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教案.doc_第1頁
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教案.doc_第2頁
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教案.doc_第3頁
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教案.doc_第4頁
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教案.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單元 教學要求:1、借助工具書,整體感知內容大意。2、在反復誦讀中,進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中。3、對作品的語言特色有所體會。教學時間:23課時26 三峽【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理解文意。2、品析課文,引導學生領略三峽景色之美。3、展開想象,體味文章意境。【教學重點】品讀課文,感受三峽的獨特美。【教學難點】體味文章意境?!据o助教具】多媒體課件【教學時間】3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 著名學者余秋雨說過這么一件事,一個外國朋友曾經(jīng)問他說:“中國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訴我最值得去的一個地方嗎?請只說一個?!?同學們猜是哪個地方?(三峽)那么,三峽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請看:(播放三峽風光片)看來,三峽的確魅力無窮。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追隨著酈道元,一起走進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峽,去領略三峽的無限風光吧。二、整體感知課文。1、教師范讀課文。2、請同學配樂朗讀課文。(多媒體課件)3、請大家齊讀課文。(多媒體課件)4、同學們自讀課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賞三峽風光。(如對課文理解有困難的地方,可與同學或老師交流解決)。剛才我們初步領略了三峽風光,你能說說你的感受嗎?(學生自由發(fā)言)三、賞讀課文,理解文意。過渡: 聽這些同學一說,我們腦海里有了一些對三峽的印象了,但還有點兒模糊,請同學們再讀課文,邊讀課文邊透過文字領略三峽的美,四人小組合作,任選一景,用自己的話把它詳細描述下來,好嗎?(四人小組合作,一人執(zhí)筆,其余三人口頭描述。)(組內代表發(fā)言)過渡:聽了我們同學的描述,真的讓人晃如身臨其境,如此雄偉壯麗的奇景,散文家酈道元卻僅用一百五十余字來描繪,且盡傳其神。歸納起來看:課文主要寫了三峽的哪幾方面的自然景觀?(山水。)請同學們用簡潔的文字歸納三峽的山水各有什么特點?(山是高峻的、連綿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第二課時四、拓展延伸:過渡:三峽自古就有“山水畫廊”之稱,三峽的山,千年屹立,三峽的水,從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峽又是怎樣的一幅景觀呢?三峽現(xiàn)在正在進行一項規(guī)??涨熬薮蟮乃麡屑~工程,那就是三峽大壩工程。大家有查到關于三峽大壩工程的資料嗎?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師生共同交流,多媒體展示三峽大壩工程的資料: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破土動工。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發(fā)電、航運等綜合效益于一體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2003年10月26日,三峽工程開始第二次蓄水,三峽水庫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礎上悄然漲到137.4米,10月31日,壩前水位提高到139米。2009年,三峽水庫將是一座長達600公里,最寬處達2000米,面積達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靜的峽谷型水庫。)到2009年三峽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將抬高175米,請對照課文和查找的資料及圖片,展開想象,描繪一下那時酈道元所描寫的景觀會有怎樣的變化?(小組討論,談談自己的看法。)小結 酈道元筆下的山水畫卷已成為三峽歷史的美好回憶,今朝的三峽正放射著世人矚目的光輝,宏偉的葛洲壩工程,紅火的三峽工地,正在成就著一個又一個世界奇觀。我相信,不管這塊神奇的土地怎么變,三峽在我們心中的位置永遠不會變,三峽是我們心中永遠的三峽!三峽承載著我們永遠的愛!作業(yè):1 對三峽工程眾說紛紜,你的看法呢?結合課文和你查找的資料,談談你對建立三峽水利工程的看法。2課后以小組為單位出一期以“三峽”為主題的板報。板書設計: (山) 奇險 夏 湍急 三峽 (美) (水) 春、冬 清幽 秋 凄清 第三課時一、背誦并墨寫課文。二、完成課后習題。教學后記: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能理解文意,領略三峽景色之美,并能展開合理想象,體味文章優(yōu)美意境。27短文兩篇(答謝中書書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2了解兩篇短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于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3了解兩篇短文的思想內容。4背誦并默寫兩篇短文。能力目標1重視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3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德育目標1學習答謝中書書,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凈美好,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2學習記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tài)。