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3年重慶市萬州二中高考語文三診試卷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1.(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費孝通江村調查與社會學的中國化周曉虹①馬林諾夫斯基在《江村經濟》一書的“序言”里,稱這部著作是社會人類學歷史上的里程碑。盡管費孝通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作為后來成為人類學跨越“文野之別”的標志,但是從他進村之時寫的《江村通訊》來看,作為一個人類學領域已浸淫數(shù)年的研究者來看,他應該清晰地意識到自己對開弦弓村的造訪將會觸犯人類學的“文野之別”。②為什么會形成這種清規(guī)戒律?人類學“文野之別”的清規(guī)的形成,與這一學科最初形成于地理大發(fā)現(xiàn)后歐洲殖民的歷史有極大的相關。十九世紀30年代以后,隨著越來越多的未開化民族開始接觸現(xiàn)代文明,人類學內部開始滋生出文化相對主義,加之隨著學科之間的交叉,在以未開化民族為研究對象的人類學與以西方現(xiàn)代社會為研究對象的社會學之間發(fā)生了接近與融合。③如果說“文野之別”的跨越動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類學與社會學的結合促成人類學向文明社會研究的轉變”,那么對傳統(tǒng)上的研究“異文化”的人類學來說,這種轉變在費孝通那里還存在著對“他己之別”的跨越。④利奇一再強調,某些社會人類學家,欲圖研究本社會的愿望可以理解,事實上也值得稱贊,但危害重重。按照人類學當時的觀點,研究熟悉的社會,先入之見就可能造成研究的偏見,如果是單純的陌生人去研究,就不會受到偏見的影響。要避開利奇的憂慮,保證研究的客觀公正,或者說要實現(xiàn)充分的民族自省,研究者就必須具備費孝通先生晚年一再強調但青年時代已逐漸養(yǎng)成的能力——文化自覺。⑤我認為,在社會學領域你必須具備如米爾斯所說的“社會學想象力”,對于研究本土文化的人類學家來說,則必須養(yǎng)成費孝通所言的“文化自覺”——“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fā)展趨向”。可以說,正是有賴于這種同樣能夠增進理性、看清世事的心智品質,費孝通才能在江村調查中實現(xiàn)對“文野之別”的從容跨越。⑥一般而言,在從事文化或者社會研究之時,與研究者的地位或身份相關的問題通常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研究自身文化或本民族成員之時,能否以及如何抽身其間,以避免熟視無睹或情感涉入,再或無法客觀的研究問題。其二是研究你所陌生的異文化(比如人類學通常研究的土著文化)之時,能否以當?shù)厝俗约旱氖澜缬^或分析視角,去觀察被研究的文化或民族成員,以避免囫圇吞棗或以偏概全,或隔靴搔癢的問題?⑦針對上述問題,費孝通1997年在《人文價值再思考》一文中,以“進得去”和“出得來”六個字高度概括了上述研究的難題。⑧如果說與異文化的接觸能夠使研究者擺脫對家鄉(xiāng)或本土文化的“麻木”,形成對本土文化的“知之”或我們這里所說的“文化自覺”,那么此時開弦弓在西方世界的沖擊下所發(fā)生的迅疾的社會變遷則快速促進了這種“知之”或“文化自覺”的養(yǎng)成。⑨如果說急速的社會變遷造成了原來浸淫其間的社會成員對自己生長的土地和文化的陌生化(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而這陌生化保證了研究者在自己的文化中“出得來”,那么按費孝通的理解,在這多少被動的“陌生化”之外還有一條主動的“陌生化”路徑可走,即致力于“對一般人類學理論方法和海外漢學人類學研究的深入了解”。⑩解決了研究者可以研究本土文化或研究時能夠“出得來”的問題,其實只是回應了前述“利奇之憂”的一半,另一半同樣甚至更為棘手:以費孝通及1930年左右燕京學派為代表的中國人類學家的微型社區(qū)研究,能否以及在何種程度上能夠概括幅員遼闊、錯綜復雜的中國國情?用費孝通的話來說,“這個問題的矛頭直指我的要害,因為如果我學人類學的志愿是了解中國,最終的目的是改造中國”,那么,如果不能通過對江村及后來的云南三村的研究獲得對中國的概括性認識,所有的一切皆會前功盡棄。?費孝通通過《江村經濟》及其后的微觀社會研究而認識中國的努力并非沒有留下遺憾。就“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來說,如果說無論是江村還是云南三村落入研究者眼中都帶有某種偶然性的話,那么如何能夠保證在這種偶然的類型“捕獲”中不致掛一漏萬,依舊不僅是一個操作上的難題,更是一個理論上的難題;而就“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說,費孝通的遺憾則更為鮮明,盡管那是一個需要歷史來負主責的問題。?派克對費孝通乃至十九世紀30年代整個中國社會學的意義,在于他所提倡的“社區(qū)研究”(communitystudy)為此時吳文藻的“社會學中國化”的設想提供了可能的具體路徑。費孝通踐行了自己的老師吳文藻給出的“社會學中國化”的實現(xiàn)路徑。?按吳文藻所言,社會學中國化的第一步是“試用”西方理論。?社會學中國化的第二步,是運用實地調查的方法來“驗證”理論。一般而言,這種驗證可能包括兩步:其一驗證西方理論的可靠性或普適性,其二通過實地調查認識中國國情;但費孝通的興趣在后者,他賦予“江村調查”以鮮明的“認識中國”并進而“改造中國”的實踐品格。盡管出于內心對士紳階級傳統(tǒng)的“家國情懷”的認同或對鄭辟疆、費達生們身體力行的激賞,費孝通可能夸大了新知識分子或技術精英改造風雨飄搖之中國的可能,也錯看了小農在舊制度環(huán)境中以現(xiàn)代方式“組織”起來的潛力。但不可否認80余年前的這次調查起碼昭示了現(xiàn)代社會變遷或包括工業(yè)化在內的鄉(xiāng)村轉型道路的多樣性。?如果說有什么不足,可能倒是因囿于“江村”經驗,費孝通終其一生都對高度集中的工業(yè)化在中國之推行深感疑惑,但這種對鄉(xiāng)鎮(zhèn)工業(yè)以及小城鎮(zhèn)的執(zhí)拗,本身存在消解發(fā)展或轉型的多樣性的可能,而中國近40年來的改革和發(fā)展所昭示出從國有工業(yè)到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甚或再到富士康這樣的外資企業(yè)的齊頭并進,說明即使對同一個中國,轉型的方式也不乏多樣性。?在吳文藻的“藍圖”中,社會學中國化的第三步,是“理論和事實糅合在一起,獲得一種新的綜合”。顯然,社會學中國化的目的不是為了徹底拋棄理論或西方理論重起爐灶,而是為了使外來的社會學知識與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需要相符合。(據相關論壇演講記錄刪改)(1)文章第③段加點的詞語“他己之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人類學與社會學的結合促成人類學向文明社會研究的轉變。B.研究本民族、文化及陌生的民族、文化時,自己世界觀和分析視角的區(qū)別。C.人類學內部開始滋生出文化相對主義。D.在西方世界的沖擊下所發(fā)生的迅疾的社會變遷則快速促進了這種“知之”或“文化自覺”的養(yǎng)成。(2)以下對“進得去”和“出得來”六字理解不是A.“進得去”要求以當?shù)厝艘暯恰⑹澜缬^對陌生文化進行深入調查研究,避免淺薄。B.“出得來”要求對本土民族成員或文化調查研究時能夠盡量做到客觀,避免偏見。C.研究西方相關理論的主動“陌生化”和“文化自覺”有助于調查研究者“進得去”。D.急速社會變遷導致的被動的“陌生化”(間離效果)有助于調查研究者“出得來”。(3)從文意來看,不能得出推斷的一項是A.從文野之別的清規(guī)戒律可知人類學起初主要是研究未開化民族的。B.作者認為具有文化自覺可以較從容實現(xiàn)對文野、他己之別的跨越。C.費孝通社會調查基本未能實現(xiàn)對中國從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性認識。D.派克所提倡的社區(qū)研究對于探尋社會學中國化之路具有一定影響。(4)請結合全文分析作者對《江村經濟》的態(tài)度。(5)《鄉(xiāng)土中國》的“名實的分離”一章中關于“社會變遷”有這樣的論述:社會變遷卻是指社會結構本身的變動。任何社會絕不會有一天突然變出一個和舊有結構完全不同的樣式。所謂社會變遷,無論怎樣快,也是逐步的。所變的,在一個時候說,總是整個結構中的一小部分。社會結構自身并沒有要變動的需要。社會結構的變動,是人讓他變的。要讓它變的原因是在它已不能答復人的需要。社會變遷是發(fā)生在舊有社會結構不能應付新環(huán)境的時候。新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人們最初遭遇到的是舊方法不能獲得有效的結果,生活上發(fā)生了困難。結合本文,請對費孝通先生的上述觀點進行評析。(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2.(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文本一:時光里的黃姚王劍冰黃姚這個名字,會讓人一下子記住。它遠遠地在那里,在你的念想里。那或是一種鄉(xiāng)間情懷,一種鄉(xiāng)愁感念。古舊的黃姚,一進來便有一個氣派開場:怪石崖壁,拱橋亭廊,八百歲的格樹,以迎客的姿態(tài)撩幔牽裳;樹下姚江環(huán)繞,水氣蒸騰,直驚艷得人眼目迷離,不知往哪里聚焦。水上的老屋,替鎮(zhèn)子保存著歲月,必是格外地喜歡這里,才有了如此宏大的聚集,且聚集得緊湊而有條理。每日里聽不到多少喧嚷,聲音都被那些水那些石收納了。數(shù)百年的時光,把黃姚經營得古典而端莊。偶爾會來一場雨,雨帶著霧,像一頁頁屏風,次第翻過。那些摞在高處的瓦,總是最先得到冷熱的訊息。