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榖梁傳》導讀課件.ppt_第1頁
《春秋榖梁傳》導讀課件.ppt_第2頁
《春秋榖梁傳》導讀課件.ppt_第3頁
《春秋榖梁傳》導讀課件.ppt_第4頁
《春秋榖梁傳》導讀課件.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春秋榖梁傳導讀,一、春秋與“三傳”,二、榖梁傳的價值、作用和意義,三、榖梁傳的發(fā)展,四、榖梁傳的影與響文獻價值,五、經(jīng)典章節(jié),春秋穀梁傳是春秋三傳之一,是一部解釋春秋經(jīng)義的著作,又稱為穀梁春秋,簡稱穀梁傳。由于春秋在儒家經(jīng)典中的重要地位,解釋春秋經(jīng)義的穀梁傳也成為經(jīng)典,列為儒家十三經(jīng)之一。,一、春秋與“三傳”,春秋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全書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終于魯哀公十四年(前481),逐年簡略地記載了這二百四十二年間魯國以及與魯國相關(guān)的各諸侯國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因為傳說孔子“因魯史而修春秋”,春秋便賦予了圣人的是非褒貶和微言大義,所謂“舉得失以彰黜陟,明成敗以著勸誡,拯頹

2、綱以繼三五,鼓芳風以扇游塵。一字之褒,寵逾華袞之贈;片言之貶,辱過市朝之撻。德之所助,雖賤必申,義之,所抑,雖貴必屈。故附勢匿非者,無所逃其罪;潛德獨運者,無所隱其名,信不易之宏軌,百王之通典也”(范寧春秋穀梁傳序)。所以,春秋列為儒家五經(jīng)之一,歷來受到高度重視。 由于春秋記事文字過分簡略,難以確切詳盡地了解內(nèi)容,以致眾說紛紜,頗為分歧,到西漢就先后出現(xiàn)了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鄒氏傳和夾氏傳等五種解釋春秋的“傳”。,據(jù)漢書藝文志曰:“鄒氏無師,夾氏未有書。”“無師”即沒有傳授的老師,“未有書”即沒有撰著成書,所以,鄒氏傳、夾氏傳后世散佚無聞,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流傳至今。 1

3、、從體例、內(nèi)容而言,三傳是有區(qū)別的,分為兩類:,左氏傳詳于記事,少有議論,稱為“記載之傳”、“史傳”,主要是記敘說明春秋中人物事件的史實或未曾提及的有關(guān)內(nèi)容。其引用經(jīng)文比春秋多出兩年,到魯哀公十六年孔子去世為止;記事則到魯哀公二十七年,超出春秋十三年。左氏傳用古文(六國文字)寫成,因此屬于古文經(jīng)學。,公羊傳和穀梁傳則長于解義,少有記敘,稱為“訓詁之傳”、“經(jīng)傳”,主要是用問答的方式,層層解釋,闡發(fā)經(jīng)義,其涉及年份與春秋完全一致。,公羊傳和穀梁傳用今文(隸書)寫成,因此屬于今文經(jīng)學。(崔適春秋復始認為穀梁傳屬古文經(jīng)學。)春秋三傳本來經(jīng)自為經(jīng),傳自為傳,互不相屬,各自成書,后來才將傳文分別附屬于經(jīng)

4、文之后,形成現(xiàn)在經(jīng)傳合一的格局。 2、就春秋三傳的成書次第和來源而言,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序錄曰:“左丘明受經(jīng)于仲尼,公羊高受之于子夏,穀梁赤乃后代傳聞,三傳次第自顯?!彼f次第后世大致認可,而來源則未必可信。,左氏傳傳說是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廣泛流傳。關(guān)于“左丘明受經(jīng)于仲尼”,論語公冶長曰:“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從行文來看,左丘明必是孔子同輩或前輩,孔子對他非常推崇敬重,才會與之同恥,引以自重,“受經(jīng)”之說難以成立。,左丘明,公羊傳成書稍晚,據(jù)徐彥公羊傳疏引戴弘序曰:“子夏傳與公羊高,高傳與其子平,平傳與其子地,

