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材精講《齊桓晉文之事》文本細讀+知識歸納+結構分析+原創(chuàng)題目_第1頁
高中語文教材精講《齊桓晉文之事》文本細讀+知識歸納+結構分析+原創(chuàng)題目_第2頁
高中語文教材精講《齊桓晉文之事》文本細讀+知識歸納+結構分析+原創(chuàng)題目_第3頁
高中語文教材精講《齊桓晉文之事》文本細讀+知識歸納+結構分析+原創(chuàng)題目_第4頁
高中語文教材精講《齊桓晉文之事》文本細讀+知識歸納+結構分析+原創(chuàng)題目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語文教材精講《齊桓晉文之事》文本細讀+知識歸納+結構分析+原創(chuàng)題目文本細讀齊桓晉文之事(“齊桓晉文之事”指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跡,在當時諸侯紛爭的背景下,稱霸是眾多君主追求的目標,以此為題,直接引出齊宣王與孟子對話的核心話題。同時,孟子借討論此事,將齊宣王的關注點從霸道引導至自己主張的王道,“齊桓晉文之事”成為孟子闡述政治理念、勸說君主推行仁政的由頭。宋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評價此章“言人君當黜霸功,行王道。而王道之要,不過推其不忍之心,以行不忍之政而已”,點明孟子在文中的核心主張與思想脈絡。)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開篇齊宣王直截了當地詢問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跡,展現出他對齊桓、晉文霸業(yè)的向往,也為孟子闡述王道思想設置了話題情境,推動對話展開。清康有為提到

“當戰(zhàn)國時,人心炫于霸功,只知齊桓、晉文,如今日言拿破侖然”,生動地描繪出當時人們對霸主事跡的熱衷,也側面反映出齊宣王提問的時代背景。)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孟子巧妙避開齊宣王的問題,以孔子的弟子沒談論過為由,將話題引向自己主張的

“王道”,既體現出他的機智,又表明他對王道思想的堅持與推行??涤袨樵u價“孟子傳孔子之道,至矯稱不聞霸業(yè),所以黜時君好亂之心,而進之以王者升平之化者,至矣”,高度贊揚孟子此舉在糾正時君思想、推行王道方面的作用。)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齊宣王順著孟子引導,詢問怎樣的德行能稱王,說明他對王道有了興趣,促使對話進一步深入。)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保献又苯訏伋?/p>

“保民而王”這一核心觀點,簡潔有力,強調愛護百姓、讓百姓安居樂業(yè)是實現王道的關鍵,奠定了后文論述的基礎。此觀點被認為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體現,?!吨袊軐W史稿》指出“仁政的立足點是‘制民之產’,即給老百姓以私有財產……孟子主張發(fā)展小農經濟,給他們以最低的生活條件,提高其生產積極性,目的是把勞動力固定在土地上,以鞏固和發(fā)展封建經濟。這在當時無疑是一種進步主張”,從經濟層面闡述孟子“保民而王”主張的內涵與進步意義。)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齊宣王對自己能否做到

“保民而王”表示懷疑,反映出他內心的不自信,也顯示出他在認真思考孟子的觀點。)曰:“可?!保献訄远ǖ目隙ɑ卮?,增強了齊宣王繼續(xù)傾聽的意愿,同時展現出孟子的自信,給予齊宣王鼓勵。)曰:“何由知吾可也?”(齊宣王進一步追問依據,體現出他對這一結論的好奇,想弄清楚孟子判斷的理由。)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蓖踉唬骸吧嶂?!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睂υ唬骸叭粍t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薄蛔R有諸?”(孟子講述齊宣王