瓦片承受不了的雨滴,會滴滴傳遞,最終給了姚江。一條條囊括著深宅大院的老街,老街上旗幌飄搖的店鋪,一座座器宇軒昂的宗祠,宗祠內外的慶典喜宴,一個個通江碼頭,連著碼頭的燈籠節(jié)提燈會,會上的大戲連唱,讓人知道,黃姚不是多少年前就為今天的熱鬧埋下了伏筆,而是多少年前就像今天這樣熱鬧。除了“悅泰興”“金龍門”“金德莊”那些老字號,還有“春天里”“那些年”“一米陽光”等新招牌。歐陽予倩以及其他名人的寓所隱在其中,傳遞著黃姚的溫暖與情義。什么時候,這里都像是安適而幽靜的后院。往往想不到,小門里藏著幾百歲的老宅院。有的依山就勢,攀到最上邊的,是一片翅膀翻撲的瓦。總能見到殘垣斷壁處磚石的接續(xù),見到朽舊的房門又有了新的木楔。那些或都是生活的疊加。黃姚,它不突出個體,顯示的是整體的大氣。如果在姚江上看,就會感覺古鎮(zhèn)是從水里長上去,一直長到地老天荒。奇峰與鳳竹簇擁的江水,像絲綢,不必去觸摸,也能想象到觸摸上去的感覺。姚江融入桂江、西江,最后進入大海。黎明在風中把黃姚叫醒。一群鳥,聚在一起飛,像開在空中的花。群山在不遠處綰著羅髻,似要趕一個露水墟。早上看黃姚,覺得黃姚氤氳中會飄起來,各種日常都在繚繞,包括炊煙,亮嗓,豆豉的濃香,草藥的異香。進入黃姚,我也會飄起來,氣韻奭身,心勁飛揚。背著書包的孩子,從門里出來,陽光將小小的身影打在石板路上。一只白蝴蝶飛走了,土墻上劃出一道翩然痕跡。一個女孩輕輕走過支著板子的老屋,生怕驚了房頂?shù)耐?。墻根的胡枝子,開著粉色小花。這一切,讓你想到,在黃姚,哪怕一片葉子,都有它的意義。夜晚的黃姚,有點像寓言。月提著一盞青燈,隨我上著層層石階,而后不動聲色地躍上屋頂,將古鎮(zhèn)覆一層錫箔樣的輝光。巷子忙碌了一天,在紅燈籠的輕搖下,睡得很沉。天的穹廬籠蓋了四野,一切都在孕育。有什么掉進了水里。偶有一兩聲蟲鳴。我相信,只要經歷過黃姚以及黃姚的夜晚,他會變得深涵而寧靜。我曾經來過,卻總是不能真正領略黃姚的全部。我想以對黃姚的熱情邀請更多的熱情。我想穿越千年,邀李白來望月,這里的月有家的味道;我想邀杜甫來住廈,這里從不會風卷三重屋茅;我想邀酈道元來看水,這里才應該是《水經注》的結尾。但是黃姚似并不在意,她就那么純秀地站在芳香馥郁的田野間,站在桂林山水的旁邊,站在廣西賀州的土地上,等誰,又不似在等誰。(有刪改)文本二:最可愛的是那條小溪,它不分晝夜地在那兒流,幾棵樹環(huán)繞著它形成一個陰涼的所在。我們感謝它,若是沒有它,我們就不能在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會曾經在這里滋長。這清冽的溪水,養(yǎng)育我們,同時也養(yǎng)育過往日那村里的人們。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過一棵樹上的果實,共同飲過一條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擔受過一個地方的風雨,不管是時間或空間把他們隔離得有多么遠,彼此都會感到幾分親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聲息相通的地方。其次就是鼠麹草。這種小草在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一年兩季地長遍了山坡。我愛它那從葉子演變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謙虛地摻雜在亂草的中間。但是在這謙虛里沒有卑躬,只有純潔,沒有矜持,只有堅強。有誰要認識這小草的意義嗎?我愿意指給他看:在夕陽里一座山丘的頂上,坐著一個村女,她聚精會神地在那里縫什么,一任她的羊在遠遠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樹,她從不抬起頭來張望一下,陪伴著她的是一叢一叢的鼠麹從雜草中露出頭來。我看見這幅圖像,覺得我隨身帶來的紛擾都變成深秋的黃葉,自然而然地凋落了。這使我知道,一個小生命是怎樣鄙棄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擔當著一個大宇宙。雨季是山上最熱鬧的時代,天天早晨我們都醒在一片山歌里。那是些從五六里外趁早上山來采菌子的人。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草間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紅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我們望著對面的山上,人人踏著潮濕,在草叢里,樹根處,低頭尋找新鮮的菌子。這是一種熱鬧,人們在其中并不忘卻自己,各人盯著各人目前的世界。這景象,在七十年前也不會兩樣。這些彩菌,不知點綴過多少民族的童話,它們一定也滋養(yǎng)過那山村里的人們的身體和兒童的幻想吧。(節(jié)選自馮至《一個消逝了的山村》)(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黃姚在人們的印象中成為了鄉(xiāng)村、鄉(xiāng)愁的回憶載體,源于黃姚這個名字有其動人的魅力,讓人一下子能夠記住。B.黃姚的月、廈和水等景物的美麗可以寫人李白、杜甫和酈道元的詩文當中,但純秀的黃姚對攀附名家并不在意。C.文本一既提到了黃姚數(shù)百年的悠久歷史,也描繪了黃姚一天的美麗時光,但沒有涉及新、舊時光的延續(xù)與變化。D.文本二“天天早晨我們都醒在一片山歌里”中的“醒”字,意在表現(xiàn)山中采菌人的人數(shù)之多、采摘時間之長。(2)下列文本有關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本一中把雨帶著霧比作屏風翻過,文本二中把紛擾消除比作黃葉凋落,雖然兩個比喻本體的實虛不同,但都韻味悠長,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B.文本一寫黃姚的夜晚,月亮“不動聲色地躍上屋頂”,這與徐志摩《再別康橋》中“軟泥上的青薦/油油的在水底招搖”都運用了比擬手法,富有動態(tài)美。C.兩則文本中的“我”與文中的景物融為一體,既是自然世界的觀照者,又是思想情感的抒發(fā)者,這和魯迅的小說《祝?!分械摹拔摇庇兄黠@的不同。D.兩則文本在選擇描寫對象時,文本一重點選取姚江等名山勝水,文本二主要關注小溪、彩菌等風物,但都著力書寫它們在無形中帶給作者的感動或啟示。(3)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提到了“熱鬧”一詞,請理解兩處加點的“熱鬧”的不同含義。(4)中國現(xiàn)代散文的很多作品,往往是情理兼?zhèn)洌饔袀戎?。請結合兩則文本簡要分析。二、古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文本一:程鉅夫及李孟、許師敬議行科舉事。鉅夫建言:“經學當主程頤、朱熹《傳》《注》,文章宜革唐、宋宿弊?!庇谑敲牱虿菰t行之。令天下以皇慶三年八月,郡縣興其賢者、能者,充貢有司,次年二月,會試京師,中選者親試于廷,賜及第、出身有差。自后率三歲一開科。帝謂侍臣曰:“朕所愿者,安百姓以圖至治,然匪用儒士,何以致此!設科取士,庶幾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興也?!奔t修撰虞集獨謂當治其源因會議學校乃上議曰師道立則善人多學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于成德達材者也今天下學官猥以資格授,強加之諸生之上而名之曰師爾,有司弗信之,生徒弗信之,于學校無益也。如此而望師道之立,可乎?下州小邑之士,無所見聞,父兄所以導其子弟,初無必為學問之實意,師友之游從,亦莫辨其邪正,然則所謂賢材者,非自天降地出,豈有可望之理哉!為今之計,莫若使守令求經明行修者,身自師尊之,至誠懇惻以求之,俟其德化之成,庶幾有所觀感也;其次則求操履近正而不為詭異駭俗者,確守先儒經議師說而不敢妄為奇論者,眾所敬服而非鄉(xiāng)愚之徒者,延致之日,誠誦其書,使學者習之,人耳著心以正其本,則他日亦當有所發(fā)也;其次則取鄉(xiāng)貢至京師罷歸者,其議論文藝猶足以聳動乎人,非若泛泛莫知根柢者矣?!保ㄟx自《續(xù)資治通鑒》有刪改)六年,虞集除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仁宗嘗對左右嘆曰:“儒者皆用矣,惟虞伯生未顯擢爾?!睍恬{,不及用。(選自《元史?虞集傳》)文本二: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節(jié)選自韓愈《師說》)(1)請給下列語句加上五處句讀。集賢修撰虞集獨謂當治其源因會議學校乃上議曰師道立則善人多學校者(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經學當主程頤、朱熹《傳》《注》”中的“當”,與《登泰山記》“當其南北分者”句中的“當”意義不同。B.“及第”中的“第”指科舉考試及格的等級,“及第”就是科舉考中,而“落第”“下第”則指沒能考中。C.“父兄所以導其子弟”句中的“所以”,與《師說》中“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的“所以”意義和用法都不同。D.“文藝”,此處指有關文章寫作方面的學問,與《赤壁賦》中“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美人”都屬于古今異義。(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皇慶三年八月,朝廷下令各地郡縣推舉賢能之人,經過考試選拔,分別賞賜不同的名次等級。B.虞集認為,那些憑借資格成為老師的人,得不到官府和學生的信從,對學校也沒有什么好處。C.學生跟從嚴格選拔出來的老師學習,誦讀其著述,就能夠端正本性,為將來的發(fā)展奠定基礎。D.虞集就教育問題提出了很好的建議,被朝廷采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仁宗的認可。