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_廣西灌陽縣城郊數字化地質填圖實習報告系 院: 地球科學學院 班 級: 資勘09-1班 姓 名: 蔣興洲 學 號: 3090101112 指導老師: 付 偉 日 期: 2011年11月5日 目 錄第一章緒論1第一節(jié) 實習目的1第二節(jié) 實習任務及要求1第三節(jié) 實習區(qū)地理概況2第四節(jié) 工作概況3第五節(jié) 前人研究成果6第二章 區(qū)域地質概況7第一節(jié) 區(qū)域地質概況7第二節(jié) 區(qū)域地層7第三節(jié) 區(qū)域構造11第四節(jié) 區(qū)域巖漿巖14第五節(jié) 區(qū)域礦產17第三章 測區(qū)地質特征19第一節(jié) 測區(qū)地層19第二節(jié) 測區(qū)構造22第四章 基于3S的地質填圖方法30第一節(jié) 基礎底圖的數字化30第二節(jié) 地質數據的采集、處理及最終成圖32第三節(jié) RS在地質填圖中的應用38第五章 地質發(fā)展史42第一節(jié) 沉積發(fā)展史42第二節(jié) 構造發(fā)展史43第三節(jié) 生物發(fā)展史44第七章 結束語45附表附表一 戴家塘觀測點節(jié)理測量記錄表47附表二 實測剖面記錄表48附表三 GPS點性描述記錄表49附圖版附圖一 廣西灌陽上泥盆統(tǒng)實測地層剖面圖(1:1000)附圖二 廣西灌陽戴家塘節(jié)理走向玫瑰花圖附圖三 廣西灌陽地區(qū)區(qū)域地質綱要圖(1:10000)附圖四 廣西灌陽地區(qū)區(qū)域地層柱狀剖面圖(1:5000)附圖五 廣西灌陽縣城郊數字化地形地質圖(1:10000)精品資料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jié) 實習目的(一)野外地質填圖實習是地礦類專業(yè)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實習讓學生能夠將理論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提高學生自己的動手操作實踐能力;(二)加深對專業(yè)知識的理解,學會并掌握地層剖面的測量、地層劃分、三大巖類特征及各類構造現(xiàn)象的野外觀察方法及技巧;(三)將新的3S數字填圖方法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通過地質填圖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訓練,明白3S數字填圖方法在分析研究各種地質構造、填制地質圖工作中的優(yōu)勢,進而提高綜合分析能力,做到室內室外工作相結合;(四)加強填圖工作方法和技能的訓練,拓展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培養(yǎng)實際工作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第二節(jié) 實習任務及要求(一)野外踏勘: 熟悉踏勘路線,通過踏勘掌握整個灌陽地區(qū)的區(qū)域概況;學會觀察點的記錄格式和記錄內容、羅盤和地形圖的使用、信手剖面圖和素描圖的做法;掌握巖漿巖和變質巖的基本特征和礦產的大致情況、巖漿巖與圍巖的三種接觸(侵入接觸、沉積接觸和斷層接觸)關系;學習使用GPS的基本知識及定點;能熟練地分辨不同區(qū)域內的各種巖性和構造;了解測區(qū)地形、交通、氣候、生活和工作條件以及掌握踏勘路線的選擇和踏勘方法,學習對路線地質現(xiàn)象的觀察和分析能力。在實習老師的帶領下,此次實習的踏勘路線主要是:1.九牛河油麻石仁義橋,目的任務:觀察海洋山花崗巖體(3)的野外巖性特征;觀察海洋山花崗巖體(3)與下泥盆統(tǒng)地層(D1)的沉積接觸關系;觀察下中泥盆統(tǒng)地層(D1)與中泥盆統(tǒng)跳馬澗組(D2t)的沉積巖巖石學特征;觀察沿路地層格架,大致了解灌陽復式向斜西翼情況,繪制1:10000信手剖面圖。2.仁義橋蔣家池家壩,目的任務:中泥盆統(tǒng)棋子橋組(D2q)、上泥盆統(tǒng)佘田橋組(D3s)與上泥盆統(tǒng)錫礦山組(D3x)地層格架及沉積巖石學特征;接前一踏勘路線,繼續(xù)觀察灌陽復式向斜西翼沿路地層格架,繪制1:10000信手剖面圖。3.盤西村下車田灌江,目的任務:觀察上奧陶統(tǒng)(O3)與下泥盆統(tǒng)(D1)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觀察灌陽復式向斜東翼下中泥盆統(tǒng)地層格架及巖性特征,繪制1:10000信手剖面圖。4.都龐嶺林場內部水電站林場北西700m橋頭,目的任務:觀察都龐嶺花崗巖(52)東體的巖性特征;觀察都龐嶺花崗巖(52)東體與寒武系()侵入接觸與斷層接觸關系;觀察寒武系()內的板理、劈理及層理關系。5.西山坪電視塔,目的任務:測區(qū)路線踏勘,觀察測區(qū)地層格架、各類地層巖性特征、分層標志及構造現(xiàn)象。(二)實測地質剖面:實測地層剖面的選擇、測量;標志層的確定;地層的劃分、對比;地層界面的特征及填圖單位的確定;巖石(化石)的識別和鑒定;樣品和標本的采集;地層厚度的計算;地層剖面資料的整理及剖面圖和綜合柱狀圖的編制等方法;了解沉積旋回、巖相古地理特征。(三)野外填圖:觀察點和觀察路線的布置原則及方法;觀察點的記錄、標定及地質接線的勾繪方法;認識各種構造現(xiàn)象的觀測、描述、形成機制分析及相互關系;野外資料整理和實際材料圖的編制;逐步培養(yǎng)學生獨立工作能力和對測區(qū)地質構造特征的綜合分析能力。