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古典書法速成秘訣_金石書畫_天涯社區(qū).doc_第1頁
[書法]古典書法速成秘訣_金石書畫_天涯社區(qū).doc_第2頁
[書法]古典書法速成秘訣_金石書畫_天涯社區(qū).doc_第3頁
[書法]古典書法速成秘訣_金石書畫_天涯社區(qū).doc_第4頁
[書法]古典書法速成秘訣_金石書畫_天涯社區(qū).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書法古典書法速成秘訣_所謂現(xiàn)代書法,本人是看不上眼的,所以速成不成的根本不予考慮。至于古典書法,很多人盡其一生精力而無所成就,令人嘆息。之所以勞而無功,關(guān)鍵在于不知運筆秘訣。自古而來,運筆之法便私下秘傳,結(jié)果最后近乎失傳。在下不才,但鴻運當頭,偶然間悟得筆法秘要。從此習書無往不利,古典書法之難題庫迎刃而解。奈何世人多得少知足,不肯低身求教,遂少人可傳。更兼學人根性愚鈍,一時遽難了悟,遂罕有人信。今上天涯開貼,愿授筆法速成之秘笈與有緣之人。所謂速成,乃就終生無成而言,并非朝發(fā)夕至之意。依在下之法,十年可期大成,六年即便可觀,三年便小有成就。然其中道理并不繁雜,數(shù)語即可。不過眾人問題不一,需要因人設教。所以希望探究古典筆法者,可貼上自己近期作品,在下可因病與藥,指點迷津。關(guān)注樓主收藏轉(zhuǎn)發(fā)至天涯微博1#作者:2005天下大亂 回復日期:2008-12-7 20:17:00真的么?小朋友才寫了4個月,請指教2#作者:sosola 回復日期:2008-12-8 10:08:00哈哈,沒想到竟然有人信以為真!按理說四個月寫成這樣應該算不錯了,但實際上如果按照這個路線走下去,寫四十年也不會有什么出息。今人學書,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點畫的形態(tài),卻不知道點畫為什么是這樣的形態(tài)。因為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只好用筆造作碑帖字跡的外貌,藏頭護尾,小心翼翼,寫得苦不堪言。書法本筆墨流淌之事,奈何現(xiàn)在皆成刻意造作之苦差,所謂初學和高手之間的差別,不過是開始造作與熟于造作之差別而已。具體到這個小朋友嘛,建議先把書法班退掉,如今老師皆是謀財害命之輩(害人慧命?。?。然后從墨跡入手,先不要學碑刻。其次字不要寫這么大,跟原帖差不多就成,當然筆也要換個小點的。最重要的是:要加快書寫速度!或有人問:寫快了就不像啦怎么辦?答曰:不像沒關(guān)系。3#作者:cmyuwei 回復日期:2008-12-8 10:17:00等著看.4#作者:分成兩半 回復日期:2008-12-8 11:03:00等著看.頂一下5#作者:江南何處不飛花 回復日期:2008-12-8 11:19:00你跟我以前的認識差不多,但現(xiàn)在我不這樣認為了。但你這樣說畢竟有你的苦心,也有意義,至少可以發(fā)一部分人的頑愚吧,支持。6#作者:爛橋板 回復日期:2008-12-8 12:14:00請指教7#作者:sosola 回復日期:2008-12-8 13:25:00爛板橋兄的作品我看過了,跟前面那幅作品正好兩個極端:上面的過于拘謹,而你的作品過于隨意了。但是先肯定一個優(yōu)點:寫字有節(jié)奏感!大概喜歡音樂吧?雖然問題很多,但是先解決最基礎的:不要在宣紙上寫字!換成手工毛邊紙好了。如果銀子寬裕,用絹也成。宣紙是明后期才被普遍接受的書寫紙張,而大部分書法經(jīng)典作品都是元以前產(chǎn)生的。至于明清之際傅山王鐸之類,寫字都是用絹或者綾,即便明四家用的也不是我們今天的這種宣紙。紙的事情我們暫不多談,你知道現(xiàn)在的宣紙不適合寫字就成了。除了換紙之外,你也應該先從三五公分見方的小字寫起,現(xiàn)代人的作品能不看就不看,找個古典作品每字臨上幾十遍。以你的天分,自然能發(fā)現(xiàn)古典作品內(nèi)涵的節(jié)奏。祝你成功!8#作者:sosola 回復日期:2008-12-8 13:27:00順便再提醒爛板橋兄一件事:把你那長鋒羊毫先放下,找支貴一點的狼毫來寫字。9#作者:暗爽到受傷 回復日期:2008-12-8 13:37:00不相信能速成,但認同你的部分觀點10#作者:五蓮居士 回復日期:2008-12-8 13:43:00樓主說的有道理。我也在思考。不明白所以然的問題,終生在一個前人的或者是長輩規(guī)定的框框里打轉(zhuǎn)。