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刑法總論復習要點(詳細版)全套第一章刑法概述刑法:是規(guī)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定罪量刑)廣義刑法:1、刑法典:我國刑法,1979年頒布,1997年修訂,1997年10月1日正式生效,9個刑法修正案(截止2015年);2、單行刑法:專門規(guī)定某種犯罪;3、附屬刑法:非刑事法律文件中狹義刑法:指刑法452條法條刑法根據(jù)的內容: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jīng)驗及實際情況刑法的任務: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1、保衛(wèi)國家安全、保衛(wèi)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首要任務)2、保護社會主義經(jīng)濟基礎(國有、勞動集體所有、個人)3、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4、維護社會秩序、經(jīng)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順利進行刑法的體系:總體上包括總則、分則、附則三個部分編章節(jié)條:“但書”——1)前段的補充;2)前段的例外;3)前段的限制款:標志為另起一行項第二章刑法基本原則:(立法指導思想、規(guī)則的規(guī)則)1、罪刑法定原則;2、罪責刑相適應原則;3、適用刑法平等原則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含義: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處罰罪刑法定的派生原則:1、排斥習慣法;2、排斥絕對不定期刑;3、禁止有罪類推;4、禁止重法溯及既往。適用刑法平等原則:任何人犯罪,都應一律平等地適用刑法定罪處罰,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1、定罪上一律平等2、量刑上一律平等3、刑罰執(zhí)行上一律平等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刑法第五條)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圍刑法的效力(適用)范圍:是指刑法適用于什么地方、什么人和什么時間、以及是否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問題。刑法的空間效力:刑法對地和對人的效力范圍,也即刑事管轄權的范圍。刑法空間效力確立的幾種原則:1、屬地原則:以本國領域為標準2、屬人原則:以本國國籍為標準3、保護原則:以保護本國利益為標準4、普遍原則:以有效懲罰犯罪、保護各國利益為標準(國際犯罪)我國刑法關于空間效力的規(guī)定:以屬地管轄原則為主、兼采其他管轄原則的刑事管轄體制。我國刑法的屬地管轄權:(第六條)1、犯罪行為與結果擇一地主義2、領域:1)領陸;2)領水和領海;3)領空;4)底土5)懸掛我國旗幟的船舶和航空器內3、享有外交特權和外交豁免權的外國人的刑事責任,通過外交途徑我國刑法的屬人管轄權:1、法定最高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一般不予追究2、對國家工作人員、軍人采取從嚴原則我國刑法的保護管轄權:外國人在我國領域外實施犯罪:1、必須侵犯我國國家利益、我國公民利益,并且按照我國刑法構成犯罪2、我國刑法規(guī)定的法定最低刑三年以上3、根據(jù)犯罪地法律也應受到刑事處罰我國刑法的普遍管轄權:我國對國際犯罪行使刑事管轄權:1、必須是由國際條約所規(guī)定的罪行2、必須是我國締結和參加的國際條約簡答題: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能否適用于其生效以前發(fā)生的未經(jīng)審判或判決未確定的行為。主要有:從舊原則、從新原則、從新兼從輕原則、從舊兼從輕原則我國采取從舊兼從輕原則,新法原則上無溯及力,但新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處罰較輕時,適用新法第四章犯罪概念與犯罪構成犯罪:犯罪就是危害統(tǒng)治階級利益,以國家意志的形式在刑法中規(guī)定的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犯罪概念:分形式概念、實質概念、混合概念三種。我國刑法中的犯罪概念:刑法13條(采用的是混合概念)。我國刑法中的犯罪概念的基本特征: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應受刑罰處罰性。我國刑法理論上犯罪構成的概念:犯罪構成是我國刑法所規(guī)定的,決定某種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觀和主觀要件的總和。犯罪構成是:1、區(qū)分罪與非罪的標準2、是區(qū)分此罪與彼罪的標準3、是正確量刑的前提4、是研究犯罪問題的理論指導第五章犯罪客體犯罪客體的概念:是我國刑法所保護的、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是構成犯罪的必備要件之一。犯罪客體的分類:(1)
一般客體(指一切犯罪行為共同侵犯的客體)我國刑法保護的社會關系的整體(2)
同類客體(刑法分則對犯罪進行分類的依據(jù))部分刑分十章:危害國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侵犯財產(chǎn)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危害國防利益罪、貪污受賄罪、瀆職罪、軍人違反職責罪(3)
