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收稿日期 1999 08 01 作者簡介 袁廣闊 1962 男 河南南陽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 從古文獻與考古資料看夏文化的起始年代 袁 廣 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 鄭州45000 摘 要 古代文獻記載 氏族社會末期 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曾發(fā)生過一場持續(xù)時間較長的洪水 這場 洪水最后由大禹治服 為其子啟建立夏王朝奠定了基礎 考察這場洪水結束的時間 對確定夏王朝建立 的年代有著重要的意義 從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目前已知的龍山文化遺址分析 龍山文化時期沒有發(fā)現大 的文化斷層 到龍山文化晚期至二里頭文化時期 除豫西嵩山地區(qū)地勢較高外 豫東 冀南及整個山東 半島地區(qū)龍山文化突然中斷 與此同時 輝縣孟莊龍山城址發(fā)現洪水沖毀城墻的現象 魯西地區(qū)成組的 龍山城址也隨之消失 上述地區(qū)也都是文獻記載洪水發(fā)生與淹沒的地區(qū) 因此文化出現斷層 而豫西 嵩山周圍因地勢較高 使那里的人們躲過了洪水 龍山文化在繼王城崗四期之后 發(fā)展成王城崗五期文 化 進而形成新寨期二里頭文化 所以夏文化應開始于豫中地區(qū) 以登封王城崗五期和禹縣瓦店四期為 代表的時期 關鍵詞 大禹治水 文化斷層 夏文化 中圖分類號 K8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 5242 2000 01 0035 04 199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偃師商城隊在尸鄉(xiāng)溝 城的西南部發(fā)現一座呈長方形的小城 發(fā)掘表明小 城早于大城 大城是在小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 因尸鄉(xiāng)溝大城始建于二里岡文化下層的年代上限已 經確定 其小城的年代則已進入早于二里岡下層的 二里頭文化四期 具有都城性質的二里頭文化遺址 旁邊平地崛起一座商代城址 因此學術界認為夏商 更替至遲在二里頭四期晚段已經完成 二里頭文化 主體為夏文化 這一認識在學術界逐漸趨同 1 明確了二里頭文化主體為夏文化 但不等于夏 文化所有問題都已經解決 如根據傳統(tǒng)文獻夏朝開 始于公元前21世紀 夏朝存在年代約400余年 而 二里頭文化一至四期碳十四測定的數據只有300余 年 如果說夏商文化更替在二里頭三期至四期早段 二里頭文化所存在的年代當不足300年 人們所認 識的二里頭文化 年代與文獻所載夏文化存在的時 間不符 因此有學者將早于二里頭文化的龍山文化 中晚期歸于夏文化之中 但這也存在不少矛盾 筆 者認為二里頭文化主體為夏文化已使夏文化研究取 得了實質性突破 二里頭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區(qū) 嵩山 周圍 早于二里頭文化的龍山文化同二里頭文化之 間已沒有缺環(huán) 因此夏文化起始的年代當在這一階 段的龍山文化晚期遺存中去仔細分析 從古代文獻記載可知 大禹治水是夏朝開始時 的最大的歷史事件 千百年以來 代代相傳 從考古 學 天文學等方面觀察 關注洪水現象是重要線索 尚書 國語 墨子 孟子 韓非子 史記 漢書 等文獻中都記載了我國古代曾發(fā)生過一場持 續(xù)時間較長的洪水 也有人稱之謂洪水時代 我國 歷代學者都不否定這些記述 且多根據文獻對同洪 水搏斗的英雄堯 舜 禹 共工 四岳 伯益以及洪水 發(fā)生的地域進行了考察 其中著名歷史學家徐旭生 考察得最為詳細 他指出 如果詳細考察我國的地 形 各代河患的沿革 以及我中華民族發(fā)展的階段 就可以明白洪水的發(fā)生和大禹施工的地域 主要是 兗州 豫州的東部和徐州的一部分也可能有些小施 工 2 P139 根據文獻 洪水最后是讓禹降服了 而禹是夏部 族的最后一位首領 同時也是夏朝的奠基者 而夏朝 建國的大致年代是可以從文獻所載夏 商 周的積年 推出來的 據此基點 多數學者認為夏朝應建立于公 