很多作品看不到真性情,只看到技巧或者一些讓人惡心的東西。11#作者:數(shù)碼翰墨 回復日期:2008-12-8 23:33:00書法是心靈的跳躍。不論是臨寫還是書寫,筆在跳,心靈也在跳,就是一種境界。至于書法水平,自然也會與日懼增。要從古人帖中尋找這種東西。樓主應該也是這樣認為的吧!12#作者:花亭湖里的魚 回復日期:2008-12-9 15:15:00樓主難道就是功夫中的那個乞丐?13#作者:beijidef 回復日期:2008-12-9 15:26:00拜訪朋友了,以后還要請朋友多多指教14#作者:2005天下大亂 回復日期:2008-12-9 19:34:00小朋友先在這里謝謝LZ的指點。小朋友沒有報書法班,也沒有師傅,自己在家瞎練。也不算太小了,剛剛有了一份比較穩(wěn)定的工作,每天努力保證一小時的寫字時間。自己希望能堅持下去15#作者:sosola 回復日期:2008-12-9 21:21:00原來天下大亂不是小朋友,呵呵。沒有參加書法班更好。每天練字一個小時是個不小的量了,靠意志力堅持不是最好的辦法,最好能找到書寫的樂趣。這個樂趣既在最后的結(jié)果,但更重要的在于書寫的過程。那么,應該重視你自己身體的感覺,而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效果。17#作者:爛橋板 回復日期:2008-12-10 9:26:00謝謝樓主。先從三五公分見方的小字寫起-即是基本功太差,一語中的。隨意是來自天性,字如其人是有些符合我的。不要在宣紙上寫字!-難怪我在水泥地上的字自認為比任何歷代大家都好,一上宣紙就不行了。把你那長鋒羊毫先放下,找支貴一點的狼毫來寫字。-高,實在是高,火眼金睛。18#作者:llmmmm 回復日期:2008-12-11 12:38:00從上述觀點,可能真的意會了古人。佩服也請貼些您的作品,讓人有個思齊的高度。19#作者:靜漠云天 回復日期:2008-12-11 12:59:00初學田英章,輕指導20#作者:sosola 回復日期:2008-12-11 14:58:00一、當代人的東西最好別學,雖然學起來見效很快,但最終結(jié)果也不外是美術(shù)字。二、歐陽詢的東西先別學,尤其不要學九成宮,那是個高段位課題,以后再說。三、碑刻先不要學,因為它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先從墨本入手吧。隋唐墨本挺多的,好比智永千字文、大字陰符經(jīng)、文賦等等,都是入手的好門徑。雖然上手慢一點,但是方向正確對于長遠發(fā)展很重要。當然,如果只是玩玩就無所謂了。21#作者:逍遙子888 回復日期:2008-12-11 15:51:00樓上的也不無道理,不過南帖北碑,各有優(yōu)劣,你說九成宮是高段位課題,但是你自己列出來的陰符經(jīng)又何嘗不是!22#作者:寒江雪釣SM 回復日期:2008-12-13 22:51:00樓主分析的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給我也把把脈 哈哈這是我最近的臨作 不吝賜教蜀素23#作者:一日沙門 回復日期:2008-12-13 23:33:00寒江兄大概是專業(yè)選手吧,這形抓得夠精確的!能不恥下問,難能可貴。既然讓我說,那就信口開河了:1、你過于求像了,總想寫得跟蜀素一般才肯罷休。這種反應很自然,很常見,很多老師就這這么要求的,要跟原帖一模一樣才成。但是這樣做的后遺癥是什么,恐怕很多老師不知道。過于求像的后遺癥是,抓了芝麻留了西瓜。什么是芝麻,字形結(jié)構(gòu)是也;什么是西瓜,內(nèi)在筆路是也。2、你寫得太慢了,這是試圖寫象之后的后遺癥,因為一快之后就不像了嘛。寫得慢,就不可能真正還原古人的筆路。因為古人運筆的時候,不僅有方向,而且有速度變化。你最左邊一行就比最右邊的標題好不少,因為寫得快了。3、蜀素嘛,當然是寫在絹上面的。你可以找點包月餅或者茶葉的那種黃色化纖布來寫寫試試,就知道古人寫字是啥速度了。在有速度的基礎之上,再尋找蜀素每個字的內(nèi)在節(jié)奏變化。好比第一個“和”,米芾在哪里蓄力、哪里發(fā)力、哪里變向、是入彎加速還是出彎加速,然后再看看蘭亭的和內(nèi)在節(jié)奏,慢慢你會知道什么叫“用筆千古不易”。24#作者:閑云獨處 回復日期:2008-12-13 23:34:00學習中!25#作者:Mscv 回復日期:2008-12-13 23:38:00有啟發(fā)!