5、地傳與其子敢,敢傳與其子壽。至漢景帝時,壽乃與齊人胡毋子都著于竹帛?!笨梢娊?jīng)過長期的流傳過程,后來才成書于漢景帝時期。至于祖述子夏,托古自重而已。,穀梁傳的作者,據(jù)漢書藝文志曰:“穀梁傳十一卷?!鳖亷煿抛ⅲ骸胺Y梁子,魯人。師古曰:名喜?!逼鋵?,穀梁子之名,有作“寘”(王充論衡案書篇),有作“赤”(桓譚新論、應劭風俗通義),有作“俶”,字“元始”(阮孝緒七錄),有作“嘉”(錢大昭漢書辨疑),有作“名淑(當作俶),字元始,一名赤”(楊士勛穀梁傳序疏),名稱眾說紛紜,傳授更不清楚。,近人蔡元培、顧頡剛還認為“公”、“谷”雙聲,“羊”、“梁”疊韻,懷疑公羊傳、穀梁傳的作者同為一人??梢?,穀梁傳也是經(jīng)過

6、了漫長的口頭流傳、增刪修訂的過程,即所謂“后代傳聞”。至于穀梁子究竟是誰已無可考,師承關(guān)系也難以盡知。但由穀梁傳多處引用和駁難公羊傳可以斷言,兩書絕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同傳春秋的不同學派,穀梁傳成書必在公羊傳之后。 榖梁傳引用、不同、駁難公羊傳.doc,二、穀梁傳的價值、作用和意義,穀梁傳屬于儒家十三經(jīng)中的小經(jīng),其流傳不如公羊傳之廣,其影響不如公羊傳之大,雖然長期受到冷落,卻沒有在歷史的長河里淹沒散佚,說明穀梁傳自有存在的價值、作用和意義。,皮錫瑞經(jīng)學通論說:“春秋有大義,有微言。大義在誅亂臣賊子,微言在為后王立法。惟公羊兼?zhèn)鞔罅x、微言。穀梁不傳微言,但傳大義。左氏并不傳義,特以記事詳贍有可以

7、證春秋之義者。故三傳并行不廢?!?皮錫瑞,所謂大義,鐘文烝在穀梁補注中說:“穀梁多特言君臣、父子、兄弟、夫婦,與夫貴禮、賤兵、內(nèi)夏、外夷之旨,明春秋為持世教之書也。穀梁又往往以心志為說,以人己為說,桓、文之霸曰信曰仁曰忌,僖、文之于雨曰閔曰喜曰不憂,明春秋為正人心之書也。持世教易知也,正人心未易知也,然而人事必本于人心,則謂春秋記人事即記人心可也?!?可見,穀梁傳是“借事明義”,強調(diào)禮制、重視宗法,這都關(guān)系到“持世教”、“正人心”之大事。,(一)提倡禮制,嚴守等級 穀梁傳認為,君臣、父子、兄弟、夫婦之間都有一定的行為道德規(guī)范,超越自己的身份等級行事,就是違背禮儀。 春秋時期,周室衰微,但傳文認

8、為,必須尊周,尊天子,作為諸侯,必須向周天子進貢,如: “朝服雖敝,必加于上;弁冕雖舊,必加于首;周室雖衰,必先諸侯。”(僖公八年傳) “古者,諸侯時獻于天子以其國之所有,故有辭讓而無征求?!保ɑ腹迥陚鳎?按照名分等級,宗廟的數(shù)量有一定的規(guī)定,且廟堂房屋柱子的顏色都有差別:“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二?!保ㄙ夜迥陚鳎?“禮,天子、諸侯黝堊,大夫倉,士黈。丹楹,非禮也?!保ㄇf公二十三年傳) 榖梁傳還認為君臣各有職分,各有行為準則,同時,還必須嚴格貴賤尊卑之別,君王也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諸侯是尊貴的,兄弟之間不能隨便以親屬關(guān)系相稱,而且夫人的地位是不能超過國君。,(二)維護宗法,尊尊親親

