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的談美美的三種態(tài)度的讀后感_第1頁
朱光潛的談美美的三種態(tài)度的讀后感_第2頁
朱光潛的談美美的三種態(tài)度的讀后感_第3頁
朱光潛的談美美的三種態(tài)度的讀后感_第4頁
朱光潛的談美美的三種態(tài)度的讀后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朱光潛的談美美的三種態(tài)度的讀后感朱光潛的談美美的三種態(tài)度的讀后感篇一朱光潛,安徽銅城人,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我國現(xiàn)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主要著作有《文藝心理學》、《悲劇心理學》、《西方美學史》、《給青年的二十封信》、《談修養(yǎng)》、《談美》、《詩論》、《談文學》等。一、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作者在此段中談及人對事物的不同態(tài)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fā)點不同,其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tài)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業(yè)的心態(tài)去看,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tài)去看,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tài)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襯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為而為”的欣賞眼光去看,欣賞的同時也賦予了其畫家內心世界對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東西需要人們用審美的眼光和欣賞的心態(tài)去看去想,如只講實用,那么美是最不實用的經驗。但如果說人類歷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觸動你我心靈深處的唯有那些給予美好情感的藝術作品,無處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閃著光,指引人們的靈魂、凈化人們的思想。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話:“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俗語講:“距離產生美”。其實朱先生在此明確的指出了藝術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lián)想,其狀態(tài)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應該也是其中道理。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設計在其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產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理解,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不同藝術各有其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如同京劇有唱、念、坐、打。相聲有說、學、逗、唱。等其有規(guī)矩的表演方式,是經過人們多年在舞臺上磨礪總結出的表演形式,而這些形式是經過人們運用藝術規(guī)律如夸張、變形等方式,拉開同實際生活的距離,而其內容又不脫離生活。人們對于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感和神秘感,容易從實際生活中的利害關系出發(fā)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鮮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離感就容易產生美感,這也如同《圍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無非是因為有距離,有神秘感而迸發(fā)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三、“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宇宙的人情化這個段落里朱先生引用《莊子。秋水》里的一個小故事說明了人的美感經驗的道理,即:美感經驗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態(tài)的往復回流。人的認知有時是伴隨人的主觀情趣來判斷事物的。那么這種主觀的情趣對事物進行判斷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緒映射到身邊的事物中去。這種移情作用是同美感經驗息息相關的。如同朱先生講到在欣賞古松時,除卻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感還有個人對古松的內心欣賞情趣也會使古松的美感里含有欣賞者的個人認知經驗在里面,這也是人們看到某某事物時會說:我認為如何如何,等等諸如此類的話語。其實人們在對事物賦予個人的某種情趣的定義同時人們也在不經意中模仿著事物本身的一些屬性。也就是說人的美感經驗不是單獨的由事物本身或人的主觀情趣獨立產生,因為事物的物理屬性,因為人的移情作用,兩種屬性的結合造就了人的美感經驗。這就是宇宙的人情化所在吧。四、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美感與快感其實美感和快感無時無刻都沖斥于我們的生活當中,但究其出發(fā)點就又產生了前面朱先生講的不同態(tài)度的問題。美感不是實用主義,是不帶有功利心態(tài)的心理活動,而快感是處于實際應用的目的。如同口渴了喝了水就會產生快感,要解手排泄了也會產生快感,但這些都不會有美感。雕像和英國姑娘一個是雕塑藝術品一個是活生生的人,如果單從實用角度出發(fā)那還是英國姑娘比雕塑似乎更有用。在這里朱先生告訴我們明確美感和快感的不同,對于美的欣賞要不帶功利和實用的心態(tài)去看去理解。