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1答謝中書書畫面布局的巧妙。2記承天寺夜游中“閑人”的含義。教學方法1誦讀教學法。陶弘景答謝中書書描繪了優(yōu)美的山川景色,語言精美,描寫生動;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描繪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語言樸素自然,富有詩情畫意。教師應指導學生朗讀,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jié)奏、韻律、情調,在誦讀中仔細品味文章的語言,深入作品意境,獲得美的享受。教學中宜以朗讀和背誦帶動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2比較法。兩篇短文作者不同、題材不同、語言風格也不同。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注意比較兩篇文章,欣賞兩篇寫景短文的畫面,品味不同的語言風格,體會不同的思想感情。教具準備多媒體、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課時安排 3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教學要點師生共同賞讀答謝中書書。指導朗讀,力求美讀課文;在反復誦讀中,整體感知文意;激發(fā)學生想像,再現(xiàn)畫面,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詩情畫意;背誦課文;深入研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步驟一、導語設計同學們,你們覺得我們周圍的一切美嗎?也許你忙碌于繁重的學業(yè)中,無暇欣賞,但當你抬頭遠望的一剎那,你會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廣袤,山的挺拔,樹的健壯無不讓你心動神搖。今天我們學習的答謝中書書就是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讓我們一同去欣賞。二、作者及寫作背景、文體簡介多媒體顯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他曾經(jīng)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后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shù)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征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節(jié)與朱元思書、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都屬于此類。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xiàn)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力,創(chuàng)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鑒賞意義。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1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jié)奏、韻律、情調。(1)多媒體顯示優(yōu)美的山水圖畫,教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jié)奏。讀畢,教師提示朗讀節(jié)奏: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其奇者。(2)學生大聲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jié)奏。(3)選一學生讀課文,其余同學點評。(4)學生齊讀課文。2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3)多媒體顯示下列詞句,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內容如下:(4)理清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明確: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曉”與“夕”兩層來寫。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多媒體顯示,詞語提綱:學生根據(jù)詞語提綱,快速背誦課文。第二課時四、要求學生根據(jù)課文內容,想像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體會文章的意境1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腦海中出現(xiàn)的畫面,其余同學補充、評價。2多媒體依次顯示山水相映圖,石壁翠竹圖、晨暉、夕照,激發(fā)學生想像。3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教師稍加粗撥。明確:作品首先為我們呈現(xiàn)了山水相映之美?!案叻迦朐?,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繽紛的色彩美?!皟砂妒冢迳惠x。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爭輝;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鍛上綴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變化之美?!皶造F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的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么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三種美交替出現(xiàn),構成一幅美麗迷人的山水畫軸。