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當代文學論文-文論話語“模糊好”質疑 .doc_第1頁
現(xiàn)當代文學論文-文論話語“模糊好”質疑 .doc_第2頁
現(xiàn)當代文學論文-文論話語“模糊好”質疑 .doc_第3頁
現(xiàn)當代文學論文-文論話語“模糊好”質疑 .doc_第4頁
現(xiàn)當代文學論文-文論話語“模糊好”質疑 .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現(xiàn)當代文學論文-文論話語“模糊好”質疑近年來,在重建中國文論話語的努力中,古代文論話語的重要性往往受到不適當?shù)膹娬{;而古代文論話語的特征與精妙每每又被片面概括。其中一個典型例證,就是“古代文論妙就妙在模糊”論。奇怪的是,此論卻至今未受到學術質疑。拙文擬就此略抒管見,以就正于中國文論研究者。一、季老高抬“模糊”語為盡量避免曲解季老言論,茲詳引季羨林先生有關論述如下:1996年5月16日,吳江藍受中外文化與文論編輯部委托采訪季羨林先生,請季老談了對文藝理論學科建設的看法,季老為此特地準備了發(fā)言提綱。訪談內(nèi)容后來以“文藝理論建設應改弦更張”為題,發(fā)表于中外文化與文論第2期(1996年10月)。季老認為:“西方的思維方式是一分為二,分析的,中國是合二為一,是綜合的”(第2頁);“西方思維特點是整體觀念不強,是解剖性的”;“我認為,中國的語言好就好在模糊”(第3頁);“不能學西方給每個概念下定義。為每個慨念下定義是西方的玩意兒”,“風骨是什么?用西方任何科學術語都說不清”(第4頁);“現(xiàn)在外國流行模糊學和模糊學相關的是混沌論”(第6頁),“混沌論等等的興起,我覺得是西方思想向東方靠攏的朕兆”(第7頁)。文學評論1996年第6期發(fā)表了季羨林門外中外文論絮語一文,對上述論點作了進一步補充、發(fā)揮。他說:“西方主分析,想把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搞個清清楚楚,涇渭分明。但是,根據(jù)一般人的經(jīng)驗來看,宇宙間絕對清清楚楚、涇渭分明的是沒有的”,“(西方模糊思維)同東方的綜合的思維方式卻不謀而合”(第128頁);“中國這些話語(指“羚羊掛角”等詞語引者),表面看起來似乎很籠統(tǒng),很不確切我現(xiàn)在卻認為,妙就妙就模糊上。模糊能給人以整體概念和整體印象。這樣以來,每個讀者都有發(fā)揮自己想象能力和審美能力完全的自由”(第129頁)。以上,就是季老關于文論“模糊性”的基本論點。其實,以“模糊”與“精確”區(qū)分中西文化,也并非季老獨家發(fā)明。在這之前,金克木先生就有簡明扼要的概括:“外國喜確切,中國重模糊”1。只是季老有更充分的發(fā)揮罷了。但不管怎樣,此類主張,不能不引發(fā)嚴肅的學術思考與質疑。二、中西思維并非簡單二元對立季老的中西思維“分析”與“綜合”二元對立說,是其“文論模糊好”論的理論根基。因此,我們的辨析就從這里開始。西方確有分析傳統(tǒng)。但這種傳統(tǒng)主要是在近代發(fā)展起來的。在古希臘時期,還是樸素整體思維占據(jù)主要地位。德謨克利特宇宙論大系統(tǒng)一書,就專論整體。他還提出了“整體大于部分的總和”的論斷2。到康德、黑格爾,已有對整體思維的強調。到19世紀中后期,則出現(xiàn)了注重事物聯(lián)系與整體的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你總不好說它是“整體觀點不強”的“分析”思維吧?在分析哲學大發(fā)展的20世紀,又誕生了“系統(tǒng)論”。以上,均是眾所周知的哲學史常識。怎好講西方只是“一分為二”的“分析”思維呢?中國是有整體綜合傳統(tǒng)?!拔逍小?、“八卦”和中醫(yī),就都是整體思維表現(xiàn)形式。但中國也不乏分析傳統(tǒng)。古代文化對“陰”、“陽”兩元素的分析,可謂已臻極致。所謂“物生有貳”(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所謂“明于天人之分”(荀子天論),不都是“分析”思維嗎?而古代文化的許多重要命題,諸如“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系辭上),“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老子第二章),“究天地之際,通古今之變”(司馬遷報任安書),不都是“分析”與“綜合”的有機結合嗎?以文論而言,文心雕龍之“囿別區(qū)分”、“割情析采”就是分析,而“擘肌分理,唯務折衷”(序志)則是分析與綜合的統(tǒng)一。又怎好說中國思維只是“合二而一”的“綜合”呢?