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考試考研歷史學專業(yè)基礎(313)試題及解答參考_第1頁
研究生考試考研歷史學專業(yè)基礎(313)試題及解答參考_第2頁
研究生考試考研歷史學專業(yè)基礎(313)試題及解答參考_第3頁
研究生考試考研歷史學專業(yè)基礎(313)試題及解答參考_第4頁
研究生考試考研歷史學專業(yè)基礎(313)試題及解答參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研究生考試考研歷史學專業(yè)基礎(313)模擬試題(答案在后面)一、選擇題(本大題有20小題,每小題4分,共80分)1、歷史學專業(yè)基礎(313)選擇題:A.解放奴隸B.實行郡縣制C.進行耕地制度改革D.推行儒家思想A.古田會議B.議寧會C.遵義會議D.全國代表大會A.歷史學是研究人類歷史的科學B.歷史學是研究歷史事件的記錄C.歷史學是研究歷史現(xiàn)象的總結D.歷史學是研究歷史人物的活動5、以下哪位學者被公認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奠基人?A.歷史學家司馬遷B.哲學家黑格爾C.哲學家馬克思D.歷史學家維科6、在以下歷史時期中,哪個時期的政治制度對后世影響最為深遠?7、《史記》中的“世家”篇目主要記載的是()A、帝王的傳記B、諸侯的傳記C、將相大臣的傳記D、重要家族的傳記8、下列哪位不屬于二十四史中的《史記》“本紀”的帝王()B、漢武帝C、吳王夫差9、馬端臨的()被視為中國古代最系統(tǒng)、最完備的史學通論著作,有“史學方法論之巨著”之稱。A.司馬遷B.司馬光C.伏勝D.洪亮吉A.魏晉南北朝B.五四運動C.明清之際D.鴉片戰(zhàn)爭后A.《中國大歷史》D.《中國文化的軌跡》A.結構分析法B.歷史比較法C.單線進化論D.環(huán)境決定論B、側重政治和軍事C、文筆華麗D、包含豐富的史料19、以下哪位學者被公認為是中國現(xiàn)代史學的奠基人?A.陳寅恪B.王國維C.梁啟超20、在1919年的五四運動中,以下哪一事件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A.北大反日愛國運動B.《新青年》雜志的創(chuàng)刊D.羅家倫領導的游行示威二、史料分析題(本大題有2小題,每小題30分,共60分)第一題史料一:“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兩廣總督兼理藩臺事阿桂奏請禁止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四省苗、瑤、僮、黎各族人民出外經商,違者嚴懲不貸。經乾隆皇帝批準,下令將此禁令刻碑立于各處要地?!薄跋特S年間,由于戰(zhàn)亂和自然災害,廣東、廣西、貴州等地各族人民生活困苦,紛紛外出謀生。據(jù)《咸豐十年廣東鄉(xiāng)試錄》記載,當年廣東鄉(xiāng)試中,來自外省的考生人數(shù)顯著增加,其中不少來自貴州、廣西等地的考生。”請根據(jù)以上史料,分析以下問題:1.分析史料一中乾隆皇帝禁止苗、瑤、僮、黎各族人民出外經商的原因。2.結合史料二,說明這一禁令對當時各族人民生活的影響。3.從歷史角度評價這一禁令的合理性。第二題題目背景:題干考查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與方法論的實踐應用,要求考生能夠依據(jù)給定的史料,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分析歷史事件的發(fā)展及其影響。該題旨在測試考生對理論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具體歷史情境中的應用能力。材料1:中國古代某時期(如唐朝)的《唐律疏議》第十二卷中關于土地制度部分。材料2:“剛剛去世的胡耀邦在黨的建設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題記評述文章,胡耀邦的《農村調查》一書,以及鄧小平南方談話相關部分。請你結合材料1和材料2,運用馬克思主義土地理論和材料中提到的相關內容,分析土地制度改革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并結合這些影響說明土地制度往往成為社會發(fā)展的強大推動力或阻力的具體表現(xiàn)。第一題一、選擇題(本大題有20小題,每小題4分,共80分)1、歷史學專業(yè)基礎(313)選擇題:A、下列哪位思想家被稱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A.康德B.韓非C.馮友蘭D.朱熹解析:朱熹是南宋理學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體系被稱為“2、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來鞏固統(tǒng)治?A.解放奴隸B.實行郡縣制C.進行耕地制度改革D.推行儒家思想3、下列哪一次會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A.古田會議B.議寧會C.遵義會議D.全國代表大會A.歷史學是研究人類歷史的科學B.歷史學是研究歷史事件的記錄C.歷史學是研究歷史現(xiàn)象的總結D.歷史學是研究歷史人物的活動還包括對歷史現(xiàn)象的總結和歷史規(guī)律的探索。因此,選項A最為準確。A.歷史學家司馬遷B.哲學家黑格爾C.哲學家馬克思D.歷史學家維科7、《史記》中的“世家”篇目主要記載的是()A、帝王的傳記8、下列哪位不屬于二十四史中的《史記》“本紀”的帝王()A、秦始皇解析:二十四史中的《史記》“本紀”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的二十五位帝王的事跡,吳王夫差不符合《史記》“本紀”的范圍。9、馬端臨的()被視為中國古代最系統(tǒng)、最完備的史學通論著作,有“史學方法論之巨著”之稱。