第四批市級非遺名錄;2015年6月,26個非遺

項目(含擴展項目7項)被列入廣州市第五批市級非遺名錄。至此,廣州市市級非遺名錄共

有125項(包含29項擴展項目,除去擴展項目則為96項)。各批次廣州非遺的數量變化見

圖4。

在125項(含擴展項目)市級非遺項目中,民間文學類非遺項目有7項,傳統音樂類非遺項

目有7項,傳統舞蹈類非遺項目有13項,傳統戲劇類非遺項目有2項,傳統曲藝類非遺項

目有3項,傳統體育類非遺項目有7項,傳統美術類非遺項目有16項,傳統技藝類非遺項

目有30項,傳統醫(yī)藥類非遺項目有9項,民俗類非遺項目有31項,這顯示出廣州非遺十大

門類皆備的全面性。而且,既有廣東音樂、粵劇、“三雕一彩一繡”等廣府文化的代表性項

目,又有添丁上燈習俗、麒麟舞、客家山歌等客家文化的代表性項目,還有隸屬于置民文化

的咸水歌、隸屬于少數民族文化的畬族拜祖公圖等,這顯示出廣州非遺兼容并包的多元性。

廣州市市級非遺項目十大類別比重情況見圖5。

民間文學

5%傳統音樂

6%

民俗類

25%傳統舞蹈

10%

傳統戲劇

2%

傳統曲藝

2%

傳統醫(yī)藥傳統體育

7%6%

傳統美術

13%

傳統技藝

24%

圖5廣州市市級非遺項目十大類別比重情況(2007?2015)

此外,廣州市各區(qū)(縣級市)也積極完善區(qū)級名錄,從而形成區(qū)級、市級、省級、國家級乃

至人類非遺的逐層遞進的名錄體系。目前,在廣州市各區(qū)(縣級市)中,白云區(qū)有7項非遺

項目(其中,省級項目2項。注:此處所述非遺項目為區(qū)級以上代表性非遺項目,此段下

同),從化區(qū)有18項非遺項目(其中,省級項目1項,市級項目7項),番禺區(qū)有34項非

遺項目(其中,國家級項目4項,省級項目5項,市級項目7項),花都區(qū)有13項非遺項

目(其中,國家級項目1項,省級項目2項,市級項目6項),黃埔區(qū)有25項非遺項目

(其中,國家級項目1項,省級項目1項,市級項目4項),天河區(qū)有36項非遺項目(其

中,國家級項目1項,省級項目2項,市級項目3項),越秀區(qū)有23項非遺項目(其中,

省級項目4項,市級項目7項),南沙區(qū)有9項非遺項目(其中,省級項目2項,市級項目

4項),海珠區(qū)有17項非遺項目(其中,世界級項目1項,國家級項目2項,省級項目9

項,市級項目5項),荔灣區(qū)有25項非遺項目(其中,國家級項目4項,省級項目7項,

市.級項目8項),增城區(qū)有17項非遺項目(其中,國家級項目1項,省級項目3項,市級

項目3項)。各區(qū)非遺名錄情況見圖6

(四)宣傳推廣工作

非遺是一種生活方式,它來源于人民群眾并與社區(qū)民眾生活密切相關。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

產司副司長馬盛德指出,非遺的核心是“人”,人的需求是第一位的;若脫離了生活需求,

無異于把非遺當作目的,把人當作實現手段,使文化凌駕于人之上,這樣不可能走得太遠。

:因而非遺若要得到有效的發(fā)展和長期的傳承,單靠政府的一廂情愿顯然不夠,還必須得到

市民的認可,形成廣泛傳播,重新讓非遺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促成良性循環(huán)。為此,一直以

來,廣州市始終貫徹執(zhí)行遵守國家和省政府的政策和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積極開展各種非遺傳

