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力學在冶金中的應用.ppt_第1頁
熱力學在冶金中的應用.ppt_第2頁
熱力學在冶金中的應用.ppt_第3頁
熱力學在冶金中的應用.ppt_第4頁
熱力學在冶金中的應用.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熱力學在冶金中的應用,$1 冶金平衡體系熱力學分析 一、 化合物的穩(wěn)定性,1通用方法:例比較1000K下Al2O3和CaO的相對穩(wěn)定性。 Al2O3(s)+3Ca(s)=2Al(l)+3CaO(s) (9.1-1),2用生成反應的標準Gibbs自由能 進行比較:,存在一個統(tǒng)一比較標準的問題,1000K 與上面結論矛盾。,(1)同種類型化合物: 例如:氧化物1mol-1氧為基準, 2Ca(s)+O2=2CaO(s)(9.1-2) Al(l)+O2=Al2O3(s) (9.1-3) 比較碳化物穩(wěn)定性,1mol碳為標準,比較氯化物穩(wěn)定性,1molCl2為標準。 (2)同一元素不同化合物:CaO、CaS、CaC21molCa為標準。 (3)同中化合物生成不同復合化合物:CaOSiO2、3CaO2TiO2、2CaOB2O3CaO參加反應的量相同,計算相應反應的 。 (4)同鐘金屬不同價態(tài)化合物的相對穩(wěn)定性。例:VO、V2O3、VO2、V2O5,2000K相對穩(wěn)定性。,()以1molO2為基準:,2V(s)+O2=2VO(s) (9.1-4),V(s)+O2=V2O3(s) (9.1-5),此基準下,2000K時VO比V2O3穩(wěn)定。實際上在以1molO2 為基準進行比較時,在VO與V2O3間存在下面反應:,(4)-(5): V2O3(s)+ V(s)=2VO(s) (9.1-6),在有金屬V存在時,釩的低價氧化物比高價氧化物更穩(wěn)定。 ()以1molV為基準:在組成一個體系時,V可消掉:,2VO(s)+ O2=V2O3(s) (9.1-7),此時VO、V2O3相對穩(wěn)定性就與氣相中PO2有關了,T=2000K,可算得:PO2=4.0810-6Pa。 PO24.0810-6Pa,V2O3比VO穩(wěn)定; PO24.0810-6Pa,VO比V2O3穩(wěn)定; PO2=4.0810-6Pa,二者平衡共存。 可見,無金屬V存在時,釩氧化物相對穩(wěn)定性決定于氣相實際分壓。,2用化合物的分解壓進行比較:,M(s)+ O2=MxOy(s) (9.1-8),3用化合物的位勢壓進行比較:,PO2是(8)反應平衡氧分壓。,稱 為氧化物的氧勢。,(9-1),(9-2),氧勢越低,氧化物越穩(wěn)定;即氧勢圖中越靠下面者,越穩(wěn)定。 各種化合物都有相應的位勢。 應注意氧化物的氧勢與氣相中氧勢的區(qū)別。,氧化物:1molO2,(平),氣相中:1molO2,當氣相中氧分壓為PO2時氣相的氧勢。,兩者的相對大小決定氧化物在氣相中的穩(wěn)定性。 二、有不同價態(tài)的化合物參加反應時的熱力學分析 1多相反應的化學平衡 (1)K的實際意義 有人進行如下計算: V2O3(s)+3C(s)=2V(s)+3CO(g) (9.1-9),標態(tài)下,,(1569),因為產物不斷排走,T始只會低,不會高。 所以,只有高于1600就會得到V。且,從而得到:,(爐內平衡壓力與T有關),這從物化計算的角度,似乎無毛病,但從冶金熱力學的角度來 研究,計算出的K及PCO是否有實際意義,就要看產物與原始物能 否處于一個平衡體系。因只有兩者同時平衡共存, 這樣一個數值上的關系,體系中的量才受K的約束;否則,K無意義。,V(s)+V2O3=3VO(s) (9.1-10),V(s)+C(s)=VC(s) (9.1-11),2V(s)+C(s)=V2C(s) (9.1-12),這三個反應特點:f=K-+3=3-=0,均零變量體系,平衡 共存溫度唯一值。