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譯介學(xué)角度看魯迅的異化翻譯.pdf_第1頁
從譯介學(xué)角度看魯迅的異化翻譯.pdf_第2頁
從譯介學(xué)角度看魯迅的異化翻譯.pdf_第3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學(xué) 術(shù) 探 討 從譯介學(xué)角度看魯迅的異化翻譯 李麗偉 中國礦業(yè)大學(xué) 外文學(xué)院 江蘇 徐州 2 2 1 0 0 8 摘要 譯介學(xué)研 究的是翻譯的結(jié)果作為歷史事實的譯本 而不是翻譯的過程 是一種文學(xué)研究和翻譯文學(xué)研究 的新的視角一 魯迅當時采取直譯或硬譯的翻譯策略必然存在其歷史必然性 本文從譯音 讀者和接受環(huán)境 三方面審視了魯迅的 異化 翻譯 關(guān)鍵詞 譯介學(xué) 譯者 讀者 接受環(huán)境 中圖分類號 1 0 4 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 6 7 4 5 0 7 8 2 0 0 8 0 2 0 0 8 7 0 3 一 譯 介學(xué) 譯介學(xué)研究的是翻譯 的結(jié)果作為歷史事實 的 譯本 而不是翻譯 的過程 是一種文學(xué)研究和翻譯 文學(xué)研究的新 的視角 它并不局 限于對某些語言 現(xiàn)象 的理解與表達 也不參與評論其優(yōu)劣 只把翻 譯中涉及 的語言現(xiàn)象作為文學(xué)研究的對象加 以考 察 比如 有些譯文中充滿 了誤譯 是對原文 明顯 的不忠 而有些譯文直白生硬 不符合本族語言習(xí) 慣 但卻為廣大譯文讀者所喜聞樂見 因而具有一 定 的文學(xué)研究價值 這其中固然有譯者的作用 但 也肯定離不開讀者和接受環(huán)境的作用 存在即為 合理 任何事物的出現(xiàn)都不是純粹偶然的 二 魯迅的 直譯 或 硬譯 用譯介學(xué)理論研究或考察譯文所依據(jù)的不僅 僅是語言上的對等 還要看譯 者的翻譯 目的和讀 者的反應(yīng) 譯介學(xué)研究譯者 讀者和接受環(huán)境三個 內(nèi)容 認為一部文學(xué)作品譯成 另一種文字后所發(fā) 生的信息變形是 由譯者 讀者 和接受環(huán)境三方面 因素促成 的 魯迅的 直譯 或 硬譯 便可從譯介 學(xué)的這三個方 面進行研究 翻譯首先是某文化 主 體在內(nèi)部或外部刺激下所激發(fā)的文化需求 一 譯者 每一個譯者都有其各 自的翻譯特點 或稱個 性化翻譯 譯者 尤其是優(yōu)秀的譯者在從事文學(xué)翻 譯時大都有自己信奉的翻譯原則 并且也有其獨 特的追求目標 魯迅主張直譯 強調(diào)的是忠于原 文 他翻譯外國文學(xué)作 品的 目的 是為改造社會服 務(wù) 不是興之所至或為翻譯而翻譯 在他寫的 域 外小說集 序 中他曾表明 我們在 日 本留學(xué)時候 有一種茫漠的希望 以為文藝是可以轉(zhuǎn)移性情 改 造社會的 因為這意見 便自然而然的想到介紹外 國新文學(xué)這一件事 正是在這種嚴肅思想的指導(dǎo) 下 他 的翻譯態(tài)度非常認真嚴肅 既嚴格選擇作品 的內(nèi)容 又力求翻譯時不失原作的文采和思想感 情 使人們從中受到教育 魯迅主張譯文應(yīng) 盡量存 洋氣 保存其外國情調(diào) 他用了 盡量 二字 表明 他在以忠實于原文為主的同時并非沒有兼顧考慮 其他 問題 既然是翻譯 它就應(yīng)該把一件外族作品傳達 過來 使人感覺到他是一件外族文學(xué)作品 否則又 如何能算是 翻譯 通過外國作品的翻譯 使國人 領(lǐng)略到某些本 國文學(xué) 中沒有 的新的因素 但 1 