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重點04賦稅稅收是一個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關系著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歷朝歷代統(tǒng)治者對此都極為重視。(1)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發(fā)展演變(2)中國近現代關稅自主權的喪失和爭取關稅主權的斗爭;新中國的關稅建設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一)先秦時期1.西周時期:貢賦制度:諸侯繳納貢賦是西周分封制下的義務2.春秋時期:(1)背景:鐵犁牛耕出現,井田制逐漸瓦解;諸侯國財政收入減少(2)改革:齊國:“相地而衰征”,根據土地多少和好壞征收賦稅魯國:前594年“初稅畝”,是指無論公私田,按畝數實數收稅(3)實質:客觀上承認土地私有制(4)影響①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②促進了奴隸制生產關系向封建生產關系轉變③是中國古代土地稅的開端(二)秦漢時期1.秦朝秦漢時代的賦役,大致包括了三部分:田賦、人頭稅(口賦、算賦)和徭役。秦朝田賦稅率極高,史稱“取泰半之賦”。還向人民征索極重的口賦。秦漢徭役有更卒(期限一個月,在本郡或本縣,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宮室以及運輸糧食等)正卒(期限一般為兩年,指到郡國和京城服兵役)和戍卒(一般期限一年,到邊塞屯戍)3種。秦朝男子17歲起役,后來漢昭帝改為23歲起役。(1)土地私有制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使黔首自實田”,即土地所有人向政府呈報占有土地的數量,政府根據呈報數額征收田租。(2)上計制度秦朝實行嚴格的上計制度。每年地方向中央報告情況,其中包括人口、墾田、刑獄、賦役等數字。由此可知,上計的作用是加強對基層的控制。(3)徭役繁重2.漢朝漢初統(tǒng)治者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田賦稅率大大降低。漢高祖實行十五稅一的稅率,到漢景帝的時候改為三十稅一。漢朝人頭稅分口賦(7—14歲)、算賦(17—56歲),商人和奴婢的算賦錢還要加倍。漢朝還征收財產稅,對車船征稅,對商人和高利貸者征收算緡錢。甚至農民飼養(yǎng)六畜都要繳稅。賦錢很重,農民創(chuàng)造的財富最終還是流入統(tǒng)治階級的手中。(1)廢秦苛政(2)編戶齊民漢代實行編戶制度,戶籍不僅登記人口數量、性別、相貌,而且登記田產的畝數、方位、土質。國家按人口和田產收稅,收上來的賦稅大部分用于支付官俸和軍費。(3)上計制度漢初實行上計制度,要求郡國在年終將該地區(qū)的經濟收支、戶口多少、土地面積的數量、耕地增減、自然災害以及社會治安等狀況統(tǒng)一上報到朝廷,作為征收賦稅、征發(fā)徭役、計劃經費開支和制定各種有關政策的依據。(4)土地兼并西漢文景時期,糧食增產,糧價極低。國家收取的實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須把糧食換成錢幣,繳納較高稅額的人頭稅。富商大賈趁機操縱物價,放高利貸,加劇了土地兼并、農戶流亡。(5)更賦(以錢代役)更賦,是漢朝的制度,成年男子均須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種,即正卒、戍邊、更卒。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須在本地為地方官府服一個月的無償勞役。如不愿或不能親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錢交官府雇人代替。更賦的實行有助于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6)算緡告緡漢武帝時期,政府頒布了算緡令,即對工商業(yè)者、手工業(yè)者和高利貸者征收財產稅,必須向政府申報財產,每2000錢納稅一算(120錢),同時實行告緡令,瞞報或少報者,罰戍邊一年且沒收財產,鼓勵告發(fā)工商業(yè)者和高利貸者隱產漏稅的違法行為,告發(fā)者可得到沒收財產的一半作為獎賞。這一政策強化了對社會經濟的控制。(三)隋唐時期1.隋朝---唐初期:租庸(役)調制(1)基礎:均田制(2)指導思想:輕徭薄賦(3)特點:以丁計稅(4)發(fā)展:北魏開始;隋朝沿用;唐朝發(fā)展為租庸(繳納一定的絹布來替代徭役)調制(5)影響①保障了政府財政收入②以庸代役保證農民生產時間,促進農業(yè)發(fā)展③促進了隋唐的強盛④標志著從勞役地租到實物地租轉變,是我國古代賦稅制度的重大改革⑤反映出封建政權對農民人身控制的減弱2.唐朝中期:兩稅法(1)背景
①安史之亂,朝廷財政負擔驟增②均田制崩潰,租庸調制難以維系③土地兼并嚴重,農民的賦稅負擔沉重④紛紛破產逃亡,導致國家戶口不實⑤社會矛盾嚴重激化
(2)改革者:宰相楊炎、唐德宗(3)原則①以國家財政支出確定賦稅總額,再分配到各地征收②按照田畝多少征收地稅,按人丁資產征收戶稅③分夏秋兩次征收(4)評價
積極影響
①擴大了納稅面,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②多少改變了貧富負擔不均的現象,相對減輕了百姓的負擔,緩和社會矛盾③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④促進商品經濟發(fā)展⑤簡化規(guī)范了稅制⑥從以人丁為主到以財產為主的征稅標準⑦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⑧鞏固唐朝統(tǒng)治
消極影響
①每州各取大歷中一年科率錢谷數最多者,便為兩稅定額,又造成農民負擔加重②地方官吏把苛捐雜稅并入兩稅,加重了農民的負擔③兩次征收容易使得地方官員變相剝削百姓④本質上是為維護封建專制統(tǒng)治
【知識比較】租庸調制和兩稅法比較租庸調制是唐朝前期實行的一種賦稅制度,它的征收標準是以人丁為主,征收的賦稅是以實物為主。兩稅法是唐朝后期為解決財政危機而實行的一種賦稅制度,雖然也以征收實物為主,但卻改變了過去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而主要按照土地和財產的多少進行征收,且征稅時間也固定為兩次。租庸調制和兩稅法的最大區(qū)別就是征稅標準的不同。兩稅法的實行,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大變革,它反映出封建國家對人身控制的逐漸松弛。(四)宋元時期1.宋代襲唐代兩稅法,但附加稅繁雜多變,往往超過正稅數倍。徭役繁重。(1)商稅重要北宋賦稅結構變化表上表表明宋代政府的財政收入越來越倚仗非農業(yè)稅,非農業(yè)稅的增長反映工商業(yè)的繁榮。(2)不抑兼并宋代,實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導致土地兼并現象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多的農民喪失土地淪為佃戶,使得原有的稅收政策不再適用,因此有所調整,則按土地權益劃分主戶、客戶,其中主戶分五等,納稅當差,客戶則指的是佃戶。(3)王安石變法①方田均稅法方田均稅法是指重新丈量土地繳稅。②募役法(免役錢)免役法又名“募役法”、“雇役法”,是宋代王安石新法之一。