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二模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主題史事記評_第1頁
2024二模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主題史事記評_第2頁
2024二模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主題史事記評_第3頁
2024二模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主題史事記評_第4頁
2024二模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主題史事記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二模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主題史事記評

一、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秦以無道毒天下,六王皆萬乘之國,相踵滅亡。豈無孝子慈孫、故家遺俗?皆奉頭鼠伏。自張良狙擊之外,更無一人敢西向窺其鋒者。陳勝出于戍卒,一旦奮發(fā)不顧,海內(nèi)豪杰之士,乃始云合響應,并起而誅之。數(shù)月之間,一戰(zhàn)失利,不幸隕命于御者之手。身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項氏之起江東,亦矯稱陳王之令而渡江。且其稱王之初,萬事草創(chuàng),能從陳余之言,迎孔子之孫鮒為博士,至尊為太師,所與謀議,皆非庸人崛起者可及,此其志豈小小者哉?。ü?jié)選自《容齋隨筆·陳涉不可輕》)材料二: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乃以吳叔為假王,監(jiān)諸將以西擊滎陽。周文,陳之賢人也,自言習兵,陳王與之將軍印,西擊秦。秦令少府章邯免酈山徒、奴產(chǎn)子,悉發(fā)以擊楚大軍,盡敗之。將軍田臧等相與謀曰:“周章軍已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圍滎陽城弗能下,秦軍至,必大敗。不如少遣兵,足以守滎陽,悉精兵迎秦軍。今假王驕,不知兵權,不可與計,非誅之,事恐敗。”因相與矯王令以誅吳叔,獻其首于陳王。陳王使使賜田臧楚令尹印,使為上將。田臧乃使諸將李歸等守滎陽城,自以精兵西迎秦軍于敖倉。與戰(zhàn),田臧死,軍破。章邯進兵擊李歸等滎陽下,破之,李歸等死。臘月陳王之汝陰還至下城父其御莊賈殺以降秦。陳勝王凡六月。已為王,王陳。其故人嘗與傭耕者聞之,之陳,扣宮門曰:“吾欲見涉?!睂m門令欲縛之。自辯數(shù),乃置,不肯為通。陳王出,遮道而呼涉。陳王聞之,乃召見,載與俱歸。客出入愈益發(fā)舒,言陳王故情。陳王斬之。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節(jié)選自《史記·陳涉世家》)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臘月A陳B王之C汝陰D還至E下城父F其御莊賈G殺H以降秦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云合響應,指如云朵般聚合,像回聲般應和,形象地描寫陳勝起義時獲得的支持。B.博士,秦漢時的官名,充當君主參謀,兼有禮官性質(zhì),由此可知孔鮒很受重用。C.假王,指暫時代理為王,與《蘇武傳》中“假吏?;荨钡摹凹佟痹~義用法不同。D.相與,文中指共同、一齊之意,與《飲酒》中“飛鳥相與還”的“相與”意思相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擁有雄厚軍事實力的六國,被秦國攻滅之后,甘于忍受暴虐無道的統(tǒng)治,除了張良有過復仇之舉外,再沒有過敢與秦抗衡之人。B.陳勝出身卑微,但是能奮不顧身,領導反秦力量進行英勇的斗爭,雖然持續(xù)時間并不長久,卻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C.周文自稱熟習軍事,受陳勝重用,卻不敵章邯領導的一支臨時拼湊的隊伍;田臧率領精兵圍攻滎陽時兵敗身死。D.陳勝稱王時,過去與他一起受雇耕田的友人投靠他,受到了陳勝的禮遇,后卻因言語不當而被殺,這讓舊友們相繼離開。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豈無孝子慈孫、故家遺俗?皆奉頭鼠伏。(2)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5.