(四)巖石、礦物的觀察:了解構成不同區(qū)域的不同巖石,區(qū)分各種不同或相似巖石,掌握不同區(qū)域的分界巖石特點,并觀察巖石中所含的主要礦物,學會肉眼和放大鏡分辨礦物,并收集主要的巖石與礦物為標本。(五)資料綜合整理、編寫實習報告:對地質資料進行綜合整理分析,學會根據地質發(fā)展史的分析方法,學會地質報告的編寫方法,以及地質制圖能力和科學的表達能力。第三節(jié) 實習區(qū)地理概況灌陽實習區(qū)(圖1-1紅色矩形區(qū)域)范圍主要為灌陽縣城郊,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北東邊緣,地處東經1110711110,北緯25282531,屬廣西灌陽縣管轄。實習區(qū)距湘桂鐵路的全州站、桂林站分別為60 km和159 km。灌(陽)百(里)二級公路自北向南通過灌陽,向北經全州縣石塘鎮(zhèn)在興安縣百里村與322國道相接可達湖南;向南經過栗木鎮(zhèn)在陽朔縣城與321國道相連可抵廣東。灌陽鎮(zhèn)到各實習均有鄉(xiāng),村公路通行,交通比較方便。 灌陽縣東有中山都龐嶺,西有中山海洋山,山勢層層降落,到測區(qū)構成南北延伸的低山地貌。最高天花板海拔630.3m,最低灌江約240.0m,相對高差約390.0m。本區(qū)為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光熱豐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7.9C,年平均降雨量約為1552mm。境內主要河流為湘江西域支流灌江,自南向北流經實習區(qū)東岸。糧食以水稻為主,副產小麥,紅薯;經濟作物有油茶、花生、板栗,盛產棗子,雪梨,尤以蜜棗聞名;木材較豐富,以松,杉為主。灌陽鎮(zhèn)人口約20000人 ,以漢族為主,兼有壯、瑤,生活習慣基本相同。 圖1-1 實習工作區(qū)位置圖第四節(jié) 工作概況 (一)工作概況及日程安排:本次野外填圖實習工作從10月8日開始,10月21號回校,歷時14天(表1-1)。本次實習包括地質圖的矢量化、野外踏勘、實測剖面、地質填圖、整理數據繪圖,編寫實習報告等幾部分。在學校我們用7天的時間進行準備,把灌陽地區(qū)地質圖進行矢量化。野外實習的前四天,我們進行了野外踏勘,其中路線包括:九牛河油麻石仁義橋;仁義橋蔣家池家壩;盤西村下車田灌江;都龐嶺林場內部水電站-林場北西700m橋頭;西山坪電視塔。接下來進行了接官亭410.3高地上泥盆統(tǒng)的實測剖面,并通過對該段地層進行分層繪制實測剖面以及柱狀圖。之后由我們獨立完成對整個填圖區(qū)域的地質填圖,我們找到不同地層的分界處,我們利用GPS定點,并在地質圖上繪圖。室內工作包括數據的處理與記錄本的整理以及主要地質圖的繪畫和實習報告的編寫。 表1-1:灌陽填圖實習日程安排表日 期時 間工作任務 2011.10.3-10.7五天實習準備,矢量化地形圖,并熟悉MapGIS軟件操作;收集灌陽資料、文獻 2011.10.8全天 上午3-5節(jié)實習隊全體師生實習動員會議:宣布實習計劃、人員分組、安全事項 分小組進行灌陽1:10000地形圖矢量化領用和購買實習用品、各人準備物品講課1:“灌陽地區(qū)地質概況”及與學生交流2011.10.98:20桂林-灌陽(8:20裝完行李出發(fā)) 2011.10.10全天野外踏勘(路線:九牛河油麻石仁義橋) 2011.10.11全天野外踏勘(路線:仁義橋蔣家池家壩) 2011.10.12上午野外踏勘(路線:都龐嶺林場內部水電站林場北西700m橋頭)下午野外踏勘(路線:盤西村下車田灌江) 2011.10.13白天填圖區(qū)野外踏勘(路線:住地羅家坪西山坪住地)晚上實測剖面分工2011.10.14白天實測地層剖面(接官亭410.3高地上泥盆統(tǒng)地層實測剖面)晚上講課2:實測地質剖面方法和成圖 2011.10.15上午整理踏勘資料下午踏勘階段內容考試(15:00-17:00)晚上講課3:地質填圖方法講課4:數據下載及格式轉換講課5:MapGIS中GPS點投影及野外記錄輸入2011.10.16全天各小組自行處理實測剖面數據及草圖編制2011.10.17全天教師指導及學生半獨立野外填圖晚上講課6:用MapGIS軟件結合RS影像計算機輔助填圖2011.10.18全天學生獨立野外地質填圖(分小組進行),晚上輸入當天數據填圖2011.10.19全天學生獨立野外地質填圖(分小組進行),晚上輸入當天數據填圖2011.10.20白天學生獨立野外地質填圖(分小組進行)晚上輸入當天數據填圖講課7:灌陽地區(qū)地質發(fā)展史講課8:綜合地形圖、地層柱狀圖的制作、實習報告的編寫方法2011.10.21上午 班級為單位測量戴家塘節(jié)理產狀 地質填圖野外考核(8:00-11:00)下午13:00返回學校(灌陽桂林) 2011.10.22-11.1121天室內資料綜合整理及編寫地質報告(二)工作質量評價:(1)在老師的帶領下完成路線踏勘,認識了灌陽地區(qū)的主要地層以及其巖石特征,初步建立了灌陽復式向斜的概念和熟悉了該區(qū)域的主要地質構造特征,野外記錄基本符合要求;(2)在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完成了接官亭410.3高地上泥盆統(tǒng)地層剖面的測量工作,學會了地質剖面的選擇、實測、數據處理和制圖等工作方法,地層分界基本準確,數據表記錄和野外圖件基本一致,完成情況較好;(3)小組自主完成了測區(qū)的地質填圖工作,熟悉 3S填圖方法,掌握了地形識別、巖性與地質構造的識別及定點描述等野外工作方法,工作量符合要求,地層界線劃分基本準確。