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專題1 古代王朝的治亂興衰與變法改革 【高效課堂精研】高三歷史統(tǒng)編版(2019)二輪復習_第1頁
微專題1 古代王朝的治亂興衰與變法改革 【高效課堂精研】高三歷史統(tǒng)編版(2019)二輪復習_第2頁
微專題1 古代王朝的治亂興衰與變法改革 【高效課堂精研】高三歷史統(tǒng)編版(2019)二輪復習_第3頁
微專題1 古代王朝的治亂興衰與變法改革 【高效課堂精研】高三歷史統(tǒng)編版(2019)二輪復習_第4頁
微專題1 古代王朝的治亂興衰與變法改革 【高效課堂精研】高三歷史統(tǒng)編版(2019)二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二中國古代國家社會治理的智慧微專題1古代王朝的治亂興衰與變法改革01提煉核心主干時期王朝興衰(更替)都城變遷變法改革先秦(1)夏朝:禹建立,商湯討桀滅夏。(2)商朝:商湯滅夏后建立。(3)西周:周武王建立西周;公元前771年,犬戎滅西周。(4)春秋戰(zhàn)國:公元前770至公元前221年,春秋五霸、____________夏朝中晚期是以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為代表;商朝都城多次遷移,后來定于殷;西周都城鎬京;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______(1)春秋時期,各諸侯國改革變法,促進了社會轉型。(2)商鞅變法:打擊了______________,促進了封建政治、經濟、軍事的發(fā)展,為秦成就統(tǒng)一霸業(yè)奠定了基礎戰(zhàn)國七雄洛邑貴族特權時期王朝興衰(更替)都城變遷變法改革秦朝秦建立的第一個統(tǒng)一王朝,______________起義揭開反秦起義的序幕,項羽、劉邦等反秦勢力壯大,劉邦滅秦朝咸陽秦朝采取鞏固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措施,推動了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fā)展陳勝、吳廣時期王朝興衰(更替)都城變遷變法改革兩漢(1)西漢:劉邦建立漢朝,漢初“______________”,漢武帝鞏固大一統(tǒng)。9年,王莽篡漢,改國號為新。(2)東漢:25年劉秀重建漢朝,史稱東漢。出現“________”西漢,長安;東漢,洛陽漢武帝鞏固發(fā)展大一統(tǒng)國家的措施;王莽改制;劉秀加強統(tǒng)治的改革措施文景之治光武中興時期王朝興衰(更替)都城變遷變法改革魏晉南北朝東漢后出現三國鼎立局面,隨后西晉短暫統(tǒng)一。東晉和南朝相繼統(tǒng)治,出現士族專權,從十六國到北朝,北方政權在民族交融的基礎上逐漸壯大,為統(tǒng)一全國準備了條件魏,洛陽;蜀漢,成都;吳,建業(yè);西晉,從洛陽到長安;東晉,建康;南朝四王朝,_______;北魏,從平城遷到洛陽北魏孝文帝改革:鞏固了北魏政權,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為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建康時期王朝興衰(更替)都城變遷變法改革隋唐(1)隋朝:581年,楊堅代周稱帝,建立隋;隋朝盛極一時,短命而亡。(2)唐朝:618年建立,前期出現“貞觀之治”“

___________”等盛世局面。安史之亂導致其由盛轉衰,唐末藩鎮(zhèn)割據導致了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出現長安隋文帝改革;唐前期的開明的改革措施;后周世宗柴榮改革開元盛世時期王朝興衰(更替)都城變遷變法改革宋元(1)遼宋夏金:960年,北宋建立,北宋與遼、西夏的對峙。1127年,“______________”,北宋滅亡,南宋建立,南宋與金、西夏的并立。(2)元朝:崛起于漠北的蒙古,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完成全國的統(tǒng)一北宋,東京;南宋,由應天府到臨安;遼,上京;西夏,興慶府;金朝,會寧府(上京),后遷都燕京改名為中都;元朝,大都(1)______________失敗,針對統(tǒng)治危機和社會危機,王安石推行了一系列變法的政策和措施。變法初期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最終失敗。(2)金世宗改革靖康之變慶歷新政時期王朝興衰(更替)都城變遷變法改革明清(1)明朝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大明。(2)清朝:明末,女真崛起,1636年建立大清,清朝康雍乾時期,出現盛世局面“______________”,后期統(tǒng)治危機初顯。19世紀前期,嘉慶、道光時期衰象更為明顯明朝,應天府,后遷都京師(北京);清朝,京師(北京)張居正改革:大力整肅吏治,加強官吏考核,裁減開支,清丈土地,改革稅制。國家財政收入增加,社會矛盾相對緩和,嚴重的封建統(tǒng)治危機得到暫時緩解康乾盛世

