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斂固澀藥PPT課件.ppt_第1頁
收斂固澀藥PPT課件.ppt_第2頁
收斂固澀藥PPT課件.ppt_第3頁
收斂固澀藥PPT課件.ppt_第4頁
收斂固澀藥PPT課件.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收斂固澀藥 1 概述 含義 凡以收斂固澀 用以治療各種滑脫病證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收斂固澀藥 又稱收澀藥 或固澀藥 藥性特點 味多酸澀 性溫或平 歸肺 脾 腎 大腸經(jīng) 具有斂耗散 固滑脫之功 陳藏器曰 澀可固脫 2 概述 分類 1 固表止汗藥固表斂汗 治自汗 盜汗等2 斂肺澀腸止瀉藥斂肺止咳喘 治肺虛或肺腎兩虛之咳喘澀腸止瀉 治久痢久瀉 3 澀精縮尿藥固精 治腎虛遺精 早泄縮尿 治腎虛遺尿 尿頻止帶 治腎虛或腎脾虛之帶下適應(yīng)證 滑脫不禁的病證 3 配伍應(yīng)用 氣虛自汗 宜配伍補(bǔ)氣藥 陰虛盜汗 宜配伍補(bǔ)陰藥 脾腎陽虛之久瀉 久痢 應(yīng)配伍溫補(bǔ)脾腎藥 腎虛遺精 滑精 遺尿 尿頻 應(yīng)配伍補(bǔ)腎藥 沖任不固之崩漏下血 則配伍補(bǔ)肝腎 固沖任藥 肺腎虛損 久咳虛喘 宜配伍補(bǔ)肺益腎納氣藥等 4 概述 使用注意 收澀藥性澀斂邪 故凡表邪未解 濕熱所致之瀉痢 帶下 血熱出血 以及郁熱未清者 均不宜用 誤用有 閉門留寇 之弊 但有一些收澀藥除收澀作用之外 兼有清濕熱 解毒等功效 則又當(dāng)分別對待 5 止汗藥 6 第一節(jié)止汗藥 本類藥物能行肌表 調(diào)節(jié)衛(wèi)分 顧護(hù)腠理 而有固表斂汗止汗之功 臨床常用于肺脾氣虛 衛(wèi)陽不固 腠理不密 津液外泄的自汗證及肺腎陰虛 陰虛則生內(nèi)熱 熱迫津外泄的盜汗證 治氣虛自汗當(dāng)配補(bǔ)氣固表藥同用 治陰虛盜汗當(dāng)配滋陰除蒸藥同用 以治病求本 凡實邪所致汗出 應(yīng)以祛邪為主 非本類藥物所宜 7 麻黃根為麻黃科灌木草麻黃 中麻黃的干燥根及根莖生用 8 麻黃根 9 麻黃根澀 平 歸肺經(jīng) 功效 收斂止汗 應(yīng)用 用于自汗 盜汗 1 治氣虛自汗 常與黃芪 白術(shù)等配伍 2 治陰虛盜汗 可與生地 五味子 牡蠣同用 3 治產(chǎn)后虛汗不止 常與當(dāng)歸 黃芪配伍 如麻黃根散 此外 治虛汗 以本品配牡蠣 共研細(xì)末 外撲身上 也有止汗功效 10 用法用量 煎服 3 9g 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 有表邪者忌用 11 浮小麥 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小麥未成熟的穎果 楊場后 取其癟瘦輕浮的麥粒入藥 生用 或炒用 12 浮小麥澀 甘 涼 歸心經(jīng) 藥性說明 本品味甘益氣 性涼清熱 故自汗 盜汗均為常用之品 功效 止汗 益氣 除熱 應(yīng)用 1 止汗 益氣 用于自汗 盜汗 凡陽虛自汗 陰虛盜汗者 