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律儒家化的歷程.doc_第1頁
中國法律儒家化的歷程.doc_第2頁
中國法律儒家化的歷程.doc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法律儒家化的歷程儒家思想在中國流傳幾千年而不衰,是因為它最能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最符合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君主集權思想的鞏固,最能維護封建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儒家思想的的核心:禮、仁、忠、孝、節(jié)、義、信、中庸和積極入世。其中“禮”成為封建統(tǒng)治的核心。所謂“禮”是中國古代社會中長期存在的維護學院宗法關系的宗法等級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則和言行規(guī)范的總稱。儒家思想中的“禮”從西周政治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展,以建立家庭為本位的大統(tǒng)一的宗法體制。隨著朝代的更迭,儒家思想中的“禮”不斷演化成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 禮的實質在于確立了尊卑貴賤的等級秩序,建立以家為本位,以倫理為中心,以等級為基礎的法律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主張國家法制要以明上下貴賤之分宗旨,實際上是用法律來維護封建等級制度,這為封建統(tǒng)治者提供了思想支撐和精神武器。儒家思想的“禮”延伸出的法律觀大致包含三個方面1.重倫理,正名分;2.重國家,倡忠孝;3.重差等,別貴賤。論語顏淵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币馑际钦f:做君主就應該像君主的樣子,做臣子就應該像臣子的樣子,做父親就應該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就應該像兒子的樣子,這樣子齊國才有希望??鬃幼罱K以禮作為評價標準,即使“君不君”“不臣”的行為仍然是“不臣”。孔子主張等級秩序制度,反對僭越,強調“卑己而尊人”。強調的是群體利益,認為應當先“大我”后“小我”,群體利益高于個體價值,實現(xiàn)“大我”犧牲“小我”。那么儒家思想是怎樣一步步通過引禮入法,將具體的禮制規(guī)范引入法律?禮起源于原始社會宗教儀式,表達了人們的敬畏天地鬼神以及祈福神靈保護。西周統(tǒng)治者,吸取夏亡的教訓,在夏商時期的“天命天罰的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罰”的刑法思想。而且注重完備“禮治”,將禮儀從宗教儀式逐漸轉變?yōu)檎{整社會關系的規(guī)范性行為標準,確立“親親”“尊尊”的禮制。但是此時的禮,法處于分立狀態(tài),“出禮如刑”“禮不下庶人”“禮不上大夫”。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國戰(zhàn)亂不斷,社會處于從奴隸制走向封建制的劇烈動蕩時期。思想領域的天賦神權的思想已經(jīng)動搖,反應并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也已崩潰。在這一時期,卻誕生了儒家思想這一中華文明智慧的締造者孔子。禮記經(jīng)解“禮治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遠惡而不自知?!笨鬃诱J為,“禮”是整個社會認可的調整人們行為規(guī)范的準則,雖然禮、法都是調節(jié)行為的規(guī)范,但是二者有先后與輕重之分。但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孔子的“禮”注定不會有用武之地。經(jīng)商鞅變法后的秦變得日益強大,從公元前221年到前230年的十年間,秦王嬴政以雷霆之勢一舉蕩平了東方六國,使中國重新歸于統(tǒng)一之下。秦朝的統(tǒng)一,法家思想可謂功不可沒。法家思想認為:歷史是向前發(fā)展的,人們應該按照現(xiàn)實的需要進行政治改革,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實行法治。此與秦始皇的絕對獨裁思想不謀而合,所以重用李斯,利用法家思想治國,靠嚴刑峻法高壓統(tǒng)治百姓。秦的罪名繁多而無系統(tǒng)分類,刑罰主要有笞刑,徒刑,流放刑,肉刑,死刑等,且肉刑,死刑盡是異常殘酷的。所以法家思想統(tǒng)治下的秦朝無異于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都可能爆炸。劉邦滅秦建立漢朝,充分吸取秦滅亡的教訓,經(jīng)過初期黃老思想的無為而治,休養(yǎng)生息,至漢武帝劉徹即位時,社會經(jīng)濟已得到恢復和發(fā)展。但是,隨著地主階級及其國家力量的強大,階級矛盾逐漸加劇。漢武帝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封建統(tǒng)治秩序。此時,儒學大家董仲舒以儒家思想的鼻祖孔子“道之以致,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逆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助格”中的為政以德,禮刑并用的法律觀,發(fā)展為“德主刑輔“的法律思想。