易錯辨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漢化”政策與封建化“漢化”政策的具體措施表現為均田制、移風易俗和推行漢制等內容。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加強鮮卑族的統(tǒng)治。對鮮卑族來說,極大地推動了北魏社會的發(fā)展。孝文帝改革就中華民族而言,豐富、發(fā)展了各民族文化,促進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多民族共同發(fā)展作出了貢獻。從本質上說,“漢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學習先進文化的過程,又是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過程。02聚焦高頻考向考向1古代王朝治理政策與國家治理能力角度?依托考古記載考查秦朝國家治理的特點(2024·高考湖北卷,T2)《岳麓書院藏秦簡》記載:“丞相其以制明告郡縣……毋令吏以苛徭奪黔首春夏時。令皆明焉,以為恒。不從令者,貲(處罰)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發(fā)弩各二甲(甲胄)?!边@表明秦朝(

)A.相權挑戰(zhàn)皇權 B.延續(xù)秦國耕戰(zhàn)國策C.統(tǒng)治殘暴嚴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教材溯源本題以綱要上“秦朝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等相關知識命制,主要考查對秦朝國家政策與治理特點的認識情境素能本題運用秦簡記載的國家治理政策,構建學習情境,主要考查解讀信息、獲取歷史結論的能力,體現了對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唯物史觀等素養(yǎng)的考查解析:材料描述的是秦朝時期丞相發(fā)布的一項命令,即禁止地方官吏在春夏農忙時節(jié)以繁重的徭役剝奪百姓的農時,并對不遵守這一命令的官吏進行處罰。秦國耕戰(zhàn)國策主要指的是鼓勵農業(yè)生產和軍事擴張,材料中記載主要關注的是減輕百姓徭役負擔,保障農業(yè)生產,體現了對農業(yè)生產的重視和對秦國耕戰(zhàn)國策的延續(xù),故選B項。材料只是表述丞相對地方官員的嚴格規(guī)定,未涉及挑戰(zhàn)皇權,排除A項;丞相要求地方官吏不能實行嚴苛的徭役耽誤老百姓生產時間,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仁政色彩,排除C項;秦朝以法家思想為主流思想,排除D項。角度?依托秦簡律令格式考查秦朝國家治理的特點(2024·高考甘肅卷,T2)秦政權制定多種律令來保障文書的制作、傳遞與保存,其中文書制作的格式和規(guī)范稱為“式”。例如,里耶秦簡中的行政文書,就嚴格遵循了“式”的要求?!笆健钡耐菩姓f明秦代(

)A.統(tǒng)一了文字度量衡 B.依靠嚴刑峻法統(tǒng)治C.文書行政的標準化 D.地方治理日趨完善√教材溯源本題依托選擇性必修1“秦朝文書”等主干知識命制,考查秦代文書制度的特點情境素能本題運用秦簡記載的文書律令,構建學習情境,主要考查解讀信息、遷移知識并分析判斷歷史結論的能力,體現了對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素養(yǎng)的考查解析:秦代“式”的推行,即對文書制作格式和規(guī)范的統(tǒng)一,旨在確保行政文書的標準化與高效傳遞,故選C項?!敖y(tǒng)一了文字度量衡”與題干中強調的文書制作標準化不直接相關,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秦代“依靠嚴刑峻法統(tǒng)治”,排除B項;D項的“地方治理日趨完善”與文書制作的標準化沒有直接關聯,排除D項。角度?從赦書制度切入,考查宋代國家治理的影響(2024·高考黑吉遼卷,T4)赦書是朝廷頒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書由書吏抄錄多有差錯,致使地方州縣“錯認刑名,失行恩賞”,遂下詔“自今赦書,令刑部摹印頒行”。由此赦書“勒楷書寫本”,經勘讀后雕版“印造發(fā)遞”。此舉有助于(