依 ,J=1,各種物質共存 的溫度即 的溫度,由計算可知,均高于10000K, 那么在我們生產能達到的溫度范圍內(10003000K)上述三 個反應始終 ,而不能達到 (無調節(jié)項),因此反 應始終向右進行,一直進行到某一原始物完全消耗掉,說明反 應(9)中的產物與原始物不能共存,計算出的K無意義。,(2)凝聚相物質平衡共存特別方法 ()利用相圖:相鄰相共存 ()參閱優(yōu)勢圖:高于570,下列反應不存在平衡問題。,Fe3O4(s)+4CO(g)=3Fe(s)+4CO2(g),()由熱力學計算判斷 注意:寫出檢驗式須零變量體系,即不同價態(tài)化合物和金 屬均純凝聚相。,2逐級轉變原則,V2O5 VO2 V2O3 VO V,TiO2 Ti3O5 Ti2O3 TiO Ti,570,Fe2O3 Fe3O4 FeO Fe,(1)熱力學依據:由物質穩(wěn)定性決定 (2)能否越級:,例1400K,在 氣氛中,用H2還原V2O3,產物是什么?,570,Fe2O3 Fe3O4 Fe;,(a)考慮逐級轉變: V2O3(s)+H2(g)=2VO(s)+H2O(g) (a),1400K,,(b)越級反應: V2O3(s)+H2(g)=VO(s)+H2O(g) (b),1400K,,由計算可以看出,此條件下,還原成VO的趨勢遠遠大于 還原成金屬V的趨勢,即逐級還原的趨勢大于越級還原的趨勢。 所以不能越級進行。,由前面(9.1-10)知,(b)中產生的V馬上與V2O3反應生成VO, 在2981400K溫度范圍內,這是一個 遠小于零的自發(fā)過程, (V(s)+ V2O3(s)=3VO(s)直至V消耗掉。 不能越級,主要是由于穩(wěn)定性相鄰的才能平衡共存,因此必須一 級一級的進行。,綜上,由于V2O3VO的趨勢大,依最小自由能原理,不能越 級反應,那么最后能否得到V,就要看VO被H2還原的反應在給 定條件下能否自發(fā)?,VO(s)+H2=V(s)+H2O(g) (c),1400K,,所以,最終產物是VO,而不是V。,(3)逐級轉變原則的使用條件:,Si(s)+SiO2(s)=2SiO(g) (d) f=K-+2=4-=1,V+(V2O3)=3(VO) (e),在某溫度下,不論 是正是負,總可找到一個PSiO或 不同濃度使 ,以滿足三者平衡。例如反應(d),1873K, PSiO=12060Pa,所以,逐級轉變原則僅適用于化合物和金屬均 純凝聚相的體系,否則,不必考慮。,三、優(yōu)勢區(qū)圖(結合M-S-O系),1 狀態(tài)圖的制作。,步驟:(1)確定體系中可能存在的化合物。 (2)依濃度三角形規(guī)則(直線、相對位、重心)確定 可能存在的反應。,S2(g)+2O2=2SO2(g) (1) 2SO2(g)+ O2=2SO3(g) (2) M(s)+SO2(g)=MS(s)+O2(g) (3) 2M(s)+O2(g)=2MO(s) (4) 2MS(s)+3O2=2MO(s)+2SO2(g) (5) 2MO(s)+O2+2 SO2(g)=2MSO4(s) (6) MS(s)+2O2= MSO4(s) (7) MS(s)+2MO(s)=3M(s)+SO2(g) (8) MS(s)+3MSO4(s)=4MO(s)+4SO2(g) (9) MS(s)+4MO(s)=4M(s)+MSO4(s) (10) MS(s)+4 MO(s)=4M(s)+MSO2(s) (11) MS(s)+MSO4(s)=2M(s)+2SO2(g) (12) MO(s)+SO3(g)=MSO4(s) (13) 2M(s)+S2(g)=2MS(s) (14),(3)確定平衡反應,查出相應 T關系,計算制定 溫度下K值,選(3)(7),(4)假定凝聚相物質a=1,計算出個反應中氣相組成間關 系(5),畫在圖中。,例:反應(6) 2MO(s)+O2+2 SO2(g)=2MSO4(s),以 優(yōu)勢圖中,上式為一直線,斜率為 , 截距 ,所以,可畫出直線(6),其余幾條線也是如 此方法繪制。