教師根據(jù)學生講解歸納成板書:4學生根據(jù)板書提示,復背課文,深入領會文章的詩情畫意。五、深入研讀課文,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1提問: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認為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有的認為流露了閑適歸隱之意,等等。教師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點撥:文章中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實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tài)?!白钥禈芬詠恚磸陀心芘c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無盡的樂趣,字里行間,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傃灾?,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2學生齊背課文,仔細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六、布置作業(yè)1默寫課文。2你最喜歡文中哪一幅畫面,寫一段賞析文字。第三課時教學要點師生共同賞讀記承天寺夜游。指導朗讀,整體感知文意,理清背誦思路;賞析文中寫景的文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較兩篇文章,提高學生的比較閱讀能力。教學步驟一、導語設計月亮總會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思,古往今來,有許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懷,你能列舉一些詠月的詩句嗎?李白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些詩句表達了思鄉(xiāng)、傷己、念友之情。今天我們學習的記承天寺夜游在詠月詩文中別具一格,讓我們一起欣賞。(板書文題)二、作者、寫作背景簡介多媒體顯示: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時即博通經(jīng)史,長于寫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神宗時,因為反對王安石創(chuàng)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敵的彈劾,借口諷刺新法的詩句,橫加“訕謗朝政”的罪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史。元祐中舊派執(zhí)政,蘇軾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學士、禮部貢舉等官,不久因與舊派政見有分歧,再次外調杭州。經(jīng)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蘇軾又一再被貶,最后貶為瓊州(今海南?。﹦e駕。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工詩擅詞,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視百代”的稱譽。記承天寺夜游寫于他被貶,謫居湖北黃州之時。三、朗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整體感知文意1指導學生朗讀(1)設置背景音樂,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節(jié)奏。教師提示:讀準字音:相與(y)藻(zo)荇(xn)讀出節(jié)奏: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教師須提醒學生要根據(jù)句子意思劃分朗讀停頓,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讀破,領字后面需有一個小的停頓。2學生對照注釋,口頭翻譯課文,整體感知文意。(1)學生獨自翻譯課文,劃出疑難句。(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教師提示一些重要詞語,幫助學生理解文句。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jīng)]有人與我同樂,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蓋,原來。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柏樹的影子。(3)選一學生復述課文,其余同學補充評價。(4)教師根據(jù)學生交流結果,形成板書,理清全文思路,指導學生背誦。教師出示板書:(5)學生根據(jù)板書提示,背誦課文。四、涵泳品味寫景的妙處1提問:找出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明確: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2提問:全句無一“月”字,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請分析這樣寫的妙處。學生想像畫面,思考。明確:先寫月色,“積水空明”,一泓積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明;繼寫水中之物,“藻、荇交橫”,縱橫交錯,搖曳生姿,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清;最后點出“蓋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濃。夜游因月而起,處處扣月;寫月又不濃墨重彩,而是輕點幾筆,境界全出;寫月,不明寫,而從竹柏影入手。作者無疑是詠月的丹青妙手,這一幅月夜小景確實美妙絕倫。五、難句解疑,體會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多媒體顯示: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1月色入戶,欣然起行。2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3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選四位同學品評分析,其余同學補充。