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考研政治毛澤東思想概論必背知識_第1頁
2024年考研政治毛澤東思想概論必背知識_第2頁
2024年考研政治毛澤東思想概論必背知識_第3頁
2024年考研政治毛澤東思想概論必背知識_第4頁
2024年考研政治毛澤東思想概論必背知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考研政治毛澤東思想概論必背知識匯總

◎三大法寶:武裝斗爭、統(tǒng)一戰(zhàn)線、黨的建設◎三大作風: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密切聯(lián)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

◎三大靈魂: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路線,獨立自主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立足點?!蛉蠼洕V領:沒收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歸農民、沒收官僚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保護民族工商業(yè)

1、兩次歷史性飛躍、兩大理論成果(毛、鄧);

2、三次歷史性巨變(20世紀):

(1)辛亥革命(1911年)

(2)新中國成立(1949年)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1956年)

(3)改革開放

3、三大偉人(孫、毛、鄧);

4、兩大歷史任務:一是求得民族獨立(1949)和人民解放(1956),二是實現(xiàn)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著作名稱發(fā)表年份主要內容《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1925年(毛澤東最早論述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文章)關于中國革命所處的時代。中國革命所處的時代決定了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只能由中國無產階級來領導而不能由資產階級來領導。關于社會各階級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1\*GB2⑴分清敵友是革命的首要問題;=2\*GB2⑵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是中國革命的敵人;=3\*GB2⑶中國資產階級分為官僚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既有革命性又有軟弱性、妥協(xié)性;=4\*GB2⑷小資產階級是無產階級最接近的朋友,農民是最可靠的同盟軍;=5\*GB2⑸無產階級是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缎切侵?,可以燎原》1930年(毛澤東思想形成的重要標志)建立紅色政權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國革命中的作用。闡述了中共領導的紅軍和小塊紅色區(qū)域存在發(fā)展的可能性,提出以“鄉(xiāng)村為中心”的思想。明確地提出鞏固和擴大農村革命根據(jù)地的路線和政策。提出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斗磳Ρ颈局髁x》1930年提出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不做調查同樣沒有發(fā)言”和“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的口號。闡明了調查研究的主要內容,目的及調查方法即階級分析方法。毛澤東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線”這一科學概念,并首次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重要思想。從而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勝利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新道路理論提供了認識論上的依據(jù),基本形成了包含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的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的基本因子,基本形成了明確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吨袊锩鼞?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1936年科學的分析了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四個特點:1中國政治、經濟發(fā)展極其不平衡,而且經歷了1924-1927的革命;2敵人強大;3人民軍隊弱??;4共產黨的領導和土地革命。1、4這兩個特點決定了人民軍隊可能發(fā)展戰(zhàn)勝敵人;2、3這兩個特點決定戰(zhàn)爭的持久性和艱苦性?!?lt;共產黨人>發(fā)刊詞》1939年總結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經驗,提出(三大法寶):統(tǒng)一戰(zhàn)線是我們黨的政治路線的一部分;武裝斗爭也是我們黨的政治路線的重要部分;黨的建設是中國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是三個法寶的中心一環(huán),把黨的建設稱為一個“偉大的工程”?!吨袊锩椭袊伯a黨》1939年毛澤東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問題,精辟的指出“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根本依據(jù)”。系統(tǒng)地闡明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性質、前途和領導權等問題,指出中國革命是無產階級的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并指明了中國現(xiàn)階段革命的主要對象或主要敵人,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就是帝國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和本國的地主階級。闡明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必須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步,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革命”這一全新的科學概念。進一步揭示了中國革命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必要性及建設農村根據(jù)地的重要性?!缎旅裰髦髁x論》1940年深入論述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特點,為中國革命問題的解決提出了客觀依據(jù):首先,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其次,革命的領導者是無產階級;再次,革命的前途是社會主義社會。革命階段論和發(fā)展論相統(tǒng)一的觀點,論證了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文化與政治、經濟的辯證法統(tǒng)一的觀點,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制定了中國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綱領,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方案。政治綱領是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幾個革命階級聯(lián)合專政的民主共和國。經濟綱領是沒收官僚資本主義歸人民共和國所有,沒收地主的土地歸農民所有,容許民族資本的存在和發(fā)展,實行“節(jié)制資本”;文化綱領是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文化。