(4)個人完成了實習數據處理、圖件整理及報告的編寫,嚴格按照要求完成,完成情況較好,具體完成量(表1-2)。表1-2:工作量完成表項 目單 位數 量工作日天40踏勘路線條7示意圖和素描圖幅10實測剖面圖幅1地質圖幅1信手剖面圖幅3節(jié)理統(tǒng)計條120GPS點個100填圖面積平方公里4Gps點密度個/平方米約1個/200200地層柱狀圖幅1地質綱要圖幅1節(jié)理玫瑰花圖幅1第五節(jié) 前人研究成果灌陽區(qū)內地層曾經歷過劇烈構造運動,造成其地質概況復雜而全面,因此具有很好的探索和研究價值。對實習區(qū)在內的灌陽及周邊地區(qū)的地質工作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李四光、張文佑等對本區(qū)進行過概略的地質調查和專題研究。較系統(tǒng)進行面上地質工作是湖南地質局區(qū)測隊(1974年)開展的1:20000道縣輻區(qū)調工作,通過工作初步建立了實習區(qū)的地層系統(tǒng),提交了相應的地質圖和礦產圖等成果。其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第一地質隊(1988年,1955年)先后完成了都龐嶺地區(qū)和海洋山地區(qū)1:500000區(qū)域地質調查工作,并分別提交了相應的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和地質圖。此外,廣西地礦局遙感地質站(1990年)和廣西第二水文隊(1991年)在本區(qū)還開展了航磁、重力和遙感等研究,編制了1:500000衛(wèi)星遙感線、環(huán)形影響解釋圖、1:500000航磁T剖面平面圖、布伽重力異常圖、航空放射性伽瑪等值線圖等,為實習區(qū)區(qū)域地質構造、深部地質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地球物理資料。桂林理工大學(原桂林冶金地質學院)自1985年把本區(qū)作為填圖實習和科研基地以來,對本區(qū)進行了11萬地質填圖,一批老一輩地質工作者對測區(qū)的地層、古生物、構造、巖漿巖等進行了仔細的調查研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同時還不斷探討和改進地質填圖教學實習考核方法,完善教學實習質量監(jiān)控體系,改善實習基地的生活條件。為了適應21世紀地質填圖教學數字化的發(fā)展,從2001年開始,桂林理工大學在該基地進行了數字化地質填圖實習教學改革與時間研究,先已經基本形成一套較為成熟的面向教學的基于3S技術數字化地質填圖新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和應用效果。第二章 區(qū)域地質概況第一節(jié) 區(qū)域地質概況本區(qū)大地構造位置位于南嶺緯向構造帶中段北沿與湘桂經向帶的疊加復合部位(李四光)或處于華南褶皺系贛湘桂粵褶皺帶(黃汲清,1979)。區(qū)域上位于白水灌陽復向斜的近南端。灌陽位于華南加里東地槽褶皺區(qū),湘桂粵北的海西印支坳陷內(南京大學地質系,1981)。按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區(qū)域地質志(1982年)劃分,實習區(qū)屬南華地臺上的桂中桂東臺陷中的桂東北凹陷內的四級構造單元“海洋山斷褶帶”。 第二節(jié) 區(qū)域地層灌陽實習區(qū)域地層發(fā)育,出露完好,分布廣泛。出露的地層主要有寒武系()、奧陶系(O)、泥盆系(D)、石炭系(C)、白堊系(K)及第四系(Q),其中以奧陶系和泥盆系最為發(fā)育。寒武系()和奧陶系(O)主要為一套淺海相的復理石碎屑巖建造,經加里東運動巖石均遭受淺變質,并構成地槽皺基底,測區(qū)外圍可見奧陶系(O)與下泥盆統(tǒng)(D1)的不整合接觸(圖2-1);泥盆系(D)和石炭系(C)以碳酸鹽巖及碎石巖為主的連續(xù)沉積,屬地臺階段的蓋層沉積;白堊系(k)是陸相紅盆沉積,按陳國達(1959年)觀點系地洼階段之產物。其特征見(附圖四:灌陽地區(qū)區(qū)域地層柱狀圖)。 以下分別對此次實習區(qū)內的未測區(qū)地層及其各類構造按地層由老到新進行描述。寒武系()該套地層在此次實習中于都龐嶺林場內部廣泛發(fā)育,主要觀察內容為以其作為圍巖與都龐嶺東體燕山期花崗巖基底的侵入與斷層接觸關系。主體巖性變質砂板巖(圖2-1),在都龐嶺東體花崗巖侵入接觸面處出現(xiàn)較大范圍的角巖化,為受熱蝕變的結果。在與都龐嶺東體花崗巖斷層接觸帶上發(fā)育斷層,致使帶內巖石較破碎。另外,在實習中還于都龐嶺林場北西約700m橋頭進行了寒武系()板巖面狀構造觀察,劈理較發(fā)育,主要有4組,產狀與每米條數分別為11543,約15條/m;28040,約15條/m;1557,約10條/m;20063,約10條/m。板理面與層面近于平行,為板巖形成的擠壓方向與層面形成方向一致造成,板理面產狀11578,層里面產狀12964。圖2-1 寒武系變質砂板巖 圖2-2 上奧陶統(tǒng)砂巖與板巖互層 (右手邊278) (右手邊261)上奧陶統(tǒng)(O3)該套地層于下車田北東方向約600m處可見其與下泥盆統(tǒng)(D1)角度不整合接觸(圖2-3)。該處以東為上奧陶統(tǒng)(O3)板巖與變質砂巖互層,為一套淺變質巖,板巖呈灰綠色,具板理,因內含片狀礦物造成;變質砂巖呈紫紅色,產狀10530。以西為下泥盆統(tǒng)(D1)紫紅色石英砂巖,產狀23037。