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TJ 08-96-2022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與設計標準_第1頁
DG-TJ 08-96-2022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與設計標準_第2頁
DG-TJ 08-96-2022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與設計標準_第3頁
DG-TJ 08-96-2022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與設計標準_第4頁
DG-TJ 08-96-2022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與設計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上海上海市工程建設規(guī)范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與設計標準Designstandardforat-gradeintersectionsonurbanstreetDG/TJ08—96—2022J10099—2022主編單位:同濟大學上海市公安局交通警察總隊上海市道路運輸事業(yè)發(fā)展中心批準部門:上海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管理委員會施行日期:2022年12月1日上海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管理委員會文件上海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管理委員會關于批準《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與設計標準》為上海市工程建設規(guī)范的通知各有關單位:由同濟大學、上海市公安局交通警察總隊和上海市道路運輸事業(yè)發(fā)展中心主編的《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與設計標準》,經我委審核,現(xiàn)批準為上海市工程建設規(guī)范,統(tǒng)一編號為DG/TJ叉口規(guī)劃與設計規(guī)程》DGJ08—96—2013同時廢止。本標準由上海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同濟大學負責解釋。上海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管理委員會2022年7月20日—1—本標準是根據(jù)上海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管理委員會《關于印發(fā)<2018年上海市工程建設規(guī)范、建筑標準設計編制計劃>的通知》察總隊、上海市道路運輸事業(yè)發(fā)展中心會同有關單位在《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與設計規(guī)程》DGJ08—96—2013基礎上修編完成的。在修編過程中,編制組廣泛參考相關文獻及資料,結合新編置與安裝規(guī)范》GB14886,及現(xiàn)行上海市工程建設規(guī)范《建筑工程交通設計及停車庫(場)設置標準》DG/TJ08—7、《出租汽車站點設置規(guī)范》DG/TJ08—2108,借鑒國內外道路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設計的先進技術,吸收上海市及其他城市實踐經驗等,并充分結合上海城市交通與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特點,對新建、改建及綜合治理型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規(guī)劃與設計等內容進行了整合修訂。隨著近年來城市交通系統(tǒng)功能定位發(fā)生變化,交通系統(tǒng)的規(guī)劃設計理念也需要調整。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作為交通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規(guī)劃設計目標及相關技術方法也在逐漸變化。本次標準修編,便是為適應交通系統(tǒng)功能定位的重新調整。本次修訂主要體現(xiàn)了以下規(guī)劃和設計理念的改變:①服務對象從以往重點關注機動車交通,轉向同時關注非機動車與慢行交通;②將以往道路的功能定位細化拓展為街道類型,即同時關注道路的交通功本次修訂的主要內容包括:在整體結構上,按照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平面交叉口交通組織、平面交叉口設計、平面交叉口交通管—2—理設施及附屬設施設計、平面交叉口交通信號配時設計,以及平面交叉口效益評價的思路,重新劃分了章節(jié)并進行改寫。涉及的內容包括: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方面,增加了密路網條件下規(guī)劃紅線的相關規(guī)定,修訂了行人及非機動車過街設施規(guī)劃的條文;平面交叉口設計方面,更新了平面交叉口布局設計、平面交叉口標志標線設計、平面交叉口附近快速路進出口設計等內容,增加了平面交叉口非交通功能設計的內容;“平面交叉口交通效益評價”一章更名為“平面交叉口效益評價”,增加了交叉口非交通效益評價的內容。修訂后的標準內容包括:總則;術語和符號;一般規(guī)定;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平面交叉口交通組織;平面交叉口設計;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設施及附屬設施設計;平面交叉口交通信號配時設計;平面交叉口效益評價;附錄A—P。各單位及相關人員在執(zhí)行本標準過程中,如有意見和建議,請反饋至上海市交通委員會(地址:上海市世博村路300號1號樓;郵編:200125;E-mail:shjtbiaozhun@126.com),同濟大學(地址:上海市曹安公路4800號;郵編:201804;E-mail:baiyu@),上海市建筑建材業(yè)市場管理總站(地址:上海市小木橋路683號;郵編:200032;E-mail:shgcbz@163.com),以便今后修訂時參考。主編單位:同濟大學上海市公安局交通警察總隊上海市道路運輸事業(yè)發(fā)展中心參編單位: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上海濟安交通工程咨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楊曉光白玉周小鵬劉偉杰汪濤肖濱王寶輝李青馮奇易偉忠朱偉剛徐海濱許儉儉郎益順劉芳—3—王維鳳李翔主要審查人:董明峰徐一峰殷俊畢浩楠錢寅泉涂彭越李朝陽蔡逸峰上海市建筑建材業(yè)市場管理總站—1—1總則 12術語和符號 22.1平面交叉口部分術語 22.2交通信號配時部分術語 72.3符號 83一般規(guī)定 154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 174.1一般規(guī)定 174.2平面交叉口分類及選型 174.3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紅線 194.4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指標 234.5規(guī)劃地塊機動車出入口設置 244.6行人及非機動車過街設施規(guī)劃 254.7公共汽(電)車交通設施規(guī)劃 284.8環(huán)形交叉口規(guī)劃 294.9短間距交叉口規(guī)劃 304.10平面交叉口附近快速路出入口的規(guī)劃布局 315平面交叉口交通組織 335.1一般規(guī)定 335.2信號控制交叉口交通組織 335.3無信號控制交叉口交通組織 345.4環(huán)形交叉口交通組織 356平面交叉口設計 