原來宣紙不適合寫毛筆字,本來以為毛筆字不寫在宣紙上就拿不出手!26#作者:管中看春秋 回復日期:2008-12-14 12:11:00MARK.27#作者:wisdomfire 回復日期:2008-12-14 13:05:00期待更新,每日學習.28#作者:sosola 回復日期:2008-12-14 20:10:00補充一下對寒江雪釣朋友的評議:所謂寫得太慢,不是說你的運筆速度慢,你的運筆很利索,而是說你的每個筆畫之間缺少自然映帶。從作品上看,你的書寫習慣是寫完一個筆畫,再重新起筆寫下一個筆畫。這種寫法象拳擊,打完一拳,收回來再打一拳。米芾的寫法是,由合理的動作將不同點畫連貫起來。往深了說,米芾在每個位置都能發(fā)力,但是他未必處處發(fā)力,而是有輕重緩急之分。即便是不發(fā)力的地方,他也含著一把勁。29#作者:少年包工頭yzw 回復日期:2008-12-14 20:51:00真神人也!受教了30#作者:寒江雪釣SM 回復日期:2008-12-14 22:37:00受益匪淺 先生高人,有機會再來討教謝謝31#作者:hendrymii 回復日期:2008-12-14 22:57:00頂下32#作者:扒著井沿看一眼 回復日期:2008-12-14 23:12:00煩請樓主指點33#作者:扒著井沿看一眼 回復日期:2008-12-14 23:34:00先生說:關(guān)鍵在于不知運筆秘訣。記得書譜中有這樣的話,手迷揮運之里至今不得要領(lǐng),敬請明示,感謝!這是用3.5圓的假狼毫,4分一張的機制毛邊寫的34#作者:sosola 回復日期:2008-12-15 8:50:00井沿兄的字已經(jīng)相當不錯,頗有古風。只是對于王門一脈,雖曾經(jīng)用功,但仍稍有隔閡。用筆很流利,這是優(yōu)點要堅持,但是如果一味追求流利會變成油滑。對于你來說,反而要求能停住。你觀察一下圣教序,看看里面的字在什么地方打??!也就是說,放得開之后,還要攏得住。其實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你攏不住,就沒有蓄力的過程,沒有蓄力,發(fā)力也不會充分。發(fā)力不充分而追求書寫速度,就變成油頭滑腦。也就是說,你要把古帖里面的字重新拆解,看看每個字里面到底有幾跳,是大跳還是小跳,每個跳的起點在哪里,跳往哪個方向,用什么樣的用筆方式才能順利完成這一跳。主要靠自己領(lǐng)會,因為即便看別人做動作,動作太快,也不容易看不出門道。35#作者:sosola 回復日期:2008-12-15 8:52:00最后一句寫錯了,應該是“也不容易看出門道”。36#作者:扒著井沿看一眼 回復日期:2008-12-15 11:25:00謝謝,思考后再請指教37#作者:xxqj學習請教 回復日期:2008-12-15 11:41:00我是習字愛好者,一直想當然任筆為體,今才知要臨貼,初次臨習,敬請先生指教,先謝謝了。38#作者:xxqj學習請教 回復日期:2008-12-15 11:52:00縮小的 圖片39#作者:sosola 回復日期:2008-12-15 13:31:00樓上的筆墨感覺還是不錯的,只是犯了一些低級錯誤,有些前面已經(jīng)說過,不得已再重復一遍:1、不要用羊毫,尤其不要用長鋒羊毫,至少寫元以前的東西不要用羊毫。工具很重要,所謂善書不擇筆,是說在當時毛筆類似的時候不挑筆。我們現(xiàn)在的毛筆,跟唐宋都差別非常大,羊毫尤其不同。羊毫之外,紫毫不耐磨,就用狼毫吧。但市面上普通狼毫都是化纖做的,所以選稍貴一些的狼毫。2、不要寫得比原帖大很多,稍微大一點是可以的。其次要紙上要折格子,你仔細觀察一下,書譜原文就有折線。再一個別用宣紙練字,要用表面稍微光潔的一點的紙,好比手工毛邊就不錯,又便宜。正式創(chuàng)作的紙,或者用絹,或者用老宣紙,或者色宣、泥金,或者自己加工也成,就是麻煩一些。3、你的獨特問題在于:形抓的太不準了。雖然我們不求形似,但外形還是要神似才對。估計你臨帖的時候是一路抄下來的,其實應該一個字一個字的突破。每個字都寫上十幾遍或者幾十遍才對,這樣學習反而更快。先找書譜一頁,或者一句話把它寫像。40#作者:xxqj學習請教 回復日期:2008-12-15 13:59:00謝謝先生指教。準確說確實不是臨貼而是抄字?,F(xiàn)準備靜下心來從頭開始,從楷書開始,好好打打基礎。再次謝謝先生。41#作者:繁一 回復日期:2008-12-15 14:47:00學習.請教,古人用什么樣的紙筆呢?42#作者:匆忙出世 回復日期:2008-12-15 16:49:00學習。43#作者:sosola 回復日期:2008-12-15 20:38:00繁一提到的古人使用紙筆問題,非常重要。但是很多學書者認為這是個低級問題,不屑一顧。其實這是個高級問題,所以值得單獨談一下。