并提出“三綱五?!本秊槌季V,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以及仁、義、禮、智、信,針對為人處世標準;提出“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春秋大統(tǒng)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加強中央集權。這些新儒學的政治法律思想,迎合了大統(tǒng)一思想的統(tǒng)治要求,適應歷史發(fā)展,擔當起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重任。經(jīng)過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家學說被確立為官方的指導思想,禮法結合、德刑并用成為統(tǒng)治者制定法律的理論依據(jù)與主流法律思想。在統(tǒng)治集團的支持下,漢代的儒學大家將“以經(jīng)入律”“以經(jīng)決獄”的方式,將禮的精神和內容融入法家所擬定的法律里,開啟了中國法律儒家化地進程?!按呵餂Q獄”是儒家化的鼎盛,指,在審判案件時,如無法律明文規(guī)定,則以儒家經(jīng)義作為定罪量刑的依據(jù)原心論罪。漢律的儒家化,包括“上請”和“恤刑”,強調貫徹儒家矜老恤幼的恤刑思想。漢宣帝時期“親親得相首匿”,此來源于儒家思想中“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的理論,主張親屬之間首謀藏匿犯罪可以不負刑事責任。魏晉南北朝時期頻繁的修律使儒家法治思想更急深入到刑法中去,也使得刑法的儒家化過程繼續(xù)深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禮法結合的進一步發(fā)展。這一時期的禮法結合的形成的封建法律的原則主要有,魏明帝時期的“八議”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鞍俗h”源以周禮的八辟。晉律“準五服制罪”,服制是中國封建社會以喪服為標志區(qū)分親屬范圍和等級的制度。服制不但確立的是繼承與贍養(yǎng)等權利義務關系,也是親屬相犯時確立刑罰輕重的依據(jù)。依五服治罪成為封建法律的制度的重要內容,影響廣泛,直到明清。北齊律將嚴重危害君權和父權的十種犯罪行為列為“重罪十條”,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這十種罪名是:“一曰反逆(謀危社稷、企圖推翻皇帝的統(tǒng)治),二曰大逆(指毀壞宗廟、山陵及宮闕),三曰叛(叛國投敵),四曰降(投降敵人),五曰惡逆(指毆打、謀殺祖父母、父母,殺伯叔父等謀害尊親屬的行為),六曰不道(指殘忍酷毒,如殺非死罪家人、肢解人體等),七曰不敬(指對皇帝、家長的各種失禮行為),八曰不孝(指子女不善事父母的行為),九曰不義(指卑下侵犯非血緣尊長的行為),十曰內亂(指家族內的犯奸行為)犯此十種大罪者,不在八議、贖刑之列,通常是極刑處死。”唐朝統(tǒng)治者在目睹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在立法上,統(tǒng)治上強調予民休憩,“禮法合一”“一準乎禮”的立法思想。據(jù)此提出了“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擾昏曉陽秋相而成者也”。唐統(tǒng)治者更注重以儒家的禮教道德思想來教化人民的思想,將犯罪的苗頭扼殺于思想的源頭,以達到治久安,維護其世代統(tǒng)治的目的。“一準乎禮”的原則,即以儒家禮教綱常作為立法指導思想和定罪量刑的依據(jù)。更以“三綱”之意按順序,輕重制定了定罪量刑之標準。將“十惡”修改為“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調整“十惡”的次序,體現(xiàn)在量刑上的輕重,體現(xiàn)了“三綱”中輕重次序的精神體現(xiàn),首先是維護君臣之綱的君權統(tǒng)治的犯罪,并予以最重的刑罰,其次告維護“父子之綱”的律例,現(xiàn)再次便是維護“夫妻之綱”的條文。而在親屬關系的長幼尊卑,親疏遠近也左右其定罪量刑的標準??梢娞拼?,禮學不僅成為其立法依據(jù),更成為其定罪量刑的標準,除此以外還以禮注律,唐統(tǒng)治者依照儒家的仁政思想做為指導,在刑罰方面體現(xiàn)出 “用刑持平”和在律條上更追求簡約的精神。唐律在封建法典中被公認是“得古今之平”的經(jīng)世之典,其死刑條文只有111條,在封建法中較之前任何一代都少,較明、清也簡要。而即使是死刑,也為須三復奏甚至五復奏,皆因唐皇深明死者不可復生的道理,而其它刑罰也有嚴格規(guī)定,如流刑、徒刑均有最高刑期,不得無期服刑;而死刑只有絞、斬、而較其它任何封建王朝更為人道,而量刑幅度也比秦、漢、隋、明、清各律相對為輕。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說:“古代禮律關系密切,而司馬氏以東漢末年之儒學大族創(chuàng)造晉室,統(tǒng)制中國,其所制定之刑律尤為儒家化。既為南朝歷代所因襲,北魏改律復集之,輾轉嬗蛻,經(jīng)由齊、隋以至于唐,實為華夏刑統(tǒng)不祧之正宗?!比寮宜枷敕苫@一過程至隋唐已基本完成,儒家思想中有關法律原則和基本觀點直接融入律文中,確定“一準于禮”的標準后,古代中國儒家思想的法律化最終完成。由上文可以看出,在中國法律儒家化從開端到發(fā)展再到完成的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