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DB11/T1436—2022
海綿城市集雨型綠地工程設計規(guī)范
1范圍
本文件規(guī)定了集雨型綠地工程設計的基本要求、總體設計、參數(shù)與設計計算、雨水入滲工程、雨水
調蓄工程、雨水回用工程等技術內容。
本文件適用于北京市行政區(qū)域內新建、改建及擴建工程的集雨型綠地設計。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
文件。
GB50014室外排水設計標準
GB50400建筑與小區(qū)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術規(guī)范
GB51192公園設計規(guī)范
DB11/685海綿城市雨水控制與利用工程設計規(guī)范
DB11/T1743海綿城市建設設計標準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集雨型綠地stormwater-harvestinggreenspace
通過采取一定的工程技術措施控制與利用雨水,提高雨水滲透、調蓄、回用能力,且根據(jù)需要可消
納客水的綠地。
綠地雨水系統(tǒng)eco-stormwatercontrolandutilitysystem
綠地中以綜合利用地形、透水鋪裝、綠色設施為主要方式,輔助以管網(wǎng)形成的實現(xiàn)雨水徑流控制與
利用功能的有機整體。
雨水調蓄綠地stormwaterdetentionandretentiongreenspace
在一定時間內滯蓄雨水,延長排放時間,削減向下游排放的雨水峰值流量的綠地。
客水externalstormwater
1
DB11/T1436—2022
綠地用地范圍以外匯入該綠地的雨水徑流。
生物滯留設施bio-retentionmeasure
通過改良土壤結構,結合植物和微生物滲透、滯蓄和凈化雨水徑流的設施。
高位花壇raisedflowerbed
高于地面,種有植物,并可滯蓄、滲濾雨水徑流的花壇。
植被緩沖帶ecologicalbufferzone
主要以植被攔截及土壤入滲作用減緩地表徑流流速、減少雨水徑流量,并去除徑流中部分污染物的
坡度較緩的植被種植帶。
滲透塘infiltrationpool
通過側壁和池底進行滲透,可減少徑流污染和削減峰值流量的滯蓄水塘。
[來源:DB11/685—2021,2.1.23]
雨水濕地rainwaterwetland
將雨水進行沉淀、過濾,通過物理、植物及微生物共同作用凈化雨水,并具有調蓄功能的生物滯留
設施。
4基本要求
應充分評估場地條件,分析綠地功能及歷史文化資源價值,收集區(qū)域降雨、水文、地質等相關歷
史資料,綜合考慮綠地周邊豎向與市政給排水條件、城市水系受納條件,充分發(fā)揮自然條件優(yōu)勢,提升
綠地對雨水徑流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能力。評估和設計使用基本參數(shù)見附錄A。
應保證綠地的生態(tài)、游憩、美化、文化、科普等基本功能,將雨水控制與利用功能與之有機結合。
應構建多功能綠地雨水系統(tǒng)。雨水系統(tǒng)的控制與利用功能包括以下方面:
——減少雨水徑流外排總量;
——錯峰延時排水,控制峰值流量;
——雨水資源化回用;
——控制雨水徑流污染;
——根據(jù)上位規(guī)劃要求接納客水。
設計指標應根據(jù)海綿城市專項規(guī)劃及其他相關規(guī)劃的指標進行確定,并結合場地特點和條件校核
指標的可實施性。無明確規(guī)劃指標時,建設目標可按DB11/T1743執(zhí)行,并滿足以下要求:
2
DB11/T1436—2022
——附屬綠地宜承擔客水實現(xiàn)項目總體控制指標;客水水質應符合綠地土壤安全和植物健康生
長要求;
——承擔區(qū)域內澇防治調蓄指標的綠地,在滿足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指標和年徑流污染削減率指
標的基礎上,設施調蓄容積不低于控制性詳細規(guī)劃確定的調蓄容積;
——應采取經(jīng)濟可行的措施提高雨水回用指標;
——排水系統(tǒng)應滿足綠地及設施的排空時間要求,外排雨水管渠及泵站應滿足排水規(guī)劃要求,并