解析:馬端臨的《文獻通考》是中國古代最系統(tǒng)、最完備的史學通論著作,被譽為10,古代史研究中?!拔褰洝敝傅氖悄男┙浀?儒家經典中最重要的部分,對后世的文化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11、以下哪位學者被稱為"歷史之父"?A.司馬遷B.司馬光D.洪亮吉A.魏晉南北朝B.五四運動C.明清之際解析:鴉片戰(zhàn)爭(1840年)標志著中國歷史的轉折點,開啟了中國近代史的新篇A.《中國大歷史》D.《中國文化的軌跡》A.結構分析法B.歷史比較法C.單線進化論D.環(huán)境決定論17、以下哪位歷史學家被譽為“中國近代史研究之父”?解析:郭沫若是20世紀中國著名的史學家,他進行了大量的史學著作和歷史劇創(chuàng)涉及大量的史料。但是,該書并沒有特別以文筆華麗著稱,因此選項C是正確答案。19、以下哪位學者被公認為是中國現(xiàn)代史學的奠基人?B.王國維解析:陳寅恪是中國現(xiàn)代史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在歷史研究方面的貢獻包括對史料20、在1919年的五四運動中,以下哪一事件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解析:《新青年》雜志的創(chuàng)刊被認為是新文化運動的起點,它由陳獨秀主編,提倡“民主”和“科學”,倡導文學革命,推動了中國思想文化的革新。五四運動雖然與《新青年》的創(chuàng)刊時間不同,但它確實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重要事件,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fā)展。二、史料分析題(本大題有2小題,每小題30分,共60分)第一題史料一:“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兩廣總督兼理藩臺事阿桂奏請禁止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四省苗、瑤、僮、黎各族人民出外經商,違者嚴懲不貸。經乾隆皇帝批準,下令將此禁令刻碑立于各處要地?!薄跋特S年間,由于戰(zhàn)亂和自然災害,廣東、廣西、貴州等地各族人民生活困苦,紛紛外出謀生。據(jù)《咸豐十年廣東鄉(xiāng)試錄》記載,當年廣東鄉(xiāng)試中,來自外省的考生人數(shù)顯著增加,其中不少來自貴州、廣西等地的考生。”請根據(jù)以上史料,分析以下問題:1.分析史料一中乾隆皇帝禁止苗、瑤、僮、黎各族人民出外經商的原因。2.結合史料二,說明這一禁令對當時各族人民生活的影響。3.從歷史角度評價這一禁令的合理性。1.乾隆皇帝禁止苗、瑤、僮、黎各族人民出外經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維護清朝統(tǒng)治:當時清朝統(tǒng)治階級擔心各族人民出外經商會導致他們聚集力量,形成反抗勢力,威脅到清朝的統(tǒng)治。(2)防止民族融合:清朝統(tǒng)治者認為各族人民之間不應互相往來,以免民族融合,影響清朝的統(tǒng)治基礎。(3)保護邊疆安全:當時邊疆地區(qū)民族矛盾突出,禁止各族人民出外經商,可以減少民族沖突,維護邊疆安全。2.這一禁令對當時各族人民生活的影響包括:(1)生活困苦:禁止出外經商使得各族人民失去了謀生的手段,生活陷入困境。(2)社會動蕩:禁令導致各族人民不滿,加劇了社會矛盾,可能引發(fā)社會動蕩。(3)民族矛盾加?。航钍沟酶髯迦嗣裰g矛盾加深,不利于民族團結和社會穩(wěn)3.從歷史角度評價這一禁令的合理性:(1)合理性:從維護清朝統(tǒng)治的角度來看,這一禁令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穩(wěn)定邊疆、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作用。(2)不合理性:從人權的角度來看,這一禁令侵犯了各族人民的自由權利,限制了他們的發(fā)展空間,不符合人道主義原則。綜合來看,這一禁令在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同時,也損害了各族人民的利益,其合理性第二題題干考查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與方法論的實踐應用,要求考生能夠依據(jù)給定的史料,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分析歷史事件的發(fā)展及其影響。該題旨在測試考生對理論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具體歷史情境中的應用能力。材料1:中國古代某時期(如唐朝)的《唐律疏議》第十二卷中關于土地制度部分。材料2:“剛剛去世的胡耀邦在黨的建設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題記評述文章,胡耀邦的《農村調查》一書,以及鄧小平南方談話相關部分。請你結合材料1和材料2,運用馬克思主義土地理論和材料中提到的相關內容,分析土地制度改革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并結合這些影響說明土地制度往往成為社會發(fā)展的強大推動力或阻力的具體表現(xiàn)。答案:1材料1中的《唐律硫議》反映的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土地制度特點。在這一決定上層建筑的原理,土地制度作為生產力的制度等)有著決定性作用。《唐律硫議》中的土地制皮和相2.材料2中的胡耀邦的C農村調查》一書表明了1978年后的土地制度改革影響。在經濟的發(fā)展和進步。面這一變化也體現(xiàn)在許多農民思想觀念上的轉變。