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月考卷01(全解全析)_第1頁
第三次月考卷01(全解全析)_第2頁
第三次月考卷01(全解全析)_第3頁
第三次月考卷01(全解全析)_第4頁
第三次月考卷01(全解全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七年級歷史上學期第三次月考卷01(統(tǒng)編版2024)

(考試時間:60分鐘試卷滿分:100分)

注意事項:

1.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

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第Ⅰ卷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

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回答第Ⅱ卷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4.測試范圍:七年級上冊第1~15課(1~12課占比40%,12~15課占比60%)。

5.難度系數(shù):0.75。

6.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選擇題:本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

求。

1.下表內容所反映的主題是()

名稱距今年代

云南元謀人約170萬年

陜西藍田人約160萬年

湖北鄖縣人約100萬年

A.我國是舊石器時代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B.遠古時期的人類已經(jīng)能夠制造使用工具

C.我國多地曾經(jīng)生活著不同時期的古人類D.舊石器時代的遠古人類都使用打制石器

【答案】C

【解析】據(jù)題干“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170萬年以前,陜西藍田人生活在距今約160萬年”可知,我國多

地曾經(jīng)生活著不同時期的古人類,具有多元一體特點,C項正確;材料列舉了三個不同時期的古人類,

并沒有和其他國家進行對比,排除A項;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類可以制造并且使用工具,但是和題干無

關,排除B項;“舊石器時代的遠古人類都使用打制石器”題干中也沒有關于使用打制石器的描述,排除

D項。故選C項。

2.下列為出土于各地的新石器時期文物。它們共同說明了()

第1頁共15頁.

A.中華早期文化分布較廣B.遠古人類的狩獵場景

C.“龍的文化”已經(jīng)定型D.原始農業(yè)的發(fā)展

【答案】A

【解析】從題干可以,良渚遺址出土的玉琮發(fā)掘于長江流域,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玉豬龍發(fā)掘于遼河流域,

陶寺古城遺址出土的彩繪龍紋陶盤發(fā)掘與黃河流域,這些早期文明成果都是來自不同的流域,這說明中

華早期文化分布較廣,A項正確;題干出土的文物有些是農業(yè)工具,手工業(yè)品等,未體現(xiàn)狩獵場景,排

除B項;“龍的文化”已經(jīng)定型這一說明不符合史實,而且題干不僅僅只涉及“龍的文化”,排除C項;良

渚遺址出土的玉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主要用于祭祀神祇,是古代重要的禮器,與原始農業(yè)的

發(fā)展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

3.下表是陶寺墓葬(752座)等級分類統(tǒng)計表。據(jù)此可知,陶寺遺址所代表的文明()

墓者身份“王”者貴族平民富有者平民

數(shù)量(座)616131554

百分比(%)0.821.44.173.7

A.已經(jīng)具備成熟國家形態(tài)B.社會組織能力比較強

C.形成完備社會管理體系D.已出現(xiàn)復雜階級分化

【答案】D

【解析】根據(jù)表格信息“‘王’者”“貴族”“平民富有者”“平民”和所學知識可知,陶寺遺址內有多處墓地,大

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隨葬器物豐富,表明墓主人的尊貴身份。很多小型墓沒有任何隨葬品,城內在有

的貴族墓地還發(fā)現(xiàn)用人殉葬的現(xiàn)象,說明當時不同群體之間的社會地位差異顯著,階級分化嚴重,D項

正確。表格信息反映陶寺遺址已出現(xiàn)復雜階級分化,未體現(xiàn)具備成熟國家形態(tài),排除A項;表格信息反

映陶寺遺址已出現(xiàn)復雜階級分化,未反映社會組織能力比較強,排除B項;表格信息反映陶寺遺址已出

現(xiàn)復雜階級分化,與完備的社會管理體系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4.《史記》記載“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注:敵人)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這表明受封諸侯對周天子

的義務是()

第2頁共15頁.

