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井防治水安全設計及措施.doc_第1頁
礦井防治水安全設計及措施.doc_第2頁
礦井防治水安全設計及措施.doc_第3頁
礦井防治水安全設計及措施.doc_第4頁
礦井防治水安全設計及措施.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永宏煤礦礦井防治水設計及措施甕安煤礦有限公司永宏煤礦礦井防治水安全設計及措施二一三年礦 會 審 意 見本設計及措施于二一三年 月 日在 進行了集體會審。通過集體會審、討論研究, 本設計及措施所編寫的內容,并要求在現(xiàn)場施工中嚴格遵照執(zhí)行,并提出如下審批意見:會審單位及人員簽字負責人審 批 意 見簽 字時 間機電礦長安全礦長 生產礦長工 程 師礦 長公 司 審 批 意 見本設計及措施于二一三年 月 日在 進行了集體會審。通過集體會審、討論研究, 本設計及措施所編寫的內容,并要求在現(xiàn)場施工中嚴格遵照執(zhí)行,并提出如下審批意見:會審單位及人員簽字部 門審 批 意 見簽字 時間安全部 機電部工程技術部通防部生產部總工程師永宏煤礦礦井防治水安全設計及措施一、安全設計說明永宏煤礦為生產能力為3萬t/a技改9萬t/a礦井,根據(jù)最新修改的開采設計方案,采區(qū)劃分與煤層賦存條件、開采方式及采煤機械化程度有直接的關系,為了使采區(qū)劃分能夠做到全井田合理開采,前后期統(tǒng)籌兼顧,均衡開采。白沙鄉(xiāng)永宏煤礦設計兩個水平,一水平標高+952.0m,上、下山開拓。上山設計一個采區(qū),下山設計一個采區(qū),二水平標高+855.0m,下山開拓。在+952m設計有井底車場及運輸大巷。采區(qū)間開采順序:先采一采區(qū),再采二采區(qū),最后開采三采區(qū);區(qū)段間的開采順序為區(qū)段下行式。煤層的開采順序:根據(jù)煤層、資源/儲量和開采現(xiàn)狀分析結果,本礦井全區(qū)范圍內可采煤層1層即開采d煤層。礦井初期設計一采區(qū)。一采區(qū)位于+952m標高水平以上。一采區(qū)設計在采區(qū)中部布置兩條上山,兩條上山平行布置,水平間距30m,均位于煤層中,采區(qū)上山在上部+1051m標高貫通,連接回風大巷。形成首采區(qū)準備系統(tǒng)。工作面運輸順槽和回風順槽沿煤層走向布置,均為單巷布置,巷道采用錨桿支護,礦井采用區(qū)段下行式開采。截止2008年9月維財煤礦技改時,+1456m標高以上m8煤層已采空。截止2010年5月底,+1558m標高以上m10煤層已采空,+1549m標高以上m9煤層已采空,+1583m標高以上m4煤層部分被小窯開采破壞。m3煤層下距茅口組灰?guī)r(強含水層)3040m,井筒層位實際與茅口組灰?guī)r距離約為1020m左右,為了保證施工安全,編制本安全設計。本安全設計編制依據(jù):1. 甕安縣白沙鄉(xiāng)永宏煤礦安全設施設計;2. 甕安縣白沙鄉(xiāng)永宏煤礦開采方案設計(技改);3. 尋訪百姓及其煤礦現(xiàn)存的地質資料;二、設計的指導思想1.安全責任,重于泰山。本著對職工生命安全及身體健康高度負責的原則,嚴格執(zhí)行國家有關安全生產法規(guī)。安全設施設計的編制針對礦井采掘活動中存在的各種不安全因素,設計采用的各類安全措施、設施均依據(jù)煤炭法、礦山安全法和煤礦安全監(jiān)察條例以及國家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guī)、設計規(guī)范、安全裝備標準等進行編制,其目的是為了保障煤礦安全生產和職工人身安全,防止煤礦事故發(fā)生,使礦井的安全生產裝備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guī)、設計規(guī)范、安全裝備標準規(guī)定,使礦井在實施安全生產管理中有據(jù)可查,為礦井的安全生產管理營造良好的硬件、軟件環(huán)境,使其具備良好的安全生產條件。2.為認真貫徹執(zhí)行煤礦安全監(jiān)察條例、煤礦安全規(guī)程(2010版)及有關規(guī)定,規(guī)范煤礦安全設施設計審查與竣工驗收工作,合理指導礦井安全生產。3.根據(jù)國家煤礦安全監(jiān)察局文件煤安監(jiān)監(jiān)字200265號關于印發(fā)煤礦(井工、露天)初步設計安全設施設計編制內容的通知精神和甕安縣白沙鄉(xiāng)永宏煤礦開采方案設計,編制永宏煤礦井筒防突水安全設施設計,結合維財煤礦實際,盡量利用現(xiàn)有現(xiàn)有生產技術,優(yōu)化礦井生產系統(tǒng),不僅使礦井能正常生產,并能增加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4.在“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下,為今后的安全施工及生產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第一章 概 況1、礦井位置永宏煤礦地處甕安縣城以西平距約26km,屬甕安縣白沙鄉(xiāng)所轄。305省道甕安至三支巖段公路里程33公里,三支巖至煤礦有礦山公路通達,公路里程約10公里;距白沙鄉(xiāng)3 km,距305省道3km。 2、地形地貌礦區(qū)地處貴州高原第二梯級地帶,屬黔中北部溶丘洼地高原區(qū),地形切割中等,地勢總體東高西低,北高南低。