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珍珠的_水滸傳_翻譯及其對西方的叛逆.pdf_第1頁
賽珍珠的_水滸傳_翻譯及其對西方的叛逆.pdf_第2頁
賽珍珠的_水滸傳_翻譯及其對西方的叛逆.pdf_第3頁
賽珍珠的_水滸傳_翻譯及其對西方的叛逆.pdf_第4頁
賽珍珠的_水滸傳_翻譯及其對西方的叛逆.pdf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 40 卷第 6期 2010 年 11月 浙 江 大 學 學 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40 No 6 Nov 2010 主題欄目 跨文化語言研究 DOI 10 3785 j issn 1008 942X 2010 04 291 收稿日期 2010 04 29 本刊網(wǎng)址 在線雜志 http www journals zju edu cn soc 在線優(yōu)先出版日期 2010 09 29 作者簡介 莊華萍 女 浙江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師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主要從事翻譯理論研究 賽珍珠的 水滸傳 翻譯及其對西方的叛逆 莊華萍 浙江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27 摘 要 All Men A re Brothers 是美國女作家賽珍珠的唯一譯作 也是 水滸傳 的首個英文全譯本 歷來因其對源語語言與文化特質(zhì)的尊重和盡可能保留而遭受非議 而大部分批評者不是斷章取義地橫 加指責 就是站在強調(diào)目的語文化及其價值觀立場上 忽視了相異文化間的開放性和可融合性 考慮到 賽珍珠希望忠實再現(xiàn)漢語及其所代表的中國文化的初衷 并將其譯本與其他兩個重要譯本加以比較 我 們可以肯定 賽珍珠的翻譯實踐反映了她向西方展現(xiàn)和闡釋真實的東方的努力 因而具有極其重要的跨 文化交流價值 誠如尼采所言 翻譯是一種征服 而這種征服應是雙向的 互相的 而非單向的支配與控 制 在當前的后殖民語境下 水滸傳 賽珍珠譯本更具有深遠的文化意義 鑒于翻譯所涉及的原著文本 的特殊文化價值 尤其是近代以來東西方文化之間展開明顯的力量懸殊的較量 賽珍珠作為一名來自西 方陣營的譯者對西方文化進行自覺反叛的勇氣與卓識 值得我們肯定和深入研究 關鍵詞 賽珍珠 翻譯 水滸傳 跨文化交流 Pearl S Buck s Translation of All Men Are Brothers and Her Revolt against the West Zhuang Huaping I nternational College Zhej iang University H angzhou 310027 China Abstract As Pearl S Buck s only translation All Men A re Brothers has suffered long time reproach due to its endeavors to inject the source cultural elements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However most critics who are either too arbitrary in their assertion or too supportive of their target culture and ideology inclined to ignore the comprehensibility and accessibility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With full consideration of Buck s original intention to interpret real Chinese language as well as Oriental culture to the West and through an objective comparison of two other important translated versions A ll Men Are Brothers as the first full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huihu Zhuan reveals that Buck s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feasible but also foresighted Her efforts have significant inter cultural communication values in the current post colonialist era As German philosopher Nietzsche said 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conquest And it should be two way or mutual conquest As a translator from the Western world Buck s intentional revolt against