該法廢除原本百姓按戶等輪流到州縣當差役的方法,改為當役者交納役錢,州縣政府出錢募人應役。募役法使原來輪流充役的農村居民回鄉(xiāng)務農,原來享有免役特權的人戶不得不交納役錢,使很多農民免除勞役,保證了農民的勞動時間,有利于農業(yè)生產。2.元朝:基本沿襲唐朝的租庸調與兩稅法(1)北方:租庸調,征丁稅、地稅(2)南方:兩稅法,征夏稅、秋糧(3)科差:按戶之上下征收絲與銀兩(4)“匠籍”制度匠籍是指中國古代政府將手工業(yè)者編入的一種特殊戶籍,社會地位低下。其中在匠籍制度下,匠人們沒有話語權,社會地位低下,為主流社會所排擠。匠籍制度規(guī)定匠不離局、匠役永充,凡被編入匠籍的工匠,世代不得脫籍。(五)明朝1.明初(1)清丈土地、核定田賦(2)夏稅秋糧,兩次征收,主要是米麥實物2.正統(tǒng)年間: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收送赴北京,稱金花銀3.張居正改革:一條鞭法(1)背景①商品經濟發(fā)展②白銀流通量增加③土地兼并,政府收入減少④社會矛盾尖銳,政府統(tǒng)治危機(2)內容:將田賦、徭役、雜稅合并為一條,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政府統(tǒng)一征收征收白銀(賦役合并,一概折銀)(3)意義①是中國賦役制度上的重大變革②簡化手續(xù),政府統(tǒng)一征收,限制豪強地主等層層盤剝,減輕農民負擔③按田畝多少征收,使無地、少地的貧民和工商業(yè)者減輕了負擔,緩和了矛盾,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④加速了白銀貨幣化歷程⑤賦役征銀,促進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⑥使封建人身依附關系逐步減弱⑦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土地兼并⑧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產品的商品化4.“班匠銀”制(雇募制)明代戶口分為民、軍、匠三等,其中匠籍地位最低,且要世代世襲,不能輕易脫籍。到官府手工業(yè)中輪班服役的工匠叫輪班匠,由各行省遣派到京師輪流服役。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普遍實行“班匠銀”制,輪班匠役一律征銀,政府以銀雇工。實行“班匠銀”制的意義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松弛了匠籍的人身依附從而解放了生產力。(六)清朝前期1.1712年,康熙帝規(guī)定以前一年的丁銀作為定額,不再增加,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賦”2.攤丁入畝(1)人物:雍正帝(2)內容①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②取消人頭稅(3)評價①攤丁入畝廢除了中國歷史上長期存在的人頭稅,表明封建國家對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②避免了隱匿人口現象及促進了人口的增長,進而造成人地矛盾的尖銳③有利于商品經濟及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④減輕了無地或少地農民的負擔,有利于經濟恢復與發(fā)展⑤稅制的簡化,有利于政府的征收⑥推動戶籍制度的變革【知識比較】編戶制度和攤丁入畝編戶制度實行于我國封建社會的初步發(fā)展時期,政府把農民編人戶籍,按編戶征收租賦和征發(fā)徭役、兵役。它的實行,標志著我國古代完整的賦稅徭役制度正式形成。攤丁人畝實行于我國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政府把丁稅平均攤人田賦中,征收統(tǒng)一的地丁銀。攤丁入畝的實行,廢除了漢唐以來長期實行的人頭稅。編戶制度以人丁為主要征稅標準,而稅收征收的是實物。攤丁入畝實行后,不僅徹底廢除了人頭稅,而且稅收也不再征收實物,而是征收銀兩。這種變化一方面反映出封建社會前期和后期封建國家對人身的控制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國商品經濟的逐步發(fā)展?!局R拓展】耗羨歸公(養(yǎng)廉銀)清初地方官征稅時,以碎銀重鑄耗損為由,私自多征錢銀,稱為火耗。雍正時,將“火耗”附加稅改為法定正稅,并以此為基礎,建立養(yǎng)廉銀制度,養(yǎng)廉銀通常為薪水的10倍到100倍。此舉主要是為了防止腐敗現象,改善吏治。清朝晚期中央財政賦稅體系的破壞清代前期,田賦是政府主要財政來源,一省的賦稅收入按戶部核準的數額留一部分供本省開支,其余部分須按規(guī)定上解戶部等;清朝咸豐年間,為解決鎮(zhèn)壓農民起義軍費不足的問題,經副都御史雷以諴提議,清廷允許地方政府開征名為“厘金”的新稅種,用于供養(yǎng)地方團練武裝。“厘金”即商業(yè)稅,地方政府在交通要道設卡,對過往商隊征收“厘金”。晚清,關稅、厘金和鹽稅等財政收入日益重要,且大部分受列強和地方督撫控制,這一變化表明大一統(tǒng)的財政體制遭到破壞?!局R總結】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演變規(guī)律及本質弊端(一)演變規(guī)律1.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漸向以田畝財產為主轉變2.征稅內容:由實物地租逐漸向貨幣地租發(fā)展(以一條鞭法為標志)。反映了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fā)展。3.征稅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fā)展為基本定時(以兩稅法為標志)4.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松弛。農民由必須服一定時間的徭役和兵役發(fā)展為可以代役(以“庸”制為標志)。人頭稅在賦稅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少(以兩稅法為標志)。直至取消人頭稅(以攤丁入畝為標)。反映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松馳。5.征稅種類:由繁雜多項逐漸演變?yōu)楹喕瘑我唬ㄒ砸粭l鞭法為標志)6.抑商政策: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對商品征收重稅。總結說明:上述演變體現了中國古代經濟發(fā)展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這說明,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與進步,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松弛;用銀兩收稅則是封建社會后期商品經濟活躍及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相應反映;封建統(tǒng)治者無法真正抗拒自然經濟中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二)本質弊端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指出歷史上的賦稅制度有“三害”:“有積累莫返之害”,即歷代賦稅改革本質上都在不斷的加重農民的負擔?!