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建筑風格淺析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建筑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tài),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jīng)叛道的建筑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diào)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fā)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 意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筑師和建筑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法主義是16世紀晚期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如以變形和不協(xié)調(diào)的方式表現(xiàn)空間,以夸張的細長比例表現(xiàn)人物等。建筑史中則用以指15301600年間意大利某些建筑師的作品中體現(xiàn)前期巴洛克風格的傾向。 羅馬耶穌會教堂平面為長方形,端部突出一個圣龕,由哥特式教堂慣用的拉丁十字形演變而來,中廳寬闊,拱頂滿布雕像和裝飾。兩側用兩排小祈禱室代替原來的側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頂。教堂的圣壇裝飾富麗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裝飾光芒。教堂立面借鑒早期文藝復興建筑大師阿爾伯蒂設計的佛羅倫薩圣瑪麗亞小教堂的處理手法。正門上面分層檐部和山花做成重疊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門兩側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兩側作了兩對大渦卷。這些處理手法別開生面,后來被廣泛仿效。 巴洛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筑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沖破了文藝復興晚期古典主義者制定的種種清規(guī)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富麗堂皇,而且能造成相當強烈的神秘氣氛,也符合天主教會炫耀財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從羅馬發(fā)端后,不久即傳遍歐洲,以至遠達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過分追求華貴氣魄,甚至到了繁瑣堆砌的地步。 從17世紀30年代起,意大利教會財富日益增加,各個教區(qū)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由于規(guī)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為圓形、橢圓形、梅花形、圓瓣十字形等單一空間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實例有羅馬的圣卡羅教堂,是波洛米尼設計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欖形,周圍有一些不規(guī)則的小祈禱室;此外還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與天花裝飾強調(diào)曲線動態(tài),立面山花斷開,檐部水平彎曲,墻面凹凸度很大,裝飾豐富,有強烈的光影效果。盡管設計手法純熟,也難免有矯揉造作9之感。17世紀中葉以后,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風靡一時,其中不乏新穎獨創(chuàng)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過分的建筑。 教皇當局為了向朝圣者炫耀教皇國的富有,在羅馬城修筑寬闊的大道和宏偉的廣場,這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風格開辟了新的途徑。 17世紀羅馬建筑師豐塔納建造的羅馬波羅廣場,是三條放射形干道的匯合點,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圍設有雕像,布置綠化帶。在放射形干道之間建有兩座對稱的樣式相同的教堂。這個廣場開闊奔放,歐洲許多國家爭相仿效。法國在凡爾賽宮前,俄國在彼得堡海軍部大廈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廣場。