A.定期到周室朝覲B.派兵隨從周王作戰(zhàn)

C.定期向周王納貢D.對下屬再分封

【答案】B

【解析】根據(jù)題干信息“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注:敵人)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并結合所學知識可

知,反映的是諸侯要承擔帶兵隨從周天子作戰(zhàn),拱衛(wèi)周王室的義務,B項正確;定期到周室朝覲、定期

向周王納貢,都屬于諸侯王的義務,但與題干反映的派兵隨從周王作戰(zhàn)不符合,排除AC項;對下屬再

分封,屬于諸侯王的權利,排除D項。故選B項。

5.春秋前期,被稱作“三桓”的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族世代把持魯國朝政;春秋晚期,“三桓”的家臣

們勢力漸強,經(jīng)常以下犯上,甚至越過“三桓”而干預魯國朝政。這一現(xiàn)象反映了()

A.中央集權逐步削弱B.諸侯爭霸日漸頻繁

C.分封制度逐漸瓦解D.專制王權受到束縛

【答案】C

【解析】根據(jù)題干“春秋前期,被稱作‘三桓’的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族世代把持魯國朝政;春秋晚

期,‘三桓’的家臣們勢力漸強,經(jīng)常以下犯上,甚至越過‘三桓’而干預魯國朝政”可知,春秋時期,魯國

朝政由“三桓”把持,到“三桓”的家臣干預朝政,這說明分封制逐漸瓦解,C項正確;中央集權在秦朝才

形成,排除A項;題干未涉及諸侯之間的爭霸行為,排除B項;題干重在強調分封制的瓦解,與專制王

權受到束縛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

6.對于“商鞅變法”,班固《漢書·食貨志》記載:“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zhàn)之賞……

傾鄰國而雄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桓寬《鹽鐵論·非鞅》記載:“商鞅以重刑峻法為秦國基,

故二世而奪……知其為秦開帝業(yè),而不知其為秦致亡道也?!狈治霾牧系倪^程,讓我們知道()

A.商鞅變法發(fā)生在秦朝時期B.法家思想不利于治理國家

C.商鞅變法是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D.分析歷史事件需一分為二

【答案】D

【解析】根據(jù)題干“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zhàn)之賞……傾鄰國而雄諸侯……至于始皇

遂并天下”可知,商鞅變法為以后秦國統(tǒng)一全國奠定了基礎;題干“商鞅以重刑峻法為秦國基,故二世

而奪……知其為秦開帝業(yè),而不知其為秦致亡道也”可知,商鞅重刑峻法給秦國帶來積極影響,但秦二

世實行非常嚴苛的法律,遭到人民反抗,最終秦滅亡。不同的人對商鞅變法有著不同的看法,讓我們明

白分析歷史事件需要一分為二看,D項正確;商鞅變法發(fā)生在秦國時期,排除A項;法家思想主張以法

治國,建立中央集權統(tǒng)治,有利于治理國家,排除B項;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統(tǒng)治者暴政,排除C項。

故選D項。

第3頁共15頁.

7.某校七年級學生在學習了“百家爭鳴”一課后,結合教材內容和生活實際,圍繞著如何遏制校園內“損害公

物”行為進行分組討論,產(chǎn)生了若干觀點。其中哪個組的觀點更為合理()

A.儒家組:損害公物屬于道德方面的問題,可以通過說服教育解決

B.法家組:損害公物屬于犯罪行為,應依照法律條款懲處

C.道家組:損害公物屬于無意識行為,可以讓學生閉門修煉自行解決

D.墨家組:損害公物屬于奢侈浪費行為,要大力提倡節(jié)儉

【答案】A

【解析】根據(jù)材料“結合教材內容和生活實際”,儒家主張以德治國,損害公物屬于道德方面的問題,可

以通過說服教育解決,符合儒家觀點和生活實際,A項正確;法家主張法治,損害公物屬于違法行為,

應依照法律條款懲處,但不符合生活實際,排除B項;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可以讓學生閉門修煉自行解

決,不符合生活實際,排除C項;墨家主張兼愛非攻,損害公物不屬于奢侈浪費行為,與節(jié)儉無關,排

除D項。故選A項。

8.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青銅尊、青銅鼎的造型,基本上仿照中原青銅器的同類器型;作為祭祀儀仗的