地貌受河流侵蝕作用而形成,屬侵蝕切割地形,中低山地貌。區(qū)內最高海拔1229.1m,最低點位于西南角溝底825m,相對高差404m。礦區(qū)總體上屬中低山丘陵地貌,礦區(qū)峰叢、洼地等喀斯特地貌較發(fā)育,在逆向坡地帶易形成陡崖、陡坡,含煤地層經多次風化剝蝕形成低凹或緩坡地形。3、氣象本區(qū)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濕氣候區(qū),常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據(jù)甕安縣氣象局提供資料,區(qū)內年最高氣溫34.40c,最低氣溫-7.30c,年平均氣溫140c。年平均降雨量1043.2mm,年最大降雨量1503.1mm,年最小降雨量974.0mm,月最大降雨量412.8mm,日最大降雨量124.5mm;年平均蒸發(fā)量為1118.7mm;年平均日照1034h,年最多日照1209.6h,年最少日照873.4h;年平均相對濕度82%;每年1012月為枯季,46月為雨季,其它月份為平水期;風向以北風為主。4、地表水甕安縣白沙鄉(xiāng)永宏煤礦地處長江流域烏江水系。位于黔中高原中部,區(qū)內地形以中低山為主,無明顯地表水體。礦區(qū)中部有一條季節(jié)性溪溝,溝水由北流向南,下雨有水,久旱即涸,流量隨降雨量的變化而變化。沖溝水沿途接受泉水及煤窯水補給,雨季還有較大面積大氣降水匯入,水量較大,這些沖溝多位于含煤地層露頭地帶,沖溝附近的網(wǎng)狀、脈狀裂隙密集,它們與煤層風化、氧化帶直接接觸,沖溝水可能沿風化裂隙或采礦裂隙滲入或突入礦井,為礦井淺部開采的直接充水水源。第二章 礦井現(xiàn)狀及小窯情況第一節(jié)、礦井現(xiàn)狀1、礦井開采現(xiàn)狀技改前永宏煤礦生產能力為3萬t/a。老系統(tǒng)與技改系統(tǒng)由于受f5斷層的阻隔無任何關聯(lián)。現(xiàn)今技改9萬t/a新系統(tǒng)開拓巷道、準備巷道已施工完畢,進入首采工作面運輸、回風順槽的施工。第二節(jié) 小窯調查情況1、小窯分布情況經過調查走訪,目前礦區(qū)內老硐已全部廢棄或封閉,井口垮塌,無法取得詳細資料,面積及儲水空間不明確。采空區(qū)面積約272808m2,采空區(qū)高度按煤層平均厚度0.86m計,采空30%計,估算儲水空間為70383m3,對煤礦的開采存在一定的威脅。根據(jù)現(xiàn)場調查及其尋訪當?shù)匕傩?,本礦井井田內有廢棄的老窯,礦井在建設過程中,需進一步加強對本礦井礦區(qū)內的老窯和相鄰礦井的調查工作,并在相關的礦圖上標出其具體位置、開采范圍、積水情況等,劃定探水線。第三章 地質構造第一節(jié) 區(qū)域構造區(qū)域大地構造位置為揚子準地臺黔北臺隆遵義斷拱貴陽復雜構造變形區(qū)南部。構造總體呈北北東向展布,局部表現(xiàn)為北東向偏轉。區(qū)域內發(fā)育高坪向斜,其總體呈南北向展布,北部受斷層拖拉而向北東方向彎曲。核部為下三疊統(tǒng)地層(大冶組),褶曲兩翼為寒武系-二疊系地層。東翼地層傾角14-34,一般為20-25,西翼為15-60,一般為30左右。該向斜構造為一聚煤盆地,是甕安縣境內主要產煤區(qū)之一。區(qū)域內斷裂構造發(fā)育,有北東東向、北東向、北西向及北北東向四組斷層。第二節(jié) 井田構造1、褶皺礦區(qū)位于高坪向斜東翼,總體為單斜地層,地層總體走向近北東向,傾向南東,傾角5-25,一般1015。但由于f1、f2、f5等斷層的影響,致使在接近斷層的地方,巖層產狀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在2線西段南側龍馬昭一帶表淺部發(fā)育一個短軸狀向斜;其之北發(fā)育一個北北東向的寬緩背斜;在1線東段高梁槽一帶發(fā)育一個軸向向北北東、長750m的向斜;在2線東段f1之西側附近發(fā)育一系列無規(guī)律的牽引褶曲。在礦區(qū)北東部大土一帶f1、f2所狹持的斷塊內,由于斷層的影響,產狀有一定的變化。巖層總體傾向南,局部向南西、南南東方向傾斜,巖層傾角10-35,一般為20左右。2、斷層礦區(qū)斷層發(fā)育,除發(fā)育f1斷層外,還發(fā)育f2、 f3、 f4、 f5、 f6、 f7六條有一定規(guī)模的斷層?,F(xiàn)將各條斷層分述如下:f1斷層:分布于礦區(qū)東部,其被f2斷層錯切成兩段。斷層總體傾向南東東,局部出現(xiàn)反傾,斷層傾角40-86。斷層性質總體為角度較陡的逆推斷層,局部地段出現(xiàn)反傾,證明是經歷多期構造運動的結果。斷層錯切了婁山關組至三疊系大冶組第三段地層,并使婁山關組與大冶組第三段等地層以斷層接觸,由此可見斷層斷距很大,其鉛直斷距大于700m。該斷層由南至北有tc17、tc15、tc27、tc32四條探槽及一些自然露頭揭露控制,破碎帶水平寬2-51.5m,一般寬5-10m,破碎帶主要由白云質角礫巖、破裂白云巖及柔皺的泥質巖石組成,角礫膠結物主要為鐵質。斷層兩側巖石巖性差異較大,斷層標志明顯,具體位置可靠。永宏煤礦礦區(qū)就是高坪向斜西翼被該斷層切錯造成地層重復形成的,該斷層對煤層向東的延伸起著限制作用。f1斷層經光譜分析樣證實,未見礦化顯示(詳見附表7)。f2斷層:位于礦區(qū)北東部,出露長度大于2.6km,有tc28、tc29兩條探槽控制。斷層總體走向北北西向,局部地段走向變化較大而呈波狀出露,斷層傾向南西西,傾角67。