“以羊易?!钡氖吕源藶榍腥朦c,挖掘齊宣王身上的善良本性,為說服他實行王道尋找依據,從具體事例出發(fā),使論述更具說服力。康有為評價“以一牛之細事,引君當道,善誘至矣”,稱贊孟子善于從細微之事引導君主走向正道。)曰:“有之?!保R宣王承認此事,為孟子后續(xù)闡述觀點提供了基礎,推動對話順利進行。)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保献涌隙R宣王的不忍之心足以實現王道,同時指出百姓誤解其為吝嗇,而自己理解他是出于不忍,既照顧到齊宣王的心理,又拉近了與他的距離。)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保R宣王解釋以羊易牛并非吝嗇,再次強調自己的不忍之心,希望得到孟子的理解與認可。)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孟子理解百姓的誤解,同時指出齊宣王行為的矛盾之處,引導齊宣王深入思考自己的行為,挖掘其不忍之心與王道的聯(lián)系。)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保R宣王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困惑,也認可百姓會產生誤解,這種坦誠態(tài)度為孟子進一步勸說創(chuàng)造了有利氛圍。)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保献忧擅罨恺R宣王的困惑,將其行為解釋為

“仁術”,并用“君子遠庖廚”類比,讓齊宣王更易接受,強化了其不忍之心與王道“仁”的聯(lián)系。)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蜃又^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齊宣王因孟子理解自己且解釋合理而高興,進而詢問不忍之心與王道的關系,表明他對王道思想的興趣加深。)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瘎t王許之乎?”(孟子通過

“力舉百鈞卻舉不起一羽”“明察秋毫卻看不見一車柴”的形象比喻,類比齊宣王“恩及禽獸卻功不至百姓”的情況,使抽象道理更直觀,便于齊宣王理解。漢趙岐在《孟子章句?題辭》中盛評道“孟子長于譬喻,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此句比喻正是孟子善用譬喻的典型體現。)曰:“否!”(齊宣王否定這種不合理情況,為孟子引出下文觀點做鋪墊。)“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保献狱c明齊宣王未做到

“保民而王”是因為“不為”,而非“不能”,將比喻與現實緊密結合,有力論證觀點,邏輯清晰。)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齊宣王對

“不為”和“不能”的區(qū)別存疑,表明他在認真思考孟子觀點,促使孟子進一步闡述二者差異,讓論述更深入。)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钦\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遣粸橐玻遣荒芤?。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保献釉俅斡?/p>

“挾太山以超北?!焙汀盀殚L者折枝”分別比喻“不能”和“不為”,生動解釋二者區(qū)別,讓齊宣王更清楚認識自身問題。此比喻生動形象,為后世廣泛引用,成為說明“不能”與“不為”差異的經典表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將敬愛自家老人、愛護自家小孩的情感推及他人,做到這一點,治理天下就易如反掌。此句用簡潔的語言點明推恩的具體方式和重大意義,體現了儒家

“仁愛”思想的延伸,為后文論述推恩保四海做鋪墊。清焦循《孟子正義》評價此句“擴一人之孝慈,即可為天下之仁政”,深刻闡述了這種推恩行為與仁政的緊密聯(lián)系)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ㄒ谩对娊洝分械脑挘馑际窍冉o自己的妻子做榜樣,進而推廣到兄弟,再進而治理好一家一國,強調推恩需從身邊親近之人開始,逐步擴大范圍,借助經典增強論述的權威性和說服力)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進一步解釋前面所引詩句和自己觀點,就是要把這種關愛之心施加到他人身上,點明推恩的核心在于將內心的善意向外拓展)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直接表明推恩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推恩能夠保有天下,反之連自己的妻兒都無法保全,形成鮮明對比,突出推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ㄖ赋龉糯ベt之所以遠超常人,就在于善于推廣自己的善行,以古人為例,為齊宣王樹立榜樣,讓其明白推恩是成為賢君的重要途徑)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話鋒一轉,回到齊宣王身上,指出他對禽獸有不忍之心,卻不能將這種恩澤施加到百姓身上,通過反問,引發(fā)齊宣王對自身行為的反思)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以稱物、量物的生活常識類比,說明凡事都需要權衡考量,而內心的權衡更為重要,委婉地勸齊宣王權衡推行王道與追求霸業(yè)的利弊)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通過反問,直接點明齊宣王發(fā)動戰(zhàn)爭、危害臣民、與諸侯結怨的行為,質疑他這樣做是否真能獲得內心的滿足,引導齊宣王思考戰(zhàn)爭的危害,為提出推行王道做鋪墊)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齊宣王表明發(fā)動戰(zhàn)爭是為滿足