the West deserves our appreciation and further study Key words Pearl S Buck translation All Men A re Brothers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一 賽珍珠的 水滸傳 翻譯及其研究現(xiàn)狀 賽珍珠 Pearl S Buck 1892 1973 翻譯 水滸傳 始于 20 世紀 20 年代中后期 在此之前 她 已花了大量時間閱讀其他中國古典小說原著 作了充分的準備 翻譯工作前后耗時五年 譯成后又 經(jīng)反復校正 1 156 157 于 1933 年由紐約莊臺公司 John Day Company 出版 一問世即暢銷 至今在 國外亞馬遜等網(wǎng)上書店 仍可看到該譯本的再版和銷售情況 這反映了英語讀者一直以來對該譯本 的認同和喜愛 該譯本是現(xiàn)在仍受歡迎的 水滸傳 最早英文全譯本 也是賽珍珠的唯一譯作 對 于一部七十多年前的譯本來說 這是非同尋常的成就 相形之下 無論是 20 世紀 30 年代賽珍珠因獲諾貝爾獎而風靡海內(nèi)外之初 還是 20 世紀 90 年 代中國賽氏研究熱再次升溫之時 中外評論界對這部譯作的忽視和質(zhì)疑都顯而易見 國內(nèi)曾有多 人在撰文討論其翻譯的 誤譯 時 直接或間接引用了她關于 放屁 一詞的翻譯作為典型的 錯譯 例證 2 然而 大部分批評者不是斷章取義地橫加指責 就是站在強調(diào)目的語文化及其價值觀立場 上 忽視了相異文化間的開放性和可融合性 幸而近年來有人為她對該詞的翻譯作了較為詳細的 考證分析 認為她并非誤譯 而是基于獨特文化翻譯理念的有意而為 2 后來有論者進一步分析了 她的異化翻譯策略 認為該策略在一定歷史背景與情境下 有助于異質(zhì)文化間的交流 對促進文化 的多元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3 但總體上說 對其文化翻譯思想肯定的聲音不僅來得遲了些 而且還 是極其微弱的 她因之而獲盛名的中國題材小說 大地 曾被中西方研究者視為粗糙的通俗小說讀 本 而其唯一譯作似乎連這點地位也沒有 水滸傳 最早由宋元話本演變而來 明代由施耐庵等人整理成書 原著主要有 70 回 100 回及 120 回本 迄今為止 英文全譯本有四種以上 除 20 世紀 90 年代出版于香港的 John 和 Alex Dent Young翻譯的 T he Marshes of Mount Liang 外 其他重要英文全譯本有三種 賽珍珠譯本 All Men A re Brothers 以下簡稱 賽譯本 1933 年首版 4 杰克遜 J H Jackson 譯本 Water Margin 簡稱 杰譯本 1937 年首版 5 和沙博理 Sidney Shapiro 譯本 Outlaws of the Marsh 簡 稱 沙譯本 1980 年首版 6 前兩種譯本皆取 70 回本 首版時期大致相當 沙譯本為 100 回本 因吸取了此前各譯本長處而被公認為較好的譯本 本文從分析賽珍珠 水滸傳 譯本的策略和技巧入手 參考上述其他兩部重要譯本 對賽氏翻譯 觀作整體歸納與評述 并進一步闡述其獨特的中西文化觀 二 書名及章回目錄翻譯 水滸傳 全名 忠義水滸傳 杰克遜將書名譯為 Water Margin 水邊 僅指出了故事主要發(fā) 生地 沙譯本直譯與意譯相結(jié)合 譯為 Outlaws of the Marsh 水泊草莽 較符合原著含義 賽珍珠 則譯為 A ll Men A re Brothers 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 完全采取意譯 她借用的 論語 中的這句名言 并非憑空杜撰 而是 水滸傳 中眾多梁山好漢的人生信條 他們萍水相逢 往往一見如故 意氣相 投而結(jié)為兄弟 情逾骨肉 這正是 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 的最好注腳 All Men A re Brothers 這一譯名是劫富濟貧 鋤強扶弱的梁山英雄的真實寫照 也是原著在寓 115 第 6 期莊華萍 賽珍珠的 水滸傳 翻譯及其對西方的叛逆 小說中 梁山好漢們多處明確道出了這句豪邁之語 如第 2 回 陳達等人攻打華陰縣 來史家莊借路 陳達一見史進便道 又如第44 回 石秀對萍水相逢便賜酒相待 的戴宗 楊林表示感謝時 楊林道 Shih Chin Defends His village 沙譯 Arms Instructor Wang goes secretly to Yanan Prefecture Nine Dragons Shi Jin wreaks havoc in Shi Family Village 2 及時雨會神行太保 黑旋風斗浪里白條 第 38回 賽譯 The Opportune Rain meets The Magic Messenger The Black Whirlwind fights with White Stripe In The Waves 杰譯 Welcome Rain meets the Flying Prince Black Whirlwind fights with White Fish 沙譯 Timely Rain Meets the Marvellous Traveller Black Whirlwind fights White Streak In The Waves 相比之下 賽珍珠譯法雖較冗長 卻最忠實于原意 杰克遜顯然自由得多 幾位好漢的諢名未照 直翻譯或干脆不譯 沙譯在直譯 意譯尺度上介于前兩者之間 然其工整對仗更符合作為章回名的 