均可應(yīng)用 可單用炒焦研末 米湯調(diào)服 2 除熱 用于骨蒸勞熱 常與玄參 麥冬 生地 地骨皮等同用 以養(yǎng)陰清熱 斂汗除蒸 13 用法用量 煎服 15 30g 研末服 3 5g 使用注意 表邪汗出者忌用 14 糯稻根須 15 糯稻根須澀 涼 歸肺 胃經(jīng) 藥性說明 本品甘平偏涼 既能止虛汗 又能退虛熱 且能益胃生津 藥力平和 功效 止汗退熱 益胃生津 應(yīng)用 1 用于自汗 盜汗 本品能止虛汗 可單用 或與浮小麥 煅牡蠣同用 用于虛熱不退 骨蒸潮熱 可與沙參 麥冬 地骨皮等養(yǎng)陰清虛熱藥同用 16 用法用量 內(nèi)服 煎湯 15 30g 17 功效鑒別 麻黃根 浮小麥與糯稻根須皆能收斂止汗 都可用治氣虛自汗 陰虛盜汗等證 常配伍補(bǔ)益藥同用 不同之處在于 麻黃根 甘平 作用較強(qiáng) 長于治自汗 浮小麥 甘涼 長于治盜汗 兼益氣養(yǎng)心和退虛熱 糯稻根須 甘平 兼益胃生津 汗出兼口渴者尤宜 還退虛熱 18 小結(jié) 麻黃根 為止汗專藥浮小麥 益氣養(yǎng)心固表止汗退虛熱糯稻根須 益胃生津 19 止瀉藥 20 第二節(jié)止瀉藥 功效本類藥物酸澀收斂 主入肺經(jīng)或大腸經(jīng) 分別具有斂肺止咳喘和澀腸止瀉痢作用 適應(yīng)范圍 具有斂肺止咳作用者適用于肺虛喘咳 久治不愈和肺腎兩虛 攝納無權(quán)的肺腎喘證 具有澀腸止瀉痢作用者適用于大腸虛寒不能固攝和脾腎虛寒所致的久瀉 久痢 21 配伍方法 治久咳虛喘者 視肺 腎虛虧情況 選用補(bǔ)肺益氣藥或補(bǔ)腎納氣藥同用 治久瀉 久痢 若兼脾腎陽虛者 配溫補(bǔ)脾腎藥 若兼氣虛下陷者 配補(bǔ)氣升提藥 若兼脾胃氣虛者 配補(bǔ)益脾胃藥 使用注意本類藥酸澀收斂 屬斂肺止咳之品 對痰多壅肺所致的咳喘不宜用 屬澀腸止瀉之品 對瀉痢初起 邪氣方盛 或傷食腹瀉者不宜用 22 五味子 本經(jīng) 來源 為木蘭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chinensis Turcz Baill 或華中五味子SchisandrasphenantheraRehd etWils 的干燥成熟果實 前者習(xí)稱 北五味子 為傳統(tǒng)正品 后者習(xí)稱 南五味子 23 五味子 本經(jīng) 24 南五味子 北五味子 25 五味子 本經(jīng) 藥性說明 本品酸溫而潤 收澀之中兼具補(bǔ)益作用 上能斂肺 下能固腎 外可止汗 內(nèi)又益氣 廣泛地用于虛而不固 散而不收之證 性味歸經(jīng) 酸 甘 溫 歸肺 腎 心 脾 大腸經(jīng) 功效 止咳祛痰 止瀉 斂汗 澀精 補(bǔ)肺腎心脾氣 養(yǎng)心腎陰 生津 安神 26 五味子 應(yīng)用 1 斂肺滋腎 用于久咳虛喘 1 肺虛久咳 九仙散 2 肺腎兩虛的虛喘 都?xì)馔?2 生津斂汗 1 氣陰兩虛之汗多口渴 生脈散 2 陰虛內(nèi)熱之消渴 玉液湯 3 自汗盜汗 27 3 澀精止瀉 1 腎虛之遺精滑精 不孕不育 五味子膏 五子衍宗丸 2 睥腎虛寒之久瀉不止 四神丸 4 寧心安神 心悸 失眠多夢 如天王補(bǔ)心丹 本品研末內(nèi)服 