玉璋、玉璧、玉琮,與二里頭殷墟出土玉器幾乎如出一轍。據(jù)此可推斷當時()

A.金屬冶煉技術成熟B.宗教信仰趨于統(tǒng)一

C.不同地區(qū)存在交流D.已經(jīng)產(chǎn)生早期國家

【答案】C

【解析】根據(jù)材料“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青銅尊、青銅鼎的造型,基本上仿照中原青銅器的同類器型;

作為祭祀儀仗的玉璋、玉璧、玉琮,與二里頭殷墟出土玉器幾乎如出一轍”結合所學可知,四川和中原(二

里頭、殷墟)位于不同區(qū)域,卻出土了風格相似的文物,這可說明不同地區(qū)之間存在交流,C項正確;

金屬冶煉技術與題干中的“玉璋、玉璧、玉琮”等無關,排除A項;題干材料并沒有相關內容能表明不同

地區(qū)的宗教信仰趨于統(tǒng)一,且題干也未涉及宗教信仰問題,排除B項;僅從題干信息無法判斷早期國家

是否已經(jīng)產(chǎn)生,排除D項。故選C項。

9.《秦頌》中有這樣一幕,燕國太子丹說道:“燕丹請陛下停止攻韓。燕丹請陛下與六國相安無事?!鼻?/p>

王嬴政道:“五百五十年了,小國想要變成大國,大國想要吞并小國,戰(zhàn)爭不停止。百姓好像活在水火

之中?!边@一幕反映出當時()

A.秦國積極招募各國的人才B.統(tǒng)一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C.秦國在諸侯國中實力最強D.六國想與秦保持長久和平

【答案】B

【解析】根據(jù)題干信息“五百五十年了,小國想要變成大國,大國想要吞并小國,戰(zhàn)爭不停止。百姓好像

第4頁共15頁.

活在水火之中”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長期分裂割據(j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統(tǒng)一是當時

的民心所向,B項正確;題干主旨是強調統(tǒng)一,與秦國積極招募各國的人才、六國想與秦保持長久和平

不符,排除AD項;秦國經(jīng)過商鞅變法,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為強盛的國家,但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C項。

故選B項。

10.《過秦論》中描述:“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

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闭埜鶕?jù)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滅亡的根本

原因()

A.農民起義和地方割據(jù)B.外族侵略與戰(zhàn)爭頻繁

C.秦朝的殘暴統(tǒng)治D.經(jīng)濟崩潰與財政困難

【答案】C

【解析】據(jù)題干“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和所學知識可知,秦統(tǒng)治暴虐,法律嚴苛,

刑罰殘酷,為禁錮言論,秦始皇還焚書坑儒,這些殘暴的統(tǒng)治和壓迫最終導致秦朝滅亡,是秦滅亡的

根本原因,C項正確;秦完成了六國統(tǒng)一,后來在各路反秦勢力的抗擊下滅亡,但不是由于地方割據(jù)而

亡,也并非由于外族侵略和經(jīng)濟困難而亡,排除A、B、D項。故選C項。

11.“嬴秦氏,始兼并。傳二世,楚漢爭。高祖興,漢業(yè)建。”傳統(tǒng)教育啟蒙讀本《三字經(jīng)》中的這一段

文字主要描述的是()

A.秦王統(tǒng)一六國B.秦朝統(tǒng)治殘暴

C.秦漢政權更迭D.漢朝滅亡秦朝

【答案】C

【解析】據(jù)題干“嬴秦氏,始兼并。傳二世,楚漢爭。高祖興,漢業(yè)建?!笨芍度纸?jīng)》中的這一段

文字主要描述大意是:戰(zhàn)國末年,秦國的勢力日漸強大,秦王嬴政把其他諸侯國都滅掉了,建立了統(tǒng)