材料一中,作者就“陳涉不可輕”的觀點給出了哪些理由?請簡要概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韓信數(shù)項羽之失曰:“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庇伤寡砸残胖酝饺螢閷⒍慌c聞天下之略且以不保其終者胥在是矣。封爵者,因乎天之所予而隆之,非人主所以市天下也。羽不惜屈己以下人,而靳天爵,何遽非道而必亡乎?漢高天下既定之后,侈于封矣,反者數(shù)起,武帝奪之而六宇始安。承六王之敝,人思為君,而亟予之土地人民以恣其所欲為,管、蔡之親不相保,而況他人乎!以天下市天下而已乃為天子,君臣相貿(mào),而期報已速,固不足以一朝居矣。抑信之為此言也,欲以脅高帝而市之也。故齊地甫定,即請王齊,信之懷來見矣。挾市心以市主,主且窺見其心,貨已讎而有余怨。云夢之俘,未央之斬,伏于請王齊之日,而幾動于登壇之數(shù)語。刀械發(fā)于志欲之妄動,未有爽焉者也。信之言曰:“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為人主者可有是心,而臣子且不可有時語。況乎人主之固不可以是心市天下乎!若夫項羽之所以失者,非吝封爵之故。信之說,不如陳平之言之允也。陳平曰:“項王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庇?,以詐興者也;事懷王而弒之,屬宋義而戕之,漢高入關而抑之,田榮之眾來附而斬艾掠奪之。積忮害者,以己度人而疑人之忮己。輕殘殺者,大怨在側(cè)而怨不可狎。左顧右盼,亦唯是兄弟姻黨之足恃為援。則使輕予人以權,己且為懷王,己且為宋義。惴惴慄慄,戈戟交于夢寐,抑惡能不厚疑天下哉?然而其疑無救也。為漢王之腹心者項伯也,其兄弟也;追而迫之剄者呂馬童也,其故人也。從之于大敗之余者三十余騎,而兄弟姻黨不與焉。懷惹求援,而終以孤立。非刓印不與者惎己而賊之,其親戚之叛已久矣。(節(jié)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漢高帝》)6.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由斯A言也B信之C所以徒任D為將而不與E聞天下之略F且以不保G其終者H胥在是矣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數(shù)”意為“屢次”,與《鴻門宴》中“范增數(shù)目項王”的“數(shù)”意思相同。B.“讎”意為“仇敵”,與《伶官傳序》中“及仇讎已滅”的“讎”意思相同。C.“爽”意為“差錯”,與《屈原列傳》中“又爽然自失”的“爽”意思不同。D.“度”意為“忖度”,與《離騷》中“皇覽揆余初度兮”的“度”意思不同。8.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信之言,意在要挾劉邦以求取更大的利益,故齊地未定他就請封齊王。B.君王可有以爵位收買人心的想法,但臣下不能有以功勞求取爵位的說法。C.項羽以欺詐起家,他弒懷王,戕宋義,抑漢高,斬掠田榮之眾就是明證。D.項羽生性多疑,整日惴惴不安,甚至在夢中也見到兵戈相交的戰(zhàn)斗情景。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承六王之敝,人思為君,而亟予之土地人民以恣其所欲為。(2)從之于大敗之余者三十余騎,而兄弟姻黨不與焉。10.同是論“項羽之失”,韓信和陳平的觀點有何不同?作者王夫之對二人的觀點持什么態(tài)度?(★★★)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昔者,李廣之為將軍,其材氣超絕,漢之邊將無出其右者。蓋以兵居郡者四十余年,以將軍出塞者歲相繼也,而大小之戰(zhàn)七十余。遇以漢武之厚于賞功,自衛(wèi)、霍之出,克敵而取侯封者數(shù)十百人。廣之吏士侯者亦且數(shù)輩,而廣每至于敗衄①廢罪,無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以當幕府之責。當時后世之士,莫不共惜其材,而深哀其不偶②也。竊嘗究之,以廣之能而遂至于此者,由其治軍不用紀律,此所以勛烈、爵賞皆所不與,而又繼之以死也。夫部曲行陣、屯營頓舍,與夫晝夜之警嚴、符籍之管攝,皆所謂軍之紀律。雖百夫之率,不可一日輒廢而緩于申嚴約束者也。故以守則整而不犯,以戰(zhàn)則肅而用命。今廣之治軍,欲其人人之自安利也。至于部曲、頓舍、警嚴、管攝一切弛略,以便其私而專為恩,所謂軍之紀律者,未嘗用也。故當時稱其寬緩不苛,士皆愛樂,而程不識乃謂:“士雖佚樂為之死敵然敵卒犯之無以禁也?!贝似涠鞑患恿睿χy必也。士誠樂死之矣,然其紀律之不戒也,亦所以取敗也。故曰:厚而不能令,譬如驕子,不可用也。昔者,司馬穰苴卒然擢于閭伍之間而將齊軍,一申令于莊賈,而三軍之士莫不備爭為之赴戰(zhàn),遂一舉而摧燕、晉之師。