下泥盆統(tǒng)(D1)覆蓋于上奧陶統(tǒng)(O3)之上,中間缺失志留系(S)地層,分界線向西傾,于下泥盆統(tǒng)(D1)底部可見一組顆粒較大(5cm-20cm不等)的底礫巖。剪節(jié)理發(fā)育,頂部可見第四系(Q)覆蓋的土壤、粘土礦物。圖2-3 上奧陶統(tǒng)與下泥盆統(tǒng)角度不整合剖面圖下泥盆統(tǒng)(D1)該套地層在此次實習中分別在九牛河油麻石及下車田可見,主體巖性為紫紅色石英砂巖,具羽飾紋(圖2-4)。觀察內容分別為于九牛河油麻石與海洋山花崗巖體(3)沉積接觸及與中泥盆統(tǒng)跳馬澗組(D2t)分界,以此分析其地質發(fā)展歷史為海侵運動由淺變深的結果,表現(xiàn)為花崗巖的石英顆粒沖刷入海沉積,并隨著地層下降,由海水較淺的氧化環(huán)境沉積成紫紅色石英砂巖到海水較深的還原環(huán)境沉積成灰綠色石英砂巖的轉變;于下車田北東向約600m處與上奧陶統(tǒng)(O3)地層角度不整合接觸。另還可見其中發(fā)育劈理折射,指示巖層的硬度不一致。 圖2-4 下泥盆統(tǒng)紫紅色石英砂巖 圖2-5 下泥盆統(tǒng)(紫紅)與中泥盆統(tǒng) 及其羽飾紋 跳馬澗組(灰綠)石英砂巖分界顏色變化(右手邊110) 指示氧化還原環(huán)境變化(右手邊330)中泥盆統(tǒng)跳馬澗組(D2t)該套地層在此次實習中分別在九牛河油麻石以東約800m及下車田以西約200處可見,主體巖性為灰綠色石英砂巖,于巖層面上可見交錯層理,平行層理, 圖2-6 中泥盆統(tǒng)跳馬澗組波痕 圖2-7 中泥盆統(tǒng)跳馬澗組上部赤鐵 (右手邊292) 礦夾層(右手邊110)還發(fā)育有波痕(圖2-6),指示濱海相。觀察內容為與下泥盆統(tǒng)(D1)分界指示沉積環(huán)境、其上部夾有的赤鐵礦層(圖2-7)及仁義橋邊其上部內發(fā)育的三條階梯狀正斷層(圖2-8)。圖2-8 中泥盆統(tǒng)跳馬澗組上部階梯狀正斷層素描圖中泥盆統(tǒng)棋子橋組(D2q)該套地層在此次實習中分別在仁義村以北約500m處及下車田以西約500m處可見,主體巖性為生物碎屑白云巖(圖2-9)。觀察內容為其沉積巖石學特征:灰黑色,中厚層狀,風化面可見刀砍紋。巖石斷面粗糙,呈砂糖狀,生物碎屑發(fā)育,有層孔蟲珊瑚等生物化石。產狀11329。此外,于仁義村北約500m處還可見發(fā)育一角礫巖帶發(fā)育,切斷地層,可能原因有:斷層發(fā)育造成,呈線性發(fā)育,近東西向,被方解石膠體后期膠結,從顏色判斷,深淺顏色分隔,可認為至少有兩期的活動。原生溶洞坍塌,巖石被后期方解石膠體膠結。圖2-9 中泥盆統(tǒng)棋子橋組生物碎屑白云巖(右手邊130)第三節(jié) 區(qū)域構造地殼發(fā)展階段構造層地層及厚度/m沉積相建造及沉積接觸關系構造運動名稱構造特征巖漿活動變質作用主要礦產地洼喜山第四系0-42內陸河流相,洞穴相松散沉積角度不整合陸盆山麓相,湖泊相紅色碎屑巖建造 角度不整合淺海臺地相炭酸巖建造及濱海陸屑灘相泥巖,泥灰?guī)r燕山地殼抬升,河床階地形成砂金、陶土、瓷土燕山白堊系0.3-564盆地形成。繼承性斷褶升降都龐嶺東體等黑云母花崗巖侵入鎢、錫、銅、螢石準臺地印支石炭系932-11712印支隔槽式褶皺斷裂發(fā)育都龐嶺東體等黑云母花崗巖侵入輕變質作用鐵、煤、大理石泥盆系1520-2595淺海臺地相碳酸巖建造,濱海陸屑灘相碎屑巖建造角度不整合深海,半深海槽盆含硅質巖,碎屑巖復理石地槽加里東奧陶系1324-1950加里東多級別復試背、向斜褶皺呈緊密線狀,斷裂發(fā)育海洋山巖體、都龐嶺西體等黑云母花崗巖侵入淺變質作用鉀長石、金寒武系916-1478表2-1 各構造發(fā)展階段的主要地質構造根據區(qū)內地層沉積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結合不同時代沉積巖巖性、沉積建造、地質構造、巖漿活動及變質作用等特點分析,實習區(qū)所在的灌陽地區(qū)經歷了地槽準地臺地洼的地殼構造發(fā)展階段;經歷了加里東、印支、燕山、喜山4期構造運動,對應可劃分出4個構造層。受上述4期構造運動所形成的建造和改造各具特點(表2-1)所列。(張桂林,馮佐海等基于3S技術數字化地質填圖新方法,以下資料多參考該指導書)。在區(qū)域上和測區(qū)內,構造均以褶皺為主,斷裂次之,褶皺與斷裂均較發(fā)育。節(jié)理和劈理非常典型,主要構造線方向呈北東方向,次有北西向,東西向和南北向。(一)褶皺:區(qū)域褶皺構造發(fā)育,形態(tài)多樣。不同時期的褶皺具有不同的規(guī)模和特點。其中,加里動期基底褶皺構造最為強烈,形成了以褶皺軸向為北東向、北北東向緊閉復式褶皺,且顯示了背斜向北東傾伏,向斜向南西仰起的特征;印支期蓋層褶皺軸向為近南北展布的寬緩褶皺構造;燕山、喜山期褶皺近于零星分布,形跡不明顯。實習測區(qū)位于灌陽復式向斜的近核部,次級褶皺非常發(fā)育,在測區(qū)范圍內,由西向東主要有西山坪背斜、農機校向斜、陳王塘背斜、惡貓嶺向斜、羅坪背斜、410.3向斜等,區(qū)域內西翼還有一天花板向斜(圖2-10)。 圖2-10 灌陽復式向斜信手剖面圖(二)斷層區(qū)域斷層按主要構造線的展布、規(guī)模大小等特征,可歸并為北東向、北西向、南北向和東西向4組。其中,北東向斷層切斷了燕山期的花崗巖,并控制白堊系、泥盆系盆地的形成,具長期活動特征;南向斷層多平行于復向斜軸向延伸,屬于先壓后張的縱斷層;北西向斷層主要以新圩斷層為代表,他切斷了基底和蓋層褶皺,形成印支運動以后,多為右旋平移-逆斷層。