與市政或水利排水能力相匹配;
——外排水排入河湖水體時,水質和含沙量均應滿足受納水體要求。
應以安全為本,保障人員、地質、綠地、建構筑物、電力設施及地下水安全。
應尊重生態(tài)本底,保護自然河湖、濕地、坑塘、溝渠等生態(tài)水敏感區(qū),并充分利用納入綠地雨水
系統(tǒng)。
應控制地下工程建設,保護土壤結構及地下水回補渠道。
綠地灌溉宜優(yōu)先使用非常規(guī)水為水源補給,采用高效節(jié)水灌溉方式,實施節(jié)水灌溉制度。
應利用下凹式綠地自然入滲功能、喬灌草復層種植方式以及景觀水體調蓄功能,提高綠地對雨水
的自然滯蓄能力。
5總體設計
平面布局
5.1.1綠地雨水系統(tǒng)設計應與綠地總體設計同步進行,與功能分區(qū)、豎向設計、園路系統(tǒng)設計、建筑
布局設計、種植設計、電氣設計等相協(xié)調。附屬綠地雨水系統(tǒng)設計在此基礎上還應與主體工程的設計同
步進行。綠地雨水系統(tǒng)設計流程圖見附錄B。
5.1.2綠地總平面布局應和綠地雨水系統(tǒng)主要設施的布局與規(guī)模相互協(xié)調。
5.1.3綠地雨水系統(tǒng)的構建應與地形塑造和設施布置相結合,包括雨水入滲系統(tǒng)、雨水調蓄系統(tǒng)、雨
水回用系統(tǒng)的單一系統(tǒng)或幾種系統(tǒng)的組合。
5.1.4綠地地形塑造應有利于雨水的入滲,并保證行泄通道內外有效連通。并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山形水系布局與匯水分區(qū)劃分相統(tǒng)籌,相互校核調整;
——山形水系布局為超過雨水管渠設計重現(xiàn)期的暴雨設置調蓄空間或行泄通道,行泄通道不影響
綠地主路系統(tǒng)的通行;
——利用地形阻擋雨水徑流流向位于低洼區(qū)域的已有建筑物和配電設施,必要時可設置擋墻配合
地形阻擋并分流雨水徑流。
5.1.5地形平緩的場地以地表入滲為主,地表入滲能力不夠或入滲面積不足時,可增設人工滲透設施。
地形坡度大于20°時,宜以分散攔截、匯集、集中調蓄為主;地勢低洼處宜布置調蓄設施。
5.1.6以下場所不宜建設雨水入滲系統(tǒng):
——可能造成陡坡坍塌、滑坡災害的場所;
——可能對自然環(huán)境造成污染的場所;
——可能造成建筑物、構筑物塌陷的場所;
——地下水位高,布設滲透設施空間不足的場所。
5.1.7水源不足的區(qū)域不應建設景觀水體。水體區(qū)域宜建成集雨水調蓄、水體凈化和景觀為一體的多
功能景觀水體。
5.1.8承擔區(qū)域內澇防治要求的綠地可結合綠地的功能分區(qū)布置暴雨時短時淹沒的雨水調蓄綠地。
5.1.9滲透塘、雨水調蓄綠地選址宜遠離游人活動場所。邊坡坡度大于20°或與游人活動場所相鄰的
3
DB11/T1436—2022
滲透塘、雨水調蓄綠地應采取植物阻隔措施或設置護欄等安全防護設施,同時應設置警示標識。
5.1.10含有重金屬污染和化學污染等場地雨水不得使用雨水收集回用系統(tǒng)。有特殊污染源的各類綠
地,雨水系統(tǒng)設計應經(jīng)專題論證。
5.1.11雨水回用系統(tǒng)應結合灌溉管網(wǎng)、回用范圍設計布局。
5.1.12有文物保護要求的綠地,不宜布置雨水調蓄綠地。
5.1.13綠地率較高的建筑小區(qū),應優(yōu)先采用雨水入滲、滯蓄系統(tǒng)。綠地率低、建筑密度高的建筑小區(qū),
應優(yōu)先采用屋面雨水間接排放、透水地面、下凹式綠地、分散調蓄等措施。
豎向控制
5.2.1綠地雨水系統(tǒng)的豎向控制應明確主要控制點高程,并保障文物保護單位、重要建筑物、古樹名
木、配電設施、游人密集區(qū)的安全。主要控制點高程包括外排水口、客水進水口、地形和主要景物、行
泄通道的控制高程。
5.2.2承接客水的綠地,豎向控制高程應有利于雨水通過地面徑流匯入、滯蓄控制及排放,綠地雨水
系統(tǒng)應與城市排水防澇系統(tǒng)有效銜接。
5.2.3當綠地承接客水時,進水點宜選擇綠地邊緣高點處,且低于外部地面標高,便于綠地內形成重
力流排放路徑。
5.2.4綠地豎向設計應優(yōu)先利用地形和植草溝等綠色設施組織雨水的匯集、傳輸與排放。當徑流通道
被道路、鋪裝、建筑等阻斷無法滿足地表排水聯(lián)通要求時,可采用雨水管渠進行銜接。
