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師家訪日記_第1頁
小學教師家訪日記_第2頁
小學教師家訪日記_第3頁
小學教師家訪日記_第4頁
小學教師家訪日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篇一、小學教師家訪日記“老師,老師,他打某某同學!”“老師,老師,他的作業(yè)本撕破了!”“老師,老師,他上體育課不遵守紀律?!泵看我蛔哌M教室都會聽到同一個人被報告------陳偉。一年級的孩子就這樣,雖然我一再教育孩子們,要學會看別人的長處和進步,可是陳偉小朋友被報告的次數(shù)有增無減。為了把孩子引上路,我決定到他家做次家訪,爭取和家長形成一股合力來教育孩子。這天放學后,我用電瓶車載著陳偉,在他的帶領下,來到了他家附近。這時旁邊有人在問他:“今天有人送你回來呀?”他毫不理會的照直往前跑,然后停下來說:“我的家在這里!”這哪里是個家,屋里兩張閑置的麻將桌子,有兩個人在下棋,其中一個坐著輪椅,對孩子跑進來也視而不見,我只好走到門邊問:“這是陳偉的家嘛?”坐輪椅的人這才抬起頭來看了我一眼說:“你是??”陳偉說:“她是某老師?!薄芭?,我聽他媽媽常常說起你,我們和數(shù)學老師劉老師是親戚,我兒子在你們兩個老師班上我們很放心。我這個兒子根本不聽他媽的話,我又認不到幾個字,完全只有靠老師了?!痹愀饬?,我該和他說點什么呢?我就算指導他在家里應該怎么教育孩子看來都不起作用,他已經(jīng)完全把任務交給了我們。于是,我也不想和他說關于孩子在校的種種不足了,因為家庭環(huán)境已經(jīng)決定了孩子在上小學之前的性格和缺陷,我只有再用鼓勵的方法在陳偉的爸爸面前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優(yōu)點多多,“陳偉上學的這段時間有進步,他現(xiàn)在的字寫得比開始漂亮了.......”結束談話時,他已經(jīng)拿出作業(yè)本趴在一張臟乎乎的桌子上準備寫作業(yè)了,我走過去掏出包里的紙巾幫他把桌子擦了又擦,告訴他:"你每次寫作業(yè)的時候都要把桌子抹干凈,本子才會很漂亮,寫出的字也才會很漂亮?!焙笥洠汉⒆拥某砷L離不開學校教育,更離不開家庭教育,離不開家長的扶持,六七歲的孩子正是啟蒙的時候,希望家長不要把一切都拜托給老師,老師的愛畢竟不能和家長的愛打等號,換言之:沒有教育萬萬不能,但是教育也不是萬能的。學生受訪體會:真沒想到我的老師能來我家做客,我心里七上八下一下子慌了神。我想完了,這次真完了。老師一告狀我還不得被打死?正在我胡亂猜測的時候聽到老師說這段時間有進步,他現(xiàn)在的字寫得比開始漂亮了。我都懵了,原來老師不是來我家打小報告的。

篇二:教師家訪日記我走上工作崗位,擔任班主任工作,已有十幾個年頭。多年的不斷探索,讓我深深地認識到,家訪工作是班主任協(xié)調(diào)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班主任經(jīng)常性的工作。家訪目的在于與家長交流情況,交換意見,共同研究教育學生的內(nèi)容和方法。家庭是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對孩子身體的發(fā)育,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yǎng),品德的陶冶,個性的形成,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教育引導學生一定要與家長聯(lián)系,雙方只有同心協(xié)力,才能事半功倍,達到教育目的。家訪不是向家長告狀,也不是讓學生難堪,而是要與家長、學生在家庭這個特殊的環(huán)境中真心交流和溝通。家訪工作長“報喜”,可以為后進生的轉化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美國心理學家查絲雷爾說:“稱贊對鼓勵人類靈魂而言,就像陽光一樣,沒有它就無法成長開花。”家訪的目的是關心、愛護、轉化、教育學生,而不是因教師管教不了才去向家長“告狀”,因為這無異于給家長送去一根“棍子”,學生回家不免要受皮肉之苦。這樣做不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而且學生還會遷怒于教師,不忘這一“棍”之仇,給下一步的工作制造了障礙。家訪過程:1、學生信息:劉天成同學天資聰穎,但有時不能控制自己,不夠勤奮。2、目的:了解父母對他們的教育方法,改進學習習慣,增強學習興趣和信心。3、解決方案:跟家長分析小毛病的大危害,并在適當時候要家長對我們或學生的意見表態(tài),讓學生盡快的進入學習生活,發(fā)揮自己的潛力,取得好的成績。家訪情況:經(jīng)過上一天的家訪,我們了解到,這兩位同學家中的主要由媽媽負責學習生活。但據(jù)了解,小胡同學是一個好動的學生,在家里經(jīng)常不能自控,在沒有完成作業(yè)的時候就想著玩。他其實也很想進步,就是覺得總是管不住自己。該同學在老師和家長面前表態(tài),以后做到:遵守校規(guī)班規(guī);上課認真聽講,不影響老師講課;課后認真完成作業(yè),字寫寫端正。小李平時在家作業(yè)很認真完成,但對于數(shù)學上的一些知識很混淆,在家長的點撥下,效果甚微,有時碰到難題就退縮了。該生表示,以后會改正自己的缺點,知難而上,主動向老師同學請教。