一的秦朝。但是秦傳到二世胡亥而亡,秦朝滅亡之后形成楚漢相爭的局面。劉邦最后打敗了項羽,建

立了西漢。因此,反映了秦漢政權更迭,C項正確;秦王統(tǒng)一六國不全面,只能反映“嬴秦氏,始兼并”,

概括不全,排除A項;這段文字中沒有體現(xiàn)秦朝統(tǒng)治殘暴,只涉及秦傳到二世,排除B項;漢朝滅亡

秦朝說法不準確,是楚漢之爭后,劉邦打敗項羽后,劉邦才建立的漢朝,排除D項。故選C項。

12.“酷矣秦皇滅荒哉漢武還”,這句詩通過對比秦始皇和漢武帝的統(tǒng)治,贊美了漢武帝的治國策略和對國家

的貢獻?!皾h武”前期出現(xiàn)在如下圖年代尺的哪一時期()

第5頁共15頁.

A.AB.BC.CD.D

【答案】B

【解析】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的統(tǒng)治時期為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他的統(tǒng)治前期大體應

為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3年,這個時間段屬于公約前2世紀,B項正確;公元前3世紀、公元2

世紀、公元3世紀皆不符合題意,排除A、C、D項。故選B項。

13.陳勝呼吁“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黃巾起義號召“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以上兩則

材料所包含的共同意圖是()

A.不信天命,鼓動起義B.反對國家戶籍制度

C.反對宦官專權D.抨擊封建君主專制

【答案】A

【解析】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陳勝吳廣起義中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說明的是他們不滿于所謂“天命所

受”的皇權等級,要進行起義。黃巾起義中“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意思是,原

本的天命皇權已經(jīng)結束,應該通過起義建立新的政權。所以兩者發(fā)出這樣的口號的目的都是不信天命,

鼓動人民起義,A項正確;材料中的口號和戶籍無關,排除B項;陳勝吳廣起義發(fā)生在秦末,當時并

未出現(xiàn)宦官專權的局面,排除C項;題干中的口號都是想要通過起義建立新的政權,而并沒有提出把

矛頭指向封建君主專制,排除D項。故選A項。

14.下圖為東漢陶院落模型,豪強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設施緊密結合,這反映了()

A.院落設施建設先進B.東漢社會治安穩(wěn)定

C.豪強地主勢力強大D.東漢政局腐敗黑暗

【答案】C

【解析】依據(jù)題干“豪強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設施緊密結合”可知,反映了東漢末年地方豪強大族割據(jù)的局

面,造成階級對立,社會動蕩不安,C項正確;豪強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設施緊密結合反映的是東漢豪強

地主勢力強大,院落設施建設先進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東漢時期豪強大族割據(jù)稱雄的局面,不利

于社會安定,排除B項;東漢政局腐敗黑暗,但題干材料不能體現(xiàn)這一特點,排除D項。故選C項。

第6頁共15頁.

15.有人說:“東漢王朝就是在外戚與宦官的打來斗去,皇帝像走馬燈似的換來換去的過程中走向滅亡的,”

外戚和宦官干政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根本原因是()

A.皇權專制制度使然B.東漢王朝統(tǒng)治者素質偏低

C.東漢中后期皇帝早逝D.被大規(guī)模農民起義推翻

【答案】C

【解析】根據(jù)題干“有人說:“東漢王朝就是在外戚與宦官的打來斗去,皇帝像走馬燈似的換來換去的過

程中走向滅亡的,”結合所學可知,東漢中期以后,繼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與宦

官交替專權的局面,外戚和宦官為了長期把持朝政,不等皇帝長大,就將其害死,這種惡性循環(huán)最終

動搖了東漢的統(tǒng)治,東漢王朝走向了衰亡,C項正確;皇權專制制度使然與題干無關,排除A項;材

料沒有體現(xiàn)東漢王朝統(tǒng)治者素質偏低,排除B項;東漢后期爆發(fā)的黃巾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tǒng)治,

使其一蹶不振。排除D項。故選C項。

16.張騫首次出使西域時,聽說了安息(今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的情況,再次出使西域時,他派副使訪

問了安息,隨后,安息使節(jié)來到漢朝,并將鴕鳥蛋等禮物送給漢武帝。這說明張騫通西域()