37—2—6.1一般規(guī)定 376.2平面交叉口布局設計 386.3進出口道設計 396.4信號控制交叉口設計 446.5無信號控制交叉口設計 456.6交叉口內部空間渠化設計及交通島設置 466.7公共汽(電)車專用進出口道設計 496.8公交中途站與出租車候車站設計 556.9行人及非機動車過街設計 596.10平面交叉口標線與標志設計 646.11短間距交叉口協(xié)調設計 696.12平面交叉口豎向設計 706.13平面交叉口附近公共交通出入口設計 716.14平面交叉口交通安全設計 716.15平面交叉口無障礙設計 726.16平面交叉口附近快速路進出口設計 736.17平面交叉口靜穩(wěn)化設計 737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設施及附屬設施設計 757.1一般規(guī)定 757.2交通管理設施設計 757.3道路交叉口綠化及附屬設施設計 778平面交叉口交通信號配時設計 798.1定時交通信號配時設計的內容與程序 798.2定時交通信號配時設計的時段劃分 818.3定時交通信號配時設計的設計交通量 818.4交通信號相位設定 828.5信號周期時長 848.6信號配時及綠信比 85—3—8.7最短綠燈時間 858.8服務水平評估 868.9信號配時圖 868.10有軌電車通行的交叉口信號配時 879平面交叉口效益評價 909.1平面交叉口效益評價方法 909.2無信號交叉口服務水平 909.3信號交叉口服務水平 919.4交叉口安全評價 929.5交叉口舒適性評價 93附錄A交叉口設計基本參數(shù)匯總表 95附錄B信號交叉口通行能力與飽和流量 97附錄C讓行標志交叉口通行能力 108附錄D交叉口延誤計算方法 112附錄E信號控制交叉口飽和度計算方法 117附錄F飽和流率(附起動損失時間)現(xiàn)場觀測方法 118附錄G交叉口處人行橫道通行能力 121附錄H交通信號配時設計計算表 126附錄J飽和流量校正系數(shù)表 128附錄K飽和流量與通行能力計算表 130附錄L延誤及服務水平估算表 132附錄M行人與非機動車過街設施附圖 134附錄N公共交通設施附圖 138附錄P平面交叉口安全度計算方法 139本標準用詞說明 140引用標準名錄 141標準上一版編制單位及人員信息 142條文說明 143—4—Contents1Generalprovisions 12Termsandsymbols 22.1Termsforintersection 22.2Termsforsignaltiming 72.3Symbols 83Basicrequirements 154At-gradeintersectionplanning 174.1Generalrequirements 174.2Classificationandtypeselectionofintersections 174.3Planningredlineofintersections 194.4Planningindicesofintersections 234.5Planningaccessofblocks 244.6Planningofcrossingfacilitiesforpedestriansandnon-motorizedvehicles 254.7Planningofbus(trolley)facilities 284.8Roundaboutplanning 294.9Shortdistanceintersectionsplanning 304.10Planningandlayoutofurbanexpresswayrampsaroundtheat-gradeintersections 315Trafficorganizationofintersection 335.1Generalrequirements 335.2Trafficorganizationofsignalizedintersection 33—5—5.3Trafficorganizationofunsignalizedintersection 345.4Trafficorganizationofroundabout 356Intersectiondesign 376.1Generalrequirements 376.2Layoutofintersection 386.3Designofapproaches 396.4Designofsignalizedintersection 446.5Designofunsignalizedintersection 456.6Channelizationanddesignoftrafficislandofintersection 466.7Designofexclusivebus(trolley)laneatintersection 496.8Designofbusstationandtaxirank 556.9Designofcrosswalkforpedestriansandnon-motorizedvehicles 596.10Layoutoftrafficmarkingsandsigns 646.11Coordinationdesignofshortdistanceintersection 696.12Verticaldesignofintersection 706.13Designofpublictransitentrancesneartheintersections 716.14Trafficsafetydesignofintersection 716.15Barrier-freedesignofintersection 726.16Designofexpresswayrampsneartheintersection 736.17Trafficcalmingdesignofintersection 737Designoftrafficcontrolfacilitiesandsubsidiaryfacilities 75—6—7.1Generalrequirements 757.2Designoftrafficmanagementfacilities 757.3Designofsubsidiaryfacilitiesandroadgreening 778Designoftrafficsignalplan 798.1Contentsandflowchartforfixed-timetrafficsignalplandesign 798.2Stagesforfixed-timetrafficsignalplandesign 818.3Designtrafficvolumeforfixed-timetrafficsignalplan 818.4Signalphasesdesign 828.5Cyclelength 848.6Signaltimingandgreensplit 858.7Minimumgreentime 858.8Evaluationoflevelofservice 868.9Signalplandiagram 868.10Signaldesignforintersectionswithtramspassingthrough 879Performanceevaluationofintersection 909.1Evaluationmethodsforperformanceofintersection 909.2Levelofserviceofunsignalizedintersection 909.3Levelofserviceofsignalizedintersection 919.4Securityevaluationofintersection 929.5Comfortevaluationofintersection 93AppendixASummaryofbasicparameters 95AppendixBCapacityandsaturationflowofsignalizedintersection 97AppendixCCapacityofyieldsignintersection 108—7—AppendixDMethodsforcalculatingintersectiondelay 112AppendixEMethodforcalculatingdegreeofsaturationofsignalizedintersection 117AppendixFMethodsforfieldobservatingofsaturationflowrate(withtime-lossofstarting) 118AppendixGCapacityofpedestraincrosswalkatintersection 121AppendixHTableforsignalplandesign 