元前21世紀前后 3 P50 也有少數學者認為夏朝建 立得更早些 當在公元前23世紀 4 P18 因此 洪水 發(fā)生于夏朝建國之前的時間也是明白的 公元前 53 第40卷 第1期河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Vol 40 No 1 2000年1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Jan 2000 23世紀至公元前21世紀相當于龍山文化的中晚 期 考察這場洪水結束的時間 對確定夏朝建立的年 代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龍山文化時期 無論黃河或長江流域各地基本 上沒有大的缺環(huán)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龍山文化階 段 晉南 豫西 豫東及整個山東半島地區(qū)以及長江 下游地區(qū)出現了空前繁榮的階段 目前臨汾 運城 發(fā)現的龍山文化遺址有130余處 其中經考古發(fā)掘 的遺址有芮城南禮教 夏縣東下馮 垣曲東關 豐村 龍王崖 襄汾陶寺等 其中陶寺遺址發(fā)掘面積最大 遺址分早中晚三期 早期屬廟底溝二期文化 中晚期 為龍山文化 早中晚三期為同一文化的三個發(fā)展階 段 文化面貌聯系緊密 沒有任何缺環(huán) 5 豫中西部地區(qū)為尋找夏文化 該地區(qū)龍山文化 的考古工作開展得較多 這里是河南龍山文化遺址 分布最集中的地區(qū)之一 經考古發(fā)掘大型遺址有洛 陽王灣 登封王城崗 汝州煤山 李樓 禹州瓦店 郾 城郝家臺等 這些遺址集中分布于伊 洛 潁河兩岸 遺址面積大 文化層堆積較厚 豫東 山東地區(qū)的龍山文化不少情況同中原差 不多 但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甚至可以說高于中原地 區(qū) 如山東城子崖發(fā)現了面積達16萬平方米的龍 山城址 6 臨朐發(fā)現了大型龍山墓葬 山東目前已 發(fā)現龍山文化遺址達幾百處 泗水尹家城龍山文化 層的堆積厚達二米以上 出土遺物可劃分為四期六 段 前后連綿不斷 銜接十分緊密 7 從晉南上百萬平方米的陶寺遺址的發(fā)掘到中 原 山東地區(qū)龍山大墓的發(fā)現 我們不難看出龍山文 化中晚期是我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發(fā)展時期 各地的 文化層堆積豐厚 出土遺物眾多 器物精美 都有連 續(xù)不斷的陶器演變序列 表明龍山中晚期黃河中下 游地區(qū)沒有出現特大的自然災害 孟子 等文獻所 述的洪水不是發(fā)生于這個階段 在龍山文化晚期至二里頭文化早期階段 晉南 豫東 魯及冀南等地考古學文化出現了明顯的缺環(huán) 晉南地區(qū)相當于二里頭文化時期的經過較大規(guī)模考 古發(fā)掘的遺址有夏縣東下馮 襄汾大柴遺址 從這 兩處遺址來看 這一時期的考古學文化面貌同龍山 文化相比較共性很少 二者之間缺環(huán)十分明顯 龍 山文化時期晉南地區(qū)陶器以灰陶為主 器類中盛行 鬲 灶 深腹盆 深腹缸 小口高領甕 鼓腹罐 淺盤高 柄豆等 二里頭文化時期炊器類除陶鬲外則出現了 不少數量的鼎 帶花邊的深腹罐 圓腹罐 平底盆 斂 口甕等 不少學者認為這一文化屬于二里頭文化的 范圍 并命名為二里頭文化 東下馮類型 考古學文化斷層最明顯的算是山東龍山文化和 岳石文化的缺環(huán)了 二者之間不僅出現缺環(huán) 而且文 化倒退現象也非常明顯 龍山文化時期的大批精美 陶器蛋殼陶高柄杯及鼎 罐 等陶器都消失了 代 之而起的是岳石文化的粗糙的陶器 因此 一些學 者認為岳石文化的前身不是山東龍山文化 而是由 其他地區(qū)發(fā)展而來的 在河南東部及華北平原上的龍山文化遺址基本 在一個時期廢棄了 目前發(fā)掘的淇縣王莊 湯陰白 營 輝縣孟莊 安陽大寒南崗 后崗等文化遺址 龍山 文化層上面覆蓋的不是相當于二里頭時期的文化 層 就是商代或東周的文化層 在豫東鹿邑欒臺 永 城王油坊 杞縣鹿臺崗龍山文化層上覆蓋的不是岳 石文化層 就是商代晚期文化層 龍山文化遺址均出 現了斷層 目前在豫東 豫北的華北平原及山東地區(qū) 均未發(fā)現一處龍山文化向其他文化發(fā)展的連續(xù)不斷 的遺址 除了這些文化的斷層外 