(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朕所愿者,安百姓以圖至治,然匪用儒士,何以致此?、谏跷崆?,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5)韓愈和虞集認為選擇合格老師的標準有哪些?請結合材料概括。(二)古代詩歌閱讀4.(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和南豐先生出山之作①陳師道側徑籃舁兩眼明②,出山猶帶骨毛清③。白云笑我還多事,流水隨人合有情。不及鳥飛渾自在,美他僧住便平生。未能與世全無意,起為蒼生試一鳴?!咀⑨尅竣倌县S先生:即曾鞏,陳師道敬重仰慕的師長。②側徑:狹窄的路,籃舁:竹轎。③骨毛清:謂超凡脫俗,具有神仙之姿。(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出山之初的曾鞏,展現(xiàn)出來的是一個明凈爽利、風骨秀異的高士形象。B.頷聯(lián)兩句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xiàn)白云和流水對于曾鞏出山的態(tài)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雖然不能像飛鳥一樣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羨慕。D.陳師道在詩中書寫了曾鞏的人生志趣與處世情懷,筆端飽含敬佩之情。(2)在陳師道看來,曾鞏是如何處理“仕”與“隱”的關系的?請簡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過秦論》中“,”兩句表明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仍然派良將精兵駐守要害之地,控制天下。(2)《蜀道難》中想象鳥獸難以逾越來映襯蜀道雄奇險峻的句子是:,。(3)月是我國古典詩歌中的傳統(tǒng)意象,意蘊豐富,以月烘托情思是常用手法?!杜眯小分校拙右着c友人告別時吟唱“,”,借月烘托離別之情。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6.(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拔粑彝?,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彪x鄉(xiāng)時,故鄉(xiāng)是青山綠水,讓你魂索夢繞,戀茲念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從詩經時代到信息時代,人世間經歷了()的變化,從牛車土路到飛機高鐵,從結繩記事到移動互聯(lián),從茹毛飲血到神舟飛天,人口也從過去的不流動、少流動到今天的大遷徙、常遷徙……然而不管世事如何變化,人們怎樣遷移,中國人對故鄉(xiāng)的依戀是()、亙古未變的。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特征之一,就是鄉(xiāng)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著在土上的,一代一代不太有變動,即便社會變遷,濃厚的鄉(xiāng)土情結不曾改變。曹雪芹的故鄉(xiāng)在江南,《紅樓夢》中,他()地提及江南風物,體現(xiàn)的是對故鄉(xiāng)濃濃的思念:黛玉看到薛蟠從蘇州帶回的“家鄉(xiāng)之物”,觸物傷情;妙玉將蘇州玄墓蟠香寺梅花上的雪收在甕里帶到京城,飲的是“精致的鄉(xiāng)情”;賈璉陪黛玉回蘇州,帶回了家鄉(xiāng)的“惠泉酒”,王熙鳳高興地給賈璉乳母品嘗……故鄉(xiāng)的特產,對長期離鄉(xiāng)的人來說是刻骨銘心的珍貴記憶。曹雪芹和他《紅樓夢》里的主人公們既不“基層”,也非附著在土上的鄉(xiāng)下人,但他們骨子里流淌的依然是鄉(xiāng)下人的血液,那就是對故土的眷戀、對故鄉(xiāng)的深情。(1)請在文中括號內填入恰當?shù)某烧Z。(2)請結合語境,仿照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續(xù)寫,至少使用一種修辭手法。(3)有人說,閱讀《紅樓夢》,是了解“鄉(xiāng)土中國”的一座橋梁。費孝通先生在《鄉(xiāng)土中國》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重要概念,指在親屬、地緣等社會關系中,以自己為中心產生的親疏遠近的人際格局。請結合《紅樓夢》原著,以“差序格局”的概念來解讀王熙鳳與下列人物的人際格局。人物:賈母、賈赦、邢夫人、賈璉、寶玉、林黛玉、巧姐(二)語言文字運用Ⅱ7.(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干細胞是人體內的一類細胞,存在于人體發(fā)育過程中以及成體之后。干細胞可以自我復制,多向分化,常用于生長發(fā)育、疾病發(fā)生、藥物篩選等科學研究。此外,干細胞還可以用于疾病治療,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以來,干細胞尤其是間充質干細胞被應用于重癥以及危重癥的救治研究中。然而,①。獲取干細胞必須進行體外擴增,但隨著擴增代數(shù)的增加,干細胞的生物學功能會逐漸減弱,這使得能夠應用的干細胞可用代次有限,導致干細胞資源難以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為此,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二十余年持續(xù)研究的基礎上,開發(fā)出一套可以模擬體內微環(huán)境的干細胞仿生賦能系統(tǒng),可以有效解決目前干細胞體外培養(yǎng)問題。研究人員介紹說,目前的干細胞培養(yǎng)系統(tǒng)存在四大痛點:增殖能力不足,②;功能丟失,治療效果差;干細胞純度低③;細胞資源稀缺,生產成本高。簡言之,現(xiàn)有的培養(yǎng)系統(tǒng)在使用過程中存在不夠用、不好用、不敢用和用不起等四個問題,目前還需要從干細胞仿生培養(yǎng)材料入手,全面優(yōu)化配套培養(yǎng)體系。(1)請結合第一自然段相關內容,用一個單句給干細胞下一個簡要定義。(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四、寫作(60分)8.(6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①近幾年,全國多所城市紛紛打造“一公里半徑讀書圈”,社區(qū)圖書館、讀書自助驛站、流動讀書點、街道書屋紛紛“上線”。這是城市打造自己文化品牌的眾多舉措之一。最美夜市、建筑藝術館、原生態(tài)民居、科技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文化……各大城市都亮出了自己的文化名片。②面對嚴峻的冬季疫情防控形勢,為了減少人員大規(guī)模流動,不少城市發(fā)出倡議:就地過年。各地相繼啟動暖心行動:圖書館舉辦年節(jié)特色活動,社區(qū)“一對一”指導年夜飯,對就地過年的人員實施獎勵,發(fā)放現(xiàn)金補貼……收到充滿人文關懷的溫暖名片,人們在這樣的城市找到了歸屬感。一座城市應該給人留下什么樣的記憶或印象?一座城市應該如何打造自己的名片?在你居住生活的城市,某報社開設了一個新的專欄“城市名片”,邀請你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城市建設的看法。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重慶市萬州二中高考語文三診試卷·答案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1.(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費孝通江村調查與社會學的中國化周曉虹①馬林諾夫斯基在《江村經濟》一書的“序言”里,稱這部著作是社會人類學歷史上的里程碑。盡管費孝通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作為后來成為人類學跨越“文野之別”的標志,但是從他進村之時寫的《江村通訊》來看,作為一個人類學領域已浸淫數(shù)年的研究者來看,他應該清晰地意識到自己對開弦弓村的造訪將會觸犯人類學的“文野之別”。②為什么會形成這種清規(guī)戒律?人類學“文野之別”的清規(guī)的形成,與這一學科最初形成于地理大發(fā)現(xiàn)后歐洲殖民的歷史有極大的相關。十九世紀30年代以后,隨著越來越多的未開化民族開始接觸現(xiàn)代文明,人類學內部開始滋生出文化相對主義,加之隨著學科之間的交叉,在以未開化民族為研究對象的人類學與以西方現(xiàn)代社會為研究對象的社會學之間發(fā)生了接近與融合。③如果說“文野之別”的跨越動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類學與社會學的結合促成人類學向文明社會研究的轉變”,那么對傳統(tǒng)上的研究“異文化”的人類學來說,這種轉變在費孝通那里還存在著對“他己之別”的跨越。④利奇一再強調,某些社會人類學家,欲圖研究本社會的愿望可以理解,事實上也值得稱贊,但危害重重。按照人類學當時的觀點,研究熟悉的社會,先入之見就可能造成研究的偏見,如果是單純的陌生人去研究,就不會受到偏見的影響。要避開利奇的憂慮,保證研究的客觀公正,或者說要實現(xiàn)充分的民族自省,研究者就必須具備費孝通先生晚年一再強調但青年時代已逐漸養(yǎng)成的能力——文化自覺。⑤我認為,在社會學領域你必須具備如米爾斯所說的“社會學想象力”,對于研究本土文化的人類學家來說,則必須養(yǎng)成費孝通所言的“文化自覺”——“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fā)展趨向”??