先說紙,我們知道它的前身是竹木和絲織品,也就是常說的竹簡、木牘和帛書。經(jīng)典的“典”就是雙手捧著一排竹簡的樣子,而“經(jīng)”就是編排竹簡的繩子。但竹簡太笨重了,而且繩子斷了容易次序錯亂,帛書太貴重了,一般人用不起。漢代開始,聰明的中國人開始用廢棄的麻造紙。值得學書者注意的是,幾乎在發(fā)明造紙術(shù)的同時,中國人發(fā)明了涂布技術(shù)。所謂涂布,就是在紙面上均勻覆蓋一層涂料。為什么要這么做?首先,因為竹簡和絲織品都是很光滑的,而早期麻纖維紙張是凹凸不平的,涂布可以使得介面光滑。第二,竹簡和絲織品都是不洇墨的,而麻纖維紙不夠致密,墨水會滲透到疏松纖維之間的小空隙去,這樣就會形成洇墨。為了防止洇墨,也要在紙面上進行涂布。因為要進行這么多加工,所以古代的紙是很貴的,曾經(jīng)有“洛陽紙貴”之說,絕非虛言。那么窮人怎么辦?懷素家里很窮,否則家里也不會把他送到寺院里面去。他練字用漆盤和蕉葉,這兩樣東西都是非常光滑。傳說中的紙中極品“澄心堂”,也是又光又滑的,跟我們現(xiàn)在的宣紙恰恰相反。怎樣才能讓紙又光又滑?除了加涂料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工序是砑光,包括捶打。但很可惜,大部分古代造紙工藝都失傳了,默哀三分鐘。現(xiàn)在的宣紙,跟古紙完全不是一個概念,材料也不同。古紙用麻、楮樹皮較多,而宣紙是用檀樹皮加稻草,成本有優(yōu)勢,所以一統(tǒng)天下。古紙有涂布,宣紙一般沒有涂布,即便有也是簡單的膠礬。古紙滲墨,是垂直往下走的,而現(xiàn)在的宣紙是往平面擴散的??梢酝ㄟ^自己加工把普通宣紙改造成類似古紙的效果,但是想要完全恢復古代技藝恐怕有很大難度。加工紙技術(shù)一般是秘傳的,在此不便多說。其次說筆,筆的問題比紙要好一些,但也比較麻煩。制筆的困難在于材料和技術(shù)。毛筆從開始就用獸毛,史前時代就有了,所謂蒙恬造筆是誤傳,大概他改進了制筆工藝吧?獸毛的選材大有講究,要生活在寒冷地帶的兔毛(紫毫)、青羊毫(羊毫)、黃鼠狼(狼毫)才成,至于什么鹿毫、馬毫、牛耳毫之類都是偶爾為之不是主流。為什么要用這些小動物的毛呢?因為它們結(jié)構(gòu)特殊,尖端是箭鋒一樣的流線型錐狀。像人頭發(fā)就不能做毛筆,因為是直上直下的柱狀。它們的毛不僅形狀特殊,而且細膩、有彈性,換個說法就是剛?cè)峒鎮(zhèn)?。一支毛筆好不好,關(guān)鍵看它能不能剛?cè)岷弦唬纫窦毮?,又要起伏自如。現(xiàn)在的毛筆,要么硬得象鬃刷,滿紙毛刺,要么軟得象墩布,倒下自己起不來。無他,只是化學纖維在作怪。順便說一下,古代的羊毫,和我們今天用的羊毫不是羊毫。他們使用的是野生高山青羊的脊背之毛,很短的,而且彈性也好?,F(xiàn)在的羊毫取自山羊毛,軟軟的長長的。即便是兔毫和狼毫,也跟古代不同了,為啥呢?因為天氣變暖了,而且現(xiàn)在去哪里找高山地域的野生兔子和黃鼠狼啊?都是家養(yǎng)的了,腦滿腸肥,毛粗肉厚??傊?,做筆的毛料很難跟古代比啦。再說制筆工藝,古今也有不同。古代制筆分為有心無心兩種,現(xiàn)代都有繼承,這不是關(guān)鍵。關(guān)鍵在于,現(xiàn)在制筆的形制與古人不同。古代的筆,重點放在筆的腰力上,所以筆毫在筆管里面栽得很深,出來的筆鋒又粗又短?,F(xiàn)在的筆重點放在鋒端,栽得淺,出來的筆鋒又細又長。其實制筆技術(shù)倒不是問題,問題在于成本。毛筆根部中間為增加彈性,往往填充硬毫,但有人開始添加纖維牟利。惡性循環(huán)之下,大家都開始摻假,這才真的要命。再說獸毛也貴了,一只像樣的純狼毫,大概得兩百以上;紫毫更慘,成本呢也得小兩百,但是也就寫個三五千字。從商業(yè)角度看,還是尼龍纖維好啊,又便宜、又耐用,只有一個缺點:寫不出好字。之所以大規(guī)模應用尼龍纖維和宣紙,跟生活方式變遷也有關(guān)系。古人寫字是捧在手中看的,一般也就是三公分左右,甚至更小。明清以后家庭建筑變高,懸掛在墻上的大字開始盛行。而傳統(tǒng)的造紙和制筆工藝難以適應大字書寫,主要成本居高不下。這時宣紙應運興盛,也是時代需要。制筆業(yè)也開始生產(chǎn)大號毛筆,馬鬃鹿毛等長毫都大量出現(xiàn),當然最多的還是長鋒羊毫。尤其清代盛行篆書和隸書的風氣也助長了羊毫的流行,現(xiàn)代人開始拿羊毫寫行草,若要回到古典時代的風格恐怕是南轅北轍。44#作者:寒江雪釣SM 回復日期:2008-12-15 21:26:00沙發(fā)我占了 拜讀拜讀 呵呵45#作者:寒江雪釣SM 回復日期:2008-12-15 21:34:00順便請教個問題,我寫泥金紙,寫就墨色呈青灰,我試過中華、一得閣、曹素功等都是這樣。