,此處應明確:(1)直線斜率僅決定于反應式中SO2和O2的系 數比,與金屬種類無關。如下面兩反應的斜率同為,2CuO(s)+2SO2(g)+O2=2CuSO4(s) Fe2O3(s)+3SO2(g)+ O2=Fe2(SO4)3(s),(2)不同金屬形成的同類化合物, 由于生成反應的K不同,所以直線 截距不等。 (3)反應(4)、(7)與PSO2無關, 所以斜率 ,均為平行于縱坐標的 直線,不同化合物直線的位置,決 定于該化合物的分解壓。,MSO系優(yōu)勢區(qū)圖,2M-S-O圖的意義: (1)線:是相應反應中的二凝聚相共存的平衡線,各線上 f=3-3+2=2,f=1,一定溫度下還有個濃度因素可變。 線上個點代表兩凝聚相平衡共存的氣相組成。 (2)點:A點,(3)、(4)、(5)三個反應同時平衡, 二二組合,得到反應(B),說明在A點對應的PO2、 PSO2。(3)、(4)、(5)、(8)均可達到平衡, 4格反應中,僅兩個獨立反應(R=n-m=5-3=2)。A點 為反應(8)中三個固相與氣相的平衡點,f=0,氣相 組成為定值,它同時滿足(3)、(4)、(5)的PSO2。 由(8)計算出來,而PO2由(4)定)。同理,B點, (5)、(6)、(7)同時平衡,二二組合得到(9), f=0,亦4個反應同時平衡點。 (3)區(qū):5條線將整個圖分為4個區(qū),代表4種物質穩(wěn)定存 在的區(qū)域,稱為該物質的優(yōu)勢區(qū)。(圍繞平衡先確定誰 能穩(wěn)定存在。Q點、P點),3應用: (1)判斷某種條件下穩(wěn)定存在的物質; (2)判斷反應能否平衡(兩種物質能否平衡共存) 4復合優(yōu)勢區(qū)圖(迭印平衡圖) Fe-S-O與Cu-S-O迭加圖(700)。 濕法冶金、熔燒 工藝熱力學基礎。,Cu-S-O迭加圖(700),MSO系優(yōu)勢區(qū)圖,MxOy(s)+yC(s)=xM(s)+yCO(g),總能找到一個溫度,使 ,等于零即為T始。但往往 得不到純金屬,如:,Nb2O5+5C(s)=2Nb(s)+5CO(g) (1),$2 碳熱還原過程的熱力學分析,一、碳熱還原過程的特點,令,解出T 1552(1279),在條件 1552 下,,溫度高于1300。能否用碳還原Nb2O5直接得到金屬Nb?,(A)2Nb2O5+Nb(s)=5NbO2(s)(2),(永遠),(B)Nb(s)+C(s)=NbC(s)(3),2Nb(s)+C(s)=Nb2C(s)(4),綜上,此反應得不到金屬鈮。,碳熱還原的特點: (1)往往得不到純凈金屬; (2)真空條件下,效果佳; (3) ,吸熱反應,溫度升高,有利于反應進行。,二、氧化鈮碳熱還原熱力學分析 1基本分析: NbO(s)+Nb2C(s)=3Nb(s)+CO(g) (5),,T 2681K(2408), ,真空,溫度下降。,實際生產2000K左右,爐內真空度應多少?,(實際生產中40Pa),工藝中應注意:Nb2O5熔點1512,防止熔化,開始,真空 下1400預還原熔點高NbO40Pa真空緩慢升溫還原,最 終爐內1850保溫至爐內無氣體放出。 (1)檢驗產物金屬與原始物能否共存。 ()多價氧化物最穩(wěn)定、最難還原的氧化物; ()若生成碳化物最穩(wěn)定、最難還原的氧化物。 (2)最穩(wěn)定氧化物與最穩(wěn)定碳化物組成反應確定工藝條件。 (3)檢驗所寫反應物質能否平衡共存,2Nb-C-O系優(yōu)勢區(qū)圖,依相對位規(guī)則: NbO(s)+CO(g)=Nb(s)+CO2(g) (a),(2000K, ),(2000K, ),(2000K, ),(2000K, ),2Nb(s)+2CO(g)=Nb2C(s)+CO2(g) (b),2NbO(s)+4CO(g)=Nb2C(s)+CO2(g) (c),Nb2C(s)+2CO(g)=2NbC(s) +CO2(g) (d),能否寫出Nb(s)+CO(g)=NbC(s)+CO2(g)平衡式? 否,因為Nb與NbC不共存。