A.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B.促進了西漢與西域相互了解

C.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D.有利于“文景之治”的出現(xiàn)

【答案】B

【解析】據(jù)題干“張騫首次出使西域時,聽說了安息(今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的情況,再次出使西域

時,他派副使訪問了安息,隨后,安息使節(jié)來到漢朝,并將鴕鳥蛋等禮物送給漢武帝?!焙退鶎W知識可

知,自從張騫開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漢朝和西域的使者開始相互往來,東西方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日趨

頻繁,促進了西漢與西域相互了解,B項正確;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是經(jīng)濟上的影響,題干反映的事

張騫通西域后,中外交流上的影響,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是漢武帝“推恩

令”的實施,與題意中張騫通西域促進西漢與西域相互了解不符,排除C項;有利于“文景之治”的出

現(xiàn)說法錯誤,“文景之治”是漢文帝、漢景帝創(chuàng)造的盛世局面,張騫通西域是漢武帝時期,排除D項。

故選B項。

17.下列對《絲綢之路示意圖》解讀正確的是()

第7頁共15頁.

A.路線:長安→河西走廊→西域→歐洲→中亞、西亞

B.物品輸出:通過這條道路,漢朝的核桃、葡萄、石榴等傳到西域

C.大秦:在今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

D.意義: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橋梁

【答案】D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貿易與

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D項正確;絲綢之路從長安穿過河西走廊,經(jīng)西域運往中亞、西

亞,再轉運到更遠的歐洲,排除A項;通過絲綢之路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種馬、香料、

玻璃、寶石等,以及多種樂器和歌舞等傳入中原,排除B項;大秦是古羅馬,今地中海地區(qū),排除C

項。故選D項。

18.《漢書?西域傳》記載,烏孫國曾發(fā)生叛亂,引起西域各國惶恐不安,都護鄭吉調動士兵平亂,并及時安

撫各國,使得各國依舊愿意服從漢王朝的統(tǒng)治。這說明西域都護的建立()

A.有助于維護當?shù)厣鐣刃駼.推動了當?shù)亟?jīng)濟文化發(fā)展

C.加強了東西方物種的交流D.促進了各民族間和睦相處

【答案】A

【解析】根據(jù)材料“都護鄭吉調動士兵平亂,并及時安撫各國,使得各國依舊愿意服從漢王朝的統(tǒng)治”

并結合所學可知,西域都護平定了烏孫國內的叛亂,并安撫西域各國,維護了西域的社會穩(wěn)定,體現(xiàn)

了西域都護有助于維護當?shù)厣鐣刃颍珹項正確;西域都護主要負責行政管理,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無從體

現(xiàn),排除B項;絲綢之路加強了東西方物種的交流,并非西域都護,排除C項;和睦相處說法錯誤,

排除D項。故選A項。

19.東漢末年,名醫(yī)張仲景發(fā)展“治未病”思想,華佗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活動姿態(tài),創(chuàng)編出“五

禽戲”。這反映出他們主張()

A.預防疾病,強身健體B.辨證分析,對癥治療

C.針灸治療,配合湯藥D.望聞問切,精準把脈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治未病”指的是還未發(fā)生的疾病,主要體現(xiàn)了對于預防疾病的重視,而根據(jù)動物姿態(tài)

創(chuàng)編的“五禽戲”類似于今天的健身操等強身健體的活動,幫助人們強身健體,材料反映出他們主張是預

防疾病,強身健體,A項正確;張仲景提出在診斷上要辯證分析病情,然后對癥治療,但材料沒有涉

及,排除B項;華佗擅長用針灸、湯藥為人治病,但材料中未曾涉及針灸療法,排除C項;望聞問切

主要是指中醫(yī)診斷疾病的四種方式,材料沒有涉及,排除D項。故選A項。

第8頁共15頁.