梢哉f,正是有賴于這種同樣能夠增進理性、看清世事的心智品質,費孝通才能在江村調查中實現(xiàn)對“文野之別”的從容跨越。⑥一般而言,在從事文化或者社會研究之時,與研究者的地位或身份相關的問題通常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研究自身文化或本民族成員之時,能否以及如何抽身其間,以避免熟視無睹或情感涉入,再或無法客觀的研究問題。其二是研究你所陌生的異文化(比如人類學通常研究的土著文化)之時,能否以當?shù)厝俗约旱氖澜缬^或分析視角,去觀察被研究的文化或民族成員,以避免囫圇吞棗或以偏概全,或隔靴搔癢的問題?⑦針對上述問題,費孝通1997年在《人文價值再思考》一文中,以“進得去”和“出得來”六個字高度概括了上述研究的難題。⑧如果說與異文化的接觸能夠使研究者擺脫對家鄉(xiāng)或本土文化的“麻木”,形成對本土文化的“知之”或我們這里所說的“文化自覺”,那么此時開弦弓在西方世界的沖擊下所發(fā)生的迅疾的社會變遷則快速促進了這種“知之”或“文化自覺”的養(yǎng)成。⑨如果說急速的社會變遷造成了原來浸淫其間的社會成員對自己生長的土地和文化的陌生化(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而這陌生化保證了研究者在自己的文化中“出得來”,那么按費孝通的理解,在這多少被動的“陌生化”之外還有一條主動的“陌生化”路徑可走,即致力于“對一般人類學理論方法和海外漢學人類學研究的深入了解”。⑩解決了研究者可以研究本土文化或研究時能夠“出得來”的問題,其實只是回應了前述“利奇之憂”的一半,另一半同樣甚至更為棘手:以費孝通及1930年左右燕京學派為代表的中國人類學家的微型社區(qū)研究,能否以及在何種程度上能夠概括幅員遼闊、錯綜復雜的中國國情?用費孝通的話來說,“這個問題的矛頭直指我的要害,因為如果我學人類學的志愿是了解中國,最終的目的是改造中國”,那么,如果不能通過對江村及后來的云南三村的研究獲得對中國的概括性認識,所有的一切皆會前功盡棄。?費孝通通過《江村經濟》及其后的微觀社會研究而認識中國的努力并非沒有留下遺憾。就“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來說,如果說無論是江村還是云南三村落入研究者眼中都帶有某種偶然性的話,那么如何能夠保證在這種偶然的類型“捕獲”中不致掛一漏萬,依舊不僅是一個操作上的難題,更是一個理論上的難題;而就“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說,費孝通的遺憾則更為鮮明,盡管那是一個需要歷史來負主責的問題。?派克對費孝通乃至十九世紀30年代整個中國社會學的意義,在于他所提倡的“社區(qū)研究”(communitystudy)為此時吳文藻的“社會學中國化”的設想提供了可能的具體路徑。費孝通踐行了自己的老師吳文藻給出的“社會學中國化”的實現(xiàn)路徑。?按吳文藻所言,社會學中國化的第一步是“試用”西方理論。?社會學中國化的第二步,是運用實地調查的方法來“驗證”理論。一般而言,這種驗證可能包括兩步:其一驗證西方理論的可靠性或普適性,其二通過實地調查認識中國國情;但費孝通的興趣在后者,他賦予“江村調查”以鮮明的“認識中國”并進而“改造中國”的實踐品格。盡管出于內心對士紳階級傳統(tǒng)的“家國情懷”的認同或對鄭辟疆、費達生們身體力行的激賞,費孝通可能夸大了新知識分子或技術精英改造風雨飄搖之中國的可能,也錯看了小農在舊制度環(huán)境中以現(xiàn)代方式“組織”起來的潛力。但不可否認80余年前的這次調查起碼昭示了現(xiàn)代社會變遷或包括工業(yè)化在內的鄉(xiāng)村轉型道路的多樣性。?如果說有什么不足,可能倒是因囿于“江村”經驗,費孝通終其一生都對高度集中的工業(yè)化在中國之推行深感疑惑,但這種對鄉(xiāng)鎮(zhèn)工業(yè)以及小城鎮(zhèn)的執(zhí)拗,本身存在消解發(fā)展或轉型的多樣性的可能,而中國近40年來的改革和發(fā)展所昭示出從國有工業(yè)到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甚或再到富士康這樣的外資企業(yè)的齊頭并進,說明即使對同一個中國,轉型的方式也不乏多樣性。?在吳文藻的“藍圖”中,社會學中國化的第三步,是“理論和事實糅合在一起,獲得一種新的綜合”。顯然,社會學中國化的目的不是為了徹底拋棄理論或西方理論重起爐灶,而是為了使外來的社會學知識與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需要相符合。(據相關論壇演講記錄刪改)(1)文章第③段加點的詞語“他己之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BA.人類學與社會學的結合促成人類學向文明社會研究的轉變。B.研究本民族、文化及陌生的民族、文化時,自己世界觀和分析視角的區(qū)別。C.人類學內部開始滋生出文化相對主義。D.在西方世界的沖擊下所發(fā)生的迅疾的社會變遷則快速促進了這種“知之”或“文化自覺”的養(yǎng)成。(2)以下對“進得去”和“出得來”六字理解不是CA.“進得去”要求以當?shù)厝艘暯?、世界觀對陌生文化進行深入調查研究,避免淺薄。B.“出得來”要求對本土民族成員或文化調查研究時能夠盡量做到客觀,避免偏見。C.研究西方相關理論的主動“陌生化”和“文化自覺”有助于調查研究者“進得去”。D.急速社會變遷導致的被動的“陌生化”(間離效果)有助于調查研究者“出得來”。(3)從文意來看,不能得出推斷的一項是CA.從文野之別的清規(guī)戒律可知人類學起初主要是研究未開化民族的。B.作者認為具有文化自覺可以較從容實現(xiàn)對文野、他己之別的跨越。C.費孝通社會調查基本未能實現(xiàn)對中國從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性認識。D.派克所提倡的社區(qū)研究對于探尋社會學中國化之路具有一定影響。(4)請結合全文分析作者對《江村經濟》的態(tài)度。(5)《鄉(xiāng)土中國》的“名實的分離”一章中關于“社會變遷”有這樣的論述:社會變遷卻是指社會結構本身的變動。任何社會絕不會有一天突然變出一個和舊有結構完全不同的樣式。所謂社會變遷,無論怎樣快,也是逐步的。所變的,在一個時候說,總是整個結構中的一小部分。社會結構自身并沒有要變動的需要。社會結構的變動,是人讓他變的。要讓它變的原因是在它已不能答復人的需要。社會變遷是發(fā)生在舊有社會結構不能應付新環(huán)境的時候。新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人們最初遭遇到的是舊方法不能獲得有效的結果,生活上發(fā)生了困難。結合本文,請對費孝通先生的上述觀點進行評析?!痉治觥浚?)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含義的能力,答題時要找出詞語相關的信息,然后與選項比較。(2)本題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內容的能力。首先瀏覽選項,然后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句,進行比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題要辨明檢索區(qū)間,確定對應語句;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要死摳字眼,尋找細微的差別。(3)本題考查根據材料信息進行理解推斷的能力。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內容,做好選項和文章內容的比較辨別,確認正確選項。(4)本題考查把握文章內容、分析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答題時應首先通讀全文明確論述話題,然后篩選出每一段的關鍵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5)本題考查學生運用文中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文本中相關內容,根據題干要求進行合理的分析。【解答】(1)“他己之別”在文章第③段末尾,對于它的理解應當往后文去找。第⑥段提到“一般而言,在從事文化或者社會研究之時,與研究者的地位或身份相關的問題通常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研究自身文化或本民族成員之時,能否……其二是研究你所陌生的異文化(比如人類學通常研究的土著文化)之時,能否以當?shù)厝俗约旱氖澜缬^或分析視角……”。由此可知,“他己之別”中的“他”指的是研究陌生的民族、文化;“己”指的是研究本民族、文化;而“別”指的是研究這兩種文化時自己世界觀和分析視角的區(qū)別。故選:B。(2)C.“研究西方相關理論的主動‘陌生化’……有助于調查研究者‘進得去’”錯。原文第⑥段是“研究你所陌生的異文化(比如人類學通常研究的土著文化)之時,能否以當?shù)厝俗约旱氖澜缬^或分析視角,去觀察被研究的文化或民族成員”,而“研究西方相關理論”屬于“研究你所陌生的異文化”,應當通過“以當?shù)厝俗约旱氖澜缬^或分析視角,去觀察被研究的文化或民族成員”才能夠“進得去”,而不是選項說的通過主動“陌生化”“進得去”。故選:C。(3)C.“基本未能實現(xiàn)對中國從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性認識”錯。原文第?段說“‘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說,費孝通的遺憾則更為鮮明”,“有遺憾”不等于“未能實現(xiàn)”。故選:C。