,算出上述反應2000K時每個反應K及 關系,以,作圖,呈直線,得到Nb-C-O系2000K優(yōu)勢區(qū),圖。由優(yōu)勢區(qū)圖,也能得出生產鈮的熱力學條件。,由反應 CO(g)+O2=CO2(g) (A),知 ,對于(A),,一定溫度下,KO為定值,一定氧勢下, 也為定值,以,作圖,直線斜率為1,線上氧勢相等,即斜率,為1的值線是等氧勢線。對比知,(a)線也是等氧勢線,是 得到Nb的最高氧勢線。又由,CO2(g)+C=2CO(g) (B),一定溫度下, 為定值, 大小表示碳勢高低:,作圖,直線斜率為2的直線為等碳勢線。所以, (b)線也是等碳勢線,且是生成純Nb的最高碳勢線。,A點,Nb、Nb2C、NbO與氣相四相共存,此點對應的反應即前 反應(5)。 NbO(s)+Nb2C(s)=3Nb(s)+CO(g) (5),,2000K, ,平衡PCO為定值,A點對應之值,(精確計算 )兩者基本一致。生產中選40Pa。,三、氧化鋅的碳熱還原(火法煉鋅過程熱力學分析) 注意三個基本點:(1)R (2)P-T優(yōu)勢區(qū)圖,(3)平衡組成分析技巧,R= n - m = 2,選(3)、(4)來進行分析,(a),1平衡關系圖,火法煉鋅過程:,閃鋅礦,氧化焙燒,ZnO,碳還原,Zn(g),ZnS(s)+ O2ZnO(s)+SO2(g),ZnO(s)+C(s)CO(g)+Zn(g),Zn(g)Zn(l),基本反應:2ZnO(s)+C(s) 2Zn(g) +CO2(g)( 1),ZnO(s)+C(s) Zn(g)+CO(g) (2),直接還原,CO2(g)+C(s) 2 CO(g) (3),ZnO(s)+CO(s) Zn(g)+CO2(g) (4),間接還原反應,整個體系:n=5(ZnO、Zn、C、CO、CO2),同理:,(B),依(A)、(B) 作 的關系圖,2平衡組成的熱力學分析,由反應(3),得出: (C),CO2(g)+C(s) 2 CO(g)(3),ZnO(s)+CO(s) Zn(g)+CO2(g)(4),(a),(A),(b),(1)精確計算,(D),能否用 條件? F = K -+2 K = n R - R,氣相中:,所以,,T定, 為定值,不能獨立變動,,不能作為獨立方程來用。求平衡組成,列關系是只能 將濃度限制條件用上:,(C),ZnO中O轉化成CO、CO2,所以,,則,一定溫度,可求出K3、K4,代入(H)式,即得PCO值, 再代入(C)求出PCO2的值。PCO、PCO2代入(E)得出PZn, 因而體系總壓也就能求出了。,(E),式(C)、(E)代入(D)整理得:,(H),(2)估算:高溫 ,由(E) ,(B)式變?yōu)?(I),(I)代入(a),(J),(J),由(I)、(J)得出一定溫度下 值。,綜上,反應(3)、(4) 的兩條反應線交點處即為,如 時, 的交點A對應,(920),即總壓105Pa下,C還原ZnO的最低溫度 ,,同理,,最低還原溫度比 時升高,,(I),壓力增大對反應不利。,交點B,對應總壓下平衡溫度及,值,上述分析適用于T1280K。,3Zn(g) Zn(l)及產生合金情況,所以只能用,(K),若Zn(g)ZnCu,反應為,ZnO(s)+CO(s)Zn(g)+CO2(g)(5),(b),仍不能隨意定,與T對應。,(M),可畫出一系列不同 的 的平行線。,分別為0.1、0.5、1.0、10,此溫度下,反應(4)(A點),R點對應的溫度下反應產生的Zn(g),(1) 還原產物為,與反應(4)的4條線分別,交于P、Q、R、S四點,,表示在4個交點對應的溫度下 與純液態(tài) 平衡的氣相中,R點:,不會冷凝成Zn(l)。,產生的Zn蒸氣,(2) ,與反應(3)交于x點,,此處,此時反應(4),減小,也減小,此點對應溫度,(890),即為生產黃銅的理論開始溫度。,產生合金溫度小于生成純Zn(g)(B點)的溫度。