筆者在發(fā)掘河南輝縣 孟莊遺址時還發(fā)現了一些與洪水有關的現象 孟莊 遺址位于河南省輝縣市東南 1992 1995年河南省 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了考古鉆探和較大規(guī)模 的考古發(fā)掘 揭露面積達4500余平方米 在遺址內 發(fā)現了龍山文化 二里頭文化時期和商代文化晚期 三座相疊壓的城址 其中龍山文化城址在目前中原 地區(qū)發(fā)現的龍山城址中面積最大 8 孟莊城址現在的地勢是北依太行山前的低山 位于平原之上 整個遺址地勢并不完全平坦 西部雖 被破壞 但遺址高出地表約1米左右 中南部也留有 0 5米 0 8米高的斷崖 孟莊遺址的東 西 南三 面的地勢均高于其他地面 其海拔高度約100米 孟莊龍山城址的城垣東 西 北三面都經過正式 發(fā)掘 發(fā)掘表明城垣是由內外取土堆筑而成的 內外 都留有一條壕溝 外側的壕溝寬且深為護城河 河底 距當時地面3 8米 4 8米深 護城河寬約20米 內側有寬6米 8米的壕溝 東 西 北三面的墻發(fā) 掘資料表明 內側壕溝中1 5米左右為龍山末期的 淤土 此外 南 北面城河的發(fā)掘表明外城河龍山晚 期的淤土有2米 3米 這些淤土的形成應與持續(xù) 一定時間的洪水或大量雨水有關 能表明孟莊龍山城毀于洪水的證據是西墻的中 段 該墻中北部就有一大的缺口 已發(fā)掘部分15米 寬 其余部分疊壓于北部的一條公路之下 公路寬約 50米 因此該缺口的實際寬度不詳 這條溝在孟莊 遺址內的走向為東西向 因此溝的主要部分都壓在 公路下 目前鉆探和發(fā)掘情況表明該溝在遺址內由 63 西城墻向東還保持有40余米長 從已發(fā)掘的探方 T128看 原有的龍山城墻夯土已全部被洪水沖掉 且洪水在該探方內下切入生土達1 5米左右 由西 向東伸去 沖溝內的淤土包含有龍山文化各個時期 的陶片 表明該沖溝是在龍山末期形成的 在西城 墻的這段缺口處 二里頭時期的人們清除了這里的 大部分淤土 然后用夾板筑夯成二里頭時期的西城 墻 關于輝縣一帶的洪水古代文獻有記述 輝縣西 周時為共伯國 史記 周本紀 正義 引魯連子云衛(wèi) 州共城縣本周伯之國也 水經注 曰 共和之故 國 共且故城即共之封地 共國故城至今仍保 存在輝縣城南 城東還有共山 徐旭生不僅認為這 里是共和之故國 而且還是中國氏族社會末期共工 氏族所居的地方 徐先生指出 漢書 地理志 河 內郡共縣 班固自注 故國 就是 莊子 讓王 篇內 的共首 荀子 儒效 篇內的共頭 今為河南的輝縣 共工在古傳說中特別同水有關 百泉水自名共 故 名共水 9 P139 徐先生認為 共地正當黃河轉折的 地方 接納了輝縣境內為患的共水 黃河也引起下游 的水患 故共為洪之本字 古人用以泛指黃河下游的 水患 古代文獻中直接記述洪水的不多 但記述共 工和洪水關系的卻很多 如 左傳 昭公十七年 共 工氏以水紀 故以水師而水名 路史 太昊紀 載 太昊 伏羲 氏 共工氏始作亂 振滔洪水 以禍天 下 淮南子 本經訓 曰 共工振滔洪水 以薄空 桑 輝縣孟莊的主要洪水遺跡正發(fā)生在氏族社會末 期的龍山文化的末期 基本相當于共工治水的時期 若徐旭生先生考證的共地不誤 共工氏與孟莊龍山 城址的洪水當存在一定的關系 幾乎與黃河中游孟莊龍山城址興建的同時 黃 河下游的魯西地區(qū)出現成組的龍山城址 這里的城 址以一座大型城址為中心 周圍有數座小城圍繞 這些城址平面形狀多作方形 但也有船形 圓形等 典型城址有 陽谷景陽崗 皇姑冢 王家莊 茌平教場 鋪 尚莊 樂平鋪 大尉以及東阿縣王集等 10 這些 城址的共同特點是都選擇在當時較高的臺地上興 建 都在當時黃河下游河道兩側 都毀于龍山文化晚 期 這些城址由于多數未發(fā)掘 其毀因不詳 但從海 拔高度在100米的孟莊城址被龍山晚期的洪水沖毀 來分析 這里海拔僅有30米左右 而又處于黃河河 道兩側 正是徐旭生考證的洪水發(fā)生地的兗州之域 關于魯西地區(qū) 據文獻記載 這里正是黃河上游 共工振滔洪水所湮沒之地 皇甫謐 帝王世紀 曰 黃帝由窮桑登帝位 后徙曲阜 少昊邑于窮桑 以 登帝位 都曲阜 顓頊始都窮桑 徙商丘 接著皇甫 謐就說 窮桑在魯北 或云 窮桑即曲阜也 總之 窮桑在魯國境內可信 淮南子 本經 說 舜之時 共工振滔洪水 以薄空桑 空桑即窮桑 知窮桑還是 個低洼易受水患之地 故張學海指出 古濟水西 側 冀魯豫交匯區(qū)山東一方 又是黃泛區(qū) 自漢武帝 時河決瓠子以來 黃河泛濫決口經常湮沒這地區(qū) 