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備課)高中語文 5《離騷》(節(jié)選)閱讀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頁
(精品備課)高中語文 5《離騷》(節(jié)選)閱讀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頁
(精品備課)高中語文 5《離騷》(節(jié)選)閱讀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頁
(精品備課)高中語文 5《離騷》(節(jié)選)閱讀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頁
(精品備課)高中語文 5《離騷》(節(jié)選)閱讀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離騷(節(jié)選)宋代著名史學家、詞人宋祁說:“離騷為詞賦之祖,后人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圓不能過規(guī)?!边@就是說,離騷不僅開辟了一個廣闊的文學領(lǐng)域,而且是中國詩賦方面永遠不可企及的典范。由屈原開創(chuàng)的楚辭,同詩經(jīng)共同構(gòu)成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的兩大源頭,對后世文學形成無窮的影響。而由于時代的發(fā)展,以及南北文化的區(qū)別,楚辭較之詩經(jīng),已有顯著的進步。因之,它對后來文學的影響,更在詩經(jīng)之上。魯迅曾贊之為“逸響偉辭,卓絕一世”(漢文學史綱要)。關(guān)于楚辭戰(zhàn)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俺o”的名稱,最早見于西漢前期。漢代有時簡稱它為“辭”,或連稱為“辭賦”。又由于楚辭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離騷,所以后人也有以“騷”來指稱楚辭的。如蕭統(tǒng)文選中的“騷”類、劉勰文心雕龍中的辨騷篇,就是對整個楚辭而言。從漢代開始,“楚辭”又成為屈原等人作品的總集名。楚辭淵源于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它受著詩經(jīng)的某些影響,但同它有直接血緣關(guān)系的,還是在南方土生土長的歌謠。楚地早有歌謠,據(jù)劉向說苑記載,約公元前世紀有越人歌和楚人歌。論語載孔子曾聽到接輿歌,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等??墒沁@些楚地歌謠僅一鱗半爪地存于歷史記載中,只是到了戰(zhàn)國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現(xiàn)于楚國文壇之后,楚辭才形成一代文學樣式。楚辭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創(chuàng)作出了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響下,楚國又產(chǎn)生了一些楚辭作者。據(jù)史記記載,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F(xiàn)存的楚辭總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傳下來。楚辭的特征,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保ㄒ娝挝蔫b卷九十二)這一說法是正確的。除此而外,楚辭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尚以及所使用的藝術(shù)手段、濃郁的抒情風格,無不帶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這是楚辭的基本特征,它們是與中原文化交相輝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年版)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半x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屈平既絀,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萃趸贾肆顝垉x佯去秦,厚幣委質(zhì)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背古?,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fā)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將屈匄,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fā)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zhàn)于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張儀而甘心焉?!