)A.擴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圍B.提高國家行政管理能力C.強化地方民眾法律意識D.完善朝廷文書傳遞體系√教材溯源本題依托宋代國家政治制度與治理的相關知識命制,主要考查對宋代國家治理的認識情境素能本題運用宋代赦書從書吏抄錄到刑部摹印的變化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旨在考查解讀信息、分析判斷歷史現象變化影響的能力,體現了對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素養(yǎng)的考查解析:據材料可知,由于之前書吏抄錄赦書多有差錯,地方執(zhí)行出現問題,這種錯誤顯然影響了國家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準確性。而摹印和雕版的方式能夠確保政令的準確傳達,從而提高國家行政管理的能力,故選B項。題干中未直接提到摹印和雕版是為了擴大朝廷政令的推行范圍,排除A項;材料中并未提到此舉是為了強化地方民眾的法律意識,排除C項;單憑摹印和雕版這一措施并不能起到完善整個文書傳遞體系的作用,排除D項。角度?從唐宋太公廟的變化切入,考查宋代國家治理的特征(2023·高考重慶卷,T4)武成王廟,又稱太公廟,是古代國家祭祀兵家鼻祖呂尚的祠廟。唐玄宗時,曾下令在兩京及諸州各置太公廟一所,按文宣王廟的規(guī)格進行祭祀。但到宋代,僅在京師及個別地方保留武成王廟,祭祀規(guī)格也低于文宣王廟。這一現象反映出宋代(

)A.漠視兵家思想 B.抑制地方勢力C.打壓民間信仰 D.實行抑武方針√解析:根據材料“宋代,僅在京師及個別地方保留武成王廟,祭祀規(guī)格也低于文宣王廟”可知,宋代武成王廟數量減少,祭祀規(guī)格也低于文宣王廟,這說明宋代對于兵家鼻祖的重視程度低于儒家先圣孔子,結合所學可知,這是因為宋代重文輕武,D項正確。1.認識魏晉時期的門閥政治

(1)形成:門閥士族是以宗族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貴族特權的集團,是東漢以來的豪強地主勢力的發(fā)展。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門閥政治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特征。

(2)特點①政治:按門第高低分享特權,世代擔任重要官職,犯法可以免予追究。②經濟: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建立起自給自足、實力雄厚的莊園經濟。③社會生活:嚴格士庶界限,不與庶族交往、通婚,甚至坐不同席。④文化:崇尚清談,士族修譜之風盛行。(3)評價:門閥政治雖在一定的時期內有利于統(tǒng)治的穩(wěn)定,但這種制度具有很大消極因素。門閥士族長期把持朝廷要職,縮小了選官的范圍,降低了統(tǒng)治集團的素質;門閥士族導致“因人設官”的現象出現,造成大量的冗員。2.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及評價(1)原因①在經濟上,土地私有制迅速發(fā)展,租佃契約關系日益普遍,社會流動性空前加強。②吸取前代武人擁兵自重而皇權式微的教訓,確定了以文治國的方針。③科舉制度有了較大發(fā)展,削弱門第血統(tǒng)在選官中的地位,增加寒門士人入仕機會。④宋代教育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官學、私學的數量和規(guī)模都超過了前代,這既提高了社會整體文化水平,也為文官政治的確立奠定了基礎。(2)評價①積極性:宋代文官制度使傳統(tǒng)的貴族政治、武人政治從此基本上退出了歷史舞臺;使皇帝權力收縱自如,無尾大不掉之虞;使書院興起,學者輩出,經學、史學、文學、科學技術等都較為發(fā)達。②局限性:政出多門,效率低下;冗費增多,財政拮據;容易形成黨爭;頭重尾輕,地方凋敝??枷?古代王朝的治亂興衰與社會發(fā)展趨勢角度?從項羽的歷史活動切入,考查對歷史人物的認識(2023·高考天津卷,T2)秦朝滅亡后,項羽在具有絕對優(yōu)勢兵力的情況下,取得咸陽后沒有稱帝,而是分封諸王,并自立為西楚霸王;他認為“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遂率部東歸。這主要反映了項羽(