杰出的巴洛克建筑大師和雕刻大師伯尼尼設計的羅馬圣彼得大教堂前廣場,周圍用羅馬塔斯干柱廊環(huán)繞,整個布局豪放,富有動態(tài),光影效果強烈。 巴洛克建筑風格也在中歐一些國家流行,尤其是德國和奧地利。17世紀下半葉,德國不少建筑師留學意大利歸來后,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筑風格同德國的民族建筑風格結合起來。到18世紀上半葉,德國巴洛克建筑藝術成為歐洲建筑史上一朵奇花。 德國巴洛克風格教堂建筑外觀簡潔雅致,造型柔和裝飾不多,外墻干坦,同自然環(huán)境相協(xié)調(diào)。教堂內(nèi)部裝飾則十分華麗,造成內(nèi)外的強烈對比。著名實例是班貝格郊區(qū)的十四圣徒朝圣教堂、羅赫爾的修道院教堂。 十四圣徒朝圣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廳和圣龕做成三個連續(xù)的橢圓形,拱形天花也與此呼應,教堂內(nèi)部上下布滿用灰泥塑成的各種植物形狀裝飾圖案,金碧輝煌。教堂外觀比較平淡,正面有一對塔樓,裝飾有柔和的曲線,富有親切感。 羅赫爾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觀簡潔,內(nèi)部裝修精致,尤其是圣龕上部天花,布滿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飛翔天使,圣龕正中是由圣母和兩個天使組成的群雕;圣龕下面是一組表情各異的圣徒雕像。 奧地利的巴洛克建筑風格主要是從德國傳入的。18世紀上半葉,奧地利許多著名建筑都是德國建筑師設計的。如維也納的舒伯魯恩宮,外表是嚴肅的古典主義建筑形式,內(nèi)部大廳則具有意大利巴洛克風格,大廳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頂和拱頂滿布浮雕裝飾,是巴洛克風格和古典主義風格相結合的產(chǎn)物。 興起于17世紀中葉,它的風格自由奔放,造型繁復,富于變化,只是有的建筑裝飾堆砌過分。西班牙圣地亞哥大教堂為這一時期建筑的典型實例。法國古典主義建筑 法國在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專制王權極盛時期,開始竭力崇尚古典主義建筑風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古典主義建筑造型嚴謹,普遍應用古典柱式,內(nèi)部裝飾豐富多彩。 法國古典主義建筑的代表作是規(guī)模巨大、造型雄偉的宮廷建筑和紀念性的廣場建筑群。這一時期法國王室和權臣建造的離宮別館和園林,為歐洲其他國家所仿效。 隨著古典主義建筑風格的流行,巴黎在1671年設立了建筑學院,學生多出身于貴族家庭,他們瞧不起工匠和工匠的技術,形成了崇尚古典形式的學院派。學院派建筑和教育體系一直延續(xù)到19世紀。學院派有關建筑師的職業(yè)技巧和建筑構圖藝術等觀念,統(tǒng)治西歐的建筑事業(yè)達200多年。 法國古典主義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巴黎盧浮宮的東立面、凡爾賽宮和巴黎傷兵院新教堂等。凡爾賽宮不僅創(chuàng)立了宮殿的新形制,而且在規(guī)劃設計和造園藝術上都為當時歐洲各國所效法。 傷兵院新教堂又稱殘廢軍人新教堂,是路易十四時期軍隊的紀念碑,也是 十七世紀法國典型的古典主義建筑。新教堂接在舊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南端,平面呈正方形,中央頂部覆蓋著有三層殼體的穹窿,外觀呈拋物線狀,略微向上提高,頂上還加了一個文藝復興時期慣用的采光亭。穹窿頂下的空間是由等長的四臂形成的希臘十字,四角上是四個圓形的祈禱室。新教堂立面緊湊,穹窿頂端距地面106.5米,是整座建筑的中心,方方正正的教堂本身看來像是穹窿頂?shù)幕黾恿私ㄖ那f嚴氣氛。 在十八世紀上半葉和中葉,國家性的、紀念性的大型建筑比 十七世紀顯著減少。代之的是大量舒適安謐的城市住宅和小巧精致的鄉(xiāng)村別墅。在這些住宅中,美奐的沙龍和舒適的起居室取代了豪華的大廳。在建筑外形上,雖然巴洛克教堂式樣很快為其他建筑物所效法,但這時期巴黎建筑學院仍是古典主義的大本營。 當時的著名建筑有和諧廣場(又譯協(xié)和廣場)和南錫市的市中心廣場等。后者由在一條縱軸線上的三個廣場組成:北為政府廣場,長圓形;南為斯丹尼斯拉廣場,長方形;中間是一個狹長的廣場。廣場群是半封閉的,空間組合富有變化,又和諧統(tǒng)一。廣場上的樹木、噴泉、雕像、柵欄門、橋、凱旋門和建筑物的配合也很恰當。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于法國,1315世紀流行于歐洲的一種建筑風格。主要見于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采用這種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頂重量輕,交線分明,減少了券腳的推力,簡化了施工。 飛扶壁由側廳外面的柱墩發(fā)券,平衡中廳拱腳的側推力。為了增加穩(wěn)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飛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內(nèi)部空間高曠、單純、統(tǒng)一。