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四川)高考化學二輪選擇題熱選(九)_第1頁
2018年(四川)高考化學二輪選擇題熱選(九)_第2頁
2018年(四川)高考化學二輪選擇題熱選(九)_第3頁
2018年(四川)高考化學二輪選擇題熱選(九)_第4頁
2018年(四川)高考化學二輪選擇題熱選(九)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8年(四川)高考化學二輪選擇題熱選(九)及解析(鏈接)戰(zhàn)國所著《周禮》中記載沿海古人“煤餅燒蠣房成灰”(“蠣房”即牡蠣殼),并把這種灰稱為“蜃”,蔡倫造紙的第一步漚浸樹皮脫膠的堿液就是用“蜃”溶于水制得的?!膀住钡闹饕煞质茿.CaOB.Ca(OH)2C.CaCO3D.Na2CO3【答案】A【解析】煤餅燒蠣房成灰,這種灰稱為“蜃”。牡蠣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其在高溫下分解得到生石灰,所以“蜃”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鈣,A正確,本題選A。1.(2017·白城市高三教學質量監(jiān)測二模)《本草圖經(jīng)》中關于綠礬的分解有如下描述:“綠礬形似樸消(Na2SO4·10H2O)而綠色,取此一物置于鐵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熾,其礬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睂Υ硕卧挼恼f明中肯定錯誤的是()A.綠礬的化學式為FeSO4·7H2OB.綠礬分解過程中沒有發(fā)生電子的轉移C.“色赤”物質可能是Fe2O3D.流出的液體中可能含有硫酸答案B解析綠礬在加熱時會溶解在結晶水中,然后發(fā)生分解,化學方程式為2FeSO4·7H2Oeq\o(=,\s\up7(高溫))Fe2O3+SO2↑+SO3↑+14H2O,鐵的化合價由+2升高到+3價,S由+6降低到+4,所以綠礬分解是氧化還原反應,有電子轉移。三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硫酸。綜上所述B不正確,選B。2.(2017·洛陽市高三第二次統(tǒng)一考試)古代造紙工藝中使用的某種物質存在副作用,它易導致紙張發(fā)生酸性腐蝕,使紙張變脆,易破損。該物質是()A.熟石灰 B.草木灰C.明礬 D.漂白粉答案C解析早期的紙張生產(chǎn)中,常采用紙表面涂敷明礬的工藝,明礬[KAl(SO4)2·12H2O]中鋁離子水解,Al3++3H2O??Al(OH)3+3H+,產(chǎn)生氫離子,在酸性條件下纖維素水解,使高分子鏈斷裂,所以紙張變脆,破損,故選C。3.(2017·湖北省荊州中學高三12月月考)化學與人類生產(chǎn)、生活密切相關,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A.濃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作食品干燥劑B.夏天雷雨過后感覺到空氣清新是因為產(chǎn)生了少量NO2C.繽紛絢麗的煙花中添加了含鉀、鈉、鈣、銅等金屬元素的化合物D.明礬可以使海水淡化,從而解決“淡水供應危機”答案C解析濃硫酸具有腐蝕性,不可作食品干燥劑,A錯誤;NO2是紅棕色刺激性氣味的有毒氣體,雷雨過后空氣中的氧氣有些變成了臭氧,臭氧能凈化空氣,使人感覺到空氣清新,B錯誤;繽紛絢麗的煙花中添加了含鉀、鈉、鈣、銅等金屬元素的化合物,發(fā)生了焰色反應,C正確;明礬可以凈水,但不能使海水淡化,D錯誤;答案選C。4.(2017·河北省衡水金卷高三下學期模擬考試)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C3H8和C5H12一定互為同系物B.1mol葡萄糖與足量的金屬鈉反應,最多可生成2.5molH2C.三氯甲烷只有一種結構證明甲烷是正四面體構型D.油脂是食物中產(chǎn)生能量最高的營養(yǎng)物質答案C5.(2017·銀川一中高三下學期第一次模擬)下列關于有機化合物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等質量的A、B兩種烴分別完全燃燒后,生成的CO2與消耗的O2的物質的量均相同,則A和B一定互為同系物B.沸點比較:正戊烷>異戊烷>新戊烷C.乙酸與乙醇在一定條件下反應生成乙酸乙酯和水的反應屬于取代反應D.判斷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單鍵與碳碳雙鍵的交替結構的依據(jù):鄰二甲苯只有一種結構答案A(鏈接)能產(chǎn)生“丁達爾效應”的是()A.肥皂水B.石灰水C.雙氧水D.