在測區(qū)可見近東西走向F1、F3、F5、F2三條平移斷層,近南北走向F4、F6、F8、F10表現(xiàn)為先逆后正再平移性質的四條斷層,在測區(qū)外圍于仁義橋中泥盆統(tǒng)跳馬澗組(D2t)地層中可見三條階梯狀正斷層(圖2-9)。(三)節(jié)理本區(qū)的節(jié)理具有類型復雜,性質多樣,多期疊加的特點。按節(jié)理走向與對應的褶皺樞紐關系,可以分為縱節(jié)理、橫節(jié)理和斜節(jié)理。按節(jié)理的力學性質分剪節(jié)理、張節(jié)理以及復合型節(jié)理。按形成時期可分印支期褶皺前的X剪節(jié)理及張節(jié)理, 印支期褶皺后的X剪節(jié)理及張節(jié)理以及燕山期的X剪節(jié)理和張節(jié)理。它們之間的區(qū)分除了根據一般規(guī)律進行分期配套加以區(qū)分之外,印支期褶皺前的節(jié)理的產狀與地層層面垂直或近于垂直,印支期褶皺后的節(jié)理一般與層面 斜交或平行,而燕山期的節(jié)理與層面斜交,且與地面垂直或近于垂直。其中雁列節(jié)理和雁列脈在測區(qū)的碳酸鹽巖地層中常發(fā)育??p合線構造:它是碳酸鹽巖中一種常見的與節(jié)理近似的小型構造,裂縫界面多呈鋸齒狀、波狀和柱狀,并常充填有不溶殘余物質(主要為鈣質、鐵錳質、炭質及粘土等)。按形成條件可分三種類型,即沉積型(原生)、構造型(次生)和疊加改造型(李少游,1992)??p合線構造在黃泥田北東側約110m可見于下泥盆統(tǒng)佘田橋組(D3s)泥晶灰?guī)r粒序層理中發(fā)育(圖2-11),屬于沉積型縫合線。圖2-11 縫合線構造(紅色線條)與粒序層理(右手邊136)(四)劈理區(qū)域劈理非常發(fā)育,按傳統(tǒng)分類分為破劈理、流劈理和滑劈理;按結構分類本區(qū)主要見有板劈理、間隔劈理和褶劈理。破劈理或間隔劈理主要發(fā)育在上泥盆統(tǒng)(D3)和下石炭統(tǒng)(C1)泥晶灰?guī)r和泥巖中,鏡下未見礦物定向排列。流劈理一方面多見于中泥盆統(tǒng)(D2)及下泥盆統(tǒng)(D1)的泥質砂巖中,在鏡下在石英普遍見顆粒拉長、波狀消光、定向排列明顯,在結構上屬間隔劈理;另一方面,在可劈性,使巖石劈裂成平整的石板,在顯微尺度下,層狀硅酸鹽礦物呈強烈定向排列,板劈理與層面一般均有一定的交角?;砘蝰夼碇饕娪诤湎担ǎ┖蛫W陶系(O)的板巖中,可見以一定的間隔(0.51cm)切過先存在的板理,使早期的連續(xù)劈理發(fā)生撓曲或微細褶皺。在泥盆系(D)中局部可見到折劈理(或扭折),其規(guī)模較大,不密集,也屬劈理的二次變形,有人認為,這是褶劈理 圖2-12 下泥盆統(tǒng)地層劈理折射發(fā)育壓早期之產物。扭折帶近南北延伸,屬正斷層性質,可能是燕山期南北擠的結果。 按劈理與褶皺的關系分,有層間劈理和軸面劈理。它們的大致區(qū)別是層間劈理發(fā)育在褶皺的翼部,軸面劈理發(fā)育在近軸部;因本區(qū)的褶皺屬于開闊型褶皺,因此,層間劈理與層面夾角一般較小,而軸面劈理與層面的夾角一般較大;層間劈理不穿層,通過不同的巖層時可發(fā)生折射現(xiàn)象(圖2-12)而軸面劈理可穿層在通過不同的巖層時可構成扇形或反扇形(本區(qū)主要為正扇形)的劈理扇。 第四節(jié) 區(qū)域巖漿巖實習區(qū)巖漿活動頻繁,分布廣泛。巖漿巖主要分布于實習區(qū)的東西兩側,構成東西兩個花崗巖帶。東帶為都龐嶺巖體,西體為海洋山巖體。兩者均呈北東方向延展,從南西向北東巖漿活動時代由老到新,由加里東期到燕山期。(一)海洋花崗巖山巖體(3)(圖2-14)巖體分布于灌陽縣西山鄉(xiāng)五馬山至新圩鄉(xiāng)下棚一帶,平面上呈橢圓狀出露,出露面積380 km2,為巖基。巖體侵位于海洋山背斜核部,長軸方向與加里東期構造線方向大體一致。巖體西側侵位與奧陶系(O),東部及南部被泥盆系(D)沉積不整合覆蓋,同位素年齡值(鋯石207Pb206Pb法)為481Ma513Ma,為加里東期入侵。巖石呈灰白色,塊狀構造,細中粒、似斑狀結構。主要礦物成分為斜長石(40%),正長石(20%),石英(30%),黑云母(10%)等,斑晶主要為鉀長石,少量斜長石,局部出現(xiàn)石英,粒徑約1cm3cm,含量約20%;基質主要為鉀長石、斜長石、石英、黑云母等礦物組成。野外巖性定名:細中粒似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另外九牛河油麻石海洋山花崗巖(3)與圍巖下泥盆統(tǒng)(D1)之間應為沉積接觸關系(圖2-13),證據如下:1、下部基巖頂部可見凹凸不平的花崗巖風化殼;2、由下部基巖至上伏圍巖可見從花崗巖花崗質碎屑巖下泥盆統(tǒng)(D1)紫紅色石英砂巖的沉積序列; 3、基巖頂部未見發(fā)育冷凝邊,為風化剝蝕后的結果;4、于分界面處可見部分花崗巖枝脈被上伏圍巖切斷。圖2-13 海洋山花崗巖與下泥盆統(tǒng)地層沉積接觸關系圖2-14 海洋山花崗巖體巖性特征 圖2-15 都龐嶺花崗巖(右手邊12)(二)、都龐嶺巖體(52)(圖2-15)都龐嶺巖體由西體和東體(52)組成,此次實習僅見東體。都龐嶺東體(52)主要為細中粗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巖體沿湘桂交界的都龐嶺主脊出露于灌陽縣紅旗鄉(xiāng)古怪沖到黃關鎮(zhèn)南竹河一帶,面積約為170 km2,平面上巖體呈北北東向南南西向延展,略似北寬南窄的直角三角形,為巖基。巖體侵入下古生界及都龐嶺西體加里東期花崗巖,鈾鉛法測定巖體內兩個鋯石樣的同位素年齡值分別為169Ma和174Ma(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第一地質隊,1988年),為燕山期侵入體。巖石呈灰白色,塊狀構造,細中粗粒似斑狀結構。