9、 穀梁傳認為,宗法是維護宗族體制、調(diào)整人際關(guān)系的規(guī)范和紐帶,其主要內(nèi)容就是尊尊親親。 尊尊,就是要敬愛親者,諸侯忠于天子,大夫忠于諸侯;親親,就是要敬愛親者,兒子敬愛父親,弟弟敬愛兄長。要為尊者諱,為親者諱,以維護尊親的權(quán)威和利益。因此,傳文主張“貴始”,如:“故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是以貴始,德之本也。”(僖公十五年傳),國君之位必須傳給嫡長子,以保證宗法繼承制,如:“春秋之義,諸侯與正而不與賢也。”(隱公四年傳) 消滅同姓國是不合正道的,如:“不正其伐本而滅同姓也?!保ㄙ夜迥陚鳎?要為尊者、親者隱諱,如:“孝子揚父之美,不揚父之惡?!保[公元年傳)“為尊者,諱敵不諱敗。為親者,諱敗

10、不諱敵。尊尊親親之義也?!保ǔ晒陚鳎盀樽鹫咧M恥,為賢者諱過,為親者諱疾。”(成公九年傳) 但是不能因親親而害尊尊,如:“君子不以親親害尊尊,此春秋之義也?!保ㄎ墓陚鳎╋@然,這是維護統(tǒng)治者根本利益的需要。 (三)憫農(nóng)輕賦,喜雨愛民,穀梁傳認為,民眾是君王的根本,君王應該關(guān)心農(nóng)耕,滿足民眾生活資料的基本需求,否則就不合正道,如:“山林藪澤之利,所以與民共也,虞之,非正也?!保ㄇf公二十八年傳) 君王必須經(jīng)常注意民眾的疾苦,隨時采取應對的措施,如:“古之君人者,必時視民之所勤,民勤于力,則功筑罕;民勤于財,則貢賦少;民勤于食,則百事廢矣?!保ㄇf公二十九年傳) 還要關(guān)注水旱,愛護民眾, 如:“

11、喜雨者,有志乎民者也?!?(僖公三年傳),要減輕賦稅,貯存糧食,以備荒年,否則就要受到譴責,如果遇到大饑荒,君王更要按照禮制的規(guī)定,與民共渡災難,如: “五谷不升謂之大侵。大侵之禮,君不兼味,臺榭不涂,弛侯,廷道不除,百官布而不制,鬼神禱而不祀?!保ㄏ骞哪陚鳎?(四)崇尚道義,慎用武力 春秋亂世,諸侯割據(jù),戰(zhàn)爭連年不斷,所謂春秋無義戰(zhàn),穀梁傳并不一概反對武力,而主張文事與武備并重,如:“因是以見,雖有文事,必有武備,孔子于頰谷之會見之矣。”(定公十年傳),認為訓練軍隊,加強戰(zhàn)備是必要的, 但是,備戰(zhàn)要以道義為重,如:“因狩以習用武事,禮之大者也。過防弗逐,不從奔之道也。面?zhèn)猾I,不成禽不

12、獻。禽雖多,天子取三十焉,其余與士眾以習射于射宮。射而中,田不得禽而得禽;田得禽而射不中,則不得禽。是以知古之貴仁義而賤勇力也?!保ㄕ压四陚鳎?春秋戰(zhàn)車圖,穀梁傳主張會盟,互不侵伐,如:“澶淵之會,中國不侵伐夷狄,夷狄不入中國,無侵伐八年,善之也。”(襄公三十年傳)而且用兵要有正義的目的,征伐要有一定的限度,如:“伐不逾時,戰(zhàn)不逐奔,誅不填服。”(隱公五年傳) 民眾是君王的根本,不能隨便將民眾推向戰(zhàn)爭送死,如:“民者,君之本也。使人以其死,非正也?!保ɑ腹哪陚鳎?(五)尊夏攘夷,禮儀為本 穀梁傳站在中原華夏的立場上,維護中原華夏禮儀文化,蔑視貶斥周邊夷狄之國,對夷狄的入侵擴張行為極為痛恨