坝兴惙撬鲋Α?,即農民繳納賦稅到后期由實物地租完全轉為貨幣地租,遭受了商人的盤剝?!坝刑锿翢o等第之害”,即不分土地好壞、肥瘦差異,按統(tǒng)一的標準征收,對于耕種貧瘠土地的農民來說極為不利。他的觀點以及所反映的歷史現象被現代學者總結為“黃宗羲定律”。這一“定律”反映的古代賦稅制度的弊端在于賦役負擔沉重,百姓困苦不堪。當代學者秦暉進一步提出,古代每一次“并稅式改革”最后都陷入“稅輕費生--并稅除費--雜派滋生--稅輕費重--并稅除費--雜派又起”的循環(huán)。由此可知這是中國古代賦役制度改革后出現的循環(huán)現象,小農經濟社會農民不僅承擔田賦,還要承擔徭役和各種地方攤派,各種費的產生成為必然,這是小農經濟支撐“大國財政”的必然結果。二、關稅的起源與演變(一)中國古代:海關的誕生1.中國的關稅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當時貨物通過邊境的“關卡”就要被征稅,這意味著關稅的出現要遠遠早于海關機構的誕生。在關稅出現后的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里,存在著國內關稅與國境關稅并立的現象。2.廢止國內關稅,單一征收國境關稅的歷史只有數百年,是伴隨近代國家的形成和國際貿易的發(fā)展而出現的。中國直到1937年才正式宣布廢除國內關稅,實行統(tǒng)一的國境關稅。實際上,隨著國內關稅的逐漸衰亡,國境關稅在近代中國的重要性日趨突顯。3.中國古代享有完全的關稅自主權。(二)中國近代:關稅自主權的喪失和爭取關稅主權的斗爭1.關稅自主權與海關管理權的喪失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晚清統(tǒng)治者不諳熟國際外交,《南京條約》開了協(xié)定關稅的惡例。此后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不平等條約進一步強化了西方列強的協(xié)定關稅權,根據這些條約和片面最惠國待遇規(guī)定,中國失去了自主調整稅率的權力。不僅如此,掌管中國國境關稅的海關管理權也長期把持在列強手中。2.南京國民政府收回關稅主權的努力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宣告關稅自主,并公布國定《進口稅暫行條例》。1928年,國民政府發(fā)表“改訂新約”的對外宣言,關稅自主為其兩項主要內容之一。國民政府與美國首先簽訂了《中美關稅條約》,隨后,又陸續(xù)同意大利、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國締結了“友好通商條約”或新的關稅條約。到1930年,日本也終于同意了《中日關稅協(xié)議》。國民政府通過這些“改訂新約”的措施,在關稅自主權上取得了進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稅率。3.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才真正收回關稅自主權【知識拓展】中國近現代收回關稅自主權的原因(1)收回關稅自主權的意識不斷提高(2)群眾性收回關稅自主權運動不斷高漲(3)歷屆政府收回關稅自主權的不懈努力(4)一戰(zhàn)后國際格局有利于中國收回關稅自主權(5)一戰(zhàn)后民族解放運動推動中國收回關稅自主權(6)美、英、日對華政策的調整客觀上有利于中國收回關稅自主權(三)新中國的關稅建設1.新中國成立不久,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及其實施條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獨立的專門的海關稅法,統(tǒng)一了全國關稅制度。2.1985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強化了關稅制度的法制化建設。3.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國務院據此重新修訂發(fā)布了關稅條例,進一步完善了關稅的基本制度。三、個人所得稅的起源與演變(一)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1.北洋政府時期:1914年北洋政府制訂所得稅條列,其中包含征收個人所得稅,并沒有實施。2.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36年國民政府相繼公布了所得稅暫行條例,開始征收個人所得稅。3.新中國成立后:計劃經濟體制之下,沒有征收個人所得稅。4.改革開放以來: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個人所得稅制度正式確立。后經過數次修訂完善。(二)個人所得稅的作用1.增加財政收入2.調節(jié)收入分配,有利于實現社會公平穩(wěn)定3.有助于培養(yǎng)和增強公民的納稅意識房產稅何時出臺?各大明星、主播的偷稅漏稅行為激起國人憤慨。A命題趨勢: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發(fā)展演變難度:★★★建議用時:40分鐘1.先秦時期,齊國根據土地質量的好壞和數量的多少征收賦稅;魯國根據耕地的多少征收賦稅;楚國根據土地產出的多少相應的征收賦稅。這些舉措()A.提高了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B.極大地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C.使得鐵犁牛耕在全國得到普及 D.有效地緩解了土地兼并現象【答案】B【詳解】據題意可知,先秦時期各諸侯國主要以土地為依據進行征稅,該做法實際上是承認了土地私有制,從而有利于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故選B;賦稅制度的變革并不會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排除A;鐵犁牛耕得到普及是在西漢,排除C;賦稅制度的改革承認了土地私有,實際上推動了后來土地兼并的出現和加劇,排除D。2.《管子》中記載,春秋時期“履畝而稅”的主要內容是廢公田,轉而就私田征稅,視其田畝之實收而抽取額定之比率。由此可見,“履畝而稅”實質上是()A.允許土地被兼并 B.破壞土地私有制C.徹底廢除井田制 D.對生產關系調整【答案】D【詳解】材料反映了春秋時期,廢公田,肯定私田,并且按照土地的畝數收稅,這是對土地私有制的肯定,有利于土地買賣,說明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漸確立,其實質是對生產關系的調整,故D符合題意;允許土地被兼并是材料的表象,而不是實質,故排除A;“履畝而稅”是對土地私有制的承認和肯定,而不是破壞,故排除B;徹底廢除井田制,說法過于絕對,故排除C。3.劉邦一入關中便廢除秦朝苛法;高后元年,“馳商賈之律”;文帝十三年“除肉刑法”“除田之租稅”。以上史料可以用來說明漢初()A.儒家仁愛思想的普及 B.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C.適應時代的治國之道 D.