主要成分為斜長石(40%),正長石(20%),石英(15%),黑云母(15%),為斑晶主要由鉀長石、斜長石及石英組成,粒徑約1-2cm,斑晶含量約為20%?;|粒徑14mm,由鉀長石、斜長石、石英、黑云母等礦物組成。都龐嶺林場背后分別于路邊與西北向約100m河谷內見到東體(52)與寒武系()侵入接觸(圖2-16、18)及斷層接觸(圖2-17、19)。 判別侵入接觸的依據有:1、有凸凹不平的侵入接觸面;2、接觸面附近圍巖有熱蝕變(角巖化)現(xiàn)象; 3、基巖頂部冷凝邊,圍巖底部可見烘烤邊;4、基巖切斷上伏圍巖層理。判別斷層接觸的依據有:1、自東向西出現(xiàn)從花崗巖碎裂花崗巖及角礫角礫巖圍巖的巖性序列;2、斷層發(fā)育,于斷層帶附近圍巖可見一系列牽引褶皺,變形程度較大;3、圍巖底部未見烘烤邊,基巖頂部未見冷凝邊。圖2-16 都龐嶺巖體與寒武系侵入接觸 圖2-17 都龐嶺巖體與寒武系斷層接(右手280) 觸圍巖牽引褶皺(右手邊150)圖2-18 都龐嶺巖體與寒武系侵入接觸關系剖面圖圖2-19 都龐嶺巖體與寒武系斷層接觸關系剖面圖第五節(jié) 區(qū)域礦產灌陽縣礦產資源豐富,至2000年底已發(fā)現(xiàn)的煤、鐵、鉛、鋅、銻、鎢、錫、飾面石灰石、礦泉水、建筑用砂、水晶、粘土等礦產26種,礦產地112處,查明具有資源儲量的有銻礦、錫礦、螢石和水晶礦4種。主要金屬礦產資源為鎢錫礦和銻礦,主要非金屬礦產資源為石灰石,優(yōu)勢礦產資源為飾面石灰?guī)r、礦泉水和建筑用河砂。潛在優(yōu)勢資源為水泥(建筑)有石灰?guī)r和石英巖(硅石)。(1)石灰?guī)r:廣泛分布于新圩、水車、新街、黃關等鄉(xiāng)鎮(zhèn),有礦點或礦化點22處。絕大部分礦點的石灰?guī)r層分布穩(wěn)定,連續(xù)性好,質量上乘,潛在資源量大,均已開采用于水泥、建筑用石或燒制石灰,是灌陽縣主要非金屬礦產資源。(2)飾面石灰?guī)r:主要分布于文市鎮(zhèn)的巖頭壩和寨子山一帶,有礦點5處。石灰?guī)r層產于上泥盆統(tǒng)邵東組(D3sh),分布面積約為6Km2,厚約600800m,潛在資源儲量約為4億噸,巖性為淺灰色或深灰色石灰?guī)r,已大規(guī)模開采,用于城市道路或房屋作飾面材料,是灌陽縣優(yōu)勢礦產資源。(3)建筑用砂:主要分布于灌江河流的車田至合成河段、會湘至昭儀河段及西山河至黃關河段,有礦點4 處。因灌陽鎮(zhèn)以南的灌江支流流經都龐嶺和海洋山兩大花崗巖體,堆積豐富的優(yōu)質石英砂于河床中,成為灌陽縣優(yōu)質礦產資源。(4)銻礦:有趙家?guī)X小型礦床和覓水沖銻礦點各1處。趙家?guī)X銻礦已祥查保有資源儲量金屬銻7856t,其中儲量為289t,基礎儲量為597t,資源量為7269t。(5)鎢錫礦:較集中分布于灌陽鎮(zhèn)東部古怪沖、西部射羊青至小茶源,西山鄉(xiāng)西部茶灣至靈地及黃關鎮(zhèn)東部貓兒石至雷打石一帶,有小型原生錫礦床1處,砂錫礦點3處,鎢礦點20處,鎢錫、鎢銻、鎢鉍、鎢鉬礦點共8處,古怪沖錫礦已作過普查工作,保有資源儲量金屬錫1743t,其余礦點均為預查。(6)石英巖:有礦點2處,主要分布于黃關鎮(zhèn)東部瑤獅澗一帶,工作程度為預查,未計算資源儲量。礦點位于北東向區(qū)域性大斷裂帶上,斷裂帶形成寬數米、長54Km的硅化帶。硅化帶中常見大量石英巖,資源量豐富,是灌陽縣潛在的優(yōu)勢資源。第三章 測區(qū)地質特征本次實習測區(qū)東到灌陽縣城,西到西山坪背斜,北到九牛河,南到縣農機學校。測區(qū)內地層發(fā)育,出露完好,分布廣泛。主要出露有泥盆系(D)、石炭系(C)、白堊系(K)及第四系(Q)。其中以泥盆系(D)最為發(fā)育,泥盆系(D)以碳酸鹽巖及碎屑巖為主的連續(xù)沉積,屬地臺階段的蓋層沉積;白堊系(K)是陸相紅盆沉積。測區(qū)內斷層、褶皺、劈理、節(jié)理等構造現(xiàn)象明顯,主要斷層有:近南北向的F2、F4、F6、F8、F10斷層,近東西向的F1、F3、F5斷層。主要褶皺(自西向東)有西山坪背斜、農機校向斜、陳王塘背斜、惡貓嶺向斜、羅家坪背斜、410.3高地向斜。節(jié)理主要發(fā)育在上泥盆統(tǒng)錫礦山組下段(D3x2)泥質頁巖中,于戴家塘較為明顯。第一節(jié) 測區(qū)地層測區(qū)內出露的地層從新到老依次為第四系(Q)、白堊系(K)、下石炭統(tǒng)巖關組(C1y)、上泥盆統(tǒng)邵東組(D3sh)、上泥盆統(tǒng)錫礦山組上段(D3x2)、上泥盆統(tǒng)錫礦山組下段(D3x1)及上泥盆統(tǒng)佘田橋組(D3s)。其中以上泥盆系(D3)最為發(fā)育。各地層巖性特征如下:第四系(Q):殘坡積、沖積亞粘土、粉砂、砂、礫石層。白堊系(K):白堊系(K)在測區(qū)內出露面積很小,僅在電視塔西面的山腳及其西北向對面的小山坡上見到。該地層主要為紫紅色薄中厚層狀砂巖,覆蓋于錫礦山組下段(D3x1)之上。兩者為不整合接觸,不整合面可見底礫巖,底礫巖磨圓度差,棱角狀或次棱角狀,成分主要為灰?guī)r,被紅白兩色方解石脈膠結。露頭可清晰地觀察到巖石被紅色條帶物質充填,可斷定此沉積環(huán)境為氧化環(huán)境,屬粗碎屑海陸相紅盆沉積。下石炭統(tǒng)的巖關組(C1y):地層主要出露在我們實習區(qū)中各向斜的核部,測區(qū)內于惡貓嶺向斜最為常見,分上下部,測區(qū)主要可見下部。其下部地層巖性灰深灰色中厚層狀砂屑灰?guī)r及泥晶粉屑灰?guī)r,底部為黑灰色厚層狀含白云化砂屑灰?guī)r,含泡沫內溝珊瑚(Cystophrentis),笛管珊瑚(Syringopora)。