斷層性質為正斷層,其錯切了婁山關組至大冶組第二段地層及f1斷層。斷層水平斷距55m左右,鉛垂斷距15m左右,南段因后期剝蝕作用的影響,造成斷層水平斷距很大的假象。破碎帶水平寬4-5.5m,主要為白云質角礫巖組成,角礫呈棱角狀,膠結物為鐵質。f3斷層:位于礦區(qū)北東部,發(fā)育在婁山關組地層內,呈北北西向延伸,屬正斷層,斷層傾向56左右,傾角77。破碎帶水平寬11m左右,為斷層角礫巖及破碎白云巖組成,角礫呈棱角狀,膠結物為鐵質、泥質。f4斷層:位于礦區(qū)北部,呈北西向延伸,南東端交于f1,北西端交于f5,走向長1000m。斷層地表未直接見即,主要根據(jù)兩盤地層錯動推之,但在pd2坑道內可見該斷層,斷層傾向40,傾角77,斷層破碎帶寬1m,由棱角狀玄武巖角礫組成,膠結物為泥質。斷層水平斷距40m,鉛垂斷距15m。斷層地表出露位置附近有褐鐵礦產出,推測斷層局部地段產生黃鐵礦熱液成礦作用。f5斷層:位于礦區(qū)北西部,走向北東向,走向長大于2.8km,有tc31及兩個自然露頭控制。斷層總體走向50,傾向140,傾角74-87。斷層性質屬正斷層,其錯切了茅口組至吳家坪第三段地層。斷層南西段斷距較小且清楚,其水平斷距100m左右,鉛直斷距40m;北東段地層錯切復雜,斷距判定較困難,但根據(jù)吳家坪組第三段與峨嵋山玄武巖直接以斷層接觸的事實,估計其鉛垂斷距可達100m以上。斷層破碎帶水平寬5m左右,主要為兩盤巖石形成的張性斷層角礫巖、兩盤巖石的破碎巖石及柔皺的泥質巖石組成,角礫膠結松散,膠結物主要為泥質、鐵質。f6斷層:位于礦區(qū)北西角,大致呈北北東向延伸,往南交于f5,往北延伸出圖。斷層走向變化很大,地表斷層線呈波狀出露,推測為構造應力沿節(jié)理、裂隙追蹤形成的斷層。斷層總體向北西西傾斜,傾角73左右。斷層性質屬正斷層,水平斷距130余m,鉛垂斷距80余m。據(jù)tc22揭露反映,破碎帶水平寬4.5m,由兩盤巖石破碎巖及角礫巖組成,膠結物主要為泥質。f7斷層:位于礦區(qū)北西角,大致呈北北東向延伸,往北延伸出圖,往南交于f6。斷層總體傾向北北西,傾角82。斷層性質屬正斷層,水平斷距190余m,鉛垂斷距65余m。據(jù)tc23探槽揭露反映,破碎帶水平寬1.5m,主要為兩盤巖石破碎形成。總之,礦區(qū)斷層較發(fā)育,并對煤層產生了較大的錯切破壞,煤系地層在地表被斷層錯切而失去連續(xù)性,故礦區(qū)構造復雜程度為中等類型。第四章 環(huán)境地質第一節(jié) 滑坡本區(qū)無滑坡。第二節(jié) 崩塌及剝蝕帶、泥石流礦區(qū)范圍內未發(fā)現(xiàn)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工業(yè)廣場及其周邊也未發(fā)現(xiàn)潛在的地質災害。礦井開采后,隨著采空區(qū)擴大和開采深度增加,地表會出現(xiàn)下沉、裂縫、井泉斷流等地災問題,均應及時采取預防措施并合理處置。第三節(jié) 小煤礦老窯及采空區(qū)塌陷礦區(qū)范圍煤系地層出露一帶,小煤窯較多,開采年限不詳。同時,礦井開采過程中易形成瓦斯突出、突水等威脅。第四節(jié) 礦井疏、排地下水對井泉的影響雖然煤礦床與地表水體聯(lián)系不密切,直接充水含水層與煤層之間的巖層較穩(wěn)定,但礦山開采后將疏干淺部地層泉水。將引起當?shù)鼐用裆钣盟稗r田灌溉困難。由于地下水水位的變化,有可能使滑坡復活、地面塌陷、崩塌、水土流失等。第五節(jié) 陷落柱礦區(qū)內暫未發(fā)現(xiàn)陷落柱,生產中應采取措施預測。第六節(jié) 歷年最高洪水位礦區(qū)內無大的地表水體通過,但區(qū)內沖溝發(fā)育,地表水、地下水接受大氣降補給后,通過巖溶、漏斗、落水洞、裂隙、導水斷裂等形式徑流,一部分滲入地下溶蝕裂隙含水層中,另一部分則以巖溶泉的形式流出礦區(qū)外,但其距礦井工業(yè)場地約500m,較場地低約30m,最大洪峰時不會對場區(qū)安全構成威脅。第5章 安全措施第一節(jié) 措施基本依據(jù)為了確保施工安全,現(xiàn)根據(jù)煤礦安全規(guī)程、永宏煤礦安全設施設計、永宏煤礦開采設計方案以及煤礦相關安全技術文件規(guī)定,在施工過程必須認真進行防水工作,同時工程技術人員要根據(jù)現(xiàn)場地質情況及時更新安全措施。第六章 礦井防治水第一節(jié) 礦井水文安全條件分析一、受采掘破壞或影響的含水層及水體甕安縣白沙鄉(xiāng)永宏煤礦煤層所處位置地勢相對較低,煤礦所在區(qū)域相對最低侵蝕基準面標高為+871.30m,準許開采范圍部份位于當?shù)叵鄬ψ畹颓治g基準面以上,調查時地表溪溝與地下水沒有明顯的水力聯(lián)系,礦區(qū)地形較陡,有利于地表水的排泄,礦井涌水較小。礦井開采主要破壞或影響的含水層為吳家坪組第一段弱含水層、吳家坪組二、三段中等含水層;含煤地層下伏地層峨眉山玄武巖為一隔水層,峨眉山玄武巖與下伏地層茅口組呈角度不整合接觸,與上覆地層吳家坪組第一段呈假整合接觸。在一定的開采條件下可形成間接充水含水層。峨眉山玄武巖厚度較大,富水性弱,作為煤系地層與茅口組強含水層之間的相對隔水層,煤礦開采過程中,若開采貫通強含水層,則產生突水的可能性大,其對煤礦開采影響大。礦區(qū)內斷層發(fā)育,若斷層錯切煤層、吳家坪組、長興組,造成地表水、地下水與礦坑的水力聯(lián)系,是礦區(qū)未來礦坑的主要充水因素;斷層呈近南北向錯切煤層和地層,可能會造成地表水、地下水與未來礦坑有水力聯(lián)系,是礦區(qū)未來礦坑充水影響較大的因素。