13、,強烈譴責。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中原華夏與四周夷狄的對立和差別并不在于民族、血統(tǒng),而在于禮儀文化,正如錢穆在中國文化史導論中說:“在古代觀念上,四夷與諸夏實在另有一個分別的標準,這個標準,不是血統(tǒng)而是文化。所謂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狄進于中,國則中國之,此即是以文化為華、夷分別之明證?!彼?,諸夏與夷狄的界限劃分并非是固定的,而是處于變化之中,諸侯為夷狄之行即為夷狄。這種觀點無疑具有進步意義。 (六)重視婚姻,輕視婦女 穀梁傳認為,婚姻對于宗族延續(xù)和蕃衍,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非常重視,如傳文引子貢問:“冕而親迎,不已重乎?”孔子答曰:“合二姓之好,以繼萬世之后,何謂已重乎?”(桓公三年傳)

14、所以,婚姻有嚴格的禮儀規(guī)定,如:,“禮有納采,有問名,有納征,有告期,四者備而后娶,禮也?!保ㄇf公二十二年傳)并且要求諸侯親自迎娶,否則就不合禮儀,如:“逆女,親者也,使大夫非正也。”(隱公二年傳) 但是,在以男姓為中心的宗法社會里,婦女卻終生沒有獨立人格和意志,只能從屬依附于男姓而存在,成為傳宗接代、生兒育女的工具。傳文反復強調(diào)說:“婦人在家,制于父;既嫁,制于夫;夫死,從長子。婦人不專行,必有從也?!保[公二年傳)送女出嫁,時,父母要一再叮囑“謹慎從爾舅(姑)之言”(桓公三年傳)。伯姬烈火燒身,就因為“傅母不在,宵不下堂”,直至燒死,不敢移動一步,傳文竟贊賞說:“婦人以貞為行者也,伯姬之婦

15、道盡矣。”(襄公三十年傳)冷酷至極!中國千百年來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與這種觀念密切相關(guān)。 為了闡發(fā)春秋大義,穀梁傳還特別注意總結(jié)春秋的書法條例。清人許桂林穀梁釋例羅列了傳文中正月、夏四月秋七月冬十月、閏,月、朔晦、即位、公如、朝、盟、郊、烝嘗、嘉禮、大閱、侵、伐、戰(zhàn)、敗、潰、入(軍隊入侵) 、取、滅、入(夫人歸)、歸、奔、卒葬、弒、殺用、日食、旱雩不雨、災異、傳疑等三十類條例。傳文把春秋經(jīng)文都用這些條例一一對號,死搬硬套地解說,未免顯得牽強附會,自相矛盾,其結(jié)論往往不足為訓,但分析穀梁傳這一釋義特點,便于理解其中的政治主張和思想傾向,因此應該予以關(guān)注。,三、榖梁傳的發(fā)展,公羊傳與穀梁傳體例相同,

16、各有家法,是非褒貶,并不一致,誰得其真諦,必然引起激烈的爭論,由于春秋重要的經(jīng)學地位,這種爭論往往超出學術(shù)的范疇,而具有濃重的政治色彩。,公羊傳最早并且長期占據(jù)著主道正統(tǒng)地位,在漢景帝時就立為學官,至漢武帝時,“公孫弘以治春秋(即春秋公羊傳)為丞相封侯,天下學士靡然鄉(xiāng)風矣”(見漢書儒林傳),這與漢代初年的政治形勢密切相關(guān)。漢高祖劉邦建立漢王朝以后,內(nèi)憂外患,連年不斷,接著呂后專權(quán),吳楚七國之亂,到漢武帝時期政權(quán)并不穩(wěn)固,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宮廷內(nèi)部也不安寧,這樣,統(tǒng)治者就迫切需要加強中央集權(quán),用嚴刑峻法對亂臣賊子進行無情的鎮(zhèn)壓,僅淮南王劉安謀反,戾太子因巫蠱事被江充所敗,就誅連朝野數(shù)萬人之多,天

17、下為之震動。,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必須強調(diào)法制,撥亂反正,從而主張大一統(tǒng)、尊王攘夷、德刑并治、天人感應的公羊傳正好適應了這種政治需要,受到統(tǒng)治者的高度重視。漢武帝不僅完全接受了公羊大家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主張,而且將公羊傳所闡發(fā)的春秋“微言大義”,作為法律的標準、論事的根據(jù)和行為的規(guī)范,對整個社會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漢武帝,漢書董仲舒?zhèn)髟唬骸爸偈嬖诩遥⑷缬写笞h,使者及廷尉張湯就其家而問之,其對皆有明法?!睗h書五行志又曰:“上思仲舒前言,使仲舒弟子呂步舒持斧鉞治淮南獄,以春秋誼顓斷于外,不請。既還奏事,上皆是之。”可見,董仲舒,漢武帝對公羊大家董仲舒和公羊?qū)W說的高度重視。董仲舒還將自

