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13578單元教材分析《研究空間形式發(fā)揮空間想象》_第1頁
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13578單元教材分析《研究空間形式發(fā)揮空間想象》_第2頁
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13578單元教材分析《研究空間形式發(fā)揮空間想象》_第3頁
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13578單元教材分析《研究空間形式發(fā)揮空間想象》_第4頁
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13578單元教材分析《研究空間形式發(fā)揮空間想象》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研究空間形式 發(fā)展空間想象各位老師:下午好!上午老師就二年級上冊第2、4、6單元作了教材的分析,我就針對其余各單元進行一個簡單的分析。為了使老師們在進行教學的時候稍微的清晰一點。首先對我所分析的教學內容作一下說明:一、新舊教材安排上的異同新修訂教材原來實驗教材單元內容 課時單元內容課時第1單元長度單位4第1單元長度單位4第3單元角的初步認識4第3單元角的初步認識2第5單元觀察物體(一)2第5單元觀察物體4綜合實踐量一量,比一比1綜合實踐我長高了看一看,擺一擺2第7單元認識時間3第7單元統(tǒng)計3第8單元數學廣角搭配(一)2第8單元數學廣角(搭配與推理)2第一單元“長度單位”和第七單元“認識時間”是

2、“量與計量”方面的內容。第三單元“角的初步認識”和第五單元“觀察物體(一)”是“圖形與幾何”方面的內容。從二年級開始,教材增加了“數學廣角”單元,向學生系統(tǒng)滲透一些數學思想方法。通過學生可以理解的、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最簡單的事例呈現出來,借助一些操作等直觀手段向學生進行滲透。為了便于了解每個數學廣角單元所編排的具體內容,修訂教材在單元標題下加了較為通俗的副標題,以使師生對所學內容一目了然。二、各單元教材分析(一)長度單位本單元安排的是厘米、米和線段的認識,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操作及自主探究,理解使用統(tǒng)一長度單位進行測量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尺量物體及線段的長度,并會畫出

3、指定長度的線段。初步認識線段。同時,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積累相關的經驗,鞏固所建立的厘米和米的表象。 (1)體現統(tǒng)一單位的必要性。例1首先從歷史的角度,介紹很久以前人們用身體的一部分作為測量長度的“單位”,并呈現了用手臂(一庹)、用拃、用腳量某一物體的長度的圖片,滲透了測量的本質:用“單位”去“量”。然后讓學生用“拃”作“單位”,體會測量的過程,并通過學生和老師同樣用拃量同樣長度的課桌,所得的測量結果卻不一樣的活動,使學生體會:雖然都用“拃”作單位來量,但由于不同人一拃的長度不同,即測量的“單位”不同,所得到的結果肯定不同,進而使學生感受到統(tǒng)一長度單位是非常必要的。特別需要說明一下統(tǒng)一長度單位

4、的必要,原來在實驗教材中要花費一節(jié)課的時間,現在只是用一個環(huán)節(jié)就過去了。(ppt舊版) (2)介紹測量長度的工具及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厘米。承接例1,例2首先介紹現在人們測量長度的工具尺子,同時說明尺子上的“厘米”就是一個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再以手勢在實物的尺子圖上比畫出1厘米的長度,既可以讓學生認識了尺子及尺子上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厘米”,又可以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為方便學生理解以及形成完整的認識,教材緊接著給出了表示“厘米”的符號“cm”,但只要求學生了解,不要求學生運用。在認識厘米之后,教材讓學生尋找長度大約是1厘米的物體,并以圖片的方式給出了一些學生常見的物體的例子:食指寬、田字格寬、圖釘

5、長等大約都是1厘米,以此幫助學生鞏固1厘米的長度表象,同時為后面的估量提供一些常見的標準。最后教材通過文字說明厘米的作用: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作單位,為學生初步學會選用合適的單位進行測量或者判斷、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作了知識上的準備。 (3)用“厘米”作單位去測量。例3教學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教材以用尺子量紙條長度的直觀圖示直觀地展示了量的方法,并通過小精靈的話進行了具體說明:把尺的刻度0對準要測量的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同時圖示中還暗含著用尺子進行測量另一個關鍵點,即尺子和被測物體的位置關系問題。 (4)認識米及用“米”作單位去測量。在前面知識的基礎上,例4