直接客體(決定具體犯罪行為的性質)一方面犯罪對象:是指刑法分則條文規(guī)定的、犯罪行為所直接作用的具體人或具體物。是犯罪的選擇要件。(不是所有的犯罪都有犯罪對象,e.g.脫逃罪)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的關系:1、對犯罪性質的影響不同:犯罪客體決定犯罪的性質,而犯罪對象一般不決定犯罪的性質2、在犯罪構成中的地位不同:犯罪客體是必備要件,犯罪對象是選擇要件3、對犯罪分類的意義不同:犯罪客體是犯罪分類的基礎,而犯罪對象不是4、是否受到實際的損害不同:客體受損、對象不受損;對象受損……;同時……第六章犯罪客觀方面犯罪客觀方面:刑法規(guī)定的,構成犯罪所必須具備的客觀上的條件或要素,是犯罪活動的客觀外在表現(xiàn)。(核心要件)犯罪客觀方面的特征是1、行為對客體的侵犯2、表現(xiàn)于客觀的具體事實3、刑法規(guī)定的客觀事實意義:1、區(qū)分罪與非罪的界限2、區(qū)分此罪與彼罪的界限3、確認行為人罪過的客觀依據(jù)4、確定刑罰輕重的依據(jù)危害行為及其表現(xiàn)形式:危害行為是指人在意識與意志支配下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是所有犯罪成立在客觀方面唯一的必備要件)主要表現(xiàn)為作為和不作為從客觀上看,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從主觀上看,行為表現(xiàn)人的意志或意識。作為:行為人以身體活動實施的違反禁止性規(guī)范的危害行為。(不應為而為)不作為:是指行為人消極地不實施法律所要求實施的行為。(應為而不為)作為的實施方式:1、利用自己的身體2、利用物質性工具3、利用自然力4、利用動物5、利用他人不作為犯罪成立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1、行為人必須負有實施某種行為的義務:(1)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義務。(2)職務或業(yè)務上要求的義務。(3)法律行為引起的義務。(4)由于行為人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2、行為人有履行義務的實際能力而不履行3、行為人不履行特定義務,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結果危害結果的種類:1、屬于構成要件的危害結果(構成某一犯罪必須具備的)、不屬于構成要件的危害結果(不是成立犯罪必須具備的)2、根據(jù)危害結果的表現(xiàn)形式:物質性危害結果、非物質性危害結果3、根據(jù)危害結果的存在狀態(tài):已經(jīng)發(fā)生的危害結果、可能發(fā)生的危害結果4、根據(jù)危害結果與危害行為的聯(lián)系形式:直接危害結果(定罪)、間接危害結果(量刑)(看是否有中間環(huán)節(jié))實害犯結果——構成or完成結果犯結果——完成刑法因果關系:危害行為規(guī)律性地引起某種危害結果的內在聯(lián)系。(確定了因果關系,只是為行為人負刑事責任提供了客觀基礎。要認定行為人構成犯罪并承擔刑事責任,還必須考察行為人主觀上是不是存在故意或過失。)刑法因果關系的特性:因果關系作為客觀現(xiàn)象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它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犯罪客觀方面的其它要件:犯罪特定的時間、地點和方法(手段)等因素第七章犯罪主體犯罪主體:依照刑事法律規(guī)定,能夠對自己的行為承擔刑事責任的人具體包括:1、達到法定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實施了嚴重危害社會行為的自然人2、符合刑法規(guī)定的條件、實施了嚴重危害社會之行為的單位犯罪主體的特征:1、犯罪主體是自然人和單位2、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和單位3、實施了嚴重危害社會行為的自然人和單位自然人犯罪主體: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名)刑事責任年齡:是指法律所規(guī)定的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會的行為負刑事責任必須達到的年齡。刑事責任年齡階段:(1)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不滿14周歲。(2)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3)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已滿16周歲。刑法關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處理原則:(1)從寬處理原則。(2)不適用死刑的原則。簡答題刑事責任能力(即行為能力):行為人認識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決定于兩個因素:年齡、心智。刑法對刑事責任能力的劃分:(1)完全刑事責任能力。年滿16周歲,具備認識和控制能力的人。具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2)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包括三種:一是未滿14周歲的人。二是經(jīng)法定程序鑒定,因精神疾病而不能辯認或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人。