18、己用春秋公羊傳經(jīng)義斷案決獄的案例匯集成春秋決事比一書,對當時社會的司法審判、倫理道德和思想觀念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 穀梁傳則長期處于民間地位,不受官方重視。據(jù)漢書儒林傳記載,漢武帝曾經(jīng)讓穀梁傳大家瑕丘江公與公羊傳大家董仲舒當朝辯論,瑕丘江公因“吶于口”(口才不好)而失敗,所以武帝“尊公羊家,詔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興”。其實瑕丘江公“吶于口”并不重要,穀梁,傳與漢武帝的政治主張不合拍,才是失敗的真正原因。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漢宣帝時期。漢宣帝是武帝曾孫,戾太子孫,少年時因巫蠱事曾在民間生活過,親身經(jīng)歷了社會動蕩,了解民間疾苦,史稱“操行節(jié)儉,慈仁愛人”。因此,他即位后,面對復雜的社會矛盾和緊張的

19、宗室關(guān)系,一改武帝嚴刑峻法、無情鎮(zhèn)壓的政策,而是崇尚禮制,加強宗法,力圖緩和社會矛盾,鞏固中央政權(quán),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漢書宣帝紀這樣記載: 漢書宣帝紀.doc,宣帝這些富有仁愛親情色彩的寬松政策緩和了社會矛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吏稱其職,民安其業(yè),單于慕義,稽首稱藩,史稱宣帝“中興侔德,殷宗周宣”,恐非虛語。 不難看出,上述措施與武帝時迥然不同,其政治傾向與穀梁傳闡發(fā)的春秋大義是完全一致的,甚至可以說這些措施就是穀梁傳所宣揚和倡導的思想精神的具體實踐。,漢宣帝,是什么原因促使了這種轉(zhuǎn)變呢? 1、從歷史淵源說,宣帝的祖父戾太子就曾“少壯詔受公羊春秋,又從瑕丘江公受穀梁”,而私下里更喜愛穀梁傳

20、,這是宣帝知道的往事,可以說早有家傳; 2、從現(xiàn)實需要看,宣帝在民間的切身體驗和即位后面臨的社會矛盾,促使他從儒家經(jīng)典中尋求思想武器、政治智慧和理論根據(jù),所以,強調(diào)禮治、重視宗法的穀梁傳正好滿足了宣帝的政治要求,受到宣帝的重視和喜愛,并將其政治思想貫徹于治國策略之中。明白這個緣由,就可以理解穀梁傳地位和影響所發(fā)生的戲劇性變化了。,正是由于宣帝的重視和支持,穀梁傳的地位不斷提高,力量不斷壯大。據(jù)漢書儒林傳記載,宣帝逐步重用穀梁學者,征召瑕丘江公之孫為博士,立為學官,選取學子,深入講習,“自元康中始講,至甘露元年,積十余歲,皆明習,乃召五經(jīng)名儒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大議殿中,平公羊、穀梁同異,各以經(jīng)處

21、是非”。結(jié)果,“議三十余事,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經(jīng)誼對,多從穀梁,由是穀梁之學大盛,慶、姓皆為博士”。通過這次論戰(zhàn),穀梁傳作為一個獨立的學派,一度取得了與公羊傳平分秋色的地位,可以說進入了歷史上僅有的輝煌時期。,東漢以后,失去了官方支持,穀梁之學日漸衰落,雖然東漢、魏還置有穀梁博士,但到晉朝以后就未立學官。唐代將穀梁傳列為“九經(jīng)”之一,又列為十二經(jīng)之一,然而其地位和影響均在公羊傳之下,學習研究者已經(jīng)很少了。 總的來說,公羊傳重法,穀梁傳重禮,重點不同而本質(zhì)相同,互相辯難又相互融和,都是儒家春秋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代統(tǒng)治者往往因社會形勢不同有所側(cè)重,兼而用之,不過公羊傳更受重視罷了?,F(xiàn)在學習研究春