重農抑商政策的廢棄【答案】C【詳解】西漢初期“廢除秦朝苛法”、“馳商賈之律”、“除肉刑法”、“除田之租稅”等休養(yǎng)生息的措施,體現了當時統(tǒng)治者的治國之道,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適應了時代需要,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黃老“無為”思想,不是儒家“仁愛”思想,A項錯誤;材料與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無關,B項錯誤;漢初沒有廢棄重農抑商政策,D項錯誤。4.秦漢實行分成租制,不論田畝多少,只看實際收獲量,田租按比率繳納,秦為“什一之稅”,漢曾“十五稅一”后為“三十稅一”。到了三國時期,定額租制全面確立,即每畝征收的田租數額固定不變。這一轉變()A.加重了普通民眾的負擔 B.促進了土地單產的提高C.進一步激化了人地矛盾 D.推動了犁耕技術的成熟【答案】B【詳解】據材料可知自秦漢到三國田租收取方式由分成租制轉變?yōu)槎~租制,即定額租制下每畝征收的田租數額固定不變。據所學可知,提高土地單產需要采用新技術,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且增收部分需要向國家按比例交租。在這種情況下,民眾往往采用擴大田畝的方式增產,雖然增收部分也要按照比例交租,但是這不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定額租制下,民眾只要繳納固定的田租,剩余的產品即可自由支配,“精耕細作”交租之后,剩余部分更多,這比只擴大土地耕作面積有利,所以定額租的推行,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單產,故B項正確;定額租制下增產不增租,可以避免在估產時的額外盤剝,所以有利于減輕民眾負擔,故A項錯誤;民眾轉向“精耕細作”有利于緩解人地矛盾,故C項錯誤;據所學可知,犁耕技術成熟在唐代,故D項錯誤。5.漢文帝時,算賦(漢代對成年人所征的丁口稅)由每人每年120錢減至每人每年40錢,徭役則減至每三年服役一次。景帝時,把秦時17歲傅籍(秦漢時適齡男子必須在專門的名冊登記,并開始服徭役、兵役)的制度改為20歲始傅。上述措施()A.有利于農業(yè)的恢復發(fā)展 B.緩和了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矛盾C.抑制了民間工商業(yè)發(fā)展 D.順應了小國寡民的社會心理【答案】A【詳解】材料反映了漢文帝、漢景帝時期減輕賦稅、徭役和兵役的措施,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有利于改變漢初經濟凋敝的局面,促進農業(yè)的恢復與發(fā)展,故選A;材料反映的是農業(yè)措施,與緩和統(tǒng)治集團內部矛盾無關,故排除B;漢文帝、漢景帝鼓勵農業(yè)恢復與發(fā)展的措施,有利于民間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故排除C;材料沒有體現小國寡民的社會心理。6.下表為漢代更賦表。據此可知,漢代的以錢代役()更賦類別服役內容代役價“更卒”23至50歲的男丁到本郡服兵役一年可納錢200文,由政府雇人代役“正卒”23至50歲的男丁在郡縣或京師服傜役一個月每月200文“戌卒”23至50歲的男丁一生必須去邊境屯戌一年可以納2400文代役“戌邊”男子每年須戌邊三日可納錢300文代役A.加強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B.改變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C.有利于當時自耕農經濟的發(fā)展 D.減少了官員的腐敗和土地兼并【答案】C【詳解】從材料信息看,漢代采取了以錢代役的方式,這種方式能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有利于小農經濟的發(fā)展,故選C項;以錢代役放松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排除A項;當時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未得以改變,排除B項;以錢代役不會抑制腐敗和土地兼并,排除D項。7.唐初,將賦稅征收對象定為21至59歲的成年男子。除租、調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和布代役,稱為庸。以庸代役對農民來說最大的積極意義是()A.增加了絹布負擔 B.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C.保障了政府的賦稅收入 D.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答案】B【詳解】題干要求選擇以庸代役對農民的最大積極意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以庸代役保證了農民較充分的生產時間,B項符合題意;增加負擔不是積極意義,排除A項;C項表述是對政府的影響,不符合題文要求方向,排除;以庸代役實行的前提是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D項表述不符合史實,亦排除。8.唐初不少部曲和奴婢因征戰(zhàn)有功而獲得解放,有的上升為均田農民,有的上升為契約佃農。唐朝政府規(guī)定均田制下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每天輸絹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稱作庸,也叫“輸庸代役”。材料實質上反映了()A.均田制的推廣減輕了對農民的剝削 B.封建政權對農民人身控制的減弱C.生產力發(fā)展推動生產關系變化 D.唐初發(fā)展經濟和鞏固政權的需要【答案】B【解析】材料中反映出的制度上唐朝的租庸調制,農民的徭役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完成,這體現出封建政權對農民人身控制的減弱,因此本題選擇B選項。A選項只強調了均田制的內容,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政策;C選項錯誤,生產關系依舊是封建生產關系,沒有變化;D選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出鞏固政權的內容。9.唐代中葉,“官授田之法盡廢;則向之所謂輸庸調(納稅服役)者,多無田之人矣”,有官員認為“按籍而征之”的傳統(tǒng)方法弊病重重。為此,政府賦稅改革的合理方向應是()A.減免征稅 B.按人征稅C.加征商稅 D.按地征稅【答案】D【詳解】根據“多無田之大矣”的現象,說明按土地多少征稅合理,故D正確;材料提到稅制的弊端是“輸庸調(納稅服役)者多無田之大矣”,說明此前的賦稅制度都沒有按土地多少征稅合理,并不是賦稅過重,A錯誤;材料提到“‘按籍而征之’的傳統(tǒng)方法弊病重重”說明按人頭征稅已不可取,B錯誤;材料提到“多無田之大矣”,說明與商稅無關,排除C。10.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調制,以丁為單位,繳納固定數額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稅。唐朝中期改行兩稅法,“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來征收的布帛等實物改為折錢計征。