對慢性肝炎轉(zhuǎn)氨酶升高者 亦有治療作用 28 用法用量 煎服 3 6g 研末服 每次1 3g 使用注意 凡表邪未解 內(nèi)有實熱 咳嗽初起 麻疹初期 均不宜用 29 烏梅 本經(jīng) 30 烏梅 本經(jīng) 本品為薔薇科梅的近成熟果實 本品形狀 具焦酸氣 味極酸而澀 31 烏梅 32 烏梅 本經(jīng) 藥性說明 本品酸澀 功善收斂 上能斂肺氣 下能澀大腸 入胃又能生津 安蛔 凡久咳 久瀉 蛔蟲腹痛及內(nèi)熱消渴等證 均為常用 性味歸經(jīng) 酸 澀 平 歸脾 肝 肺 大腸經(jīng) 功效 斂肺止咳 澀腸止瀉 安蛔止痛 生津止渴 33 應(yīng)用 1 斂肺止咳 烏梅酸澀收斂 用于肺虛久咳 2 澀腸止瀉 用于久瀉 久痢 本品又能澀腸止瀉痢 3 生津止渴 用于虛熱消渴 本品味酸生津 故有生津止渴之功 4 安蛔止痛 用于蛔厥腹痛 嘔吐 蛔蟲 得酸則靜 得辛則伏 得苦則下 本品極酸 具有安蛔止痛 和胃止嘔的功效 如烏梅丸 此外 本品內(nèi)服還可止血 治崩漏下血 外敷能消瘡毒 并治胬肉外突 34 用法用量 煎服 3 10g 大劑量可用至30g 外用適量 搗爛或炒炭研末外敷 止瀉止血宜炒炭用 使用注意 外有表邪或內(nèi)有實熱積滯者均不宜服 35 功效鑒別 五味子 烏梅皆上能斂肺 下能澀腸 均具有斂肺止咳 澀腸止瀉之功 都可用治肺虛久咳 久瀉久痢之證 并能生津止渴 用于津傷口渴 不同之處在于 五味子 味酸甘 性溫而潤 上能斂肺氣 下能滋腎陰 又可用治肺腎兩虛之喘咳 并能補(bǔ)腎澀精 用治腎虛精關(guān)不固之遺精 滑精者 尚能寧心安神 用于心悸 失眠 多夢 烏梅 酸澀性平 又能安蛔止痛 此外 烏梅內(nèi)服還可止血 治崩漏下血 外敷能消瘡毒 并治胬肉外突 36 五倍子 漆樹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植物鹽膚 木青麩揚或紅麩揚葉上的蟲癭 37 五倍子 藥性說明 本品酸澀收斂 性寒清熱 以收中有泄見長 功能斂肺 澀腸 固腎 生津 適于多種散而不固 虛而不收之證 性味歸經(jīng) 澀 寒 歸大腸 肺 腎經(jīng) 功效 斂肺降火 澀腸止瀉 固精止遺 斂汗止血 38 1 斂肺降火 本品性寒 能斂肺氣降肺火 用于肺虛久咳和肺熱痰嗽 應(yīng)用 2 澀腸止瀉 用于久瀉久痢 3 固精止遺 用于遺精 滑精 如玉鎖丹 4 斂汗止血 用于自汗 盜汗 崩漏下血 便血 尿血等 39 用法用量 煎服 3 9g 入丸散服 每次1 1 5g 外用適量 研末外敷或煎湯熏洗 使用注意 濕熱瀉痢者忌用 40 五味子與五倍子的功效比較 41 罌粟殼 罌粟科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罌粟成熟蒴果的外殼 42 罌粟果 43 熟鴉片 44 罌粟殼 藥性說明 本品酸澀性平 主入肺腸 上能斂肺止咳 下能澀腸止瀉 長于止痛 為久咳 久瀉 筋骨諸痛良藥 但有毒之品 不可過量久服 性味歸經(jīng) 澀 平 歸大腸 肺經(jīng) 功效 澀腸止瀉 斂肺止咳 止痛 45 應(yīng)用 1 澀腸止瀉 用于久瀉 久痢 可單用醋炒煎服 或與訶子 烏梅等同用 2 斂肺止咳 用于肺虛久咳 