播推廣活動,并有效地發(fā)動相關的非遺保護單位和傳承人開展各種非遺展演、對外交流演出

等多種傳播推廣活動,促進非遺重新回歸民眾生活、市民對非遺的認知度和保護意識增強

等,并取得了明顯成效。

首先,在廣州市開展各種展示展演活動,使市民近距離了解身邊非遺,而絕大多數活動并非

一時興起之舉,而是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下努力打造文化品牌。民俗文化方面,每年全市

各區(qū)都會舉行大型民俗活動,如迎春花市、廣府廟會、波羅誕、橫沙會、沙灣飄色藝術節(jié)、

水鄉(xiāng)文化節(jié)、盤古王誕、乞巧節(jié)、媽祖文化旅游節(jié)等,有些活動納入“一區(qū)一品”民俗文化

品牌建設中,帶動數以萬計的民眾參與到民俗盛宴中。傳統表演藝術方面,廣東音樂創(chuàng)作大

賽、嶺南古琴音樂會、廣州市青年戲劇演藝大賽、廣州市工人醒獅表演大賽等也都己歷多

屆,成為傳統表演藝術的品牌賽事。傳統工藝美術方面,廣州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展、國際盆

景大會等每年均于廣州舉辦。

其次,加強與其他省市乃至國外非遺的交流活動。不僅“走出去”,把廣州非遺向外推介;

同時也積極“引進來”,讓其他省市的非遺來穗傳播推廣?!白叱鋈ァ保ǚe極組織廣州

非遺參加歷屆成都國際非遺節(jié),參加歷年深圳文博會,2009年參加澳門“世界遺產旅游博

覽會”,2010年前往山東參加“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2012年赴京參加文化

部“非遺生產性保護大展”和赴天津參加“第二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會”等,粵劇、

嶺南木偶戲表演藝術、廣東音樂等傳統表演類非遺項目更是多次走出國門,赴歐美參加表

演。“引進來”,則有2011年廣州、佛山、肇慶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在廣州塔聯合承

辦“嶺南風格一一廣佛肇傳統工藝美術展”,以及廣府廟會、迎春花市、羊城國際粵劇節(jié)和

廣東珠三角咸水歌會等大型民間文藝節(jié)慶活動中,廣邀各地非遺團體前來展示展演,讓廣州

市一享文化多樣性之盛宴。

再次,為加強廣州非遺與市民的聯系,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等機構開展了各種非遺體驗課,

讓更多市民不再局限于購買非遺產品和觀看非遺演出,而是直接參與到非遺體驗中。如

2015年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開辦的“周末非遺課堂”,采用每逢周末“圍繞一個主題,舉

辦一堂體驗課”的形式,全年度共舉辦26堂,每堂課則含傳承人展示展演、非遺文化講

解、市民動手體驗、創(chuàng)意化小游戲、親子互動等多種活動形式,充滿互動性、體驗性以及靈

活性,廣州地鐵站廳、圖書館、傳承人工作室和民俗節(jié)慶實地等都成為課堂所在地,成為

“全民共享保護成果”的“廣州模式”的生動實踐。2013年9月起,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

和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聯合舉辦了“立體閱讀:穿越歷史一一非遺就在我身邊”系列活動,

至2015年共舉辦廣繡、剪紙、茶文化、粵劇、廣彩、陳家祠、詠春拳、咸水歌、古琴、醒

獅等20個主題活動84場,有5500余人參與,廣州日報、廣州電視臺、信息時報等媒體報

道46次,為培養(yǎng)廣大少年兒童愛國愛鄉(xiāng)的情懷發(fā)揮了應有的作用。

隨著“非遺熱”的興起,廣州市民對于傳承非遺的主動意識提高,非遺各式培訓班也都開辦

起來。2010年起,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在文化館原有的百姓免費培訓班基礎上增設了非遺

學堂,把非遺項目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成為傳播廣州非遺的一個重要的文化品牌。各區(qū)

非遺中心也在非遺培訓的基礎上發(fā)揮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優(yōu)勢,積極舉辦具有當地特色的