,式中,m體系元素數 m獨立元素數 r各元素原子間關系式個數 R濃度限制條件 由(4)式看出兩種情況(km):(1)R 0;,四、組分數的確定,1K與m,K = n R - R (4-1),R=n-m (4-2),將上式代入,K=m-R (4-3),M=m-r,所以, K=m-r-R (4-4),(2) r0 :化合價未發(fā)生變化的體系,r0,例:(1) CaO(s)、H2S(g)、CaS(s)、H2O(g)體系, m=4(Ca、O、H、S),原子個數Ca:O:S:H=1:1:1:2或2ACa+AH =2AS+2AO(22+4=22+22),r=1,R=0,K=m=m-r=3, R=n-m=0。存在一個獨立反應 CaO(s)+ H2S(g)= CaS(s)+H2O(g),(2)CaO、CaF2、SiO2與H2O(g)-HF(g)-SiF4(g) 平衡體系,m=5(Ca、O、H、Si、F),五鐘元素原子個 數2ACa+4ASi+AH=AF+2AO(22+42+3=7+22),r=1, m=4,K= m-r=4。 注意:若體系中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原子組成的“原子團”, 這種“原子團”反應前后并不能被折散,則計算這種關系時“原 子團”相當于一個元素。,。,CaCO3(s)= CaO(s)+CO2(g) CaO、CO2,ACaO=ACO2,m=2 CuS(s)+2O2= CuSO4 CuS、O2,4ACuS=AO。 綜上,有單質存在,且不出現“原子團”不被破壞的體系: K=m-R(R=0) K=m,r=0,R=0,$3 鐵液中的C、O反應 一、脫碳反應作用 二、反應形式,轉爐吹氧煉鋼:C+1/2O2=CO(g) 電爐吹氧煉鋼:C+O=CO(g) 電爐不吹氧煉鋼:(FeO)=Fe(l)+O C+O=CO(g),C+2O=CO2(g) (2) CO(g)+O=CO2(g) (3) CO2(g)+C=2CO(g) (4) R=n-m=5-3=2,K=m=3(C,O,Fe) 通常選(3)、(4)來進行研究,由實驗得到:,一、基本規(guī)律 (1) C+O=CO(g) (1),,但 較小,弱放熱反應。由 可知, T對K1影響不明顯。,此外, C+O=CO(g) (1),(2),當PCO=P時,,令,K1、fC、fO隨溫度變化不大,當fC、fO隨溫度變化也 不大時,碳氧濃度積,常數,15801620,PCO=P,(a)低C時,,(b)當%C0.2時,%O很小,所以 、 可略,,(A)式變?yōu)?(B),m隨%C變化情況主要取決于 ,目前尚未統(tǒng)一。,(c)當%C%O很小時,,一定溫度下,K1為常數。,,PCO減小,m減小,若%C一定,%O減小, 真空脫氧的熱力學基礎。但PCO10132.5Pa后,再提高真空 度也不會使m減小,推出:,MgO(s) Mg(g)+O,$4 鋼液脫氧 一、氣相真空脫氧的可能性,降低爐內P,使 ,OO2(g),達到脫氧目的。,O在鋼液中的飽和溶解度實際就是與FeO(l)平衡的%Osat:,T=1873K %Osat=0.23,Osat=1/2O2(g),即,(達不到,目前10-2Pa10-3Pa)。,一、沉淀脫氧 1原理: xM+yO=MxOy(s) 2元素的脫氧能力:,脫氧常數: (9-1),越小,此脫氧元素的脫氧能力越強,脫氧后, 殘留O越低。有人也寫成:,表觀脫氧常數 (9-2),其僅在 、 時才守常。通常 與M濃度 有關,只能近似看作常數。當鋼液中實際 時,沉淀產生,所以此為陳當然脫氧起碼的熱力學條件。 實際上應是相同%M下,%O越低,脫氧能力越強。 為了更直觀比較脫氧能力,常將(9-1)、(9-2)用對 數形勢表示:,或,以 左圖,呈一直線。有圖可知,(1)直線越往下,元素脫氧能力越強,Al、Ti、Cr、Mn較弱。 (2)直線斜率與反應方程式化學計量系數有關。,如: 2Al+3O=Al2O3(s) 斜率,Mn+O=MnO(s) 斜率-1,Si+2O=SiO2(s) 斜率,由直線斜率可確定脫氧產物的組成。,3脫氧產物組成 (1)研究方法 (A)直接法 xM+yO=MxOy(s) ()早期,急冷平衡Fe樣,%O、%M。 ()60年代以來,固態(tài)電解質定 、%O由分 析平衡Fe樣得到。,當 作圖時,往往是曲線。,%M0.2,%O較小,略去第一項:,(a),(b),(c)又,所以,可假設 。 由分析平衡Fe樣得到,由 定氧得到。 由實驗得到不同%M下的 值,以 作圖,為一直線,斜率 。確定脫氧產物 MxOy的化學式。,(B)間接法 H2H2O(g)與含M、O鐵液平衡。體系中肯定存在: H2O(g)=O+H2(g) (1),一定溫度下,K為定值。 , ,%O, ,當,產生脫氧產物,發(fā)生反應:,xM+yO=MxOy(s) (2) 如1600,H2H2O(g)與含V、O鐵液平衡, xV+yO=VxOy(s) (3) 此時,體系內達平衡的實際反應為: xV+y H2O(g)=VxOy(s)+ y H2(g)(4),由實驗得到。(4)-y(1)=(3),所以(3)這樣 一個脫氧反應的 實際由其他反應 間接得到,所以稱 為間接法。,靠(1),控制 ,即控制 ,得到 的數值。,(A),(B),作圖,直線斜率可得到產物VxOy。,(2)脫氧產物組成與氧勢關系,一定溫度, 是常數,氧勢不同,脫氧產物不同, 大體上MxOy中 值隨 變化, 高, 值大。但閾值常以 %M值表示。如Fe-V-O系,1600V脫O,平衡反應(4), 針對(B)式:,(A)%V0.3時:,得出VO2或FeOV2O3(釩鐵尖晶石),用x射,線結構分析為 V2O3。所以,%V0.3平衡反應式為,V+2 H2O(g)+1/2Fe(l)=1/2(FeOV2O3)(s)+2 H2(g),(5),(5)-(1)2得:,V+2 O +1/2Fe(l)=1/2(FeOV2O3)(s) (6),(B)%V0.3時:,得到V2O3,結構驗證符合實驗體系內平衡反應為:,2V+3 H2O(g)=V2O3(s)+3H2(g) (7),(1)3+(7)得:,2V+3 O=V2O3(s) (8) (8)式為%V0.3濃度范圍內的釩脫氧反應式。 (C)%V=0.3時,兩直線交點處, ,此時,FeOV2O3與V2O3共存。 ,f=2,P、T一定時,體系內各相組成固定不變。(Fe液 中%V= 0.3)此條件下,(1)、(5)、(6)、(7)、(8) 5個反應同時平衡,R=n-m=3,選(1)、(6)、(8)3個反應 為獨立反應,由反應(1)控制(6)、(8)兩個反應的氧勢, 氧勢不同,產物不同,閾值%V =0.3。 %V0.3,脫氧產物V2O3(s)。,三、幾種脫氧元素的脫氧反應 1基本特征: Mn+(FeO)=(MnO)+Fe (1),平衡實驗得到的數據以 作圖,呈一直線,說明:,(1)FeO-MnO呈理想溶液狀態(tài),,(2) , , ,所以,(A),Mn脫氧時,與反應(1)同時平衡的反應還有:,(FeO)=Fe(l)+O (2),(B),又 (C),聯立(A)、(B)、(C)可得:,(D),一定溫度下, 、 為常數,所以, , 。,(2)Mn脫氧產物形態(tài)與%Mn的關系 (A)%Mn低時,脫氧產物(FeO-MnO)(l) Mn+(FeO)(l)=(MnO)(l)+Fe(l) (3),(a),Fe(l)+O=(FeO)(l) (4),(3)+(4)得: Mn+O=(MnO)(l) (5),(b),其中,,(B)%Mn高時,脫氧產物(FeO-MnO)(s)固溶體。 標態(tài)轉換,由 (MnO)(s)=(MnO)(l) (6),(5)-(6)得: Mn+O=(MnO)(s) (7),(FeO)(s)=(FeO)(l) (8),(c),(3)+(8)-(6)得:,Mn+(FeO)(s)=(MnO)(s)+Fe(l) (9),(d),(C)(FeO-MnO)(l)與(FeO-MnO)(s)共存時的%Mn 閾值兩相產物共存,體系內 , 溫度確定,三個 相的組成全隨之定。1600,,利用前面(a)或(d)都可以確定此時的%Mn。,由(a), (a),1600,,得:,同理由(d)得:,(閾值),結論:%Mn0.344,產物(MnO-FeO)(s); %Mn=0.344,兩者共存。