預測(估算)礦井采空區(qū)積水量較大,開采中應注意防止揭穿采空區(qū)而產生礦井突水。二、開采受水害影響程度甕安縣白沙鄉(xiāng)永宏煤礦地表水與地下水沒有明顯的水力聯(lián)系,礦井主要由大氣降水補給,以及通過采掘破壞或巖石原生節(jié)理、裂隙的滲入,局部頂?shù)装暹M水,其補給條件一般,補給水源一般;永宏煤礦采空區(qū)面積約272808m2,估算采空區(qū)積水70383m3;預測礦井涌水量q正常為30m3/h,q最大為80m3/h。礦井采煤部分位于當?shù)叵鄬ψ畹颓治g基準面以下,采掘工程、礦井安全主要受掘進過程中揭穿底板頂板導致透水突水影響的可能性大。綜上所述,礦井充水水源主要有地下水、地表水、采空區(qū)積水、斷層導水、茅口組巖溶水,以及大氣降水。茅口組灰?guī)r富水性強、長興組灰?guī)r富水性中等。由于充水水源較多,充水通道復雜,因此采掘工程對礦井安全受水害影響較大。第二節(jié) 礦井防治水措施一、礦井開拓、開采所采取的安全保證措施1.礦井開拓工程位置及層位選擇根據(jù)區(qū)域水文地質資料,區(qū)域內最低侵蝕基準面標高為+871.30m。根據(jù)礦井現(xiàn)狀、地形地貌及煤層的賦存情況,本礦井采用斜井開拓方案。在井田南部地形較平緩處布置主斜井以21布置在煤層頂板,在 +952m標高落平。在井田北部地形較平緩處布置回風斜井,回風斜井布置在煤層頂板,在 +1051m標高落平。礦井采用走向長壁采煤法,爆破落煤,全部垮落法處理頂板。所有主要巷道都布置在煤層頂板,不受高承壓水影響。主要巷道布置在煤層頂板內,水倉等布置在煤層頂板巖石內。不受高承壓水影響。2.采掘工程所采取的防治水措施1)定期收集、調查和核對相鄰煤礦和廢棄的老窯情況,并在井上、下對照圖上標出其位置、開采范圍、開采年限、積水情況等。2)針對主要含水層(段)建立地下水動態(tài)觀測系統(tǒng),進行地下水動態(tài)觀測、水害預報,并制定相應的“探、防、堵、截、排”綜合防治措施。3)井巷在掘進過程中必須邊探邊掘,掌握前方水文情況,若發(fā)現(xiàn)有水患時,應及時采取措施,待確定安全后再向前掘進,并將出水點位置標于井上下對照圖或采掘工程圖上。井巷揭露的主要出水點或地段,必須進行水溫、水量、水質等地下水動態(tài)和松散含水層涌水含砂量綜合觀測和分析,防止滯后突水。4)在采掘工作面或其他地點發(fā)現(xiàn)有掛紅、掛汗、空氣變冷、出現(xiàn)霧氣、水叫、頂板淋水加大、頂板來壓、底板鼓起或產生裂隙出現(xiàn)滲水、水色發(fā)渾、有臭味等突水預兆時,必須停止作業(yè),采取措施,立即報告礦調度室,發(fā)出警報,撤出所有受水威脅地點的人員。5)井下和地面排水設施保證完好,井下主、副水倉、沉淀池、水溝要及時進行清理,每年雨季前對礦井防治水工作進行一次全面檢查,成立防洪搶險隊伍,并儲備足夠的防洪搶險物資。6)應加強對地面小窯、老窯的調查并標注在實測的采掘工程圖中,劃定其探放水紅線,在接近探放水線時,必須采取探放水措施。7)必須先查清礦區(qū)及其附近地面水流系統(tǒng)的匯水、滲漏情況,掌握當?shù)貧v年降水量和最高洪水水位資料,建立疏水、防水和排水系統(tǒng)。8)該礦最低侵蝕基準面不詳,因此:在掘進過程中,必須采取“先探后掘,有掘必探”的防治水措施。要加強儲量核實預測預報工作,提前預測和查清采掘工作面前方“斷層、裂隙、陷落柱、溶洞等構造導水性”的基本情況,以便提前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水措施。9)工業(yè)場地內建筑物,必須修筑防洪溝渠或采取其它防、排水措施。10)鑒于井口附近及塌陷區(qū)內的地表水體有可能潰入井下,因此,應遵守下列規(guī)定:嚴禁開采煤層露頭線的防水煤柱。容易積水的地點應修筑溝渠排泄積水。修筑溝渠時,應避開露頭、裂隙和導水巖層,特別是低洼地點不能修筑溝渠排水時,應填平壓實,防止積水進入井下。排到地面的礦井水,必須妥善處理,避免再次滲入井下。對漏水的排洪溝,應及時堵漏,地面裂縫和塌陷必須填塞,填塞工作必須有安全措施,防止人員陷入塌陷坑內。13)區(qū)內地下水補給主要來源為:老窯巷道的積水。為防止巷道掘進時誤穿老窯巷道。不得隨意改變設計,嚴格按設計井巷方向、坡度掘進。嚴格執(zhí)行探放水,巖巷掘進時,探老窯水。根據(jù)鉆孔探測,保持距離巖老窯最小為20m。必要時調正設計。遇構造破壞帶,必須有防止巖溶水突出措施,方可繼續(xù)掘進。二、防水安全煤柱留設在受水害威脅的地方,預留一定寬度和高度的煤層不采,使工作面和水體保持一定的距離,以防止地下水或其它水源潰入工作面,所留的煤(巖)柱就叫防水煤(巖)柱。 防水煤(巖)柱的種類根據(jù)防水煤(巖)柱所處的位置,可以分成不同的種類。根據(jù)該礦井的實際情況,需留設以下防水煤(巖)柱:1、斷層防水煤(巖)柱在導水或含水斷層兩側,為防止斷層水潰入井下而留設的煤柱;當斷層使煤層與強含水層接觸或接近時,為防止含水層潰入井下而留設的煤柱。2、導水鉆孔防水煤柱勘探階段施工的鉆孔,往往能貫穿若干含水層,若封孔質量不好,則人為地溝通了本來沒有水力聯(lián)系的含水層,使煤層開采的充水條件復雜化,為防止上覆含水層中的水潰入井下而留設的煤柱稱為鉆孔防水煤柱。1、 小窯或采空區(qū)防水煤(巖)柱。2、 煤層露頭風氧化帶隔水煤(巖)柱。3、 井田邊界煤(巖)柱。4、 井筒煤(巖)柱。5、 工業(yè)場地煤(巖)柱。 防水煤(巖)柱的留設1、斷層防水煤(巖)柱的留設斷層破壞了巖層的完整性,常常成為含水層間的聯(lián)系通道。