5.2.5地形豎向應結合匯水分區(qū)的劃分進行調整,使綠地雨水系統(tǒng)與周邊地表高程、城市雨水管渠、
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tǒng)合理銜接。匯水分區(qū)的劃分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結合地形走勢和外部排水條件確定主要匯水分區(qū)規(guī)模、匯水區(qū)位置和排水出路;
——利用地形脊線畫出匯水分區(qū),保證匯水分區(qū)內的雨水以地面徑流的方式排入該分區(qū)的出水口,
并確定雨水徑流組織路徑;
——無法滿足雨水調蓄需求的匯水分區(qū),將雨水徑流輸送至下游匯水分區(qū)并合理控制下游匯水分
區(qū)的調蓄壓力;
——匯水分區(qū)劃分時同步確定采用的雨水系統(tǒng)及主要設施。
5.2.6應明確雨水調蓄綠地的最高蓄水水位,協(xié)調排放口與河道水系水位或市政道路雨水管網(wǎng)的高差
關系;優(yōu)先考慮重力流排出,條件不允許時采用加壓提升排放。
5.2.7利用景觀水體調蓄雨水時,應明確景觀水體的常水位、最低水位、最高水位,以及可作為雨水
調蓄容積的水位差值等數(shù)據(jù)。溢流口高程和規(guī)模應滿足流量控制要求。
5.2.8園路及廣場鋪裝宜采用平道牙,與之相連接的綠地宜低于硬化地面50mm~100mm。
5.2.9市政道路隔離綠化帶邊緣高程應低于路緣石頂部80mm~100mm。
5.2.10市政道路隔離綠化帶消納客水時,隔離綠化帶內應布置雨水滯留設施,并設置溢流口,雨水滯
留設施高程應低于相鄰硬化路面50mm~250mm,溢流口頂面標高應高于雨水滯留設施低點100mm以
上,且不應高于路緣石頂面。
設施布置
5.3.1雨水設施應根據(jù)總平面布局要求合理組合選用,并確定位置、規(guī)模及標高。雨水設施選用見附
錄C。
5.3.2雨水設施布置應考慮綠地功能布局,與景觀協(xié)調。并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觀賞需求高、游人密集的區(qū)域布置環(huán)境融合度高的雨水設施;
——區(qū)分匯水滲透綠地與開放游憩綠地,避免相互影響。
5.3.3不能確定使用環(huán)保融雪劑的市政道路,其車行道雨水徑流進入隔離綠化帶時應設置雨水初期棄
4
DB11/T1436—2022
流設施。雨水初期棄水量應按照公式(6)進行計算。
5.3.4覆土建筑頂面的生物滯留設施排水層鋪設排水管時,排水管應與綠地排水系統(tǒng)相銜接。
5.3.5在景觀水體、雨水濕地等調蓄設施前應設置植被緩沖帶、卵石過濾帶、沉砂池等雨水預處理設
施。
5.3.6地形坡度大于25°時,應種植護土固坡植物,并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減小產(chǎn)流量,避免水土流失。
地形坡度大,坡長長時,應分段設截水溝分流雨水徑流。
5.3.7建筑區(qū)域周邊地勢低洼時,除設置設施阻擋客水外,還應設置強排泵、雨水監(jiān)控報警等設施。
5.3.8設置雨水入滲設施時應滿足下列要求:
——入滲設施距建筑物基礎水平距離不小于3.0m,且不對其他構筑物、管道基礎產(chǎn)生影響;
——入滲設施滲透面距地下水位大于1.0m,滲透面從最低處計,地下水位取季節(jié)性高水位;
——入滲設施選在地勢低處,設施規(guī)模與匯水面產(chǎn)生的徑流量相匹配,并布設溢流通道。
5.3.9景觀水體內宜布置水體生態(tài)凈化設施。
5.3.10雨水系統(tǒng)末端應設置超量溢流排放設施與市政排水管渠系統(tǒng)或排澇除險系統(tǒng)銜接,并采取措
施防止市政排水管渠雨污水倒灌。
6參數(shù)與設計計算
綠地雨水系統(tǒng)計算應校核規(guī)劃指標,確定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需控制的雨水徑流體積、年徑
流污染削減率、外排流量、初期棄水量、雨水回用量及水量平衡計算。
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對應的設計日降雨量見附錄A表A.1。設計降雨量應按多年平均降雨量計算,