睆垉x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比绯?,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于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其后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眜。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睉淹踔勺幼犹m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guān),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nèi)。復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睗O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鮑鵬山無路可走有路可走,卒歸于無路可走,屈子是也;無路可走,卒歸于有路可走。莊子是也。一劉熙載藝概非死為難,處死為難。屈原雖死,猶不死也。 一洪興祖離騷后敘補注屈原不好寫。我?guī)状蝿庸P都嘆口氣放下了。寫屈原的困難在于,我們不知道哪些東西是他的,哪些東西不是他的,這不僅指他的作品,也指人們指給他的那些思想、性情、性格。是的,屈原是一個“箭垛式人物”(胡適語),我們后人附會給他的東西太多,在中國古代人物中,沒有個人像屈原那樣,被人隨意或隨時代需要而加進去那么多東西。我們固然可以因此說,屈原是一部大書,每個讀者都可以認中讀出自己的東西,每個讀者都可以按自己的理解與邏輯來認識屈原,但屈原也因此面目全非、或千人千面,如同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屈原的生平留給我們太多的盲點與疑點,為他作傳的司馬遷情緒激動,心潮起伏,不能心平氣和地記錄他的身世行蹤,大段的主觀抒情議論占據(jù)了不長的篇幅。司馬遷可能意識到、對于屈原來說,他的精神遠比他的生平事功更重要。由此,后來的屈原研讀者只在乎自己的理解能夠自圓其說”不自相矛盾,能構(gòu)成一個可理解的自我體系。這樣做事實上也并無不妥。歷史的本體本來就是不存在的,不可復現(xiàn)的,存在的只是我們對歷史的認識,更何況疑竇叢生的屈原?韓非曾疑惑地說,孔墨死后,其不同的后學都自謂孔墨,孔墨不可復生,誰能定孔墨之是非?我們也可以說,屈原不可復生:我們誰又能定屈原之是非?不同的讀者眼中有不同的屈原、屈原的內(nèi)涵也因為這些附著而越來越豐富,其影響也越來越深巨。所以,我們也可以說;屈原是一個“滾雪球式”的人物。最近,我讀了西北師大趙逵夫先生的兩本有關(guān)屈原的著作:屈原和他的時代和屈騷探幽。這是我所讀過的有關(guān)屈原的最扎實的著作。趙先生是嚴謹而深刻的學者,他從對文本的認真研讀,給了我一個實實在在的屈原。觀我以前讀過的一些有關(guān)屈原的著作,總覺得主觀的東西較多,有些結(jié)論即淺陋如我,也能看出其破綻。而趙先生的著作使我對屈原的感覺踏實起來。作為一個古典文學的教學者和研究者,我以前直彷彷惶惶地繞開屈原,不敢接近他,因為圍繞他的霧氣太朦朧,我不知道他的核心在哪里。有些歷史人物往往隱身在重重黑暗之中等待著后人智慧的光芒照徹他們。使他們重新熠熠生輝。趙先生的兩本書,洞幽燭微,屈原開始走出重重濃霧。在讀完趙先生的兩本著作后,我感覺我能說一些話了。我覺得,屈原之影響中國歷史。不在于他的思想,也不在于他的事功。這兩點他都不突出。他的思想美政,在離騷中也只有“舉賢而授能”“循繩墨而不頗”以及效法先王幾條,空洞而且沒有原創(chuàng)性。他的事功更只是曇花一現(xiàn),還沒開始便夭折了,以至于在先秦典籍中根本就沒有他的名字。趙逵夫先生獨具慧眼地在戰(zhàn)國策楚策一“張儀相秦謂昭睢”一節(jié)中,考證出該段文字中的“有人”即是屈原,從而證明了先秦確有屈原其人。但這也恰好證明了屈原在先秦之無名望無影響、以至戰(zhàn)國策中以“有人”來代稱他。如果沒有他精彩絕艷的楚辭,他極可能淹沒在歷史的塵沙之中,連同他的痛苦、不幸與委屈。屈原之影響后代,乃是因為他的失敗。這是個人對歷史的失敗,個性對社會的失敗,理想對現(xiàn)實的失敗。屈原在他的作品(主要在離騷和九章)里淋漓地展現(xiàn)了這種失敗??