也自己動手磨墨過,奈何好墨,佳硯難尋且貴,一般的磨出來還不及瓶裝墨汁。請問啥墨汁寫泥金紙能依然烏黑有神?謝謝46#作者:wftiger 回復日期:2008-12-15 22:44:00看了帖子,獲益匪淺,感謝先生!47#作者:半山閣 回復日期:2008-12-16 9:27:00具體到這個小朋友嘛,建議先把書法班退掉,如今老師皆是謀財害命之輩(害人慧命?。?。然后從墨跡入手,先不要學碑刻。其次字不要寫這么大,跟原帖差不多就成,當然筆也要換個小點的。最重要的是:要加快書寫速度!或有人問:寫快了就不像啦怎么辦?答曰:不像沒關(guān)系。頂這個,我也認為寫書法小孩初學就應該隨手寫,這樣才有感覺!熟悉了筆墨以后再說。48#作者:深藍水色 回復日期:2008-12-16 11:08:00最重要的是:要加快書寫速度!我到現(xiàn)在寫的還象老牛拖車!49#作者:sosola 回復日期:2008-12-16 13:04:00寒江提到的泥金紙墨色發(fā)灰的問題,也是個常見問題。有兩種可能:1、墨不成;2、紙不成。如果是墨的原因,那么有如下辦法:1、墨汁加點水再磨一下;2、加點酒;3、加點明膠;4、加丙烯;5、用松煙墨;6、用鬼子的墨汁(不推薦,死貴)。我估計你的問題出在紙上,有些泥金天生不成,多換幾家紙看看效果。50#作者:分成兩半 回復日期:2008-12-16 13:23:00樓主講得真好一定要繼續(xù)啊51#作者:繁一 回復日期:2008-12-16 17:49:00曾經(jīng)用明礬刷過紙.把生宣化為熟宣.麻煩不過了.聽樓主講課.52#作者:陳沛 回復日期:2008-12-17 15:38:00我每天都寫一兩張,但近來進步不大。望老師能指點一二。153#作者:sosola 回復日期:2008-12-17 18:46:00陳沛兄的這幅作品整體看來還成,結(jié)構(gòu)也算工整,運筆也還流暢。但從細節(jié)看,卻乏善可陳。無他,不通筆法使然。何為筆法?運筆之方法,其要點不在紙上的筆墨形態(tài),而在書寫者的動作。談動作之前,先要談到姿勢。雖然歷代有各種執(zhí)筆方法,但有個原則不能動搖:指實掌虛腕平。1、指實:手指同毛筆要相對固定,不要用手指肚把筆,而是要指端的骨頭尖部。剛開始可用力掐住筆桿,熟練后可稍微放松。總之不能形成用手指頭挑剔筆桿的習慣!2、掌虛:正確握筆的姿勢,掌心應該有個大約乒乓球大小的空間才合理,手指頭不可以握到掌心!3、腕平:腕平是指手背和腕部基本上處于同一平面,稍有夾角是允許的,手掌豎起來是不允許的!學書法矯正執(zhí)筆,相當于學拳矯正身形,既是最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至于動起來之后的要點,以后再談。順便提醒一下,不要使用羊毫加宣紙這種“絕配”。54#作者:爛橋板 回復日期:2008-12-17 20:08:00懷素練書法買不起紙,栽上萬棵芭蕉,以葉作紙。不知他老人家是在哪里找的一萬棵芭蕉苗,又栽了多少平方米的地,也是有地一族吧。種成香蕉豈不更妙,萬棵香蕉掛滿時,想他也吃不完,又可賣錢買紙,也可普渡眾生??赡墚敃r他還沒吃過香蕉吧,待考。 寫狂草每天得用不少葉子,合理開發(fā)還是能做到生生不息的。沒墨汁賣的年代,每天要花時間磨墨,邊磨邊構(gòu)思如何下筆,想好再寫自然法度森嚴。葉的光滑可助草書之行云流水,還可擦了重復利用。 看了懷素草書的千字文四十二章經(jīng),認識的字沒幾個,但很喜愛其書寫的氣勢。 二十一世紀的最偉大書法家在水泥地上寫與懷素在芭蕉葉上寫有相通之處,都極易練出行云流水的氣勢。嗚呼,知吾者已涅千年。 55#作者:陳沛 回復日期:2008-12-17 20:40:00老師神人也,竟知我手指問題。實不相瞞,我執(zhí)筆之食指不能彎曲,半廢矣。然我不棄書法,有時間必寫之,必讀之。我不望有成,只望可慰心靈。56#作者:風清And云淡 回復日期:2008-12-17 21:23:00有個不情之請,老師可否SHOW SHOW自己的隨筆,讓大家欣賞一下呢!57#作者:sosola 回復日期:2008-12-17 22:55:00我并不知道陳兄手指有恙,抱歉。但不要難過,有個經(jīng)典的執(zhí)筆法或許適合你,不妨一試。拿兩支毛筆,像拿筷子一樣夾在手指中,然后把下面那支抽走,剩下的那支就是正確執(zhí)筆姿勢了。這種執(zhí)筆姿勢在外行身上很常見,但其實是最古典的執(zhí)筆法。既然有這么個機緣,我就提前透露出來。它看起來像拿鋼筆,其實有所不同。拇指第一關(guān)節(jié)壓住筆桿,不再是用指尖,這樣你的食指也不必太彎曲。