典型頻率降雨量見附錄A表A.2。徑流系數(shù)見附錄A表A.3。土壤滲透系數(shù)見附錄A表A.5。
根據(jù)項目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計算設計需控制的雨水徑流體積,應按公式(1)計算:
V=10hyΨΖCF………………(1)
式中:
V——設計需控制的雨水徑流體積,單位為立方米(m3);
h
y——設計降雨量,見附錄A表A.1,單位為毫米(mm);
ΨΖC——綜合徑流系數(shù),按照公式(2)確定;
F——匯水面積,單位為公頃(hm2)。
不同種類下墊面的徑流系數(shù)應根據(jù)實測數(shù)據(jù)確定,無實測資料時見附錄A表A.3取值。綜合徑流
系數(shù)應按公式(2)計算:
FΨ
Ψ=?ii………………(2)
ZCF
式中:
ΨZC——綜合徑流系數(shù);
F——匯水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2);
2
Fi——匯水面上各類下墊面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
Ψ
i——各類下墊面的徑流系數(shù),參照附錄A表A.3。
計算年徑流污染削減率以年固體懸浮物(SS)總量削減率計,計算方法應按DB11/685執(zhí)行。
5
DB11/T1436—2022
下凹式綠地、生物滯留設施、滲透塘、滲井等有滯蓄空間的滲透設施,徑流體積控制量應按照公
式(3)和公式(4)計算。
Vin=Vs+Ws………………(3)
Ws=αKJAsts………………(4)
式中:
Vin——滲透設施的徑流體積控制量,單位為立方米(m3);
V3
s——設施有效滯蓄容積,單位為立方米(m);
Ws——滲透設施滲透量,單位為立方米(m3);
α——綜合安全系數(shù),一般取0.5~0.6;
K——土壤或人工介質的飽和滲透系數(shù),單位為米每秒(m/s);
J——水力坡降,一般取1.0;
As——有效滲透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2);
ttt
s——滲透時間,當用于調蓄時s≤12h,其他情況s≤24h,單位為秒(s)。
注:土壤或人工介質的飽和滲透系數(shù)由土壤類型或人工介質構成確定,不同類型土壤的滲透系數(shù)見附錄A表A.5。
不同類型滲透面有效滲透面積計算方法不同:水平滲透面按投影面積計算;豎直滲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的
1/2計算;斜滲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的1/2所對應的斜面實際面積計算;地下滲透設施的頂面積不計。
無蓄水空間的自然種植地面、透水鋪裝等僅參與綜合徑流系數(shù)計算,下部孔隙不再計入蓄積容積。
植草溝等轉輸設施通過設計流量計算確定設施截面尺寸,設計流量應按公式(5)計算:
Q=ΨzcqF………………(5)
式中:
Q——設計流量,單位為升每秒(L/s);
Ψzc——綜合徑流系數(shù);
q——設計暴雨強度,按DB11/685附錄B中B.0.1的要求計算,單位為升每秒每公頃
[L/(s·hm2)];
F——匯水面積,單位為公頃(hm2)。
公園綠地雨水管網(wǎng)系統(tǒng)設計重現(xiàn)期為1年,附屬綠地雨水管網(wǎng)系統(tǒng)設計重現(xiàn)期及雨水設計流量計
算應符合GB50014的有關規(guī)定。
市政車行路雨水徑流初期棄水量宜按公式(6)計算。當有特殊要求時,可根據(jù)實測雨水徑流中
污染物濃度確定。
Wi=10δF………………(6)
式中:
3
Wi——初期棄水量,單位為立方米(m);
δ——初期徑流厚度,單位為毫米(mm),取7mm~15mm;
6
DB11/T1436—2022
F——匯水面積,單位為公頃(hm2)。
雨水濕地、調蓄型景觀湖的調蓄容積應計入徑流控制體積。
雨水收集回用的規(guī)模應進行水量平衡分析后確定,水量平衡分析計算包括雨水來水量、初期雨水
棄水量、回用水量和排放水量。
當利用景觀水體、雨水濕地對雨水進行調蓄利用時,為保證設施正常運行,宜引入再生水、河湖
水等非常規(guī)水源作為水源補給。水量平衡分析計算除雨水來水量、初期雨水棄流量、排放水量外還應包