這一轉變()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B.完成了實物稅向貨幣稅的過渡C.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D.加強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答案】C【詳解】通過題干可知,在唐朝前期,“繳納固定數額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稅”,唐朝中期的兩稅法實行之后,“改為折錢計征”,這樣就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進而加快了商業(yè)的繁榮,故選C項;唐朝中期兩稅法之后,”實物改為折錢計征”,只是改變了征收的內容,與商人的政治地位無關,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兩稅法實行不到30年,即被迫下令改貨幣計征為折納實物,排除B項;兩稅法的實施,使得政府對人身的控制有所松弛,排除D項。11.唐朝初期租庸調制規(guī)定21—59歲之間的成年男子除租、調外,還可以繳納一定的絹布來替代徭役;唐朝中后期的兩稅法規(guī)定每戶按人丁和資產征收戶稅,按田畝征收地稅。這一變化反映了()A.國家廢除了長期以來的人丁稅 B.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松弛C.政府實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小農經濟不斷發(fā)展的結果【答案】B【詳解】據題意可知,從北魏的租調制到隋唐時期的租庸調制,再到唐后期的兩稅法,改變了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放松了農民的人身控制,故B正確;清朝正式廢除了人丁稅,故A錯誤;唐朝抑制土地兼并,故C錯誤;賦稅制度的變化與小農經濟發(fā)展沒有必然關系,故D錯誤。12.據史書記載:“南宋兩稅(農業(yè)稅)在財政結構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小,北宋仁宗時尚占百分之五六十,而南宋則下降為20.4%(紹興末年)和15.3%(淳熙末年),工商稅上升至百分之七八十。”兩宋時期稅收比重變化是因為()A.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緩慢 B.海外貿易的迅速發(fā)展C.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D.工商業(yè)環(huán)境較為寬松【答案】D【詳解】兩宋時期農業(yè)稅在財政結構中所占比重明顯下降,工商稅則逐漸上升,甚至占財政結構的百分之七八十,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工商業(yè)環(huán)境較為寬松,工商業(yè)有了較大發(fā)展,D項正確;兩宋時期農業(yè)生產發(fā)展并不緩慢,A項錯誤;海外貿易的迅速發(fā)展和工商業(yè)稅增多同為工商業(yè)環(huán)境寬松的結果,B項錯誤;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不是兩宋時期財政稅收結構發(fā)生重大變化的原因,C項錯誤。13.南宋初年,政府加強農業(yè)管理,清理土地,規(guī)范賦稅,出現了土地賦稅造冊制度。明朝建立后清丈土地,核定天下田賦,其數額記入《黃冊》即戶口冊中,其后進一步將全國的土地詳細登記,編制成《魚鱗圖冊》??梢娒鞔?)A.開始實行以資產為標準的稅制 B.土地清理與戶籍管理相分離C.基于土地的賦稅管理逐步規(guī)范 D.賦稅種類由繁多到逐漸減少【答案】C【詳解】宋代出現了土地賦稅造冊制度,而明代清丈土地,編制《黃冊》和《魚鱗圖冊》,相比于宋代有很大進步,由此說明基于土地的賦稅管理逐步規(guī)范,C正確;唐代兩稅法實行以資產為標準的稅制,排除A;丈量土地和戶籍管理是相輔相成而非分離,排除B;題干未顯示賦稅種類的變化,排除D。14.明朝萬歷年間,政府規(guī)定并廣泛推行:統(tǒng)一役法把原來的里甲、均徭、雜泛等項徭役合并為一,不再區(qū)別銀差和力役,一律征銀。從長期來看,政府這一舉動()A.徹底改變了明朝的貨幣體系 B.使其在貿易中處于出超地位C.有利于中外商業(yè)貿易的發(fā)展 D.推動了經濟中心向南方轉移【答案】C【詳解】題干描述的是一條鞭法,這一賦稅制度改革中,不再區(qū)別銀差和力役,一律征銀,放松了對百姓的人身控制,同時加速了白銀貨幣化歷程,有利于商業(yè)貿易的往來,C正確;這一改革只是加速了白銀貨幣化歷程,但是并未從根本上改變明代的貨幣體系,排除A;在賦稅改革之前,中國在外貿中也處于出超地位,排除B;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已經完成南移,排除D。15.明嘉靖年間開始,各地試行“一條鞭法”,財政收支、丁糧征收及官府征發(fā)徭役均以銀計算,計畝征銀,將人丁和人戶的庸調都轉移到了田畝中,加大了田產在賦稅中的比重。此舉在客觀上()A.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B.阻礙了租佃制度的發(fā)展C.將加快土地兼并的進程D.導致銀貴錢賤現象出現【答案】A【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條鞭法”把徭役合并征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加大田產在賦稅中的比重,有利于放松對民眾的人身控制,限制商人買田置地,促進商品經濟發(fā)展,故選A;明清時期租佃關系日益普遍化,故B項錯誤;這種賦稅改革對土地兼并現象沒有影響,反而對土地兼并有所遏制,故C錯誤。明中葉后,美洲白銀大量涌入中國,白銀開始成為主導貨幣,故D錯誤。16.唐中葉前,賦稅征收實物;此后實施兩稅法,開始部分征收貨幣賦稅;明中后期,在兩稅法的基礎上,推行一條鞭法將徭役也改為征銀,至此賦稅、徭役征收的貨幣化趨于一致。這種變化()A.加速了紙幣的廣泛流通B.刺激了土地的兼并買賣C.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D.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答案】C【詳解】材料中“賦稅、徭役征收的貨幣化”明顯使農民與土地的依附關系降低,有利于農民從事其他方面的生產,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故答案為C項。A項,紙幣的廣泛流通與材料中“征銀”不符,排除;B項,根據材料中“一條鞭法”并結合所學可知,以土地為征稅標準,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排除;D項,增加政府收入是材料反映的表面現象,不符合題目設問的主旨,排除。17.明萬歷十五年(1587年),朝廷頒布新的賦役法∶把各州縣的田賦、賦役以及其他雜稅總為一條,合并征收銀兩,按田折算繳納,史稱"一條鞭法"。據此可知,"一條鞭法"的實施()A.解決了土地兼并的問題 B.削弱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加速了農產品的商品化 D.