裝飾細部如華蓋、壁龕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題,建筑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歐洲各國的經(jīng)典哥特式建筑 11世紀下半葉,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國興起。當時法國一些教堂已經(jīng)出現(xiàn)肋架拱頂和飛扶壁的雛型。一般認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區(qū)的圣丹尼教堂。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決了各拱間的肋架拱頂結構問題,有大面積的彩色玻璃窗,為以后許多教堂所效法。 法國哥特式教堂平面雖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橫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門入口,東頭環(huán)殿內(nèi)有環(huán)廊,許多小禮拜室成放射狀排列。教堂內(nèi)部特別是中廳高聳,有大片彩色玻璃宙。其外觀上的顯著特點是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頂,西邊高大的鐘樓上有的也砌尖頂。平面十字交叉處的屋頂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墻垛上也都有玲瓏的尖頂,窗戶細高,整個教堂向上的動勢很強,雕刻極其豐富。 西立面是建筑的重點,典型構圖是:兩邊一對高高的鐘樓,下面由橫向券廊水平聯(lián)系,三座大門由層層后退的尖券組成透視門,券面滿布雕像。正門上面有一個大圓宙,稱為玫瑰窗,雕刻精巧華麗。法國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亞眠主教堂是法國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長137米,寬46米,橫翼凸出甚少,東端環(huán)殿成放射形布置七個小禮拜室。中廳寬 15米,拱頂高達43米,中廳的拱間平面為長方形,每間用一個交叉拱頂,與側廳拱頂對應。柱子不再是圓形,4根細柱附在一根圓柱上,形成束柱。細柱與上邊的券肋氣勢相連,增強向上的動勢。教堂內(nèi)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幾乎看不到墻面。教堂外部雕飾精美,富麗堂皇。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標志。 法國盛期的著名教堂還有蘭斯主教堂和沙特爾主教堂,它們與亞眠主教堂和博韋主教堂一起,被稱為法國四大哥特式教堂。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百年戰(zhàn)爭發(fā)生后,法國在14世紀幾乎沒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筑復蘇,已經(jīng)到了火焰紋時期,這種風格因宙欞形如火焰得名。建筑裝飾趨于“流動”、復雜。束柱往往沒有柱頭,許多細柱從地面直達拱頂,成為肋架。拱頂上出現(xiàn)了裝飾肋,肋架變成星形或其他復雜形式。當時,很少建造大型教堂。這種風格多出現(xiàn)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法國哥特時期的世俗建筑數(shù)量很大,與哥特式教堂的結構和形式很不一樣。由于連年戰(zhàn)爭,城市的防衛(wèi)性很強。城堡多建于高地上,石墻厚實,碉堡林立,外形森嚴。但城墻限制了城市的發(fā)展,城內(nèi)嘈雜擁擠,居住條件很差。多層的市民住所緊貼狹窄的街道兩旁,山墻面街。二層開始出挑以擴大空間,一層通常是作坊或店鋪。結構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圖案,頗饒生趣。富人邸宅、市政廳、同業(yè)公會等則多用磚石建造,采用哥特式教堂的許多裝飾手法。 英國的哥特式建筑出現(xiàn)的比法國稍晚,流行于1216世紀。英國教堂不象法國教堂那樣矗立于擁擠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開闊的鄉(xiāng)村環(huán)境中,作為復雜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較低矮,與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它們不象法國教堂那樣重視結構技術,但裝飾更自由多樣。英國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長,其間不斷改建、加建,很難找到整體風格統(tǒng)一的。 