1)應當責令家屬或監(jiān)護人嚴加看管和醫(yī)療;2)必要時由政府強制醫(yī)療。三是病理醉酒*無刑事責任能力,不負刑事責任(3)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主要包括三類:①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只對八類犯罪負刑事責任(從輕或者減輕處罰);②又聾又啞的人和盲人(從輕或減輕處罰);③尚未完全喪失認識或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一般主體:刑法規(guī)定不要求以特殊身份為要件的主體。犯罪的特殊主體:刑法規(guī)定以特殊身份作為要件的主體。單位犯罪:單位成員在履行其在單位的職責時所實施的犯罪,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應有單位承擔的犯罪。單位犯罪的基本特征:1、單位犯罪的主體包括公司、企業(yè)、機關、事業(yè)單位和社會團體2、必須是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3、具有整體性(單位是法律擬制人)單位犯罪的處罰原則:雙罰制(對單位判處罰金,對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還有,單罰制。第八章犯罪主觀方面(必要要件)犯罪主觀方面:我國刑法規(guī)定的、行為主體對其危害行為已經(jīng)或者可能引起的危害社會的結果所具有的心理態(tài)度。犯罪主觀方面的特征:1、犯罪主觀方面是支配危害行為的心理狀態(tài);2、犯罪主觀方面是對危害社會的結果的心理狀態(tài);3、犯罪主觀方面是刑法明文規(guī)定的心理狀態(tài);4、犯罪主觀方面是一切犯罪都必須具備的要件。犯罪主觀方面的意義:1、是區(qū)分罪與非罪的重要標準2、是區(qū)分此罪與彼罪之間界限的重要標準3、是影響量刑輕重的重要根據(jù)犯罪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造成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的主觀心理態(tài)度。其構成要素包括認識因素(“明知”)和意志因素(“希望”或“放任”)犯罪故意的類型:1、直接故意: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某種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這種結果發(fā)生的心理態(tài)度。(積極追求)2、間接故意,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某種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的心理態(tài)度。(聽之任之)間接故意在以下三種情況下發(fā)生:1、行為人在追求某一犯罪目的時,而放任其行為可能引起的另一個危害結果發(fā)生2、行為人在追求某一菲犯罪目的時,放任其行為可能引起的另一個危害結果發(fā)生3、行為人實施某些突發(fā)性犯罪,不計后果,放任嚴重結果的發(fā)生。犯罪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jīng)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導致危害結果發(fā)生的一種心理態(tài)度。犯罪過失的類型:疏忽大意的過失(無認識過失)應當預見而未預見條件:1)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fā)生沒有遇見2)行為人應當(有義務)預見過于自信的過失(有認識過失)。已經(jīng)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條件:1)行為人已經(jīng)預見到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2)行為人輕信自己可以避免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危害結果的發(fā)生違背行為人的意愿過于自信過失和間接故意的異同:在認識因素上都預見到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兩者有著重要的區(qū)別:(1)在認識因素上,在間接故意心理下,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發(fā)生的可能性轉化為現(xiàn)實性,并未發(fā)生認識錯誤;而在過于自信心理下,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發(fā)生的可能性轉化為現(xiàn)實性存在錯誤認識。(2)在意志因素上。就間接故意而言,行為人不排斥、不反對危害結果的發(fā)生;而過于自信過失的行為人不僅不希望危害結果的發(fā)生,而且排斥、反對危害結果的發(fā)生。疏忽大意過失與意外事件的異同:二者的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均無預見,但是在疏忽大意過失的情況下,行為人是應當預見(有能力、有義務預見)而沒有預見;而在意外事件的情況下,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fā)生無法預見,因而不應當預見。犯罪目的(影響定罪):是指行為人通過實施犯罪行為所希望達到的某種危害社會結果。犯罪目的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當刑法特別標明某種犯罪行為的犯罪目的時,此時該特定目的即為該種犯罪的構成要件(目的犯)。