朱光潛的談美美的三種態(tài)度的讀后感篇二本以為《談美》會是一本結構松散的散文集,卻沒想到朱光潛先生可以把這么抽象的概念用以類似一篇結構清晰、邏輯嚴謹?shù)恼撐男问匠尸F(xiàn)出來,且語言通俗易懂,對初涉美學的讀者來說十分友好,即便如此,卻依然能感受到文字背后作者深厚的美學、文學、歷史和哲學功底。朱先生先是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對古松的態(tài)度引出了美感的特點,接著指出想要發(fā)現(xiàn)美,就必須要和實際的人生保持一定距離,畢竟太熟悉的事物是很難產生美的。之后又對美感與快感進行了區(qū)分:美感與實用活動無關,快感則起于實際要求的滿足。接下來還對其他關于美的問題進行了論述。但其實全書最打動我的就是一句話,而這句話回答了困惑我很久的一個問題――人類為什么需要藝術?朱先生的答案是:“藝術本來就是彌補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藝術的最高目的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們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之藝術呢?”。不完美是人生的常態(tài),或許就是對不完美的遺憾和對完美的向往,讓人類有了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總是會對美麗的事物發(fā)出贊嘆。人不可能永生,但是一幅好畫、一幅好字、一本好書卻可能流傳千百年。人類喜歡音樂書畫、熱愛創(chuàng)作,或許都是為了撫慰不安的靈魂,能在藝術中找到一份平靜,來以此彌補現(xiàn)實生活中的缺憾的方法。“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這種作品可以是藝術的,也可以不是藝術的。”所以,盡量不要把自己的人生活成無生趣的牢籠,不要去過度追求快感,慢點走,可能反而會更快活出屬于自己的藝術人生。朱光潛的談美美的三種態(tài)度的讀后感篇三美的本質是什么?怎樣認識美?朱光潛先生認為,對于這一問題的解答,是一個關系到能否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解決的美學難題的大問題。這也是這本書的根本問題,到底什么是美學。我通過讀這本書分析出了三個重點問題:1、美學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每個人對美的定義是不同的。2、引入了許多治學的問題和很多怎樣做人的問題。3、美學源自于生活,研究這個方面的美學,要從生活中找到根源。當美學發(fā)展到了21世紀,他并不拘泥于藝術上的美學,而是徹底融入到了我們的生活中,生活中也處處有美學,并且,關注自己心靈,精神成長的人們也越來越關注研究美學。舉個例子,穿衣打扮已經是現(xiàn)代人每天必備的功課了,而房屋裝修更是一門重要的美學學問,比如:歐式概念,田園風格,日式家居以及中西合璧等等。所以美學能為人帶來幸福的生活,它不是實用主義,而是不帶有功利心態(tài)的心理活動,他可以讓人們得到心理上的滿足以及精神上的享受。不僅僅是生活,在《談美》中,作者以親身的經驗,談了許多治學為人的道理,對于怎樣開展治學工作,他教導說:“我們干的是科學工作,是一項必須實事求是,玩不得一點虛假的艱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干擾和阻礙的勇氣?!焙茱@然作者是很重美學這門學問的。其實,做人又何嘗不是一種美學呢?如果一個人能將美學融入到自己的人格,那么他就能內外兼修,他處理問題有瀟灑的風采,研究問題又有嚴謹?shù)膽B(tài)度,這就是紅樓夢中所說的:“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及文章”吧。最后我想提朱光潛先生奉行的“三信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此身應該做而能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當?shù)闷?,不推諉給別人。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該在此時做,不推延給未來。此地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諉到想象中的另一地去做。這是朱光潛先生不尚空談,腳踏實地的治學精神的體現(xiàn)。很值得我們青少年去學習。朱光潛的談美美的三種態(tài)度的讀后感篇四開場白中寫道“我堅信情感比理智更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幾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從怡情養(yǎng)性做起,一定要于飽食暖衣、高官厚祿等等之外,別有較高尚、較純潔的企求。要求人心凈化,先要求人生美化”。這不僅于當時那個“危機存亡的年頭”十分必要,于經濟高速瘋長、心靈霧迷津渡的現(xiàn)代也迫切而有益。唯有“無所為而為”才有可能成就一番真正的成就。偉大的事業(yè)都出于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朱光潛也正是用此情懷才成就了這樣一本雖薄、卻厚重,娓娓道來、耐人尋味的美文。《談美》首先告訴我們對于同樣一件事物,存在實用的、科學的和美感的三種態(tài)度。唯美感的態(tài)度是物我兩忘、非功利的目的,且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才可。其中,美感中常有移情的作用,“所謂美感經驗,其實不過是在聚精會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復回流而已”。之后,文章又說明了美感與快感、與聯(lián)想,與考證、批評與欣賞,與自然的聯(lián)系與差別;說明了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對美的差別與一致;說明了藝術與游戲,創(chuàng)造與情感,格律、模仿對于藝術的意義;說明了天才與靈感、汗水與努力對于藝術的作用。最后,朱光潛強調,盡管處于正名析理期間,開篇便區(qū)別了三種對事物的態(tài)度,但其實“完美的人生見于這(實用、科學、美感)三種活動的平均發(fā)展”,“每一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藝術家,他的生活就是藝術作品”。讓我們知道,藝術人生其實也可以很近、很親切,與你我息息相關。他警醒我們,“世間有兩種人的生活最不藝術,一種是俗人,一種是偽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偽君子則竭力掩蓋本色?!麄兌际巧臋C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