且 有濟水為患 自古就是水患重災區(qū) 這些都與窮桑 的地理條件很吻合 窮桑應在這一帶 11 從文獻記 述及考古材料印證表明 氏族社會末期黃河中下游 地區(qū)的確發(fā)生了大的洪水 當然以自然的規(guī)律來看 當時的降雨也不僅僅 限于黃河流域 長江流域也應當發(fā)生 田野考古表 明 良渚文化的典型遺址江蘇錢山漾 馬橋遺址良渚 文化晚期至馬橋文化時期發(fā)現了較普遍的淤土層 吳江梅埝遺址在良渚文化層之上堆積厚達0 4米 0 9米的河流淤土層 環(huán)境學者根據長江下游地區(qū) 自然環(huán)境的變遷 指出 我國東部地區(qū)在距今4000 年前后曾發(fā)生過空前的大洪水 洪水雖以黃河中游 地區(qū)為最大 但淮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同樣受到了 這次洪水的影響 當時長江可能有一支由安徽南部 經東壩進入太湖平原 使太湖平原的水位抬高 并淹 沒了低地 在良渚文化層上形成了一層0 5米左右 的灰黑色淤泥給先民們帶來了幾乎是滅頂之 災 12 俞偉超先生根據良渚文化衰敗的現象早在 1991年就指出 4000多年前我國曾發(fā)生一次延續(xù) 了若干年的特大洪水災難 應該是歷史事實 13 在晉南 豫東 豫北 齊魯地區(qū)出現洪水時 豫西 南 晉中北部等地因地勢較高 洪水影響不大 河南 淅川地區(qū) 這里位于鄂 陜 豫三省交界處 是我國第 二階地的東部邊緣 地勢較高 海拔400米以上 地 勢以丘陵和山地為主 這里的下王崗遺址經過大規(guī) 模發(fā)掘 龍山文化和相當于二里頭早期遺物都比較 豐富 從大量遺物方面可知該遺址從龍山晚期到相 當于二里頭早期的考古學文化是自然順延的 前后 銜接十分緊密 龍山時期的典型器形鼎 罐 甑 杯 盤 豆 盆等都在相當于中原二里頭文化早期得到了 繼承和發(fā)展 14 晉中地區(qū) 西臨黃河 北依太行山 地處黃土高 原的東部 地勢較晉南要高 平均海拔在300米以 上 這里的太谷白燕 忻州游邀遺址都經過了大規(guī) 模的考古發(fā)掘 已發(fā)表資料可知 這一地區(qū)從龍山 至二里頭文化時期考古學文化也沒有間斷過 龍山 時期鬲 盆 豆 杯等器形 紋飾都在二里頭階段得到 73 了延續(xù)發(fā)展 15 豫西部地區(qū)黃河的主要支流伊 洛河以及與之 鄰近的淮河支流汝 潁等流域也曾出現大的洪水 但 由于該地區(qū)地勢較高 龍山文化遺址又依山傍水 洪 水來時易于上高處躲避 洪水對這一地區(qū)造成的損 失要小一些 從登封王城崗等遺址的發(fā)掘資料看 該地區(qū)的考古學文化是連續(xù)不斷向二里頭文化發(fā)展 的 二者之間沒有明顯的缺環(huán) 二里頭文化早期文 化層直接壓于龍山晚期層上 遺址內出土的主要遺 跡 灰坑 甕館葬等還保持著龍山文化的特征 王城 崗五期文化 禹縣瓦店四期文化為代表的文化面貌 同目前學術界認識的二里頭遺址的二里頭一期文化 是有著很大差別的 但同典型的龍山文化面貌也不 完全一樣 如王城崗五期 瓦店四期仍然具有濃厚 的龍山文化特征 陶器的質地 紋飾 制法等同龍山 晚期特征一致 一些主要器類如罐形鼎 深腹罐 高 領罐等陶器形體卻變得渾圓等 王城崗五期鼎方 唇 沿略折 沿面斜平 圓鼓腹 圓底 扁楔形足較矮 通體多飾印痕極淺的方格紋 深腹罐分折沿和卷沿 兩類 折沿罐沿面寬而較陡直 深腹通體飾細繩紋 卷沿罐 沿面近平 形體渾圓 通體飾淺而不清晰的 籃紋 小口高領甕為直口溜肩 圓鼓腹 小平底略上 凹 通體飾淺籃紋 16 考古學文化就陶器特征而言 豫中地區(qū)繼王城崗五期文化之后 與之緊密銜接的 是臨汝煤山二里頭一期 密縣新寨期二里頭文化遺 存 17 它同二里頭遺址的二里頭一期文化是有區(qū)別 的 如二里頭遺址的二里頭文化特征是陶質方面砂 褐陶占有一定比例 紋飾方面繩紋占的比例增大 附 加堆紋 雞冠 較多 器類方面也新出現有十分典 型的花邊圓腹罐 三足盤 尊形器等 前一階段的深 腹罐變做冬瓜形 底部根小 此外鼎 盆 甑 豆的形 體都發(fā)生了一定變化 因此我們認為豫中地區(qū)繼龍 山文化之后應為以王城崗五期 瓦店四期文化為代 表的文化遺存 緊隨其后的是密縣新寨 臨汝煤山遺 址為代表的文化遺存亦即有學者提出的新寨期 該 期之后才應是二里頭一期文化 王城崗五期文化遺 存是豫東 冀南 山東地區(qū)龍山文化消亡以后 獨立 存在于豫中地區(qū)的一種文化 它是二里頭文化的前 身 