犯罪動機(影響量刑):是指刺激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以達到犯罪目的的內心沖動或者內心起因。通常不是犯罪的構成要件,而是對犯罪人裁量刑罰時的一個重要情節(jié)。殺人動機:情殺、財殺、仇殺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之間的關系:1)犯罪動機是犯罪的內心起因;犯罪目的是行為人追求的客觀犯罪在主觀上的反應2)同一犯罪目的,可以有不同的犯罪動機3)相同的犯罪動機,也可以導致不同的犯罪目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于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和事實情況的認識發(fā)生錯誤。分為法律認識錯誤和事實認識錯誤。對法律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在法律上的性質和后果認識有錯誤1)行為人將無罪誤認為有罪(假想的犯罪)2)行為人將有罪誤認為無罪(假想不犯罪)3)行為人對罪或刑認識有錯誤一般情況下,行為人對法律認識的錯誤,不影響定罪。對事實認識的錯誤:是指行為人對于自己的行為是否屬于犯罪構成要件的事實情況的認識錯誤。1)客體的錯誤。行為人意圖侵犯一種客體,而實際上侵犯了另一種客體*按照行為人意圖侵犯的客體定罪2)對象的錯誤a.對象不存在誤認為存在b.非不法侵害人誤認為不法侵害人c.目標錯誤3)行為實際性質的錯誤。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實際性質發(fā)生了錯誤的理解4)工具的錯誤5)因果關系的錯誤第九章故意犯罪形態(tài)(過失犯無罪)故意犯罪形態(tài):故意犯罪中的停止形態(tài)犯罪既遂:(立法者根據(jù)社會危害性大小,主觀定)刑法規(guī)定的具體犯罪的完成形態(tài)。1)行為人故意實施一定的犯罪行為是構成犯罪既遂的前提條件;2)判斷是否既遂,只能看行為人實施的犯罪行為是否符合刑法規(guī)定的完成某種犯罪的基本構成要件不同犯罪形態(tài)的既遂:(1)結果犯。按照刑法規(guī)定,必須發(fā)生某種特定的危害結果才構成既遂的犯罪。如故意殺人、故意傷害、搶劫、搶奪、盜竊、詐騙等。a.法定犯罪結果發(fā)生b.犯罪完成(2)行為犯。按照刑法規(guī)定,只要行為人實施完畢法定的犯罪行為即構成犯罪。如強奸(奸淫幼女)罪、傳播性病罪、脫逃罪、偷越國(邊)境罪、投敵叛變罪等。(3)危險犯。按照刑法規(guī)定,只要行為人實施了一定的犯罪行為,有發(fā)生某種法定危害結果的危險即構成既遂的犯罪。如放火、決水、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破壞交通工具、破壞交通設施、破壞電力設備、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等罪(4)舉動犯。只要行為人著手實施法定的犯罪行為,即構成既遂的犯罪(舉動犯無未遂)。舉動犯大致包括兩種情況:①原本為預備性質的犯罪行為,法律將它規(guī)定為犯罪的實行行為。如參加恐怖活動組織罪、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②教唆、煽動性質的犯罪構成。犯罪預備形態(tài):是指行為人已經(jīng)開始實施犯罪的預備行為,但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被迫在犯罪預備階段終結的犯罪未完成形態(tài)。(主觀能夠,客觀不能夠)犯罪預備形態(tài)的特征:(一)行為人已經(jīng)開始實施犯罪的預備行為預備行為包括:1、準備犯罪工具2、制造犯罪條件(二者擇其一)(二)犯罪行為在預備階段終結(三)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處罰原則:可以從輕、減輕、免除處罰犯罪未遂形態(tài):是指行為人已經(jīng)著手實行具體犯罪的實行行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或未達既遂狀態(tài))的一種犯罪停止形態(tài)。犯罪未遂形態(tài)的特征:(1)行為人已經(jīng)著手實行犯罪;(2)犯罪未完成而停止下來;(3)犯罪未完成是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導致。犯罪未遂形態(tài)的類型:(1)以犯罪實行行為是否實行終了為標準,將犯罪未遂分為:實行終了的未遂與未實行終了的未遂(2)以犯罪行為客觀上能否完成為標準,將犯罪未遂分為:能犯未遂與不能犯未遂。(工具不能犯、對象不能犯)處罰原則: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犯罪中止形態(tài):是指在犯罪過程中,由于行為人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fā)生,而使犯罪終結的犯罪形態(tài)。犯罪中止的類型:(一)以犯罪中止發(fā)生的時空范圍:預備中止(預備階段)與實行中止(實行階段)(二)以成立犯罪中止的不同要求:積極中止(自動停止、采取行動避免)與消極中止(悔過)第十章共同犯罪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構成共同犯罪的要件:1、構成共同犯罪,主體必須是兩人以上e.g.受賄罪1)自然人與自然人2)單位與單位3)自然人與單位2、構成共同犯罪,客觀上必須有共同的犯罪行為,每個人的行為與犯罪結果間都有因果關系;3、構成共同犯罪,主觀上必須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犯罪人經(jīng)過犯意聯(lián)絡,知道自己和他人共同實施某種犯罪,都認識到他們的共同犯罪行為會造成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的心理狀態(tài)。