(4)篩選表現(xiàn)作者對《江村經濟》態(tài)度的句子有:①第①段“馬林諾夫斯基在《江村經濟》一書的‘序言’里,稱這部著作是社會人類學歷史上的里程碑。盡管費孝通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作為后來成為人類學跨越‘文野之別’的標志,但是從他進村之時寫的《江村通訊》來看……”,可見作者認同馬林諾夫斯基對《江村經濟》的高度評價,承認《江村經濟》是一個里程碑,也認為他比較從容的跨越了人類學、社會學研究的文野之別和他己之別,對本民族、文化調查研究時很好地做到了“出得來”。第⑩段說“如果不能通過對江村及后來的云南三村的研究獲得對中國的概括性認識,所有的一切皆會前功盡棄”,第?段“費孝通通過《江村經濟》及其后的微觀社會研究而認識中國的努力并非沒有留下遺憾”“而就‘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說,費孝通的遺憾則更為鮮明,盡管那是一個需要歷史來負主責的問題”,作者認為《江村經濟》也留下了遺憾,那就是很難從這一微觀研究中得到一個對中國的概括性的認識,而且因為歷史原因,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來說,是更大的遺憾。②第?段“費孝通踐行了自己的老師吳文藻給出的‘社會學中國化’的實現(xiàn)路徑”,第?段“按吳文藻所言,社會學中國化的第一步是‘試用’西方理論”,第?段“社會學中國化的第二步,是運用實地調查的方法來‘驗證’理論。一般而言,這種驗證可能包括兩步:其一驗證西方理論的可靠性或普適性,其二通過實地調查認識中國國情;但費孝通的興趣在后者,他賦予‘江村調查’以鮮明的‘認識中國’并進而‘改造中國’的實踐品格”,可見費孝通先生較好地實現(xiàn)了吳文藻先生所說的社會學中國化的前兩步,一是用西方理論,二是驗證理論。第?段“如果說有什么不足,可能倒是因囿于‘江村’經驗,費孝通終其一生都對高度集中的工業(yè)化在中國之推行深感疑惑”,第?段“在吳文藻的‘藍圖’中,社會學中國化的第三步,是‘理論和事實糅合在一起,獲得一種新的綜合’。顯然,社會學中國化的目的不是為了徹底拋棄理論或西方理論重起爐灶,而是為了使外來的社會學知識與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需要相符合”,可見費孝通第三步,理論和事實融合在一起,獲得新的綜合方面,還有待于社會學走向中國化的開拓。③第?段“費孝通可能夸大了新知識分子或技術精英改造風雨飄搖之中國的可能,也錯看了小農在舊制度環(huán)境中以現(xiàn)代方式‘組織’起來的潛力。但不可否認80余年前的這次調查起碼昭示了現(xiàn)代社會變遷或包括工業(yè)化在內的鄉(xiāng)村轉型道路的多樣性”,作者認為,費孝通先生對于鄉(xiāng)村急速的發(fā)展和社會變遷有所忽略,并沒有很好注意到小農的潛力以及工業(yè)化在鄉(xiāng)村轉型的多樣性。綜合以上分析可見,作者對于費孝通先生的江村經濟及調查既有高度贊揚、認可的一面,也指出了其不足之處。(5)先分析此題所給的《鄉(xiāng)土中國》材料,找出費孝通的觀點:“社會變遷卻是指社會結構本身的變動。任何社會絕不會有一天突然變出一個和舊有結構完全不同的樣式”,社會變遷是社會結構本身的變動,不是突然變化的;“社會結構的變動,是人讓他變的。要讓它變的原因是在它已不能答復人的需要”,是人要他改變的,原因是它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了;“新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人們最初遭遇到的是舊方法不能獲得有效的結果,生活上發(fā)生了困難”,新的環(huán)境改變了。生活上很困難了,所以才會如此。再看文中的相關觀點:第?段關于社會轉型的觀點有“費孝通可能夸大了新知識分子或技術精英改造風雨飄搖之中國的可能,也錯看了小農在舊制度環(huán)境中以現(xiàn)代方式‘組織’起來的潛力”,這就是費孝通認為的“是人讓他變的。要讓它變的原因是在它已不能答復人的需要”;第?段“這種對鄉(xiāng)鎮(zhèn)工業(yè)以及小城鎮(zhèn)的執(zhí)拗,本身存在消解發(fā)展或轉型的多樣性的可能,而中國近40年來的改革和發(fā)展所昭示出從國有工業(yè)到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甚或再到富士康這樣的外資企業(yè)的齊頭并進,說明即使對同一個中國,轉型的方式也不乏多樣性”。中國之所以要進行改革開放,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結構形式,的確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經濟需要,人們生活困難,所以需要轉型改變,由農業(yè)社會,走工業(yè)化道路等,很好地驗證了其觀點。第?段“中國近40年來的改革和發(fā)展所昭示出從國有工業(yè)到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甚或再到富士康這樣的外資企業(yè)的齊頭并進,說明即使對同一個中國,轉型的方式也不乏多樣性”,費孝通先生并沒有看到這種轉型方式的多樣性,既有國有的,又有鄉(xiāng)鎮(zhèn)的,還有外資的。另外一個就是,我國社會變遷的速度非???,僅僅四十年,中國社會結構就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恐怕也是費孝通先生難以想象的。答案:(1)B(2)C(3)C(4)作者對于費孝通先生的江村經濟及調查既有高度贊揚、認可的一面,也指出了其不足之處。①作者承認《江村經濟》是一個里程碑,也認為他比較從容的跨越了人類學、社會學研究的文野之別和他己之別,對本民族、文化調查研究時很好地做到了“出得來”。但是也留下了遺憾,那就是很難從這一微觀研究中得到一個對中國的概括性的認識,而且因為歷史原因,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來說,是更大的遺憾。②費孝通先生較好地實現(xiàn)了吳文藻先生所說的社會學中國化的前兩步,一是用西方理論,二是驗證理論。但是在第三步,理論和事實融合在一起,獲得新的綜合方面,還有待于社會學走向中國化的開拓。③另外作者認為,費孝通先生對于鄉(xiāng)村急速的發(fā)展和社會變遷有所忽略,并沒有很好注意到小農的潛力以及工業(yè)化在鄉(xiāng)村轉型的多樣性。(5)材料中費孝通先生關于社會變遷的主要觀點是,社會變遷是社會結構本身的變動,不是突然變化的,是人要他改變的,原因是它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了,新的環(huán)境改變了。生活上很困難了,所以才會如此。就文中相關部分來看,中國近40年來改革發(fā)展,因為當時的社會結構形式,的確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經濟需要,人們生活困難,所以需要轉型改變,由農業(yè)社會,走工業(yè)化道路等,很好地驗證了其觀點。(結合文本評價觀點中合理部分)但是費孝通先生并沒有看到這種轉型方式的多樣性。既有國有的,又有鄉(xiāng)鎮(zhèn)的,還有外資的。另外一個就是,我國社會變遷的速度非???,這恐怕也是費孝通先生難以想象的。(觀點中遺漏之處)(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2.(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文本一:時光里的黃姚王劍冰黃姚這個名字,會讓人一下子記住。它遠遠地在那里,在你的念想里。那或是一種鄉(xiāng)間情懷,一種鄉(xiāng)愁感念。古舊的黃姚,一進來便有一個氣派開場:怪石崖壁,拱橋亭廊,八百歲的格樹,以迎客的姿態(tài)撩幔牽裳;樹下姚江環(huán)繞,水氣蒸騰,直驚艷得人眼目迷離,不知往哪里聚焦。水上的老屋,替鎮(zhèn)子保存著歲月,必是格外地喜歡這里,才有了如此宏大的聚集,且聚集得緊湊而有條理。每日里聽不到多少喧嚷,聲音都被那些水那些石收納了。數(shù)百年的時光,把黃姚經營得古典而端莊。偶爾會來一場雨,雨帶著霧,像一頁頁屏風,次第翻過。那些摞在高處的瓦,總是最先得到冷熱的訊息。瓦片承受不了的雨滴,會滴滴傳遞,最終給了姚江。一條條囊括著深宅大院的老街,老街上旗幌飄搖的店鋪,一座座器宇軒昂的宗祠,宗祠內外的慶典喜宴,一個個通江碼頭,連著碼頭的燈籠節(jié)提燈會,會上的大戲連唱,讓人知道,黃姚不是多少年前就為今天的熱鬧埋下了伏筆,而是多少年前就像今天這樣熱鬧。除了“悅泰興”“金龍門”“金德莊”那些老字號,還有“春天里”“那些年”“一米陽光”等新招牌。歐陽予倩以及其他名人的寓所隱在其中,傳遞著黃姚的溫暖與情義。什么時候,這里都像是安適而幽靜的后院。往往想不到,小門里藏著幾百歲的老宅院。有的依山就勢,攀到最上邊的,是一片翅膀翻撲的瓦??偰芤姷綒堅珨啾谔幋u石的接續(xù),見到朽舊的房門又有了新的木楔。那些或都是生活的疊加。黃姚,它不突出個體,顯示的是整體的大氣。如果在姚江上看,就會感覺古鎮(zhèn)是從水里長上去,一直長到地老天荒。奇峰與鳳竹簇擁的江水,像絲綢,不必去觸摸,也能想象到觸摸上去的感覺。姚江融入桂江、西江,最后進入大海。黎明在風中把黃姚叫醒。一群鳥,聚在一起飛,像開在空中的花。群山在不遠處綰著羅髻,似要趕一個露水墟。早上看黃姚,覺得黃姚氤氳中會飄起來,各種日常都在繚繞,包括炊煙,亮嗓,豆豉的濃香,草藥的異香。進入黃姚,我也會飄起來,氣韻奭身,心勁飛揚。背著書包的孩子,從門里出來,陽光將小小的身影打在石板路上。一只白蝴蝶飛走了,土墻上劃出一道翩然痕跡。一個女孩輕輕走過支著板子的老屋,生怕驚了房頂?shù)耐?。墻根的胡枝子,開著粉色小花。這一切,讓你想到,在黃姚,哪怕一片葉子,都有它的意義。夜晚的黃姚,有點像寓言。月提著一盞青燈,隨我上著層層石階,而后不動聲色地躍上屋頂,將古鎮(zhèn)覆一層錫箔樣的輝光。巷子忙碌了一天,在紅燈籠的輕搖下,睡得很沉。天的穹廬籠蓋了四野,一切都在孕育。