彭越起于群盜百人之聚,其所率者皆平日之等夷,一旦號令,斬其后期,眾皆莫敢仰視,遂以其兵起為侯王,卒佐高祖平一天下。二人者,豈復所謂素撫循之師者哉!以其得治軍之紀律,能使夫三軍之士必死于令故也。廣不求諸此,乃從妄人之談,而深自罪悔于殺已降,以為禍蓋莫大于此者,亦已疏矣。(節(jié)選自何去非《李廣論》)材料二: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節(jié)選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注】①敗衄:挫敗損傷,多指戰(zhàn)事失敗。②不偶:這里指命運不好。1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士A雖B佚C樂為之D死E敵F然敵卒G犯之H無以I禁也1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衛(wèi)、霍,指西漢武帝時期名將衛(wèi)青、霍去病,皆以武功著稱,后世并稱“衛(wèi)霍”。B.且,指將近,與《陳情表》中“且臣少仕偽朝”的“且”意思不同。C.卒,指倉猝、突然,與《赤壁賦》中“而卒莫消長也”的“卒”意思相同。D.鄙,指郊野,與《曹劌論戰(zhàn)》中“肉食者鄙”的“鄙”意思不同。13.下列對材料一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漢武帝對于立功者的賞賜豐厚,被封侯的有數(shù)十上百人,李廣及其手下的將士也被封侯。B.作者認為,部隊的編制隊形、駐扎宿營以及晝夜的警戒、符節(jié)號令和兵籍的管理等,都關乎軍紀。C.李廣不用軍紀治理軍隊而想使士卒安樂而舒適,雖然得到士兵的愛戴,但程不識對此有不同看法。D.作者舉司馬穰苴和彭越嚴明軍紀而取得成功的例子,與李廣形成了對比,使觀點更具說服力。14.把材料一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此所以勛烈、爵賞皆所不與,而又繼之以死也。(2)雖百夫之率,不可一日輒廢而緩于申嚴約束者也。15.兩則材料都對李廣進行了評價,何去非與司馬遷對待李廣的態(tài)度有何不同?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分析。(★★★)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王天下者,其資有三:有以德得之,有以力并之,有以智取之。得之以德者,三代是也;并之以力者,秦人是也;取之以智者,劉漢是也。蓋以力則不若智之勝,以智則不若德之全。德非羽之所得言者矣,其于智、力之資又皆兩亡焉。而后世之議乃曰:項羽其亦不幸遇敵于漢而遂失之。嗟夫!雖微漢高帝,而羽之于天下固將失之也。漢王之于智蓋疏矣,以其能得真智之所在,此所以王;項羽之于力嘗強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觀其所賴以為資,蓋有類乎力者矣。雖然,彼之所謂力者,內(nèi)恃其身之勇,叱咤震怒足以威匹夫;外恃其眾之勁,搏捽決戰(zhàn)足以吞敵人而已。至于阻河山,據(jù)形便,俯首東瞰,臨制天下,保王業(yè)之固,遺后世之強,所謂真力者,彼固莫或之知也。是以輕指關中天險之勢燔燒屠戮逞其暴卒舉而遺之二三降虜反懷區(qū)區(qū)之故楚而甚榮。其歸乃曰:“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能知者?”此特淺丈夫之量,安足為志天下者道哉!后之數(shù)羽之罪者,皆曰:奪漢王之關中,負信義于天下,此所以亡。嗟夫!使項氏無意于王,而徒奪漢王之關中,則謂其得罪于區(qū)區(qū)之信義可也。如其有意于王而奪之,是得計也。惟其知奪而不知其有,此所以亡耳。(節(jié)選自《何博士備論·楚漢論》)材料二:太史公曰: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節(jié)選自《史記·項羽本紀》)16.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是以輕A指關中B天險之勢C燔燒屠戮逞其暴D卒舉E而遺之F二三降虜G反懷區(qū)區(qū)之故H楚而甚榮。1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微,文中指沒有,與李密《陳情表》中“聽臣微志”的“微”意思不同。B.據(jù),文中指占據(jù),與《過秦論》中“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的“據(jù)”意思相同。C.區(qū)區(qū),文中指微不足道,與《孔雀東南飛》中“感君區(qū)區(qū)懷”的“區(qū)區(qū)”意思不同。