不構成共同犯罪的情況:1、二人以上的共同過失行為,造成一個危害結果的;2、二人以上犯罪,一人處于故意,他人出于過失,造成危害結果的。3、無罪過幫助他人實施故意犯罪的4、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在實施共同犯罪中,一方超出了共同故意的范圍,實施了其他犯罪5、二人以上同時或先后對同一對象實施相同性質的犯罪,但主觀上缺乏共同的犯罪故意,客觀上缺乏行為間的相互協(xié)調、配合6、有共同故意而無共同行為7、事前無通謀(沒有犯意聯(lián)絡),事后提供幫助的行為共同犯罪的形式: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的結構形式(1)任意共同犯罪(刑法分則規(guī)定的一人可以單獨實施的犯罪由兩人以上共同實施/必要共同犯罪(對行性,聚眾性,組織性)(2)簡單共同犯罪/復雜共同犯罪(3)事前通謀的共同犯罪/事中通謀的共同犯罪(4)一般共同犯罪/集團犯罪犯罪集團: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犯罪集團的特征(成立條件):(1)由三人以上組成。(2)具有明確的犯罪目的。(3)形成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4)相對的穩(wěn)定性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責任:實施犯罪犯意發(fā)起者幫助行為指揮者有分工實行犯教唆犯幫助犯組織犯無分工實行犯我國刑法以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為標準,將共同犯罪人分為主犯、從犯、脅從犯和教唆犯(根據(jù)作用)(根據(jù)分工)主犯: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人。(概括犯意支配組織內成員)包括兩類:(1)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犯罪分子,即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2)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骨干分子、主要實行犯)主犯的刑事責任:對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對于其他主犯,應當按照其所參與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從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或者輔助作用的犯罪人從犯的刑事責任: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脅從犯:在共同犯罪中被脅迫參加犯罪的人所謂“脅迫”:是指通過暴力威脅或者精神強制,迫使被脅迫者屈從淫威,被迫參與共同犯罪。脅從犯的刑事責任:按照犯罪情節(jié),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教唆犯:是指教唆他人犯罪的人。(不是共同犯罪中主犯、從犯、脅從犯之外的一類犯罪人,而是根據(jù)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在確定其刑事責任時,或者作為主犯,或者作為從犯。)構成教唆犯的特征:1)在客觀方面具有教唆他人犯罪的行為。所謂教唆,是指引起他人產(chǎn)生犯意的行為2)在主觀方面具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e.g.教唆他人吸毒罪教唆犯的刑事責任1)按照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主犯,從犯)處罰2)教唆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第十一章罪數(shù)形態(tài)罪數(shù)的類型:分為一罪類型和數(shù)罪類型。(一)一罪的類型1、實質的一罪(一行為造成一個或數(shù)個結果),包括:(1)繼續(xù)犯:是指作用于同一對象的一個犯罪行為從著手實行到行為終了,犯罪行為與不法狀態(tài)同時處于繼續(xù)狀態(tài)的犯罪。如非法拘禁罪。a.必須是只有一個犯罪行為b.必須是持續(xù)地作用于同一對象c.必須是犯罪行為與不法狀態(tài)同時繼續(xù)(2)想像競合犯:行為人實施一個行為觸犯數(shù)個罪名,且數(shù)個罪名之間不存在包含或交叉關系的犯罪形態(tài)。法規(guī)竟合:存在包含或交叉關系處罰原則:從一重罪處斷(3)結果加重犯:是指實施基本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發(fā)生基本犯罪構成要件以外的重結果,因而刑法規(guī)定加重處罰的犯罪形態(tài)。如虐待致人重傷、死亡,非法拘禁致人重傷、死亡等。2、法定的一罪(數(shù)行為或數(shù)舉動,法律規(guī)定為一罪),包括:(1)結合犯:是指數(shù)個各自獨立的犯罪行為,根據(jù)刑法的明文規(guī)定,結合成為另一個獨立的新罪的犯罪形態(tài)。(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針對同一犯罪人實行的行為)(2)集合犯:是指行為人以實施不定次數(shù)的同種犯罪行為為目的,反復實施數(shù)個同種犯罪行為,但刑法規(guī)定作為一罪處理的犯罪形態(tài)。又可分為常業(yè)犯(如賭博罪)和營業(yè)犯(如非法行醫(yī)罪)。