斷層的某一區(qū)段是否導水,導水性強弱等情況取決于兩側巖層的接觸關系、含水層的水壓以及采礦活動對斷層的重復破壞作用。因此,本礦井后期若發(fā)現(xiàn)落差大于5m的斷層時,本礦井的斷層全部設計為導水斷層。煤層直接和富含水層、導水斷層接觸,即煤柱主要是順層受壓時,常以下述計算公式計算煤柱寬度:l0.5km式中:l順層防水煤柱寬度(m);m煤厚或采高,kp煤層的抗張強度(kgf/cm2),煤塊60kgf/cm2,考慮裂隙、層理、弱面等影響,kp按按煤塊的5%,取3kgf/cm2。p水頭壓力(kgf/cm2),p32kgf/cm2; k安全系數(shù),一般取25,本設計取5。則:開采時l0.550.8612.2(m)根據(jù)本礦的實際情況,根據(jù)上述計算,開采斷層兩側煤層時各留20m防水煤柱。2、井田技術邊界防水煤 (巖)柱留設與計算結果根據(jù)礦井水文地質規(guī)程“八、相鄰礦(井)人為邊界防隔水煤柱的留設:但總寬度不得小于40m。”的規(guī)定。經計算并結合實際情況確定,礦區(qū)邊界防水留40m煤柱。3、煤層露頭防水煤(巖)柱的留設本礦區(qū)煤層露頭無覆蓋,按下式計算:h防=h冒+ h保根據(jù)上式計算的值,不得小于20米。式中 h防-防水煤(巖)柱高度(m) h冒-采報冒落帶高度(m); h保-保護層厚度(m); h冒=8mm累計采厚(m)h冒:15.5m;d煤層h防:15.5+8=23.3m,取25m開采時,煤層露頭及風氧化帶防水煤(巖)柱留25m防水煤柱。4、水平或采區(qū)防水煤(巖)柱的留設與計算結果根據(jù)礦井水文地質規(guī)程,采用垂直法留設,水文地質條件中等型的礦井,可用下述公式計算采區(qū)或水平兩側煤柱寬度:l0.5km式中:l順層防水煤柱寬度(m);m煤厚或采高,kp煤層的抗張強度(kgf/cm2),煤塊60kgf/cm2,考慮裂隙、層理、弱面等影響,kp按按煤塊的5%,取3kgf/cm2。p水頭壓力(kgf/cm2),p32kgf/cm2; k安全系數(shù),本設計取5。則:開采時l0.550.8612.2(m)經計算并結合實際情況確定,采區(qū)或水平兩側各防水留20m煤柱。5、水淹區(qū)四周留設防水煤(巖)柱。礦井水淹區(qū)主要為采空區(qū)和小窯、老硐所在范圍,礦井必須做好探水工作,摸清采空區(qū)和小窯的積水量后留設足夠的防水煤柱。積水區(qū)下掘進:根據(jù)在小煤礦或老窯積水區(qū)下掘進時,留設防水煤柱不少于所掘巷道高度的10倍的規(guī)定。本次設計掘進巷道的高度最大2.6m。所以在積水區(qū)下掘進巷道巖柱留26m巖柱。積水區(qū)同一煤層回采:用下述公式計算:lkm式中:l順層防水煤柱寬度(m);m煤厚或采高,kp煤層的抗張強度(kgf/cm2),煤塊60kgf/cm2,考慮裂隙、層理、弱面等影響,kp按按煤塊的5%,取3kgf/cm2。p水頭壓力(kgf/cm2),p32kgf/cm2; k安全系數(shù),本設計取5。則: l50.8624.4(m)經計算并結合實際情況確定,積水區(qū)同一煤層回采防水煤柱留25m煤柱積水區(qū)下部的煤層回采:一般煤層群開采,在程序上只要滿足于開采煤層不影響破壞上部已經開采的煤層采空區(qū),即具備了安全的技術條件。按上覆巖層為中硬巖計算導水裂縫高度:(開采d煤層開采時) h=100m(2.5m+5.6)7.6式中,m開采煤層采厚,代入上式,則:h=1001.3(2.51. 3+5.6)+7.6=22.3m。經計算并結合實際情況確定,水淹區(qū)或老窯積水區(qū)下煤層回采防水巖柱留30m巖柱。6、導水鉆孔防水煤柱的留設在該礦區(qū)域內有一個鉆孔,由于鉆孔施工的時間較早,對其具體情況無資料證明??紤]煤層上部長興組灰?guī)r、吳家坪組第二段、吳家坪組第三段均為中等強含水層。為安全起見,按鉆孔充水進行設計。若采用留設鉆孔防水煤柱的方式。本礦區(qū)僅一層可采煤層,按下述公式留設防水煤柱:l0.5kb式中:l防水煤柱寬度(m);b導水鉆孔的跨度(m),kp煤層的抗張強度(kgf/cm2),煤塊60kgf/cm2,考慮裂隙、層理、弱面等影響,kp按按煤塊的5%,取3kgf/cm2。p水頭壓力(kgf/cm2),根據(jù)鉆孔高度,1170923.56=246.44m;p=g h=10009.8246.44=2415112(pa)=24.6 kgf/cm2;k安全系數(shù),一般取25,本設計取5。則: l0.55114.2(m)用上式計算后,再用下式計算結果進行校正。取其大值為半徑,以鉆孔中心點為圓心,所得圓面積即為導水鉆孔的防水煤柱。lhcos+f=14.2cos8+8=22m 取30m式中:l導水鉆孔防水煤柱寬度(m);h導水裂隙帶高度(m);巖層塌陷角();f鉆孔偏離系數(shù)。煤柱留設見表72。表7-2 防水煤柱留設表序號名 稱煤柱尺寸(m)1斷層202井田邊界煤柱403煤層露頭風氧化煤柱254水平和采區(qū)邊界煤柱205積水區(qū)下掘進266積水區(qū)同一煤層回采257積水區(qū)下部的煤層回采308鉆孔30三、疏水降壓措施該礦區(qū)可采煤層直接頂板近距離無強含水層(頂板長興灰?guī)r距離煤層160m左右;底板有15m泥巖,再下為1530m峨眉山玄武巖)。因此,礦山開采過程中揭穿含煤巖系底板粘土巖,引起礦井產生底板透水的可能性不大。依據(jù)礦區(qū)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規(guī)范(gb 1271991),該礦區(qū)屬水文地質條件中等類型。