6、呈現了學生用厘米量黑板長度的活動圖,由于學生知道厘米用來量比較短的物體,在活動中自然用厘米尺量比較麻煩,從而引出米尺,使學生感悟到:量比較長的物體,通常用“米”作單位,這樣測量時就比較方便。同時,教材給出了表示米的符號“m”,同樣只要求學生了解,并不要求學生運用。在認識長度單位“米”之后,為了幫助學生建立1米的長度表象,要求學生借助米尺看看1米實際有多長,并給出了學生活動的情境圖:學生一庹的長度大約是1米,1米大約在自己身高的什么位置。由此,既幫助學生建立了1米的長度表象,又可以為學生估量物體的長度提供一些常見的標準,可謂一舉兩得。 (5)米和厘米的關系。由于米尺是標準的測量工具,它能清楚地體

7、現出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教材充分利用米尺這一天然的教具,向學生直觀地呈現米和厘米的關系,即1米里有100個1厘米, 1米=100厘米。改變了原實驗教材相對應例3的推理方式。(6)加強了“認識線段”的教學。 線段是幾何初步知識中最原始的一個概念公理,也比較抽象點沒有大小,線沒有粗細。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線段,教材分為三個層次進行編排:第一層次,采用最為典型的實例拉緊的一段線為例,以直觀、描述的方式使學生初步感受什么是線段;這是與原實驗教材相比是新增的內容,吸納了原九義教材中的成功經驗。第二層次通過學生熟悉的實物繼續(xù)豐富線段的實例:黑板邊、桌子邊、書邊都可以看成線段,并讓學生仿照此尋找生活中哪

8、些物體的邊可以看成線段,讓學生體驗由生活中的實物中抽取出線段的過程,豐富學生的基本經驗;這也是與原實驗教材相比是新增的內容。實際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直直的線基本上是線段。以后所認識的直線和射線都是想象出來的線。第三層次在前面兩個層次如此豐富的實例的基礎上,教材抽象出了3條長短不同的線段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明確:線段可以有長、有短,位置可以是橫的、豎的、斜的,但它們共同的、本質的特點是直的、可以量出長度(有兩個端點)。教材對此進行了文字說明,并通過測量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鞏固學生對線段的認識。與原實驗教材相比,突出強調“線段是直的”。 (7)畫線段。例7教學用尺子畫出給定長度(限整厘米)的

9、線段方法。教材同樣用直觀圖示的方式,通過小精靈的話說明畫線段的方法:從尺的刻度0開始畫起,畫幾厘米長的線段就畫到尺子幾厘米的地方為止。特別是P6做一做的第1題,還為后面學習求比多(少)解決問題畫線段圖作了有機的滲透。第2題也可以作進一步的發(fā)揮:小花與小樹之間是幾厘米?小樹與氣球之間是幾厘米?小樹處在小旗與氣球之間的什么位置?(8)解決問題。 針對學生在學習長度單位中的難點問題,教材編排了例8的解決問題,讓學生判斷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厘米還是13米,其實質可以歸結為選用合適的單位進行測量,目的在于鞏固學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長度表象,進而培養(yǎng)學生對長度單位進行實際運用的能力。與原實驗教材相比,這

10、是新增加的內容。在具體編排上,教材繼續(xù)體現了解決問題的三個步驟。其中,在分析與解答環(huán)節(jié),特別突出了判斷(估測)的方法,即運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長度作標準(如一拃的長度、身高等)去比或量,教材呈現了兩種方法:其一是在1厘米的長度表象的基礎上以熟悉的一拃的長度比畫出13厘米的長度,進而加以判斷;其二是以小學生的身高為標準進行判斷,并以圖片的形式直觀地呈現出10個小朋友的身高加起來才和旗桿一樣高。這樣編排,使得教材既有對判斷方法上的引領,又有測量思想的滲透,同時還以直觀的方式描述了旗桿13米的高度到底有多高,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長度觀念。當然,實際教學中,學生采用的判斷方法可能不止這兩種,不管哪種,只要學生的