新民主主義革命必須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革命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尺度;共產主義思想的領導與新民主主義的行動綱領的實踐辨證統(tǒng)一的觀點?!陡脑煳覀兊膶W習》1941年將主觀主義分為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科學地解釋了實事求是的含義,對“實事求是”作了精辟的闡述。他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即規(guī)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實事求是的本質就是理論與實際相統(tǒng)一?!墩D黨的作風》1942年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要取得勝利,必須解決黨在思想作風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堅持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反對理論脫離實際的各種形式的主觀主義;依據(jù)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互相關系的原理,揭示和闡明了黨內團結與斗爭的辨證關系?!斗磳h八股》1943年剖析了黨八股產生的歷史根源和階級根源;主觀唯心主義是黨八股的主要哲學基礎;形而上學是黨八股的最主要的思維模式?!墩撀?lián)合政府》1945年運用矛盾分析方法,揭示事物發(fā)展的兩種可能性,科學闡明了實現(xiàn)光明前途的客觀依據(jù)和條件。從實際出發(fā),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般綱領具體化為現(xiàn)階段的行動綱領和戰(zhàn)斗任務;進一步闡述了廢除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由各黨派人士參加的民主聯(lián)合政府主張。全面闡述了建立民主聯(lián)合政府的具體步驟和政治、經濟、文化及外交等方面的施政綱領。在這篇報告中,毛澤東把“建立一個以全國絕大多數(shù)人民為基礎而在工人階級領導下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民主聯(lián)盟的國家制度”當作“我們的一般綱領”;而把“建立民主的聯(lián)合政府”當作“我們的具體綱領”。這是根據(jù)當時形勢來制定的。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概括了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優(yōu)良作風:=1\*GB2⑴理論聯(lián)系實際;=2\*GB2⑵密切聯(lián)系群眾;=3\*GB2⑶批評和自我批評。堅持和發(fā)展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毛澤東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眻猿趾桶l(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的標準。毛澤東指出:“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xiàn)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fā)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痹趫蟾嬷刑岬饺嗣駪?zhàn)爭必須實行“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赌壳靶蝿莺臀覀兊娜蝿铡?947年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義的三大經濟綱領:=1\*GB2⑴沒收封建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2\*GB2⑵沒收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為首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3\*GB2⑶保護民族工商業(yè)。提出土改的兩個原則:=1\*GB2⑴必須滿足貧雇農的要求;=2\*GB2⑵必須堅決地團結中農不要損害中農的利益。人民軍隊的十大軍事原則。核心是集中優(yōu)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对跁x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1948年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這就是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在當前歷史階段的總路線和總政策。其中“人民大眾”就是指革命動力。第一次明確的提出了“官僚資本主義”是中國革命的對象。完整的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土地改革的總路線: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土地改革的階級路線),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土地改革遵循的總原則),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檢驗土地改革成功與否的根本標準)?!墩撊嗣衩裰鲗U?949年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是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必由之路??偨Y了人民民主專政得以實現(xiàn)的國內和國外基本經驗。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特征是對人民實行民主,對敵人實行專政。人民民主專政的領導者和階級基礎是工人階級和工農聯(lián)盟(領導者和階級基礎是決定國家政權性質的關鍵因素)。人民民主專政的職能和歷史任務。人民民主專政的組織形式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新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論十大關系》1956年以蘇聯(lián)經驗為借鑒,初步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提出了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精辟的論述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必須正確處理的十大關系:=1\*GB2⑴重工業(yè)、輕工業(yè)和農業(yè)的關系;=2\*GB2⑵沿海工業(yè)和內地工業(yè)的關系;=3\*GB2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4\*GB2⑷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5\*GB2⑸中央和地方的關系;=6\*GB2⑹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7\*GB2⑺黨和非黨的關系;=8\*GB2⑻革命和非革命的關系;=9\*GB2⑼是非關系;=10\*GB2⑽中國和外國的關系。闡述了社會主義實踐中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的辨證關系,發(fā)展了唯物史觀。辨證地分析了獨立自主和學習外國的關系。另外報告中提出了“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這是和民主黨派關系)、“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化方針)和“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yè)服務”(總原則)的重要方針。《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1957年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宇宙的最根本規(guī)律,必須用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來觀察社會主義社會;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概念,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主要是三點:=1\*GB2⑴矛盾普遍存在;=2\*GB2⑵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3\*GB2⑶社會主義基本矛盾同其他社會形態(tài)的基本矛盾在性質,運動特點,解決方法途徑方面有著本質不同。