非遺項目培訓班,比如番禺區(qū)依托歷史上新造鎮(zhèn)“家家出繡娘”的刺繡傳統,連續(xù)多年舉辦

廣繡班;黃埔區(qū)依托保留完善的乞巧風俗,在所屬各街道廣泛開展“巧姐進社區(qū)”活動。此

外,一些傳承人和社會公益機構,也面向市民公開開班授課,如嶺南古琴的七木琴社、廣州

詠春拳的米機王詠春拳館等,都設置公眾課,使傳統一對一的師徒傳承在新時期走向普及性

的社會傳播。

此外,在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中國文化遺產日,廣州市以及各區(qū)在當日都會開展豐富多

彩的活動。截至2015年,廣州市已經舉辦了10屆文化遺產FI活動,無論是“獅舞羊城”還

是“廣州塔,醉非遺”的系列活動,都與歷年文化遺產日主題相輝映,取得良好的社會宣傳

效益。

與此同時,廣州市各界媒體力量時常聚焦非遺,以大眾傳媒加強對民眾的引導,并充分利用

媒體宣傳注重時效性的特點,加強對非遺活動的追蹤報道。如白云區(qū)2015年4月22日舉辦

的“我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走進廣園小學一一非遺傳承人教學生繪制宮燈畫”活

動,當日便于《白云時事》第04版“城事中”-中刊登出來。利用媒體優(yōu)勢,使非遺重新

進入大眾的視野,大大改變了人們以往“非遺過時論”等相對片面的看法,提升了市民對非

遺的關注度和認可度。

縱觀廣州十年非遺的傳播推廣路,相關機構不斷推陳出新,取得了可喜成就。首先,改變了

以往“博物館式”重實物精品展示的方式,更關注非遺活態(tài)性的特征,注重傳承人的活態(tài)展

示,同時加強與市民的互動,增強他們的直觀體驗,從而讓受眾領略到非遺真正的活態(tài)魅

力,在民眾間構建文化自覺意識。其次,正逐步改變以政府為主要力量的傳播方式,更多引

導社會參與,鼓勵傳承人、保護單位、社會企業(yè)、媒體、學校等社會力量自發(fā)地開展多種形

式的非遺推廣活動,擴大傳播的影響范圍。

(五)傳承教育工作

人是非遺傳承的載體,“非遺傳承應以傳承人為核心,以持續(xù)傳承為重點”。彳在廣州,通

過對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傳承方式的與時俱進、傳承基地的建設、“非遺進校園”青少年

非遺教育工作等方式,傳承人的傳承權利得以保障,非遺得以持續(xù)傳承。

截至2015年8月,國家、廣東省、廣州市分別公布了四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據統

計,廣州市共擁有國家級傳承人11人(其中,3人去世),省級54人(其中,2人去

世),市級61人(其中,2人去世),至2015年底廣州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在世的共有

119人。

在廣州市的四批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中,除群體傳承的民間文學外,其余類別均有傳承

人,而且大多數項目都認定了代表性傳承人,有些堪稱廣府文化名片的項目如廣繡(7

名)、廣彩(9名)、粵劇(8名)、廣州牙雕(9名)、廣東醒獅(5名)、粵曲(5名)

等都體現出廣州市在認定傳承人時重點突出、保障傳承梯隊的特色。

當前,傳承人隊伍年輕化成為我國非遺保護的一大趨勢?!巴叭鷤鞒腥舜蠖嘁云甙耸畾q

甚至九十高齡的行業(yè)掌門或領軍人物為主不同的是,第四批傳承人的主力是五六十歲的中堅

力量,他們大多在提升自身技藝的同時,也承擔著傳授后人的重任,而這也印證了經過近年

來的探索,我國的非遺保護也正從‘重申報‘向‘重傳承‘過渡。”,在廣州,隨著傳承人

認定工作的日漸深入,也呈現出這樣“傳承人體系青壯年化”的特點?!埃◤V州市第四批)