9世 紀末 2 0世紀初的 中國譯壇 直譯 一詞名聲不 佳 往往給人 以 魯莽從事 帥而操觚 的印象 因 此直譯 派并 不直接打起 直譯 的旗號 而是 以嚴 復(fù)的 信 達 雅 為依據(jù) 穿鑿附會病不信 拘文 章又病不達 譯者于是書雖微有改竄 然要 以無慚 信達為歸 即使像林紓這樣典型的意譯派 在 理論 上他也認識 到 譯書非著書也 若譯 書 則述其 已成之事跡 焉能參以己見 2 而周 氏兄 弟認為 任情刪易 即為不誠 故寧拂戾時人 移 徙具足而 3 收稿 日期 2 0 0 8 0 9 2 6 作者簡介 李i g f b 1 9 8 3 一 女 河北 柯家 莊人 中閉礦業(yè) 夫 研究 生 研究力 翔為外潮語青 與文化 一 晉 城 職 業(yè) 技 術(shù) 學(xué) 院 學(xué) 報 二 八 年 第 一卷 第 二 期 一總 第 二 期 一 正 日 域 職 業(yè) 技 長 釜 l 屯 r 報 班 i 辯 二 期 學(xué) 術(shù) 探 討 各國的翻譯大家對于直譯的推崇讓我們進一 步從側(cè) 面理解魯迅 采取直譯的原因 老子說過 美言不信 信言不美 有研究者認為 因循本 旨 不加文飾 是中國最早的直譯論 4 j 波伊提烏斯 主張翻譯是以客觀事物為 中心 的 譯者應(yīng) 當放棄 主觀判斷權(quán) 在某些著作的翻譯中 譯者所尋求的 是準確的內(nèi)容 而不是優(yōu)雅 的風格 因此 為了表 達 出 沒有訛誤的真理 譯者應(yīng) 當采取逐 字對 譯 力 口 切奇拉澤指出 譯作應(yīng)該對譯者所屬的語 言文學(xué)來說具有充分的藝術(shù)價值 費特在一篇 譯序中明確宣稱 主要的任務(wù)是盡可能地逐字翻 譯 不管這種翻譯在外國語文基礎(chǔ)上顯得如何累 贅和生硬 敏感 的讀者總會在這種譯文里猜 出原 著的力量的 別林斯基也反對隨意性的 意 譯 他指 出 在文藝作品的翻譯里 不允許有刪 節(jié) 增添或改動 如果原作有缺陷 那么也應(yīng)該把 缺陷原封不動地表達出來 這種翻譯 的目的是盡 可能地以譯本代替原著 從而使不能閱讀原著的 人也有欣賞并評論原著的手段與可能 1 9 5 1 年 基亞 G u y a r d Ma r i u s F r a n c o i s 指 I J 水平最差的 譯者也能反 映一個集團或一個時代的審美觀 最 忠實的譯者則可 以為人們 了解外 國文化的情況做 出貢獻 L s 作為譯者本人 魯迅采取 的翻譯策略帶有明 顯的 目的性 這與 目的論的 翻譯是一種 目的性行 為 耦合 為了達到他的翻譯 目的 即引入新文學(xué) 新文化及新思維 魯迅倡導(dǎo) 異化 翻譯策略 翻譯 是有社會性的 譯者生活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 中 他的翻譯意識和翻譯行為受到社會的制約和 影響 在我國 翻譯是按一定社會需要進行的 譯 者最大限度地表現(xiàn)原作 其 目的是要促使我 國政 治思想建設(shè) 文學(xué)藝術(shù)繁榮 科學(xué)技術(shù)進步 譯者 在翻譯之時總是心中已有一定 目的要借助譯本達 到他 的目的 或者當時社會有某種需求 譯者是為 了滿足當時社會的這種需求進而翻譯 魯迅就是 要借助譯本達到他的 目的 二 讀者 從讀者方 面來說 魯迅較早對 讀者 因素進 行了界定 他把讀者根據(jù)層次分為三類 甲 有很 受 了教育的 乙 有 略能識字 的 丙 有識字 無幾 的 而其中的丙 則在 讀者 的范圍之外 啟發(fā)他 們是圖畫 演講 戲劇 電影的任務(wù) 但就 甲乙兩 種 也不能用 同樣 的書籍 應(yīng)該各有供給閱讀 的相 當?shù)臅?