使古代賦稅制度開始簡化【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明代"一條鞭法",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一條鞭法"實行賦役征銀,這意味著農民上交賦役就必須擁有白銀,農民為獲得白銀就必須把大量農產品的投放到市場上,這有利于農產品商品化,故選C項;中國古代土地兼并問題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這一問題在封建社會無法得到根本解決,故排除A項;這一政策并沒有放松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故排除B項;D項的"開始簡化"不符合史實,故排除D項。18.萬歷初(約1581年),張居正在全國范圍內清丈土地和推廣“一條鞭法”?!翱偫ㄒ恢菘h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賦役、力差、銀差悉并為一條,皆計畝征銀,故謂之一條鞭?!薄耙粭l鞭法”()A.徹底解決了明政府的財政困難 B.加強了農民與市場之間的聯系C.政府加緊了對百姓的人身控制 D.開始以田畝作為主要征稅標準【答案】B【解析】結合材料“一州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賦役、力差、銀差悉并為一條,皆計畝征銀”,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改革加強了農民與市場之間的聯系,故選B;徹底解決了明政府的財政困難說法錯誤,排除A;材料中并未體現對百姓的人身控制,排除C;開始以田畝作為主要征稅標準并非在萬歷時期,排除D。19.在中國古代社會,“人丁”系制度性詞匯,具有社會和自然的雙重屬性。下表直接反映出清代()“人丁”一詞在《清實錄》中出現次數的統(tǒng)計年代出現次數次/年康熙朝1201.97雍正朝463.54乾隆朝641.07嘉慶朝100.40A.賦役制度的改革B.人身關系的變化C.土地制度的變革D.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答案】A【詳解】據材料“‘人?。抵贫刃栽~匯具有社會和自然的雙重屬性”,結合從康熙朝到嘉慶朝“人丁”一詞出現次數減少,可得賦役制度的改革,逐步實施“攤丁入畝”,政府放松了對戶籍的控制,取消了人頭稅,故A正確。據材料“人丁”一詞的出現次數減少不能說明人身關系的變化,故B項錯誤。據材料可得賦稅制度的變革,不涉及土地制度的變革,土地制度仍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故C項錯誤。賦役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但不是材料“直接反映出”的主旨,故D錯誤。20.1712年,清政府依據之前-年的人口統(tǒng)計結果,確定了永久性的丁稅稅額。1729年,清政府又將丁稅同土地稅合并(即攤于人畝)。據此可知,清廷的丁稅改革()A.減輕了農民的徭役負擔 B.放松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C.解決了土地兼并的問題 D.使賦稅制度開始走向簡化【答案】B【詳解】材料中清廷確定永久性的丁稅稅額,同時攤丁人畝,這等于廢除了人頭稅,使農民對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進一步松弛,故選B項;清政府的丁稅改革只是逐步廢除人頭稅,并沒有減輕農民的徭役負擔,故排除A項;C項“解決了”夸大了丁稅改革的影響,故排除C項;清政府的丁稅改革確實使賦稅走向簡化,但并不能據此判斷攤丁人后,中國稅制才開始簡化,故排除D項。21.康熙時,均丁賦于田計田派丁,不問丁數;嗣后,鹽鈔銀、匠班銀亦陸續(xù)派入地?。晃迨?,定丁額,永不加賦。雍正元年,遂以丁賦攤入地畝,一并其征。這些做法()A.受益于新經濟因素 B.強化了人身依附關系C.促進了人口的增長 D.推動進步思潮的形成【答案】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攤丁入畝是康熙皇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的進一步改革和發(fā)展。雍正時期開始實行。這一制度的實行,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促進了人口增長。勞動者有了較大的人生自由,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賦稅規(guī)則的簡化減少了官府打馬虎眼任意加稅的可能。因此C正確,B排除;攤丁入畝與當時商品經濟發(fā)展無關,A排除;D與材料賦稅制度改革無關,排除。故選C。22.下圖反映了清朝前期人口與人均耕地數變化情況,據此推論,1720年以后圖示情況出現的原因可能是()A.賦稅制度改革 B.土地兼并現象嚴重C.實行閉關鎖國 D.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答案】A【解析】數軸顯示清朝建立以來隨著人口逐漸上升,人均耕地逐漸下降,1720年人口超越了耕地的極限,此時政府采取攤丁入畝和地丁銀,按照人口進行收稅,故出現表格中現象,故A正確;土地兼并不是主要原因,故B錯誤;閉關鎖國主要是對外貿易,故C錯誤;D是鴉片戰(zhàn)爭之后才出現。23.黃宗羲認為中國古代賦稅制度有三大問題:不分土地好壞都統(tǒng)一征稅;農民種糧食卻要轉賣為貨幣交稅,并受商人盤剝;歷代稅賦改革,都不斷加重農民負擔。據此推斷,黃宗羲主張()A.政府實行合理的賦稅制度 B.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C.以均田制代替土地私有制 D.禁止商品流通以穩(wěn)定社會【答案】A【詳解】材料體現的是黃宗羲認為古代賦稅制度存在不合理的問題,加重了百姓的負擔,說明的是黃宗羲主張政府實行合理的賦稅制度,A正確;B說法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及黃宗羲的階級屬性不符合,排除;均田制在唐中葉就走向瓦解,C排除;D與材料無關,排除。故選A。2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秦漢時代的賦役,大致包括田賦、人頭稅和搖役。唐前期實行“以丁為本”的租庸調制,只以成年男子作為賦役對象,允許以“庸”代役,即繳納一定的絹布代替服役;后改行兩稅法,以國家財政支出確定賦稅總額,然后將其分解到各地,按田畝征收地稅,按人丁、資產征收戶稅,分夏、秋兩次征收。明朝后期,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清康熙五十一年規(guī)定以前一年的丁銀作為定額,不再增加,稱“盛世滋丁,永不加賦”,雍正帝將這筆丁銀分攤到田賦中,稱“攤丁入畝”。從此,存在了約2000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控制進一步減弱?!幾云胀ǜ咧袣v史教科書(試教)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賦役制度演變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古代賦役度變化的影響?!敬鸢浮浚?)特點:征收依據向土地、財產轉變;賦役形式逐漸貨幣化;時間逐漸固定;稅種日益簡化。