提出了兩類社會矛盾的學說,闡明了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的方針和方法。提出了從中國實際出發(fā),走中國工業(yè)化道路的思想;毛澤東把重工業(yè)、輕工業(yè)和農業(yè)的發(fā)展關系問題,提高到中國工業(yè)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論述。在文中對國家、個人、集體的關系,毛澤東提出了“統(tǒng)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斗爭還沒有完全結束,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將是長期的,曲折的?!鞍倩R放,百家爭鳴”是繁榮我國文化藝術,促進科學進步的根本方針。壞事具有兩重性,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使壞事變好事。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們的根本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yōu)樵谛碌纳a關系下面保護和發(fā)展生產力。八七會議1927年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會議撤消了陳獨秀的總書記職務,結束了右傾機會主義(投降主義)路線的統(tǒng)治;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并把發(fā)動農民舉行秋收起義作為當前當?shù)闹饕蝿?。瓦窯堡會議1935年批判了黨內長期存在著的“左”傾關門主義,制定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策略方針,徹底地解決了聯(lián)合民族資產階級的問題。遵義會議1935年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會議。這次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的統(tǒng)治,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使紅軍和黨中央得以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保存下來,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年到了成熟。中共六屆六中全會1938年主要是總結抗戰(zhàn)以來的斗爭經驗,糾正王明右傾投降主義錯誤,明確黨在民族革命戰(zhàn)爭中的地位,以爭取抗戰(zhàn)的勝利。毛澤東向全黨明確提出“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共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毛澤東詳盡闡述了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現(xiàn)狀以及黨應采取的基本政策;毛澤東第一次提出執(zhí)政黨的建設問題。毛澤東同志在大會上提出:=1\*GB2⑴兩個轉折:黨的工作重心由鄉(xiāng)村移到了城市,中國由農業(yè)國轉變?yōu)楣I(yè)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yōu)樯鐣髁x社會。=2\*GB2⑵兩個務必是:“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蓖暾岢鲂旅裰髦髁x社會的五種經濟成分。一屆人大1954年制定了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明確規(guī)定,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了“四個現(xiàn)代化”的宏偉目標,就是要建設現(xiàn)代化的工業(yè)、現(xiàn)代化的農業(yè)、現(xiàn)代化交通運輸業(yè)和現(xiàn)代化的國防。這是“四個現(xiàn)代化”的最初表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全會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充分肯定必須完整地、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高度評價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的討論,確定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這個不適用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口號,做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制定了關于加強農業(yè)發(fā)展的決定;提出了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審查和解決了黨的歷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錯案,重新評價了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這些具有重大意義的轉變,標志著黨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開始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黨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第二次飛躍的起點。中共中央召開的理論工作務虛會1979年會議的主要目的是總結理論宣傳戰(zhàn)線的基本教訓,把思想理論上的重大原則問題討論清楚,統(tǒng)一到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來,以及研究全黨工作重心轉移之后理論宣傳工作的根本任務。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他在講話中首先概括了三中全會以后各項工作的成績,同時也指出經濟上存在的困難和一些干部群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亂。他指出,要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搞建設要適合中國國情,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xiàn)代化道路。國情有兩個特點,一是底子薄,二是人口多,耕地少。中國式的現(xiàn)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fā)。中央認為,要在中國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的根本前提。四項基本原則是: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根據(jù)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逐條論證了重新提出這四項基本原則的內容和意義,并強調指出,每個黨員不允許在這個根本立場上有絲毫動搖。他還論述了民主問題與四項基本原則的關系,重申努力發(fā)揚民主,是黨在今后一個長時期內堅定不移的目標。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1981年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問題的決議》,重新建構了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確立了毛澤東的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七大1945年延安大會對毛澤東思想作了科學的概括和闡述,從而使其作為一個科學的概念被正式確定下來作為全黨的指導思想,這是七大做出的歷史性貢獻。大會把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概括為三大作風。