有什么掉進了水里。偶有一兩聲蟲鳴。我相信,只要經歷過黃姚以及黃姚的夜晚,他會變得深涵而寧靜。我曾經來過,卻總是不能真正領略黃姚的全部。我想以對黃姚的熱情邀請更多的熱情。我想穿越千年,邀李白來望月,這里的月有家的味道;我想邀杜甫來住廈,這里從不會風卷三重屋茅;我想邀酈道元來看水,這里才應該是《水經注》的結尾。但是黃姚似并不在意,她就那么純秀地站在芳香馥郁的田野間,站在桂林山水的旁邊,站在廣西賀州的土地上,等誰,又不似在等誰。(有刪改)文本二:最可愛的是那條小溪,它不分晝夜地在那兒流,幾棵樹環(huán)繞著它形成一個陰涼的所在。我們感謝它,若是沒有它,我們就不能在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會曾經在這里滋長。這清冽的溪水,養(yǎng)育我們,同時也養(yǎng)育過往日那村里的人們。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過一棵樹上的果實,共同飲過一條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擔受過一個地方的風雨,不管是時間或空間把他們隔離得有多么遠,彼此都會感到幾分親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聲息相通的地方。其次就是鼠麹草。這種小草在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一年兩季地長遍了山坡。我愛它那從葉子演變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謙虛地摻雜在亂草的中間。但是在這謙虛里沒有卑躬,只有純潔,沒有矜持,只有堅強。有誰要認識這小草的意義嗎?我愿意指給他看:在夕陽里一座山丘的頂上,坐著一個村女,她聚精會神地在那里縫什么,一任她的羊在遠遠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樹,她從不抬起頭來張望一下,陪伴著她的是一叢一叢的鼠麹從雜草中露出頭來。我看見這幅圖像,覺得我隨身帶來的紛擾都變成深秋的黃葉,自然而然地凋落了。這使我知道,一個小生命是怎樣鄙棄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擔當著一個大宇宙。雨季是山上最熱鬧的時代,天天早晨我們都醒在一片山歌里。那是些從五六里外趁早上山來采菌子的人。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草間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紅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我們望著對面的山上,人人踏著潮濕,在草叢里,樹根處,低頭尋找新鮮的菌子。這是一種熱鬧,人們在其中并不忘卻自己,各人盯著各人目前的世界。這景象,在七十年前也不會兩樣。這些彩菌,不知點綴過多少民族的童話,它們一定也滋養(yǎng)過那山村里的人們的身體和兒童的幻想吧。(節(jié)選自馮至《一個消逝了的山村》)(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BA.黃姚在人們的印象中成為了鄉(xiāng)村、鄉(xiāng)愁的回憶載體,源于黃姚這個名字有其動人的魅力,讓人一下子能夠記住。B.黃姚的月、廈和水等景物的美麗可以寫人李白、杜甫和酈道元的詩文當中,但純秀的黃姚對攀附名家并不在意。C.文本一既提到了黃姚數(shù)百年的悠久歷史,也描繪了黃姚一天的美麗時光,但沒有涉及新、舊時光的延續(xù)與變化。D.文本二“天天早晨我們都醒在一片山歌里”中的“醒”字,意在表現(xiàn)山中采菌人的人數(shù)之多、采摘時間之長。(2)下列文本有關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DA.文本一中把雨帶著霧比作屏風翻過,文本二中把紛擾消除比作黃葉凋落,雖然兩個比喻本體的實虛不同,但都韻味悠長,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B.文本一寫黃姚的夜晚,月亮“不動聲色地躍上屋頂”,這與徐志摩《再別康橋》中“軟泥上的青薦/油油的在水底招搖”都運用了比擬手法,富有動態(tài)美。C.兩則文本中的“我”與文中的景物融為一體,既是自然世界的觀照者,又是思想情感的抒發(fā)者,這和魯迅的小說《祝?!分械摹拔摇庇兄黠@的不同。D.兩則文本在選擇描寫對象時,文本一重點選取姚江等名山勝水,文本二主要關注小溪、彩菌等風物,但都著力書寫它們在無形中帶給作者的感動或啟示。(3)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提到了“熱鬧”一詞,請理解兩處加點的“熱鬧”的不同含義。(4)中國現(xiàn)代散文的很多作品,往往是情理兼?zhèn)?,但各有側重。請結合兩則文本簡要分析?!痉治觥浚?)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題首先要通讀全文,整體感知;其次明確主旨,關注手法;最后結合文章主旨做出準確判斷。(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題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從考查的范圍來看,既涉及全篇,又側重局部;從考查的角度來看,既有對主旨的探究,也有對人物形象的分析。(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含義的能力。解答時要關注加點詞在句子中的不同語境,準確細致地理解即可。(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散文的特點和寫作特點的能力。解答時要綜合聯(lián)系文本,從散文的藝術內容等角度,準確理解即可?!窘獯稹浚?)A.“源于黃姚這個名字有其動人的魅力”是錯誤的。由原文“黃姚這個名字,會讓人一下子記住。它遠遠地在那里,在你的念想里。那或是一種鄉(xiāng)間情懷,一種鄉(xiāng)愁感念”可知,是因為黃姚存在于人們的念想里,所以讓人一下子記住,而不是因為這個名字有其動人的魅力。C.“但沒有涉及新、舊時光的延續(xù)與變化”是錯誤的。文章說到黃姚不是多少年前就為今天的熱鬧埋下了伏筆,而是多少年前就像今天這樣熱鬧,可以看出文中涉及了新、舊時光的延續(xù)與變化。D.“采摘時間之長”是錯誤的。這里的“醒”字表現(xiàn)的是采摘時間之早。故選B。(2)D.“文本一重點選取姚江等名山勝水”是錯誤的。文本一主要描寫黃姚古鎮(zhèn),寫它的過去和現(xiàn)在。故選D。(3)文本一說到一條條囊括著深宅大院的老街,有旗幌飄搖的店鋪、器宇軒昂的宗祠、慶典盛宴、燈籠節(jié)提燈會以及會上的大戲連唱,非常的繁華熱鬧,并且黃姚并不是多少年前就為今天的熱鬧埋下伏筆,而是多少年前就像今天這樣熱鬧,所以這里的“熱鬧”是指黃姚老街從古到今的繁華熱鬧。文本二中說到下了一夜雨之后,草間的菌子俯拾即是,而人們踏著潮濕,在草叢里、樹根處,低頭尋找新鮮的菌子,場面非常的熱鬧,所以文本二中的“熱鬧”是指彩菌雨后繁茂生長,采菌場面氣氛熱烈。(4)文章寫到“每日里聽不到多少喧嚷,聲音都被那些水那些石收納了。數(shù)百年的時光,把黃姚經營得古典而端莊”。然后又寫到黃姚的熱鬧,“歐陽予倩以及其他名人的寓所隱在其中,傳遞著黃姚的溫暖與情義。什么時候,這里都像是安適而幽靜的后院”,寫出了黃姚的安適和幽靜。“我想以對黃姚的熱情邀請更多的熱情。我想穿越千年,邀李白來望月,這里的月有家的味道;我想邀杜甫來住廈,這里從不會風卷三重屋茅;我想邀酈道元來看水,這里才應該是《水經注》的結尾”,通過對黃姚這些特點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黃姚的贊美之情,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文章寫到黃姚除了一些老字號,還有一些新招牌,都像是安適而幽靜的后院,所以表達了作者對黃姚新舊關系的理性思考。又寫到“黃姚,它不突出個體,顯示的是整體的大氣”,表達了作者對黃姚個體與整體的思考。所以文本一主要抒發(fā)了對黃姚的贊美之情,同時也加入了理性思考,但仍然偏重于抒情。文本二寫了可愛的小溪、鼠麹草、彩菌。當寫到小溪的時候,寫到“我們感謝它,若是沒有它,我們就不能在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會曾經在這里滋長。這清冽的溪水,養(yǎng)育我們,同時也養(yǎng)育過往日那村里的人們”,表達了作者對這條小溪的感謝。同時又寫到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過一棵樹上的果實,共同飲過一條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擔受過一個地方的風雨,不管是時間或空間把他們隔離得有多么遠,彼此都會感到幾分親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聲息相通的地方”,從而闡述了對人與人的貫連的思考。寫到鼠麹草時,寫到它存在的意義,即“一個小生命是怎樣鄙棄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擔當著一個大宇宙”,從而闡述了對個體存在的價值的思考,表達了對鼠麹草的贊美。最后寫到彩菌以及采菌的場面,寫到“這些彩菌,不知點綴過多少民族的童話,它們一定也滋養(yǎng)過那山村里的人們的身體和兒童的幻想吧”,闡述了作者對生命美好的思考以及對彩菌的喜愛之情。答案:(1)B(2)D(3)①文本一中的“熱鬧”是指黃姚老街從古到今的繁華熱鬧。②文本二中的“熱鬧”是指彩菌雨后繁茂生長,采菌場面氣氛熱烈。(4)①文本一情勝于理(偏重于情)。該文主要抒寫了對黃姚古典端莊、深涵寧靜、純秀大氣的贊美之情,但也加入了理性思考,如新舊關系、個體與整體等。