原文 從具體語詞來看 賽譯和沙譯都基本未背離原文語義 如 教頭 一詞 賽珍珠和沙博理分別 作 Chief Instructor Arms Instructor 而杰克遜譯為 Inspector 與原意似有出入 張順的諢名 浪里白條 沙譯最佳 Streak 一詞富有動感 最能體現(xiàn) 浪里白條 張順在水中上浮下潛 如魚得 水的形象 賽譯 White Stripe 次之 杰譯 White Fish 則顯得毫無生氣 與原意相差甚遠 九紋 龍 史進的諢名 賽譯和沙譯基本一致 杰譯則未譯出 從以上書名和章回目錄的翻譯已能看出 盡管限于當時條件 賽珍珠在譯介時 仍勉力要求自 己盡可能讓目的語讀者領會到源語的精髓 三 語言要素的翻譯 傳統(tǒng)翻譯理論常從語言符號本身出發(fā) 將語際翻譯視為不同符號間的轉(zhuǎn)換技巧 翻譯因而成了 純技巧的競賽 一般譯者大都追求 得意忘形 認為這才是翻譯之 上品 反之 明顯受源語影響 而不符合譯入語習慣的所謂 翻譯腔 則被視為 下品 特別在兩種語言風格迥異的情況下 譯者 一般會選擇意譯為主要策略 以求譯文曉暢順達 賽氏 水滸傳 譯本與傳統(tǒng)翻譯理念背道而馳 總 體上采取直譯策略 相比于同時期杰譯本 它對中文特有表達方式及風格的保留 對原著所反映出 來的文化特質(zhì)最大限度的譯介尤為顯著 首先 從純粹的語言層面上來看 賽珍珠極為大膽地采取了盡可能保留原文表述的態(tài)度 從詞 匯到句式乃至語序 都力求達到原文的效果 如 問道 是 asked saying 心里想 是 thought in 116 浙江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本文所引 水滸傳 原文皆出自施耐庵 羅貫中 水滸傳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7 年版 100 回本 本文涉及 水滸傳 三種英譯本的版本參見文后附錄的參考文獻 除書名 章回名以及原著中多處出現(xiàn)的習語 套語外 皆 在文中所引譯文后括號中注明所在譯本頁碼 the heart 好漢 多譯作 a good fellow 江湖 譯為 by river and lake 討死 則是 seek death 就連中國古代白話小說慣例的每章起首的 話說 也無一例外地譯成 It is said 諸如此 類的例子不勝枚舉 試舉一例 原來宋江是個好漢 只愛學使槍棒 于女色上不十分要緊 這閻婆惜水也似后生 況兼十 八九歲 正在妙齡之際 因此 宋江不中那婆娘意 第 19 回 賽譯 Because Sung Chiang was originally and by nature a good fellow and he loved only to use weapons and learn the ways of war and the love of women was to him a thing of no great importance But this P o Hsi was a woman as unstable as water and she was but eighteen or nineteen years old and was in the flower of her youth and for this she was not pleased with Sung Chiang p 181 這里原文有兩個句子 英文也照樣只兩句 只是譯文在篇幅上長得多 常規(guī)英文句子結(jié)構(gòu)好比 一串葡萄 主干很短 上面卻結(jié)著累累果實 緊湊嚴密 富邏輯性 中文句子則似一根竹子 節(jié)節(jié)相 連 看似松散 實則簡練明快 賽珍珠的譯文連用了七個 and 將原文幾乎逐字譯出 不論遣詞還 是整體句式語序 都可算 非常規(guī) 英文 而與漢語有異曲同工之處 再比照杰譯本和沙譯本 杰譯 Previously Sung Chiang had been very keen on practicing with spears and cudgels and was not given to running after women Yen Po hsi was about nineteen years of age and like all girls of that age was fond of sexual enjoyment T herefore she did not like Sung Chiang p 264 沙譯 Well Song Jiang was a chivalrous man whose main interest was skill with weapons Sex had only a moderate appeals Poxi was a frivolous girl of eighteen or so in the bloom of youth She was quite dissatisfied with Song Jiang p 587 從篇幅上看 似乎沙譯更接近于漢語 而以譯入語的順暢為標準 又似乎杰譯和沙譯都高出一 籌 深入推敲之后則發(fā)現(xiàn) 杰克遜對原文過于自由甚至蠻橫的處理方式在這短短幾行中已一覽無 余 好漢 水也似后生 絲毫未譯 沙譯雖在短促精煉上接近原文 然 好漢 一詞譯文則是敗筆 chivalrous 一詞有著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 在任何略知歐洲歷史的讀者心目中 喚起的都是中世 紀歐洲騎士的形象 在豪俠仗義方面他們或許與 水滸第一好漢 宋江不謀而合 唯獨對 女色 上 兩者有著天壤之別 