126AppendixJTableforadjustingcoefficientsofsaturationflow 128AppendixKTableforcalculationofsaturationflowandcapacity 130AppendixLTableforestimationofdelayandlevelofservice 132AppendixMLayoutofpedestrianandbicyclecrossingfacilitiesatintersection 134AppendixNLayoutofpublictransitfacilities 138AppendixPMethodforintersectionsecurityevaluation 139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 140Listofquotedstandards 141Standard-settingunitsandpersonnelofthepreviousversion 142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43—1—1總則1.0.1為科學、合理地規(guī)劃和設計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使之達到技術先進、安全高效、經濟適用的目的,特制定本標準。1.0.2本標準適用于城市新建與改建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規(guī)劃、設計和原有道路平面交叉口的治理設計。1新建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規(guī)劃和設計必須按照本標準的規(guī)定執(zhí)行。2改建平面交叉口的規(guī)劃和設計,應符合本標準規(guī)定的基本要求。3改善原有平面交叉口、進行綜合治理設計,受具體條件限制,個別標準達不到本標準規(guī)定時,經技術經濟分析,可作合理調整。1.0.3平面交叉口應按照城市規(guī)劃確定的相交道路、類別等進行規(guī)劃與設計;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和設計方案應綜合考慮各種交通流量和流向的交通需求、交通環(huán)境、交通組織、用地面積與投資水平等技術、經濟因素。1.0.4平面交叉口的規(guī)劃和設計,除應符合本標準外,尚應符合國家、行業(yè)和本市現(xiàn)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2術語和符號2.1平面交叉口部分術語2.1.1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與設計范圍及各要素名稱(圖2.1.11、圖2.1.12)。圖2.1.11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設計范圍及各設計要素示例注:本圖為設計要素匯總示例,不能作為實際設計方案參考?!?—圖2.1.12進出口道無展寬的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與設計范圍2.1.2交通功能trafficfunction交通設施在交通系統(tǒng)中所承擔的作用,以及對出行者所能提供的交通服務。2.1.3非交通功能non-trafficfunction交通設施所承擔的“為居民日?;顒犹峁┛臻g”的功能,如休2.1.4公共通道publicaccess區(qū)域內部為行人與非機動車提供優(yōu)先通行服務,并使區(qū)域內到發(fā)或進出車輛能與主、次干路和支路相連通,具服務功能,兼具以“達”為主的公共道路空間。以服務周邊居主要功能。2.1.5商業(yè)街道commerceservicestreet街道沿線以中小規(guī)模零售、餐飲等商業(yè)為主,具有一定服務能級或業(yè)態(tài)特色的街道。其中,服務范圍是地區(qū)及以上規(guī)模、業(yè)—4—態(tài)較為綜合的商業(yè)街為綜合商業(yè)街道,餐飲、專業(yè)零售等單一業(yè)態(tài)的商業(yè)街為特色商業(yè)街道。2.1.6生活服務街道livelihoodservicestreet街道沿線以服務本地居民的生活服務型商業(yè)(便利店、理發(fā)店、干洗店等)、中小規(guī)模零售、餐飲等商業(yè)以及公共服務設施(社區(qū)診所、社區(qū)活動中心等)為主的街道。2.1.7景觀休閑街道landscape-relaxingservicestreet濱水、景觀及歷史風貌特色突出、沿線設置集中成規(guī)模休閑活動設施的街道。2.1.8交通性街道trafficservicestreet以非開放式界面為主,交通性功能較強的街道。2.1.9綜合性街道integratedservicestreet街道功能與界面類型混雜程度較高,或兼有兩種以上類型特征的街道。2.1.10交通組織trafficorganization交通組織是為提高道路交通運輸效率和確保道路交通安全所采取的各種措施的總和,包含宏觀的道路系統(tǒng)整體交通組織和微觀的交叉口交通組織兩個層面的含義。宏觀層面的交通組織指的是在一定范圍內,規(guī)定各類道路上各種交通方式在空間與時間上的協(xié)調關系、使各種交通方式在道路系統(tǒng)中能有序通行的交通運行方案;微觀層面的交通組織是指在交叉口可通行的空間與時間范圍內,安排組織從各方面匯集到交叉口的各種交通流有序地向各個方向疏散,以保障人流和車流安全、高效地通過交叉口的交通運行方案。2.1.11渠化設計channelizationdesign以消除平面交叉口各向交通流間的相互干擾、使交通流順暢和安全為目的,運用標線、標志或實體設施對交通流按流向作分流和導向設計,設計內容包括車道功能劃分、導向標線或導向島等?!?—2.1.12交通靜穩(wěn)化設計trafficcalming利用物理設施(道路設施)與管理措施,對機動車行車速度和交通量進行控制,減少道路交通對附近居民生活的負面影響。2.1.13快速公共交通busrapidtransit(BRT)運用大容量公共交通車輛和先進控制與運營管理系統(tǒng),在專用車道上運行,具有運量大、運行速度快等特性的公共交通方式。2.1.14中運量公共交通medium-capacitytransit介于地鐵和常規(guī)公交之間,運能為0.5萬~3萬人次/小時的公共交通方式,主要包括現(xiàn)代有軌電車、快速公交和中低速磁浮等交通方式。2.1.15信號控制交叉口signalizedintersection用交通信號燈組織指揮沖突交通流運行次序的平面交叉口。2.1.16無信號控制交叉口unsignalizedintersection不用交通信號燈,而用交通標志、標線或僅根據(jù)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對通行權的規(guī)定,組織相沖突交通流運行次序的平面交叉口。2.1.17減速讓行標志交叉口yieldsignintersection用減速讓行標志來組織分配沖突交通流的通行權,規(guī)定相對次要道路車輛在進入交叉口前必須減速、讓主要道路車輛先行,確認安全后方可通行的交叉口。2.1.18停車讓行標志交叉口stopsignintersection用停車讓行標志來組織分配沖突交通流的通行權,規(guī)定相對次要道路車輛在進入交叉口前必須停車瞭望,確認安全后方可通行的交叉口。2.1.19全無管制交叉口uncontrolledintersection沒有任何管制措施,各流向的交通流按道路交通安全法規(guī)定的先后通行次序通行的平面交叉口。2.1.20進口道approach平面交叉口上,車輛從上游路段駛入交叉口的一段車行道。—6—2.1.21出口道exit平面交叉口上,車輛從交叉口駛入下游路段行道。2.1.22交通島trafficisland為渠化、分隔交通流和提供行人、非機動車過街駐足而設置在路面上的各種島狀設施。一般用混凝土圍砌成高出路面的構筑物,也可用標線在路面上畫出島狀空間。按其功能可區(qū)分為導2.1.23多桿合一intergratedmarkedpost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交通信號燈桿、道路標志桿等市政設施進行整合,合并到一個或少數(shù)設施桿上。2.1.24高峰小時周期平均到達交通量averagearrivingvolumepercycleduringthepeakhour早高峰小時或晚高峰小時內,所有信號周期到達車輛數(shù)的平均值。