D.經(jīng)營,文中指規(guī)劃治理,與《阿房宮賦》中“韓魏之經(jīng)營”的“經(jīng)營”意思相同。18.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得天下有三種資本可以憑借:德行、力量或智慧。項羽在德行、力量和智慧方面都沒有優(yōu)勢,所以必定失敗。B.項羽認為富貴后不回故鄉(xiāng),如同穿錦繡衣服在夜里行走沒有人知道。這說明項羽沒有雄心壯志,只圖衣錦還鄉(xiāng)。C.何博士不認可項羽滅亡的原因是背棄信義,奪取了漢王的關中;他認為項羽只知道奪取關中卻不懂得保全,這才是他滅亡的原因。D.項羽自夸戰(zhàn)功,竭力施展個人的聰明,卻不肯師法古人,他有稱霸的業(yè)績,想憑借武力征伐來管理天下,結(jié)果五年就亡國。1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項羽之于力嘗強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2)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20.閱讀兩則材料中關于項羽的描述,從“德”“智”“力”三個層面在原文中找出項羽缺失或不足的相關依據(jù),填寫在下圖表中。

評價維度原文依據(jù)(《何博士備論·楚漢論》)原文依據(jù)(《史記·項羽本紀》)德的層面①②智的層面“其于智、力之資又皆兩亡焉”“漢王之于智蓋疏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力的層面“項羽之于力嘗強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雹?★★★)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薦之。唐介言:“安石難大任?!钡蹎栔?,介曰:“安石好學而泥古,故議論迂闊。若使為政,必多更變?!苯橥酥^公亮曰:“安石果大用,天下必困擾,諸公當自知之?!钡蹎枌O固,對曰:“安石文行甚高處侍從獻納之職可矣宰相自有其度安石狷狹少容。必求賢相,呂公著、司馬光、韓維其人也?!钡鄄灰詾槿?,竟以安石參知政事。謂之曰:“人皆不知卿,以為卿但知經(jīng)術,不知經(jīng)世務?!卑彩瘜υ唬骸敖?jīng)術正所以經(jīng)世務也。”帝曰:“卿所設施,以何為先?”安石對曰:“變風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钡凵罴{之。(選自張居正《通鑒直解》)材料二: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選自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材料三:夫議法度以授有司,此誠執(zhí)政事也,然當舉其大而略其細,存其善而革其弊,不當無大無小,盡變舊法以為新奇也。且人存則政舉,介甫誠能擇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茍有司非其人,雖日授以善法,終無益也。介甫所謂先王之政者,豈非泉府賒貸之事乎?竊觀其意,似與今日散青苗錢之意異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顧以此獨為先務乎?至于辟邪說,難壬人,果能如是,乃國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與變法而講利者,邪說、壬人為不少矣。彼頌德贊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蓋盤盤庚遇水災而選都,臣民有從者,有違者,盤庚不忍脅以威刑,故勤勞曉解,其卒也皆化而從之,非謂廢棄天下人之言,而獨行己志也。光豈勸介甫以不恤國事,而同俗自媚哉?蓋謂天下異同之議,亦當少垂意采察而已。(選自司馬光《與王介甫第三書》)21.材料三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安石文A行B甚高C處侍從獻納之職可矣D宰相E自有其度F安石狷狹G少容。2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但,是“只”的意思,與《短歌行》中“但為君故,沉吟至今”的“但”意義不同。B.經(jīng),是“處理”的意思,與《登泰山記》中的“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摺钡摹敖?jīng)”意義不同。C.介甫,王安石的字。古人的“字”一般與“名”有一定關系。王安石的字即源自《周易·豫卦》:“其介如石”。D.垂意,敬辭,用于讓別人留意,“垂”的此種用法在現(xiàn)代漢語中還有保留,像“垂詢”“垂念”都是這種用法。