對女人體貼殷勤的騎士無論如何都跟宋江扯不上關系 另外 杰譯和沙譯分別 用 sexual enjoyment sex 對應 女色 一詞 詮釋閻婆惜和宋江的關系 雖基本符合原意 但相 比賽珍珠的 the love of women 文化內(nèi)涵上有過譯之嫌 總之 三譯本在語言翻譯上存在明顯差異 賽譯本顯然以漢語為依歸 通過直譯將一些漢語要 素大膽植入英文 即使在可能找到近似對應詞的情況下 也傾向于舍棄為目的語讀者所熟悉的詞而 另造新詞 因而違背了傳統(tǒng)譯評家所主張的 最切近的自然對等 原則 被斥為 硬譯 死譯 其 實 語言符號本身作為文化的核心特點 是以跨文化交際為首要任務的語際翻譯所不能忽略的 翻 譯必然包含不同語言符號間的互相影響滲透 不能完全以譯入語思維習慣取代源語 否則意義的丟 失或偏離會使跨文化交際的目標受到損害 近二三十年來 國內(nèi)外翻譯研究的 文化轉(zhuǎn)向 將原本語言層面的直譯意譯之爭提升到文化層 面的異化歸化之爭 從而使焦點集中于以源語還是目的語文化為歸宿的問題 尼采談到羅馬詩人 對希臘經(jīng)典的翻譯時 曾把翻譯比作征服 陳永國進一步詮釋了這種 征服 這可以解釋為現(xiàn)在 對過去的征服 或過去對現(xiàn)代的征服 又可以解釋為本土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征服 或外來文化對本 土文化的征服 在這個意義上 征服是雙向的 譯者在這種雙向征服中面對的是一種雙重束縛 即 征服和被征服 控制和被控制 宰割和被宰割的權力關系 7 12 117 第 6 期莊華萍 賽珍珠的 水滸傳 翻譯及其對西方的叛逆 可惜不少譯評者在評判譯本優(yōu)劣時 常把這種征服片面理解為單向征服 當涉及東西方之間 的譯介時 這種征服不僅被理解為單向的 且往往就是西方對東方的征服與控制 從單個詞語 習 語 表達 句式 語序出發(fā) 進而拓展到段落乃至整個文本的征服 從語言的語義 邏輯 修辭的征服 開始 延伸至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 具體到中英文互譯時 英譯中過程中出現(xiàn)的 歐化漢語 中譯英過 程中對譯入語的 雅 或 順 的片面追求 都源于這種不平衡的權力關系 又如下例 太公道 村落中無甚相待 休得見怪 王進起身謝道 小人子母無故相擾 此恩難報 太 公道 休這般說 且請吃酒 第 2 回 賽譯 T he old lord then said in our village we have no good food to give you but pray do not blame us for this Wang Ching stood up and thanked him saying We humble ones mother and son we come without any reason and eat your food such grace as this is hard to repay Pray do not speak thus said the old lord And now pray drink wine p 17 杰譯 After exchanging complimentary phrases they sat down p 9 沙譯 Our fare is crude here in the country said the squire I hope you ll forgive us Wang Jin rose and thanked him We re putting you too much trouble We don t know how to repay you No need to talk like that said the squire Let us drink p 49 這段原文出自第 2回 共 43 字 三段譯文中 賽譯本和沙譯本都做到了語義的完整傳遞 而杰 譯本則對這段涉及主客之間禮儀往來的對話作了全部刪節(jié) 以介詞短語 After exchanging complimentary phrases 一筆帶過 可以想見 由于掃除了種種語言和文化障礙 杰譯本對目的語 讀者來說可能是最輕松的 沙譯雖保留了幾乎所有語言要素 但否定句 無甚相待 和 休得見怪 都譯成了目的語讀者更習慣的肯定句 賽珍珠則仍以否定句譯出 另外 通俗演義中常用的自謙辭 小人 二字 沙譯也做了回避處理 而賽珍珠照直譯為 We humble ones 在中英文差別較大的否定句和語序等的翻譯處理上 賽珍珠亦多遵循 屈從 原則 如將 實 不相瞞 第 2 回 譯為 I do not dare to deceive you 而非 to tell you the truth 將 船上打魚的 不敢不與我 第 38 回 譯為 The fishermen on the boats will not dare not give me fish 而非 won t dare to refuse 又如 戴宗與宋江首次晤面 并不識對方 于是旁人指著宋江道 這個便 是 第 38 回 賽珍珠譯為 This one is he p 351 而沙譯本為 That s him p 1115 杰譯本 則仍未譯出 這樣的例子隨處可見 一些論者認為 賽譯本對漢語 過度屈從 將過多的異質(zhì) 要素帶入了英語 譯文讀來拗口別扭 不易為英語讀者所接受 其實賽珍珠在譯序中早已表明 對源語文本語言風格的保留正是她所要追求的 她說 這本中國最著名的小說 水滸傳 的譯 本 并不試圖在學術上作什么探索 亦無心于精細的詮釋或考證 我盡可能地做到直譯 因為 對我來說 中文的風格與故事的題材極其相稱 我所努力去做的 只是盡我所能使翻譯逼似中 