2.1.25公交車輛到站頻率frequencyofbusarrivingatstop單位時間內公共汽(電)車到達車站的平均車輛數(shù),是確定公交車站站臺長度和線路容量的參數(shù),一般可選用公交高峰時段(15min)的到站頻率進行設計。2.1.26非機動車左轉二次過街left-turnbicyclecrossingintersectionintwosta非機動車左轉車輛,由進口道流入交叉口后,在靠近對向進口道人行橫道及右側相鄰道路非機動車進口道前方適當位置等候,待相鄰進口道非機動車獲得通行權時再通過交叉口的通行方式,有利于提高交叉口的交通安全性和秩序。2.1.27行人非機動車一體化通行pedestrianandbicycle在交叉口范圍內,行人與非機動車采用相同的過街組織方式,且人行道與非機動車道的標高相同?!?—2.1.28基本飽和流量basicsaturationflow理想條件下,一條進口車道上單位綠燈時間內所能通過的汽車車輛數(shù),一般以pcu/h為單位;或單位寬度上單位綠燈時間內所能通過的非機動車車輛數(shù),一般以輛/(m·h)為單位;或單位寬度上單位綠燈時間內所能通過的人數(shù),一般以人/(m·h)為單位?;撅柡土髁拷浉鞣N影響因素修正后的飽和流量。2.1.30慢行交通non-motorizedtraffic非機動車、步行等交通方式的合稱。2.1.31有效寬度effectivewidth人行道實際可供行人利用的寬度。有效寬度等于人行道設計寬度減去路緣帶、綠化帶等設施占用的寬度及相對應的緩沖寬度,以及人行道邊緣的建筑物邊線的緩沖寬度。2.2交通信號配時部分術語2.2.1信號周期cycle交通信號燈各燈色顯示的一個完整過程。2.2.2信號周期時長lengthofcycle信號完成一個周期所需的時間,以秒為單位。2.2.3信號相位signalphase交通信號輪流給各方向的車輛或非機動車或行人分配通行權的信號顯示。2.2.4綠燈間隔時間greeninterval上一信號相位綠燈結束到下一信號相位綠燈啟亮之間的時間間隔,以秒為單位。2.2.5信號損失時間losttime未能供交通流通行使用的時間,以秒為單位?!?—2.2.6紅、綠燈時長redtime,greentime2.2.7有效綠燈時長effectivegreentime在給定相位中,獲得通行權的車輛或非機動車或行人能夠有效通行的時間。2.2.8綠信比split有效綠燈時長與周期時長之比。2.2.9有效紅燈時長effectiveredtime有效禁止交通流通行的持續(xù)時間。2.2.10流量比flowratio信號配時設計交通量與規(guī)劃(設計)飽和流率之比。2.2.11總流量比totalflowratio組成周期的全部信號相位的各個最大流量比之和。2.3符號A—黃燈時長;B—非機動車流量;b—人行橫道長度;bl—前后行人間距;bTS———紅燈期到達停在停車線前排隊的直行非機動車的交通量;bTD———綠燈期到達接在排隊非機動車后直接連續(xù)駛出停車線的直行非機動車交通量;C0—最佳周期時長;CAP—通行能力;—9—CAPi—第ii類車道組通行能力;CAPL—左轉專用車道通行能力;CAPLR—左右合用車道通行能力;CAPR—右轉專用車道通行能力;CAPT—直行車道通行能力;CAPTL—直左合用車道通行能力;CAPTLR—直左右合用車道通行能力;CAPTR—直右合用車道通行能力;CAPg—低優(yōu)先級車流的基本通行能力;d—每車平均控制延誤;dA—進口道A的平均信控延誤;di—進口道A中第i條車道的平均信控延誤;dI—交叉口每車的平均信控延誤;d1—均勻延誤;d2—隨機到達附加延誤;d3—初始排隊附加延誤;ds—飽和延誤;du—不飽和延誤;e—單個交叉口信號控制類型校正系數(shù);fa—綠燈期車流到達率校正系數(shù);fb—非機動車影響校正系數(shù);fL—左轉校正系數(shù);fg—坡度及大車校正系數(shù);fLR—左右合流校正系數(shù);fp—行人影響校正系數(shù);fpb—行人或非機動車影響校正系數(shù);fr—轉彎半徑校正系數(shù);fS—短車道相鄰車道校正系數(shù);fTL—直左合流校正系數(shù);—10—fTR—直右合流校正系數(shù);fW—車道寬度校正系數(shù);fx—專用車道短車道校正系數(shù);G—道路縱坡坡度;Ge—每周期的總有效綠燈時間;ge—有效綠燈時長;gej—第j相位的有效綠燈時間;gj—第j相位的實際顯示綠燈時間;gmin—最短綠燈時間;gp—過街行人消耗綠燈時間;HV—大車率;hd—駛離車頭時距;i—進口道的各條車道;I—綠燈間隔時間;I0—交叉口的交通關聯(lián)度指數(shù);j—一個周期內的相位數(shù);k—一個周期內的綠燈間隔數(shù);KL—合用車道中的左轉系數(shù);KR—合用車道中的右轉系數(shù);l行人損失時間;la—行人與右轉車輛間最小安全距離;lb—公共汽(電)車車輛長度;Ld—進口道展寬漸變段長度;ld'—出口道展寬漸變段長度;lj—第j相位起動損失時間;ls—進口道展寬段長度或小型車的長度;lv—換算車輛長度;lm—港灣式公交停靠站長度或中型車長度;L—信號總損失時間;La—進口道長度;Lb—站臺長度;m—周期內到達行人均值;N—高峰15min每一信號周期的左/右轉車的平均排隊車輛數(shù);n公交中途站同時??抗卉囕v數(shù)或路段單向車道數(shù);pf—右轉綠燈時間中,因過街行人干擾,右轉車降低率;(PHF)mn———配時時段中,進口道m(xù)、流向n的高峰小時系數(shù);qA—進口道A高峰15min交通流率;qd—設計交通量;qd配時時段中,進口道m(xù)、流向n的設計交通量;mnqi—進口道A中第i條車道的小時交通量換算為其中高峰15min的交通流率;EQ\*jc3\*hps20\o\al(\s\up2147483646('),L)qT0—對向直行車流量;EQ\*jc3\*hps20\o\al(\s\up2147483646('),T)Q—高峰小時交通量;Qmn—配時時段中,進口道m(xù)、流向n的高峰小時交通量;Q15mn—配時時段中,進口道m(xù)、流向n的高峰小時中最高15min的流率;Rp—車流成隊率;Sbi———第i條進口車道的基本飽和流量;SbL———左轉專用車道有專用相位時的基本飽和流量;Sd—設計飽和流量;Si———第i條進口車道的飽和流量;STS———紅燈期到達排隊非機動車綠初駛出停車線的飽和流量;STD———綠燈期到達直接駛出停車線非機動車的飽和流量;—13—s2—周期到達行人數(shù)的方差;T—分析時段的持續(xù)時長;t—制動反應時間;tb—兩輛右轉非機動車同時駛過人行橫道的時間;tr—一輛右轉車占用一條人行道的時間;ts—車輛制動時間或服務時間;tT—直行非機動車綠初駛出停車線所占用的時間;tu—在T中積余車輛的持續(xù)時間;Δt0—臨界空檔;Δtf—低優(yōu)先級車流平均跟駛穿越空檔;ua—車輛在進口道上的行駛車速;Vi—第i類車道組校正交通量;Vp—行人過街步速;Vr—右轉車輛通過人行橫道時的車速;vx—流向x的交通流率;W—車道寬度;Wb—非機動車道寬度;W0—右轉專用車道加寬后的寬度;Δw—展寬車道橫向偏移量;x—飽和度或利用程度;Xc—交叉口關鍵飽和度;Xi—車道組i的飽和度;y—流量比;yj—第j相位的流量比;Y—組成周期的全部信號相位的各個最大流量比y值之和;z—停車線到沖突點的距離;α—車輛干擾行人折減系數(shù);α1—右轉機動車折減系數(shù);βb—非機動車左轉率;λ—綠信比;λi———第i條進口車道所屬信號相位的綠信比;λj———第j相位的綠信比。3一般規(guī)定3.0.1平面交叉口應按遠景20年交通需求一次性規(guī)劃,并根據(jù)該交叉口所處地理位置、土地取得條件以及該交叉口屬新建、改建還是治理等條件,一次實施規(guī)劃或分步實施規(guī)劃。交叉口設計年限應與城市道路的設計年限一致。組成交叉口的各條道路等級不同時,以等級較高道路的設計年限為準。3.0.2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與設計必須貫徹以人為本和因地制宜的宗旨,遵循保障安全、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土地資源的原則。3.0.3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規(guī)劃和設計應執(zhí)行“公交優(yōu)先”的方針,改善公共汽(電)車的站點設置,方便乘客換乘,并減少其對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響。