40名傳承人中,平均年齡為51歲,年齡最小的是25歲的‘粵語講古'彭嘉志,年齡最大

的是'擲彩門’的邙錦洪,現年72歲。其中,60歲以上的有11人,50?59歲的有9人,

30?39歲的有4人,40?49歲是傳承者中人數最多的一群人,多達15人?!雹?/p>

不僅傳承隊伍趨向年輕化,「州巾的非遺傳承人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的發(fā)展,也開始嘗試新的

傳承方式。在傳統家族式傳承的關系里,“一個是方便,一個是家族傳承的自然性”,田再

加上傳統子承父業(yè)觀念根深蒂固,這成為非遺傳承很重要的形式,但是家族傳承沒有打破家

族、血緣關系的限制,故隨著現代社會人口結構的變化必然產生危機;而傳統的師徒傳承方

式,往往學徒至少三年才能入行,師徒之間存在著封閉式、高成本等一些實際問題,如今,

隨著年輕一代就業(yè)選擇面更廣,也必然會產生收徒困難的境況。鑒于此,廣州非遺已有各種

新嘗試:①家族傳承走向創(chuàng)意化,如西關打銅工藝的蘇廣偉是從事打銅的工匠,在長久的家

庭氛圍的熏陶下,其兒子也參與到傳承中,但并不直接打銅,而是做“打銅界的軍師”,對

銅藝進行多方整合與創(chuàng)意。"②家族傳承走向培訓班式的社會傳承,如廣州欖雕的曾昭鴻、

曾憲鵬父子,二人在家族傳承的基礎上,又借助廣州“非遺學堂”等公益培訓平臺,招收了

很多的社會弟子學習欖雕技藝,打破了家族傳承的門檻。③社團傳承走向社區(qū)傳承,如廣州

工人醒獅協會的醒獅傳承人趙繼紅,數十年來義務為一線職工獅藝愛好者傳授技藝,包括廣

汽集團、廣州港集團、廣船國際、廣藥集團等大型企業(yè)下屬單位,僅2014年就培訓新學員

200多人。④職務內傳承走向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如廣東省中醫(yī)院的符文彬教授,在傳承嶺南

傳統天灸療法時,通過科內跟師、院外師帶徒、研究生培養(yǎng)、繼續(xù)教育等定期進行業(yè)務傳

授,對于研究生的課程、課題與科技文章撰寫都悉心指導,還被評為“優(yōu)秀研究生導師”。

除了以上傳承人個體,在集體傳承中也出現了更多的傳承方式,如專業(yè)院團傳承,以廣東省

木偶劇院為代表;學校職業(yè)教育傳承,以廣東粵劇學校為代表;村民集體傳承,以沙涌村的

鰲魚舞為代表;全體居民集體傳承,以每個區(qū)都舉辦的迎春花市為代表。以上時代轉變中形

成的多元化的傳承方式,在目前的非遺傳承中取得了明顯效果,它們是在開放包容的廣府文

化熏陶下,自發(fā)形成的理念與實踐的變遷,從而構成傳承活力十足的“廣州模式”。

政府也極為重視非遺的傳承工作。自2006年以來,廣州市共進行過兩次傳承基地評審,其

中,2012年評選出的“2012?2014年度非遺傳承基地”共有17個,2015年評選出的

“2015?2017年度非遺傳承基地”共有33個。部分傳承基地情況如表2所示。

單位所屬市區(qū)

單位名稱非遺傳承項目

(縣級市)

少兒圖書館多種非遺項目的科普

廣州廣州美術學院建筑藝術設計學院“三雕一彩-?繡”

廣州市第十七中學廣繡、太虛拳、醒獅

廣州市從化區(qū)民樂小學從化貓頭獅

從化區(qū)廣州市從化伏人和小學鰲頭醒獅

廣州市從化區(qū)溫泉鎮(zhèn)第二中心小學從化水族舞

廣州市番禺區(qū)沙灣鎮(zhèn)仁寶仔少年活動

飄色、醒獅、廣東音樂、灰般等非遺項目

番禺區(qū)中心

廣州市番禺區(qū)沙灣鎮(zhèn)西村育才小學廣東音樂

廣州市海珠區(qū)寶玉直實驗小學廣彩

海珠區(qū)昌崗東路小學嶺南古琴藝術

海珠區(qū)大元帥府小學咸水歌

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玉雕、牙雕、木雕、骨雕、欖雕、廣彩、廣繡、陶

廣州市輕工高級技工學校塑、剪紙、宮燈、掌畫、端硯等多個項目

海珠區(qū)