,2Si脫氧 (1)閾值:1600,Si%=0.003 Si%0.003,脫氧產物(FeO-SiO2)(s)。 Si%=0.003,兩者共存。 (2)由相圖值,隨溫度的提高,閾值增大。,(3)煉鋼時,熔體中%Si=0.10.4,得到SiO2(s)。 脫氧反應為:Si+2O=SiO2(s),(4)%Si2時, ,所以,Si脫氧常數 。 通常生產中不是用純Si,而是用Fe-Si(矽鐵)。,例1:計算1600用硅鐵脫氧生成純SiO2(s)的脫氧常數。 為使純鋼液的氧量從0.1%下降到0.01%,需加入多少公斤 含硅50%的硅鐵?,解:(1)先求Si%+2O%=SiO2(s)的,查表,Si(l)+O2=SiO2(s) (1),Si(l)=Si% (2),O2=2O% (3),(1)-(2)-(3)得:,Si%+2O%=SiO2(s) (4),1873K,,因為 ,所以,所以,需Fe-Si量:()使O從0.1%下降到0.01%,需Fe-Si量; ()維持與殘留O平衡需Si。 (2)依 Si+2O=SiO2(s) 28 32 x O=0.09%,與0.01%O平衡的%Si:,脫氧共需%Si:0.079+0.28=0.36 每噸鋼水需硅量:10000.36%=3.6kg 應加入的硅鐵量:3.650%=7.2kg 3Al脫氧 (1)脫氧產物與%Al的關系 (A)%Al高于閾值,得到Al2O3(s) 脫氧反應 2Al+3O=Al2O3(s) (1),(A),1600, (D),1600, (B),(B)%Al低于閾值,得到FeOAl2O3(s)(鋁尖晶石) 脫氧反應 2Al+4O+Fe(l)= FeOAl2O3(s) (2),(C),(C)%Al等于閾值,得到Al2O3(s)與FeOAl2O3(s) 二相共存 ()熱力學計算 (2)-(1)得 Al2O3(s)+ O+Fe(l)= FeOAl2O3(s) (3),1600,,代入(B)得:,所以,Al脫氧閾值 , 。,()作圖法 式(B)、(D)兩邊取對數,整理得,(E),(F),(E)、(F)兩式 作圖,呈直線。兩直線交點處:,整個圖分為三個區(qū): 區(qū):飽和FeOAl2O3(s)穩(wěn)定存在, , 反應(2)正向進行。,區(qū):飽和Al2O3(s)穩(wěn)定存在, , 反應(1)正向進行。,區(qū):含O、Al得Fe(l),反應(1)、(2)均不能 正向進行,無脫氧反應發(fā)生。,G點:FeOAl2O3(s)、Al2O3(l)、(Fe(l)OAl(l) 三相共存,反應(1)、(2)同時平衡。,溫度固定,三相組成均為定值,此時鐵液中%Al、%O固定,,四、復合脫氧 1優(yōu)點 ()產物容易上浮,鋼液純度提高。,式中: 鋼液粘度 重力加速度 脫氧產物半徑 鋼液與脫氧產物密度差,Mn-SiMnO-SiO2(l) ()脫氧常數小,脫氧能力增強 Si+2O=SiO2(s) (1),1600,,(A),Mn+2O=MnO(s) (2),1600, (B),MnO(s)+SiO2(s)= MnO(s)SiO2(s) (3),MnO(s)SiO2(s)= MnO(s)SiO2(l) (4),(1)+(2)+(3)+(4)得: Si+Mn+3O=MnOSiO2(l) (5),1600, (C),1600,單獨使用%Si=0.1,%O=0.019;單獨使用 %Mn=0.733,%O=0.076;復合脫氧%Si=0.1, %Mn=0.733,%O=0.006。 2Si-Mn復合脫氧規(guī)律 通常,在不同含Mn量下,Si-Mn復合脫氧曲線不同。一定 Mn下,選合適的 比,可以得到液態(tài)硅酸鹽。,%Mn=0.4條件下,閾值確定(1600)。 ()熱力學分析法 由反應(2),,得,對反應(5),,由前知,,(C),將 , 代入(C)式,得:,代入(1)驗證:,基本吻合。 ()作圖法:與前述Al脫氧處理方法相同,針對反應 (1)和反應(5)的 取對數,在 作圖,兩 者結果一致。,所以,,,產物SiO2(s);,,產物MnOSiO2(l);,,兩種產物共存。