22、秋學說,穀梁傳仍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獻。,四、榖梁傳的影響與文獻價值,穀梁傳作為研究春秋的一個獨立學派,在歷史上有過暫短的興盛時期,很快又衰微冷落了,一蹶不振。雖有“義莫精于穀梁”之譽(宋胡安國語),但傳文也確有刻意穿鑿、妄加臆斷之病,所謂“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范寧穀梁傳序)。但是,穀梁傳作為儒家經(jīng)典和思想體系的組成部分,在歷史上具有不,榖梁傳,容忽視的影響;作為一部成書于漢代的古代著作,也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今天仍然值得關(guān)注研究。 榖梁傳的影響與文學價值.doc 第一,穀梁傳闡發(fā)的春秋大義和記述的古代禮制,是中國古代經(jīng)學史、思想史、倫理史、教育史、婦女史、文化史的重要內(nèi)容和寶貴資料,對中

23、國古代政治思想、道德觀念、文化學術(shù)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第二,穀梁傳作為正統(tǒng)儒家學說的組成部分,已經(jīng)成為古人的思想觀念和論事標準,許多古代注疏家視為圭臬,引以為據(jù),成為典籍注疏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穀梁傳對于春秋字詞語言的分析解釋,是研究訓詁學、詞義學、語法學、漢語史的寶貴資料。,唐代開成石經(jīng)榖梁傳拓片,現(xiàn)存最早為穀梁傳作注的是東晉范寧春秋穀梁傳集解,唐代楊士勛又為春秋穀梁傳集解作疏,他們的注疏均收入十三經(jīng)注疏之中。 清代又有人研究穀梁傳,較著名的著作有柳興恩穀梁春秋大義述、許桂林穀梁釋例和鐘文烝穀梁補注。其中穀梁補注引證詳盡,多有創(chuàng)見,代表了清人研究穀梁傳的最高水平。今人傅隸

24、樸春秋三傳比義、劉世南春秋穀梁傳直解、承載春秋穀梁傳譯注等,都可以作為學習研究的參考。,五、經(jīng)典章節(jié),定公起元年盡十五年 疏魯世家:定公名宋,襄公之子,昭公之弟,以周敬王十一年即位。謚法:“安民大慮曰定?!?元年,春,王。不言正月,定無正也。定之無正,何也?昭公之終,非正終也。死在外故。 疏注“死在外故”。釋曰:非正終,案桓公之薨于齊,與乾侯不異,莊公不即位,而書正月何?解,以十八年如齊,至即薨,薨而當歲即入,入而莊公繼位,行既殯逾年之禮,但以先君殺而后立,,不忍行即位之禮。今昭公前年薨,今年喪入,定公既殯,不居正月之前,欲行即位,非逾年之始,非始非正,故未得即位,不得比之莊公。定之始,非正始

25、也。昭無正終,故定無正始。不言即位,喪在外也。,唐代開成石經(jīng)榖梁傳拓片,三月,晉人執(zhí)宋仲幾于京師。晉執(zhí)人於尊者之側(cè),而不以歸京師,故但言其執(zhí),不書所歸。徐邈曰:“案傳定元年不書正月,言定無正也。然則改元即位在于此年,故不可以不書王。書王,必有月以承之,故因其執(zhí)月以表年首爾,不以謹仲幾也。” 疏注“晉執(zhí)”至“幾也”。釋曰:薄氏駮云:“仲幾之罪,自委之王吏,非晉人所執(zhí),故傳云不正其執(zhí)人於尊者之所也,譏執(zhí),不譏無所歸。晉執(zhí)曹、衛(wèi),他處并可言歸,若晉人執(zhí)仲幾于京師,復何得言歸于京師?若如此論,何以通乎解?”范答云:“晉城成周,宋不即役,晉為監(jiān)功之主,因而執(zhí),之,此自晉人之事,安得委之王吏?傳當以執(zhí)人於尊者之所,而不以歸於王之有司,非言其不可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