廣州市海珠區(qū)后樂園街小學咸水歌

廣州市嶺南畫派紀念中學廣彩

廣州市海珠區(qū)培紅小學嶺南盆景

海珠區(qū)前進路幼兒園號繡

濱江水上居民民俗博物飾咸水歌

廣州民俗博物館灰塑

花都區(qū)

盤古王公園民俗類

黃瑜區(qū)廣州市黃埔區(qū)夏園小學粵劇

表2廣州市部分非遺傳承基地

由表2可見,廣州市大部分的非遺傳承基地以學校(尤其是小學)為主,兼包括政府下屬事

業(yè)單位、傳承人工作室和一些非遺傳播中心等,是貫徹廣州非遺“社會廣泛參與”的“廣州

模式”的重要機制。

積極貫徹“非遺進校園”的傳播理念來進行非遺傳承,根據學校特色,因地制宜傳承非遺項

目,這對非遺扎根青少年群體是極具意義的。而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的10年中,經過文

化部門和教育部門等的不斷努力,廣州市“非遺進校園”在全國已居于領先地位。據不完全

統計,全市共有40所以上的學校正將非遺教育納入長期的教學工作規(guī)劃中,涉及幼兒園、

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大專、大學本科和研究生等各個層級的培養(yǎng)模式。其中,成效較

顯著的案例有:2009年起,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和廣州美術學院聯合主辦非遺走進大學活

動,分別在廣州美術設計學院染織系和藝術設計系開設廣繡、廣彩和玉雕的課程,將傳統工

藝美術正式納入大學教學:2010年,海珠區(qū)向區(qū)內6所大中小學頒發(fā)“青少年非物質文化

遺產傳承基地”的牌匾,到2015年該區(qū)已認定了8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傳承師范

學校,并涌現出《培培紅紅學盆景》等優(yōu)秀校本教材;番禺區(qū)自2006年以來,逐步形成非

遺“四進”(進校園、進社區(qū)、進工廠、進農村)活動;等等。廣州“非遺進校園”的全面

開花,在各個培養(yǎng)模式中巧妙地將非遺與學校課程相結合,促進了教學的多樣化與靈活性,

受到學生和家長的好評,為全市非遺的未來傳承傳播奠定了良好基礎。

(六)網絡與數字化保護

非遺數字化保護,是利用數字化技術保護非遺、確保非遺生命力的實踐?,F如今,隨著互聯

網技術的日益成熟,許多傳統行業(yè)都開始融入互聯網思維,“互聯網+”的思維模式呈現出

蓬勃的生機。

前文指出,在現代化大背景下,許多非遺項目傳承都呈現出不容樂觀的局面。借“互聯網

+”的東風,使非遺煥發(fā)新的生機,是時代賦予的使命。廣州非遺保護工作中,已有諸多嘗

試。

首先,建立專門的非遺網站。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建有官方網站(http:

//www./),對廣州的非遺項目、傳承基地、新聞動態(tài)、非遺常識有全面的概括,

并且對各區(qū)的非遺風采也予以展示。而各區(qū)的文化館官網也大都建立了非遺保護的專欄,如

黃埔區(qū)文化館官網、海珠區(qū)文化館官網、越秀區(qū)群文網、番禺區(qū)文化館官網、荔灣區(qū)文化館

官網等,己有一定體量的非遺資訊;其中黃埔區(qū)非遺保護中心網站上,還設立了數字博物館

和數據庫,已呈現出一定的專業(yè)性。

其次,建立社交媒體如微信、微博公眾號。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建立“廣州非遺”微信和微