②文本二理勝于情(偏重于理)。該文主要通過水源、鼠麹草、彩菌闡述對人與人的貫連、個體存在的價值、生命的美好等哲理的思考,但也滲透了對小溪的感謝、對鼠麹草的贊美以及對彩菌的喜愛等情感。二、古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文本一:程鉅夫及李孟、許師敬議行科舉事。鉅夫建言:“經學當主程頤、朱熹《傳》《注》,文章宜革唐、宋宿弊?!庇谑敲牱虿菰t行之。令天下以皇慶三年八月,郡縣興其賢者、能者,充貢有司,次年二月,會試京師,中選者親試于廷,賜及第、出身有差。自后率三歲一開科。帝謂侍臣曰:“朕所愿者,安百姓以圖至治,然匪用儒士,何以致此!設科取士,庶幾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興也?!奔t修撰虞集獨謂當治其源因會議學校乃上議曰師道立則善人多學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于成德達材者也今天下學官猥以資格授,強加之諸生之上而名之曰師爾,有司弗信之,生徒弗信之,于學校無益也。如此而望師道之立,可乎?下州小邑之士,無所見聞,父兄所以導其子弟,初無必為學問之實意,師友之游從,亦莫辨其邪正,然則所謂賢材者,非自天降地出,豈有可望之理哉!為今之計,莫若使守令求經明行修者,身自師尊之,至誠懇惻以求之,俟其德化之成,庶幾有所觀感也;其次則求操履近正而不為詭異駭俗者,確守先儒經議師說而不敢妄為奇論者,眾所敬服而非鄉(xiāng)愚之徒者,延致之日,誠誦其書,使學者習之,人耳著心以正其本,則他日亦當有所發(fā)也;其次則取鄉(xiāng)貢至京師罷歸者,其議論文藝猶足以聳動乎人,非若泛泛莫知根柢者矣?!保ㄟx自《續(xù)資治通鑒》有刪改)六年,虞集除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仁宗嘗對左右嘆曰:“儒者皆用矣,惟虞伯生未顯擢爾?!睍恬{,不及用。(選自《元史?虞集傳》)文本二: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節(jié)選自韓愈《師說》)(1)請給下列語句加上五處句讀。集賢修撰虞集獨謂當治其源因會議學校乃上議曰師道立則善人多學校者(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CA.“經學當主程頤、朱熹《傳》《注》”中的“當”,與《登泰山記》“當其南北分者”句中的“當”意義不同。B.“及第”中的“第”指科舉考試及格的等級,“及第”就是科舉考中,而“落第”“下第”則指沒能考中。C.“父兄所以導其子弟”句中的“所以”,與《師說》中“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的“所以”意義和用法都不同。D.“文藝”,此處指有關文章寫作方面的學問,與《赤壁賦》中“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美人”都屬于古今異義。(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A.皇慶三年八月,朝廷下令各地郡縣推舉賢能之人,經過考試選拔,分別賞賜不同的名次等級。B.虞集認為,那些憑借資格成為老師的人,得不到官府和學生的信從,對學校也沒有什么好處。C.學生跟從嚴格選拔出來的老師學習,誦讀其著述,就能夠端正本性,為將來的發(fā)展奠定基礎。D.虞集就教育問題提出了很好的建議,被朝廷采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仁宗的認可。(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朕所愿者,安百姓以圖至治,然匪用儒士,何以致此?、谏跷崆?,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5)韓愈和虞集認為選擇合格老師的標準有哪些?請結合材料概括。【分析】(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該題可以根據句意、虛詞和結構判斷。(2)本題考查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以及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識題的作答關鍵在于平時的積累與識記。文言實詞題的作答,考生要根據課內的積累并結合語境,認真分析,確認詞義。(3)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將選項和原文進行比較。(4)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5)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時明確題目要求,篩選正確信息,用簡明的語言概括?!窘獯稹浚?)“集賢修撰虞集”為主語,比較長,可以單獨成句,以突出主語,其后斷句;“當治其源”為“謂”的賓語,其后斷句;第一個“學?!睘椤白h”的賓語,其后斷句;“曰”后斷句;“師道立則善人多”為“曰”的內容,“多”后斷句。故斷句為:集賢修撰虞集/獨謂當治其源/因會議學校/乃上議曰/師道立則善人多/學校者。句子翻譯為:集賢修撰虞集單單認為應該治理產生人才的根源,趁機會集中商議有關學校的事情,于是上奏議說:“從師的風氣樹立起來好人就會增多。學校。(2)C.“意義和用法都不同”錯。父親兄長用來引導自己的子弟的。所以:用來……的/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答疑難問題的。所以:用來……的。故選:C。(3)A.“皇慶三年八月,……經過考試選拔,分別賞賜不同的名次等級”錯誤,根據文本一原文“令天下以皇慶三年八月,郡縣興其賢者、能者,充貢有司,次年二月,會試京師”可知,皇慶三年八月應是各地郡縣推舉賢能之人的時間,考試選拔則是第二年的事情。故選:A。(4)①安:使……安定;圖至治:謀求天下太平;致:達到。句子翻譯為:我希望的,是使百姓安定來謀求天下太平,然而不任用儒生,怎樣達到這個目的?、诠蹋罕緛?;師:以……為師。句子翻譯為:出生比我早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5)根據文本二“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可知,韓愈認為要選擇能夠傳道的老師。根據文本一“為今之計,莫若使守令求經明行修者,身自師尊之,至誠懇惻以求之,俟其德化之成,庶幾有所觀感也”可知:虞集認為要選擇通曉經學的老師。根據文本一“其次則求操履近正而不為詭異駭俗者,確守先儒經議師說而不敢妄為奇論者”可知:虞集認為要選擇有操守,品行端正,不妄言的老師。根據文本一“其次則取鄉(xiāng)貢至京師罷歸者,其議論文藝猶足以聳動乎人,非若泛泛莫知根柢者矣”可知:虞集認為要選擇學問、見解有令人敬佩(驚異)之處的老師。答案:(1)集賢修撰虞集/獨謂當治其源/因會議學校/乃上議曰/師道立則善人多/學校者(2)C(3)A(4)①我希望的,是使百姓安定來謀求天下太平,然而不任用儒生,怎樣達到這個目的?、诔錾任以绲娜?,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5)①能夠傳道;②通曉經學;③有操守,品行端正,不妄言;④學問、見解有令人敬佩(驚異)之處。參考譯文:文本一:皇帝(元仁宗)讓程鉅夫和李孟、許師敬商議實行科舉考試的事。程鉅夫建議說:“經學(考查)應當以程頤、朱熹的《傳》《注》為主。文章應該革除唐、宋以來的弊端。”于是(皇上)命令程鉅夫草擬詔書予以實行。命令全國在皇慶三年八月,郡縣選拔推舉有賢德有才能的人,貢舉到官府,第二年二月,在京城舉行會試,中選的人由皇上在朝廷上親自考試,按成績賜給及第、出身等。從此以后,遵循每三年舉行一次科考?;实蹖κ坛颊f:“我希望的,是使百姓安定來謀求天下太平,然而不任用儒生,怎樣達到這個目的!設科選拔人才,希望得到有真才實學的儒生加以任用,天下太平之道可以興起了?!奔t修撰虞集單單認為應該治理產生人才的根源,趁機會集中商議有關學校的事情,于是上奏議說:“從師的風氣樹立起來好人就會增多。學校,是士人接受教育,使他們成為有德行有才能的人的地方。如今天下的學官多是憑借資格授職的,強加到學生之上而稱他們?yōu)槔蠋煟▽嶋H上)官府不信從他們,學生不信從他們,對學校來說也沒有益處啊。像這樣卻希望從師的風尚樹立起來,可以嗎?偏遠地方的讀書人,沒有什么見聞,父親兄長用來引導自己的子弟的,開始也沒有一定要做學問的真實意圖,與老師朋友之間交游往來,也不能分辨他們的好壞,既然這樣,那么那些所謂的有賢德有才能的人,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從地上長出來的,(這樣)哪里有值得期望的道理??!當今之計,不如讓地方官尋求通曉經學有品行修養(yǎng)的人,親自以老師的禮節(jié)尊敬他們,然后用真誠肯切的態(tài)度來請求他們,等到他們能夠以德感化他人,這樣才差不多會有所成就。其次就是尋求操守品行素來端正不做詭異驚俗事情的人,堅持遵守先儒經議師說而不敢妄發(fā)議論的人,要眾人尊敬信服的而不是鄉(xiāng)村老百姓的人,從邀請到他們的那天起,就敬誠誦讀老師的著述,讓學的人反復練習,聽了之后牢記在心來端正他們的本性,那么將來某一天也應當會有所興舉。其次是選取鄉(xiāng)里推舉為貢生到達京城后落選而回來的人,他們的觀點見解和文學經術還是有驚人的地方,并不像那些普通的不知道根底的人一樣。”(選自《續(xù)資治通鑒》有刪改)六年,虞集擔任翰林待制,兼任國史院編修官。仁宗曾經對身邊的人感嘆說:“儒生們都被任用了,只有虞伯生沒有重用提拔啊?!边m逢(元仁宗)駕崩,虞集沒被重用。(選自《元史?虞集傳》)文本二: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學習,以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還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節(jié)選自韓愈《師說》)(二)古代詩歌閱讀4.