上泥盆統(tǒng)邵東組(D3sh):該地層出露面積較廣,露頭巖性簡單而明顯,該地層主要是灰白色中厚層狀泥晶灰?guī)r,含多內溝珊瑚(Zaphrentis),穹房貝(Camarotoechia),弓石燕(Cyrtodpirifer)等生物化石(圖3-1)。測區(qū)內近南北向的斷層幾乎都發(fā)育于該地層中,說明該地層的巖石脆性較大。 圖3-1 上泥盆統(tǒng)邵東組巖層內生物化石 圖3-2 扁豆灰?guī)r (右手邊92)上泥盆統(tǒng)錫礦山組上段(D3x2):該地層為本次實習的主要觀測地層, 其在測區(qū)出露較為完好,出露面積較廣,出露巖石巖性特征明顯。該地層主體是土黃色薄中層狀泥巖、泥質頁巖;頂部是灰色薄中層狀扁豆灰?guī)r(圖3-2)與“豆腐腦”灰?guī)r(泥晶灰?guī)r,顏色較潔白)。因為該地層主體為泥巖、泥質頁巖,導致風化土壤層較厚,以至于在該地層中長著高大茂盛的松樹林(圖3-3),與其它地層區(qū)分明顯。 泥灰?guī)r及頁巖中產介形類及植物碎片。圖3-3 指導老師帶領實習隊伍穿梭于陳王塘D3x2松樹林中上泥盆統(tǒng)錫礦山組(D3x1):底部為土黃淺灰色、薄中層狀的泥灰?guī)r。中部主體為灰黑色厚層狀、條帶癩痢狀白云質灰?guī)r。導致這樣的原因是白云巖風化時,白云巖的抗風化能力比灰?guī)r的強從而表現(xiàn)為稀疏(濃密)條帶癩痢狀(圖3-4),因此中部常見條帶濃密癩痢狀白云質灰?guī)r與條帶稀疏癩痢狀白云質灰?guī)r互層。靠近頂部,白云質灰?guī)r中亦夾有少量因富含硅質結核與硅質條帶形成的含燧石的癩痢狀白云質灰?guī)r。頂部為灰白色、中厚層狀泥晶灰?guī)r。上泥盆統(tǒng)統(tǒng)錫礦山組下段(D3x1)與佘田橋組(D3s)以前者底部泥灰?guī)r的出現(xiàn)和后者 圖3-4 D3x1癩痢狀白云質灰?guī)r(右手邊110) 頂部白云巖的結束為分層標志。二者為連續(xù)沉積整合接觸關系。上泥盆系統(tǒng)佘田橋組(D3s):該地層主體為灰白色中-厚層狀泥晶灰?guī)r,為測區(qū)內的最老地層。上部夾紋層狀灰?guī)r及白云巖、且粒序層理,鳥眼構造及交錯層理發(fā)育;其中部和頂部各含一層灰黑色中厚層狀白云巖,且頂部白云巖為佘天橋組與錫礦山組下段的分層標志;下部泥晶灰?guī)r中夾薄層狀層孔蟲灰?guī)r,硅質結核發(fā)育且具粒序層理(圖3-5 粒序層理野外照片可見 圖2-3)。硅質結核粒徑2-20cm不等,為硅藻、放射蟲等硅質生物形成,呈扁圓狀,長徑指示層面方向;圖3-5 上泥盆系統(tǒng)佘田橋組粒序層理及硅質結核素描圖粒序層理顆粒呈分層狀,每層一組正粒序為一個旋回,每個旋回厚度3 cm,指示水動力環(huán)境較動蕩。在地質填圖工作中,我們需要根據地層的分界標志才能對地層進行劃分,因此地層分界標志是實習過程中的重點內容,也是了解測區(qū)沉積發(fā)展史、構造發(fā)展史地質證明。測區(qū)內各地層的分界標志詳見表3-1。表3-1 測區(qū)地層分界標志地層代號地層分界標志Q主要為殘積坡粘土,砂、礫石。K主要為紫紅色砂巖與下覆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C1y泥晶灰?guī)r為主,與D3sh為連續(xù)沉積,以底部中三層癩痢狀白云質灰?guī)r出現(xiàn)為分界標志。D3sh以泥晶灰?guī)r沉積為主,底部分界標志為D3x2扁豆灰?guī)r的出現(xiàn)。D3x2以泥巖、頁巖為主,底部分界標志為泥灰?guī)r的出現(xiàn)。D3x1主要巖性為癩痢狀白云質灰?guī)r,與D3s分界標志為底部泥灰?guī)r的結束與白云巖的出現(xiàn)。D3s主體為泥晶灰?guī)r,中間和頂部各夾一層白云巖。底部以白云巖結束和泥晶灰?guī)r出現(xiàn)為分界標志在本次實習的填圖區(qū),我們大組在老師的指導之下,在接官亭410.3高地對地層進行了實測。實測的數據記錄表和實測地層剖面圖見附表二和附圖一。根據實測剖面的數據可知上泥盆統(tǒng)錫礦山組下段(D3x1)的厚度約284.6m,以白云質灰?guī)r沉積為主,其底部為土黃灰白色薄層狀泥灰?guī)r,頂部是灰黑色厚層狀含燧石結核癩痢狀白云質灰?guī)r夾灰白色泥晶灰?guī)r;上泥盆統(tǒng)錫礦山組上段(D3x2)的厚度約52.3 m,以泥巖、頁巖沉積為主,頂部含有灰白色薄中層狀扁豆狀灰?guī)r。第二節(jié) 測區(qū)構造本測區(qū)為于灌陽復式向斜的核部,以次級褶皺為主,同時,斷層、節(jié)理、劈理等也十分發(fā)育。測區(qū)地質構造綱要圖(圖3-4)。圖3-4 廣西灌陽區(qū)域地質綱要圖(詳見附圖3)(一)、褶皺本測區(qū)發(fā)育的褶皺主要有西山坪背斜、農機校向斜、陳王塘背斜、惡貓嶺向斜、羅家坪背斜、410.3高地向斜。為灌陽復式向斜核部的發(fā)育的褶皺,這些褶皺具有以下特征:1、 均為近南北向延伸的平行褶皺。 2、 規(guī)模大小不等。長一般為10007000m,寬一般為100700m,長度與寬度之比在3:110:1之間,屬短軸褶皺。3、 根據兩翼優(yōu)選產狀、軸面產狀、樞紐變化,根據三角位態(tài)投影圖的作圖,該區(qū)的褶皺主要為直立水平褶皺,次為斜歪水平褶皺,個別為直立傾伏褶皺或倒轉褶皺。4、翼間角為100左右,多為開闊褶皺。5、 通過正交剖面測量,對褶皺巖層作等傾斜線圖,該區(qū)褶皺屬于J.G.Ramsay Ic和J.G.Ramsay Ib類型。6、 根據軸向及主壓應力方位計算,結合區(qū)域應力場,本區(qū)褶皺是印支運動受近東西方向水平擠壓的產物,且具多期活動性,皆經歷先壓后張的構造應力。