)A.目光遠大 B.觀念傳統(tǒng)C.審時度勢

D.優(yōu)柔寡斷√教材溯源本題依托綱要上“楚漢戰(zhàn)爭”主干知識命制,主要考查對歷史人物項羽的評價認識情境素能本題從歷史闡釋角度,構建學習情境,主要考查解讀材料信息、遷移知識判斷人物特點的能力,主要體現了對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素養(yǎng)的考查解析:據材料可知,項羽具有絕對優(yōu)勢兵力,但他沒有繼續(xù)進取,而是分封諸王,并率部東歸,這說明項羽著眼于當下,排除A項;據材料“分封諸王,并自立為西楚霸王”可知,項羽取得咸陽后實行分封,這說明項羽受分封制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故選B項;據材料可知,當時項羽處于優(yōu)勢地位,形勢對其有利,但項羽并未充分利用自身優(yōu)勢,說明項羽并未審時度勢,排除C項;僅由材料看不出項羽優(yōu)柔寡斷,排除D項。角度?從歷史現象變化角度,考查東漢晚期的時代特征(2023·高考山東卷,T2)先秦貴族尚馬車,賤牛車,此風秦漢猶存。及至東漢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車慢、穩(wěn)、寬敞、嚴密,可障帷設幾、任意坐臥而競相乘坐,出行乘牛車遂成為一種風尚。這種“風尚”反映了(

)A.政治衰頹的時代景象B.戒奢尚儉的社會風氣C.重農崇耕的思想觀念D.豪強勢重的政治現實√解析:材料提到了與先秦、秦漢相比,東漢晚期的出行風尚為之一變,乘坐牛車成為一種風尚。據材料“天子至士……競相乘坐”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是天子至士沉迷享受的表現,體現了當時政治的衰頹,A項正確。材料中提到牛車行走緩慢而平穩(wěn),車廂寬敞,但乘坐這樣的牛車并沒有體現戒奢尚儉的風氣,B項錯誤;牛作為傳統(tǒng)農業(yè)的主要耕作動力,被大量用于駕車,肯定會影響農業(yè)生產,故材料不能反映重農崇耕的思想觀念,C項錯誤;材料描述的是乘坐車輛的變化,沒有體現豪強勢重的信息,排除D項。角度?依托巨賈彭則的經歷,考查宋代國家治理的特征(2024·高考廣東卷,T4)宋代巨賈彭則愛好儒學,“為其子延請學師,不問其費”,曾捐書州學。州從事為之記,稱其為“販夫”。彭氏子孫皆恥之。知州認為,彭則所為是善事,遂刪“販夫”二字。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A.士農工商界限被打破B.科舉制度促進了社會公平C.地方官學教育的普及

D.文治政策提升了士人地位√解析:據材料可知,宋代巨賈彭則好儒學,給州學捐書,知州為其記功,刪除了令彭氏子孫羞恥的“販夫”身份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宋代實行文治政策,重視士人,知州的舉動體現了當時對儒學的推崇和對商人文化追求的認可,故選D項。角度?從史書記載的王獵的經歷切入,考查宋代社會觀念的影響(2024·高考山東卷,T3)下面為《宋史·王獵傳》中的相關記載。王獵的經歷反映出宋代(

)√王獵,字得之,長垣人。累應進士不第,乃治生積錢,既而嘆曰:“此敗吾志也?!毕ひ园?分發(fā))諸親族。慶歷用兵,詔求遺逸,范仲淹薦之,得出身為永興藍田主薄(簿)?!瑼.士人價值取向發(fā)生變化B.傳統(tǒng)觀念制約階層流動C.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D.經濟發(fā)展影響選官方式解析:據材料大意可知,王獵累應進士不第后選擇成為商人(士人身份轉變成商人身份),而后又感嘆這會敗其志;當慶歷用兵時,在范仲淹的推薦下成為藍田主簿(商人身份轉變成士人身份)。王獵的經歷說明士人即使從商,但傳統(tǒng)的“賤商”觀念仍深刻影響其內心,還是想要回歸仕途,這說明傳統(tǒng)的抑商觀念制約社會階層流動,故選B項。從王獵的經歷可以看出,其入仕為官的價值取向并未發(fā)生變化,排除A項;王獵主動棄商出仕,表明商人的政治地位并沒有提高,排除C項;宋代選官仍以科舉制為主,王獵之所以被范仲淹推薦,是因為“慶歷用兵,詔求遺逸”,排除D項。角度?從皇帝圣旨詞匯的變化切入,考查元明國家治理的特點(2024·高考湖南卷,T6)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語法糅合漢語詞匯的形式,開篇曰“長生天氣力里,大福蔭互助里,皇帝圣旨”。漢族文臣潤色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說明(