仍然可以達到掌虛腕平的效果,手指更不會亂動,所以更穩(wěn)定。如能達到涵養(yǎng)心性之目的,書法已臻上乘,回視所謂名家泰斗之流,啞然一笑而已。58#作者:twtsws 回復日期:2008-12-17 23:22:00呵呵,原以為天涯多半是眼高手低之徒,未曾想?yún)s也有如此明白之人,自從林散之用長鋒羊毫寫草書,寫明白了,導致今人趨之若騖!似乎不不用長鋒羊毫就不是書法家!今天被你一語道出弊端!想想毛澤東他老人家,每天日理萬機,只用狼毫或者兼毫,所用紙張只是十六開稿紙,字也并不大,卻能寫出氣象萬千的神奇書法,給人感覺大氣磅礴!在對照你的觀點,真乃是畫龍點睛啊!真乃知音也!天外天山外山拜讀!59#作者:紅旗老三 回復日期:2008-12-18 8:30:00害人60#作者:小環(huán)草 回復日期:2008-12-18 19:27:00sosola 先生學識淵博,海納百川,愿繼續(xù)聽你講課。61#作者:近墨者智 回復日期:2008-12-18 21:34:00真是聽君一席話,勝寫十年字!佩服!請樓主診斷一下在下的拙書,毛病在哪?謝謝了。62#作者:新一盞寒燈 回復日期:2008-12-19 10:33:00習歐約一年的成果,請老師不吝指教63#作者:sosola 回復日期:2008-12-19 11:11:00近墨者智的用筆還是比較講究的,看來對毛筆的控制能力比較強,筆路介乎黃道周和董其昌之間。很多細節(jié)你都寫對了,不知道是猜的還是有意為之。我估計你是蒙對了,因為你在臨摹上下的功夫遠遠不夠,有很多常見字的寫法過于隨意。其實所謂“速成”,其實只是個玩笑。每天兩個小時的訓練量是少不了的,而這兩個小時應該主要是臨摹。臨摹的作用不是要字型寫得像原帖,而是要把原帖中的動作抽取出來并固定下來。我們只能看到古人的墨跡,但是我們可以揣測古人運筆的動作。也就是說,臨帖的過程實際上是個解密的過程,這個環(huán)節(jié)非常費腦筋。然而這樣做收獲也大,一旦你抓住了古人的書寫動作并固定下來,那么怎么寫都對。我的解說,只是一家之言。我姑妄言之,諸位姑妄聽之。64#作者:sosola 回復日期:2008-12-19 11:19:00新一盞寒燈的歐體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但我還是奉勸稍放一下九成宮。九成宮是個太難的課題,不適合入門之用。如果喜歡歐體,那么多臨點張翰和千字文,可以當行書寫,也可以當楷書寫。其實我們現(xiàn)在很幸運,可以見到那么多墨本。唐代的墨跡很多,先從墨跡入手吧,這樣會少走些彎路。65#作者:新一盞寒燈 回復日期:2008-12-19 11:21:00老師,那我的呢?渴求給予點評,謝謝66#作者:新一盞寒燈 回復日期:2008-12-19 11:22:00嗯,謝謝老師對了,老師有沒有建QQ群啊?67#作者:新一盞寒燈 回復日期:2008-12-19 11:42:00老師,再請教一個問題,如果用硬幣臨摹圣教序,需要注意哪些問題下面是我臨摹的練習68#作者:sosola 回復日期:2008-12-20 14:54:00回新一盞寒燈:QQ的沒有硬筆的不會69#作者:西窗一雨 回復日期:2008-12-20 21:23:00可否幫我點評一下,謝謝!70#作者:老欣子 回復日期:2008-12-20 21:49:00說的在理,工具其實也決定形式,但每個時代會有每個時代的不同,形式也應該隨著工具的變化而變化,不能一味的把寫不好的原因推到工具材料上去,起碼我覺得宣紙羊毫寫北碑就很合適,真用好的狼毫,反倒出不了蒼的效果.71#作者:sosola 回復日期:2008-12-21 10:06:00先回應一下老欣子,因為當前很多人持類似觀點。單就羊毫寫魏碑來說吧,清代和近代的確是用羊毫寫的多,以蒼勁古拙為尚。但當時寫魏碑的人,用的什么筆?當初寫魏碑的人,寫出來是什么效果?我有幸游歷諸北朝摩崖碑刻,才知拓片不足以傳神。拓片上斑駁蒼茫之效果,大多是年代久遠風化侵蝕所致。細看石刻上當年書寫痕跡,無一例外皆是平滑優(yōu)雅,定當是硬毫所為。清代近代寫魏碑多鼓努為力,其實并非魏碑原貌。而近代和清代的書法,我認為并非古典書法范疇,因此不與立論。工具之重要性,并非絕對,但卻是基礎。此關(guān)不過,后繼乏力。好比西窗一雨的柳體創(chuàng)作,便紙筆不合。筆是尼龍纖維,紙是膠礬熟宣。以此兩者書寫,而試圖上追唐人風韻,無異乘駑馬而欲致千里,皆不可得也?;騿栐唬荷膊怀桑煨膊怀?,總不能不用宣紙吧?宣紙并非不可用,但要看何等宣紙,最好用二十年前生產(chǎn)之宣紙。奈何其價甚高、其貨甚少、其用甚苛,不若還是用手工毛邊算了。前面提到歐體是個難題,其實柳體何嘗不是個陷阱?