氯水【答案】A【解析】能產(chǎn)生丁達爾效應的分散系是膠體,A、肥皂水屬于膠體,具有丁達爾效應,故A正確;B、石灰水屬于溶液,故B錯誤;C、雙氧水屬于溶液,故C錯誤;D、氯水屬于溶液,故D錯誤。6.(2017·肇慶市高三二模)某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簡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不能發(fā)生銀鏡發(fā)應B.1mol該物質最多可與2molBr2反應C.1mol該物質最多可與4molNaOH反應D.與NaHCO3、Na2CO3均能發(fā)生反應答案C解析A項,根據(jù)結構簡式,含有醛基,能發(fā)生銀鏡反應,故錯誤;B項,含有酚羥基,由于羥基的影響,苯環(huán)上的兩個鄰位和對位上的氫變得活潑,容易發(fā)生取代,消耗2molBr2,碳碳雙鍵能與溴發(fā)生加成反應,因此1mol該有機物共消耗3molBr2,故錯誤;C項,1mol該有機物含有2mol酚羥基、1molCl原子、1mol酯基,因此共消耗4molNaOH,故正確;D項,有機物中不含有羧基,因此不能和NaHCO3溶液反應,故錯誤。7.(2017·黃岡市高三3月質量檢測)薄荷醇的結構簡式如下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薄荷醇屬于芳香烴的含氧衍生物B.薄荷醇分子式為C10H20O,它是環(huán)己醇的同系物C.薄荷醇環(huán)上的一氯取代物只有3種D.在一定條件下,薄荷醇能與氫氣、溴水反應答案B解析薄荷醇分子內不含苯環(huán),不屬于芳香烴的含氧衍生物,故A錯誤;薄荷醇分子式為C10H20O,是環(huán)己醇的同系物,故B正確;薄荷醇環(huán)上的每個碳原子上均有碳氫鍵,則其環(huán)上一氯取代物應該有6種,故C錯誤;薄荷醇分子結構中不含碳碳雙鍵,不能與氫氣、溴水反應,故D錯誤;答案為B。8.(2017·淮北市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深埋在潮濕土壤中的鐵管道,在硫酸鹽還原菌作用下,能被硫酸根腐蝕,其電化學腐蝕原理如圖示,下列與此原理有關說法錯誤的是()A.正極反應:SOeq\o\al(2-,4)+5H2O+8e-=HS-+9OH-B.輸送暖氣的管道不易發(fā)生此類腐蝕C.這種情況下,F(xiàn)e腐蝕的最終產(chǎn)物為Fe2O3·xH2OD.管道上刷富鋅油漆可以延緩管道的腐蝕答案C解析原電池的正極發(fā)生還原反應,由圖示可知發(fā)生的電極反應為SOeq\o\al(2-,4)+5H2O+8e-=HS-+9OH-,故A正確;硫酸鹽還原菌是蛋白質,在高溫下易變性,失去催化能力,則輸送暖氣的管道不易發(fā)生此類腐蝕,故B正確;由圖示可知,F(xiàn)e腐蝕的最終產(chǎn)物為FeO,故C錯誤;管道上刷富鋅油漆,形成Zn-Fe原電池,F(xiàn)e變?yōu)檎龢O,可以延緩管道的腐蝕,故D正確。9.(2017·馬鞍山市高三第二次教學質量監(jiān)測)鐵碳微電解技術是利用原電池原理處理酸性污水的一種工藝,裝置如下圖。若上端開口關閉,可得到強還原性的H·(氫原子);若上端開口打開,并鼓入空氣,可得到強氧化性的·OH(羥基自由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無論是否鼓入空氣,負極的電極反應式均為Fe-3e-=Fe3+B.鼓入空氣時,每生成1mol·OH有2mol電子發(fā)生轉移C.不鼓入空氣時,正極的電極反應式為H++e-=H·D.處理含有C2Oeq\o\al(2-,4)的污水時,上端開口應關閉答案C解析在原電池中,鐵作負極,電極反應式是Fe-2e-=Fe2+,故A錯誤;鼓入空氣時,氧氣在正極發(fā)生的電極反應為O2+4e-+2H2O=4·OH,每生成1mol·OH有1mol電子發(fā)生轉移,故B錯誤;不鼓入空氣時,正極發(fā)生還原反應為H++e-=H·,故C正確;處理含有C2Oeq\o\al(2-,4)的污水時,正極有氫氣生成,上端開口排氣,不能關閉,故D錯誤。10.(2017·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高三仿真模擬)元素R、X、T、Z、Q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對位置如圖所示,其中T單質和H2在光照的條件下發(fā)生爆炸。則下列判斷不正確的是()QRXTZA.五種元素中Z的活動性最弱,T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酸性最強B.氫化物的穩(wěn)定性:R>Q>X;R>T>XC.Q單質能從溶液中置換出X單質,R單質能從溶液中置換出Q單質D.X陰離子和T陰離子相比,半徑:X陰離子的大;還原性:T陰離子的強答案D解析根據(jù)T單質和H2在光照的條件下發(f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