)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B.元朝民族矛盾逐漸緩和C.明朝重塑儒家正統(tǒng)地位D.元朝全面吸收了漢文化√教材溯源本題依托綱要上“元明政權更替”知識命制,主要考查對元明國家政治統(tǒng)治特點的理解認識情境素能本題運用元明圣旨詞匯的變化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旨在考查解讀信息、分析比較獲取歷史結論的能力,體現了對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素養(yǎng)的考查解析:從“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種表達方式可以看出,明朝在書寫圣旨時仍然沿用了類似元朝的表達,其中“奉天承運”強調天命和皇帝承運的觀念,這與蒙古文化中的天命觀有一定的聯系,故選A項。題干未提及民族矛盾的問題,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圣旨開頭的變化,與儒家文化的正統(tǒng)地位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元朝的圣旨開頭仍然保留了蒙古語法,說明元朝并未全面吸收漢文化,排除D項。1.多角度認識封建社會盛世景象(1)從背景上看:都是在封建國家統(tǒng)一的前提下,新的王朝建立初期出現的;根本原因是統(tǒng)治階級認識到農民戰(zhàn)爭的威力,注意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調整統(tǒng)治政策,使生產關系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時期內適應了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2)從內容上看:統(tǒng)治階級都注意調整統(tǒng)治政策,如輕徭薄賦,減輕刑罰,提倡節(jié)儉,鼓勵農耕,整頓吏治,完善制度,善于納諫,任用賢臣等。當朝帝王良好的個人政治素質、雄才大略以及推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和開放的對外政策等是盛世出現的重要原因。(3)從結果上看:都呈現出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fā)展、國力強盛的局面。(4)從唯物史觀角度看: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才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創(chuàng)造者。盛世景象下的勞動人民相對于其他時期而言,生活狀況的確有所改善,受到的封建剝削也有所減輕,但他們并沒有、也不可能擺脫封建地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他們的階級地位沒有絲毫改變。2.東漢后期威脅國家治理與“大一統(tǒng)”的主要因素(1)匈奴威脅問題:東漢后期,國力衰敗,匈奴又趁機發(fā)展起來,成為威脅東漢政權的外部力量。(2)豪強地主崛起:東漢政權依靠豪強地主而建立,東漢時期,豪強勢力進一步膨脹,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權,逐漸演變?yōu)榈胤礁顡萘?,對東漢王朝構成巨大威脅。(3)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東漢后期,由于皇帝年幼,朝廷上出現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錯綜復雜的激烈爭斗致使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亂,政治更趨腐朽黑暗。(4)土地兼并嚴重:東漢土地兼并嚴重,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強地主,或成為流民,階級矛盾尖銳,這是造成張角黃巾軍起義的最主要原因。03演練命題預測演練1主干深化考——秦的速亡(2024·山東東營利津縣高級中學模擬)班固在《漢書》中描述道,秦朝“赭衣(囚犯)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賈誼認為秦“蹶六國,兼天下,求得矣;然不知反廉恥之節(jié),仁義之厚……不知守成之數,得之之術也”。漢朝哲學家桓譚則認為秦“自恃,不任人封立諸侯”。這些觀點(

)A.是對秦亡原因的探索B.批判了秦朝的嚴刑峻法C.否認了秦朝政權合法性D.展現了秦漢文化的差異√解析:據材料可知,班固、賈誼和桓譚均從不同角度分析了秦朝統(tǒng)治的不足,認為秦朝法律嚴苛,不懂治國之道,不封立諸侯,因此,這些觀點是對秦亡原因的探索,故選A項。漢朝哲學家桓譚認為秦朝統(tǒng)治存在的不足是不封立諸侯,因此,這些人并不都是在批判秦朝的嚴刑峻法,排除B項;“否認了秦朝政權合法性”的說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材料探討了秦朝政治統(tǒng)治的弊端,“展現了秦漢文化的差異”的說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演練2線索特征考——中國古代都城的發(fā)展演變(2024·遼寧大連八中檢測)有學者提出,“大都無城墻”是漢代以前中國古代都城的主流形態(tài)。安陽殷墟、西周王都豐鎬、秦朝都城咸陽的考古遺跡中均未發(fā)現外郭城墻。對此現象的合理解釋是當時(

)A.城墻修筑技術相對落后B.統(tǒng)治者實力強大的反映C.經濟水平落后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