梢哉f,在中國歷史上,這是第一次有關(guān)獨特的個人與社會、歷史發(fā)生沖突并遭致慘痛毀滅的記錄。在此之前的話子及所謂儒家 的六經(jīng),都只是對所謂社會秩序、歷史規(guī)律的認知包括價值認同,并沒給獨特個體及個性留多少余地,而詩經(jīng)中的為數(shù)不多的個性痛苦(指個體在社會體制中的感覺記錄,也因“怨而不怒,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而黯淡無光。比屈原稍前的莊周已經(jīng)看出了個性與社會的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和沖哭的必然性、同時他也悲觀地認識到在這場正面沖突中失敗的一方只能是個性。故而他避開了社會冷酷的鋒芒、避免與之發(fā)生沖突他幾乎是不戰(zhàn)而退。而比屈原稍后的荀子(注意這三人都與楚文化有關(guān)系)。則是通過對人性的否定,進而否定個性,否定獨特個體的道德價值,或者說,否定個體在社會秩序之外的獨立價值(請參閱韓非子一篇)。唯獨屈原,既要堅持個性,又要堅持以自己的個性去改變世界,以個性的溫熱去融化那冷酷的秩序。因此,他的失敗是一次意味深長的歷失事件,也是人類永恒的悲劇。甚至我們可以把他的作品看成是有關(guān)人類自由、幸福的啟示錄。他以至善至美的古圣賢作自己立身行事的榜樣天真的屈原并不知道,這些古人的“至善至美是后人的想象甚至是有意的欺騙,他更不能知道,至善至美往往便不能與現(xiàn)實并存,因為至善至美便不能寬容。聰明的莊子看至了這種歷史騙局,他推倒一切圣賢,把他們通通置于他的戲侮之下;犀利的韓非更是從唯物的角度拆穿儒家的美化把古人推下神壇。而屈原對這些道德原則是“真誠地信奉”,甚至還把自己看成是古圣人的影子,并把自己當成是古圣人意志的現(xiàn)世體現(xiàn)者。由此便出現(xiàn)了這樣的結(jié)果:他把君主應當“效法先王”的命題(這也是稍前于他的孟子的主張)不經(jīng)意地就變成了君主應當“聽信賢臣”,應當對賢臣信任、重用、守信而不改、因為這樣的臣子就是先王意志的化身?!跋韧酢坝梢环N抽象的精神傳統(tǒng)具體為個活生生的人,與君主對峙。屈原就是這樣與楚懷王對峙著。當然,與孟子一樣,他不能明白的還有,道德模范式的圣人及其個人魅力決不是現(xiàn)行體制的對手!所謂的“法先王”,不過是一種幼稚而天真的愿望而已!當楚懷王背棄“成言”,“悔遁而有他”離騷)的時候。屈原才發(fā)現(xiàn),“君可思而不可恃”(惜誦),這時他感受到了個人在體制中的委屈與孤獨。惜誦一篇所傾訴的就是這種委屈與孤獨。甚至池認定一國之中沒有一個人能理解他,“舉世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漁父),他慨嘆“人之心不與吾心同”(抽思)、至此,他就把自己放在整個世界的對立面去了,不僅是一個庸君,幾個奸臣小人,而是所有人。一個人站到所有人的對立面是什么結(jié)果?可悲的是,屈原在為大多數(shù)人謀福利,但大多數(shù)人并不能對他援之以手,而且罵他,不支持他、還要他屈服,太卜鄭詹尹很有分寸地緘口不言,漁父甚至對著他“莞爾而笑”,唱了一曲“清斯濯纓,濁斯濯足”來諷喻他,然后是“不復與言”。在別人的眼里,他太固執(zhí),太鉆牛角尖,不容易對話與溝通。屈原就只能死在孤獨之中,死在庸君的昏聵、奸人的險惡以及大眾的沉默中了。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趙逵夫先生認為離騷中的”求女”,乃是“求知音”。而“無女”當然也就是無知音,屈原筆下的“求女”都是失敗的,屈原的知音在后代,而不在當代。他的最早的知音大約是賈誼,一個年輕有為而又多愁善感情緒不穩(wěn)的書生,天才政治家,當然也同屈原一樣是一個失敗者。當他被貶為長沙王太傅時,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后來司馬遷把他兩人合傳,不問時代又無學術(shù)承傳而合傳,除刺客列傳游俠列傳外僅此一例。顯然,這三種傳記、都取的是精神上的承傳,際遇的相似。我有時犯糊涂不知道司馬遷是因為賈誼的遭遇像屈原才把他續(xù)傳在屈原的后面呢,還是因為要傳賈誼才想起此前還有一個更哀婉動人的屈原。我覺得后一種可能性大一些。是賈誼的追悼使屈原回到了人間,而此時,距屈原自沉汨羅,已是“百有余年”了。屈原也缺少孔、墨、孟、荀等人的達觀。他畢竟不是冷靜從容的哲人,他是詩人。同時,他也缺少他們曾經(jīng)有過的苦難磨煉,當屈原20歲行冠禮作橘頌時,他是何等儒雅自信。前途遠大。而孔孟等人此時還在社會底層掙扎。受盡白眼與辛酸。因而他們有韌性。他們不像屈那樣高貴,孔孟都干過一些賤人才干的“鄙事”,當過吹鼓手、委吏、乘田,被人從宴席中趕出來。而墨子本來就是”賤人。而屈原,他純潔無暇的貴族血統(tǒng)與心性使他無法面對失敗。在失敗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隱忍,不能迂回,不能苦悶。