明確:1見“月色如戶”,則“欣然起行”,歡欣之情,溢于言表。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嘆,“尋張懷民”,張懷民才是他賞月的相知好友。3相知好友相攜同步漫游賞月,流露出十分恬適的心緒。4考慮作者當時的處境?!伴e”相對于“忙”來說的,由于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一個“閑”字包含著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悠閑賞月的欣喜。學生齊讀四句話,體會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六、課堂小結蘇軾遭遇“文字獄”,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借游賞山水等自然美景來消解內心的郁悶,撫平心靈的創(chuàng)傷,表現(xiàn)了坦蕩、曠達、笑對人生的生活信條。學習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時,更感受到了他那從容應對苦難的人格魅力。七、比較閱讀,欣賞兩篇寫景短文的意境1學生齊背兩篇短文。2提問:這兩篇短文意味雋永,富有詩情畫意,你更喜歡其中的哪一篇?并說明理由。學生小組交流,然后選擇較好的發(fā)言人全班交流,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章所展示的自然美和作者的人情美。八、布置作業(yè)1默寫承天寺夜游。2研討與練習第三題。板書設計活動與探究一、寫作活動用兩段文字來表述你學習短文兩篇的感受。二、關于舉辦讀書交流會的設想古今中外詠月的詩文有很多,請課余時間搜集相關資料,舉辦一次以“月”為主題的讀書交流會。三、開放探究閱讀下面一段話,完成后面的題目。方今仲秋風起,平原彯色,水鳥立于孤洲,蒼葭變于河曲,寂然淵視,憂心辭矣。 (選自江淹報袁淑明書)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文中的畫面,并體會景物描寫中所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提示:作者從秋光入筆,勾勒出一幅畫圖:時值八月,秋風颯爽,原野舒闊,水鳥集于河中的孤洲上,河灣處的蘆葦已近枯黃。這畫圖很沖淡,既不悲涼,也不絢爛,仿佛沒有注入任何感情色彩。其實不然,作者復雜而微妙的感情恰恰融會其間。當作者靜靜地凝視這一派秋光時,覺得“憂心辭矣”,什么煩惱都沒有了,不正是這廖廓的景色給了人以慰藉嗎?附:板書設計記承天寺夜游繪庭中景色 月色 竹柏尋張懷民 抒復雜情懷 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教學后記:學生能了解兩篇短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了解兩篇短文的思想內容,并能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28 觀潮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積累詞語,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詞,如“方、倏爾、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詞語。2了解我國南宋時期錢塘江潮的盛景和觀潮的盛況。能力目標1反復誦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獨立翻譯課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2提供同題材的不同體裁的作品,引導學生比較閱讀,培養(yǎng)學生比較閱讀的能力。3教給學生改寫的方法,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多種形式的改寫。德育目標本文描寫了錢塘江潮的奇?zhèn)邀悾故玖俗匀坏牟环谗攘?;通過描寫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兒的不凡風采。學習它,激發(fā)學生熱愛自然、贊美自然的豪情,爭做時代弄潮兒。教學重點精彩的場面描寫,精巧的結構安排。教學難點引導學生了解南宋時的觀潮活動。教學方法1誦讀教學法。讀講讀,以讀代講,以講促讀。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3比較拓展法。推薦潘閬的酒泉子,與本文比較,開闊學生視野,提高閱讀能力。教具準備多媒體、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文字資料課時安排 3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教學要點朗讀課文,翻譯課文,整體感知文意;引導學生賞析本文精彩的場面描寫和精巧的結構安排;比較閱讀,感受不同文體相同題材的文章的區(qū)別,并學習進行改寫。教學步驟一、導語設計同學們看過漲潮的壯觀景象嗎?下面請同學們觀看被前人稱為“壯觀天下無”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錢江涌潮。多媒體顯示:錢江涌潮教師講解:錢江涌潮從海寧角度看最為壯觀。每年的中秋節(jié)前后,海寧潮潮頭壁立,波濤洶涌,勢如萬馬奔騰;云移至岸,浪卷轟雷,卷起“千堆雪”。雙龍相撲“碰頭潮”、白練橫江“一線潮”、蛟龍脫鎖“回頭潮”和月影銀濤“夜半潮”吸引著無數(shù)來自海內外的觀光游客。為此,海寧市在每年中秋節(jié)前后,都要舉辦規(guī)模盛大的“觀潮節(jié)”,現(xiàn)在已成為聞名于世的一大勝景。二、背景簡介錢塘江大潮,古人稱之為“壯觀天下無”。它的形成與其獨具的自然條件密切相關。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寬處過百里,窄處僅十里,巨潮被狹窄的江道約束,當然會形成波瀾壯闊的涌潮。其二,河口有巨大攔門沙坎,潮水涌進遇到如此巨阻,當然會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趕波,浪疊浪,潮水就會奔騰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嘯而來。南宋的國都是臨安,即現(xiàn)在的杭州,觀潮地當時在臨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寧),每年農歷八月十八日舉行觀潮盛典。迎潮前有水軍演習,潮到時又有吳地少年弄潮爭標的表演。當日上到宮庭下到民間爭相觀看,萬人空巷,十分熱鬧。