“大欲”,為孟子探究其真實想法提供契機,推動對話發(fā)展。)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孟子詢問齊宣王的

“大欲”,試圖引導他說出真實想法,以便針對性勸說。)王笑而不言。(齊宣王

“笑而不言”,表現出對“大欲”的隱晦,增加對話懸念,也反映出他可能對想法有所顧慮。有觀點認為,齊宣王這一笑,藏著對“王道”的輕蔑以及心虛的疙瘩,他既覺得亂世需鐵腕,仁義是書生意氣,又深知以齊國之勢稱霸難度極大。)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孟子列舉各種物質享受并逐一否定,層層遞進,縮小范圍,引出齊宣王真正的“大欲”。此段體現孟子論辯時善于揣測對方心理,誘之入彀,逐步引導齊宣王暴露真實想法。)曰:“否,吾不為是也?!保R宣王否定孟子的猜測,使對話繼續(xù)朝著揭示

“大欲”的方向推進。)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保献訙蚀_指出齊宣王的

“大欲”是稱霸天下,并用“緣木求魚”比喻其做法不切實際,讓齊宣王對自身行為有更清晰認識?!熬壞厩篝~”這一比喻貼切生動,至今仍被廣泛用于形容方法錯誤導致無法達成目標的情況。)王曰:“若是其甚與?”(齊宣王對

“緣木求魚”的說法表示驚訝,體現出他對自身行為后果的不確定,希望得到進一步解釋。)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孟子進一步強調齊宣王做法的危害性,突出后果嚴重性,引起其重視,讓他意識到改變做法的必要性。)曰:“可得聞與?”(齊宣王希望了解具體災禍,表現出對自身行為后果的關注,促使孟子進一步闡述推行王道的重要性。)曰:“鄒人與楚人戰(zhàn),則王以為孰勝?”(孟子用鄒楚之戰(zhàn)對比,以小與大、寡與眾、弱與強的力量懸殊,類比齊國與其他強國的關系,讓齊宣王直觀認識到稱霸計劃的危險性。)曰:“楚人勝。”(齊宣王承認楚國更強,為孟子引出下文觀點做鋪墊。)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訴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依據鄒楚之戰(zhàn)結論,推導出齊國以一敵八的艱難,提出

“反其本”即推行王道、發(fā)政施仁的主張,并描繪推行王道后的美好景象,激發(fā)齊宣王對王道的向往。此段描繪出孟子心中王道社會的理想藍圖,體現出孟子對百姓安居樂業(yè)、國家昌盛的期望。)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齊宣王表示理解有限,希望孟子輔佐并教導自己實行王道,表明他在孟子勸說下開始認同并愿意嘗試,孟子勸說取得初步成效。然而,朱熹也感慨

“齊王非無此心,而奪于功利之私,不能擴充以行仁政。雖以孟子反復曉告,精切如此,而蔽固已深,終不能悟”,指出齊宣王雖一時被說動,但最終可能因功利之心難以真正踐行王道。)曰:“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ㄏ戎赋霭傩諢o恒產就無恒心,進而可能違法犯罪,而此時懲罰百姓是坑害百姓,批判當下不合理的現象,從百姓的生存狀況出發(fā),為后文提出解決辦法做鋪墊。這體現出孟子對百姓生存與社會治理關系的深刻洞察,是其民本思想的具體體現。)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闡述明君應如何制定百姓產業(yè)政策,保障百姓基本生活,這樣百姓才容易聽從教化,強調物質基礎對百姓道德培養(yǎng)的重要性。康有為認為此章