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責,他抗爭、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擊與蔑視,是別人對他的徹底的失望。他撣去灰塵,保持自己的皓皓之白。他凜然地站在邪惡的對立面,與他們劍拔弩張。一點也不含蓄、一點也不躲閃、一點也不講策略,他怒形于色。他給對方看他的傷口,以便讓對方知道他的仇恨與報復心切。他由此遭到邪惡的全面徹底的攻擊邪惡無法容忍他的存在,因為他把自己擺在與邪惡你死我活的對立面上,邪惡即使僅僅為了自己的活,也要讓他死。而屈原的偉大與可貴也正在這里:他不理解邪惡與不公。他無法和他們和平共處,哪怕是虛與委蛇。他謹持著他理想的絕對純潔,是的,他至死也不曾丟失一寸土地,他是代表獨特個體而與社會宣戰(zhàn)的最偉大最摻絕人寰的戰(zhàn)士。因為他的絕不讓步這世界有可能免于全面墮落,而他的這種行為必然會遭到一些孱頭的批評。比如揚雄與班團。揚雄看到了人性自身的弱點與功利趨避。他要個性收斂自己的光芒與芬 芳,降低自己的精神品位、認而與世俗取齊。他認為與其與對方弄得魚死網(wǎng)破,倒不如以自己的茍活換得對方的寬容或者,以自己對對方的寬容忍讓換得自己的茍活。他大概是在為自己依附于王莽作辯護吧?(揚雄反離騷)而班固,本來就是一個見識不高的人。他臧否人物往往持論乖謬得令人莫名其妙。他認為君上是不能批評的,小人也是不應該斗爭的,而屈原則偏偏“責數(shù)懷王”,“競乎危國群小之間”,所以屈原簡直是咎由自取了(班因離騷序)!我以為,班固對屈原的批評。如同青銅對鐵的批評。不,是青銅做就的、貴族手中把玩的酒器溺器,對鋼鐵鑄成的叛逆英雄手中青鋒長劍的批評。屈原堅定地忠于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屈原愛君、戀君這只是因為只有楚懷 王才能實現(xiàn)他的理想,對那個頃襄王,他就毫無思慕之情因為他對這個憨大孱頭不抱任何希望。他是一個個性極強,意志極強,脾氣也極壞的人,是一個極自尊的人。他的作品是“發(fā)憤以舒情”的產(chǎn)物、是無休無止的“怨“,“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劉安、司馬遷所標揭出來的就是屈原的“怨君”及其合理性。而班因則只承認屈原“忠君”。而不滿于他的“怨君”了,班固的這一改造,便形成幾千年的沉沉大霧:由“忠君”(班固)到“忠國”(王夫之)再到現(xiàn)代的“忠民”。但我這里要恢復屈原的本來面目:他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感覺,忠于自己的良心!九歌是屈原生活以外的作品,體現(xiàn)的卻又恰是屈原內(nèi)心的柔情。他本來應該生活在“九歌”的境界中的,他應該是“九歌”中的人物:浪漫、多情、敏感,詩意縱橫,文采斐然。九章是屈原生活的記錄,卻又是屈原內(nèi)心中最無奈的遭遇。九歌和九章實在是水火不相容的兩個世界:一個是柔情似水,佳期如夢;一個是煉獄之火。死去活來。屈原就掙扎在這兩個世界之中。一個最柔情的人碰到最冷酷的現(xiàn)實,最純潔的人落在最骯臟的泥塘。一個如此遵循心靈真誠的熱病不要得不應付現(xiàn)實的虛偽。一個如此熱愛真理與正義的人卻得不到真理與正義的庇護是的,是我們以血肉之軀支撐著真理與正義,而不是真理與正義在支持著我們的事業(yè)!屈原之死往往使我想起另一個楚人之死:項羽。兩人都是自殺,且都死在水邊:屈原自沉于汨羅之波,項羽自刎于烏江之畔。兩人都死于自己對別人的不容:項羽決不寬容秦人。這兩人的死,可能暗示著,我們民族的一些真性情死了。我們民族最殷紅的血流失在水中,被沖淡了。鄉(xiāng)愿活著,滑頭活著,奸詐活著。他們使這個世界的生態(tài)更加惡化,更不適合人的生存。屈原確實偏激。豈止是偏激,屈原還有許多別的缺點。但我總以為偏激的人往往有真性情。更重要的是,偏激的人往往不是小人因為小人總是很圓通的。況且,有缺點的戰(zhàn)士畢竟是戰(zhàn)士。完美的蒼蠅終究是蒼蠅。屈原是一個心性褊狹的人,是一個因為太純潔而褊狹的人。屈原是一個不穩(wěn)重的人,是一個因為太多情而不穩(wěn)重的人。他脆弱,卻是因為他太珍惜一些東西,在這點上他又有真堅定,真強大。他也浮躁,因為他執(zhí)著理想而不能片刻安于現(xiàn)實。他在他的理想中陶醉著,時時被他的理想鼓舞看,以至有時失卻了現(xiàn)實感。他不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則正因為他有一切世俗“政治家”所不具有的那種政治熱情,以及對政治的信念這一點,他與孔子相同,他認定:政者,正也不正的東西不是政治,政治手段應與政治目的一樣純潔,無暇無懈可擊。就從這地方他開始越來越不像“政治家”,并在現(xiàn)實政治中遭致失敗但他無疑是我們理想中的大政治家,如周公、孫中山、華盛頓、林肯。無操持與性情的“詩人”往往成為政客,富于理想的政治家則往往成不了真正的詩人,屈原就這樣由失敗的政治家變成了卓絕百代的詩人,而且是一位浪漫的詩人。他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詩藝上,都不可能是寫實的?,F(xiàn)實的土地上有那么多的丑惡,他怎么能在這上面安然地生存,詩意地棲息?