三、朗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掌握正確的讀音,聽清節(jié)奏。2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注釋,疏通文意。教師分發(fā)文字資料,幫助學生理解難句,積累詞語。資料內容如下:(1)讀準字音:雷霆(tn)楊誠齋(zhi)艨艟(mn chn)如履平地(l) 倏爾(sh)一舸無跡() 善泅(qi)僦賃(ji ln) 羅綺(q)鯨波(jn) (2)辨明詞義:既望(望,農歷十五;既望,農歷十六)方其遠出海門(當時)則玉城雪嶺(城墻)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點點)皆披發(fā)文身(畫著文彩)江干上下十余里間(江岸)珠翠羅綺溢目(滿眼)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逆流迎著潮水;忽隱忽現(xiàn))3以小組為單位,質疑解難,教師可酌情給予指導。4選四位同學翻譯課文,其余同學補充訂正,熟悉文意。5多媒體顯示第三段譯文,學生共同評點。譯文如下:吳中地區(qū)有幾百個善于泅水的吳中健兒,一個個披散著頭發(fā),身上畫著文彩,手里拿著十幅大彩旗,爭先恐后,逆流而上,出沒在萬仞高的巨浪之中,翻騰著身子變換各種姿態(tài),而旗尾一點也不沾濕,以此來顯示他們的技藝。學生評點:“吳兒善泅者數(shù)百”應翻譯為“幾百個善于泅水的吳中健兒”;“旗尾略不沾濕”應譯為“旗尾一點也不被水沾濕”。教師提示:文言文翻譯應遵守“信”“達”“雅”三字原則。在翻譯的過程中,不一定要一一對應,可以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適當潤色,爭取用現(xiàn)代漢語表現(xiàn)出弄潮兒的風采。第二課時四、理清文章思路,賞析精彩的場面描寫和精巧的結構安排1理清文章思路學生齊讀課文,逐段概括段意。明確:第一段寫海潮的雄偉壯觀。第二段寫水軍演習的精彩場面。第三段寫弄潮健兒的英姿。第四段寫觀潮之盛。2根據(jù)文章內容,展開想像,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第一、二段,賞析其精彩的場面描寫。選兩位同學描述,其余同學補充。學生明確:第一段寫海潮的雄偉壯觀。當潮水從浙江入??谟科鸬臅r候,遠遠看去幾乎像一條銀白色的線;隨著潮水越來越近,就像玉城雪嶺一般連天涌來,聲音大得像雷霆萬鈞,震撼天地,激揚噴薄,吞沒宇宙,滌蕩太陽,來勢極其雄偉豪壯。教師點撥:作者從形、色、聲、勢四個方面由遠及近寫出了海潮的壯麗雄奇,運用比喻、夸張的手法,僅用“如銀線”“玉城雪嶺”“如雷霆”“吞天沃日”幾句,就把海潮在遠方、漸近奔涌到眼前時的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多媒體顯示:學生齊讀第一段,感受畫面的壯闊。學生明確:第二段寫水軍演習的精彩場面。數(shù)百條戰(zhàn)船分列兩岸,然后演習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同時有在水面上騎馬、舞旗、舉槍、揮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樣。忽然黃煙四起,人和物一點兒也看不見了,只聽得傳來水爆的轟鳴聲,如同山崩塌一樣。待到煙霧消散,水面又恢復了平靜,看不到一條船的蹤跡,只剩下被火燒毀的“敵船”,隨著波浪流走了。教師點撥:這個場面寫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處在于參加演習的船只眾多,演習中陣勢變化多樣,水兵作戰(zhàn)技藝嫻熟,演習中戰(zhàn)斗激烈,聲勢浩大,演習結束后撤退迅速,最后結束在“煙消波靜”的靜景上,動靜相襯,起勢浩蕩,轉瞬即逝,令人回味無窮。學生齊讀第二段,感受水軍演習場面的壯觀。3賞析文章精巧的結構安排。提問:浙江潮雄偉壯觀,水上表演頭緒紛繁、場面宏大,觀潮者人涌如潮,但作者卻寫得井然有序,試分析這樣安排的好處。學生討論,明確:全文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觀”上,用鏡頭攝像的筆法分別寫出潮來之狀,演兵之形,弄潮之勢,觀潮之盛。四幅圖畫各具情態(tài),組成連軸畫卷,而且以前三幅為主,正面描寫,第四幅寫觀潮之盛側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學生齊讀課文,體會精巧的結構安排。五、課堂小結我們領略了世界第一大涌潮錢江涌潮的雄奇壯美,感受了自然的非凡魅力。最近又獲喜訊,海寧市已于2002年4月在上海舉辦的中國著名旅游景點及聯(lián)合國世界遺產博覽會上,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提交申請報告,如果申報成功,這將是浙江省第一個“世界遺產”。到那時候,與錢塘江潮有關的一切藝術作品將會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遺產”。江山如此多嬌。生活在這樣的國度中是自豪的。讓我們繼往開來,為祖國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奮發(fā)努力吧。六、課堂練習投影顯示:把下面這一首宋詞改寫成一篇記敘文。酒泉子 潘閬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弄潮兒向潮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教師指導:改寫是在原題材的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作,大多只側重于改變原作的形式,可以改換體裁,如這次訓練要求把詞改寫成記敘文;可以改換人稱,如把詞中的第三人稱改寫為第一人稱;可以改換表達方式,也可以對原文進行取舍、豐富和補充。改寫必須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透徹了解被改寫的作品和將要改寫的作品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把握各自的特點。本題要求學生充分發(fā)揮想像、聯(lián)想,參照課文中的有關描寫進行改寫。詞的上闋寫觀潮,寫人群涌動的盛況和潮水洶涌的氣勢;詞的下闋寫弄潮兒的表演,寫他們高超的技藝和觀潮人的感受。改寫時,可以選取第一人稱的視角,抓住觀潮人、潮水、弄潮兒、自己的感受四點來寫,重點應放在潮水和弄潮兒上面。學生構思,寫作。如時間不允許,可放在課下完成。七、布置作業(yè)1熟讀課文,背誦第一自然段。2完成下列補充練習多媒體顯示:翻譯下列句子: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出沒于鯨波萬仞中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閑也。