3.0.4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規(guī)劃和設計應體現(xiàn)“倡導綠色出行,重視慢行交通”的原則,保障行人和非機動車的安全與通行便利,妥善處理機動車和慢行交通的沖突,減少其相互干擾。3.0.5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應按照城市規(guī)劃確定的相交道路類別與街道功能定位進行規(guī)劃與設計,并應綜合考慮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等所有交通對象的交通出行需求、交通環(huán)境、交通組織、用地面積與投資水平等技術經濟因素。3.0.6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應妥善考慮無障礙設計,以保證行動不便者的出行服務需求。3.0.7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和設計,在保障行人等候及通行空間的前提下,宜使進口道通行能力與其上游路段及出口道通行能力相匹配,出口道通行能力與其下游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并注意與相鄰交叉口之間的控制協(xié)調。3.0.8新建平面交叉口進口道車道及渠化設計應根據(jù)其各流向流量及相交道路類別確定進口道車道數(shù)、劃分車道功能,并做渠化設計。3.0.9改建平面交叉口的設計,應在分析現(xiàn)狀交通問題的基礎上,按遠景交通需求做出改建方案,并宜把畸形交叉口改為正規(guī)交叉口。3.0.10治理平面交叉口的設計,應在原交叉口的平面布局和現(xiàn)狀交通流量的基礎上,調整交叉口的渠化設計、信號燈的配時和相位以及其他交通設施,以改善交叉口的安全性,并提高通行效率。3.0.11平面交叉口幾何設計必須與其控制類型、信號方案及交通標志、標線等管理設施設計同步進行;對于信號控制交叉口,應給出信號相位、相序基本方案。3.0.12新建、改建平面交叉口渠化與交通信號配時設計,應根據(jù)預測通行時的交通需求先做一試行方案,在試用階段做定期“跟蹤”觀察后,再根據(jù)各進口道實際的流向、流量調整設計,確定適用方案。3.0.13道路平均間距小于200m的路網區(qū)域應結合實際交通需求與道路功能定位進行區(qū)域交通組織設計,區(qū)域內的交叉口也應配套區(qū)域交通組織設計進行相應的渠化設計、信號配時和協(xié)調控制等。3.0.14平面交叉口范圍內的平面與豎向線形應平緩,滿足交通安全、通暢行駛的要求,并應協(xié)調地下管線與地上設施。3.0.15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交通設計基本流程應分為準備工作階3.0.16新建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和設計基本參數(shù)包括道路等級、街可按本標準附錄A表A.0.1要求的內容進行調查。3.0.17改建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和設計基本參數(shù)包括分流向、車種及慢行交通的小時交通量、交通事故狀況、道路現(xiàn)狀、公交設施分布等,可按本標準附錄A表A.0.2要求的內容進行調查。4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4.1一般規(guī)定4.1.1主干路沿線的平面交叉口間距不宜小于500m,次干路沿線的平面交叉口間距不宜小于300m。路網系統(tǒng)規(guī)劃形成的短間距交叉口,應整體進行交通管理與控制。4.1.2新建道路交通網規(guī)劃中,干路交叉口不應出現(xiàn)超過4條進口道的多路交叉口、錯位交叉口、畸形交叉口,相交道路的交角不宜小于70°,地形條件特殊困難時,不應小于45°。4.1.3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應避免異形交叉和多路交叉,因特殊條件難以避免時,應開展交通組織和工程方案優(yōu)化研究。4.1.4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范圍應包括構成該平面交叉口各條道路的相交部分和進口道、出口道及其向外延伸10m~30m的路段所共同圍成的空間。規(guī)劃范圍可根據(jù)所需交通設施及交通組織方案的要求適當擴大。4.1.5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設計中,應對交叉口規(guī)劃范圍內道路及相交道路的進口道、出口道各組成部分作整體規(guī)劃,并考慮慢行交通設施及無障礙交通設施的連續(xù)性。4.1.6道路專項規(guī)劃或控詳規(guī)劃應確定平面交叉口的道路紅線;在交叉口規(guī)劃設計時必須調整的,應按相關程序進行規(guī)劃調整。4.2平面交叉口分類及選型4.2.1平面交叉口分類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根據(jù)平面交叉口相交道路的道路等級進行分類,按主干口、支支交叉口、支公共交叉口、公共公共交叉口為主的9面交叉口。2根據(jù)平面交叉口相交道路的街道功能進行分類,按商業(yè)街道、生活服務街道、景觀休閑街道、交通性街道4類街道,相交形成10類平面交叉口,見表4.2.1。表4.2.1平面交叉口按相交街道類型分類相交街道商業(yè)街道生活服務街道景觀休閑街道交通性街道商業(yè)街道商業(yè)交叉口 生活服務街道生商交叉口生活服務交叉口——景觀休閑街道景商交叉口景生交叉口景觀休閑交叉口—交通性街道交商交叉口交生交叉口交景交叉口交通性交叉口3根據(jù)平面交叉口交通管控方式,可分為信號控制交叉口(A類)、無信號控制交叉口(B類)和環(huán)形交叉口(C類)3種控制形式。其中,無信號控制交叉口可分為低等級道路只允許右轉通行交叉口(B1類)、減速讓行或停車讓行交叉口(B2類),以及全無管制交叉口(B3類)3類。4.2.2平面交叉口控制類型確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滿足安全、舒適、通達、節(jié)約用地及生活服務功能的要求。2平面交叉口控制類型根據(jù)不同道路等級或街道類型應按表4.2.21和表4.2.22的規(guī)定選擇。優(yōu)先按照道路等級選擇平面交叉口交通管控方式。表4.2.21按道路等級選擇控制方式相交道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公共通道主干路A次干路AA支路A、B1AA、B2、B3—公共通道—A、B1A、B2B3表4.2.22按街道類型選擇控制方式相交街道商業(yè)街道生活服務街道景觀休閑街道交通性街道商業(yè)街道A、B2、B3 生活服務街道A、B2、B3A、B2、B3 景觀休閑街道A、B2、B3 交通性街道A、B1、B2A、B1、B2A、B1、B2A注:1應避免公共通道與主干路相交,確實無法避免時可按B1類交叉口規(guī)劃。2T形交叉口不宜設置為環(huán)形交叉口。3規(guī)劃新建交叉口時可先根據(jù)規(guī)劃道路等級明確交叉口選型,工程方案設計時再結合實際街道服務功能進行優(yōu)化調整。4.2.3在交通強度較低的地區(qū),支路和支路以下等級道路相交的交叉口,可規(guī)劃平面環(huán)形交叉口?;趨^(qū)域的交通組織規(guī)劃,可設置必要的(時段性或永久性)禁行機動車或非機動車交叉口,或純步行交叉口。4.3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紅線4.3.1平面交叉口紅線規(guī)劃階段,應落實上位規(guī)劃確定的交叉口紅線規(guī)劃內容,且宜同步開展交通專項規(guī)劃,結合道路交通工程設計和城市街區(qū)設計,進行平面交叉口方案論證和紅線設計,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20—1交叉口平面規(guī)劃時,應檢驗確定的交叉口轉角部分的安全視距三角形限界。2交叉口規(guī)劃紅線范圍內的高架路、立交橋或人行天橋橋墩臺階及隧道進出口等,可能遮擋駕車視線的構筑物應做安全視距分析。3規(guī)劃紅線在滿足進、出口車道數(shù)等總寬的要求下,宜兩側對稱布置。