11、方法合理、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即可。在回顧與反思環(huán)節(jié),教材又以學生熟悉的物體的長度作標準,回到情境中對解答的結論進行檢驗??梢姡}中突出了對標準的選擇,進而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長度觀念。如果我們把第一單元的內容上得夠扎實的話,那么本學期的綜合實踐你也會把握得得心應手。()量一量,比一比(p88-89)(是對原實驗教材“我長高了”的細化和具體化)其編排目的在于通過實際測量活動,不僅加深學生對厘米和米的認識,鞏固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高度的方法,同時形成對所測對象的清晰的表象,為以后估計、認識其他物品的長度提供更多的參考標準,進一步建立長度觀念。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體會測量的本質,能選擇合適的

12、標準(“單位”),用多種不同的方式表示物品的長度或高度,增強對“量”的實際意義的理解,同時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能力、長度觀念和數感。 從具體編排來說,該實踐活動分為3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選擇合適的標準測量單位,測量身邊熟悉物體的長度或高度,即教材第88頁的內容。所測量的內容非常豐富,既包括長度、高度、寬度等,又包括自身和其他物體。這個層次的活動意在鞏固學生前面所掌握的測量方法,建立所測物品的直觀表象,為后面測量、表征其他物體的長度或高度提供多種不同的長度“單位”。第二個層次是選擇合適的測量“單位”,測量(或表征)一種物體的長度,建立學生的長度觀念。教材呈現了學生用兩種不同方式(以肩寬為單位、以一

13、庹為單位)描述的鱷魚的身長6米,從而將難以建立長度表象的6米轉化為以身邊熟悉的物體的長度作單位而度量出來的相應的長度,形成對6米長度的直觀認識,并體會到測量的本質。這實際上是第一單元“解決問題”的延續(xù)。第三個層次讓學生自主進行操作和實踐,利用身邊熟悉的“單位”(標準)表示未知的物體的長度或高度。其活動內容更豐富,形式更開放,學生由此可以積累豐富的測量及表示長度的經驗,將抽象的長度(或高度)數據與已有經驗結合起來,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增強對“量”的實際意義的理解,進而發(fā)展長度觀念。(三)角的初步認識(P38)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的過程中初步認識角和直角、銳角、鈍角,學

14、會畫角。主題圖呈現了一幅校園生活圖,在其中很多物體上都能找到角,如修剪花木的剪子、教師手中的三角板、鐘表上的時針與分針的夾角等,為從生活中引出角提供了充分的素材。(新舊ppt)例1主要是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特點。教材首先從三種實物中抽象出角(滲透銳角、鈍角、直角。前兩個是動態(tài)的,后一個是靜態(tài)的。用鐘面上的時針與分針的夾角替換了飲料罐中吸管的夾角;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替換了水管之間的直角,使得對象更加簡潔和突出。),并通過其中一個角(銳角)介紹角的各部分名稱,說明角的特點角也是一個基本的幾何圖形。教學時可引導學生將另兩個角的各部分名稱指出來或寫出來,并可由此引導學生歸納什么是角,即由一個點,引出兩條

15、直直的線,就形成了角。最后,再通過做角(做活動角、折角、比角)等操作活動進一步感知角,體會用疊合法(重疊法)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為例3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判斷一個角是否是直角奠定了基礎,同時使學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只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例2教學畫角的方法。教材以文字配合直觀圖的方式呈現了畫角的方法和步驟,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說明角的畫法,并作出示范,再讓學生試畫。先點一個點,再從這個點起畫一條筆直的線,最后再從這個點起向另一個方向畫一條筆直的線,就畫成了角(與原實驗教材相比突出強調要畫兩條“筆直”的線)。當然,也可以先讓學生在例1的基礎上試畫,教師在全班交流的基礎上再總結、示范。具體采用哪種方法,

16、要由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例3認識直角,其編排思路與例1相似,在觀察國旗、椅子、雙杠上的角的基礎上,抽象出直角圖形,并用直角符號表示直角。進而說明每個三角尺上都有一個直角,同時說明用三角尺判斷直角的方法,由于教材在這里沒有用圖或文字呈現判斷的具體方法,教師要在教學時讓學生充分體會,并加以適當的概括和引導,使學生明確用疊合法來進行判斷(這在例5中有體現。原實驗教材就是這樣安排的)。最后,通過直觀圖示的方式讓學生用紙折出一個直角,加深學生對直角的認識。例4教學用三角尺上的直角畫出直角的方法,同樣以直觀圖的方式清晰地呈現畫的方法:先畫一個點作為角的頂點,從頂點出發(fā)畫一條筆直的線,再把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