3完成課上的改寫練習。板書設計第三課時活動與探究一、說話訓練假如你負責海寧市有關錢江潮申報“世界遺產”一事,由你起草申請報告,你打算從哪些方面談起,申報理由是什么。模擬申報會,組織同學發(fā)言。二、寫作訓練請你展開想像,把文中的四幅畫面改寫成四個場景描寫的片斷,用第一人稱改寫。三、開放探究閱讀下文,回答問題右溪記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數(shù)十步合營溪。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敧嵌盤屈,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在人間,則可以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以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乃疏鑿荒穢,俾為亭宇。植松與桂,兼之香草,以裨(b,增添,補助)形勝。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蹄懯希檬緛碚?。1為加粗的字注音。徘徊 銘彰2解釋下列句中加粗詞的意思南流數(shù)十步合營溪悉皆怪石植松與桂遂命之曰“右溪”3開發(fā)右溪的價值何在?請選原文的句子回答。4全文可分兩層,如何劃分?并概括層意。第一層(段): 。第二層(段): 。參考答案:1pihuimnzhn2江合全都種植就3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4第一層為第1自然段,寫右溪的位置、特點和兩岸的景色。第二層為第2自然段,敘述整治“右溪”的價值和開發(fā)的經(jīng)過,點明“右溪”名稱的由來。附:板書設計觀 潮海潮圖-雄偉壯觀演習圖-場面宏偉 正面描寫 武藝高強 與側面烘弄潮圖-身懷絕技 托相結合觀潮圖-盛況空前教學后記:學生能掌握本課的詞語,了解我國南宋時期錢塘江潮的盛景和觀潮的盛況,注重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提高和培養(yǎng)。附:備課資料一、課文補遺1觀潮全文共五段,課文選入前四段,最后一段內容如下:禁中例觀潮于“天高圖畫”。高臺下瞰,如在指掌。都民遙瞻黃散雉扇于九霄之上,真若蕭臺蓬島也。注:禁中:宮中,帝王居住的地方,禁止常人入內,所以叫禁中。散:sn傘的本字。譯文:宮中體例,(天子、皇后)這時是在“天高圖畫”堂上觀潮。(他們從)高臺上往下看,(潮漲、水軍演習等情景)看得清清楚楚,了如指掌。京都的游人遠遠地向(堂)上望去,(只見天子儀仗)黃傘、雉尾扇在九天之上,真像神臺、仙島啊。文章第四、五段都是寫觀潮的盛況。先從民間婦女的打扮、游人的衣著、車馬的眾多、食品的漲價、地方的擁擠等方面寫起,又寫了宮中觀潮的排場,寫出了觀潮者眾多,從而顯示了觀潮場面的熱鬧。2作者簡介周密(12321308)宋末詞人。字公瑾,號草窗,祖籍濟南(今屬山東),流寓湖州(今浙江吳興縣)。嘗居弁山,自號弁陽嘯翁,又號蕭齋、四水潛夫。理宗淳祐中為義烏令,景定初任浙西帥司幕官。不久去職,退居湖州。度宗咸淳中,監(jiān)杭豐儲倉。宋亡不仕,移家杭州,與王沂孫、張炎、仇遠等人共結詞社。著作頗多,以輯錄舊聞為主,齊東野語武林舊事癸辛雜識浩然齋雅談云煙過眼錄等,都富有學術價值,所選絕妙好詞,也保存了不少詞人的作品。詞集有頻洲漁笛譜二卷,又名草窗詞。詩集有草窗韻語,又名蠟屐集。周密和吳文英(夢窗)齊名,舊稱“二窗”。其早期詞作多表現(xiàn)舊時文人所謂風雅生活,立意不高,但音律和諧,文字精美,“獨標清麗,盡洗靡曼”。晚年身逢國難,觸目成愁,詞風一變而為沉咽凄楚。一萼紅登蓬萊閣有感懷古傷今,抒發(fā)思國懷鄉(xiāng)之情,情景交融,深摯感人,是其壓卷之作,唯格調稍見哀傷。周密能文工詩,蹇材望一文,為外示忠貞、內懷奸詐之徒畫像,落墨不多,形象生動,諷刺辛辣。二、課文賞析1觀潮美點尋蹤周密是南宋詞人,其詞格律嚴謹,與文英(夢窗)并稱“二窗”(周密號草窗),且能詩善文,著述頗豐。觀潮是他的一篇精彩靈動的美文。文中的美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1)清晰的層次之美全文三百來字,共有四個段落,可分為兩個清晰的層次。第一層為前三段,描繪江中壯美之景;第二層為第四段,記述江邊盛況。江中壯美之景分為三個典型場景:浙江怒濤、水軍演習、吳兒弄潮。三個場景既各自獨立、各具特色,又相互連貫、相互映襯,組成了一曲層次分明、氣勢磅礴的錢塘大潮交響曲。文章的層次之美不僅表現(xiàn)在整體構架的思路上,更多的是表現(xiàn)在局部的描述層次上。以“水軍演習”一段為例:先寫教閱場面宏大繼而寫指揮調度靈活,后寫江面上戰(zhàn)火密布,最后寫戰(zhàn)爭勝利,活現(xiàn)出一支訓練有素、驍勇善戰(zhàn)的水軍的赫赫聲勢。(2)精彩的描摹之美全文以描寫為主,作者像一位高明的攝影大師,極善抓拍典型場景和特寫鏡頭。作者筆下的浙江怒濤:登城越嶺,浪濤排空,如玉似雪,如雷似霆。水軍云集的場景:巨艦數(shù)百,分列布陣,旌旗刀槍,森嚴壁壘。江面激戰(zhàn)場面:黃煙彌漫,炮聲隆隆,聲如崩山,勢如破竹。吳兒弄潮則突出其踩波踏浪的姿勢:“披發(fā)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其勇猛之態(tài),陽剛之氣,技藝之精,令人拍案稱奇。寫江邊觀潮的壯觀場面則用簡筆勾勒:“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席地不容閑”,觀潮的熱烈火爆場面,一覽無余。文中無論是江中奇景還是江岸盛況,均描摹得氣勢恢宏,酣暢淋漓。(3)精妙的映襯之美作者于多處運用映襯手法表現(xiàn)江潮的壯麗雄偉、水軍的驍勇善戰(zhàn)和吳兒的剛健勇猛。第二段中,描寫交戰(zhàn)場面“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接著筆峰陡轉,“煙消波靜”“一舸無跡”,以倏然而至的靜態(tài)反襯先前攻勢的猛烈,蘊含著對水軍行進速度之快、變化之奇的高強本領的贊譽之情。最后一段寫江岸上人山人海,車馬塞途,水泄不通,席地難閑,與江中的奇景互相映襯,更展示了觀潮的無窮魅力,將一幅宋代歷史風情畫卷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以上三點,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語數(shù)外學習200212,有刪節(jié),作者:章登享)2觀潮賞析本篇選自武林舊事卷三。武林舊事一書系周密于宋亡之后所寫,內容主要追記南宋歲時風俗、市井瑣細,兼及游觀之盛、娛樂之資,相當詳備細致;而滲透于其中的,又是一種“惻惻興亡”的盛衰感慨。