4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設計時,應考慮與相鄰地塊的建筑退界空間進行方案的整體規(guī)劃和設計。4.3.2平面交叉口轉角處的道路紅線應為圓曲線,不同等級道路交叉口圓曲線半徑推薦值見表4.3.2。鈍角處圓曲線半徑取較大值,銳角處圓曲線半徑可適當減小,以切點對稱為宜。表4.3.2平面交叉口轉角處道路紅線圓曲線半徑推薦值(m)道路等級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主干路20——次干路1510~15 支路10~1510≤104.3.3平面交叉口轉角路緣石確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平面交叉口轉角處路緣石宜為圓曲線,最小半徑宜按表4.3.3的規(guī)定確定。交叉口轉角路緣石轉彎半徑宜小于或等于15m,大客車、公交車或貨車通行比例較高的交叉口可適當放寬至20m。當平面交叉口為非機動車專用路交叉口時,路緣石轉彎半徑可取5m~8m。2在支路及公共通道交叉口、短間距交叉口,轉角處路緣石轉彎半徑在合理情況下宜盡量取最小值以降低行車速度、保障慢行交通安全,轉角處紅線至路緣間空間應保障慢行交通的過街等候空間和設置必要的交通設施?!?1—表4.3.3交叉口轉角路緣石轉彎最小半徑(m)右轉彎設計車速(km/h)3025201510不通行大客車無非機動車道20~2515~2010~15105~8有非機動車道20~2515~2010~158~105~10通行大客車無非機動車道25~3020~2515~2010~1510~15有非機動車道25~3020~2515~2015~2013~154.3.4新建、改建交叉口,進、出口道規(guī)劃紅線應按交通需求考慮車道寬度和車道數(shù)量、公交車站設置、人行過街設施等空間需求,明確紅線寬度,必要時應進行道路紅線拓寬。4.3.5平面交叉口進口道紅線展寬、車道寬度及展寬段長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新建、改建交叉口,應對進口道規(guī)劃紅線拓展寬度并按下式確定展寬寬度。路段上規(guī)劃有路緣帶和分隔帶時,進口道規(guī)劃紅線拓展寬度應扣除路緣帶和分隔帶可用于進口道展寬的寬度。W1=r×W2×n(4.3.5)式中:W1———進口道規(guī)劃紅線展寬寬度(m),以0.5m為單位向上取整;W2———路段平均一條車道規(guī)劃寬度(m);r———進口道展寬系數(shù),按表4.3.5取值;n路段單向車道數(shù)。表4.3.5進口道展寬系數(shù)路段平均一條車道規(guī)劃寬度(m)3.003.253.503.75展寬系數(shù)r1.000.850.710.602治理交叉口進口道展寬段的寬度,應根據(jù)實測各交通流向的早晚高峰小時交通量的最大值及可實施的治理條件確定。3進口道規(guī)劃設置公交港灣式車站時,進口道規(guī)劃紅線展寬寬度應在本條第1款規(guī)定的基礎上再增加3m。—22—4進、出口道部位機動車道總寬度大于16m時,規(guī)劃人行過街橫道應設置行人過街中央安全島,進口道規(guī)劃紅線展寬寬度必須在本條第1款規(guī)定的基礎上再增加2m。4.3.6平面交叉口出口道紅線展寬、車道寬度及展寬段長度應按表4.3.6確定,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表4.3.6平面交叉口進口道展寬段及展寬漸變段的長度(m)交叉口展寬段長度展寬漸變段長度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80~120——30~50——70~10050~7020~4020~4050~70 30~4020~3015~30次次 50~70 20~30 次支—40~6020~40—20~3015~30注:1進口道規(guī)劃設置公交港灣式車站時,交叉口進口道展寬段還應加上公交港灣式車站所需的長度。2相鄰兩交叉口間的展寬段和漸變段長度之和接近或超過交叉口間距時,應符合本標準第4.10節(jié)的規(guī)定。3本表要求適用于交通性街道,非交通性街道可根據(jù)實際服務需求在此要求上進行調整。1新建平面交叉口出口道規(guī)劃設有公交港灣式車站時,應預留3m車站空間;上游進口道規(guī)劃設有右轉專用車道時,應相應增加右轉出口道車道數(shù)。2出口道展寬段長度,主干路不應小于60m;次干路不應小于45m;支路若需展寬,其長度不應小于30m。展寬段設有公交港灣式車站時,展寬段長度還應滿足車站設置所需的長度并保證15m~20m的展寬漸變段長度。3改建、治理平面交叉口出口道規(guī)劃紅線的展寬寬度、展寬段長度和展寬漸變段長度,可根據(jù)具體情況確定。4.3.7平面交叉口進出口道增加機動車車道的同時,不應影響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的有效通行寬度。—23—4.4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指標4.4.1平面交叉口機動車設計車速應按規(guī)劃交叉口類型及其不同部位確定,并應符合表4.4.1的規(guī)定。表4.4.1平面交叉口機動車設計車速(km/h)部位設計車速進口道直行車道進口道左轉車道進口道右轉車道無轉角島式渠化不大于20km/h轉角島式渠化不大于30km/h注:1Vd為道路設計車速,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guī)范》CJJ37的有關規(guī)定。2平面交叉口進口道共用車道的設計車速應按相應的轉彎車道選取。4.4.2平面交叉口行人過街設計步速應為1.0m/s。4.4.3平面交叉口機動車與非機動車規(guī)劃交通量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機動車交通量應區(qū)分直行及左、右轉交通到達量;在確定渠化及信號相位方案時,應采用道路通車期信號配時2確定平面交叉口進口道間斷交通流規(guī)劃交通量時,應把各種類型的車數(shù)折算成當量小汽車,車型折算系數(shù)應按表4.4.3的規(guī)定選用。表4.4.3車型折算系數(shù)車型小型車中型車大型車特大型車折算系數(shù)1.0注:小型車指車長小于或等于6m的車輛,中型車指車長大于6m且小于或等于12m的車輛,大型車指車長大于12m且小于或等于18m的車輛,特大型車指車長大于18m的車輛?!?4—4.4.4行人規(guī)劃交通量應采用高峰小時內的信號周期平均行人到達量。無行人到達量數(shù)據(jù)時,可按類似規(guī)模和區(qū)位的交叉口確定。4.4.5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通行能力應按本標準附錄B、附錄C的規(guī)定確定。4.4.6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規(guī)劃車型應與城市道路規(guī)劃車型一致。4.4.7城市道路交叉口范圍內的規(guī)劃最小凈高應與道路規(guī)劃最GB55011的規(guī)定。4.5規(guī)劃地塊機動車出入口設置4.5.1道路外側地塊機動車出入口規(guī)劃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道路外側地塊機動車出入口不得規(guī)劃在新建交叉口范圍內,應設置在支路或專為地塊集散車輛所建的內部道路上。2改建、治理交叉口規(guī)劃,道路外側規(guī)劃地塊機動車出入口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設在交叉口規(guī)劃范圍之外的路段上。如受地形條件限制確需在交叉口展寬段和展寬漸變段范圍內設置出入口時,主干路上距離平面交叉口不應小于80m或設在地塊離開交叉口的最遠端;次干路上距離平面交叉口不應小于50m或設在地塊離開交叉口的最遠端;支路上距離與干路相交的平面交叉口不宜小于30m,距離與支路相交的平面交叉口不宜小于20m。2)在T形交叉口處設置地塊機動車出入口時,對向道路小于雙向4車道,機動車出入口宜正對對向道路設置,避免錯位,并納入交叉口渠化設計及信號控制管理;對向道路大于或等于4車道時,不宜正對設置機動車出—25—入口。3)地塊若能夠在次干路、支路上開口,嚴禁在主干路交叉口規(guī)劃范圍內設置開口。4)干路上道路外側規(guī)劃地塊機動車出入口的進出交通組織應采用右進右出的交通組織方案。