即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密切聯(lián)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八大1956年北京大會討論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關于發(fā)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1958~1962年>的建議》。大會正確分析了國內外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指出:由于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解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工業(yè)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yè)國的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yè)國變成先進的工業(yè)國,確立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上來。任務:發(fā)展生產力,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八大是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會議主要確定了以下幾個方面內容:=1\*GB2⑴提出了國內主要矛盾的新結論,做出了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必須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2\*GB2⑵堅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wěn)步前進的經濟建設的指導方針;=3\*GB2⑶強調加強思想文化建設的重要性;=4\*GB2⑷著重提出了執(zhí)政黨的建設問題,重申了黨反對個人突出,反對對個人歌功頌德的方針。陳云提出改善社會主義經濟管理體制的方法:以國家集體經營為主體,以個人經營為補充;以計劃生產為主體,以在國家許可的范圍內的自由生產為補充;以國家市場為主體,以一定范圍內國家領導的自由市場為補充(“三個主體,三個補充”)。十二大1982年北京明確規(guī)定了黨在新時期的總任務,制定了我國經濟發(fā)展的戰(zhàn)略目標,戰(zhàn)略重點和戰(zhàn)略步驟,提出建設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核心的高度精神文明,制定了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的根本方針,強調要把黨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堅強領導核心。對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含義做了重要補充:毛澤東思想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鄧小平在這次大會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嶄新命題。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笔?987年北京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基本路線,制定了到下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戰(zhàn)略。大會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fā)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這一論斷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fā),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十四大1992年北京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14年的實踐經驗;確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大會做出了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一是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二是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是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fā)展,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十五大1997年北京江澤民代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全面推向21世紀》的報告。大會通過了關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并載入黨章,明確規(guī)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大會指出:=1\*GB2⑴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進一步闡述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2\*GB2⑵進一步闡述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3\*GB2⑶就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做全面部署;=4\*GB2⑷確立跨世紀發(fā)展宏圖;=5\*GB2⑸明確回答了鄧小平逝世后中國怎樣繼續(xù)前進這個重大問題。十六大2002年北京江澤民代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的報告。大會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為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而奮斗?!叭齻€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靈魂。十六大報告一個鮮明的亮點和特色,就是聯(lián)系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系統(tǒng)地深刻地總結了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十條基本經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六大確立的我國在本世紀頭二十年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六大報告強調,必須把發(fā)展作為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個重要論斷,體現(xiàn)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揭示了發(fā)展與執(zhí)政、興國與執(zhí)政的內在關系,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以發(fā)展為己任,以興國為目標,以富民為取向。同時也表明,在黨面臨的一系列任務中,發(fā)展始終是第一位的任務,根本任務、中心任務。黨和國家其他任務都要圍繞這個“第一要務”來進行。在大會通過的黨章中,把“三個代表”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并實現(xiàn)了我們黨承前啟后,完成整體性新老交替的任務。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時期,1994年9月,中國共產黨十四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把在當代世界風云變幻的條件下,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變革中,把黨建設成為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能夠經受住各種風險、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稱之為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開創(chuàng)的、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正在領導全黨繼續(xù)進行的“新的偉大工程”。