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件:解表發(fā)汗方的辨證選用.ppt_第1頁
課件:解表發(fā)汗方的辨證選用.ppt_第2頁
課件:解表發(fā)汗方的辨證選用.ppt_第3頁
課件:解表發(fā)汗方的辨證選用.ppt_第4頁
課件:解表發(fā)汗方的辨證選用.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節(jié) 解表發(fā)汗方的辨證選用,主講人:英洪友,一、桂枝湯的靈活應用,1)太陽病,外感風寒,正氣較弱,用桂枝湯。 原文 42、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一、桂枝湯的靈活應用,2)表里同病,以表證為主,治療上當先解表,代表方為桂枝湯。 原文 44、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56、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fā)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一、桂枝湯的靈活應用,3)太陽病,經治療(發(fā)汗或誤下)后,仍有表證,宜用桂枝湯解表。(有喘的兼癥,加厚樸、杏子) 原文 43、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 45、太陽病,先發(fā)汗不解,而反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57、傷寒發(fā)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shù)者,可更發(fā)汗,宜桂枝湯。,一、桂枝湯的靈活應用,4)營衛(wèi)不和的自汗,用桂枝湯。 原文 53、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wèi)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復發(fā)其汗,榮衛(wèi)和則愈。宜桂枝湯。,一、桂枝湯的靈活應用,5)衛(wèi)氣虛弱,易感外邪,用桂枝湯。 原文 54、病人藏無他病,時發(fā)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wèi)氣不和也,先其時發(fā)汗則愈,宜桂枝湯。,一、太陽病中桂枝湯的靈活應用總結,1)太陽病,外感風寒,正氣較弱,用桂枝湯。 2)表里同病,以表證為主,治療上當先解表,代表方為桂枝湯。 3)太陽病,經治療(發(fā)汗或誤下)后,仍有表證,宜用桂枝湯解表。 4)營衛(wèi)不和的自汗,用桂枝湯。 5)衛(wèi)氣虛弱,易感外邪,用桂枝湯。,二、麻黃湯的應用,1)病程雖長,而太陽傷寒證仍在,用麻黃湯。 原文 46、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fā)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fā)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fā)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二、麻黃湯的應用,2)風寒表證,見發(fā)熱惡寒、無汗、脈浮緊或浮數(shù),無虛象,用麻黃湯。 原文 51、脈浮者,病在表,可發(fā)汗,宜麻黃湯。 52、脈浮而數(shù)者,可發(fā)汗,宜麻黃湯。 55、傷寒脈浮緊,不發(fā)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注意:麻黃湯的可見脈象有哪些?,三、小發(fā)汗的應用,原文 48、二陽并病,太陽初得病時,發(fā)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xù)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fā)汗。 提要:太陽病向陽明病轉化的過程中,治療原則當先表后里。如治療不當(發(fā)汗不徹),見煩躁、疼痛、短氣、脈澀等癥,可小發(fā)汗,選用治太陽病輕證方。,四、不可峻汗的脈證,原文: 49、脈浮數(shù)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fā)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50、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fā)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四、不可峻汗的脈證,提要:患者有虛象存在 1)身重心悸陽氣虛(心陽虛); 2)尺中脈微下焦陽氣虛; 3)尺中遲營血不足,五、關于表證衄血,原文 46、太陽病,表證仍在,此當發(fā)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fā)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47、太陽病,脈浮緊,發(fā)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55、傷寒脈浮緊,不發(fā)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56、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五、關于表證衄血,提要 衄血的機理: “陽氣重”衛(wèi)陽被遏嚴重 衄血的作用: “同源”陽氣得通,邪氣外泄 思考: 血汗的病機與中醫(yī)辨證治療,第五節(jié) 汗吐下后的變證,主講人:英洪友,一、汗吐下后邪去正虛欲愈,原文: 58、凡病若發(fā)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59、大下之后,復發(fā)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提要: 疾病好轉的共同機理:“陰陽自和” “陰陽自和”的例癥之一:“小便利”,二、辨汗吐下后變證的虛寒與實熱,1)虛寒變證的脈癥、病機 原文: 60、下之后,復發(fā)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提要: 病因:下后復汗 病機:“內外俱虛”(表里陰陽俱虛) 脈癥:振寒,脈微細,1)虛寒變證的脈癥、病機,60、下之后,復發(fā)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病因:下后復汗 病機:“內外俱虛”(表里陰陽俱虛) 脈癥:振寒,脈微細,2)干姜附子湯證,原文 61、下之后,復發(fā)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2)干姜附子湯證,提要: 主癥:由煩躁轉為安靜,脈沉微。 (不嘔,不渴,無表證,身無大熱) 病機:陰寒內盛,陽氣急劇受損。 (亡陽急證) 治法:急救回陽 方藥:干姜附子湯 服法:頓服,3)桂枝新加湯證,原文 62、發(fā)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四兩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生姜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生姜、人參。,3)桂枝新加湯證,提要: 主癥:身疼痛,脈沉遲,可兼輕微表證 病機:氣營不足,筋脈失養(yǎng),兼表邪未盡 治法:益氣養(yǎng)營,解肌祛風 方藥:桂枝新加湯 桂枝湯倍用芍藥、生姜,加人參 芍藥:1)緩急止痛;2)養(yǎng)血活血;3)減少桂枝的發(fā)散作用。,4)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原文: 63、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四兩,去節(jié)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綿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黃耳柸。,4)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提要: 主癥:發(fā)熱,汗出,喘,(咳嗽,痰黃稠,口渴,舌質紅,苔黃,脈數(shù)、滑等) 病機:邪熱壅肺,肺失宣肅 治法:清熱宣肺平喘 方藥: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君:石膏 臣:麻黃 佐:杏仁 使:甘草 石膏:麻黃=2:1,5)桂枝甘草湯證,原文 64、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5)桂枝甘草湯證,提要: 主癥:心悸,欲得按 病機:發(fā)汗過多,心陽受損 治法:溫通心陽 方藥:桂枝甘草湯 桂枝:甘草=2:1 服法:頓服,6)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證,65、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6)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證,主癥:臍下悸,欲作奔豚 病機:汗傷心陽,水氣上逆 治法:溫陽化氣,利水平沖 方藥: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煎藥溶劑:甘瀾水,其性熟,不助水邪,且能利水氣。,7)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證,66、發(fā)汗后,腹脹滿者,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厚樸半斤,炙,去皮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一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7)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證,主癥:腹脹滿,時輕時重,按之略緩,(可見神疲乏力,口淡乏味,胸悶欲嘔,大便不爽,舌苔厚膩,脈弦緩等癥) 病機:脾虛氣滯 治則:消補兼施,以消為主 治法:理氣除滿,健脾益氣 方藥: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消厚樸,生姜,半夏 補人參,甘草 厚樸:人參=8:1-以消為主,8)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證,67、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 白術 甘草炙,各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8)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證,主癥:心下逆滿,氣上沖胸,頭眩,(身振振搖),脈沉緊 病機:脾虛水停 治法:溫通中陽,健脾利水 方藥: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茯苓+白術健脾利水化濕脾(局部) 茯苓+桂枝通陽利水化飲全身,9)芍藥甘草附子湯證,68、發(fā)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芍藥 甘草炙,各三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9)芍藥甘草附子湯證,主癥:發(fā)汗后惡寒仍在或加重,可伴腳攣急、腹痛、脈微細或脈沉等癥 病機:發(fā)汗后陰陽兩虛 治法:扶陽益陰 方藥:芍藥甘草附子湯,10)茯苓四逆湯證,69、發(fā)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茯苓四兩 人參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10)茯苓四逆湯證,主癥:煩躁,可伴惡寒、肢厥、下利、脈沉微等 病機:陽虛陰損,心神不寧 治法:回陽益陰,寧心安神 方藥:茯苓四逆湯 四逆湯加人參、茯苓 生附子、干姜、甘草回陽救逆 人參、茯苓(神)大補元氣,寧心安神,11)誤汗后的虛實辨證,70、發(fā)汗后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芒硝半升 甘草二兩,炙 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洗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煮兩沸,頓服。,11)誤汗后的虛實辨證,發(fā)汗不當: 1)惡寒加重,表陽虛 里陽虛(少陰證) 溫陽補虛,如四逆湯; 2)病邪化熱 里實熱(陽明證) 清里瀉熱,如調胃承氣湯,三、五苓散證,71、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豬苓十八銖,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 白術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三、五苓散證,72、發(fā)汗已,脈浮數(shù),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74、中風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1)汗后胃津不足,出現(xiàn)口渴、煩躁不得眠少少與飲水 2)五苓散證(蓄水證) 主癥: 表微熱,脈??; 里消渴(煩渴),小便不利,嚴重者渴欲飲水,水入即吐(水逆)。 