英國的索爾茲伯里主教堂和法國亞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廳較矮較深,兩側各有一側廳,橫翼突出較多,而且有一個較短的后橫翼,可以容納更多的教士,這是英國常見的布局手法。教堂的正面也在西邊。東頭多以方廳結束,很少用環(huán)殿。索爾茲伯里教堂雖然有飛扶壁,但并不顯著。 英國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處的尖塔往往很高,成為構圖中心,西面的鐘塔退居次要地位。索爾茲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約123米,是英國教堂中最高的。這座教堂外觀有英國特點,但內(nèi)部仍然是法國風格,裝飾簡單。后來的教堂內(nèi)部則有較強的英國風格。約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復雜,窗欞由許多曲線組成生動的圖案。這時期的拱頂肋架豐富,??巳亟烫玫睦呒芟蟠髽鋸堥_的樹枝一般,非常有力,還采用由許多圓柱組成的束柱。 格洛斯特教堂的東頭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戶極大,用許多直欞貫通分割,窗頂多為較平的四圓心券。纖細的肋架伸展盤繞,極為華麗。劍橋國王禮拜堂的拱頂像許多張開的扇子,稱作扇拱。韋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禮拜堂的拱頂作了許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飾,窮極工巧。這時的肋架已失去結構作用,成了英國工匠們表現(xiàn)高超技巧的對象。英國大量的鄉(xiāng)村小教堂,非常樸素親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種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英國哥特時期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在哥特式建筑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強的防衛(wèi)性,城墻很厚,有許多塔樓和碉堡,墻內(nèi)還有高高的核堡。15世紀以后,王權進一步鞏固,城堡的外墻開了窗戶,并更多地考慮居住的舒適性。英國居民的半木構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橫檔作為構架,加有裝飾圖案,深色的木粱柱與白墻相間,外觀活潑。 德國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興工,由建造過亞眠主教堂的法國人設計,有法國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風格,歌壇和圣殿同亞眠教堂的相似。它的中廳內(nèi)部高達46米,僅次于法國博韋主教堂。西面雙塔高152米,極為壯觀。 德國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點,它的中廳和側廳高度相同,既無高側窗,也無飛扶壁,完全靠側廳外墻瘦高的窗戶采光。拱頂上面再加一層整體的陡坡屋面,內(nèi)部是一個多柱大廳。馬爾堡的圣伊麗莎白教堂西邊有兩座高塔,外觀比較素雅,是這種教堂的代表。 德國還有一種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鐘塔的哥特式教堂。著名的例子是烏爾姆主教堂。它的鐘塔高達161米,控制著整個建筑構圖,可謂中世紀教堂建筑中的奇觀。磚造教堂在北歐很流行,德國北部也有不少磚造的哥特式教堂。 15世紀以后,德國的石作技巧達到了高峰。石雕窗欞刀法純熟,精致華美。有時兩層圖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疊在一起,玲瓏剔透。建筑內(nèi)部的裝飾小品,也不乏精美的杰作。 德國哥特建筑時期的世俗建筑多用磚石建造。雙坡屋頂很陡,內(nèi)有閣樓,甚至是多層閣樓,屋面和山墻上開著一層層窗戶,墻上常挑出輕巧的木窗、陽臺或壁龕,外觀很富特色。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紀由國外傳入,主要影響于北部地區(qū)。意大利沒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結構體系和造型原則,只是把它作為一種裝飾風格,因此這里極難找到“純粹”的哥特式教堂。 意大利教堂并不強調(diào)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沒有高鐘塔,而是采用屏幕式的山墻構圖。屋頂較平緩,窗戶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圓券并用,飛扶壁極為少見,雕刻和裝飾則有明顯的羅馬古典風格。 錫耶納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頂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圓形。奧維亞托主教堂則仍是木屋架頂子。