博,將各種非遺活動和信息傳遞給市民,市民掃礙加關注即可了解海量廣州非遺資訊。越秀

區(qū)、白云區(qū)等文化館,也在自己的官方微信公眾號上時常發(fā)布非遺新聞。各非遺保護單位也

紛紛建立公眾號,宣傳非遺項目。此外,廣州的一些文化企業(yè)和行業(yè)組織,如廣州文木、天

跡文化、手作品(廣東省嶺南民間工藝研究院公眾號)等,利用新媒體進行饒有趣味的微信

推介,與偏重知識說理的政府官方公眾號相輔相成,使非遺的數字化宣傳繪聲繪色。

最后,實踐非遺的數字化采集。對非遺資源進行數字化采集,即“采用數字采集、數字存

儲、數字處理、數字展示、數字傳播等數字化技術將文化遺產轉換、再現、復原成可共享、

可再生的數字形態(tài),并以新的視角加以解讀,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

用”[⑵。廣州嶺南古琴藝術,因較早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取得了較好

的數字化成果。海珠區(qū)嶺南古琴藝術數字化檔案情況見表3。

內容保存

類型數量資料來源是否建檔

描述地點

圖照古琴及傳承人圖片600余張現場拍攝廣州市海珠區(qū)文化館是

傳承人訪談,口述史,古

視頻9.5小時現場拍攝廣州市海珠區(qū)文化信是

琴演奏等相關視頻

傳承人訪談,古琴演奏

音頻9小時錄制廣州市海珠區(qū)文化館是

等相關音頻

數字文獻古琴相關資料數份廣州市海珠區(qū)文化館是

表3海珠區(qū)嶺南古琴藝術數字化檔案情況

從表3可知,經過專業(yè)的數字化保護工作,無論是檔案的數量還是內容,都己較為充實,構

筑起足以使該非遺項目得以“原汁原味”還原的資料庫。

(七)場館設施建設

國家《非遺法》第三十六條:“國家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設立非物質文化

遺產展示場所和傳承場所,展示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眻鲳^建設成為廣州非

遺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年來,廣州建立了包括非遺專題博物館、展示館、傳習所、非遺

傳承基地等在內的非遺基礎設施,這些基礎設施為非遺的傳承和傳播提供了廣袤的土壤。

首先,建立了以非遺項目為內容、以實物靜態(tài)展示為主要形式的專題博物館。廣州市非遺專

題博物館大多是以古建筑為館址,以展示非遺項目為主的專題博物館,初步統計如表4。

名稱性質場飾展示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餌(陳家祠)市級國有陶瓷、雕刻、廣繡、少數民族工藝等

廣州絲織行會博物館(錦綸會館)區(qū)級國有集中展示廣州絲織行業(yè)的歷史

陳李濟中藥博物餌企業(yè)所有中藥制作工藝

廣東中醫(yī)藥博物飾(廣東中醫(yī)藥大含廣州中醫(yī)藥大學校史展覽廳、醫(yī)史展覽流、中藥

學)標本飾三個部分

集中藥歷史、文化、中草藥種植為一體,且綜合運用

企業(yè)所有

“神農草堂”中醫(yī)藥博物館浮雅、歌塑、畫廊、展墻、實物標本、仿真藥具和多媒

(半開放)

體等多種表現手法屐現中醫(yī)藥的歷史和文化

濱江水上居民民俗博物飾區(qū)級國有展示廣州古老水上居民的歷史和文化

廣州市花都民俗博物館(花都資政設有三個廣州灰塑、廣州玦瑯、黑劇等代表性項目

區(qū)級國有

大夫祠)的展廳

表4廣州非遺專題博物館一覽

除非遺博物館之外,廣州市以及各區(qū)、各保護單位和傳承人工作坊,都建立了數目眾多、內

容多元的傳習所、展示廳、非遺館、民俗體驗館等非遺場館設施。它們性質不一,有公益性

的,也有個體經營性質的,還有兼有公益、經營性質的:形式各異,傳習所以傳承培訓為

主,展示廳以展示展演為主,非遺館以綜合性非遺展為主,民俗體驗館以鄉(xiāng)民生活體驗為

主,但都為廣州非遺的公眾傳播起到了直觀而有效的展示作用。

至今,初步統計的己建成的非遺場館如表5所示。

創(chuàng)建(所屬)