想我當年初學書法,見柳體而欣然生喜,不料數(shù)年無功而費。抑學書之不勤?抑天份之淺?其實原因在于柳體容易引發(fā)錯誤的運筆方式。我們見到的柳體楷書,都是碑刻。柳公權(quán)的墨跡只有蒙詔(蘭亭詩是假滴),但蒙詔又不適合初學。單純從碑刻柳字下手,最容易形成刻意繞筆圍形的弊病,越寫越復雜,越寫越不自然,越寫手越僵。便面上看來字越寫越好,但實際上離古人的書寫方式越來越遠。因此當前一看到初學者寫柳體,我立刻感到毛骨悚然。我小時候?qū)懽謺r崇拜的偶像叫李純博,寫得一手好柳體,獲大獎如探囊取物。數(shù)十年間隔,近年見到李純博的書法集,其低劣令我大為詫異。此無他,發(fā)展路線錯誤,雖暫有小成,終妨大業(yè)。至于西窗一雨,尚未到談及筆法之時,先改正幾個基礎:1、選唐代墨跡作為臨帖目標;2、用手工毛邊紙練習并創(chuàng)作;3、寫楷書必須要紙上打格子;4、注重書寫動作而不是字型;如果喜歡柳體,也沒關(guān)系,其實真正的筆法是相通的,字型好說。你從別的地方了解了筆法,再回過頭來寫柳,感覺會完全不一樣。72#作者:暗爽到受傷 回復日期:2008-12-21 11:10:00這個帖應該給紅臉了73#作者:西窗一雨 回復日期:2008-12-21 11:43:00感謝指導。說一下我的情況吧。 我在讀高中的時候,對書法有了一些興趣,臨寫了兩個暑假的柳字,一本中學生字帖(柳體)只學了前面的十幾頁。因為書法有了一些興趣,后來見到各種碑帖會買一些,圖書館里的相關(guān)書籍也會看一看,就是一直沒有正經(jīng)的臨過,偶爾會隨手寫寫?,F(xiàn)在大學畢業(yè)已兩年半,前幾個月又開始學習書法,因為我平時寫字,由于練過柳字的原因,慢慢的寫還馬馬虎虎,寫快了就很難看,于是想學一下行書。對照一本單字拆分并放大的蘭亭序臨了三個月??上懲炅舜_感覺沒有什么收獲。然后,又花了半個月的時間把玄密塔通臨了一遍,算是復習了?,F(xiàn)在在臨漢隸曹全碑,打算現(xiàn)廣泛的學一下,再把主要精力放在楷書,行書上。 sosola老師您說要選用唐代墨跡作為臨帖目標,但是唐代墨跡本來就不多,按照沈尹默的說法,“唐代書家楷書墨跡,褚遂良有大字陰符經(jīng)和兒寬贊,顏真卿有自書告身,徐浩有朱巨川告身,柳公權(quán)有題大令送梨帖幾行小楷,此外只有一些寫經(jīng)卷子而已”。市面上買得到的可能就只有陰符經(jīng)和自書告身,不知道老師還有沒有別的墨跡可以介紹?按照沈尹默的說法,學書要反復熟觀一個書家墨跡的用筆,但平時臨摹,還得采用石刻。他就推薦了幾種組合: 1.伊闕佛龕碑(或者孟法師碑)加上陰符經(jīng); 2.麻姑仙壇記(或者東方畫贊)加上自書告身; 3.李晟碑加上跋送梨帖。 我覺得他說得挺有道理的,前面6種碑帖都去買來了。后面兩種都沒有見到過。以后我不打算再臨玄密塔,雖然坊間柳體字帖很常見,但是歷來書家對其評價不高,近日讀書法精論,丁文雋說“誠旋書,運筆結(jié)構(gòu),過于矯柔矜持,為求點畫之參差也,筆筆必變,為求結(jié)構(gòu)之參差也,字字必變,然出于有意,自然之趣盡失,且點畫結(jié)構(gòu)雖力求變化,而運筆反千字一律,變化毫無。唐書至此,流弊已深,以之作大字則嫌支離,作小字則嫌生硬”,我覺得還是挺有道理的。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柳體字寫起來很累,而且也寫不快。打算以后學習顏書麻姑仙壇記和自書告身。 自從對書法產(chǎn)生興趣并開始臨帖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八九年了,一直沒有老師指點,也沒有好友相互切磋,自己學書也不能堅持不懈,蹉跎歲月至今。還望老師給予指點。74#作者:hzf1217 回復日期:2008-12-21 12:10:00我喜歡寫字,只手頭方便時寫寫.很少臨貼,也不在意筆和紙.這樣是否會有進步或有什么害處.謝謝!75#作者:匆忙出世 回復日期:2008-12-21 12:17:00樓主熱情。這樣的交流帖很好。支持。76#作者:匆忙出世 回復日期:2008-12-21 12:24:00但愿能有更多的網(wǎng)友參與進來,并行深入討論。77#作者:醒來不是夢 回復日期:2008-12-21 15:51:00不錯,學到不少東西78#作者:墨惟 回復日期:2008-12-21 16:12:00讓人大悟呀79#作者:五蓮居士 回復日期:2008-12-21 16:41:00記得以前學習書法的時候總用硬毫,雖然專門搞了兩年長鋒羊毫,但是總感覺別扭。再后來還是放棄了長鋒羊毫。-佩服樓主,這么清晰的觀點。一個搞畫畫的朋友,非常喜歡用長鋒羊毫,我說你的字總控制不住,怎么還老用羊毫?