,在另一種%Mn平衡量下,又會有另一種閾值。實際生 產中,希望產生液態(tài)MnOSiO2(l)。所以,復合脫氧條 件盡量控制在()區(qū),一般加入量高于平衡量,Mn高 出0.08%左右,Si高出近 , 比控制在48。,五、擴散脫氧 1原理,O+Fe(l)=(FeO),2方法 向渣中加入還原即:Fe-Si粉白渣2CaO SiO2; 碳粉電石渣CaC2為主; 鋁粉、Si-Ca粉等。 3優(yōu)、缺點 六、真空脫氧,C+O=CO(g),(為定值),1873K,一般冶煉條件下,,真空條件下,,很容易使 、 小于上述平衡值,而實現真空脫氧,,在真空度 條件下,,若,,碳成了比鋁還強的脫氧劑。,此外,Si+O=SiO(g)亦然。,例2:1600,加入含Mn75%的Fe-Mn和含Si50% 的Fe-Si聯合脫氧,使鋼液中的O從0.05%降至0.012%, 大平衡時,,求加入兩種鐵合金的量各是多少?,解:為使脫氧產物是液態(tài)硅酸鹽MnOSiO2(l), 比應48。 選 所以:,%O降低,,依 Si+Mn+3O=SiO2MnO(l),可得:,即,(a)代入上式得:,(a),解出:,即為除O所需的Si、Mn量。 所以,復合脫氧,初始鋼液中Si、Mn濃度為:,相應加入兩種鐵合金的量分別為: 硅鐵: 0.136%100050%=2.7 kg/T 鋼 錳鐵: 0.667%100075%=9.0 kg/T 鋼,冶金物理化學 第九章 冶金物理化學應用,Physical Chemistry of Metallurgy,教師:魏國 副教授 e-mail: neuweiguo,9.3 脫氧反應,鐵,鋼,隨C含量的降低,鋼液中溶解氧的含量會不斷提高, 影響: 后序的合金化; 在鋼液冷卻與凝固過程發(fā)生氧化反應,造成氣孔和夾雜。 氧化冶煉終了必須脫氧。 脫氧的基本方法:結合成氧化物而分離去除。,1. 沉淀脫氧,9.3 脫氧反應,1. 沉淀脫氧,9.3 脫氧反應,1. 沉淀脫氧,脫氧元素加入最適量;,脫氧產物上??;,復合脫氧,9.3 脫氧反應,1. 沉淀脫氧,復合脫氧,生成熔化溫度低的更復雜的復合化合物,易聚集長大而上浮。 如Ca-Al復合脫氧劑脫氧后形成熔點低12Ca0A12 03,易于上浮。如其部分地殘留在鋼錠中時,因其塑性和韌性高,呈球形故不易導致鋼材質量下降。 用Mn脫氧時,易形成MnS,盡管其熔點較高不致造成熱脆現象,但MnS很軟,在軋鋼時呈條狀分布,將導致橫向和縱向機械性能的不均勻,當用Ca一Mn一Si復合脫氧劑時可克服上述缺點。,9.3 脫氧反應,2.擴散脫氧,優(yōu)點:脫氧劑(如Fe一Si粉)直接加入渣中使a FeO降低,不污染鋼液。 缺點:是氧自金屬相擴散到渣,脫氧動力學條件差,脫氧過程時間長。,9.3 脫氧反應,3.真空脫氧,提高真空度,實現脫氧。 優(yōu)點:脫氧效果好。 缺點:設備復雜。,9.3 脫氧反應,4. 注意,脫氧能力最強的元素,其min不是鋼液脫氧的實際要求。 對同一脫氧元素,可能有不同的脫氧產物生成。 例:Al脫氧,9.3 脫氧反應,9.4 錳、硅、鋁的脫氧反應,一、Mn脫氧 Mn是弱脫氧劑其脫氧產物不能是純MnO,而是MnO與FeO的熔體。相當于Mn 高時的脫氧產物。,一般的試驗研究都是測定下列反應的平衡:,9.4 錳、硅、鋁的脫氧反應,對反應7-4-1,公認較好的數據是:,但要利用反應(1)來求得Mn與O的平衡關系,尚須作如下處理:,9.4 錳、硅、鋁的脫氧反應,MnO的熔化自由能為:,其中,將(4)與(3)結合,得:,9.4 錳、硅、鋁的脫氧反應,(1)+(6)-(4)得,再由FeO的熔化自由能數據:,9.4 錳、硅、鋁的脫氧反應,二、Si脫氧 1600 時,FeO與SiO2能形成熔體。,圖7-10 FeO-SiO2系相圖,9.4 錳、硅、鋁的脫氧反應,三、Al脫氧 鋁是強脫氧劑。煉鋼中常用它作終脫氧,并可控制晶粒。由FeO-A1203相圖。,9.4 錳、硅、鋁的脫氧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