含蒸發(fā)量、滲漏量、補水量,水量平衡計算表見附錄D表D.1,蒸發(fā)量見附錄A表A.4。
景觀水體滲漏量可按公式(7)計算:
Qs=SmAs/1000………………(7)
式中:
Qs——水體的日滲透漏失量,單位為立方米每天(m3/d);
S22
m——單位面積日滲透量,單位為升每平米每天[L/(m·d)],一般不大于1L/(m·d);
As——有效滲透面積,指水體常水位水面面積及常水位以下側面滲水面積之和,單位為平方米
(m2)。
雨水收集回用于綠地灌溉時應計算可匯集的水量,通過經(jīng)濟分析后確定集雨灌溉服務面積。
承擔城市區(qū)域內澇防治調蓄指標的綠地,應按照規(guī)劃要求,估算調蓄容積以及控制水位,確定調
蓄工程初步方案。實施方案應采用模型模擬法,對項目內雨水排水系統(tǒng)進行模擬和計算。
7雨水入滲工程
地表入滲
7.1.1平緩地形有利于雨水就地入滲。宜通過地形坡度改造形成水平階、下凹式綠地等方式滯蓄并滲
透雨水。配套植物選擇參見附錄E。
7.1.2下凹式綠地滿足以下規(guī)定:
——有明確的邊界,最低點深度宜小于350mm,有效蓄水深度宜50mm~250mm;
——土壤滲透系數(shù)應大于10-6m/s,且滲透面距地下水最高水位高差應大于1.0m;
——超量雨水宜根據(jù)地形采用溢流堰方式溢流。溢流困難時,應設溢流雨水口和排水管道等設施;
——邊坡應選擇耐旱且固土效果好的植物,坡底面宜選擇耐淹植物;
——大面積下凹式綠地宜選用耐澇喜濕植物種植成疏林草地,通風與光照條件較差的區(qū)域以種植
地被植物為主。
7.1.3綠地中人行鋪裝透水比例宜大于70%。透水鋪裝宜采用材料式透水鋪裝或縫隙式透水鋪裝,材
料式透水鋪裝宜采用透水磚、透水瀝青、透水混凝土等,縫隙式透水鋪裝宜采用植草格、嵌草碎拼等。
設施入滲
7.2.1滲透設施包含生物滯留設施、滲透塘、滲井、滲管等。生物滯留設施包含雨水花園、生態(tài)樹池、
高位花壇。
7.2.2覆土建筑頂面的生物滯留設施寬度大于12m時,設施排水層應鋪設穿孔排水管,相鄰排水管管
中心之間的水平距離、單根排水管管中心與生物滯留設施表面邊緣之間的水平距離不應大于6m。
7.2.3雨水花園滿足以下要求:
——自下而上可為素土層、礫石層、土工布、種植土、覆蓋層;
7
DB11/T1436—2022
——蓄水深度宜為100mm~300mm,并設100mm的超高;
——溢流堰或溢流雨水口應與有效儲水水位線持平;
——設置于地下建筑頂面覆土層時,雨水花園外圍應有防滲層,結構底部與地下建筑物頂面之間的
垂直距離應大于0.3m;
——雨水花園外圍有防滲要求時,防滲材料上邊沿應高于最高水位溢流口高程;
——礫石排水層孔隙率不宜小于30%。有排空時間要求時可在其底部埋置穿孔排水管;
——植物宜選擇耐水濕耐旱的鄉(xiāng)土植物,植物種類見附錄表E。
7.2.4生態(tài)樹池應滿足以下要求:
——面層為疏松土壤;表面安裝樹池篦子或植草、鋪設透水礫石、樹皮等覆蓋物;
——有效蓄水深度不小于100mm;
——底部宜設置礫石層、滲水管增滲;
——生態(tài)樹池平面尺寸不小于1.5m×1.5m。
7.2.5高位花壇適用于承接屋面徑流雨水,應緊挨建筑雨落管或者建筑雨鏈設置,并滿足以下要求:
——花壇上部有效蓄水深度不小于100mm;
——當入水口沖力較大時,宜設礫石等消能設施;
——花壇四壁應有防滲;花壇內底部有防滲層時,應設排水管。
7.2.6滲透塘應滿足以下要求:
——雨水徑流宜通過植被緩沖帶進入滲透塘,如采用集中進水口應鋪設礫石或采取其他防沖刷措
施;
——蓄水深度不應小于0.6m;
——安全防護措施滿足5.1.9的要求;
——宜種植耐淹的草本植物及灌木;
——超量雨水宜根據(jù)地形采用溢流堰方式溢流。溢流困難時,應設溢流雨水口和排水管道等設施。
7.2.7滲井的結構底部距地下水最高水位高差應大于1.0m。
7.2.8滲管(渠)滿足以下要求:
——進水口應設沉淀處理設施凈化雨水;無轉輸需求時,終端可不連接其他設施;
——滲管可采用穿孔塑料管、聚乙烯絲繞管、無砂混凝土管、礫(碎石)等材料,塑料管開孔率應
控制在1%~3%之間,無砂混凝土管的孔隙率應大于20%,滲管的管徑不應小于150mm,管道
敷設坡度宜在1%~2%之間;
——四周填充礫石或其他多孔材料,礫石層外包土工布;
——不宜設在行車路面下;若在行車路面下時,覆土深度不應小于700mm,并核算鋪裝荷載、施