(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和南豐先生出山之作①陳師道側徑籃舁兩眼明②,出山猶帶骨毛清③。白云笑我還多事,流水隨人合有情。不及鳥飛渾自在,美他僧住便平生。未能與世全無意,起為蒼生試一鳴?!咀⑨尅竣倌县S先生:即曾鞏,陳師道敬重仰慕的師長。②側徑:狹窄的路,籃舁:竹轎。③骨毛清:謂超凡脫俗,具有神仙之姿。(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A.出山之初的曾鞏,展現(xiàn)出來的是一個明凈爽利、風骨秀異的高士形象。B.頷聯(lián)兩句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xiàn)白云和流水對于曾鞏出山的態(tài)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雖然不能像飛鳥一樣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羨慕。D.陳師道在詩中書寫了曾鞏的人生志趣與處世情懷,筆端飽含敬佩之情。(2)在陳師道看來,曾鞏是如何處理“仕”與“隱”的關系的?請簡要分析?!痉治觥浚?)本題考查學生對詩詞綜合賞析能力。此類題綜合考查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詞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詞意思,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2)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在準確把握詩意的基礎上,從“仕”與“隱”兩個方面作答?!窘獯稹浚?)C.“住在山中的僧人雖然不能像飛鳥一樣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羨慕”分析有誤,這兩句是說自己身在官場,終不如山中飛鳥那般自由自在;隱居山中的僧人,這一生就可以悠然閑適地度過,這種生活真令人羨慕。(2)傳統(tǒng)觀念認為為官與歸隱是相對的,只能非此即彼,而曾鞏卻可以將兩者融于一身。頸聯(lián)說自己身在官場,終究不如鳥兒般自由自在,他也羨慕那些僧人可以悠然閑適地度過一生,他有歸隱的情懷。尾聯(lián)寫到“未能與世全無意,起為蒼生試一鳴”,他選擇為蒼生發(fā)聲、鳴不平,他選擇了“兼濟天下”,將黎民百姓記掛心頭,有著深厚的濟世情懷。答案:(1)C(2)①在曾鞏那里,仕與隱并非截然對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鞏向往離世高蹈、超凡脫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蒼生,愿意承擔社會責任,有深厚的濟世情懷。賞析:首聯(lián)緊扣“出山”二字,寫出山路途。在狹窄的山路上,曾鞏乘坐著竹轎,眼前一片光明,帶著一身清爽。頷聯(lián)承接上文,寫出山路上所見。白云和流水也像是有了人的情態(tài),白云笑我出山是多事之舉,而流水卻對我情誼頗深,一路隨著送我出山?!霸啤边@個意象在詩歌中有兩個比較常見的含義,一是指游子,二是指小人。因云無根,隨風而飄,身不由己,正如羈旅之人,所以用來指游子。如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惫旁姟缎行兄匦行小罚骸案≡票伟兹?,游子不顧反?!睆牧硪粋€角度來看,云又是沒有主見的,風往何處吹,云就往何處飄,正如見風使舵之人,所以又可以用來指小人。比如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蓖醢彩兜秋w來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边@里的“浮云”都是指小人。在這首詩中,聯(lián)系后文“起為蒼生試一鳴”來看,曾鞏這次出山應是為百姓而出仕從政的,所以這里的“白云”應是指小人。小人們嘲笑我這次出山是多事之舉,殊不知我此行是要為天下蒼生發(fā)聲鳴不平。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轉到曾鞏對“出”與“隱”的看法。身在官場,終不如山中飛鳥那般自由自在,隱居山中的僧人,這一生就可以悠然閑適地度過,這種生活真令人羨慕??梢钥闯觯枌﹄[居生活是充滿了向往的。然而,他與紅塵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斷,為了替天下蒼生發(fā)聲鳴不平,他最終還是放棄了隱居生活,決然出山。在“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之間,他選擇了后者,把個人之樂暫且放下,將蒼生之憂掛在心頭。在這一點上,他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可謂異代同心。(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過秦論》中“良將勁弩守要害之地,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兩句表明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仍然派良將精兵駐守要害之地,控制天下。(2)《蜀道難》中想象鳥獸難以逾越來映襯蜀道雄奇險峻的句子是: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3)月是我國古典詩歌中的傳統(tǒng)意象,意蘊豐富,以月烘托情思是常用手法?!杜眯小分?,白居易與友人告別時吟唱“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借月烘托離別之情?!痉治觥看祟}考查了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能力層級為A,高考時,以《考試說明》規(guī)定的篇目為主,文體側重于詩歌和散文,完成此類型題目,主要是靠同學們平時的積累,同時也要注意突破關鍵字(生僻字,通假字,同義異形字,語氣助詞等),避免錯別字的出現(xiàn),做題時,書寫要工整清晰,留意語句的出處和具體的語境?!窘獯稹抗蚀鸢笧椋海?)良將勁弩守要害之地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重點字:弩)(2)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重點字:攀)(3)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重點字:慘)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6.(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拔粑彝?,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彪x鄉(xiāng)時,故鄉(xiāng)是青山綠水,讓你魂索夢繞,戀茲念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從詩經時代到信息時代,人世間經歷了()的變化,從牛車土路到飛機高鐵,從結繩記事到移動互聯(lián),從茹毛飲血到神舟飛天,人口也從過去的不流動、少流動到今天的大遷徙、常遷徙……然而不管世事如何變化,人們怎樣遷移,中國人對故鄉(xiāng)的依戀是()、亙古未變的。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特征之一,就是鄉(xiāng)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著在土上的,一代一代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JJF(陜) 033-2020 超聲波水浸探傷系統(tǒng)校準規(guī)范
- 提升學生興趣的工作措施計劃
- 《計算機的日常維護》課件
- 2024-2025學年年七年級數(shù)學人教版下冊專題整合復習卷28.2 解直角三角形(3)(含答案)
- 《保護支持與運動》課件
- 《保險學引言》課件
- 前臺工作環(huán)境的美化建議計劃
- 組織年度人事工作總結大會計劃
- 小型工程機械相關行業(yè)投資規(guī)劃報告
- 井下波速測量儀相關項目投資計劃書
- 小班小主持課件
- 律師強制執(zhí)行協(xié)議書模板
- 教學計劃(教學計劃)-2024-2025 學年六年級上冊科學教科版
- 《積極心理學(第3版)》 課件 篇終 積極心理學的應用與展望
- 2024應急管理部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公開招聘34人(高頻重點復習提升訓練)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八年級英語上冊 Unit 4 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第1課時)說課稿
- 《醫(yī)學專業(yè)介紹》課件
- 《物聯(lián)網應用技術專業(yè)頂崗實習》課程標準
- 2024年小區(qū)地下車位租賃合同
- 2024-2030年中國不良資產管理行業(yè)市場發(fā)展分析及競爭格局與投資發(fā)展研究報告
- 2024年病理醫(yī)師三基考試試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