20.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yǎng)分別是: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下列屬于

史料實證的是()

A.“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妒酚洝じ咦姹炯o》

B.黃巾起義是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大起義

C.東漢末年的政權特點是: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D.光武帝統(tǒng)治后期,社會安定,經(jīng)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史稱“光武中興”

【答案】A

【解析】根據(jù)所學知識,史料實證就是根據(jù)可靠的史料作為論據(jù)對史事進行推理和論證,《史記》是史

料,“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這是《史記》中約法三章的內容,是根據(jù)可靠的史料作

為論據(jù)對史事進行推理和論證,A項正確;“黃巾起義是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大起義”、“東漢末

年的政權特點是: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和“光武帝統(tǒng)治后期,社會安定,經(jīng)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史稱‘光

武中興’”屬于歷史解釋,排除BCD項。故選A項。

第Ⅱ卷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60分。

2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0分)

材料一距今5000年左右,傳說中的炎帝和黃帝部落生活在今陜西渭河流域和黃土高原一帶,炎、

黃部落之間不斷地聯(lián)合、交融,在中原地區(qū)形成了以黃帝、炎帝部落為主體的華夏族。春秋戰(zhàn)國時期,

華夏族與周邊各民族加強了經(jīng)濟、文化的聯(lián)系,他們相互學習、互相促進,華夏族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

——摘編自統(tǒng)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

材料二堯鼓勵人們開墾農田,發(fā)展歷法,適時耕種。堯年老時,征求各部族首領意見,推舉品行高

尚的舜做他的繼承人。舜在位時,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穩(wěn)定局勢,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

時讓位于禹。

——統(tǒng)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指出華夏族形成的特點。(4分)

(2)材料二反映了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什么制度?這種制度對當今社會有什么借鑒意義?(答出兩點,

言之有理即可)(6分)

【答案】(1)人文初祖:炎帝、黃帝。(2分)特點:多民族長期雜居、交往融合而成。(2分)

(2)制度:禪讓制。(2分)借鑒意義:用人要發(fā)揚民主,重用賢人;應通過民主的方式選拔干部;要

以天下為己任,選拔人才應以德才兼?zhèn)錇闃藴省#?分)

第9頁共15頁.

【解析】(1)人文初祖:根據(jù)材料一“傳說中的炎帝和黃帝部落生活在今陜西渭河流域和黃土高原一帶,

炎、黃部落之間不斷地聯(lián)合、交融,在中原地區(qū)形成了以黃帝、炎帝部落為主體的華夏族”并結合所學

知識可知,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是炎帝、黃帝。

特點:根據(jù)材料一“炎、黃部落之間不斷地聯(lián)合、交融,在中原地區(qū)形成了以黃帝、炎帝部落為主體的

華夏族。春秋戰(zhàn)國時期,華夏族與周邊各民族加強了經(jīng)濟、文化的聯(lián)系,他們相互學習、互相促進,

華夏族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概括得出,華夏族形成的特點是:多民族長期雜居、交往融合而成。

(2)制度:根據(jù)材料二“堯年老時,征求各部首領意見,推舉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繼承人。舜在位時,

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穩(wěn)定局勢,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時讓位于禹”和所學可知,材料二反

映了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禪讓制。借鑒意義:根據(jù)材料二“堯、舜推舉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繼承人;舜年

老時讓位于治水有功的禹”得出,禪讓制度對當今社會的借鑒意義有:用人要發(fā)揚民主,重用賢人;應

通過民主的方式選拔干部;要以天下為己任,選拔人才應以德才兼?zhèn)錇闃藴省?/p>

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圖1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圖圖2陜西西安出土的衡器秦權

材料二西漢武帝時期,連年征戰(zhàn),尤其對匈奴長期用兵,耗費巨大,財政困難,國家“籠天下鹽鐵

諸利”,壟斷鹽鐵產(chǎn)銷,打擊商人勢力,也充實了國家財政。

——摘編自曹大為《中國大通史》

(1)根據(jù)材料一圖1,概括秦朝政治建制呈現(xiàn)的特點。史料可根據(jù)價值分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結

合所學知識指出圖2所屬的史料類型,并簡述它的歷史價值。(9分)

(2)根據(jù)材料二,概括漢武帝采取的措施,并簡要分析其作用。(5分)

【答案】(1)特點:以皇帝為中心形成從中央到地方的統(tǒng)治機構;官位不世襲,由皇帝任免,地方長

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官職有明確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牽制。(4分)

類型:一手史料。(1分)歷史價值:秦權的發(fā)現(xiàn),是秦始皇統(tǒng)一度量衡的實物見證,為研究秦的度量

衡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4分)

第10頁共15頁.