(2)影響: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民的負擔;節(jié)約農時,有利于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客觀上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有助于人口的增長;放松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推動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B命題趨勢:中國近現代關稅自主權的喪失和爭取關稅主權的斗爭;新中國的關稅建設難度:★★★建議用時:40分鐘1.1938年,蔣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國近代史》中指出:“當時的人對于這些條款(指《南京條約》內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瓍f(xié)定關稅和治外法權是我們近年來所認為不平等條約的核心??墒钱敃r的人并不這樣看?!睂Α赌暇l約》內容中關于協(xié)定關稅和治外法權的輕看說明清朝統(tǒng)治者()A.重在防范西方對華經濟侵略B.近代國家主權意識淡薄C.對西方各國給予同等待遇D.執(zhí)行傳統(tǒng)的撫夷外交政策【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協(xié)定關稅和治外法權是我們近年來所認為不平等條約的核心??墒钱敃r的人并不這樣看”可知,近代國家主權意識淡薄,故B項正確;材料信息當時人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材料不能說明重在防范西方對華經濟侵略,故A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對西方各國給予同等待遇,且與史實不符,故C項錯誤;材料涉及簽訂不平等條約,給予西方國家某些特權,并非執(zhí)行傳統(tǒng)的撫夷外交政策,故D項錯誤。2.《南京條約》簽訂以后,當時負責與英國交涉的中國官員經計算,發(fā)現協(xié)定后的關稅稅率平均達到了百分之五,比舊日的自主關稅要略高,他們洋洋得意,認為這是他們外交的成功。這說明()A.協(xié)定關稅提高中國關稅收入B.清政府積極爭取國家主權C.清政府愚昧不諳熟國際公法D.不平等條約的危害性有限【答案】C【解析】材料“他們洋洋得意,認為這是他們外交的成功”可知清政府官員對喪失關稅自主權的危害認識不足,說明清政府愚昧,不諳熟國際公法,C選項符合題意。協(xié)定關稅提高中國關稅收入的說法不符史實,協(xié)定關稅破壞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A項排除;清政府積極爭取國家主權與材料強調的官員對協(xié)定關稅簽訂后洋洋得意的態(tài)度相矛盾,B項排除;不平等條約的危害性有限說法不符合史實,協(xié)定關稅給中國的本土企業(yè)帶來巨大災難,D項排除。3.徐中約在其著作中寫道:“(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國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關稅,最簡單的原因是,這個稅率比現有的帝國稅率還高,現有關稅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盡管非正規(guī)的雜費很高?!爆F在我們認為“協(xié)定關稅”條款的深遠危害是()A.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 B.損害中國司法主權C.西方列強將來會降低稅率 D.改變中國出超地位【答案】A【詳解】關稅是一個國家主權的象征,雖然《南京條約》中協(xié)定的關稅稅率比之前國家的關稅稅率還高,但是協(xié)定關稅實際上標志著中國人的關稅自主權的喪失,故A項正確;材料論述的是關稅自主權,而不是司法主權,故B項錯誤;西方列強將來可能會降低稅率不是“協(xié)定關稅”最深遠的危害,故C項錯誤;當時中國處于出超地位主要是因為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關稅的改變很難改變出超的局面,故D項錯誤。4.下圖為近代英國對華商品輸出額(單位:英鎊)變化示意圖。這一狀況的出現主要是由于()A.中國賠款增強英國實力B.通商口岸增多利于中國出口C.割讓香港便于商品中轉D.協(xié)定關稅利于英國對華貿易【答案】D【解析】試題分析:依據材料中的數據信息可以看出近代英國對華商品輸出額不斷增加,與中國賠款無必然的邏輯關系,故A項排除;據所學可知近代英國對華商品輸出額不斷增加主要因為是關稅的協(xié)定,而不是通商口岸,故B項排除;“割讓香港便于商品中轉”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項排除;材料中“近代英國對華商品輸出額”不斷增加的原因在于《南京條約》中中國關稅自主權的喪失,故D項正確。5.從1885到1892年,清政府財政收入中的田賦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國內貿易征稅)和關稅收入則由36.7%上升到43.2%,其中關稅收入逐年上升了3.8%。這表明()A.民族資本主義得到進一步發(fā)展B.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發(fā)生變化C.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陷入困境D.清政府放棄了重農抑商政策【答案】D【解析】從材料“厘金”的增加說明工商業(yè)對外貿易的發(fā)展,故B項正確;民族資本主義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是在一戰(zhàn)期間,故A項錯誤;“放棄了重農抑商政策”的說法錯誤;C項與題干無關;故應選B項。6.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貿易章程》規(guī)定,瑞典、挪威等國在華領事館所用度量衡均以粵海關定式為準。咸豐八年通商條約規(guī)定:海關度量衡以英國和法國兩種定式為準。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中國的海關自主權遭到破壞B.西方逐步取得國際貿易主導權C.中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D.反映了帝國主義階段侵略要求【答案】A【解析】試題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近代列強侵略中國的相關知識。根據材料內容,它反映了中國從海關獨立到海關自主權遭到了破壞,故選A。B、C從材料中無法體現,D出現在甲午戰(zhàn)爭后,列強開始以資本輸出為主。故本題選A。7.1928年7月,《中美關稅條約》簽訂,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承認中國關稅自主權的國家,同時承認南京國民政府的合法地位。其戰(zhàn)略意圖是()A.結成世界反法西斯聯盟 B.緩解嚴重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C.防止日本對中國的獨占 D.排除蘇聯影響,維護資本主義【答案】D【詳解】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于1942年,嚴重的經濟危機發(fā)生于1929年,日本于1931年開始發(fā)動九一八事變,這些都不符合題干所述時間“1928年”,故排除ABC。