本篇主要描繪“錢塘觀潮”的盛況。對此,另外幾部杭州的風俗志(都域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和夢粱錄)都先已有過記述,不過都遠不如此文生動形象。全文可分四層:第一層寫潮來之狀。它用動態(tài)的“鏡頭攝像法”描寫了初來之狀(“僅如銀線”)、既來之狀(“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又配之以“音響效果”(“大聲如雷霆”),收到了文字盡管簡約而令人視聽不暇應接的藝術功效。第二層寫教閱水軍的場面。其中的“場景”又多次轉換:先是“艨艟數(shù)百,分列兩岸”和乘騎弄旗、舞刀弄槍于水面的雄偉場面;接著寫兩軍(假設的軍事演習)交戰(zhàn)、硝煙彌漫的場面;最后寫煙消波靜、“敵船”匿跡的場面。使人如同親眼目睹這一番水戰(zhàn)那樣,感到十分真切。第三層寫“弄潮兒”的競技,他們披發(fā)文身,手持大旗,爭相逆潮而上;雖于鯨波萬頃之中,卻能不濕旗尾!讀后使人為之咋舌鼓掌。第四層寫杭州市民和皇室的觀潮情景,其中突出描寫了杭州城的豪奢:請看,江岸十余里間,觸處珠翠羅綺;而皇帝在“天開圖畫臺”上觀潮,遠望去簡直就像是在神仙臺上那般。讀到這里,雖然文字嘎然而止,但作者在提筆追憶往事時的那種“時移物換,憂患飄零,追想昔游,殆如夢寐”的興亡盛衰之感,卻又“言在紙外”地悄然升起矣??傆^全篇,盡管篇幅不長,而場面熱鬧、內容豐富,這大大得力于作者善于剪裁、善于描繪的文字功力。首先,它剪裁得當,敘寫井然,給人以場面多變而層次井然的印象;其次,它語言簡練,卻又描繪細致,又給人以“尺幅之中展千里之勢”的藝術享受。應該感謝周密,他給我們留下了這幅13世紀南宋優(yōu)美的杭城風俗圖畫。29 湖心亭看雪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2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4背誦課文。能力目標1揣摩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語言風格。2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3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德育目標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tài)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意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教學重點1深入理解本文的寫景特點。2熟讀背誦課文。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系。教學方法1誦讀法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本文文字較淺顯,注釋較詳細,學生自讀課文,把握文意不成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和語言風格。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時安排 3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教學要點作者及背景簡介;學生朗讀課文,對照注釋,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揣摩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引導學生把握“白描”這一描寫手段,賞析作者的語言風格;分析作品寫景、敘事、抒情三者融為一體的寫作特色,在寫作中學習借鑒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背誦課文。教學步驟一、導語設計冬季中最溫暖的日子無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飄揚的雪花,凝聚了春霧夏雨秋露的情緒,播撒而來,從每一個點上摩挲著我們,感化著我們,讓我們享受熱烈、靜穆、自由。啊,下雪,真好!多媒體顯示“西湖雪景”讓我們步入張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二、作者及背景簡介多媒體顯示:張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蝶庵、天孫,明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著布衣優(yōu)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于他明亡入山以后,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他文學創(chuàng)作以小品文見長。文筆清新生動,饒有情趣,風格獨特。張岱曾有自題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而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覆甕,比喻著作毫無價值,只可以作蓋醬罐用,多用為謙詞。作者在自嘲中諷世罵時,顯示自己的卓然獨立。三、朗讀課文,對照注釋,疏通文句,整體感知文意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或設置背景音樂,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及停頓。教師提示以下字音:更(n)定 毳(cu)衣 霧?。╯n) 沆碭(hndn) 一芥(ji)2學生讀課文,參照注釋,借用工具書,疏通文句,粗知文意。(1)學生自讀課文,疏通文句并質疑。(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質疑解難,教師巡視酌情指導。(3)教師提示以下詞語,幫助學生積累文言知識。余拿一小船(撐、劃)客此(動詞,客居)(4)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試背課文。四、師生共同品讀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學習白描手法,體味作者的語言風格1多媒體顯示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選一位同學翻譯,學生明確:湖上彌漫著水氣凝成的冰花,天與云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2學生齊讀該段文字,想像畫面。