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中飲食文化論.doc_第1頁
漢字中飲食文化論.doc_第2頁
漢字中飲食文化論.doc_第3頁
漢字中飲食文化論.doc_第4頁
漢字中飲食文化論.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漢字與飲食文化摘 要:俗語中常說“民以食為天”,可見“食”在我國古代乃至現(xiàn)代社會人民心目中的重要程度。自然與人們緊密相連的飲食也會在話語中,即在文字中有著直接明顯的反映。因此很多的漢字都與飲食相關(guān),他們?yōu)槲覀兂尸F(xiàn)了古老國度里的飲食文化。本文將從漢字中所展現(xiàn)的飲食方式和食用器具來探索,研究漢字中所蘊含的飲食文化內(nèi)涵。關(guān)鍵詞:漢字 飲食方式 飲食用具 文化古人說,食色,性也。也就是說人之于飲食與美色,是其本性所需要,是其天生所必需。而在這先天生就的兩種物事中,“食”又是放在第一位的,是人獲取能量的主要途徑,是人維持其生存的物質(zhì)必需品的主要來源。因而古人從果腹之初,就十分注意對可以食用的物類,制作的方法,制成的品種和食用的方式方法與禮儀等進(jìn)行研究或總結(jié),積累了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這些飲食文化信息,在與人類文明幾乎同時產(chǎn)生的語言里就有留存,而作為記錄語言的文字,除其讀音與意義里有保存之外,在其形體之中還有著語言音義里所尋覓不到的珍貴信息。一、飲食的方式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對食物都是“拿來即食”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逐漸懂得了火的使用方法,由此,人們的飲食便與火結(jié)下不解之緣,人們開始用火來烹飪各種食物,人們的飲食文化也就此產(chǎn)生。漢字的出現(xiàn)則是在人們社會實踐活動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古代人們的由于條件的種種限制,她們的飲食方式不可能像我們今天這樣這么多種多樣,我們從漢字中考察發(fā)現(xiàn),古代人的飲食方式可以歸納為兩大方面:一是直接燒烤的方法;另一種是非直接燒烤的方法。(一)直接燒烤直接燒烤是一種最簡便,最快捷的食物加工方法。這種燒烤方式通常是把動物的肉或者植物的果實等直接放在火上烤,烤熟后即可食用。以下幾個漢字就表現(xiàn)了直接燒烤法的方式:1.炙:在金文中最早出現(xiàn)。說文解字:“炙,炮肉也。從肉在火上。”即直接把動物的肉放在火上燒烤。漢語大字典中還有一個異體字“烊”,是用火直接燒烤羊肉的意思。漢代劉熙釋名中說:“炙,炙也。炙于火上也。”詩經(jīng):“有兔斯首,燔之炙之?!泵鄠鳎骸翱换鹪恢恕!笨追f達(dá)疏:“并毛而炮之?!标愖诱乖娊?jīng)直解解釋為:有兔子的頭,去毛加火少了它,叉子叉著燒了它。“這種直接燒烤的方法與當(dāng)今社會燒烤羊肉串有著類似的地方。2.焦:說文解字:“火所傷也?!睂儆跁庾郑窃诨鹕蠠绝B類的烹飪方法。如玉篇中說:“焦,火燒黑也。又炙也?!蔽艺J(rèn)為古人在燒烤時,把捉來的各種鳥都放在一起燒烤,如果捉到的尿多就多放,反之就少放,放的多的時候因為照顧不到就會烤糊。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不再用這種方法了,因此,“焦”的意義變?yōu)榱恕拔矬w經(jīng)火燒后變黃法脆”了。(二)間接燒烤間接燒烤就是不直接將事物放在火上燒烤,而是用其他東西作為傳熱中介,用它把食物和火隔開,讓食物漸漸變熟的方法。這種方法比直接燒烤法更先進(jìn)一些。1.炮:說文解字:“炮,毛炙肉也,從炮包聲?!睆V韻:“炮,合毛炙物也,一曰裹物燒?!币源藖砜?,“炮”應(yīng)該是形聲兼會意字,就是把動物連毛一起用泥裹住放在火上燒烤,等熟了以后就把泥帶毛一起拿下來。如詩經(jīng):“有兔斯首,燔之炙之?!标愖诱乖娊?jīng)直解解釋為:“有兔子的頭,連毛包泥煨了它,去毛加火少了它?!敝钡浆F(xiàn)在,有的農(nóng)村還在使用這種方法。2.熷:說文解字:“熷,置魚筩中炙也。從火曾聲?!倍斡癫米ⅲ骸肮c,斷竹也。置魚筒中而干炙之,事與蒸相類?!睙鍨樾温曌?,意思是把魚放在竹筒里烤熟,這種方法是既用竹子做工具,魚肉里又有竹子的清香味,可謂一舉兩得,是一種既簡便有實用的間接燒烤食物的方法。這種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特別是南方,一些飯館里有的招牌菜就是用這種方法做出來的。