文原著 因為我希望不懂漢語的讀者至少會有一種幻覺 仿佛他們在讀原作一樣 4 xxi在接下來 的序言中 她還指出 盡管原著可能在質(zhì)量上有參差的地方 她也不打算對其中平淡乏味的部分 作任何潤飾 而是盡量保持其原有風貌 四 文化要素的翻譯 實際上 很多情況下直譯的策略不但同樣達意 還能達到陌生化效果 令人耳目一新 比如 Never teach a fish how to swim 一般譯作 不要班門弄斧 而非 不要教魚游泳 但如直譯 不但 118 浙江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達意而且新穎 反之 漢語中一些習語或成語如直譯 同樣可以達意 如將 雨后春筍 譯為 spring up like 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rain 而不用 mushrooms 這個形象 照樣可以讓更熟悉 mushroom 的英語讀者理解接受 像上述富有文化內(nèi)涵的習語翻譯應以意譯還是直譯為主 其答 案似不言自明 而在中英文互譯過程中 顯然有更多英語語詞進入了漢語 如 潘多拉的盒子 丑 小鴨 酸葡萄 等源自西方文化的表達在漢語中早已為人所熟悉 相反 自漢語進入英語的表達 卻少得多 從而形成了中英文之間文化交際的不平等現(xiàn)象 水滸傳 賽氏譯本明顯不同于其他兩個譯本的是 很多漢語特有的表述 包括習語 成語 詩 詞 人物諢名 以及與文化關系極為密切的修辭 套語等 都盡量以直譯為主 比如 風花雪月 第 2回 照直翻譯成 Wind Flower Snow Moonlight p 11 天子 并不全譯作 the emperor 有時 也譯為 the son of heaven 道教中的 天師 則是 Heavenly T eacher 至于書中眾多人物的諢 名 所使兵器 也盡量直譯 如 及時雨 宋江是 Opportune Rain 黑旋風 李 逵是 Black Whirlwind 美髯公 朱仝是 Beautiful Bearded 等 賽珍珠甚至還創(chuàng)造了一些詞來表示譯入語 中所沒有的兵器名稱 如 鋼叉 踏弩 分別譯作 iron forks 和 foot bows 下面再試比較一下三譯本對習語等具有豐富文化內(nèi)涵的表達的不同處理 首先 對原著幾乎 無處不在的習語的翻譯 賽譯本最為大膽 也最有爭議 水滸傳 中大量宋元時期鮮活生動的俚語 掌故 因其蘊涵著豐富的文化信息 體現(xiàn)著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積淀 是翻譯一大難點 如下幾例 1 有眼不識泰山 萬望恕罪 第 32 回 賽譯 We two brothers although we have eyes could not discern the sacred T ai Mountain and a thousand times do we ask forgiveness for our sin p 296 杰譯 We were at fault for not recognizing your eminence We ask for your pardon p 441 沙譯 We had eyes but didn t recognize Mount Taishan It s we who need to be forgiven p 937 2 風水 好風水 第 32 回 賽譯 geomancy meaning of winds and waters winds and waters were good p 291 杰譯 the arts of geomancy the condition of land situation the spiritual nature of the surroundings auspicious p 437 沙譯 geomancy geomantic conditions propitious p 923 3 朱仝 向知府 稟道 微表小人孝順之心 何足掛齒 第 51 回 賽譯 Chu T ung answered humbly It is but to show forth a little of my loyal heart and why need so small a thing even pass one s teeth p 494 杰譯 Do not mention it replied Chu T ung It is merely to express my reference to you p 692 沙譯 Only a small token of my esteem said Zhu T ong It s not worth mentioning p 1555 4 一言難盡 第 17 回 賽譯 It is hard to say it all in a word p 147 杰譯 T hat would entail a long explanation p 206 沙譯 It s a long story p 481 上述四例中 賽珍珠幾乎都采取直譯手法 充分做到了 逼似原著 有些帶有較深漢語文化烙 印的詞如 風水 則采取意譯與直譯相結(jié)合的方式 沙譯本只在 泰山 一詞的翻譯中對原文所傳遞 的文化信息予以保留 杰譯本則將各習語全部譯成更易于目的語讀者接受的表達 如果完全以譯 119 第 6 期莊華萍 賽珍珠的 水滸傳 翻譯及其對西方的叛逆 入語讀者標準來評判 賽氏譯法算不上成功 然而從譯者常常強調(diào)的 對原文充分等值的表述 標準 來看 這無疑是對原文和源語恰當而客觀的確認與尊重 當然 還應考慮譯者對源語文本的確認和 