17、與所畫的線重合,三角尺上的頂點與所畫的角的頂點重合,從所畫的角的頂點出發(fā)沿著三角尺的另一條直角邊再畫一條筆直的線,就畫出了一個直角,最后再標上直角符號。當然學生還可以利用方格紙等畫出直角,這在練習中有所滲透。 例5以直角的認識為基礎,認識銳角和鈍角。通過用三角尺上的直角與數學書、隊旗、紅領巾上的角的比較,使學生明確:數學書表面上的直角與三角尺上的角同樣大,是直角,直角都是相等的;隊旗上的一個角比直角小,是銳角,并抽象出銳角圖形,同時說明銳角的特點比直角小;紅領巾上的一個角比直角大,是鈍角,并抽象出鈍角的圖形,同時說明鈍角的特點比直角大。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對一些角進行判斷,如一個三角尺上有一個直

18、角,兩個銳角,通過操作活動角判斷屬于銳角還是鈍角等。這實際上是原實驗教材二年級下冊的內容與二年級上冊的內容作有機的整合。例6是解決問題的內容(就是剛才李美紅老師執(zhí)教的這節(jié)課),要求學生綜合運用所學有關角的知識,先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個鈍角,其目的在于鞏固學生對直角、銳角、鈍角之間的關系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具體編排上,教材仍然在體現解決問題的三個步驟的基礎上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具體到每個步驟來說,在“知道了什么?”環(huán)節(jié),重點在于學生讓學生理解“一副三角尺”的含義,尤其是理解一副三角尺都提供了哪些角。在“應該怎樣做?”環(huán)節(jié),重在讓學生在對已知信息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制訂解

19、決問題的方案,并通過拼來解決。其中左側的男孩是直接動手拼來解決的,右側的女孩則利用銳角、直角、鈍角之間的關系,制訂了解決的方案,即用直角和其他的銳角拼,得出的肯定是鈍角,進而拼出鈍角。在“拼出的是鈍角嗎?”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對解決的方案進行驗證,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看拼出的角是否是鈍角,并對問題的過程和結論進行一個梳理。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左側男孩拼出的第二個角不是鈍角;男孩拼出的第一個角和右側女孩拼出的所有的角構成了這個問題的所有答案,即45和60, 45和90, 30和90, 60和90。然后,在做一做中,要求學生從兩副三角尺中選出兩個角,拼出銳角、直角和鈍角,具有更大的開放性。實際上,在引導學

20、生解決這些問題之前,教材在練習八(P43-44)中已經安排了第5、10題的練習,作了前期的準備。 (五)觀察物體(一)(P68)本單元包括3方面的教學內容:其一是辨認從不同位置(前面或正面、側面和后面)觀察到的一個簡單物體的形狀;其二是辨認從不同位置(正面、左側面、上面,類似于三視圖的位置)看到的一個簡單的幾何體的形狀;其三是在已有的觀察物體經驗的基礎上,用推理解決問題。由上可見,本單元還不是教學三視圖,只是讓學生初步了解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物體,所看到的形狀不同,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并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立體幾何知識打下基礎。 共編排了3個例題,從觀察簡單物體觀察簡單的幾何體解決問題,觀察角度

21、從4個面3個面1個面,層次非常清晰。例1 編排的目的是使學生通過觀察活動,體會到: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圖可能是不同的;要全面地了解一個物體,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由此,使學生初步體會到局部和整體的關系。從具體編排來說,首先,教材呈現了4名學生分別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個熊貓玩具的情境圖(更換了原實驗教材的恐龍玩具,增加了從后面觀察的畫面),圖中分別標出了4位學生的名字,其目的在于避免使用前面、后面、左側面、右側面等方位詞,人為增加教學內容的難度。這樣,在教學時就可以用學生的名字代替其所在的位置,如“從前面看到的圖形是”可以說成“小明看到的圖形是”,從而降低學習難度。其次,