本次設計暫不必設計疏水降壓。應進行水文地質調查,查明茅口灰?guī)r含水情況及與d煤層的水力聯(lián)系,實際測試水壓和底板承壓強度。必須進行專項安全評價或技術論證,并根據(jù)結果采取相應的疏水降壓措施。四、注漿堵水措施注漿堵水廣泛應用于封堵突水點恢復被淹礦井,截流堵水減少礦井涌水量,井巷堵水過含水層或導水斷層等。巷道需穿過的導水斷層時,在穿過前一定距離進行預注漿加固阻水。對影響采煤、掘進安全,有可能突水的其它地點,如巷道距離可能與突水斷層距離較近,巖柱有可能不能抵抗水壓或回采時由于采動影響,頂板垮落后可能造成突水等進行預注漿。由于斷層導水性差,只有當井下遇強導水斷層,疏水很不經濟時才采取注漿措施。因礦井基建時期和投產初期巷道不過強含水層和大落差斷層,因此本設計暫不配備注漿泵及配套設備。礦井投產后,業(yè)主應根據(jù)采掘工程的實際情況,配備注漿堵水設備。五、井下探放水措施(一)探放水原則礦井必須作好水害分析預報,堅持”預測預報、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及“有疑必?!钡奶椒潘瓌t。在探水前,煤礦必須編制有針對性的探放水設計和安全措施。(二)探放水方法的確定1、探水起點(1)若本礦井造成的水災清楚,壓力不小于1mpa時,探水線至積水區(qū)的最小距離:煤層中不小于30m,巖層中不小于20m;造成的水災不清楚時,探水線至推斷積水區(qū)的距離不小于60m;(2)掘進巷道附近有斷層或陷落柱時,探水線至預計煤柱線的距離不小于60m;2、鉆孔深度及超前距離探水鉆孔眼底至采掘工作面的距離不得小于30m的超前距離,鉆孔深度一般在60m左右。3、鉆孔直徑從探、排有效,又能防止沖垮煤壁和放水過大的原則出發(fā),孔徑不得大于58mm為宜。4、鉆孔布置與孔數(shù)(1)對于采煤工作面前方和左右兩側均受水害威脅的緩傾斜煤層,鉆孔按扇形布置;當積水區(qū)肯定在一側時,鉆孔可按半扇形布置。中厚以上煤層掘進探水,同時要考慮垂直方向和密度,使鉆孔進入頂板圍巖;(2)老塘探水:探后掘進停掘處的鉆孔眼距不得超過3m,以防漏探;(3)探斷層水:開孔位置必須在防水煤柱外和斷層應力影響帶以外,以防止煤巖破碎出水后,不易控制;(三)探放水措施(1)進行探放水施工作業(yè)前,礦技術負責人必須結合探水巷道的實際,另行編制安全技術措施,明確探放水作業(yè)人員一旦面臨突水威脅時的避災路線。(2) 進行探放水施工作業(yè)前,必須提前撤出可能受探水作業(yè)地點突水威脅的其它采掘工作面和其它工作地點的所有作業(yè)人員。(3)安裝鉆機探水前,要遵守下列規(guī)定:1)加強鉆場附近的巷道支護,并在工作面迎頭打好堅固的立柱和攔板。2)清理巷道,挖好排水溝。探水鉆孔位于巷道低洼處時,必須配備與探放水量相適應的排水設備。3)在打鉆地點或附近安設專用電話。4)測量和防探水人員必須親臨現(xiàn)場,依據(jù)設計,確定主要探水孔的位置、方位、角度、深度以及鉆孔數(shù)目。(4)預計水壓較大的地區(qū),探水鉆進之前,必須先安好孔口管和控制閘閥,進行耐壓試驗,達到設計承受的水壓后,方準繼續(xù)鉆進。特別危險的地區(qū),應有躲避場所,并規(guī)定避災路線。(5)鉆孔內水壓過大時,采用反壓和有防噴裝置的方法鉆進,并有防止孔口管和煤(巖)壁突然鼓出的措施。(6)鉆進時,發(fā)現(xiàn)煤巖松軟、片幫、來壓或鉆孔中的水壓、水量突然增大,以及有頂鉆等異狀時,必須停止鉆進,但不得拔出鉆桿,現(xiàn)場負責人員應立即向礦調度室報告,并派人監(jiān)測水情。如果發(fā)現(xiàn)情況危急時,必須立即撤出所有受水威脅地區(qū)的人員,然后采取措施,進行處理。(7)探放老空水前,首先要分析查明老空水體的空間位置、積水量和水壓。老空積水區(qū)高于探放水點位置時,只準用鉆機探放水。探放水孔必須打中老空水體,并要監(jiān)視放水全過程,核對放水量,直到老空水放完為止。鉆孔接近老空,預計可能有瓦斯或其他有害氣體涌出時,必須有瓦斯檢查工或礦山救護隊員在現(xiàn)場值班,檢查空氣成分。如果瓦斯或其他有害氣體濃度超過規(guī)程規(guī)定時,必須立即停止鉆進,切斷電源,撤出人員,并報告礦調度室,及時處理。(8)鉆孔放水前,必須估計積水量,根據(jù)礦井排水能力和水倉容量,控制放水流量;放水時,必須設專人監(jiān)測鉆孔出水情況,測定水量、水壓,做好記錄。若水量突然變化,必須及時處理,并立即報告礦調度室。(9)排除下山的積水以及恢復被淹井巷前,必須有礦山救護隊檢查水面上的空氣成分,發(fā)現(xiàn)有害氣體,必須及時處理。排水過程中,如有被水封住的有害氣體突然涌出的可能,必須制定安全措施。(10)探水鉆孔應保持適當?shù)某熬?、幫距和密度,見圖7-1。探水工作采用“探水掘進探水”方式進行,探水鉆孔為巷道掘進探明一段安全距離后,巷道允許掘進一段距離,然后再探再掘,確保掘進安全。探水鉆孔超前距離和止水套管長度,應當符合下列規(guī)定:1)探放老空積水的超前鉆距,根據(jù)水壓、煤(巖)層厚度和強度及安全措施等情況確定,但最小水平鉆距不得小于30 m,止水套管長度不得小于10 m;2)沿巖層探放含水層、斷層和陷落柱等含水體時,按表7-3確定探水鉆孔超前距離和止水套管長度。表7-3 巖層中探水鉆孔超前鉆距和止水套管長度水壓(mpa)鉆孔超前鉆距(m)止水套管長(m)1.01.0-2.02.0-3.03.01015202551015201)超前距:為探水鉆孔終孔位置應始終超前掘進工作面的一段距離,一般采用30m。