堅持最終是否在交流溝通效果上取得成功 因為畢竟翻譯所關涉的是譯出語 譯入語兩者 正如硬 幣兩面 缺一不可 而賽譯本七十多年來在西方多次再版 至少可說明目的語讀者對經(jīng)由其翻譯而 進入英語的這些漢語習語并不完全排斥 可以想見 如果多幾個 賽珍珠 中英文習語的互通互借 定會以更為平衡的面貌呈現(xiàn)出來 而非現(xiàn)在這種英語顯然處于強勢地位的格局 從這一意義上說 賽珍珠的勇氣不僅難得 而且具有極其重要的文化交流意義 其次 套語的翻譯也時時體現(xiàn)著譯者的翻譯理念 套語是中國古典章回體小說持久生命力的 源泉之一 也是體現(xiàn)中國古典小說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因此 如何對待套語翻譯 不只是語言本 身的問題 還與文化息息相關 套語其實已成為文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能夠幫助傳遞重要的社會 文化信息 就文學領域的套語研究而言 西方著名的帕里 洛德理論具有相當?shù)臋嗤?該理論 從考察荷馬史詩中重復循環(huán)出現(xiàn)的詩行與場景出發(fā) 得出了西方口頭史詩具有高度程式化傳統(tǒng)的 結(jié)論 8 可以說 在語言和敘事程式化這一特點上 水滸傳 等中國古典章回體小說與古希臘荷馬 史詩有共通之處 而 水滸傳 與西方傳統(tǒng)小說觀念的根本差別在于作者 敘述人和讀者 聽眾在文 本中的凸現(xiàn) 由此 倘若沒有了 話說 列位看官 欲知后事如何 且聽下回分解 等套語 水滸傳 就不再是 水滸傳 了 正如沒有了 宴飲場景 英雄歸來 等敘事范式 荷馬史詩也就不 成其為荷馬史詩一樣 下面舉例說明三譯本對套語的不同處理 1 且聽下回分解 賽譯 Pray hear it told in the next chapter 杰譯 We will now relate how You will now learn how We will now see what 沙譯 Read our nest chapter if you would know 2 不在話下 賽譯 Of him this that no more need be said 杰譯 未譯出 沙譯 Of him we ll say no more Of that no more need be said 3 且說 賽譯 Let it be told further now of 杰譯 未譯出 沙譯 Let us speak rather of 有時未譯出 4 話分兩頭 賽譯 Now the story divides into two parts 杰譯 未譯出 沙譯 Our story now divides in two parts 上述套語基本貫穿原著全文 且措辭幾乎不變 對于西方讀者而言 這樣的高度程式化也許是 難以理解的 杰克遜或許充分考慮到目的語讀者的接受能力 除變通或部分保留了上述例 1 的套 語外 其他均未譯出 沙譯本處理較為靈活 不但在句式和措辭上略作改動 有時為照顧目的語讀者 的承受力 也刪去了一些套語 只有賽珍珠始終堅持將套語全部譯出 那么 究竟有無必要保留套語 如保留 是全部還是部分 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20 世紀初 著名學者梁啟超等人曾將法國作家凡爾納的科幻小說 十五小豪杰 譯成白話章回體形式 結(jié)果因 對原著刪改太多遭致批評 譯界也有人曾批評中文譯者對福爾斯的 法國中尉的女人 所作的刪節(jié) 處理 認為這樣刪改之后福爾斯就不是原來的福爾斯了 由此 我們是否也應思考一下 在 水滸 120 浙江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傳 這樣的古典章回體小說向外譯介過程中 譯文中如沒有 且聽下回分解 列位看官 這樣的套 語 譯入語讀者還能讀出其真味嗎 水滸傳 原著人物眾多 僅梁山好漢就有 108 人 各人都有諢名 加上全書涉及的眾多官銜名 可謂不計其數(shù) 這是譯者必須面對的又一難點 好在三位譯者都未回避這塊 難啃的骨頭 官銜 和諢名需直譯和意譯兼顧 既不能只按字面逐字翻譯 讓英語讀者不知所云 也不能不顧文化因素 一味迎合目的語 片面追求順暢 而在英語讀者中引起不必要的聯(lián)想 表 1 舉例說明各譯本對諢名 翻譯的不同處理 表 1 水滸傳 三譯本諢名翻譯比較舉例 諢 名 賽 譯 杰 譯 沙 譯 及時雨宋江Opportune RainWelcome RainTimely Rain 摸著天杜遷Eagle Who Flutters against the SkySky FeelerThe Skyscraper 花和尚魯智深T he T attooed PriestPriest HwaThe Tattooed Monk 小李廣花榮Little Li KuanSmall Li KuangLesser Li Guang 活閻羅阮小七T he Fierce King of DevilsLiving PlutoThe Devil Incarnate 玉麒麟盧俊義T he Jade Ch i LinJeweled ChilinThe Jade Unicorn 母夜叉孫二娘T he Female SavageThe Night OgreThe Witch 上述例 1和例 2 基本不涉及文化因素 因而譯文只求做到盡量準確 貼切就可以了 及時雨 的翻譯 賽譯本和沙譯本都較為貼切 杰譯本則只譯出了宋江在江湖上受歡迎的程度 而未盡述其 周人之急 扶人之困 仗義疏財?shù)谋?