4.6行人及非機動車過街設施規(guī)劃4.6.1平面交叉口行人過街設施規(guī)劃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交叉口行人過街設施規(guī)劃必須保障行人過街的安全與適當?shù)谋憬?并應符合無障礙通道要求。2城市道路交叉口均應規(guī)劃設置行人過街設施,其總體布局應符合城市道路網規(guī)劃、非機動車和行人系統(tǒng)規(guī)劃,并與交叉口的幾何特征、人流車流特征、微觀交通組織方式等相協(xié)調。3行人過街方式的選擇應根據(jù)道路的功能性質、交叉口類型、交通控制方式及地形條件等因素確定;宜優(yōu)先選用平面過街方式。4交叉口行人過街設施位置的選擇,應滿足交叉口周圍公共汽車站、軌道交通車站、商業(yè)網點等人流安全集散的要求。5立體過街設施在滿足基本功能的基礎上,其跨徑、凈高等應按道路遠期規(guī)劃橫斷面確定,自動扶梯的設置可按本市相關文件要求執(zhí)行。6交叉口過街設施應設置必要的引導標志和安全設施。7平面交叉口范圍內的人行道寬度不宜小于路段上人行道的要求寬度。4.6.2立體過街設施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當行人需要穿越快速路或鐵路時,應按照現(xiàn)行國家標準《城市道路交叉口規(guī)劃規(guī)范》GB50647的規(guī)定設置立體過街設施?!?6—2城市商業(yè)密集區(qū)、文體場館、軌道交通車站附近的平面交叉口,可設置與周圍建筑物直接連通的立體過街設施;在學校、醫(yī)院等其他有特殊要求的地方,可規(guī)劃設置立體過街設施;在商業(yè)服務集中區(qū)或有特殊人行步道規(guī)劃時,可設置獨立的行人走廊或活動層,并直接與周邊建筑人流進出口連接;在必須規(guī)劃設置的立體過街設施上,應設置自動扶梯或預留自動扶梯的位置,并應設置無障礙通道。3人行天橋或地下通道的選擇,應綜合過街功能、地下水投資等,進行技術、經濟、社會效益等綜合比較后確定。4人行天橋或地下通道的梯段或坡道占用人行道寬度時,應局部拓寬人行道,人行道的寬度不應小于原有寬度或不小于3m。5主干路及次干路(進口道單向3車道以上,且無中央分隔帶的道路)的行人過街設施,視與行人流向相交的機動車高峰小時飽和度、行人等待時間而定。當機動車高峰小時飽和度大于0.95,且行人等待時間大于80s時,宜設置行人過街天橋或地道。6立體過街設施的設置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城市人行天橋與人行地道技術規(guī)范》CJJ69的規(guī)定。4.6.3行人過街安全島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人行過街橫道(不包括非機動車道)長度超過16m時,應按照現(xiàn)行國家標準《城市道路交叉口規(guī)劃規(guī)范》GB50647的規(guī)定在人行橫道中央規(guī)劃設置行人過街安全島,行人過街安全島的寬度不應小于2.0m,困難情況下不小于1.5m。2居住區(qū)附近或商業(yè)區(qū)附近行人流量較大的平面交叉口,當機動車進出口道總數(shù)大于或等于3條時,宜設置行人過街安全島。3有中央分隔帶的道路,必須利用中央分隔帶設置行人過街安全島;無中央分隔帶的道路,可根據(jù)下列情況采取相應的措—27—施增設行人過街安全島:1)有轉角交通島的交叉口,可減窄交通島0.75m~1.0m設置行人過街安全島,如本標準附錄M圖M3a所示。2)無轉角交通島的交叉口,可利用轉角曲線范圍內的擴展空間設置行人過街安全島,如本標準附錄M圖M3b所示。3)當人行橫道設在直線段范圍內時,可減窄進出口車道的寬度設置行人過街安全島,如本標準附錄M圖M3c所示。4交叉口道路中央分隔帶設置過街安全島時,安全島島頭應進行物理隔離并增加警示設施,禁止機動車在此掉頭,禁止設4.6.4當城市道路交叉口非機動車交通流量較大或路段上機動車與非機動車之間有隔離設施時,應在交叉口設置獨立的非機動車進出口道,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道間應設置實體分隔設施。4.6.5路段上機動車非機動車混行的道路,其沿線平面交叉口應進行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渠化設計,進出口道應設置實體分隔設施或采用標線分離。4.6.6行人非機動車一體化通行進出口道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行人與非機動車的行駛空間宜采用不同鋪裝加以區(qū)分,并保證各自所需的寬度。2行人非機動車一體化通行進出口道應采用非機動車與行人相同的交通組織方式,如本標準附錄M圖M5所示。4.6.7當交叉口附近存在軌道站點進出口或高人流集散點時,可結合進出口道展寬條件在交叉口設施帶區(qū)域設置非機動車停車帶。4.6.8當條件允許時,行人和非機動車過街設施的規(guī)劃設計應以行人和非機動車需求大小為依據(jù),結合實際服務需求,綜合確定規(guī)劃設計要求?!?8—4.7公共汽(電)車交通設施規(guī)劃4.7.1道路平面交叉口公共汽(電)車中途站應保證乘客安全,方便乘客換乘,滿足公共汽(電)車安全??亢晚樌M出的要求,降低對交叉口交通的影響。4.7.2道路平面交叉口公共汽(電)車中途站間的換乘距離,可按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guī)范》CJJ37,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1同向換乘,換乘距離不宜大于50m。2異向換乘和交叉換乘,換乘距離不宜大于150m。3任何換乘方向換乘,換乘距離不宜大于250m。4.7.3平面交叉口公交中途站宜規(guī)劃設置在交叉口出口道;對于改建和治理交叉口,受條件限制時,非左轉公交線路的中途站可設置在進口道。4.7.4當在平面交叉口進出口道設置公交中途站時,應結合交叉口展寬一體化設計,并在保證其與交叉口的必要距離下,使其盡量靠近交叉口人行橫道。4.7.5當平面交叉口處有軌道交通車站進出口時,應在原交叉口規(guī)劃展寬的基礎上,做軌道交通與地面公交換乘規(guī)劃,地面公交應就近換乘軌道交通。4.7.6平面交叉口范圍不宜規(guī)劃、設置公共汽(電)車首末站。與干路相交的進口道不宜規(guī)劃首末站。必須設置時,宜設置在交叉口出口道,應與交叉口一體化設計,并對首末站的進出交通組織進行交通影響分析,在規(guī)劃交叉口紅線時為進出首末站的路段預留寬度。4.7.7平面交叉口主要道路進口道或客流量較大的進口道應規(guī)劃公交專用進口道,具體以公交專用道規(guī)劃為依據(jù)?!?9—4.8環(huán)形交叉口規(guī)劃4.8.1環(huán)形交叉口規(guī)劃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常規(guī)環(huán)形交叉口不宜用于干路相交的交叉口上,交通量不大的生活性支路上可選用環(huán)形交叉口。新建道路交叉口交通量不大,且作為過渡形式及圈定道路交叉用地時,可設環(huán)形交叉。2常規(guī)環(huán)形交叉口各組成要素的規(guī)劃,應包括中心島形式進出口轉角半徑、交通島、人行橫道等(圖4.8.1)。圖4.8.1常規(guī)環(huán)形交叉口各組成要素3常規(guī)環(huán)形交叉口中心島的形狀宜用圓形、橢圓形、圓角菱形。中心島曲線半徑宜為15m~20m。中心島內不得布設人行道。中心島內的交通與綠化設施應符合行車安全的要求。4.8.2常規(guī)環(huán)形交叉口環(huán)道、環(huán)道外緣及進出口規(guī)劃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環(huán)道車道數(shù)宜為2條或3條,小環(huán)島交叉口可采用1條~2條。2環(huán)道上每條車道的寬度應在直線車道寬度基礎上增加曲線上車道的加寬寬度。中心島半徑在15m~20m時,行駛小型車環(huán)道加寬寬度不應小于0.7m,行駛大型車環(huán)道加寬寬度不應小于2.4m。3環(huán)道外側人行道寬度,不宜小于與該段環(huán)道相鄰的相交道路路段上的人行道寬度。4環(huán)形交叉右轉車道宜按直線布設,且直線與相交道路邊緣線之間宜為圓弧曲線;交叉口右轉車道也可按與中心島反向曲線布設(圖4.8.1)。5環(huán)道進口外緣交角圓弧曲線半徑不應大于中心島的計算半徑。各相交道路的進口交角圓弧曲線半徑相差不應過大。7在環(huán)道進出口上各向車輛行駛跡線的“盲區(qū)”范圍,可布設三角形導向交通島。