傳統(tǒng)“大鍋飯”有助于發(fā)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解放和發(fā)展作用,也深刻影響著社會其他層面的發(fā)展。新時期的土地制度改革,首先實現(xiàn)的是農和創(chuàng)造性,使國家的經濟恢復快速增長趨勢。要點總結出來,土地制度對于生產關系的變革具有深遠影響,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進而引領整體社會結構的進步,當現(xiàn)有土地制度不再適應生產力發(fā)展要求時,就需要進行根本性的變革,用新型的土地制度代替,具體到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轉變。本題考察了考生對馬克思主義土地理論的理解與掌握情況,涉及到對中國古代和現(xiàn)代土地制度改革的分析,重點在于理解不同土地制度對于社會發(fā)展的影響。本題要求考生結合具體史料中的土地制度關于所有權形式的描述,運用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生產力發(fā)展對生產關系以及上層建筑決定作用的觀點,轉化為中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到改革開放后的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這一具體事例,理解其理論體系中的物質決定論。另外,對于此題的解析還需注意結合具體的史料,分析土地制度改革所帶來的影響,并將這種影響轉化為具體的生產力推動或者是經濟騰飛等方面,使得考生能夠將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提高答題的深度和廣度。第一題論述歷史學在中國社會科學體系中的地位及其發(fā)展歷程。一、歷史學在中國社會科學體系中的地位歷史學在中國社會科學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研究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演變,為理解現(xiàn)實服務,對于推動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1.歷史學是綜合性學科:歷史學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民俗等多方面,具有廣義性、綜合性。2.歷史學是基礎性學科: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為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借鑒,具有基礎性。3.歷史學是實踐性學科:歷史學對于解決現(xiàn)實問題具有實踐指導意義,具有實踐性。二、歷史學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1.先秦時期:中國古代歷史學起源于先秦,當時稱為“古史”,主要包括《尚書》、《春秋》等。2.漢代: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對古文字的研究,標志著歷史學的發(fā)展。此外,鄭玄注釋《春秋》成為后世學者研究的典范。3.魏晉南北朝:魏晉南北朝時期,史書的編纂達到書籍相繼問世,標志著史學發(fā)展的里程碑。4.唐代:唐代司馬遷編寫《史記》,成為中國史學史上的集大成之作。同時,唐代歷史學教育也開始興盛。5.宋代:宋代史學進入一個全盛時期,史書編纂、考據(jù)、目錄學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6.元明清:元明清三代,史學繼續(xù)發(fā)展,史書編纂、考據(jù)、目錄學、金石學等領域取得重要成果。7.近現(xiàn)代:近現(xiàn)代以來,隨著西方歷史學傳入,中國歷史學開始經歷西方化的過程。在此基礎上,中國歷史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體系。本題要求考生對歷史學在中國社會科學體系中的地位及其發(fā)展歷程進行論述。答案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闡述歷史學在中國社會科學體系中的地位,主要包括繼合性學科、基礎性學科和實踐性學科三個方面。第二部分敘述歷史學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從先秦時期到近現(xiàn)代,涵蓋了各個時期的歷史學發(fā)展特點。考生在回答此出時,應注意時間順序、歷史學的發(fā)展特點以及各個時期的歷史學著作。這是一道考查考生對中國歷史學發(fā)展歷程的掌握程度的論述題.第二題論述題:試述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1.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代播歷程:(1)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開始傳入中國,以《共產黨宣言》等經典文獻的用譯和傳播為主要標志。(2)20世紀初,李大釗、陳獨秀等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開始在中國忙播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莫定了思想基礎。(3)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馬克思主文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4)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抗日戰(zhàn)爭時期,馬克思主文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毛澤東思想形成并成為黨的指導思想。