3、處斷的一罪(數(shù)行為觸犯數(shù)罪名,司法上作一罪處理),包括:(1)連續(xù)犯:是指基于同一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連續(xù)實施性質相同、獨立成罪的數(shù)個行為,觸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形態(tài)。(2)牽連犯:是指以實施某一犯罪為目的,其方法行為或結果行為又觸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態(tài)。(3)吸收犯:是指行為人實施數(shù)個犯罪行為,其中一個犯罪行為吸收其他的犯罪行為,僅成立吸收的犯罪行為一個罪名的犯罪形態(tài)。第十二章阻卻犯罪的事由阻卻犯罪的事由:某種行為雖然在形式上具備某一犯罪的客觀方面要件,但在行為人的主觀內容中不存在犯罪的主觀罪過要件,不具有社會危害性,因而刑法阻卻其成立犯罪的情形。(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阻卻犯罪事由的基本特征:1)行為在形式上具備了某一犯罪的客觀方面要件,造成了一定的損害結果;2)行為人在主觀內容中不存在犯罪的主觀罪過要件,或因某種特定的事由不具有社會危害性正當防衛(wèi):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權益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對正在實施不法侵害的行為人采取的反擊行為。正當防衛(wèi)的條件:見表防衛(wèi)過當:是指正當防衛(wèi)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應當負刑事責任(減輕或免除處罰)的行為。防衛(wèi)過當?shù)淖镞^形式:排除直接故意(間接故意或過失)緊急避險: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權益免受正在發(fā)生的危險,不得已而采取的損害另一較小合法權益,從而保護一個大的合法權益的行為。避險過當: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行為。根據(jù)我國刑法規(guī)定,避險過當,應當負刑事責任。(減輕或免除)意外事件:行為雖然在客觀上造成了損害結果,但行為人不是出于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于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形。不可抗力:行為雖然在客觀上造成了損害結果,但行為人不是出于故意或過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形。正當防衛(wèi)與緊急避險的異同:相同2:客觀效果上,都存在對社會有益的實際效果相同3:法律規(guī)定上,都具有阻卻犯罪的屬性;過當情況下,都要承擔一定刑事責任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損害第三方合法利益)目的條件(相同1)為了保護合法權益1)防衛(wèi)挑撥不是正當防衛(wèi)2)互毆行為不存在正當防衛(wèi)3)為保護非法利益為了保護合法權益前提條件針對(人的)不法侵害面對實際危險(更多來自自然界)假想避險:對于本不存在的危險時間條件針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防衛(wèi)不適時:1)事先防衛(wèi):尚未著手進行的不法侵害2)事后防衛(wèi):已經(jīng)結束的不法侵害針對正在發(fā)生的危險避險不適時:1)事前避險2)事后避險對象條件(限制條件)針對不法侵害人本人的實施(對于限制或無刑事責任能力人的正當防衛(wèi)只能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針對合法的第三方利益只能在迫不得已、無法排除危險的情況下進行適當條件(限度條件)所造成損害,可以小于、等于、大于不法侵害可能造成的損害。只有在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所造成的損害必須小于所保護的利益,否則就是避險過當主體要求每個社會成員的合法權利某些特定社會成員的法定義務,不實施即違法職務、業(yè)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社會成員,不能為了個人安全而進行緊急避險,一實施即違法第十三章刑罰概說刑罰:是刑法明文規(guī)定的,由國家審判機關依法對犯罪分子所適用的剝奪或者限制其某種權益的最嚴厲的法律強制方法。社會防衛(wèi)理論:特殊預防:是指通過對犯罪分子適用刑罰,限制或剝奪犯罪分子的再犯能力,并通過對他們進行教育改造,使其認罪服法,悔過自新,重新做人。特殊預防的對象是因實施犯罪而受到刑罰處罰的犯罪人。一般預防:是指通過對犯罪分子適用刑罰,威懾、警戒社會上潛在的犯罪者,防止他們走上犯罪道路。一般預防的對象為社會上其他有潛在犯罪傾向的人。第十四章刑罰的體系和種類主刑:只能獨立適用的主要刑罰方法。主刑只能獨立適用,不能附加適用。對一個罪只能適用一個主刑,不能適用兩種以上的主刑。簡答題主刑的種類: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管制:對犯罪人不予關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依法實行社區(qū)矯正的刑罰方法。(1)不剝奪犯罪人的人身自由,在勞動中應當同工同酬(2)限制犯罪人一定自由:1、遵守法律法規(guī),服從監(jiān)督;2、未經(jīng)執(zhí)行機關批準,不得實行言論、出版、集會、游行、示威自由的權利;3、定期向執(zhí)行機關報告自己的活動情況;4、遵守會客規(guī)定;5、離開居住地城市,需報經(jīng)執(zhí)行機關批準(3)管制的期限為3個月以上,2年以下,數(shù)罪并罰時不得超過3年。