以上歷史事實充分證明了恩格斯的如下論斷:分析與綜合,“是必然相互聯(lián)系著的”3。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只是單一的分析或綜合。我們的任務,也許是辨析中西分析、綜合及二者結合的細微差別,及其各自的利弊得失。不過這已超出了本文論證范圍。在季老眼里,“模糊”似乎也是中國的國粹。而實際不然。被季老引為同道的“模糊語言學”專家伍鐵平指出:“科學意義上的模糊性是人類思維的共同特點,而不是什么區(qū)別東方人和西方人的特點”4。這話簡直就象是針對金、季二老而發(fā)。季老所說的那種直覺感悟式的“模糊”思維特征,也決非中國獨家之秘。正如有人所指出的,作為“對顯現(xiàn)實際對象的瞬問把握”,“一種精確的直覺”的“領悟”,在古希臘以來的西方文化中也一直存在5。同樣,中國文化也自古存在追求“精確”的傾向,而并非一味地“模糊”,學術語言尤為突出。漢末的劉劭,就以其“推步詳密”、“分數(shù)精比”6為時人稱道。中國文化大典四庫全書的收錄標準之一,即“率以考證精核、辨論明確為主”(凡例)。極富中國特色的乾嘉學術,也追求“其所辨正,皆確乎不可易”7,并謂“如桑門以不立文字為最上乘者,非吾儒之學也”8。在在均是追求精確,毫無“模糊”蹤影。連敏銳的西方學者也能感受到此點。英國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就曾指出:“在中國人過去的時代精神中,顯然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阻止人們?nèi)グl(fā)現(xiàn)那些符合于最嚴格的考據(jù)原則、精確性和邏輯推理知識”9。怎能說中國語言“妙就妙在模糊”呢?總之,把中西思維方式區(qū)別簡單歸結為“分析”與“綜合”、“精確”與“模糊”的二元對立,不符合基本歷史事實。此外,“綜合”是相對“分析”而言,而季老所謂“模糊”是相對“精確”而言,二者并無內(nèi)在聯(lián)系。所以,不管怎樣,“綜合”論都不能充當“模糊”說的理論依據(jù)。三、這“模糊”不是那“模糊”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高抬中國“模糊性”的季老,卻不時向西方“模糊學”、“混沌論”尋求支持,當然,他稱之為“西方思想向東方靠攏的朕兆”。然而,此“模糊”是否彼“模糊”呢?也許是季老討厭“學西方給每個概念下定義”罷,他從未對“模糊”一詞作明確邏輯界定。我們只能聯(lián)系其上下文推知,他有時將其理解為不那么“清清楚楚,涇渭分明”、“不太精確”、“不太明確”,有時又理解為可以“發(fā)揮想象”的含蓄性。這都是中文里的日常義,而并非特定的學科義。但西方“模糊學”中的“模糊”是否也是此義呢?回答是否定的?,F(xiàn)代“模糊學”是西方文化的產(chǎn)物。從認識論角度說,“模糊性就是人們認識中關于對象邊界和性態(tài)的不確定性”10,而并非泛指意義“不明確”?!澳:龑W”首先是從精密科學數(shù)學興起的。所謂“模糊數(shù)學”,就是“運用精確的數(shù)學方法來刻劃和處理對象的模糊特征”11,而“模糊命題的真值運算,實際上就是隸屬函數(shù)的運算”12。因而模糊數(shù)學是一點也不“模糊”的。而“對于混沌系統(tǒng)而言,動力學定律必須在概率層次上進行表述”13。所以,“混沌學”也屬精密學科,并非“不明確”。至于方興未艾的“模糊語言學”,則是主要研究詞義的“模糊性”,也即“詞義的外延適用界限的不確定性”14。但詞義的中心部分也即內(nèi)涵,還是確定的。由上可知,西方“模糊學”、“混沌論”中的“模糊”,其含義實與季老的理解大相徑庭。模糊語言學的研究指出,模糊語主要存在于日常自然語言中,多存在于表示時空范圍和事物性狀的詞語之中。有人說:“表示詞的模糊集所在論域基本上是數(shù)量尺度”15。因而,“可以用模糊限制詞來檢驗模糊性。任何可以和這類限制詞結合的均屬模糊類型”,而“被修飾的詞可以用程度來表現(xiàn)”16,如“較大”、“很大”、“極大”等。顯而易見,季老文中所列文論“模糊”語,均不屬此類。四、文學語言并非只有“模糊”妙季老認為,文學語言“妙就妙在模糊”。他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等詩句為例,說明“這種模糊的語言給人以想象的絕對自由,各人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進行想象”17。且不說前句的句法在漢語中也很少見,即使承認它是中文特色,也不過是一種“含蓄”的技法和風格。這些詞語本身的含義一點也不“模糊”,“模糊”的只是其言外之意。它雖然能給人以想象的自由,卻又不是“絕對”的。因為除了要受鑒賞者經(jīng)歷制約外,還要受所掌握作品背景知識的制約。