工夯實對管線的影響。
8雨水調蓄工程
綠地調蓄
8.1.1綠地調蓄應按照規(guī)劃或專項要求明確最高淹沒線高程,永久建筑及電力設施的設置應按相關規(guī)
范執(zhí)行。
8.1.2設計降雨重現(xiàn)期3年淹沒線以下,應種植耐澇喜濕植物。植物種類參見附錄表E。
8.1.3雨水調蓄綠地邊緣的邊坡比例宜小于1:3。
8.1.4行泄通道截面尺寸以及排口尺寸應與排放流量匹配,排放時間應根據(jù)受納河道的要求設計。
景觀水體調蓄
8
DB11/T1436—2022
8.2.1綠地宜采用調蓄型景觀水體儲存雨水,并應在常水位之上預留雨水徑流的調蓄容量,調蓄蓄水
深度不應小于0.5m。
8.2.2調蓄型景觀水體周邊有游人活動場所時應設置警示標識和安全防護設施。
8.2.3進水口宜設置植被緩沖帶、卵石過濾帶、前置塘及沉砂池等設施對雨水徑流進行消能及預處理。
8.2.4水體駁岸宜選擇草坡駁岸、土石籠駁岸、木樁駁岸等生態(tài)駁岸。
8.2.5水體近岸宜設置水生植物栽植區(qū),宜根據(jù)水深種植不同類型的水生植物。
8.2.6調蓄型景觀水體,應設可控制的常水位溢流口和最高水位溢流口,溢流口應采取措施防倒灌防
堵塞。
其他設施調蓄
8.3.1雨水調蓄設施周邊應設置提示標識。
8.3.2下沉廣場承擔雨水調蓄功能時滿足以下要求:
——宜于進水口處設置植被緩沖帶、卵石過濾帶、沉砂池等設施對雨水徑流進行消能及預處理;
——宜結合地下蓄水設施建設;
——應設置積水排空設施,排空時間不應大于12h。
8.3.3雨水地下儲存設施宜采用重力流自然排空,必要時應使用水泵強排。
8.3.4調蓄池應按DB11/685相關規(guī)定執(zhí)行。
轉輸與排放設施
8.4.1根據(jù)轉輸水量和轉輸通道的坡度確定設施選型。綠地的雨水轉輸宜優(yōu)先選用植草溝。植草溝分
為轉輸型植草溝和滯蓄型植草溝。滯蓄型植草溝應設擋水堰滯蓄雨水徑流,并具有轉輸、滯蓄及滲透功
能。
8.4.2植草溝滿足以下要求:
——應協(xié)調與道路、廣場的距離,避免與路燈、行道樹沖突;
——集中進水時應于進水口處設置消能設施;
——最大設計流速為0.8m/s,粗糙系數(shù)宜為0.2~0.3;
——溝底縱坡不宜大于4%,不宜小于1%。當縱坡大于4%時,可增設擋水堰或采取鋪設石籠、護土
墊等工程措施進行加固;
——溝體內宜種植根系發(fā)達的鄉(xiāng)土植物,植被高度宜為100mm~200mm。
8.4.3當選用硬質明渠、暗渠、管道轉輸雨水時,其設計應符合GB50014的相關規(guī)定。
8.4.4轉輸水量較大或人員活動密集場所可設置暗渠,蓋板材料應與環(huán)境相協(xié)調,可設置為雨水篦、
鋪裝蓋板、礫石覆蓋等景觀形式。
8.4.5采用線性排水溝排水時,需防泥沙、落葉等雜物堵塞。縫隙式排水不應設在綠地中及綠地邊緣。
8.4.6在滿足安全要求并不影響周邊各類設施的前提下,地下管渠可采用具有滲透功能的材料。
8.4.7行泄通道應采用抗沖刷結構,根據(jù)沖力確定通道的結構形式,周邊應設置警示標識和安全防護
設施。行泄通道不宜穿越主園路,必須穿越時,應對主路及游人安全采取措施。
9雨水回用工程
雨水凈化設施
9.1.1收集雨水優(yōu)先回用于景觀水體補水和綠化澆灌。雨水凈化設施應結合雨水水質、雨水回用方式
等因素綜合考慮,因地制宜進行設置,避免造成投資與維護負擔。
9
DB11/T1436—2022
9.1.2景觀用水水源水質應符合GB51192的規(guī)定。雨水處理及利用應符合DB11/685的規(guī)定。
9.1.3雨水棄流應符合GB50400的相關規(guī)定。
9.1.4植被緩沖帶、卵石過濾帶、沉砂池用于沉淀大顆粒污染物。
9.1.5植被緩沖帶滿足以下要求:
——坡度宜為2%~6%,寬度不宜小于2m,并根據(jù)匯水面規(guī)模和匯水水質確定寬度;
——宜搭配礫石等材料作為覆蓋物;
——宜采用坡地與濕地溝渠相結合的形式;
——宜選擇根系發(fā)達、枝葉茂密、覆蓋度高的草本植物為主,配植少量叢生灌木。
9.1.6雨水濕地應按DB11/685相關規(guī)定執(zhí)行,并滿足以下要求:
——宜采用雨水結合其他非傳統(tǒng)水源補水維持設施正常運轉;
——宜具有再生水凈化功能,作為景觀湖補水的前置凈化設施。
9.1.7以雨水及再生水作為補水水源的相對封閉的景觀水體,從水體到陸域宜構建從沉水植物、