篇三:小學教師家訪日記家訪目的:該學生自進校以來學習成績一直不是很理想,雖然進行過多次的差生輔導教育,但是效果仍不明顯。致使班級總體成績落后于同級其他班級。而且該生性格內(nèi)向,不愿與同老師進行交流,沉默寡言,課堂上從未發(fā)過言。問原因,不愿和老師作深層次的交流,只是一言不發(fā),而且只要一批評她,就會掉眼淚。所以為了找出問題的癥結,避免她的成績下降,形成不良的學習習慣,我決定進行家訪。家訪情況:到學生家中,家里只有父親一人在家,家長反應較為冷淡:知道小孩很早就是這個毛病但是卻無從下手。就是一個勁的說我們也沒有辦法。但是值得慶幸的是經(jīng)過耐心的交流,說明家訪的來意后,家長終于放下思想包袱于我進行了交談。從家長口中得知,原因可能有幾方面。孩子很內(nèi)向,雖然是女孩子,但是也很好玩,而且具有一定的惰性。孩子回到家后就沉醉在電視中,對其中的情節(jié)津津樂道,但是對學習卻基本只字不提,可能這也是孩子行為反常的原因之一。而且學科中有她并不是很樂學的科目,比如說數(shù)學。學習起來較為吃力,她可能產(chǎn)生了畏難情緒。加上家長工作比較忙,沒有時間輔導孩子學習,在剛剛上學時就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后家長答應我,會積極配合我們老師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主動和孩子多交流,使孩子盡快融入到正常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中去。家訪體會:隨著社會競爭的激烈,學習壓力的增大,許多孩子在生理和心理都存在著一些不可回避的問題,而且短期內(nèi)是無法改變這一社會現(xiàn)狀的。作為教師,不能對孩子的這些問題一味的批評指責接著放任不管。而是應該運用理論知識和實際的經(jīng)驗來解決這些問題。簡而言之,就是要以愛心關懷學生,以細心觀察學生,以耐心教育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盡量幫助其解決問題。我們不能放棄,而要在個方面給她多點鼓勵多點愛。讓她能體會到我的良苦用心,把我當成可以交心的朋友,并愿意讓我?guī)椭叱鲂睦黻幱?,擁有正常孩子的陽光燦爛。

篇四:小學教師家訪日記家訪是一把鑰匙,走入學生家庭,走入學生心靈,打開的是教師、學生、家長間的千千結,架起的是學校溝通的“希望橋”;家訪是一罐蜜汁,凝望家長的笑臉,手與手相牽,雖然累,心里卻甜透了。我的目標是張玉的家。張佳玉一個乖巧的女孩子,但在學校里缺乏自信和活力。來到了張玉的家里,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溫暖舒適的小臥室,在臥室一角擺放著多功能電子琴,書架上滿滿的畫冊,應有盡有的故事書,再加上一家人和睦幸福的微笑,這是多么令人羨慕的一幅畫面呀!再坐下來細細聊,知道了孩子在家的表現(xiàn)及她的愛好、特長,我當即讓拘謹?shù)暮⒆咏o我們表演了一段電子琴演奏,在流動的旋律中,我感受到了那顆可愛的童真童心。一曲演奏完畢,我們報之以熱烈的掌聲。看到孩子露出的害羞又喜悅的笑臉,我想,在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zhì)的同時,我們總是把更多關愛留給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孩子,經(jīng)常對他們進行個別輔導和家訪。但事實告訴我:優(yōu)秀學生同樣期待老師的關愛。這次家訪,我相信我找到了培養(yǎng)她自信心的方法,我也相信內(nèi)向的女孩在夢想的天空一定會飛得更高更遠!夜色漸濃,我們結束了這次家訪,但是留給我們的不僅是對孩子的了解,與家長的溝通,更多的是對如何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的思考。學生是稚嫩的,是需要呵護的。在學校,我們面對幾十個孩子,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