可單用蜜炙研末沖服 或配烏梅同用 如 宣明論 小百勞散 3 止痛 用于胃痛 腹痛及筋骨疼痛 可單用或配入復(fù)方使用 46 用法用量 煎服 3 6g 止咳蜜炙用 止瀉止痛醋炒用 使用注意 本品易成癮 不宜常用 咳嗽 瀉痢初起邪實者忌用 47 訶子 使君子科落葉喬木植物訶子的成熟果實 48 訶he子 藥性說明 訶子煨用酸澀 功專收斂 上能斂肺 下澀大腸 生用清火開音 適于久咳 久瀉而屬氣虛者 性味歸經(jīng) 澀 苦 平 歸大腸 肺經(jīng) 功效 澀腸止瀉 斂肺止咳 利咽開音 49 應(yīng)用 1 澀腸止瀉 用于久瀉 久痢 脫肛 本品苦酸澀 能澀腸止瀉 如訶黎勒散 訶子皮散 2 斂肺止咳 利咽開音 用于久咳 失音 訶子既能斂肺下氣止咳 又能清肺利咽開音 1 肺虛久咳 2 久咳失音 咽痛 聲嘶 50 用法用量 煎服 3 10g 澀腸止瀉宜煨用 斂肺清熱利咽開音宜生用 使用注意 凡外有表邪 內(nèi)有濕熱積滯者忌用 51 功效鑒別 訶子與罌粟殼皆上能斂肺 下能澀腸 均具有斂肺止咳 澀腸止瀉之功 都可用治肺虛久咳 久瀉久痢之證 不同之處在于 訶子 苦酸澀平 又能下氣利咽開音 也常用治肺虛久咳失音 以及痰熱郁肺 久咳失音者 本品澀腸止瀉宜煨用 斂肺清熱利咽開音宜生用 罌粟殼 酸澀性平 又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也可用治心腹筋骨諸痛證 52 烏梅與訶子的功效比較 53 石榴皮 54 石榴皮為石榴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石榴的干燥果皮 生用或炒炭用 55 56 石榴皮 藥性說明 本品酸澀收斂 止瀉 止血 味酸又能安蛔 適于久瀉 出血 蛔蟲等證 性味歸經(jīng) 澀 溫 歸大腸經(jīng) 功效 澀腸止瀉 殺蟲 應(yīng)用 1 澀腸止瀉 用于久瀉 久痢 脫肛 本品酸澀收斂 入大腸經(jīng) 以澀腸止瀉 止痢 固脫 故可用治上述諸證 2 殺蟲 用于蛔蟲 蟯蟲 絳蟲等腸道寄生蟲病 石榴皮有殺蟲作用 用于以上腸道寄生蟲病 可與檳榔配伍同用 此外 本品尚有澀精 止帶 止血作用 亦可用于遺精 帶下 崩漏等 57 用法用量 煎服 3 10g 入湯劑生用 入丸散多炒用 止血多炒炭用 58 肉豆蔻 肉豆蔻為肉豆蔻科高大喬木肉豆蔻的干燥成熟種仁 煨制用 59 肉豆蔻 藥性說明 本品辛溫而具澀性 入大腸功善澀腸止瀉 入脾胃又能行氣溫中 適于腸滑久瀉及虛寒氣滯等證 性味歸經(jīng) 澀 辛 溫 歸脾 胃 大腸經(jīng) 功效 澀腸止瀉 溫中行氣 應(yīng)用 1 澀腸止瀉 用于脾胃虛寒久瀉 肉豆蔻辛溫而澀 既能澀腸止瀉 又能溫中溫脾 四神丸2 溫中行氣 用于胃寒脹痛 食少嘔吐 常與木香 干姜 半夏等同用 60 功效鑒別 肉豆蔻與白豆蔻皆以豆蔻命名 味辛性溫 歸脾胃經(jīng) 均能溫中行氣 都可用治中焦虛寒氣滯 脘腹脹痛 食少嘔吐等證 但二者科屬來源不同 作用有別 肉豆蔻 為肉豆蔻科高大喬木植物肉豆蔻的成熟種仁 固澀之力較強(qiáng) 長于澀腸止瀉 又常用治脾胃虛寒 久瀉不止 脾腎陽虛 五更泄瀉證 白豆蔻 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豆蔻的成熟果實 