(2)措施:實行鹽鐵官營、專賣。(1分)

作用:打擊商人勢力;充實了國家財政;緩和了財政危機(或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改善)。(4分)

【解析】(1)特點: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實現(xiàn)統(tǒng)一后,為加強對全國的統(tǒng)治,秦朝創(chuàng)

立了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制度。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稱為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總攬全國的一切軍

政大權?;实壑拢O有中央政權機構,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統(tǒng)領,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jiān)察

事務,最后的決斷權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秦朝進一步廢除西周以來實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

接管轄的郡縣制??さ男姓L官稱郡守;在郡下設縣,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たh的長官都由朝廷

直接任免。由此可知秦朝政治建制呈現(xiàn)的特點是以皇帝為中心形成從中央到地方的統(tǒng)治機構;官位不

世襲,由皇帝任免,地方長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官職有明確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牽制。

史料類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有時間、地位等區(qū)別,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

史發(fā)生當時所產(chǎn)生,可較直接作為歷史根據(jù)的史料,后者是指經(jīng)過后人運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

釋。所以圖2所屬史料類型是一手史料。

歷史價值:秦權,是指秦代的全國統(tǒng)一度量衡時統(tǒng)一鑄造的衡具。為研究秦的度量衡制度提供了珍貴

的實物資料。所以它的歷史價值是是秦始皇統(tǒng)一度量衡的實物見證,為研究秦的度量衡制度提供了珍

貴的實物資料。

(2)措施:依據(jù)材料二“國家‘籠天下鹽鐵諸利’,壟斷鹽鐵產(chǎn)銷”和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期在全國

各地設鹽鐵官,把煮鹽、冶鐵等經(jīng)營權收歸國有,實行鹽鐵官營、專賣。

作用:依據(jù)材料二“對匈奴長期用兵,耗費巨大,財政困難……打擊商人勢力,也充實了國家財政”和所

學知識可知,鹽鐵官營、專賣,打擊了商人勢力,充實了國家財政,緩和了財政危機,改善了國家財

政困難的狀況。

2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8分)

漢朝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政局穩(wěn)定,采取了不同的治國之策。

材料一下圖是“西漢初期中央和封國力量對比”

第11頁共15頁.

材料二漢武帝在開發(fā)利源方面最重要的還是新經(jīng)濟政策的實施,包括……新貨幣的發(fā)行以及鹽、鐵、

酒的專利等,這套新經(jīng)濟政策的設計者是桑弘羊、孔僅等。

——傅樂成《中國通史》

材料三建武六年,光武帝劉秀下令精兵簡政,“于是并?。ú貌ⅲ┧陌兮牛ㄓ啵┛h”;后又“吏職

減損,十置其一”,裁撤官吏達數(shù)萬人之多,第二年,又大量復員軍隊……

——譯自《后漢書·光武帝紀》

(1)材料一中,西漢初期中央面臨什么問題?漢武帝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6分)

(2)據(jù)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回答,“新貨幣的發(fā)行以及鹽、鐵、酒的專利”分別指什么措施?(不得照抄

原文)并概括其影響。(6分)

(3)據(jù)材料三,概括光武帝為鞏固統(tǒng)治而采取的措施;并概括相關措施產(chǎn)生的影響。(6分)

【答案】(1)問題:西漢初期諸侯王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超過了中央政府,地方威脅中央。(2分)

措施:漢武帝采納主父偃建議,實行“推恩令”,消除了諸侯國對中央政府的威脅,加強了中央集權(中

央對地方的控制)。(4分)

(2)措施: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tǒng)一鑄造五銖錢;鹽鐵官營、專賣。(2分)