這當然又是“詩意地棲息”在現(xiàn)實大地之上的眾當代詩人學者無法理喻的。他們不能望屈原的項背,但他們說他們是因為不屑。他們的生存智慧確實高出屈原。屈原”無路可走”(劉熙載語),自殺了,他們卻活著,并且越活越覺得四通八達,越活越有詩意?;钪娜吮人廊サ娜擞袃?yōu)勢:他們能說話,能搶占話筒總能“變白以為黑,倒上以為下”。當黃鐘被毀棄的時候,瓦釜就開始雷鳴了。屈原與現(xiàn)實中的苦難勢不兩立,而他們卻能游刃有余,甚至與之搞合作,講互利。他們策高足,踞路津,在屈原與邪惡戰(zhàn)死的地方,他們開始討論幸福?!肮挛W运?,社會依然,四語之中,涵深哀焉。”(魯迅)屈原死了,我們蒼白了?;曩鈿w來!歷史上關(guān)于對屈原評價問題的爭議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深受廣泛推崇的偉大作家。兩千多年來,人們對屈原無端受到讒邪小人的中傷和昏庸的楚懷王的放逐深表同情。屈原在流放過程中,又目睹了楚國的危難和“民生之多艱”,因而,帶著滿腔的憤懣投汨羅江自殺。劉向所編的楚辭中收入的九辯,王逸認為是屈原弟子宋玉“憫其師忠而放逐”之作。他還認為,宋玉憐屈原“忠而斥棄,愁滿山澤,魂魄放失,厥命將落,故作招魂欲以復其精神,延其年壽”。宋玉甚至幻想懷王看到招魂之后,會覺悟起來召回屈原。請看這個宋玉豈不是古今少見的尊師典范?真不理解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何以要在話劇屈原劇本中把宋玉丑化為屈原的叛徒。至于卜居和漁父,我認為也是屈原的后學悼念屈原之作。漢武帝是漢代第一個熱愛屈原作品的皇帝。而所作賦達篇之多的懷南王劉安,則是對離騷作了很高評價的第一位文學理論家。劉安稱離騷兼有國風、小雅之長,它體現(xiàn)了屈原“浮游塵埃之外”的人格風范,可“與日月爭光”。其后,司馬遷為屈原作傳,不僅照錄了劉安的這些警句,還進一步把離騷和孔子刪定春秋相提并論。他盛稱前者“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是屈原偉大完滿人格的寫照。可見,司馬遷乃是非常崇拜屈原的人。但是,后漢的歷史學家班固卻不盡以司馬遷對屈原之評贊為然。他對屈原及離騷的思想傾向是有褒有貶的,甚至是以貶為主的。班固批評時,有意避開了司馬遷,而徑直把矛頭指向劉安。他指出,稱屈原和離騷可“與日月爭光”云云,“斯論似過其真”。班固的人生觀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他以為屈原應像詩大雅所謂的“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斯為貴矣!”他批評屈原不應“露才揚己,責數(shù)懷王,怨惡椒蘭,愁神苦思,強非其人,忿懟不容,沉江而死”。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化傳說融入作品中,多稱昆侖、冥婚、宓妃虛無之語,皆非法度之正,經(jīng)義所在。但班固也并不否認屈原的作品“弘博麗雅,為辭賦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華,則象其從空?!币虼耍麑η脑u價是:“雖非是明智之士,可謂妙才也?!焙鬂h的王逸則不滿于班固這樣的庸俗之見。他盛贊屈原“膺忠貞之質(zhì),體清潔之性,直如石砥,顏如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此誠絕世之行,俊彥之英也”。至于梁代的劉勰的文心雕龍,又概括王逸的觀點,寫了辨騷一章,除證明屈原作品有異于風、雅的四點以外,也有同乎經(jīng)典的四事。宋洪興祖是繼王逸之后整理、注釋楚辭的又一著名學者。他曾得諸家善本,參校異同,成楚辭補注一書。洪氏對北齊顏之推所謂的“自古文人,常陷輕薄,屈原露才揚己,顯暴君過”之說,甚為不滿。他從儒家倫理觀念出發(fā)駁之云:“屈原,楚同姓也。同姓無可去之義?!倍鬃邮翘岢俊耙娢J诿钡摹R虼?,洪氏為屈原的自沉辯護說:“同姓兼恩與義,而屈原可以不死乎?”那么,屈原又為什么不離開楚國呢?洪氏以為,這是由于當時“楚無人焉,屈原如去國,則楚必從而亡”。因此他說:“屈原雖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爭強諫,死猶冀其感。”(按:指楚王悟而改行)由此亦可見,屈原“雖死猶不死也”。朱熹是我國哲學史上有深遠影響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古籍整理名家。他對詩經(jīng)和楚辭的研究均有重要貢獻。他為楚辭作的集注也足以媲美其詩集傳。朱熹是一個有民族氣節(jié)的政治家,他注離騷中“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云,此乃是屈原“托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義至盡也”。