毛概總體把握宏觀時間把握:1919年五四運動→1949年新中國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國民革命(1919~1927)→土地革命(1927~1937)→抗戰(zhàn)(1937~1945)→解放戰(zhàn)爭(1945~1949)注:過渡時期(1953~1956);社會主義初級階段(1956~2050)毛概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的兩次結合:⑴與中國革命相結合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并建立了新中國。⑵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相結合,提出了社會主義矛盾理論(主要是人民內部矛盾及如何解決),以及探索中國工業(yè)化道路(主要是發(fā)展中農業(yè),輕工業(yè)和重工業(yè)的關系問題)等等探索。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特點和主要矛盾,構成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在近代中國,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決定了近代中國人民始終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⑴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⑵實現(xiàn)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近代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發(fā)生的歷史必然性:從根本上說,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主要矛盾斗爭及其尖銳化的結果。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近代中國社會矛盾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也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的轉變的條件(五四運動標志著新民主主義的開端)第一,經濟上,辛亥革命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第二,政治上,中國工人階級的壯大和工人運動的發(fā)展。第三,思想文化上,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第四,國際環(huán)境上,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影響。毛澤東思想是近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客觀需要和必然產物。1、近代中國社會矛盾和革命運動的發(fā)展,是毛澤東思想產生的現(xiàn)實需要。2、新的生產力的增長和工人運動的發(fā)展,是毛澤東思想產生的物質基礎和階級條件。3、馬列主義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要理論來源,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文化來源。4、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大革命的偉大實踐,是毛澤東思想的實踐基礎。5、十月革命開辟了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新時代,這是毛澤東思想產生的國際背景。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1948年毛在晉綏干部會議上提出來的):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完成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統(tǒng)治的革命直接目標是實現(xiàn)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這一新民主主義革命之根本目的前提,而后者則是前者的必然結果。反對官僚資本主義,并非因為它是資本主義,而是因為這種資本主義同外國帝國主義、本國地主階級和舊式富農密切聯(lián)系,具有買辦性、封建性、壟斷性,嚴重阻礙中國社會與經濟的發(fā)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就是人民大眾,包括無產階級、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和無產階級最有力的同盟軍;小資產階級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動力;具有兩面性的民族資產階級也是中國革命的動力之一。最基本動力:無產階級。最廣大動力:農民中的貧農。[注:農民以外的個體勞動者即小資產階級,包括廣大知識分子、小商人、手工業(yè)者和自由職業(yè)者]毛澤東指出:決定革命性質的力量是主要的敵人和主要的革命者兩方面。由于中國革命的主要敵人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因此,中國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即使在五四運動后開始的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仍然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性質。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關系①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都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②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必須由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工人階級代表先進生產力。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各革命階級聯(lián)合專政的民主共和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直接目標是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1949年的《共同綱領》用國家根本大法的方式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國的根本國家制度(國體)。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的主要內容是:⑴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特征是對人民實行民主,對敵人實行專政。⑵人民民主專政的領導者和階級基礎是工人階級和工農聯(lián)盟。⑶人民民主專政的職能和任務。對外:防止帝國主義和各國反動派的顛覆與破壞,維護國家的獨立和安全,維護世界持久和平。對內:鎮(zhèn)壓敵對勢力的反抗,并最終實現(xiàn)消滅一切階級和一切國家的遠大目標。⑷人民民主專政的組織形式是人民代表大會。近代中國的三種政治勢力①建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政權。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和國民黨南京政府就是這樣的政權。由于這個政權代表是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買辦資產階級的利益,殘酷壓迫和剝削中國的各階層人民,因而遭到全國人民的普遍反對,注定了其必然滅亡的命運。②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主張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共和國。但是帝國主義義不容許;國民黨統(tǒng)治集團不允許;更重要的是民族資產階級本身力量弱小,并具有軟弱性、妥協(xié)性。③中國共產黨主張在民主革命勝利后,建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各革命階級的聯(lián)合政權。