(4)依法實行社區(qū)矯正拘役(1:1折抵有期徒刑刑期):短期剝奪犯罪人自由,就近實行勞動改造的刑罰方法。(1)拘役是剝奪自由的刑罰方法(2)拘役的期限為1個月以上6個月以下,數(shù)罪并罰時不得超過1年。(3)拘役由縣級公安機關(拘役所、看守所或其他監(jiān)管場所)就近執(zhí)行(4)每個月回家1~2天;參加勞動的酌量發(fā)給報酬有期徒刑:剝奪犯罪人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強迫實行勞動改造的刑罰方法。(1)剝奪犯罪人的自由(2)刑期6個月以上15年以下,數(shù)罪并罰時有期徒刑總和刑期不滿35年的,最高不能超過20年,35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過25年;死緩減為有期徒刑時為25年(3)強制犯罪人參加勞動,接受教育和改造。無期徒刑:剝奪犯罪人終身自由,實行強迫勞動改造的刑罰方法(1)無期徒刑是自由刑中最嚴厲的刑罰方法(2)對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人實行勞動改造(3)無期徒刑不可能孤立適用,必須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死刑:死刑又稱為生命刑,是剝奪犯罪份子生命的刑罰方法,包括立即執(zhí)行與緩期兩年執(zhí)行兩種情況。我國刑法關于死刑的限制性規(guī)定:(1)死刑適用條件的限制:死刑只適用于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2)死刑適用對象的限制:犯罪時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時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3)死刑適用程序的限制:一是在案件的管轄上,死刑案件只能由中級以上人民法院進行一審。二是在程序上,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的外,都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準。(4)死刑執(zhí)行制度的限制——死刑緩期執(zhí)行制度:(對于)1.必須判處死刑的犯罪份子2.不是必須立即執(zhí)行的(可以)3.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zhí)行死緩二年期滿后的處理:(1)在死刑緩期執(zhí)行期間,如果沒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滿后,減為無期徒刑。(2)在死刑緩期執(zhí)行期間,如果確有重大立功表現(xiàn),二年期滿以后,減為25年有期徒刑。(3)在死刑緩期執(zhí)行期間,如果故意犯罪,查證屬實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準,執(zhí)行死刑。附加刑:是補充主刑適用的刑罰方法。附加刑既可以附加于主刑適用,又可以獨立適用。對同一個犯罪,可以同時判處兩個以上的附加刑。附加刑的種類:罰金(適用于貪財圖利性質的犯罪or與財產(chǎn)有關的犯罪):人民法院執(zhí)行剝奪政治權利:公安機關執(zhí)行沒收財產(chǎn):人民法院or會同公安機關驅逐出境(針對外國人或無國籍人)剝奪政治權利:是指剝奪犯罪分子參加國家管理和政治活動權利的刑罰方法。剝奪政治權利的內容:(1)選舉權和被選舉權;(2)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權利;(3)擔任國家機關職務的權利;(4)擔任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和人民團體領導的權利。剝奪政治權利的起算:被判處有期徒刑、拘役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從主刑執(zhí)行完畢之日或者假釋之日起算。剝奪政治權利的效力當然及于主刑執(zhí)行期間。第十四章刑罰裁量量刑情節(jié):是指定罪情節(jié)以外的,人民法院據(jù)以在法定刑限度以內或者以下對犯罪分子從重、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的主客觀事實情況。量刑情節(jié)的基本特征:(1)量刑情節(jié)是定罪情節(jié)以外的表明行為社會危害程度或者行為人人身危險程度的主客觀事實情況(2)量刑情節(jié)不僅包括部分罪中情節(jié)(未遂、中止等),而且還包括罪前情節(jié)(犯罪前的一貫表現(xiàn))和罪后情節(jié)(悔罪態(tài)度、自首、立功等)。(3)量刑情節(jié)只能以所定之罪的法定刑為自己發(fā)揮作用的范圍和基礎。(4)量刑情節(jié)是對犯罪分子落實刑事責任和實現(xiàn)刑罰個別化的根據(jù)。量刑情節(jié)的體系:(1)從淵源上可分為:法定量刑情節(jié)、司法解釋規(guī)定的量刑情節(jié)定罪剩余的犯罪構成事實轉化而來的從重情節(jié)、酌定量刑情節(jié)。(2)從處罰功能上,可分為從重處罰情節(jié)、從寬處罰情節(jié)(可再分為從輕、減輕、免除處罰的情節(jié)三類)第十五章刑罰裁量制度累犯:因犯罪而受到刑罰處罰,在刑罰執(zhí)行完畢或者赦免之后,于法定期限內又犯一定之罪的罪犯。一般累犯:是指因故意犯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在刑罰執(zhí)行完畢或赦免后,在5年內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故意犯罪的犯罪人。