供給乙的 還不能用翻譯 至少是改譯 最 好還是創(chuàng)作 至于供給 甲類的譯本 無論什么 我 還是至今主張 寧信而不順 的 由此可見 魯迅 在使用其 異化 翻譯策略時 是充分考慮了讀者 因素的 他對 甲類讀者 的預(yù)期表 明了他對這類 讀者接受能力的期待 魯迅針對甲類讀者群提 出 運用異化譯 法來 保存原作 的豐姿 是有充分理 據(jù) 的 他相信民眾的見識 或者發(fā)展 的視野 這是 具有前瞻性的 甲類讀者是 很受 了教育的 因而 可以 容忍多少的不順 久而久之 也就順 了 康 拉德說 翻譯是充實譯 國語言 的有力手段 是豐 富它的新的表現(xiàn)手法的有力手段 是掌握新的修 辭手法的有力手段 對文學(xué)翻譯來說 是掌握新 的 問題的有力手段 因此 語言是能夠克服翻譯 中的 困難的 1 0 一 般而言 作者在從事其文學(xué)創(chuàng)作時 心 目中 總有其特定的對象的 而且 自信其作品能被他的 特定對象所理解 同理 譯者在翻譯作品時 心中 也是有其特定對象的 譯者在遣詞造句時所考慮 的不但有篇章詞句和狹義的上下文 而且還有本 時代本 民族本階級讀者的需要 對魯迅而言 這個 本階級讀者 顯然是 甲類讀者 這也表明魯迅先 生對于他的 目的讀者是抱有充分信任 的 他相信 讀者隨著民族間文化交流的 日益增多 隨著讀者 接觸外來文化的 1 3 益增多 當時的甲類讀者是有 能力接受帶有外來文化印記的全新表達法的 并 對其表現(xiàn) 越來越濃厚 的興趣 因此大可不必越 俎代庖把 p i e派 改做成包子或餡餅 三 接 受環(huán)境 2 0世紀隨著科技的發(fā)展 一切新鮮事物都從 國外傳進 了國門 國民可以接受西方的科技 那么 當然也可 以接受與之在相 同的地域里 的文化 語 言 而且語言的被接受必然導(dǎo)致西方思想在 中國 的接受 這些又都可以促進中國吸收國外先進科 學(xué)技術(shù) 而且飽受文化專制主義之苦 的讀者強烈 渴望重新步人世界文學(xué)的殿堂 五四 運動是一 場啟蒙運動 而為了啟蒙為了新文化就迫切需要 引進大量的外來文化 外來思想 外來文學(xué)樣式 五 四 之前 的譯文語 言多以文言為主 翻譯的內(nèi) 容多以能迎合讀者趣味的黑幕 偵探 言情小說為 主 而 五四 之后這種情況已發(fā)生了極大 的改變 我國在選譯外 國文學(xué)的過程中 13益明顯地顯示出 自我獨立和救 國救亡的意識 這一時期的文學(xué)翻 譯 的 目的性變得明確 了 編者和譯 者多懷著一種 介紹西方先進的資產(chǎn)階級文化 以對抗 當時 中國的 封建文化為 目的 正如中國現(xiàn)代 文學(xué)史家王瑤所 指 出的 由 五四 開始的 中國現(xiàn)代短篇小說的創(chuàng) 作 就是 由魯迅 以 自己的介紹翻譯 和創(chuàng)作實踐來 奠定了基礎(chǔ)的 在這一點上來看 魯迅對文學(xué)作 品的翻譯 策 略采取 的 直譯 或者 異化 是一些超文學(xué)的因素 在起作用 社會各個方面 不論是科技還是意識形 態(tài) 都在積極吸收外來的新鮮事物 語言當然也不 會落后 也要吸收異域的新鮮血液 直譯恰 巧承擔 了這一歷史任務(wù) 而翻譯過程 中出現(xiàn)的誤譯或不 順顯然是為了強行引入或介紹外來文化的模式和 語言方式這一 目的的必然產(chǎn)物 翻譯是一個發(fā)展的過程 我們不必苛求古人 他人與 己相 同 也不能對那些在歷史上起過作用 的譯者 譯本視而不見或嗤之 以鼻 為 了強行引人 異族文化模式 定會有違本 民族 的審美趣味 用陌 生 不順的表達法翻譯作品 雖然需要付出一定的 代價但并非是徒勞無益的 這種翻譯恰如魯迅所 稱 不 但在輸入 新 的內(nèi)容 也 在輸入新 的表 現(xiàn) 法 中國古典詩對美 國新詩的影響已經(jīng)是眾所周 知的事實了 而這種影響在相當程度上也是通過 龐德等人引入全新 的表達法產(chǎn)生 的 故意用 中 學(xué) 術(shù) 探 