由于農機校向斜未作觀測記錄,故以下僅詳述西山坪背斜、陳王塘背斜、惡貓嶺向斜、羅家坪背斜和410.3高地向斜的褶皺形態(tài)特征(圖3-5)。圖3-5 電視塔陳王塘信手剖面示意圖西山坪背斜西山坪背斜位于測區(qū)南西角,填圖過程中未追其邊界位置,故填圖及綱要圖中未作此背斜。于435.2高地南坡向北端看可觀測其露天剖面,僅見發(fā)育于上泥盆統(tǒng)邵東組(D3sh)泥晶灰?guī)r中,近南北向,樞紐向北揚起,東西兩翼產狀近于一致,西翼稍緩,翼間角大于120,軸面近于直立,為直立開闊傾伏褶皺。陳王塘背斜樞紐近南北向,向南傾斜,延長約2500m,寬約700m。核部地層主要為上泥盆統(tǒng)錫礦山組下段(D3x1)的地層,兩翼地層為上泥盆統(tǒng)錫礦山組上段(D3x2)和上泥盆統(tǒng)邵東組(D3sh)。陳王塘背斜東翼由于受F4斷層的影響而向西傾,為一倒轉背斜。惡貓嶺向斜 樞紐近南北向,向北傾伏,軸面近于直立。延長約1800m,寬約500m,核部地層為下石炭統(tǒng)巖關組(C1y)砂屑灰?guī)r,兩翼為上泥盆統(tǒng)邵東組(D3sh)泥晶灰?guī)r,兩翼產狀近于一致,為開闊褶皺。羅家坪背斜羅家坪背斜(圖3-6、3-7)位于 圖3-6 羅家坪背斜 (右手邊277)測區(qū)中部,軸向近南北向,測區(qū)內延長約1200m,寬約400m。核部地層為上泥盆統(tǒng)錫礦山組上段(D3x2)淺灰色泥巖、泥質頁巖。兩翼地層為上泥盆統(tǒng)邵東組(D3sh)深灰色厚層狀泥晶灰?guī)r,轉折端呈圓弧形,兩翼產狀近于相等,西翼稍緩。核部東側被一向西傾伏斷層F6(主要表現(xiàn)正斷層性質)切過,導致東翼地層向上錯動。褶皺軸面劈理發(fā)育,呈扇形。圖3-7 羅家坪山北面野外素描圖410.3高地向斜410.3高地向斜位于測區(qū)最東邊,近南北向,由于風化剝蝕,東翼被剝蝕缺失上部,西翼被南北向兩斷層F6、F8錯斷。樞紐向南傾伏,軸面近直立,兩翼產狀變化不大,翼間角大于120,屬直立開闊傾伏褶皺。延長約1200m,寬約500m。核部地層上泥盆統(tǒng)邵東組(D3sh)泥晶灰?guī)r,兩翼為上泥盆統(tǒng)錫礦山組上段(D3x2)泥巖、泥質頁巖。東翼產狀為:25566,西翼產狀為:9658。 (二)、斷層測區(qū)內斷層發(fā)育,主要有兩種類型的斷層:第一種是南北向的縱向斷層,有F2、F4、F6、F8、F10五條斷層,規(guī)模最大,平行于褶皺軸向,且多位于褶皺近核部并幾乎都發(fā)育于上泥盆統(tǒng)邵東組(D3sh)灰白色的泥晶灰?guī)r中,多為印支期和燕山期相繼活動先逆后正再平移的斷層;第二種是平移斷層,分別為F1、F3、F5,其中F1、F3為右行平移斷層,F(xiàn)5較為復雜,西側為左行平移,東側為右行平移,說明經歷多期平移的影響;本區(qū)斷層為脆性斷裂,其斷層帶發(fā)育,多被方解石充填或膠結,常構成方解石脈及方解石膠結的角礫狀構造;發(fā)育在碳酸巖地層中的斷層,因其愈合力強,斷層的斷距均不大,并都具有多期活動性質。下面詳述測區(qū)內的幾個主要斷層:F4斷層:F4斷層發(fā)育于陳王塘背斜東翼上泥盆統(tǒng)邵東組(D3sh)地層中,南起于水泥廠西312.0高地,止于惡貓嶺北山腳(圖3-8),斷面凸凹不平,斷面向西傾,產狀為27545,斷層面可見擦痕、階步,擦痕近水平(圖3-7);有擦痕、階步可判斷該斷層具有正平移性質。斷層帶寬3-4m,帶內為構造角礫巖和方解石脈填充。角礫為灰?guī)r和紅色方解石,膠結物為紅白兩色方解石,方解石結晶顆粒較大。紅色方解石大多被切割,表明斷層經過多期活動,主要 圖3-7 F4斷層階步及擦痕(右手70)表現(xiàn)為先逆后正再平移的活動性質。圖3-8 惡貓嶺北山腰上F4斷層面(人物右方) (右手邊315)F6斷層:F6斷層發(fā)育于羅家坪背斜的東翼上泥盆統(tǒng)邵東組(D3sh)地層中,近南北向延伸,旁切過羅家坪背斜東翼,穿過“花生殼”山,到410.3高地西側一山洞中與F8交匯基本結束,產狀27568。在“花生殼”山西側可見F6 斷裂通過。該點可見一組近直立的斷層面,斷層面向西傾,傾角近直立,斷層面參差不平,斷層兩盤產狀不一致,東盤巖層近水平,西盤巖層近于直立,帶內發(fā)育有成分為灰?guī)r的角礫巖,灰?guī)r含量70%,角礫巖被白色方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行政法學方向的研究機會及試題及答案
- 近距離接觸火災應急預案(3篇)
- 高考數形結合試題及答案
- 計算機軟件水平試卷分析及答案
- 民房火災撲救坍塌應急預案(3篇)
- 行政法對權力制衡的影響試題與答案
- 車輛火災應急預案制度(3篇)
- 行政管理試題示例與答案
- 2025年跨平臺開發(fā)的實踐與展望試題及答案
- 燃氣泄漏飯店火災應急預案(3篇)
- SG-T048-結構吊裝施工記錄
- 溫嶺市國有企業(yè)招聘考試真題2022
- 神木縣四門溝煤礦礦山地質環(huán)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
- 雙作用葉片泵的工作原理
- 2023年廣西三類人員B證繼續(xù)教育網絡學習試題及答案分DOC
- 人教版七年級上生命的思考珍視生命微課
- 數學手冊(高清版)
- 《安井食品采購成本管理問題研究【開題報告+文獻綜述+正文】》17000字
-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測試題帶答案(20套)
- 招聘與配置課程心得體會5篇
- 東芝電梯緊急救出操作指南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