夏文化應開始于豫中地區(qū)以登封王城崗五期和 禹縣瓦店四期為代表的時期 目前關于汝州煤山 登封王城崗五期的碳十四標本都沒有做過年代測 試 從其陶器特征上不難看出這時期陶器剛剛脫胎 于龍山文化 二者間的年代當相去不遠 豫中西部 地區(qū)根據 國語 周語 史記 夏本記 孟子 萬章 篇 等記載這里是夏王朝建國的中心地帶 而多數學 者認為的夏王朝就建于公元前21世紀前后 這與本 地區(qū)龍山文化向二里頭文化過渡的時間基本吻合 參考文獻 1 高煒 楊錫璋等 偃師商城與夏商文化分界 J 考古 1988 10 2 徐旭生 中國古代的傳說時代 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60 3 鄭杰祥 夏史初探 M 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5 4 鄭光 二里頭陶器文化論略 A 二里頭陶器集粹 C 北 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5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 山西襄汾縣陶 寺遺址發(fā)掘簡報 J 考古 1980 1 6 張學海 王樹明 紀念城子崖遺址發(fā)掘60周年論文集 C 濟南 齊魯出版社 1993 7 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教研室 泗水尹家城 M 北 京 文物出版社 1990 8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輝縣孟莊 待刊 R 9 徐旭生 中國古代的傳說時代 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60 10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魯西發(fā)現兩組八座龍山文化 城址 N 中國文物報 1995 01 22 11 張學海 東土古國探索 J 華夏考古 1997 1 12 王富寶 李民昌 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的自然環(huán)境 A 東 方文明之光 C ???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 1996 13 俞偉超 龍山文化與良渚文化衰變的奧秘 A 紀念城子 崖發(fā)掘60周年論文集 C 濟南 齊魯出版社 1993 14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淅川下王崗 M 北京 文物出版 社 1989 15 晉中考古隊 山西太谷白燕遺址第一地點發(fā)掘簡報 J 文物 1989 16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 登封王城 崗與陽城 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2 17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隊 河南密縣新寨遺 址的試掘 J 考古 1981 5 責任編輯 閻現章 Beginning Time of the Xia Culture As Seen from Ancient Data and Archeological Finds Yuan Guangkuo 下轉第46頁 83 33 宋豫秦 現今南亳說與北亳說的考古學觀察 J 中原文 物 1991 1 34 鄒衡 鄭州商城即湯都亳說 J 文物 1978 2 35 曲英杰 論成湯都亳及其以前商人之八遷 J 史學月刊 1992 2 36 尚世英主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詞典 河南卷 M 北京 商 務印書館 1993 37 清 山西通志 M 38 陳昌遠 伊尹出生欒川說 J 河洛論壇 1997 1 責任編輯 閻現章 On the Ruins of a Shang Town in Yuanqu Shanxi and the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Tang