這時蘇聯已經建立,美國用承認關稅自主權為條件,來換取南京國民政府對其的好感,目的就是D,故選D。8.1928年6月,南京政府在所謂“北伐告成”之際,發(fā)表了對外宣言,要求同各國重訂新約,7月,美國首先與南京政府訂立新約,承認中國“關稅完全自主之原則”,隨后南京政府陸續(xù)與法、英等國締結類似條約。這些條約的簽訂()A.利于提高民族工業(yè)的競爭力B.扭轉了中國對外貿易逆差的局面C.標志著中國關稅自主的實現D.主要得益于中國對外戰(zhàn)爭的勝利【答案】A【詳解】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國民政府經過“改訂新約”的措施,在收回關稅自主權上取得了一些進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外國商品的進口關稅,在市場競爭中有利于提高民族工業(yè)的競爭力,因此A選項正確。B選項錯誤,結合所學可知,“改訂新約”并沒有扭轉中國對外貿易逆差的局面;C選項錯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才真正獲得關稅自主權;D選項錯誤,“北伐告成”是反對國內北洋軍閥的軍事斗爭,1928年此時期并未發(fā)生對外戰(zhàn)爭。故正確答案為A選項。9.1928年,全國經濟會議和全國財政會議相繼召開。到1936年,中屆、國關稅收入6.36億元,統(tǒng)稅收入1.31億元,鹽稅收入2.47億元,中國財政總收入是1927年的15倍。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南京國民政府大力提倡使用國貨運動B.北洋軍閥政府鼓勵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C.南京國民政府制定有利于國民經濟的政策D.英法為了加強團結廢除了對華的關稅條約【答案】C【詳解】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鼓勵發(fā)展工業(yè)、農業(yè)和交通運輸業(yè),民族工業(yè)得到較快發(fā)展,故答案為C。從材料中關稅、鹽稅收入等信息可知財政收入增長與整頓稅務有關,與倡用國貨無關,排除A項;這一時期不是北洋政府統(tǒng)治時期,排除B;國民政府的關稅自主運動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國財政總收入,排除D。10.據統(tǒng)計,1930—1936年間,中國海關進口指數下降40%,入超下降78%。與此同時,海關進口稅卻呈現上升趨勢,在1926—1936年的十年間增長達三倍以上。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國民經濟建設成效顯著 B.中國經濟結構發(fā)生變化C.改訂新約運動的歷史影響 D.小農經濟的頑強抵制作用【答案】C【詳解】1930-1936年間,中國海關進口指數下降40%,入超下降78%,與此同時,海關進口稅卻呈現上升趨勢,主要是由于從1928年6月起,南京國民政府大力宣傳要擺脫不平等條約的束縛,并發(fā)起一場同列強“改訂新約”的運動,增加了國家關稅的收入,故C正確;ABD均不符合題意,排除。1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取消了外國擁有的海關管理權、駐軍權和內河航運權;清理了外國在華的企業(yè)和房地產;處理了外國在華文教、衛(wèi)生和宗教事業(yè)。這體現的外交理念是()A.“另起爐灶” B.“一邊倒”C.“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答案】C【詳解】據題意可知,新中國成立后取消了外國在華的各種特權,這是打掃干凈屋子的表現,所以體現的外交理念是“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故選C;立起爐灶是指重新建立新的外交關系,一邊倒是指堅定的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都與題意不符,排除A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與題意不符,排除D。12.關稅自主是一個國家獨立自主制定本國關稅、管理本國的海關和處理海關收支的權力,關稅自主也是一個國家主權獨立的標志。下列關于中國關稅主權的說法正確的是()A.1840年《南京條約》簽訂,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B.1861年總理衙門設立后,列強完全控制中國的關稅權C.1928年的改訂新約運動,中國得到完全的關稅自主權D.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才真正獲得關稅自主權【答案】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清除帝國主義在華特權,中國才真正獲得關稅自主權,D選項符合題意。《南京條約》的簽訂時間是1842年,A選項排除。列強完全控制中國的關稅權說法過于絕對,B選項排除。改定新約之后,中國獲得部分關稅自主權,C選項排除。13.1992年前,我國進出口平均關稅稅率高達47.2%。之后則逐年降低關稅水平,到2002年關稅總水平已降至12%,2010年之后基本保持在9.8%左右。這一時期關稅稅率的調整()A.標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建立B.反映了我國產業(yè)結構調整的完成C.是履行加入WTO承諾的義務需要D.是落實國家經濟體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重慶建筑安全員考試題庫附答案
- 《抑郁癥患者的護理》課件
- 《營銷渠道策劃》課件
- 【物理課件】電磁鐵的應用課件
- 單位管理制度展示選集【人員管理篇】十篇
- 單位管理制度展示合集【職員管理篇】
- 單位管理制度展示選集人力資源管理十篇
- 中國針織圍巾等項目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
- 單位管理制度收錄大全【人員管理】十篇
- 單位管理制度收錄大合集【職工管理】十篇
- 點式高層住宅工程施工組織設計
- 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冊歷史期末復習歷史觀點論述題(解題指導+專項練習)解析版
- GB/T 44696-2024劇院服務規(guī)范
- 窺見中華文明之光- 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2022)必修下冊第一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 2024年工程部年終總結
- 七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2023-2024期末試題附答案系列
- 內科護理學重點總結
- 2019年海南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甲類)
- 事業(yè)部制改革方案
- 2025屆廣東省揭陽市高一生物第一學期期末統(tǒng)考模擬試題含解析
- CSR報告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