作用: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為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jīng)濟基礎。(4分)

(3)措施:精兵簡政;合并郡縣;截減官員;裁減軍隊(2分)

影響:減少財政支出;減輕農民負擔;有利于生產(chǎn)的恢復和發(fā)展;有利于穩(wěn)定社會局面;有利于鞏固

統(tǒng)治。(寫出兩條即可)(4分)

【解析】(1)問題:依據(jù)材料一西漢初期中央和封國力量對比圖,可知西漢初期諸侯王控制的人口和

土地超過了中央政府,地方威脅中央。

措施: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為了解決王國問題,采納主父偃建議,頒布“推恩令”,分割王國的封

地。這一措施大大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武帝解決這一問題的措施是漢

第12頁共15頁.

武帝采納主父偃建議,實行“推恩令”,消除了諸侯國對中央政府的威脅,加強了中央集權(中央對地方

的控制)。

(2)措施:根據(jù)材料“漢武帝在開發(fā)利源方面最重要的還是新經(jīng)濟政策的實施,包括……新貨幣的發(fā)行

以及鹽、鐵、酒的專利等”并結合所學知識,“新貨幣”指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tǒng)一鑄造的五銖錢。

“鹽、鐵、酒的專利”指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中央對經(jīng)濟的控制,實行鹽鐵官營、專賣。

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措施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為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jīng)

濟基礎。

(3)措施:根據(jù)材料“光武帝劉秀下令精兵簡政,提出一系列政策,一次就裁并了400多個縣”得出精

兵簡政;合并郡縣;根據(jù)材料“后又‘吏職減損,十置其一’,即大約減少了當時官員的十分之一,達數(shù)

萬人之多,第二年,又大量復員軍隊”得出裁減官員,裁減軍隊。

影響: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到光武帝統(tǒng)治后期,社會出現(xiàn)了比較安定的局面,經(jīng)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

光武帝的這些措施減少財政支出;減輕農民負擔;有利于生產(chǎn)的恢復和發(fā)展;有利于穩(wěn)定社會局面;

有利于鞏固統(tǒng)治。

24.2023年10月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開幕。從古“絲綢之路”到今“一帶一路”,中國

對外交流日益深入和擴大。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1分)

材料一

陽關萬里道,不見一人歸。——《重別周尚書》庾信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稕鲋菰~(其一)》王之渙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端驮拱参鳌吠蹙S

材料二

絲綢之路最初是軍事路、外交路,……之后是民生路、商西漢統(tǒng)一西域后,公元前68年,西漢派侍

業(yè)路、世貿路,再之后發(fā)展成了當時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郎鄭吉等到渠犁一帶屯田。公元前60年,

大通道?!镔|交流的同時,中國文化……基督文化也任命鄭吉為“西域都護”,都護府設在烏

相互間交集共生?!聺稘h代的政治豐碑和國家隱痛》壘城(今輪臺東北)?!吨袊糯贰?/p>

材料三

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涌臁肮沤z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xù)千年,積淀了

“一帶一路”建設,有利于促進沿線各國經(jīng)濟繁榮與區(qū)域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

經(jīng)濟合作,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世界和平發(fā)展,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

是一項造福世界各國人民的偉大事業(yè)。遺產(chǎn)?!薄暯?/p>

(1)指出材料一中的詩句所描述的區(qū)域及特點,簡述右側壁畫反映的歷史事件及目的。(4分)

第13頁共15頁.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用史實證明絲綢之路不僅交流了物質也共生了中西文化,并闡述西

域都護設立的意義。(3分)

(3)根據(jù)材料三指出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偉大意義。結合所學,說說我們青少年如何傳承絲綢

之路的價值和精神。(4分)

【答案】(1)區(qū)域:西域。(1分)特點:荒涼、偏僻、自然環(huán)境惡劣等。(1分)歷史事件:張騫出使

西域。(1分)目的:聯(lián)絡大月氏夾擊匈奴。(1分)

(2)史實:通過絲綢之路,漢朝的絲綢、漆器等物品,以及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

的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樂器和歌舞等傳入中國;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