一般累犯的構成條件:(1)前罪和后罪都必須是故意犯罪。(2)前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后罪應當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3)后罪發(fā)生在前罪刑罰執(zhí)行完畢或赦免以后5年內(未執(zhí)行完畢不涉及累犯問題)。(4)兩罪都是在行為人年滿18周歲后實施的特別累犯:是指曾犯危害國家安全罪、恐怖活動罪、黑社會性質組織罪受過刑罰處罰,刑罰執(zhí)行完畢或赦免后,在任何時候再犯上述同種犯罪的犯罪分子。特別累犯的構成條件:(1)前罪和后罪必須都是危害國家安全罪。(2)前罪被判處的刑罰和后罪應判處的刑罰的種類及其輕重不受限制。(3)前罪刑罰執(zhí)行完畢或赦免后,任何時候再犯危害國家安全罪,均構成特別累犯。自首:是指犯罪以后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行為,或者被采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為。一般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為。特征(成立條件):(1)投案行為必須發(fā)生在犯罪人尚未歸案之前;(2)基于犯罪分子本人的意志;(3)承認犯罪;(4)愿意接受國家司法機關的審查和裁判;(5)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特別自首:是指被采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為。特別自首的成立條件:(1)主體被動到案。(2)必須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3)與司法機關掌握的罪行不同的,以自首論;相同的,可以酌情減輕處罰。坦白:犯罪分子犯罪后被發(fā)覺而被傳訊或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之后,如實交代自己已被發(fā)覺罪行的行為。坦白的成立條件:1)犯罪分子被動到案2)犯罪分子如實交代已被掌握的罪行坦白的刑事責任:如實供述的可以從輕處罰;避免嚴重后果發(fā)生的可以減輕處罰。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揭發(fā)他人犯罪行為,經(jīng)查證屬實,或者提供重要線索,從而得以偵破其他案件的行為。立功犯的刑事責任:一般立功表現(xiàn)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重大立功表現(xiàn)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數(shù)罪并罰:是指對一人所犯數(shù)罪合并處罰的制度。數(shù)罪并罰原則:1、并科原則:將一人所犯數(shù)罪分別宣告的各罪的刑罰絕對相加,合并執(zhí)行的處罰原則。2、吸收原則:重罪刑罰吸收輕罪刑罰的合并處罰原則3、限制加重原則:確定最高刑為數(shù)罪之和,最低刑為數(shù)罪中最高刑的合并處罰原則。我國刑法中數(shù)罪并罰原則:以限制加重原則為主,兼采并科和吸收原則。數(shù)罪并罰原則的適用:(1)判決宣告后刑罰執(zhí)行完畢前發(fā)現(xiàn)漏罪的并罰:先并后減。e.g.1盜竊被判15年,已執(zhí)行3年,發(fā)現(xiàn)漏罪、被判7年先并:15+7=22大于2015~20確定19年后減:19-3=16年(2)判決宣告后刑罰執(zhí)行完畢前又犯新罪的并罰:先減后并。e.g.2盜竊被判15年,已執(zhí)行3年,犯新罪、被判7年先減:15-3=12年后并:12+7=19年(一般)緩刑:附條件暫緩執(zhí)行原判刑罰的一種刑罰制度。緩刑的適用條件:(1)犯罪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漢語方言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鄭州理工職業(yè)學院《公路施工組織與概預算》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小學物品領用制度
- 浙江傳媒學院《建筑技術的設計》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攝影技術與訓練》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缺陷管理與生產(chǎn)效率提升措施
- 雙十二家居設計解析
- 專業(yè)基礎-房地產(chǎn)經(jīng)紀人《專業(yè)基礎》點睛提分卷1
- 房地產(chǎn)經(jīng)紀綜合能力-《房地產(chǎn)經(jīng)濟綜合能力》押題密卷
- 家長會學生發(fā)言稿 馬曉麗
- 2025年中國南水北調集團限公司總部招聘工作人員(27人)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面神經(jīng)炎護理措施分析》3900字(論文)
- 縫紉技能培訓課件
- 《翻板式隔爆閥性能試驗方法》
- 2024年銷售崗位工作總結
- 數(shù)字化解決方案設計師職業(yè)技能競賽參考試題庫(含答案)
- 采購管理實務案例庫
- JGJT46-2024《施工現(xiàn)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標準》條文解讀
- 2024-2030年中國鋼結構行業(yè)發(fā)展需求及投資規(guī)劃分析報告版
- 2022年河南省公務員錄用考試《行測》真題及答案解析
- 2024ESC心房顫動管理指南解讀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