如此體會屈原眷戀楚國的思想情感,可謂深入了一層。節(jié)選自李振華譯注的楚辭楚文化和楚辭的形成 長江流域同黃河流域一樣,很早就孕育著古老的文化。楚民族興起以后,成為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至遲在殷商時期,楚人已經(jīng)同北方政權(quán)發(fā)生關(guān)系;至西周初,據(jù)說鬻熊曾“子事文王”,后來熊繹又被成王封于楚(史記楚世家)。這應該理解為周王朝對楚人實際控制江漢地區(qū)的承認。至春秋時代,楚國迅速發(fā)展壯大,兼并了長江中游許多大小邦國,成為足以與整個中原相抗衡的力量。楚莊王為春秋五霸之一,一度有北取中原之志。戰(zhàn)國時期,楚進而吞滅吳越,其勢力西抵漢中,東臨大海,在戰(zhàn)國諸雄中,版圖最大,人口最多。一度有“橫則秦帝,縱則楚王”的說法,意謂秦、楚二國,最具統(tǒng)一全國的可能。最后楚為秦所滅。但楚地的反秦起義,又成為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漢王朝的建立,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是楚人的勝利。秦、漢大一統(tǒng),最終完成了南北文化的融匯,也由此形成了偉大的“漢族”。楚民族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不斷與中原文化進行交流。春秋戰(zhàn)國時代,北方的主要文化典籍,如詩、書、禮、樂等,也已成為楚國貴族誦習的對象。左傳記楚人賦誦或引用詩經(jīng)的例子,就有好多起。但另一方面,楚文化始終保持著自身強烈的特征,與中原文化有顯著區(qū)別,因而楚人長期被中原國家看作野蠻的異族。小雅采芑記敘周宣王南征楚國之事,說:“蠢爾蠻荊,大邦為讎?!辈选靶U荊”與北方的玁狁并列。魯頌閟宮又把楚人與北方戎狄并列,同作為應予嚴懲的對象:“戎狄是膺,荊舒是懲。”而楚人自己,在不愿承認周王室權(quán)威的時候,也往往自稱:“我蠻夷也?!保ㄒ娛酚洺兰遥┮话阏J為楚文化比中原文化落后,這樣說不完全對。楚文化的興起也許比中原文化遲,但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代,楚文化的落后,主要只是表現(xiàn)在國家制度不夠成熟,尤其是用于維護統(tǒng)治秩序、等級關(guān)系的政治與倫理思想遠不及北方文化完密。所以楚人需要引進有關(guān)的學說和典籍。與此相應,原始宗教巫教的盛行,也可以看作楚文化落后的表現(xiàn)。但在其他方面,楚文化不一定落后,甚至有許多地方遠遠超過中原文化。理解這一點,對于理解楚辭十分重要。首先應該注意到,南方的經(jīng)濟條件較北方具有一定的優(yōu)越性。漢書地理志說,楚地“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江南地廣,或火耕水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yè),果蓏蠃蛤,食物常足”。由于謀生較為容易,就可能有較多的人力脫離單純維持生存的活動,投入更高級更復雜的物質(zhì)生產(chǎn)。所以至少在春秋以后,楚國的財力物力,已經(jīng)明顯超過北方國家。左傳記重耳奔楚,對成王說:“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君之余也?!币芽筛Q見一二。據(jù)歷史記載,楚是春秋戰(zhàn)國時擁有黃金很多的國家。從近年地下考古發(fā)掘來看,戰(zhàn)國時代楚國的青銅器,足以代表先秦青銅器冶鑄的最高水平。至于楚地漆器、絲織品之精美,那是北方根本無法比擬的。屈原招魂中描繪楚國宮廷內(nèi)極其奢華的享樂景象,當然也須有雄厚的物質(zhì)基礎(chǔ)。同樣因為在南方謀生比較容易,途徑也多,不需要組成強大的集體力量以克服自然,維護生存,所以楚國也沒有形成像北方國家那樣的嚴密的宗法政治制度。據(jù)韓非子說,楚國的貴族也一直擁有比較獨立的勢力。這對于楚國同北方國家的對抗也許是不利的。但另一方面,在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中,個人受集體的壓抑較少,個體意識相應就比較強烈。一直到漢代,楚人性格的桀傲不馴,仍是舉世聞名。史記、漢書中,可以找到不少例子。豐富的物質(zhì)條件,較少壓抑而顯得活躍的生活情感,造成了楚國藝術(shù)的高度發(fā)展,這是楚文化明顯超過中原文化的一個方面。在中原文化中,藝術(shù),包括音樂、舞蹈、歌曲,主要被理解為“禮”的組成部分,被當作調(diào)節(jié)群體生活、實現(xiàn)一定倫理目的的手段。因而,中庸平和被視為藝術(shù)的極致。而楚國的藝術(shù),無論娛神娛人,仍然都是在注重審美愉悅的方向上發(fā)展,充分展示出人們情感的活躍性。楚地出土的各種器物和絲織品,不僅制作精細,而且往往繪有艷麗華美、奇幻飛動的圖案。