22、在情境圖之下,教材呈現了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照片,讓學生判斷分別是誰看到,這就需要學生能想象出自己在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狀,正確判斷不同的形狀分別是哪名學生看到的,從而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具體教學時,教師應注意兩點:一是要使熊貓的位置、方向固定不動,學生要從不同位置進行觀察,并對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物體形狀形成表象;二是注意教學難點的突破,體現為對從小紅、小亮看到的形狀加以區(qū)分,教材是以熊貓耳朵上所戴的蝴蝶結加以標志的。例2的編排層次與例1基本相同,只是所觀察的物體由實物變成了學過的立體圖形,觀察的角度也有所變化,初步滲透三視圖的知識(與實驗教材相比,這是新增加的內容;將原實驗教材中的

23、相關內容前移到此)。具體來說,學生所觀察的立體圖形分為3種情況:第一種是對平面圍成的幾何體進行觀察,如長方體和正方體;第二種是幾何體中有平面也有曲面,如圓柱體;第三種是對曲面圍成的幾何體進行觀察,如球。這樣編排,不僅使教材落實了觀察物體的教學內容,而且加深了學生對所學過的立體圖形的認識,既有整體認識,又有局部特征的認識,再次溝通了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正因為觀察物體種類的不同,在教學時教師就要合理地、適當地把握教學的要求,具體體現為兩點:一是對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觀察,要重視從立體圖形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過程;二是對于圓柱側面和球的觀察,學生只要能感受到“從側面觀察圓柱,所觀察到的形狀一樣

24、;從各個位置觀察球,所看到的球的形狀一樣”即可,不必抽象成平面圖形。例3是解決問題的內容,(與實驗教材相比,這是新增加的內容)。要求學生根據從一個角度(位置)所看到立體圖形的形狀,判斷是學過的哪種立體圖形。與前面的例1、例2相比,它是一個逆向思考的過程,需要學生調動已有的觀察立體圖形的經驗及已經形成的相關表象加以解決。由于教材只給出了從一個方向所觀察到的立體圖形的形狀,所以它所能確定的應該不止是一種立體圖形,進而從另一個角度鞏固了學生觀察物體的相關知識。教學時,在繼續(xù)體現解決問題一般步驟的基礎上,各環(huán)節(jié)分別應抓住關鍵。在“知道了什么”環(huán)節(jié),應重在理解關鍵信息“學過的立體圖形”“所看到的一個面是

25、正方形”。在“知道了什么?”環(huán)節(jié),應重在學過的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中尋找,將“看到的立體圖形的一個面是正方形”這個信息轉化為“看哪一個立體圖形中,其中一個面是正方形”,進而采用排除法解決問題將圓柱體和球體排除;因為正方體的六個面都是正方形,所以可能是正方體;有的長方體的兩個面是正方形,也有可能是長方體。當然,學生在這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應重在通過交流,使學生逐步由根據直覺進行猜想過渡到有序地思考,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在“猜對了嗎?”環(huán)節(jié)梳理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在此基礎上,也可以作適度的拓展,如“看到的立體圖形的一個面是

26、圓形,這個立體圖形是我們學過的,它可能又是什么呢?”第70頁練習十六第5題,編排的是觀察3個小立方體組合圖形的內容,其編排原因有二:一是第二次編排觀察物體時,主要是觀察由4個小正方體組合圖形的內容,為此教材在這里進行了編排;二是由3個小立方體擺組合圖形,擺法較少,因此比較簡單,又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加以判斷,難度不大。教學時,由于從上面看到的兩個小正方形的面并不在同一個水平面上,需要學生在頭腦中進行加工,將其想象成畫在同一平面上的形狀,提高了對學生想象的要求,所以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教師需要加強引導。通過小精靈提出的“換一種擺法,再試試”體現了問題的活動性和開放性。(七)認識時間(P90)本單

27、元是將原實驗教材一年級上冊與下冊相關內容整合后,后移至此,在學生認識了鐘面和整時的基礎進行編排的,讓學生借助鐘面進一步認識時間單位“分”,能讀出幾時幾分與幾時半,知道時間單位“時”與“分”的關系,并學會合理地推測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時間。這部分內容是學生以后認識秒及進行時間的相關計算的基礎。與實驗教材相比,修訂教材對本部分內容的編排發(fā)生了如下幾個方面的變化:一是3個例題的層次更加清晰;二是降低了認識幾時幾分的難度,這是基于實際需要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的調整,體現為只讓學生從鐘面上讀出5分5分地數的幾時幾分,不再要求學生讀出像8:47、10:13等時刻,避免了教學上的困難;三是在動態(tài)的過程中了解鐘面