類別名稱內容設立地址

單位

廣州市非物質文以圖文及實物的形式展示部分非

市^1卜遺展示廳市非遺中心

化遺產展示廳遺項目

中心

傳習所廣繡傳習所傳習廣繡技藝市非遺中心

古琴藝術等非遺項目的展覽、講

海珠區(qū)藝術館嶺南百琴藝術飾海珠M文化飾

座、培訓及其他公益性培訓輔導

展示廳粵劇曲藝展示廳展示黑劇曲藝文化的歷史和實物

博物館西關正骨博物飾展示西關正骨的歷史和實物荔灣區(qū)骨科醫(yī)院

荔灣區(qū)每周有固定的講古表演,經常舉

荔灣區(qū)西堤二馬路廣

活動場所文化公園辦粵曲、廣東音樂,醒獅等民間文

州文化公園

藝活動

從事波羅雞制作、培養(yǎng)傳承人、參

波羅雞傳習所

加民俗展覽活動

培養(yǎng)傳承人以及開展相關的生產

波羅標傳習所穗東街廟頭市場

活動

廣繡傳習所傳授廣繡技藝,培養(yǎng)傳承人黃埔區(qū)文化館

乞巧傳習所(15乞巧作品創(chuàng)作,培養(yǎng)傳承人,參加

遍布黃埔六個街道

個)民俗活動

黃埔區(qū)傳習所少林武術傳習所少林武術傳習教學工作

分別設在文化館、東苑

粵劇傳習所(23承擔黑劇折子戲、黑曲等創(chuàng)作、排

公園、各社區(qū)祠堂、各

個)練、演唱等傳承活動

街道文化站內

黃埔區(qū)戲劇協會

組織相關活動黃埔區(qū)文化飾

傳習所

醒獅傳習所(11在祠堂或村廣場上定期訓練、培多數設在各社區(qū)祠堂

個)養(yǎng)傳承人或村委

紅木宮燈技藝制

白云區(qū)展示廳展示紅木宮燈制作技藝流程

作廠

表5廣州各式非遺場館一覽

創(chuàng)建(所屬)

類別名稱內容設立地址

單位

梁秀玲南粵廣繡

展示廣繡技藝谷圍新村,企業(yè)內部

展示廳

展示廳

設在番禺蓮花彩瓷實

廣彩展示廳展東廣彩技藝

業(yè)有限公司

番禺區(qū)

在廣州大學城(小谷

旅游區(qū)嶺南印象園展示醒獅、廣繡等多種非遺技藝

圍島)南部

番禺區(qū)沙灣世良工藝

傳習所廣州磚雕傳習所培養(yǎng)傳承人,展示我酈雕刻技之

美術工作室內部

水鄉(xiāng)文化傳承基展示水鄉(xiāng)民俗文化,舉辦咸水歌設在萬頃沙鎮(zhèn)沙尾二

地傳唱活動小學

傳承基地

南沙區(qū)非物質文

在校園推廣傳統麒麟、醒獅文化,

化遺產(麒麟、設在黃閣鎮(zhèn)大井小學

南沙區(qū)長期進行麒麟、醒獅培訓活動

醒獅)傳承基地

展示區(qū)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

非物質文化遺產

展示廳目成果,不定期開展非遺項目交設在南沙區(qū)文化館

展示廳

流、培訓活動

鰲頭醒獅傳習所

套路練習和樂隊練習

(2個)

從化水族舞傳習

套路練習和樂隊練習

所(2個)

從化貓頭獅傳習

套路練習和樂隊練習

擲彩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