討 國式的英語 甚至用根本不通的英語翻譯 中國古 典詩 引發(fā) 了美 國詩壇上大批 意象詩的產(chǎn) 生 那么拗 口晦澀的外語式 中文同樣也能在中國土壤 上引發(fā)一場革命 參考文獻 1 小仙源 凡例 J 1 繡像小說 1 9 0 4 1 6 2 林紓 魯賓遜漂流記 序 M 北京 商務(wù)印刷館 1 98 4 3 周氏兄弟 域外小說集 M 重印本 長沙 岳麓書 社 1 9 8 6 4 翻譯通迅編輯部 編 翻譯研究論文集 C 北京 外 語教學(xué)研究出版社 1 9 8 4 2 2 5 譚載喜 西方翻譯簡史 M 北京 商務(wù) 印刷館 1 9 91 4 3 6 謝天振 譯介學(xué) M D r 切奇拉澤 文學(xué)翻譯理論概 要 第比利斯大學(xué)出版社 1 9 7 0 2 8 4 0 7 別林斯基 別林斯基文集 俄文版 C 第 2卷 1 955 23 7 8 基亞 比較文學(xué) M 顏保澤 譯 北京 北京大學(xué)出 版社 1 9 8 9 6 2 1 9 林煌天 中國翻譯詞典 M 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1 9 97 1 0 康拉德 語言表達體系與翻譯理論 c 翻譯技巧 論文集 9 莫斯科大學(xué)出版社 1 9 7 3 4 7 1 Di s c u s s i o n o n Ln Xun S Di s s i mi l a t i o n o f Tr a ns l a t i o n i n t he Li g ht o f t he The o r y o f M e di o Tr a n s l a t o l o g y Ll I i we i S c h o o l o f F o r e i g 7 l L m g u a g e s C h i n a U n i t e r s i 0 Mi n i n g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o X u Z h o u J i a g S M 2 2 1 0 0 8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Me di o t r a n s l a t o l o g ma i n1 f o c u s e s o n t h e r e s u h o f t r a n s l a t i n g a c t i v i t y a s a f a c t o f h i s t o r y i n s t e a d o f t h e t r a n s l a t i n g pr o c e s s I t i s a D e w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l i t e r a r y r e s e a r c h a n d r e s e a r c h o f t r a ns l a t i o n l i t e r a t ur e Lu Xu I 1 s t r a ns l a l i o n t a c t i c s o f wo r d f o 卜 wo r 1 t r a n s l a t i o n mu s t h a v e h a d i t s li i s t o r i c a l i h e r i t a b i l i t v T hi s p a p e i h a s a s u r v e y o f Lu Xun S Di s s i n fil a t i o n o f Tr a 1 1 8 l a t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