28、上時間的順序,特別是重點加強了4:50、10:55等幾時差幾分的時刻學習,以突破學生認識時間的難點;四是調整了解決問題內容的編排,打破了解決問題偏重于經過時間的計算這一現象,體現了對于學生思維活動和數學思考的關注。這些變化充分地體現在例題及習題的編排上。 (1)教學時間單位“分”例1教學時間單位分,知道時間單位時與分之間的進率,即1時=60分,并在此基礎上知道30分稱為半小時的道理。在具體編排上,教材由學生熟悉的上課起立圖引入,同時使學生認識到“時間”與生活的聯系。為了讀出鐘面上的時間(8:05),就必須借助直觀,理解鐘面上刻度的兩種含義:分針走1小格表示1分,走1大格表示5分;時針走1大格表

29、示1時。教材是通過“數一數,填一填”及“撥一撥”的活動加以落實的。在理解鐘面刻度含義的基礎上,教材呈現了從12時起,動態(tài)、連續(xù)地撥到1時的3幅鐘面圖,將時和分的關系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鐘面上分針和時針位置的變化,以及二者反映出的時間上的變化,理解“1時=60分”,并以此為基礎,通過與電子表表示時間的對照,理解30分也可以說成半小時。 (2)讀鐘表的方法 在例1“5分5分地數”的基礎上,例2與電子表對照,呈現了從4時開始數起、連續(xù)變化的時間中的3個鐘面,讓學生讀、寫出鐘面所表示的時間。從編排層次來說,3幅圖體現了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認識時間的特點。從呈現方式上來說,教材用陰影

30、直觀地表示出每個鐘面上分針走過的區(qū)域及指針轉動的方向,便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歸納、概括出讀出時間的方法,用小精靈的話加以說明(與實驗教材一年級下冊相應內容相比所加強的地方),從而也解決了學生難于讀出是“幾時半”的學習難點。這里,教材通過例2與“做一做”完整地呈現了記錄(或寫出)時間的兩種方法,即文字記錄法(幾時幾分)和電子表表示法(以此種方法為主),相對來說分散了教學難點,又將讀出時間與寫出時間結合在了一起,從而起到很好的直觀引導作用。 (3)解決問題例3是解決問題的內容(就是吳艷艷老師執(zhí)教的這節(jié)課)。教材呈現的實際問題情境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以兩幅連續(xù)的畫面提供了晨練、踢球、做作業(yè)、看

31、木偶劇4個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先后順序方面的信息;第二個層次以鐘面的形式呈現了3個時刻,讓學生從中選擇明明可能去踢球的時間。因為情境的復雜性,充分體現了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閱讀與理解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在“知道了什么?”環(huán)節(jié),需要理解“可能”的含義,它是指在備選答案中,能夠去踢球的時間;更需要讀出鐘面上所表示的時間;此外也要找出晨煉、做完作業(yè)、看木偶劇的時間。在“怎樣解答”環(huán)節(jié),重在理清4個事件發(fā)生的時間的先后順序,教材呈現了解決問題的兩種具體方法:“我來寫一寫”是先按時間先后順序理順相關聯的事件,再看備選答案中哪個時間合適,即7:15晨練,7:45?,9:00做完作業(yè),9:15?,10:30看木偶劇,10:

32、50?由于只有9:15在做完作業(yè)和看木偶劇之間,所以可能去踢球的時間應該是9:15;“我來想想”是在綜合考慮已知信息的基礎上,采用排除法進行推理,確定問題的答案,即做完作業(yè)是9:00,所以不可能是7:45去踢球,而10:30去看木偶劇,所以10:50也不可能去踢球,這樣可能去踢球的時間就是9:15。“解答正確嗎”中,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了3個事件,判斷答案的合理性??梢姡?重在讓學生學會全面地思考問題,并培養(yǎng)學生有序推理的能力。(八)數學廣角搭配(一)本單元安排的是簡單的排列和組合問題,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猜測等活動,初步滲透排列與組合的思想方法,逐步培養(yǎng)學生有序、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及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與欲望,同時積累數學活動的基本經驗,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關系。本單元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