病機: 三焦氣化不利,水氣內停,可兼表邪未盡,治法:通陽化氣利水 方藥:五苓散 澤瀉(量最大)、豬苓、茯苓 淡滲利水 茯苓、白術健脾制水 桂枝通陽化氣,兼解表 劑型及注意點: 散劑;“以白飲和服方寸匕(69克?)”;“多飲暖水”助汗出。,73、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茯苓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三兩,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3)73條提要:五苓散證與茯苓甘草湯的鑒別應用,汗后口渴 氣化不利,水停下焦,津不上承 五苓散,通陽利水 汗后不渴 胃陽受損,水停中焦 茯苓甘草湯,溫胃散水 (茯苓、桂枝、甘草、生姜),75、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fā)汗,虛故如此。發(fā)汗后,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4)水氣射肺致喘 (此條疑是衍文),四、梔子豉湯證,76、發(fā)汗后,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fā)汗,必吐下不止。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77、發(fā)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78、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1)梔子豉湯證,主癥: 虛煩不得眠煩熱身熱不去 反復顛倒,心中懊憹胸中窒心中結痛 病機:余熱留擾胸膈 治法:清宣郁熱,和胃除煩 方藥:梔子豉湯 梔子(約7克)泄三焦之火 豆豉清透和胃(功效與炮制法相關) 存疑:“得吐者,止后服”,梔子豉湯是否催吐劑?,2)梔子豉湯的兼證,76、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79、傷寒下后,心煩腹?jié)M,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湯主之。 80、傷寒,醫(y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主之。,2)梔子豉湯的兼證,少氣正氣不足梔子甘草豉湯 嘔胃氣上逆梔子生姜豉湯 心煩腹?jié)M,臥起不安熱壅氣滯(影響到腸)清熱消滯梔子厚樸湯(梔子、厚樸、枳實) 大下后,身熱不去,微煩,可兼納呆、腹痛等癥余熱未盡,脾胃陽虛清熱溫胃梔子干姜湯(寒熱并用,辛開苦降),3)梔子湯禁例,81、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舊微溏”脾胃虛寒的便溏,五、真武湯證,82、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茯苓 芍藥 生姜切,各三兩 白術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五、真武湯證,主癥: 表:發(fā)熱 里: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 病機:陽虛水泛,可兼表邪未盡,五、真武湯證,治則:先表后里 治法:溫陽利水 方藥:真武湯 炮附子溫腎陽,通經絡,利水氣 茯苓、白術健脾制水 芍藥利水,止痛, 兼制術、附的剛燥之性 生姜溫中散水,第六節(jié) 峻汗禁例,不可用麻黃湯類方辛溫峻汗的情況: 1)咽喉干燥陰虛火旺;風熱外感 2)淋家濕熱下注;腎陽不足 3)瘡家熱毒內蘊;氣血兩虛 4)衄家火旺陽亢;氣虛陽虛 5)亡血家氣血兩虛 6)汗家陰陽兩傷 7)(胃)有寒虛寒證,第六節(jié) 峻汗禁例,補充: 8)身重心悸陽氣虛(心陽虛) 9)尺中脈微下焦陽氣虛 10)尺中遲營血不足 總結: 熱證(外感風熱或內熱),虛證(氣、血、陰、陽虛),均不可峻汗。,第七節(jié) 辨表里先后,1)表里同病的治則應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 90、本發(fā)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fā)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A.先表后里:,36、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44、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56、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fā)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B.先里后表:,91、傷寒,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92、病發(fā)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四逆湯方。 ,91、太陽表證(身疼痛)+少陰陽虛(下利清谷) 四逆湯,陽回再用桂枝湯 92、太陽表證(發(fā)熱頭痛,身體疼痛)+少陰陽虛(脈沉) 四逆湯,B.先里后表說明:,C.表里同治:,大青龍湯證(38,39條) 小青龍湯證(40,41條) 葛根湯證(32條) 葛根芩連湯證(34條) 桂枝人參湯證(163條) ,表里同病的治則治法(總結),表里相兼,治法有三: 一是先表后里:在表證明顯而里證不甚;不急的情況下,當先解表,否則表邪內陷出現(xiàn)變證,其代表方為桂枝湯(276條); 二是先里后表:在里證急、里證重的情況下,當先治里,如需溫里,其代表方為四逆湯; 三是表里同治:一般情況下,以表里兼治最為常用。另外,當若單解表則里證加重或單治里則易表邪內陷時,亦應表里同治。臨證又有偏重于表,如葛根湯治太陽陽明下利;或偏重于里,如桂枝人參湯治太陰兼表下利之分。,2)太陽表證,先下復汗所致變證的辨治 表里俱虛 冒(氣機不通,汗出自愈) 93、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復發(fā)汗,以此表里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復下之。,3)太陽表證,見發(fā)熱汗出的辨治 “榮弱衛(wèi)強”,當用桂枝湯 不可誤認為里熱而用下法 95、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wèi)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思考案例一:,易某,女,35歲,2002年5月9日初診。5年前生下女兒后不久,后背心處時常疼痛,伴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