People Began to Settle in Bo Chen Changyuan Chen Longwen Abstract A common understunding has been reached in the chronological determination of China s first 3 dynasties the Xia the Shang and the Zhou that the ruins of the Shang town in Yanshi Henan marked the transition form Xia to Shang But where did the Shang or the Tang people begin Though opinions differ lots of arheological finds historical records and local annals point to the fact that the Shangs or Tangs should have begun in Yuanqu Shanxi The Yuanqu town dated earlier than the one in Yanshi and another in Zhengzhou The Tang people began to settle in Bo Bo as the name of the town coming from the river of that time which flowed by it The Tangs moved to Yanshi only after they had exterminated Xia and when they moved there they expanded their capital which was the town we unearthed in Zheng2 zhou Key words The tang people began to settle in Bo the Shang town runis in Yanshi the Shang town ruins in Zhengzhou the Shang town ruins in Yuanqu Ge Bo Boqing River 上接第38頁 Abstract According to ancient data at the later stages of the clan society a flooding occurred lasting many year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until it was finally harnessed by the Great Yu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his son Qi to establish the Xia dynasty Looking into the ending years of this flooding is important for determining the begin2 ning t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企業(yè)培訓視頻課件下載
- Photoshop平面設計基礎 課件 任務2.4 制作風景圖片
- 辦理出國考察代辦手續(xù)服務合同
- 藥用輔料運輸方案
- 城堡修繕方案
- 財務盡職調查與風險評估綜合服務協(xié)議
- 東南亞家居品牌國內加盟授權協(xié)議
- 娛樂場所安保人員招聘合同樣本
- 市政規(guī)劃應急方案
- 黨課知識教學課件
- 2025輪軸裝修工(技師)重點考試題庫及答案(濃縮300題)
- 針刺傷試題及答案
- 電腦硬件及產品供應計劃策略
- 《數字貿易》課程教學大綱
- 會展策劃考試試題及答案
- 江蘇省南通市2022-2023學年第二學期期中考試初二英語試卷(含答案)
- 新產品開發(fā)流程和步驟
- 廣西現代物流集團招聘筆試沖刺題2025
- 中職班主任班級管理經驗分享
- 基于MATLABSimulink電力系統(tǒng)短路故障分析與仿真
- 辦公樓裝飾裝修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