2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材料一可以看出,皇帝對王安石是十分了解與信任的,最終沒有受唐介等人的影響,任命王安石做了參知政事,B.司馬光認為,法度的好壞取決于人。壞的法度交由良吏執(zhí)行,弊端也會去除;而好的法度交于庸官執(zhí)行,也顯現(xiàn)不出其優(yōu)勢。C.唐介預言,王安石雖然學識淵博,但拘泥古法,見解虛浮,不合實際,如果讓他執(zhí)政,一定會變換現(xiàn)行法度,使國家陷入困擾之中。D.面對司馬光的指責,王安石辯解說,他可以承認自己對國家不夠盡心,未能讓百姓享受更多福利,但決不承認自己是無所事事,因循守舊。24.把文中面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彼頌德贊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2)勤勞曉解,其卒也皆化而從之,非謂廢棄天下人之言,而獨行己志也25.“盤庚遷都”作為論據(jù),王安石與司馬光的解讀有何不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安祿山專制三道,陰蓄異志,殆將十年,以上待之厚,欲俟上晏駕然后作亂。會楊國忠與祿山不相悅,屢言祿山且反,上不聽;國忠數(shù)以事激之,欲其速反以取信于上。祿山由是決意遽反,獨與孔目官、太仆丞嚴莊,掌書記、屯田員外郎高尚,將軍阿史那承慶密謀,自余將佐皆莫之知,但怪其自八月以來,屢饗士卒,秣馬厲兵而已。會有奏事官自京師還,祿山詐為敕書,悉召諸將示之曰:“有密旨,令祿山將兵入朝討楊國忠,諸君宜即從軍?!北娿等幌囝櫍耶愌?。十一月,甲子,祿山發(fā)所部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凡十五萬眾,號二十萬,反于范陽。命范陽節(jié)度副使賈循守范陽,平盧節(jié)度副使呂知誨守平盧,別將高秀巖守大同;諸將皆引兵夜發(fā)。詰朝,祿山出薊城南,大閱誓眾,以討楊國忠為名,榜軍中曰:“有異議扇動軍人者,斬及三族!”于是引兵而南。祿山乘鐵輿,步騎精銳,煙塵千里,鼓噪震地。時海內(nèi)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識兵革,猝聞范陽兵起遠近震駭河北皆祿山統(tǒng)內(nèi)所過州縣望風瓦解,守令或開門出迎,或棄城竄匿,或為所擒戮,無敢拒之者。祿山先遣將軍何千年、高邈將奚騎二十,聲言獻射生手,乘驛詣太原。乙丑,北京副留守楊光朔出迎,因劫之以去。太原具言其狀。東受降城亦奏祿山反。上猶以為惡祿山者詐為之,未之信也。庚午,上聞祿山定反,乃召宰相謀之。楊國忠揚揚有得色,曰:“今反者獨祿山耳,將士皆不欲也。不過旬日,必傳首詣行在?!鄙弦詾槿唬蟪枷囝櫴?。上遣特進畢思琛詣東京,金吾將軍程千里詣河東,各簡募數(shù)萬人,隨便團結(jié)以拒之。辛未,安西節(jié)度使封常清入朝,上問以討賊方略,常清大言曰:“今太平積久,故人望風憚賊。然事有逆順,勢有奇變,臣請走馬詣東京,開府庫,募驍勇,挑馬棰渡河,計日取逆胡之首獻闕下!”上悅。壬申,以常清為范陽、平盧節(jié)度使。常清即日乘驛詣東京募兵,旬日,得六萬人;乃斷河陽橋,為守御之備。(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26.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猝聞范陽A兵起B(yǎng)遠近C震駭D河北皆祿山統(tǒng)內(nèi)E所過F州縣望風瓦解。2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晏駕,字面意為車駕晚出,在古代指帝王死亡的諱辭,“駕崩”一詞與其意思相同。B.遽,意為急忙、馬上,與《促織》“遽撲之,入石穴中”中的“遽”意義相同。C.甲子,在文中是干支紀日,古人以十二天干與十地支相配來紀日,六十次一循環(huán)。D.顧,看,與《五代史伶官傳序》“君臣相顧,不知所歸”中的“顧”意義相同。28.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楊國忠與安祿山不和,屢次在皇帝面前說安祿山將要造反,皇帝不聽。楊國忠又用事激怒安祿山,加快他的造反進度。B.安祿山趁著有入朝奏事的官員從京師回來,假造皇帝敕書,以討伐楊國忠的名義號令諸將,諸將雖驚愕但不敢反對,最終安祿山率領十五萬兵士在范陽起兵。C.天下承平已久,安祿山謀反之時上下震驚,一直等到太原城、東受降城上奏時,玄宗還認為這是痛恨安祿山的人故意編造陷害,不相信真有其事。D.封常清認為,如今謀反的只是安祿山,將士們并不想謀反,天下久安,所以人人害怕叛軍,但若他躍馬揮師渡過黃河,不出幾天就可平定叛亂。