浮水植物、挺水植物群落向陸生植物群落平穩(wěn)過渡的濕生植物帶,并滿足以下要求:
——水深不應小于1m;
——構建水體內部冷季型沉水植物與暖季型沉水植物搭配的植物群落;
——構建微生物、螺、蚌、魚等組成的生物群落。
雨水儲存回用設施
9.2.1宜采用儲水罐收集屋面雨水用于附近綠地的澆灌。
9.2.2宜采用調蓄型景觀水體儲存綠化及鋪裝面的雨水徑流。
9.2.3地下蓄水池應按照GB50400相關規(guī)定執(zhí)行。
9.2.4封閉式雨水存儲設施應設置通氣設施,并防止動物進入,開敞式雨水存儲設施應按設施設計要
求設置安全防護設施。
9.2.5集雨灌溉采用節(jié)水灌溉設施時,應采取以下措施防止誤飲誤用:
——雨水供水管外壁按設計規(guī)定涂色或標識,設有禁止安裝水龍頭的提示;
——當設有快速取水閥時,設鎖具或專門開啟工具,并有醒目的“雨水”標識。
10
DB11/T1436—2022
A
A
附錄A
(資料性)
基本參數(shù)
北京市多年平均降雨量為595mm。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對應的24小時設計降雨量匯總表見表A.1。
表A.1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對應的設計降雨量匯總表
單位為毫米
年徑流總量控制率(%)55607075808590
24小時設計降雨量11.513.719.022.526.732.540.8
設計降雨量應按多年平均降雨量計算,北京市典型頻率降雨量匯總表見表A.2。
表A.2北京市典型頻率降雨量匯總表
單位為毫米
頻率最大24h降雨量
1年一遇45
2年一遇81
3年一遇108
5年一遇141
10年一遇209
20年一遇270
50年一遇350
100年一遇416
徑流系數(shù)匯總表見表A.3。
表A.3徑流系數(shù)匯總表
下墊面種類徑流系數(shù)ΨC
綠化屋面(基質層厚度≥300mm)0.3~0.4
屋面硬屋面、未鋪石子的平屋面、瀝青屋面0.8~0.9
鋪石子的平屋面0.6~0.7
混凝土或瀝青路面及廣場0.8~0.9
大塊石鋪砌路面及廣場0.5~0.6
瀝青表面處理的碎石路面及廣場0.45~0.55
級配碎石路面及廣場0.4
干砌磚石或碎石路面及廣場0.4
11
DB11/T1436—2022
表A.3徑流系數(shù)匯總表(續(xù))
下墊面種類徑流系數(shù)ΨC
非鋪砌的土路面0.3
綠地0.15
水面1
地下建筑覆土綠地(覆土厚度≥500mm)0.15
地下建筑覆土綠地(覆土厚度<500mm)0.3~0.4
透水鋪裝地面0.08~0.45
北京市多年平均逐月水面蒸發(fā)量與降雨量匯總表見表A.4。
表A.4北京市多年平均逐月水面蒸發(fā)量與降雨量匯總表
單位為毫米
月份水面蒸發(fā)量降雨量
125.12.2
234.34.9
363.48.7
4126.320.0
5148.832.5
6155.076.8
7127.4196.5
8106.9162.2
995.651.3
1074.221.2
1138.96.4
1227.12.0
12
DB11/T1436—2022
土壤的滲透系數(shù)匯總表見表A.5。
表A.5土壤滲透系數(shù)匯總表
滲透系數(shù)K
土質
m/dm/s
黏土<0.005<6x10-8
粉質黏土0.005~0.16x10-8~1x10-6
黏質粉土0.1~0.51x10-6~6x10-6
黃土0.25~0.53x10-6~6x10-6
粉砂0.5~1.06x10-6~1x10-5
細沙1.0~5.01x10-5~6x10-5
中砂5.0~20.06x10-5~2x10-4
均質中砂35.0~50.04x10-4~6x10-4
粗砂20.0~50.02x10-4~6x10-4
均質粗砂60.0~75.07x10-4~8x10-4
13
DB11/T1436—2022
B
E
附錄B
(資料性)
雨水系統(tǒng)設計流程
雨水系統(tǒng)設計流程圖見圖B.1。
圖B.1雨水系統(tǒng)設計流程圖
14
DB11/T1436—2022
C
F
附錄C
(資料性)
雨水設施選用表
綠地中常用的雨水設施的適用場所選用表見表C.1。
表C.1雨水設施選用表
主要是否計入徑
名稱適用場所
功能流控制體積