正如毛澤東指出的,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兩種中國之命運:⑴大地主大資產階級領導下,無論結局如何,都無法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態(tài);民族資產階級領導下注定無法成功,也無法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態(tài);⑵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獲得成功后中國就能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國(新中國)。中國共產黨將中國資本主義分為官僚資本主義和民族資本主義,并采取截然不同的政策。沒收官僚資本既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同時又屬于社會主義革命的范疇,具有雙重的革命性質。1947年,毛澤東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中明確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三大經濟綱領:沒有收封建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為首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yè)。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不同階段為解決農民土地問題采取了不同的政策。總體情況是:⑴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采取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的政策;⑵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了爭取地主階級抗日,黨在各抗日根據(jù)地停止了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改為實行減租減息的政策,既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又滿足了地主的要求;⑶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黨恢復了沒收地主土地歸農民所有的政策,其標志就是1946年5月中共中央發(fā)布的《關于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綱領: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中國共產黨是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的統(tǒng)一論者。既有提出最低綱領也有提出最高綱領(共產主義)。統(tǒng)一戰(zhàn)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的三個基本問題,三個主要法寶。中國革命的武裝斗爭將不可避免地要經歷一個長期而曲折的過程的原因:⑴半殖民地半封建及政治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的基本國情。⑵中國革命的敵人異常強大兇殘,人民軍隊的弱小。中國的武裝斗爭實質是無產階級領導的農民戰(zhàn)爭的原因:⑴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是農民問題;⑵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⑶農民是中國軍隊的主要來源;⑷長期的武裝斗爭主要是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游擊戰(zhàn)爭。近代中國的特殊國情,特殊的城鄉(xiāng)關系,決定了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基本規(guī)律。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基本依據(jù):必要性: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⑵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農村的統(tǒng)治相對薄弱;⑶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無產階級必須深入農村,發(fā)動農民起來革命;可能性:⑴中國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⑵國民革命的影響;⑶全國革命的形式繼續(xù)向前發(fā)展;⑷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⑸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政策正確。“工農武裝割據(jù)”在中國革命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實現(xiàn)農村包圍城市的必由之路。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可能性:①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是世界矛盾的焦點,中國是多個帝國主義間接統(tǒng)治的國家,它們之間的矛盾是可以被利用的。人民大眾與封建主義以及帝國主義的矛盾也帶來了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可能性。②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是革命的,可以結成同盟,中等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在一定時期可以倒向革命,可以爭取。③在一定的條件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會參加統(tǒng)一戰(zhàn)線。統(tǒng)一戰(zhàn)線在中國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⑴中國社會的階級結構“兩頭小,中間大”:無產階級(主要指工人階級)和地主大資產階級占少數(shù),最廣大的是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其他中間階級。無產階級不能單靠一個階級的力量戰(zhàn)勝強大敵人。⑵敵人異常強大,導致中國革命長期性、殘酷性;政治經濟不平衡,必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力量。中國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和發(fā)展一、國民革命時期的聯(lián)合戰(zhàn)線。組成部分為無產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以及主張新三民主主義(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的愛國者。組織形式為改組后的國民黨。共產黨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國民革命時期的敵人是軍閥和帝國主義列強。第一次國共合作。二、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工農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大革命失敗后,民族資產階級退出統(tǒng)一戰(zhàn)線,支持國民黨的蔣介石集團。因此,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只有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基本上是三個革命階級的聯(lián)合戰(zhàn)線,故稱為工農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三、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國共產黨提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策和策略,實現(xiàn)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十分廣泛(注:有愛國心和民族自尊心的都可參加,大地主大資本家利益也受日本侵犯)。⑴與國民革命時期的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相比,這個統(tǒng)一戰(zhàn)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