漢民族在逐步熟悉間接加工食物的方法以后又發(fā)明了陶制的器具,比如陶鬲,陶甑,陶缶等,用這些陶制品來蒸,煮食物的方法就和現(xiàn)代差不多了。現(xiàn)在的瓦罐湯很受歡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隨著陶制炊具的推廣,人們制作食物的方法也隨之變化,于是就有了煮,缹(火在缶下蒸煮食物的意思。玉篇:“缹,火熟也”)等制作食物的新方法。自陶鬲、缶、甑產(chǎn)生以后,放這些器物的臺子也就隨之出現(xiàn),產(chǎn)生下面燒火的“灶”。 二、飲食的用具上面談到了漢民族的祖先們在烹飪器具上不斷出新,有了制作食物的陶器后,儲存食物的陶制器具也就隨之出現(xiàn)。這些器具可以分為三大類即烹飪食物的器具,盛物的器具和飲酒的器具。例如1.烹飪器具(1)鼎:說文解字中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氣也。”鼎是古代煮烹肉食及盛放煮好肉食的器具。鼎的形狀有圓的和方的兩類,圓鼎比較常見比方鼎起源也要早,它的形狀為三只腳,兩個耳,圓腹,通常是沒有蓋子的。方鼎則是四個足,兩個耳,方腹。在古代,鼎是頂級的烹飪器具,從文獻(xiàn)上看,以往祭天用“全蒸”炙牲,就是祭牲的時候不加切割;祭祀宗廟用的是“房蒸”就是把牲畜分解成兩半。由此可見鼎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后來用鼎來表示大,如成語鼎力相助,鼎鼎大名等。(2)鬲,主要用以煮粥的炊具。說文解字中說:“鬲,鼎屬象腹交文,三足?!必男螤钍谴罂?,袋型腹,三個足(也有四足的),有的是兩個耳,有的有蓋,足中空,與腹相通。早期的鬲是分檔式的,形狀像是牛,羊的乳房相拼,后期變?yōu)榱似綑n式的。袋型的腹是為了能夠使受火的面積更大,使得飯食熟的快些。春秋戰(zhàn)國時期,鬲多以偶數(shù)與鼎配合使用,起到陪鼎的作用,最常見的是用二或四與鼎構(gòu)成五器配合。2.盛物的器具(1)簋,盛放熟稻、熟黍、等食物的器具。說文解字:“簋,黍稷方器也。從足,從皿?!倍加袌A型或方形的底座是簋的形體特征。有的有耳,有的有兩耳,有的有四耳。在商周時期,簋是重要的禮器,通常用偶數(shù)的簋與奇數(shù)的鼎配合使用。據(jù)史料看,統(tǒng)治者配九鼎八簋,王公大臣七鼎六簋,大夫和士則配的更少。(2)豆,盛放腌菜,肉醬等調(diào)味品的器具。說文解字:“豆,古肉食器也。從口,象形?!倍故枪糯容^常見的器具,根據(jù)原材料的不同可以分為:竹豆,瓦豆,木豆等。商代晚期還出現(xiàn)了青銅豆并盛行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豆的基本形狀為高足,圓腹,腹部深淺不一,有的有蓋,有的沒有蓋,有的還有雙耳,也有不少方形豆。豆作為禮器的一種,也常以偶數(shù)成組來使用。古代時,因地位不同配豆數(shù)目也不同。禮記記載:“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飲酒的器具(1)爵,古代飲酒器具。商代早期出現(xiàn),盛行于商代以及西周前期,西周中葉后就比較少見了。爵為象形字,據(jù)說文解字解釋,因為爵注酒的聲音像是雀的叫聲,所以爵形象雀。爵的基本形狀是深腹,前端有傾酒的流槽,后面有尖形的尾,旁邊有把手,下面有三只尖足,早期為平底的,后來變成圓底的,流槽與杯口之間有單柱或是雙柱,有的有蓋或龍首。爵的三只足比較高,下面可以添加柴火來溫酒。柱的作用是在溫酒的時候可以方便握住。(2)觚,古代飲酒器。其基本形制是長頸、細(xì)腰、侈口,口部與底部都呈現(xiàn)喇叭的形狀。大多數(shù)腹部和底座上有突出的四條豎棱。觚最突出的特征是有棱,因此后來引申指圓木削成的棱形寫書材料,急就篇卷一:“急就奇觚與眾異?!鳖亷煿抛ⅲ骸磅?,學(xué)書之牘,或以記事,削木為之,蓋簡之屬其形或六面、或八面,皆可書。觚者棱也,以有棱角,故謂之觚?!比h字中所反映的飲食文化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漢字是這個民族的一種歷史的文字,因而,從漢字的歷史之源頭去考究這個民族的歷史,不僅是政治的,經(jīng)濟(jì)的,社會的和文化的,而且還包括生活的。這一特點也集中體現(xiàn)在漢民族的飲食文化上。漢民族古老的飲食文化都能在漢字中找到其痕跡。在漢字中我們可以找到我國古老飲食文化的傳統(tǒng)特色,通過漢字還可以找到與飲食相關(guān)的人們的行事狀況,進(jìn)而可以探究我國人民在飲食方面的傳統(tǒng)習(xí)慣與禮儀教養(yǎng)。漢字是研究我們的歷史和文化的沃野,是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