他說就要這樣,要出些出人意料的東西。還一位搞書法的朋友,他經(jīng)常用長鋒羊毫寫草書,但是真正滿意的還是硬毫筆。我問他那干嗎用羊毫呢?他的回答是,在外面尤其是筆會不用羊毫人家笑話。后來體會佛法和道家的東西,有所領(lǐng)悟,很多東西都是迎合別人的。思考下很多說法都很可笑,很多東西都是違心的。去掉它,能看到很多以前不能領(lǐng)悟的道理。80#作者:老欣子 回復日期:2008-12-21 18:05:00其實所謂的魏碑原貌,并不見得好,北碑一般都是民間匠人所為,隨手率意而鑿寫,再加上風雨腐蝕,形成獨特的效果,如果真是原貌,水平反到差的緊.所以清以來的寫碑,其實應該是一種新書體,是打著復古的旗號革新.至于毛筆的運用,這要看你寫什么樣的字,比如蘇東坡寫字用雞毫筆,筆頭軟的一塌糊涂,但不影響他寫出好字,當然他用的紙張肯定不是宣紙.另外老兄所謂的古法,主要指爽利勁建的書風,以二王為代表,唐以前大多這個系統(tǒng).81#作者:老欣子 回復日期:2008-12-21 18:19:00唐人尚法,法度森嚴,所以對工具要求很高.宋人尚意,拿繪畫的眼光來欣賞書法,所以重點放在墨色變化,章法布局上,對工具的要求就沒那么高了.明人尚態(tài),明人開始寫很大篇幅的作品,掛在墻上欣賞,不在拿在手里了看了,這就要注意篇幅的整體效果,從布局和干濕濃淡上下功夫,細節(jié)就退居次要了,欣賞的角度一變,寫法也變,所以對工具的要求也不那么嚴格了.至于清朝,如我上面說的,主要是變革,工具材料更是隨之變革.對我們來講,明清都能稱的上古法了,所以兄臺所稱古法,當更細分,呵呵!82#作者:老欣子 回復日期:2008-12-21 18:39:00筆和紙老兄都說了,惟獨沒說到墨,現(xiàn)在一般用瓶裝墨汁,膠很重,不易走筆,寫字的時候除非調(diào)的很淡運筆才爽利,但加水過多一是容易洇,不好把握,容易字寫的渙散,二是墨色太淺了不精神.畫畫更不堪,畫黑的部分墨色層次少,容易膠結(jié)一團,死墨不通透,畫淡的部分容易濁,不清淡.83#作者:sosola 回復日期:2008-12-22 9:19:00先說一下對柳體的評價。丁文雋說“誠旋書,運筆結(jié)構(gòu),過于矯柔矜持唐書至此,流弊已深,以之作大字則嫌支離,作小字則嫌生硬” 丁的說法也有道理,因為后人就是這樣學習柳體的,所以柳體不宜初學。但實際上,柳體運筆非常自然,這個得水平稍微高點才能知道。其次談一下唐代墨跡問題,我們可以把隋唐五代當作一個時期,這個時期的墨跡包括:楷書:無數(shù)的敦煌寫經(jīng)、靈飛經(jīng)、智永千字文、陰符經(jīng)、汲黯傳、自書告身、善見律等等,小楷可以稍微放大臨行書:朱巨川告身、張好好詩、韭花帖、歐陽詢諸帖(以張翰為主、千字文為輔)、鹡鸰頌、祭侄稿、土母帖草書更多了,不列。其實還有個豐富的“唐代”資源,那就是日本三筆三跡。尤其是小野道風和藤原行成的作品,可以當作唐代作品來看。然后再說一下唐人法度問題。晉人和宋人,隨意的地方多,所以字寫得很灑脫。但是正因為灑脫,后人學來反而難以入門,從蘭亭或蘇米當入手,不是個好辦法。唐人恪守規(guī)矩,從墨本能觀察到規(guī)范的用筆,至少不會出大毛病。至于對工具的要求,每個時代都很高的,除了現(xiàn)在,呵呵。這方面只能盡力而為吧,看條件。恰如西窗一雨所言,學書半途而廢,往往因為不得其門。而不得其門,又因為市上謬說紛紜。沈尹默的書論,恐怕就有些問題,慎之!84#作者:sosola 回復日期:2008-12-22 9:24:00作者:hzf1217 回復日期:2008-12-21 12:10:00 我喜歡寫字,只手頭方便時寫寫.很少臨貼,也不在意筆和紙.這樣是否會有進步或有什么害處.謝謝!_哈哈,這樣也很好?。∵M步大概不會有,害處也沒有。85#作者:sosola 回復日期:2008-12-22 9:33:00作者:老欣子 回復日期:2008-12-21 18:05:00 其實所謂的魏碑原貌,并不見得好,北碑一般都是民間匠人所為,隨手率意而鑿寫,再加上風雨腐蝕,形成獨特的效果,如果真是原貌,水平反到差的緊.-北碑一般是民間匠人所為?隨手刻意而鑿寫?原貌水平反倒差得緊?這些結(jié)論下得未免過于草率了吧?瘞鶴銘的寫手是道教泰斗陶弘景、云峰石刻的寫手是中原貴胄鄭道昭、石門銘記是當?shù)貙T王遠、摩崖佛經(jīng)寫手是一代名僧安道一元氏墓志乃是皇家墓志,而且北朝與南朝廢棄碑刻不同,北方民族向來注重刻石,會隨便請劣等刻手?北朝碑刻原貌我稍有見識,直下驚若天人,流連忘返,與拓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