摸著天 一詞 三譯本分別用不同譯文傳遞出諢名主人的 高大體形 各有千秋 相形之下 例 3 至例 7 的原文都或多或少顯露出源語的文化內(nèi)涵 花和尚 的譯法 賽譯和杰譯顯然都受到了譯入語文化的影響 用基督教的 priest 對應佛教的 monk 一 詞 小李廣 雖有典故出處 然限于篇幅和其他客觀原因 三位譯者不約而同地選擇回避 以拼音代 替 而不作進一步注解 例 5 至例 7 都跟源語文化關系密切 因而譯者的翻譯策略尤能見出各自對 待翻譯中文化問題的態(tài)度是否嚴謹 活閻羅 一詞 沙譯本最為貼切 賽譯本則失之累贅冗長 玉麒麟 一詞 顯然沙譯現(xiàn)已被廣泛接受 但事實上 西方傳說中像馬的獨角獸與中國傳說中 形狀 像鹿 頭上有角 全身有鱗甲 有尾的 9 895祥瑞之物并不完全相同 母夜叉 一詞三譯本同樣各不 相同 賽譯和沙譯在傳達孫二娘形象時各有側(cè)重 但總體來說都可以接受 唯獨杰譯本同 閻羅 一 詞一樣 在譯文 Ogre 西方民間神話傳說中的吃人妖魔 一詞中加入了過多的譯入語文化信息 因而是不可取的 又如小說中的 蔣門神 一詞 賽譯本和杰譯本中都用了 God 一詞 而沙譯則采用了相對較少 宗教色彩的 Giant 一詞 縱觀三譯本 在諢名和官銜等的翻譯上 作為當代譯者的沙博理顯得最 為謹慎 在達意的前提下 他盡量不過多采用英語中本身文化色彩過于濃厚的詞 由此或許可以窺見當前后殖民語境下翻譯的文化轉(zhuǎn)向 從文化意義上的征服 被征服來說 無 論是何種方向的語言傳譯 當代譯者不但比以前獲得了更多自由 其視野也更為開放 隨著一些傳 統(tǒng)翻譯理念被打破 原來弱勢的語言 文化符號和標記被更多地帶入了強勢語言 文化中 譯者本 人對自身權力的確認成為 沙博理在前人基礎上雖有所突破 但最終仍只好多 以加注方式向目的語讀者闡釋某些修辭的語義與文化內(nèi)涵 如第 61 回 為逼迫盧俊義上梁山 智 多星 吳用設計讓盧自己將一首藏頭詩寫于盧府墻上 詩曰 蘆花灘上有扁舟 俊杰黃昏獨自游 義到盡頭原是命 反躬逃難必無憂 三位譯者都結(jié)合上下文 以或多或少的注解文字解釋了原文詩 中藏頭各字 盧俊義反 的音義關聯(lián) 雖失了原詩機巧 卻也不失為一種變通 可惜不是所有修辭都 適合以加注方式傳達給目的語讀者 在行文較為緊湊的對話等部分 加注未必能達到預期效果 誠 如沙博理所言 對譯者來說 又一大障礙則是眾多官銜和府衙名 兵器 服飾 家用器具 禮儀 宗 教 雙關 諧謔 隱喻等 這些表達在英語中無法找到直接的對應詞 至多只能找到大致可能對應 的詞而已 譯者猶如在走鋼絲 6 譯者后記 3078 3079 這番話準確地道出了譯者面對眾多不可譯的語詞 時左右為難 如履薄冰的心態(tài) 同樣 賽珍珠雖極力主張直譯 但對諸如修辭等微妙的文化傳譯 也 是非常謹慎的 五 賽氏譯本風格的文化意義及其對西方的叛逆 本文所討論的三譯本在語言與文化各層面上的異化 歸化處理 皆可說是 有意為之 帶著各 自對源語 譯入語文化見解的烙印 杰譯本編者在序言中指出 杰克遜先生的譯本采用了較為自由的翻譯方式 對重復而冗長 的陳述及人物的羅列作了明智的刪節(jié) 讀者將因為能欣賞到輕松明快的敘事而對杰克遜先生心 懷感激 5 v可見 杰克遜的 自由翻譯方式 不但在技巧策略上是顯性的 而且在理念指歸上亦是 張揚的 譯者有意識地將自己當成上帝或主宰者 行使著支配與宰割源語文本的權力 依照 Gavronsky 的觀點 這種 食肉生番型 譯者 攫住原作 并盡情享用文本 即真正食用那些語詞 大 快朵頤 從而使自己擺脫原作者的影響 11 312 Nida 的 功能對等與動態(tài)對等論 認為 源語與目的語文本差異愈大 譯者需作調(diào)整愈多 源語 文本風格愈明顯 需調(diào)整幅度愈大 譯文應在功能效果而非字面上與源語文本對等 即所謂 等 效 12 許多譯論者都持類似觀點 認為追求最大限度傳達源語文本內(nèi)涵而犧牲譯入語的曉暢自 然是得不償失的 賽珍珠則認為 源語文本的 字面 從來都不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部分 其形式上的 特質(zhì)也不是可有可無的 因為它與源語文化及使用源語的主體無法割裂 翻譯中異化和歸化的尺度還應受制于所譯文本性質(zhì) 作為文學經(jīng)典的 水滸傳 最為突出 的是其語言文化的價值 倘若剝除了文化的 異質(zhì)要素 如我們在杰譯本中所看到的 西方讀 者所能讀到的僅是東方的羅賓漢故事而已 由此可見 對源語語言符號與文化內(nèi)涵的取舍 對 源語異于目的語各要素的屈從程度 不僅是翻譯技巧和策略上的不同處理 而且處處體現(xiàn)著源 語 文化 目的語 文化 的權力關系 賽珍珠一向被指為過度直譯 歸根結(jié)底就是因為她的譯 本保留異質(zhì)文化要素的程度 甚至到了 21 世紀的現(xiàn)在 仍被認為超出了應有限度 然而 既然 20 世紀 80 年代 法國中尉的女人 中譯本的刪改能在當時引起一片異議 認為應尊重西方文學 122 浙江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 40 卷 參見 E A Nida T oward a Science of T ranslating Leiden E J Brill 1964 p 91 轉(zhuǎn)引自郭建中編 文化與翻譯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0 年版 第 281 頁 傳統(tǒng) 那么 在對待 水滸傳 賽譯本問題上 我們的評論者為何不能對譯者充分尊重中國文化傳統(tǒng) 的勇氣給予更多鼓勵與認可呢 作為來自西方世界的作家 賽氏主要作品 傳記除外 皆描寫中國人 這使她似乎注定不能為西 方文學主流所接受 盡管其作品獲得讀者認可 