(關于加強小煤礦水害防治工作的通知) 。2)幫距:為使巷道兩幫與可能存在的水體之間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即呈扇形布置的最外側探水孔所控制的范圍與巷道幫的距離,取30m。3)豎直扇形面內鉆孔間的終孔垂距不得超過1.5 m,水平扇形面內各組鉆孔間的終孔水平距離不得大于3m。4)煤層平巷鉆孔布置:主要是探巷道上幫和巷道前方小窯老空水,鉆孔呈半扇形布置在巷道上幫和巷道前方。薄煤層一般布置3組,每組12個孔;厚煤層一般布置3組,每組不少于3個孔。5)傾斜煤層上山巷道鉆孔布置:鉆孔呈扇形布置在巷道前方,薄煤層一般布置5組,每組12個孔;厚煤層一般布置5組,每組不少于3個孔。由于本礦屬于中厚煤層,故鉆孔布置3組,每組3個孔。見圖7-4。 圖7-1探水鉆孔的超前距、幫距、允許掘進距離示意圖圖7-2 探水鉆孔呈扇形布置在巷道兩幫和前方示意圖圖7-3 探水鉆孔呈半扇形布置在巷道上幫和前方示意圖圖7-4 探水鉆孔布置斷面圖(11)采掘工作面探放水1)探老空水查明有無漏填、錯填的積水老硐、老塘和廢棄井巷。在采掘工程圖上標明積水區(qū)及其最洼點的具體位置和積水外緣標高,并外推60米用紅色圈出積水老空區(qū)的警戒線。以平面圖、剖面圖確切反映積水區(qū)與采掘工作面的空間關系。對于緩傾斜、近水平煤層或厚煤層分層回采的上覆采空區(qū),應繪制小等高距的采空區(qū)底板等深線圖,以表明積水區(qū)的構造和形狀。要分析其主要的充水因素,預測可能的積水量和動水量。掘進工作面進入積水警戒線后,必須超前探放水,并在距積水實際邊界20米處停止掘進,進行打鉆放水,在積水被放凈后,方可繼續(xù)掘進。2)探放頂板水傾斜長壁工作面探放頂板水:煤層頂板導水裂隙帶范圍內分布有含水層時,必須探放頂板水。采前應編制探放水設計,先期探放水孔,一般從開切眼起,可按10、30、50米間距布置,但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孜粦M可能結合地質構造布設在疏水效果好的部位。預計涌水量,當涌水量較大可能影響安全時,應安設專門的排水管進行排放。走向長壁工作面探放頂板水:回采工作面頂板導水裂隙帶范圍內分布有含水層時,采前要查明充水因素,提出探放頂板水的措施,并預計涌水量;應重點做好新井、新水平,新區(qū)的首采工作面、充水斷層或向斜、背斜的扭曲部位、地表水、老塘水、老硐水、老窯水對回采有可能充水的地段的探放水。3)探放底板水當煤層底板以下賦存高水壓巖溶或裂隙含水層時,必須預防底板突水或巖溶泥石流涌出。采掘前,必須具備勘探或補充勘探資料,水文地質條件要基本清楚。全面整理已有勘探、生產等各種數(shù)據(jù)資料,分析研究含水層的含水性特征和已采掘區(qū)的突水規(guī)律,并在采掘地質說明書中,對可能發(fā)生的水害及其預防措施提出建議。編制隔水層或相對隔水層等厚線圖;預測有突水可能的危險區(qū);預測最大涌水量,增大排水能力。底板隔水層厚度達不到安全開采要求和受底板承壓水威脅的礦井,要進行疏水降壓,保證安全開采;無法保證安全開采時,必須進行底板加固注漿。在可能有巖溶泥石流突出的地段采掘時,應加強探放,如有異常,應及時采取措施。4)探放斷層水核準斷層產狀、位置,分析斷層帶的富(導)水性,并在平面圖、剖面圖上確定斷層與采掘工作面的空間幾何關系。井巷通過導水或可能導水斷層帶前,必須超前探水,超前距執(zhí)行第24條。當井巷通過含(導)水斷層時,要嚴防來壓冒頂突水或遲到突水。對強含水層連通的導水斷層,必須按規(guī)定留設防隔水煤柱。采掘工作面接近斷層煤柱前,要驗證煤柱的可靠性。5)防鉆孔水為防止鉆孔突水,應于年初對本年度采掘范圍內所有穿越煤層頂、底板富含水層的鉆孔,核查其封孔報告書或封孔資料,分析判斷封孔質量。對查出的封閉不良的鉆孔,要建立臺帳,并根據(jù)不同情況,在采掘工作面相遇前,分別采取井下探水、留設隔水煤柱等措施。在該礦區(qū)域內有一個鉆孔,由于鉆孔施工的時間較早,對其具體情況無資料證明;也無測斜資料。考慮煤層上部長興組灰?guī)r、吳家坪組第二段、吳家坪組第三段均為中等強含水層。為安全起見,按鉆孔充水進行設計。根據(jù)前面計算,取其大值為30m為半徑,以鉆孔中心點為圓心,所得圓內即為需探防水區(qū)域。根據(jù)鉆孔的位置,位于二采區(qū)。后期開采二采區(qū)時,當掘進巷道從任何方向距離鉆孔30m時,即必須進行探放水。圖7-5 探放鉆孔水示意圖按以上圖布置探放水鉆孔,若無法探清或放水效果不佳,則考慮留設煤柱。(12)在安裝鉆機進行探水前,應當符合下列規(guī)定:1)加強鉆孔附近的巷道支護,并在工作面迎頭打好堅固的立柱和攔板;2)清理巷道,挖好排水溝。探水鉆孔位于巷道低洼處時,配備與探放水量相適應的排水設備;3)在打鉆地點或其附近安設專用電話;4)依據(jù)設計,確定主要探水孔位置時,由測量人員進行標定。負責探放水工作的人員親臨現(xiàn)場,共同確定鉆孔的方位、傾角、深度和鉆孔數(shù)量;5)在預計水壓大于0.1 mpa的地點探水時,預先固結套管。套管口安裝閘閥,套管深度在探放水設計中規(guī)定。預先開掘安全躲避硐,制定包括撤人的避災路線等安全措施,并使每個作業(yè)人員了解和掌握;6)鉆孔內水壓大于1.5 mpa時,采用反壓和有防噴裝置的方法鉆進,并制定防止孔口管和煤(巖)壁突然鼓出的措施。(四)探放水設備選擇1)探放水設備選擇依據(jù)探防水設備選擇必須能用于井下探水、放水、煤層注水、斷層及巷道底板注漿、滅火、瓦斯抽放等鉆孔及勘探地質構造孔的施工,必須防爆及獲得煤安標志。