行氣之力較強(qiáng) 又長于化濕 溫中止嘔 也常用治濕阻中焦及脾胃氣滯的脘腹脹滿 不思飲食 濕溫初起 胸悶不饑 舌苔濁膩 胃寒濕阻氣滯的嘔吐 小兒胃寒吐乳等證 61 用法用量 煎服 3 9克 入丸散服 每次0 5 1g 內(nèi)服須煨熟去油用 使用注意 濕熱瀉痢者忌用 62 赤石脂 63 赤石脂為硅酸鹽類礦物多水高嶺石族多水高嶺石 研細(xì)粉或煅后搗碎 64 藥性說明 本品酸澀性溫 專于收斂固澀 重在止瀉 止血 為久瀉 下血所常用 外用又能斂瘡生肌 性味歸經(jīng) 澀 溫 歸大腸 脾經(jīng) 功效 澀腸止瀉 收斂止血 斂瘡生肌 應(yīng)用 1 澀腸止瀉 用于久瀉 久痢 赤石脂甘溫而澀 能溫里澀腸固脫 適用于虛寒久瀉久痢 滑脫不禁 脫肛等證 2 收斂止血 用于崩漏帶下 便血等 本品能固崩止帶 收斂止血 3 斂瘡生肌 用于瘡瘍久潰 本品外用有收濕斂瘡生肌的功效 此外 外用亦治濕瘡流水 外傷出血等 65 用法用量 煎服 10 20g 外用適量 研細(xì)末撒患處或調(diào)敷 使用注意 濕熱積滯瀉痢者忌服 孕婦慎用 畏官桂 66 禹余糧 67 禹余糧為氫氧化物類礦物褐鐵礦 主含堿式氧化鐵 FeO OH 醋煅用 68 性味歸經(jīng) 澀 平 歸大腸 脾經(jīng) 功效 澀腸止瀉 收斂止血 止帶 應(yīng)用 1 澀腸止瀉 用于久瀉 久痢 禹余糧味甘澀 能澀腸止瀉 常與赤石脂相須為用 如赤石脂禹余糧湯 2 收斂止血 止帶 用于崩漏 帶下 本品又能收斂止血 固崩止滯 禹余糧 69 用法用量 煎湯 10 20g 使用注意 孕婦慎用 70 功效鑒別 赤石脂與禹余糧皆為礦物藥 味甘澀之品 均能澀腸止瀉 收斂止血 固崩止帶 都可用治下焦不固 腸滑不禁的久瀉久痢 便血脫肛 婦女崩漏 白帶過多等證 不同之處在于 赤石脂 性溫 外用又具有收濕斂瘡生肌之功 也可用治濕瘡流水 外傷出血等證 官桂畏赤石脂 不宜同用 禹余糧 性平 質(zhì)重下降 功專固澀下焦 主治下焦滑脫不禁的證候 71 小結(jié) 斂烏梅 安蛔止痛 生津止渴 收斂止血肺罌粟殼 止痛止訶子 清肺利咽開音咳五味子 滋腎陰 生津止渴 補(bǔ)腎澀精澀寧心安神 降酶腸斂肺止汗止五倍子清熱降火 固精止遺瀉收斂止血外用 解毒 消腫 收濕 斂瘡 72 石榴皮 澀腸固脫 殺蟲 澀精 澀止帶 止血腸肉豆蔻 溫中行氣止赤石脂 斂瘡生肌 收斂止血瀉禹余糧 止帶 73 第三節(jié)固精縮尿止帶藥 74 山茱萸 本經(jīng) 75 山茱萸 本經(jīng) 來源 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officinalisSieb etZucc 的干燥成熟果肉 76 山茱萸為山茱萸科落葉小喬木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 曬干或烘干用 77 山茱萸 本經(jīng) 處方名 山茱萸 山萸肉 別名 棗皮 78 性味歸經(jīng) 甘 酸 微溫 歸肝 腎經(jīng) 功效 補(bǔ)益肝腎 收斂固澀 固精 斂汗 止血 應(yīng)用 1 肝腎虧虛證治肝腎虧虛 頭暈?zāi)垦?