“明當推不忍之仁義以保民,保民則在制井田之產,謹孝悌之教也”,點明這部分內容在孟子仁政思想中的關鍵地位。)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Ρ犬斚掳傩盏纳顮顩r,說明百姓在生存都成問題時無暇顧及禮義,指出當務之急是改善百姓生活。)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詳細說明實行王道在經濟和教育方面的具體措施,從物質保障到道德教化,構建出理想社會的藍圖。此部分具體措施體現出孟子仁政思想的可操作性與系統(tǒng)性。)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保偨Y實行王道后的美好結果,強調只要做到這些就一定能稱王,再次強化孟子的王道思想。)知識歸納(一)通假字1、無以,則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則廢釁鐘與(本文有多處):與,通“歟”,語氣詞,表疑問3、王說:說,通“悅”,高興??4、為長者折枝:枝,通“肢”,肢體(一說,折枝,就是折樹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樣?6、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語氣詞,相當于“了”7、蓋亦反其本矣:蓋,通“盍”,何不;反,通“返”,回、歸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訴”,?控訴、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網”,張開羅網捕捉,引申為陷害??11、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頭發(fā)花白,常比喻老人12、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已。通“矣”,表確定語氣(二)詞類活用1、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聞,使動,使??聽到?2、無以,則王乎(本文有多處):王,名詞作動詞,行王道,成就王業(yè),取得天下?3、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異,意動,對......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遠,形容詞作動詞,遠離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詞作名詞,視力??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詞作動詞,尊敬,愛護;老②,形容詞作名詞,老人?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詞作動詞,愛護;幼②,形容詞作名詞,幼兒,孩童??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詞作動詞,作榜樣?9、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肥甘,形容詞作名詞,肥美的食物10、輕暖不足于體與:輕暖,形容詞作名詞,輕暖的衣服11、危士臣:危:使動,使??受到危害12、朝秦楚:朝,使動,使??來朝見??13、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小,形容詞作名詞,小的國家;大,形容詞作名詞大的國家??14、寡固不可以敵眾:寡,形容詞作名詞,人口稀少的國家;眾,形容詞作名詞,人口眾多的國家??15、弱固不可以敵強:弱,形容詞作名詞,弱小的國家;強,形容詞作名詞,強大的國家??16、然后從而刑之:刑,名詞作動詞,處罰??17、是罔民也:罔(通“網”),名詞作動詞,張開羅網捕捉,引申為陷害18、樹之以桑:樹,名詞作動詞,種?19、謹庠序之教:形容詞作動詞,謹慎從事,重視20、不識有諸:諸,兼詞,相當于“之乎”

21、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諸,介詞,相當于“于”(三)一詞多義1、道??(1)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談論)??(2)唯恐道途顯晦,不相通達,致負誠托,又乖懇愿(道路)(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尚)(4)道芷陽間行(取道)??(5)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2、之??

(1)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的)

(2)牛何之(去、往)??

(3)臣聞之胡龁曰(助詞,無意義)

?3、舍?

(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釋放)

(3)shě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停止)?

(4)shè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居?。?/p>

(5)shě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舍棄,放棄)?

4、誠??

(1)誠有百姓者(的確)

(2)是誠何心也(真的)??

(3)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真誠)??

(4)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四)古今異義1、吾何愛一牛(古義:愛,吝嗇;今義:喜歡)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義:以及,用來推及到;今義:連接并列的詞或詞組)3、至于兄弟(古義:推廣到;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4、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義:妻子和兒女;今義:成年男子的配偶)5、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古義:指中原一帶;今義:國家名)6、然后從而刑之(古義:接著就;今義:因此)(五)特殊句式判斷句?

1、是乃仁術也

2、夫子之謂也

3、是誠不能也

4、是折枝之類也

5、是罔民也??判斷句??

6、百姓之不見保:見,表示被動省略句??

1、有牽牛而過(于)堂下者

2、將以(之)釁鐘??

3、將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及(其)陷于罪?

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賓語前置句?1、臣未之聞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臣未聞之也”,之,代詞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詞3、何由知吾可也: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4、牛何之: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牛之何”,此處之是動詞,去、往5、然則一羽之不舉: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不舉一羽”,之,起提賓作用6、夫子之謂也:即“謂夫子也”,之,起提賓作用?7、輿薪之不見: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不見輿薪”,之,起提賓作用8、何以異: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以何異”?9、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賓作用狀語后置句?

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

2、構怨于諸侯:即“于諸侯構怨”?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

4、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

5、樹之以桑:即“以桑樹之”主謂倒置句?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