招魂、九歌所描繪的音樂舞蹈,也顯示出熱烈動蕩、詭譎奇麗的氣氛。舊楚地、今湖北隨縣出土的一套具備五個半八度的編鐘,被中外專門家譽為“世界奇跡”,實際證明了楚國音樂及歌舞的發(fā)達。而北方的正統(tǒng)音樂,通常是限制在一個八度的音域范圍內(nèi)的。綜上所述,應該說:以春秋戰(zhàn)國時代而論,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實是各有特點,各有所長。如果單就藝術(shù)領(lǐng)域而言,楚文化的成就為高。文學是廣義的藝術(shù)的一個方面。我們所要論述的楚辭,既是楚文化土壤上開出的奇葩,又代表了楚文化的輝煌成就。楚文化尤其楚國藝術(shù)的一般特點,如較強的個體意識,激烈動蕩的情感,奇幻而華麗的表現(xiàn)形式等等,也都呈現(xiàn)于楚辭中。“楚辭”之名,首見于史記張湯傳??梢娭吝t在漢代前期已有這一名稱。其本義,當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后才成為專稱,指以戰(zhàn)國時楚國屈原的創(chuàng)作為代表的新詩體。這種詩體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黃伯思所說,“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東觀余論)。西漢末,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漢代人模仿這種詩體的作品,書名即題作楚辭。這是詩經(jīng)以后,我國古代又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詩歌總集。另外,由于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所以楚辭又被稱為“騷”或“騷體”。漢代人還普遍把楚辭稱為“賦”。史記中已說屈原“作懷沙之賦”漢書藝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賦”、“宋玉賦”等名目。楚辭的形成,從直接的因素來說,首先同楚地的歌謠有密切關(guān)系。如前所述,楚是一個音樂舞蹈發(fā)達的地方?,F(xiàn)在從楚辭等書還可以看到眾多楚地樂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勞商、九辯、九歌、薤露、陽春、白雪等?,F(xiàn)存的歌辭,較早的有孟子中記錄的孺子歌,據(jù)說是孔子游楚時聽當?shù)匦『⑺簻胬酥遒猓梢藻依t;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還有劉向說苑所載越人歌,據(jù)說是楚人翻譯的越國舟子的唱辭: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這種歌謠到秦漢時還十分流行。如劉邦有大風歌,項羽有垓下歌。它的體式與中原歌謠不同,不是整齊的四言體,每句可長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語氣詞“兮”字。這些也成為楚辭的顯著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辭雖脫胎于楚地歌謠,卻已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漢人稱楚辭為賦,取義是“不歌而誦謂之賦”(漢書藝文志)。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離騷、招魂、天問,都是長篇巨制;九章較之詩經(jīng)而言,也長得多。它們顯然不適宜歌唱,不應當作歌曲來看待。同時,這種“不歌而誦”的“賦”,卻又不是像散文那樣的讀法,據(jù)古籍記載,需要用一種特別的聲調(diào)來誦讀。這大約類似于古希臘史詩的“吟唱”形式。歌謠總是篇幅短小而語言簡樸的,楚辭正是擺脫了歌謠的形式,才能使用繁麗的文辭,容納復雜的內(nèi)涵,表現(xiàn)豐富的思想情感。順帶說,現(xiàn)代人為了區(qū)別楚辭與漢賦,不主張稱楚辭為“賦”,這不無道理,卻不能說漢人這樣稱呼有何過錯。因為本來是先有“屈賦”而后有“漢賦”的。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滲透了楚辭,使之具有濃厚的神話色彩。據(jù)史書記載,當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顯消退以后,在南楚,直至戰(zhàn)國,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覡,重淫祠”(漢書地理志)。楚懷王曾“隆祭禮,事鬼神”,并且企圖靠鬼神之助以退秦師(見漢書郊祀志)。民間的巫風更為盛行。漢書地理志及王逸楚辭章句等,都言及楚人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的風俗??