腰酸耳鳴者 六味地黃丸 熟地黃 山藥等 治腎陽不足 腰酸畏冷 右歸飲 肉桂 附子等 79 2 遺精 遺尿為固精止遺之要藥治腎陰不足之遺精 常配伍熟地黃 枸杞子 山藥等滋陰固腎之品 治腎虛膀胱失約之遺尿 尿頻 多與覆盆子 金櫻子等同用 3 崩漏 月經(jīng)過多治肝腎虧損 沖任不固 加味四物湯 熟地黃 白芍 當(dāng)歸等 治脾氣虛弱 沖任不固 固沖湯 黃芪 白術(shù) 棕櫚炭等 用法用量 生用或酒制用 煎服 5 10g 急救固脫20 60g 使用注意 素有濕熱而致小便淋澀者 不宜應(yīng)用 80 覆盆子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華東覆盆子的未成熟的果實 81 覆盆子為薔薇科落葉灌木華東覆盆子的干燥未成熟果實 82 處方名 覆盆子 藥性 甘 酸 微溫 歸肝 腎經(jīng) 功效 益腎養(yǎng)肝 縮尿 固精 明目 83 功效應(yīng)用 腎虛遺精 滑精 陽痿 不孕 枸杞1 固精縮尿 腎虛遺尿 尿頻 益智仁 補(bǔ)骨脂2 補(bǔ)肝腎明目 肝腎不足 目暗不明 枸杞子 用法用量 煎服 5 10g 覆盆子既能收斂固澀 有能補(bǔ)益肝腎 主用于腎虛不固之遺精精 遺尿 尿頻等癥 亦可用于腎虛陽萎及肝腎不足之目暗不明 84 桑螵蛸 本經(jīng) 來源 為節(jié)肢動物門昆蟲綱螳螂科昆蟲大刀螂TenoderasinensisSaussure 小刀螂Statiliamaculata Thunberg 或巨斧螳螂Hierodulapatellifera Serville 的干燥卵鞘 分別習(xí)稱 團(tuán)螵蛸 長螵蛸 及 黑螵蛸 85 桑螵蛸 本經(jīng) 86 性味歸經(jīng) 甘 澀 平 歸腎 膀胱經(jīng) 功效 固精縮尿 補(bǔ)腎助陽 應(yīng)用 1 遺精 遺尿治心腎兩虛之尿頻 人參 遠(yuǎn)志 龍骨等 桑螵蛸散 2 腎虛陽痿常與鹿茸 肉蓯蓉 菟絲子等藥配伍 用法用量 生用或炒制用 煎服 6 10g 使用注意 陰虛火旺 膀胱有熱者慎用 87 海螵蛸為烏賊科動物金烏賊或無針烏賊的干燥內(nèi)殼 生用 88 海螵蛸 89 海螵蛸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本品為烏賊科動物無針烏賊或金烏賊的內(nèi)殼 性味歸經(jīng) 咸 澀 微溫 歸肝 腎經(jīng) 功效 固精止帶 收斂止血 制酸止痛 外用收濕斂瘡 應(yīng)用 1 帶下 遺精2 出血證治崩漏 與當(dāng)歸 鹿茸 阿膠 蒲黃同用治吐血 便血者 與白及等配伍 為末服 3胃痛吐酸與白及 浙貝母 延胡索 煅瓦楞子等配伍4 濕瘡 濕疹 潰瘍不斂 用法用量 生用 煎服 6 12g 研末吞服 每次1 5 3g 使用注意 陰虛多熱者不宜用 久服宜致便秘 90 藥物比較 91 金櫻子 92 金櫻子為薔薇科常綠攀灌植物金櫻子的干燥成熟果實 93 金櫻子 雷公炮炙論 本品為薔薇科金櫻子的成熟果實 本品性狀 氣微 味甘 微澀 主要性能 酸 澀 平 歸腎 膀胱 大腸經(jīng) 功效 固精縮尿止帶 澀腸止瀉 應(yīng)用 1 遺精 遺尿 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