2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自余將佐皆莫之知,但怪其自八月以來,屢饗士卒,秣馬厲兵而已。(2)上遣特進畢思琛詣東京,金吾將軍程千里詣河東,各簡募數(shù)萬人,隨便團結(jié)以拒之。30.請結(jié)合材料,分析玄宗君臣的哪些表現(xiàn)預示了安史之亂的發(fā)生及唐軍的敗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yǎng)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狈龆ブ?。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祓I死于首陽山。由此觀之,怒邪非邪?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比舨?、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余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節(jié)選自《史記·伯夷列傳》)材料二:武王將伐紂。召太公望而問之曰:“吾欲不戰(zhàn)而知勝,不卜而知吉,使非其人,為之有道乎?”太公對曰:“有道王得眾人之心以圖不道則不戰(zhàn)而知勝矣。以賢伐不肖,則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雖非吾民,可得而使也。”武王曰:“善。”乃召周公而問焉,曰:“天下之圖事者,皆以殷為天子,以周為諸侯,以諸侯攻天子,勝之有道乎?”周公對曰:“殷信天子,周信諸侯,則無勝之道矣,何可攻乎?”武王忿然曰:“汝言有說乎?”周公對曰:“臣聞之,攻禮者為賊,攻義者為殘,失其民制為匹夫,王攻其失民者也,何攻天子乎?”武王曰:“善?!蹦似鸨娕e師,與殷戰(zhàn)于牧之野,大敗殷人。上堂見玉,曰:“誰之玉也?”曰:“諸侯之玉?!奔慈《鴼w之于諸侯。天下聞之,曰:“武王廉于財矣?!比胧乙娕?,曰:“誰之女也?”曰:“諸侯之女也。”即取而歸之于諸侯。天下聞之,曰:“武王廉于色也?!庇谑巧⒙古_之財以與士民,黜戰(zhàn)車而不乘,弛甲兵而弗用??v馬華山,放生桃林,示不復用。天下聞者,咸謂武王行義于天下,豈不大哉?(節(jié)選自《說苑·指武》)3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有道A王B得眾人之心C以圖D不道E則不戰(zhàn)F而知G勝矣。3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兵,文中指攻擊,擊殺,與賈誼《過秦論》“收天下之兵”的“兵”意思不同。B.去,文中指使某人離開,與《鴻門宴》“欲呼張良與俱去”的“去”意思不同。C.適,文中指到、往,與《孔雀東南飛》中“始適還家門”的“適”意思相同。D.咸,文中指都,與《蘭亭集序》中“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的“咸”意思相同。3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伯夷、叔齊因西伯侯善養(yǎng)老人而去投奔,不料西伯侯離世,武王姬發(fā)東伐紂王。二人認為伐紂不合道義,勸諫無果后餓死首陽山。B.司馬遷對伯夷、叔齊積累仁德、修養(yǎng)品行的做法表示認可,但對二人餓死的結(jié)局感到很困惑,從而對所謂的“天道”產(chǎn)生了懷疑。C.武王伐紂前分別征求太公和周公的意見,太公認為,以有道伐無道,以賢者伐不才,伐之有理。周公則不贊成伐紂,故惹怒武王。D.武王在牧野之戰(zhàn)中大敗商紂王后,將原屬諸侯的美玉和羌女悉數(shù)返還,憑借這種不近財色、施行仁義的行為受到天下百姓的贊賞。3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武王既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2)于是散鹿臺之財以與士民,黜戰(zhàn)車而不乘,弛甲兵而弗之用。(★★★)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孔子不飲盜泉之流,曾子不入勝母之閭。名且惡之,而況為不臣不子乎?《傳》曰:“君子可貴可賤,可刑可殺,而不可使為亂。”若夫外飾其貌而內(nèi)無其實,口誦其文而行不猶其道,是盜,固與盜而不容于君子之域。《春秋》不以寡犯眾,誅絕之義有所止,不兼怨惡也。故舜之誅,誅鯀;其舉,舉禹。夫以玙璠之玼,而棄其璞,以一人之罪,而兼其眾,則天下無美寶信士也。晁生言諸侯之地大,富則驕奢,急即合從。故因吳之過而削之會稽,因楚之罪而奪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