礦井用一個炮采工作面保證礦井年生產能力,配備2個普掘頭。2)探放水設備及數(shù)量井下鉆探設備選用zdy620型探水鉆3臺,1個掘進工作面各配備1臺,礦井另配備一臺作為全礦井備用鉆機。型探水鉆技術參數(shù):鉆孔深度75m;開孔直徑70mm;鉆進深度150m;鉆孔角度范圍360;立軸扭矩250nm;電動機功率7.5kw;電壓380/660v。水泥砂漿封孔選用slb泵,共2臺。(五)老窯積水的防治為防止淺部的老窯積水威脅礦井的安全,采面主要留淺部防老窯水防水安全煤(巖)柱和井田邊界煤柱。根據(jù)有關規(guī)定,該礦井防止老窯積水煤柱留設寬度為30m,邊界防水煤柱的留設寬度為30m。六、地表水防治措施1.地表水防治設計依據(jù)1)防洪標準及防洪壩墻設計要求由于工業(yè)場地選擇在平緩溝谷地帶,為保證工業(yè)場地和礦井不受洪水威脅,需在井口上方設置排洪溝,其斷面為0.6m0.6m,順主斜井西面的自然沖溝排出場地外。排洪溝標準為抵御50年一遇山洪水。在整個工業(yè)廣場上側,修建防水擋墻,擋墻高度2m,墻寬度為0.5m。以防山洪水沖擊工業(yè)廣場。最低井口標高在+1095m,當?shù)馗浇鼰o河流。不存在河水淹井的可能。2)地形、水系和匯水面積礦區(qū)屬高山寒冷地帶,冬春寒冷,夏秋涼爽。據(jù)納甕安縣氣象資料:年平均氣溫13.8(1990年2000年),年平均氣溫最高14.4(1998年),年平均氣溫最低13(1995年),日最高氣溫32.6(1994年8月6日),日最低氣溫-7.6(1999年1月12日)。年平均降雨量1238.8mm(1990年2000年),年最大降雨量1435.1mm(1996年),年最小降雨量1067.6mm(1990年)。每年5月中旬10月中旬為大雨、暴雨季節(jié),間有冰雹,其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75%。年平均蒸發(fā)量1114.6mm(1990年2000年),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1269.3小時(1990年2000年)。歷年平均最大風速610米/秒,最高20米/秒。歷年平均相對濕度82.5%,最小1524%??傊緟^(qū)氣候溫和,無嚴寒酷暑,夏秋季溫和多雨,春冬季則有間歇霜凍。防洪溝斷面校核,按以下計算:q=mh=(0.9106)12010-3=1.08103 (m3)q-最大排水量。m-匯水面積,m2h-最大降水量 ms qv =1.08103(2.52060)=0.36(m2)s-排水溝面積。m2v-平均水流速,m/s可見, 排洪溝0.6m0.6m,滿足暴雨(最大)降水量條件下的防洪標準。2)開采塌陷、裂隙對地表水系和降雨滲漏的影響 在采空區(qū)影響范圍內將誘發(fā)地裂縫、地面塌陷、崩塌、滑坡等災害,大氣降水將滲入井下,形成水患。因此除留保安煤柱外,在礦井后期生產中,對采煤可能引起的裂縫應及時用土石進行填平夯實,應對地質環(huán)境變化加以監(jiān)測和防護工作。設計中要對地表沉陷影響的重建筑設留保安煤柱,對地表沉陷形成的塌陷坑,要盡量整平,回填造地,易產生滑坡的地方應提前修筑擋土墻,打抗滑樁或削坡減載等,另外,平時應經常有巡視人員,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處理。2.地表水防治由于區(qū)內含煤地層裸露,地表沖溝發(fā)育,地表水與含煤地層間有一定的聯(lián)系。因此本礦井需專門的地表水防治工程。1)、煤層露頭風氧化帶煤柱應留夠,開采時應注意減小對其采動影響。以防地表水直接由露頭裂隙直接浸入。2)、對于已與地表聯(lián)通了的裂隙,應及時查明,并采取一定的堵漏措施(如灌漿等)進行封閉,防止地表水直接由裂隙直接浸入。3)、要對所開采煤體上方的沖溝,采取一定措施,將地表水,尤其是雨季時期的大氣降水疏排或盡量避開開采區(qū)域上方。4)、加強地表防治水工作,要隨時觀測地表滑坡及工程地質變化引起的地下水變化,切實做好儲量核實工作,搞好綜合防治水工作,加強對地表水體的疏、防、排水系統(tǒng)工作,防止地表水大量滲入井下影響礦井安全生產。每次降大到暴雨時和降雨后,必須派專人檢查礦區(qū)及其附近地表有無裂縫、老窯陷落和巖溶塌陷等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漏水情況,必須及時處理。5)、對勘探鉆孔的可能引起的導水,首先要加強排查,開封孔嚴密,防止鉆孔成為導水通道。6)對容易積水的地點修筑溝渠,排泄積水,對較低洼地點、塌陷區(qū)及地面裂隙就及時進行充填壓實;排到地面的礦井水,必須妥善處理,避免再滲入井下;每次降大到暴雨時和降雨后,必須派專人檢查礦區(qū)及其附近地面有無裂縫、老窯陷落及巖溶塌陷等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漏水情況,必須及時處理。7)為了防止雨水滲入到井下,在礦區(qū)內采取填坑、補凹、整平地表、修筑排洪溝等措施。8)井口上方,地面工業(yè)廣場建筑物周圍等修筑排截水溝,進行防排水。9)嚴禁將矸石、爐灰、垃圾等雜物堆放在山洪、溪溝可能沖刷到的地段。3.地表水防治工程及設備1)、防洪堤壩工程:在井口上邊緣砌1m高,厚0.6m的防洪擋水墻。2)、排澇工程:井口及工業(yè)場地排水溝匯集后排入場地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