對幾代西方人了解認識中國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 用 并獲得被認為最具權威性的諾貝爾文學獎 但其文學成就遠未得到應有的承認 美國文學史編 撰者常不把她當成重要作家 對她的 大地 等作品略過不提即是明證 其翻譯遭受的亦是同樣的 命運 因偏離所謂權威的翻譯思想而與其小說有著同樣尷尬而奇特的境遇 雖廣受讀者歡迎 卻一 直為權威和主流所排斥 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 賽珍珠的翻譯實踐和小說創(chuàng)作從不同側(cè)面闡釋了她對東西方異質(zhì)文化交流問題的看法 薩義 德在 東方學 一書中認為 東方主義作為與西方殖民主義緊密相聯(lián)的話語形式 通過使東方成為西 方屬下的 他者 服務于西方對東方的霸權 西方之于東方是啟蒙者與被啟蒙者 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 者的關系 而此過程中 西方歷史上累積起來的各種東方主義文本起到了關鍵作用 它們不斷強化 著西方對東方的權力意志 導致很多西方人想當然地認為 他們有關東方的印象不需源自實證 而 只需來自書本 13 賽珍珠并不像其他西方人那樣隔著距離猜測東方 她幼年跟隨私塾先生讀四 書五經(jīng) 聽奶媽 廚師講 三國 水滸 故事 在中國近四十年 她親歷辛亥革命等戰(zhàn)亂 與當時各 階層人士均有廣泛交往 并在社會底層中 找到了人類最純真的感情 雖也目睹過他們的愚昧殘 忍 卻不以高高在上的西方人眼光去審判他們身上人類共有的劣根性 而從文化上剖析其原因 甚 至中國人對動物的冷酷這個問題 她也在困惑之后找到了宗教原因 認為 是佛教思想的滲透造就 了他們對動物的態(tài)度 14 158 當一個人對異質(zhì)文化中的陋習也能持客觀公允的姿態(tài) 那么他就是 合格的跨文化溝通者 在目睹西方用軟硬兼施的雙重手段統(tǒng)治東方之后 賽珍珠拋棄了自己所屬 的陣營 轉(zhuǎn)而用筆和心靈書寫東方 她對當時西方已然盛行的構(gòu)筑在東方主義文本基礎上有關東 方經(jīng)驗的反叛是雙重的 深刻的 賽珍珠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展現(xiàn)了與西方人平等的東方人群體 大地 雖遵循西方作家撰寫家族史的 傳統(tǒng) 三部曲分別寫了農(nóng)民王龍一家三代人 但敘事結(jié)構(gòu)松散 似中國傳統(tǒng)章回小說般常出現(xiàn)旁生枝 節(jié)的敘事 小說語言也滲透著漢語的影響 如 morning rice 早飯 noon meal 午飯 my sons father 孩子他爹 等漢語式表達隨處可見 15 其翻譯則從另一側(cè)面闡釋了她對異質(zhì)文化交流問題的 看法 通過最大限度的直譯 她讓那些生活在 11 12 世紀的中國人自己說話 讓東方自己 表述 自 己 在翻譯中確實存在 由誰表述 的問題 對源語中異于目的語各要素的屈從程度 不僅是技巧策略 的不同處理 也體現(xiàn)著權力關系 異化歸化之爭 源語與譯入語何者為譯文歸宿的問題 顯示了各自 對話語權的爭奪 而這絕非譯者的意氣之爭 文本性質(zhì)決定著異化和歸化尺度 水滸傳 作為中國文 化經(jīng)典的性質(zhì) 決定了賽珍珠采取以異化為主的翻譯策略非但無可厚非 而且是極其恰當?shù)?作為西方最早進入中國的傳教士的后代 也許賽珍珠從身份上與前英國駐華外交官杰克遜并 無二致 然而 當西方以傳教和武力的雙重方式控制與宰割中國之時 賽珍珠卻試圖以譯者身份扭 轉(zhuǎn)這種單向征服的局面 她從漢語征服英語開始 進而引向深層的文化乃至意識形態(tài)的反向征服 以抵御目的語文化占主導地位的趨勢 20 世紀初 當政治 地理乃至意識形態(tài)的殖民與被殖民化 如火如荼地展開之時 文學翻譯已然成了東西方之間控制與反控制 征服與反征服的工具 賽珍珠 與杰克遜恰巧成了這一領域兩種傾向的代表 作家創(chuàng)作活動中的叛逆常出于無意識 譯者對源語和目的語相互關系的處理 則多是有意識 的 賽珍珠的小說代表作 大地 為西方人了解真實的東方開啟了一扇門 她的 水滸傳 譯本則是 對西方的第二層反叛 一種自覺的深層反叛 在 A ll Men A re Brothers 中 英語成了主要承載傳播 源語文化任務的工具 她完全擯棄了東方主義者所構(gòu)建的話語霸權 而是以漢語為依歸 絕不隨意 123 第 6 期莊華萍 賽珍珠的 水滸傳 翻譯及其對西方的叛逆 揣度 恣意修正 不同于薩義德等來自東方和 他者 世界的學者 賽珍珠以其特立獨行的譯作 顛 覆了英語語言和文本所構(gòu)建的價值體系 從西方陣營里發(fā)出了叛逆的聲音 這種見識顯露于七十 多年前殖民主義甚囂之時 因而尤其可嘉和難能可貴 參 考 文 獻 1 美 彼德 康 賽珍珠傳 劉海平 張玉蘭 方柏林等譯 桂林 漓江出版社 1998 年 P Conn Pearl S Buck A Cultural Biograp hy trans by Liu Haiping Zhang Yulan Fang Bolin et al Guilin Lijiang Publishing House 1998 2 馬紅軍 為賽珍珠的 誤譯 正名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2002 年第 3 期 第 122 126 頁 Ma Hongjun In Defense of Pearl S Buck s M istranslation Journal of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