(5)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全面貫物和實施,成為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根本指導思想。2.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1)推動了中國社會的思想解放: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使中國人民擺脫了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束縛,思想觀念得到了極大的解放。(2)促進了中國社會的政治變革:馬克思主義為中國革命提供了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推動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3)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經濟變革: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社會主義建設,使中國實現(xiàn)了從貧窮落后到獨立富強的偉大轉變。(4)促進了中國社會的文化繁榮: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fā)展,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復興和創(chuàng)新,豐富了中國人民的精神世界。(5)推動了中國社會的國際地位提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應用,使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取得了舉足輕重的地位,為世界和平與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本題要求考生論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首先,考生需要概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歷程,包括其傳入、傳播、接受和應用等階段。其次,考生需要分析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包括思想解放、政治變革、經濟變革、文化繁榮和國際地位提升等方面。在回答時,考生應結合具體歷史事件和理論成果,充分展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第三題題目:試論述中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及其對社會的影響。一、科舉制度概述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一種選拔官員的重要制度,始于隋朝建立的進士科,至清朝滅亡的1905年正式廢除,前后歷時1300余年??婆e制度主要通過通過考試選拔人才,以科名的方式加以授予,故稱為“科舉”。它是中國封建社會官僚選拔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二、科舉制度的實施過程1.考試內容和形式:科舉考試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以四書五經等為主要考試內容,考試形式以作文、策論等為主,后移植了一些西方傳教士的幾何學等知識,以經義為主,增加了時務策的考察。2.考生選拔:考生必須通過童生試、生員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五級考試才能成為進士,最后由皇帝親自面試決定名次。其中殿試是皇帝親自主持的公開考試,是科舉中3.錄取后的待遇:科舉考試合格者即可獲得舉人、進士等頭銜,通過殿試獲得頭名者,稱為狀元。獲得舉人或進士等頭銜的官員可以直接為官,進入清廟明堂。三、科舉制度的社會影響1.官員選拔標準:科舉制度不僅選出了有學識、有才情的文官,也為整個社會提供了系統(tǒng)的教育制度,選拔出許多具有忠誠、仁德、誠信的人物,對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起到2.文化傳承:科舉制度作為中國古代文化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之一,承載了大量文化遺產,比如儒家經典、書法、繪畫等,具有深遠的文化傳承意義。3.社會階層流動:科舉制度為社會底層的普通民眾提供了個人進取的路徑,促進了社會階層間的流動和融合,提升了社會的整體智力水平。但也有部分底層學生成為“僥幸者”,未能真正掌握儒家經典的精神實質,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會的發(fā)展。4.考試作弊:科舉制度在歷史上也伴隨著各種考試作弊現(xiàn)象,這個問題時有發(fā)生,導致一些非真正學有所成者也能躋身官場。這不僅損害了制度的公信力,也阻礙了一些真正有才能的人進入官場。5.士人社會地位:科舉制度通過選拔官員的方式顯著提升了士人的社會地位,使士人階層成為社會上流的正式組成部分。四、結論科舉制度作為中國古代社會的重要制度之一,其影響深遠。它為國家選拔了大量優(yōu)秀人才,并且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社會的進步。但同時,科舉制度的弊端也使得它最終走向了歷史的廢墟。即便無法評價其絕對的優(yōu)劣,但它無疑是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