導向交通島內不得布置與交通無關的設施;當導向交通島內進行綠化或布設交通設施時,應滿足行車視距的要求。4.9短間距交叉口規(guī)劃4.9.1在道路平均間距小于200m的路網區(qū)域規(guī)劃布置短間距交叉口時,應根據(jù)路網交通組織需求對節(jié)點交叉口進行相應的交通組織管理。4.9.2短間距交叉口應進行相鄰交叉口間的協(xié)調規(guī)劃,協(xié)調規(guī)劃應滿足不產生通行能力“瓶頸”路段的要求并和路網及交叉口交通組織策略相匹配。4.9.3短間距交叉口之間通行能力的匹配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上游交叉口流入車道組的通行能力不應大于下游交叉口流出車道組的通行能力。2當無法估算通行能力時,相鄰交叉口進口道數(shù)的對應關系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當相鄰兩交叉口相交道路等級相同時,上游交叉口單個相位流入路段的車道總數(shù)的最大值應與下游交叉口流出路段車道總數(shù)相同。2)當相鄰兩交叉口相交道路等級不同時,上游交叉口流入路段的車道總數(shù)與下游交叉口流出路段的車道總數(shù)相差不宜超過1條。4.10平面交叉口附近快速路出入口的規(guī)劃布局4.10.1規(guī)劃高架道路、地下通道或互通立交匝道出入口時,其匝道出入口應遠離附近干路的平面交叉口。4.10.2平面交叉口前后高架道路、地下通道或互通立交匝道出入口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交叉口前后高架道路、地下通道或立體交叉匝道出入口,應設在與主干路、次干路相交的交叉口的上游或下游,不宜設在與支路相交的交叉口上游或下游。出入口匝道接地點距交叉口的距離應滿足車流交織長度的要求。2高架道路、地下通道或互通立交面對信號控制交叉口的出口匝道的設置,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1)在信號控制交叉口上游布置有出口匝道時,交叉口進口道的展寬宜符合地面道路與匝道車流的雙重要求。2)出口匝道的橫向位置宜按出口匝道車輛左轉、右轉交通量大小確定。當左轉交通量大時,宜布置在靠近平面交叉口進口道左轉車道與直行車道之間(圖4.10.21);當右轉交通量大時,宜布置在靠近平面交叉口進口道右轉車道與直行車道之間(圖4.10.22)?!?2—圖4.10.21左轉交通量大時出口匝道的橫向位置圖4.10.22右轉交通量大時出口匝道的橫向位置—33—5平面交叉口交通組織5.1一般規(guī)定5.1.1平面交叉口交通組織應遵循分離交通沖突、確保安全和充分利用時空資源的原則??赏ㄟ^信號控制、禁限措施來減少機動車、非機動車和行人交通流流線沖突;也可通過路口渠化縮小5.1.2當平面交叉口的機動車交通壓力太大,通過信號配時或者渠化設計仍然難以緩解時,可對交叉口部分機動車流向進行禁止,同時應在鄰近交叉口或路段提供禁行流向的替代通行方案。5.1.3非機動車獨立進出口道可采用非機動車隨同機動車一起過街的交通組織方式,如本標準附錄M圖M4所示;也可采用非機動車與隨同行人一起過街的交通組織方式,如本標準附錄M圖M5和圖M6所示。5.2信號控制交叉口交通組織5.2.1在道路平均間距小于200m的路網區(qū)域,鄰近交叉口宜結合區(qū)域交通組織要求進行必要的信號聯(lián)動控制和協(xié)調組織,如對單行道路沿線交叉口進行綠波協(xié)調、對雙行道路沿線交叉口交替禁左等。5.2.2符合以下條件之一時,可在交叉口采取機動車禁止左轉措施:1對向左轉流量不均衡且對向直行車流量較大?!?4—2交叉口設置路中型公交專用進口道,該進口道的車道功能為直行。3鄰近交叉口或路段具有組織左轉或掉頭車流的適宜條件。4交叉口上游存在下匝道或其他道路車流匯入,因交織區(qū)長度較短,無法同時組織原有道路和匯入車流的左轉交通。5.2.3當平面交叉口設置路邊型公交專用進口道,無法處理公共汽(電)車與右轉機動車通行矛盾或為了減少右轉車與公交車交織沖突時,可在交叉口采取禁右措施。5.2.4非機動車與行人交通組織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非機動車交通應與機動車交通進行空間或時間分離;如果沒有條件分離,也必須給出必要空間讓非機動車與機動車分道行駛。2應使非機動車、行人處于危險狀態(tài)的時間減小到最少。3慢行交通與機動車交通的交叉沖突點應遠離機動車交通之間的交叉沖突點。4當左轉非機動車流量不大時,干路及與干路相交形成交叉口均宜采用非機動車二次過街的組織方式,并保證足夠的非機動車待行空間。當左轉非機動車流量較大時,則應考慮設置左轉非機動車專用相位。5當行人或非機動車流量較大,右轉機動車無法在其綠燈時間內通過交叉口時,可對行人和非動車流進行必要的信號控制,保證機動車必要的通行間隙。5.3無信號控制交叉口交通組織5.3.1應確定機動車運行車流的優(yōu)先等級,即主要道路直行與右轉、主要道路左轉與次要道路右轉、次要道路直行、次要道路左轉四個等級。低優(yōu)先級的車流應讓行于高優(yōu)先級的車流,讓行方式宜采用停車讓行。5.3.2無信號控制交叉口應設置齊全的交通標志,明確各流向通行的優(yōu)先等級。機動車流量較大,沖突相對嚴重時,非機動車宜采取二次過街組織方式,此時非機動車的優(yōu)先級與行人相同。5.4環(huán)形交叉口交通組織5.4.1機動車交通組織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環(huán)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受限于交織段通行能力,不可通過增加繞環(huán)車道的方法緩解交通擁堵。2環(huán)島流量較大且長時間處于飽和狀態(tài)導致?lián)矶聲r,應把進入環(huán)形交叉口的相交道路改為減速讓行標志管制的道路,或應增加信號燈控制進環(huán)車輛與出環(huán)車輛在交織段上的通行權,如圖5.4.1所示。圖5.4.1環(huán)形交叉口信號控制布設—36—5.4.2環(huán)島內部不得向非機動車與行人開放。應令非機動車與行人通過繞行環(huán)島來完成過街,非機動車與行人過街設施布置見圖5.4.1。5.4.3在機動車流量較大、繞環(huán)車道較多的環(huán)形交叉口,進行公交線路規(guī)劃時應減少左轉公共汽車線路數(shù)量。—37—6平面交叉口設計6.1一般規(guī)定6.1.1新建平面交叉口,應以本標準確定的交叉口紅線為依據(jù),根據(jù)相交道路的類別確定車輛車型、設計車速和預測規(guī)劃年交通流量及流向。6.1.2改建平面交叉口,應以現(xiàn)狀或改建規(guī)劃的交叉口紅線為依據(jù),基于改善后的要求、現(xiàn)狀的實測設計參數(shù),并結合周邊可能的條件進行設計。6.1.3治理平面交叉口,可在原交叉口平面布局的基礎上,根據(jù)現(xiàn)狀交通運行特征和問題作局部改善,可調整交叉口組織模式、進出口道的車道數(shù)、渠化設計、信號燈相位和配時設計以及其他交通設施和管理設計。6.1.4平面交叉口設計須滿足區(qū)域路網交通組織和管理要求,設計方案應兼顧交叉口的交通和非交通功能,并與信號控制方案相匹配。6.1.5平面交叉口設計應包括幾何設計、交通組織設計和交通設施設計等方面。具體有:交叉口平面布局、進出口道車道數(shù)、進出口道車道寬度和人行道寬度;車道功能劃分、交通流導行軌跡線、公交中途站、停車線位置和人行過街橫道寬度和位置、交通島等交通渠化設計;視距三角形;豎向設計;確定各類交通標志標線及信號燈的設置位置和內容;設計信號配時基本方案等。6.1.6各類平面交叉口的進出口道應為行人安全過街提供必要道等?!?8—6.1.7平面交叉口應符合道路豎向設計要求,并保證行車舒適、排水迅速和美觀,其標高應與周圍街坊標高相協(xié)調。6.1.8平面交叉口范圍內道路平面線形宜采用直線;當采用曲線時,曲線半徑不宜小于按交叉口設計車速的不設超高條件下要求的最小圓曲線半徑。6.2平面交叉口布局設計6.2.1信號控制交叉口平面布局應在充分考慮機動車設計車速、善處理慢行過街的問題。根據(jù)慢行過街的方式,常用的交叉口平面布局可分為慢行二次過街與慢行一次過街兩類,其中慢行二次過街還可再分為有無實體交通島兩種情況。有實體交通島的慢行二次過街交叉口布局圖示見本標準附錄M圖M5;無實體交通島的慢行二次過街交叉口布局圖示見本標準附錄M圖M6、圖M7,非機動車一次過街交叉口布局圖示見本標準附錄M圖M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