梢娫谇臅r代,楚人還沉浸在一片充滿奇異想象和熾熱情感的神話世界中。生活于這一文化氛圍中的屈原,不僅創(chuàng)作出祭神的組詩九歌,和根據(jù)民間招魂詞寫作的招魂,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時,也大量運用神話材料,馳騁想象,上天入地,飄游六合九州,給人以神秘的感受。甚至離騷這篇代表作的構(gòu)架,由“卜名”、“陳辭”、“先戒”、“神游”,到“問卜”、“降神”,都借用了民間巫術(shù)的方式。除了楚文化本身的因素,其他一些因素對楚辭的形式也起了一定作用。如前所述,春秋以后,楚國貴族對詩經(jīng)已經(jīng)相當熟悉,這成為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的一部分。屈原九章中的橘頌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視為詩經(jīng)體式對楚辭體式的滲透。在戰(zhàn)國時代,縱橫家奔走游說,十分活躍。他們“欲以唇吻奏功,遂競為美辭,以動人主”,“余波流衍,漸及文苑,繁辭華句,固已非詩之樸質(zhì)之體式所能載矣?!濒斞笣h文學史綱要中的這一節(jié)論述,正確地指出了戰(zhàn)國縱橫家華麗鋪張的文辭對楚辭形成的影響。當然,“不有屈原,豈見離騷”(文心雕龍辨騷)。楚辭是楚文化的產(chǎn)物,具體說來,又離不開偉大詩人屈原的創(chuàng)造。選自章培垣主編中國文學史屈原九歌國殤操吾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土爭先。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屈原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白薠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鳥萃兮蘋中?罾何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暮鲑膺h望,觀流水兮潺湲。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朝馳余馬兮江皋,夕濟兮西澨。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蓀壁兮紫壇,匊芳椒兮成堂。桂棟兮蘭橑,辛夷楣兮藥房。罔薜荔兮為帷,薜蕙櫋兮既張。白玉兮為鎮(zhèn),疏石蘭兮為芳。芷葺兮荷屋,繚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實庭,建芳馨兮廡門。九嶷繽兮并迎,靈之來兮如云。捐余袂兮江中,遺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將以遺兮遠者。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對聯(lián)欣賞湖南長沙屈原祠痛飲讀離騷,放開今古才子膽;狂歌吊湘水,照見江潭漁父心。長沙屈原賈誼二公祠親不負楚,疏不負梁,愛國忠君真氣節(jié);騷可為經(jīng),策可為史,以天行地大文章。長沙天心閣聯(lián)望不斷七二峰衡岳流不盡八百里洞庭明月當頭如許江山贏我醉;是誰賦屈大夫離騷問誰虛賈太傅前席幽情無限滿城風雨自西來。 高考作文二篇水邊的迷和悟佇立在長江岸邊,望著滾滾長江,驚濤拍岸,我思索著,這不舍晝夜的水啊,你到底帶走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這變幻無常的人生啊,我們該選擇什么,又該放棄什么? 逆著水的方向回溯而望,我望見了一卷長長的歷史。于是,我一頁頁地解讀,解讀那一個個水邊的抉擇。 汨羅江畔,走來了一位高冠博袖、形容憔悴的行吟者。剛才,江邊的漁夫?qū)λf:“看開點兒吧,誰讓這世上的人都醉了呢?”他長嘆一聲:“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其實,他明白,自己雖人在江邊,而心在郢都;選擇了離開,但不甘心放棄,他只是容不得濁流與污垢,才只好遠離市朝;而畢生的志向,又只能在市朝中實現(xiàn)。在這樣的矛盾中,他又一次選擇,選擇了懷石赴水,一別紅塵。 易水急流,和者悲歌,帶著樊於期的人頭和見血封喉的銳利匕首,一位壯士漸行漸遠。此行,他意在不返?!安?,不要!燕國大勢已去,秦并天下勢不可擋,你不要選擇行刺!”聽到我的呼喊,你回過頭來,沖我微微一笑。這笑,何等熟悉!就像秦王殿前,你對武陽的笑;就像倚柱箕踞,你對秦王的笑!我明白了:你的選擇,出自你那顆忠誠的心。 烏江岸邊,站著昔日的霸王。聽了楚歌,別了虞姬,你站在這里,終不肯過江,漢軍又至,你只身持劍。殺了百人之后,又殺了自己。刺目的鮮血,凝在我眼中,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