教師可顯示課本中的配套插圖,幫助學生再現(xiàn)形象。3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想像中的西湖雪景,體味白描手法的運用。教師提示:這段寫景文字運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多媒體顯示: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于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tài),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于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于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tài)畢現(xiàn),生動形象。教師講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來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表現(xiàn)出悠遠脫俗的情味。4師生共同回顧本單元的寫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學生明確:三峽中“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直寫山“連”;“夏水襄陵,沿溯阻絕”直寫大水猛漲,江水汪洋。而其他大部分的文字,如三峽中三峽春冬秋景的描繪、答謝中書書對四季常景和一日變景的描繪、記承天寺夜游中對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寫、觀潮中四幅畫面的描寫等都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5多媒體顯示白描手法用于寫人的范例,要求學生學習運用這種方法。多媒體顯示:“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濒斞腹枢l(xiāng)中的楊二嫂“他留著濃黑的胡須,目光明亮,滿頭是倔強得一簇簇直豎起來的頭發(fā)”唐弢瑣憶中的魯迅先生選兩位同學運用白描的手法說說自己的同桌,其余同學評點。6學生背誦西湖雪景的文字,總結作者的語言特色。學生明確:簡練自然質樸,不事雕琢。第二課時五、引導學生賞析本文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的寫作特色1學生齊背課文。2提問:作為一篇游記,作者是怎樣處理寫景、敘事、抒情的關系的?學生討論、交流。明確:敘事是行文的線索。作者開頭用儉省的筆墨交代了看雪的時間、目的地、天氣狀況,中間交代了游蹤“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記敘了湖心亭巧遇一事。但是敘事中處處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西湖經(jīng)歷三天大雪后,人鳥聲俱絕,空闊的雪景使天地間呈現(xiàn)出一股肅殺、冷寂,作者偏偏此時去賞雪,可見他此時的心態(tài)及與眾不同的情趣。再如“獨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兩三?!保此泼?,實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雖是敘事,但重在抒情,有獨自賞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驚喜,有分別的傷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點,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觀雪的雅趣,顯得悠遠脫俗,卓然獨立。3學生齊背課文。六、課堂練習提問: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不同之處。學生共同回憶江雪,背誦“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學生思考,交流。明確:在描寫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為人設。在表達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超凡脫俗的感情,江雪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感。七、課堂小結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運用嫻熟老練,渾然天成;寫景、敘事、抒情水乳交融,渾化無跡;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脫俗的情懷,頗讓我們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噓感嘆。如此精美絕倫、形神兼?zhèn)涞男∑肺模瑢W起來簡直是一種享受。但是不容忽視的一點就是對作者這種消極避世的意緒,還應該批判地對待。八、布置作業(yè)1背誦并默寫課文。2研討與練習第三題。板書設計第二課時活動與探究一、寫作活動設計1學習運用白描手法,寫一個人或敘一件事,力求簡潔、傳神。2學習運用記敘、描寫、抒情三種表達方式相融的寫法寫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3寫一段文字描寫雪景,可以運用白描、渲染、烘托等手法中的一種或幾種。二、關于舉辦讀書交流會的設想課外搜集描寫西湖的詩文,了解有關西湖的文化,召開一次以“文人眼中的西湖”為主題的讀書交流會,開闊學生的視野。三、關于組織一次詩文朗誦比賽的設想五、六單元第一次將文言文合編,背誦量極大,為促進學生背誦,可以組織一次詩文背誦比賽,以五、六單元學過的13篇詩文為抽查對象,學生抽簽選題,比賽背誦。四、開放探究閱讀張岱西湖七月半,了解感受明末杭州一帶士庶僧俗七月十五之夜賞月游湖的風俗,理解文章精到而簡潔的議論,細致生動的描述。西湖七月半張岱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雌咴掳胫?,以五類看之。其一,樓船簫鼓,峨冠盛筵,燈火優(yōu)傒,聲光相亂,名為看月而實不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樓,名娃閨秀,攜及童孌,笑啼雜之,還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