而如果過度“模糊”,則會構成欣賞障礙,如白居易那首花非花,以及某些當代朦朧詩。因此,不可過分夸大“模糊”話語的作用。還應看到,文學語言的這種“模糊”(含蓄)表達方式即有可取,也不應是、不可能是唯一最佳表達方式。確如梁啟超所說:“向來寫情感的,多半是以含蓄蘊借為原則,像那彈琴的弦外之音,像吃橄欖的那點回甘味兒,是我們中國文學家所最樂道”。但他接著又指出:“但是,有一類的情感,是要忽然奔進一瀉無余的,我們可以給這類文學起一個名,叫做奔進的表情法在這種時侯,含蓄蘊借,是一點用不著”。他還以詩經(jīng)之蓼莪、黃鳥,和箜篌引、隴頭歌,以及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作品為例做了說明。最后,他稱贊此類作品“是情感文中之圣”18。此外,象裴多斐的生命與愛情,天安門詩抄中的揚眉劍出鞘,也屬此類詩作。它們也均能給人以想象的余地。由此可見,文學語言是否“模糊”,應視內(nèi)容、對象、作者心境和美學追求而定,切不可一概而論。已如上述,與意為“含蓄”的“模糊”相對應的,是“狀溢目前”的“直露”和“直率”,而不是與“含混”相對應的“精確”。無論從什么意義上講,“模糊”都不可能是文學語言的本質特征。因為語言的本質和功能是交際性,“語言是一種實踐的、既為別人存在并僅僅因此也為我自己存在的、現(xiàn)實的意識”19。因此“詞表義的精確性是詞義的基本屬性”20。即使是文學語言,也不能違背這一屬性。高爾基曾指出:“語言的真正的美,產(chǎn)生于言辭的準確,明晰和動聽”21。因此,不能簡單、籠統(tǒng)地講文學語言“妙就妙在模糊”。五、文論話語還是“精確”好如果說文學語言要求精確也允許“模糊”,那么理論語言,文學理論語言,就只能要求精確,雖然亦可增飾一點文采。拉瑞勞丹講得好:“理論的功能是消除含混牲,化無規(guī)律為有規(guī)律以及表明事物是可以理解的和可以預測的?!?2而季老卻常常將這兩種語言混在一起一鍋煮。下面,讓我們對季老引證的文論“模糊”語作點具體分析。一類是高度概括的形容詞語,諸如“飄逸豪放”、“沉郁頓挫”、“峻切”、“清捷”等。這類詞語的優(yōu)點是簡潔,符合語用經(jīng)濟性原則。至于能否給人“整體印象”,卻還是個問號。除“飄逸豪放”較為常見,含義大致明確外,其他多是文人提煉而成的比較生辟的詞語,一般讀者確實較難領會。要把握其基本含義,就要追溯詞源,熟讀原作,翻閱、查證大量文獻,反復推敲、琢磨,真可謂“上窮碧落下黃泉”、“為伊消得人憔悴”。即使如此,也難保討個明白,從而產(chǎn)生交流的阻力。這就不僅違背經(jīng)濟性原則,也背離了語言的本質交際性原則。一類是形象化的比喻,諸如“羚羊掛角”、“水中之月”、“鏡中之象”等等。它們本來都是禪宗話頭,被嚴羽滄浪詩話詩辨借用來喻解詩道。如果脫離了特定的理論語言環(huán)境,它們就只能把人們引向禪境,或者什么也不是,還談什么“發(fā)揮想象”、“整體印象”?茲錄其原文如下:“夫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致。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憋@而易見,此段“文眼”是在諸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盛唐諸人惟在興趣”、“言有盡而意無窮”等非比喻性語句。那些比喻性“模糊”語,不過是增加了一點形象、生動與趣味罷了。它們并無獨立的理論地位和內(nèi)涵,談不上什么“整體印象”和“想象自由”。上述精確語言,已經(jīng)達到了“整體把握”。總之,季老所引文論“模糊”語,實在并不太“妙”。綜觀中國古代文論,其主體和精萃部分,也決非那種“模糊”論述,而是精確表述。即使在滄浪詩話中,那種“鏡花”、“水月”式語句,也屬增飾和點綴。更不用說代表中國古代文論水準的文心雕龍了。它不僅表現(xiàn)出對精確性的自覺追求,諸如主張、肯定“鋒穎精密”(論說)、“精思以纖密”(指瑕)、“會詞切理”(附會)等;而且在寫作實踐中也確實空前完美地實現(xiàn)了精確性追求。文心雕龍雖然受到駢文文體的制約,大部分篇章還是保持了語言的清晰、縝密與明快。象神思、物色等最佳篇章,也恰是語言最為平易、明晰的篇章?!跋露x”也并非只是“西方的玩意兒”,文心雕龍也有許多明確的定義。因而,后人贊之為“議論精鑿”、“窮神盡狀”、“體大慮周”、“精理密意”23。當時還根本沒受西方“分析”式思維影響,卻從未有以“模糊性”稱譽文心雕龍者。怎能說“模糊”是中國文論話語特色,而且“妙就妙在模糊”呢?季老稱用西方科學術語“說不清”文心雕龍中的“風骨”。中國術語不是也一直未能說清嗎?而這恰恰源于原作的“模糊”(不精確),反證了“模糊”之不“妙”。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