滯蓄型植草溝是應用廣泛,可根據(jù)需求設隔水堰。
轉輸轉輸型植草溝否應用廣泛。
卵石輸水溝否多用于道路、硬質鋪裝場地周邊,可用卵石進行填充。
下凹式綠地是應用廣泛。
魚鱗坑是用于坡地樹池。
生態(tài)樹池是用于喬木種植池。
高位花壇是用于承接建筑雨落管的雨水
滲透滲透塘是遠離人員集中活動區(qū)域。宜利用現(xiàn)狀坑塘或場地較低洼區(qū)域。
滲井是宜用于需提高徑流控制量的區(qū)域。
滲管/渠是用于不具備設置地上滲透設施的區(qū)域,可兼做轉輸設施。
透水鋪裝否滿足荷載要求時,可廣泛應用于人行與車行鋪裝。
綠化屋面否多用于平屋頂。
雨水調蓄綠地是有內澇防治要求的綠地,用于遇暴雨及以上等級降雨時滯蓄雨水。
調蓄與調蓄型景觀水體是設置于有充足水源的區(qū)域??衫矛F(xiàn)狀坑塘。長期形成水景觀。
儲存地下蓄水池是用于用地緊張,但有強制性雨水調蓄和利用要求的區(qū)域。
雨水罐是用于建筑屋面雨水的收集儲存。
植被緩沖帶否用于有一定污染的雨水徑流匯流入地表水體前的或其他雨水設施起端
卵石/礫石過濾帶否用于雨水設施的起端
水質
棄流設施否用于硬化屋面、道路、廣場等區(qū)域雨水設施及管網(wǎng)的起端
處理
雨水濕地否用于有水質控制要求的區(qū)域
人工凈水生態(tài)系統(tǒng)-用于有水質控制要求的景觀水體內部
15
DB11/T1436—2022
D
G
附錄D
(資料性)
水量平衡計算表
水量平衡計算表見表D.1。
表D.1水量平衡計算表
匯流雨水體水剩余調外排水額外補
項目補水量蒸發(fā)量用水量滲透量水量差
水量深蓄高度量水量
單位m3/月m3/月m3/月m3/月m3/月m3/月mmm3/月m3/月
編號[1][2][3][4][5][6][7][8][9][10]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6
DB11/T1436—2022
E
H
附錄E
(資料性)
北京市雨水設施配套植物
考慮到北京地區(qū)季節(jié)性降雨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建議綠地低洼積水區(qū)域種植選用既耐水濕
又耐旱的植物。北京地區(qū)耐水濕又耐旱的園林植物推薦名錄見表E.1。選用原則以鄉(xiāng)土植物為主,以及
選用少量北京地區(qū)引種多年、生長表現(xiàn)良好的植物,如觀賞草、宿根花卉等。表格中以*表示程度最低,
***表示程度最高。
表E.1北京地區(qū)耐水濕又耐旱的園林植物推薦表
序號名稱拉丁名耐濕程度耐旱程度備注
1側柏Platycladusorientalis*****
2毛白楊Populustomentosa****
3絳柳Salixmatsudanacv.Pendula*****
4旱柳Salixmatsudan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手術室護士工作小結范文(5篇)
- 我愛讀書演講稿15篇
- 護理督查工作匯報
- 感恩節(jié)前的精彩講話稿(9篇)
- 情感電臺廣播稿集錦15篇
- 市場營銷畢業(yè)的實習總結
- 師德師風宣講活動簡報(18篇)
- 初級會計實務-2021年5月16日上午初級會計職稱考試《初級會計實務》真題
- 初級會計經(jīng)濟法基礎-初級會計《經(jīng)濟法基礎》??荚嚲?17
- 增強現(xiàn)實環(huán)境下前列腺穿刺手術導航技術研究
- 搞笑小品劇本《大城小事》臺詞完整版
- 《健康體檢知識》課件
- 《大模型原理與技術》全套教學課件
- 2023年護理人員分層培訓、考核計劃表
- 《銷售培訓實例》課件
- 生產(chǎn)計劃主管述職報告
- GB/T 44769-2024能源互聯(lián)網(wǎng)數(shù)據(jù)平臺技術規(guī)范
- 2025年四川省新高考八省適應性聯(lián)考模擬演練(二)地理試卷(含答案詳解)
- 【經(jīng)典文獻】《矛盾論》全文
- 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 第一單元 專項訓練課外閱讀(含答案)
- Vue3系統(tǒng)入門與項目實戰(zhàn)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