這兩座教堂的正面相似,總體構圖是屏幕式山墻的發(fā)展,中間高,兩邊低,有三個山尖形。外部雖然用了許多哥特式小尖塔和壁敦作為裝飾,但平墻面上的大圓窗和連續(xù)券廊,仍然是意大利教堂的固有風格。 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蘭大教堂,它是歐洲中世紀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紀80年代動工,直至19世紀初才最后完成。教堂內(nèi)部由四排巨柱隔開,寬達49米。中廳高約45米,而在橫翼與中廳交叉處,更撥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個八角形采光亭。中廳高出側廳很少,側高窗很小。內(nèi)部比較幽暗,建筑的外部全由光彩奪目的白大理石筑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 135座尖塔,都表現(xiàn)出向上的動勢,塔頂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飛升。西邊正面是意大利人字山墻,也裝飾著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門窗已經(jīng)帶有文藝復興晚期的風格。 另外在這時期,意大利城市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特別是在許多富有的城市共和國里,建造了許多有名的市政建筑和府邸。市政廳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廣場,粗石墻面,嚴肅厚重;多配有瘦高的鐘塔,建筑構圖豐富,成為廣場的標志。城市里一般都建有許多高塔,總體輪廓線很美。威尼斯的世俗建筑有許多杰作。圣馬可廣場上的總督宮被公認為中世紀世俗建筑中最美麗的作品之一。立面采用連續(xù)的哥特式尖券和火焰紋式券廊,構圖別致,色彩明快。威尼斯還有很多帶有哥特式柱廊的府邸,臨水而立,非常優(yōu)雅。功能主義建筑 功能主義建筑是認為建筑的形式應該服從它的功能的建筑流派。自古以來許多建筑都是注重功能的,但到了十九世紀后期,歐美有些建筑師為了反對學院派追求形式、不講功能的設計思想,探求新建筑的道路,又把建筑的功能作用突出地強調(diào)起來。 十九世紀8090年代,芝加哥學派建筑師沙利文宣揚“形式隨從功能”的口號,認為“功能不變,形式就不變”。沙利文根據(jù)功能特征把他設計的高層辦公樓建筑外形分成三段:底層和二層功能相似為一段,上面各層是辦公室為一段,頂部設備層為一段 ,這成了當時高層辦公樓的典型。 沙利文認為建筑設計應該由內(nèi)而外,必須反映建筑形式與使用功能的一致性。這同當時學院派主張按傳統(tǒng)式樣而不考慮功能特點的設計思想完全不同。后來,現(xiàn)代主義建筑的代表人物如勒柯布西耶等都強調(diào)滿足功能要求是建筑設計的首要任務。 隨著現(xiàn)代主義建筑運動的發(fā)展,功能主義思潮在20世紀2030年代風行一時。本來講求建筑的功能是現(xiàn)代主義建筑運動的重要觀點之一,但是后來有人把它當作絕對信條,被稱為“功能主義者”。他們認為不僅建筑形式必須反映功能,表現(xiàn)功能,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間組合必須以功能為依據(jù),而且所有不同功能的構件也應該分別表現(xiàn)出來。 例如,作為建筑結構的柱和粱要做得清晰可見,建筑內(nèi)外都應如此,清楚地表現(xiàn)框架支撐樓板和屋頂?shù)墓δ堋?功能主義者頌揚機器美學。他們認為機器是“有機體”,同其他的幾何形體不同,它包含內(nèi)在功能,反映了時代的美。因此有人把建筑和汽車、飛機相比較,認為合乎功能的建筑就是美的建筑,其幾何形體在陽光下能表現(xiàn)出美的造型。他們認定功能主義會自動產(chǎn)生最漂亮的形式。 二十世紀2030年代出現(xiàn)了另一種功能主義者,主要是一些營造商和工程師。他們認為經(jīng)濟“實惠”的建筑就是合乎功能的建筑,就會自動產(chǎn)生美的形式。這些極端的思想排斥了建筑自身的藝術規(guī)律,只會給功能主義本身造成混亂。 二十世紀50年代以后,功能主義逐漸銷聲匿跡,就連強調(diào)建筑功能的勒柯布西耶也同功能主義者分道揚鎬了。但無庸置疑,功能主義產(chǎn)生之初對推進現(xiàn)代建筑的發(fā)展起過重要作用。古典復興建筑 古典復興建筑是十八世紀60年代到十九世紀流行于歐美一些國家的,采用嚴謹?shù)墓畔ED、古羅馬形式的建筑,又稱新古典主義建筑 。 當時,人們受啟蒙運動的思想影響,崇尚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在建筑方面,古羅馬的廣場、凱旋門和記功柱等紀念性建筑成為效法的榜樣。當時的考古學取得了很多的成績,古希臘、羅馬建筑藝術珍品大量出土,為這種思想的實現(xiàn)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采用古典復興建筑風格的主要是國會、法院、銀行、交易所、博物館、劇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紀念性建筑。這種建筑風格對一般的住宅、教堂、學校等影響不大。 法國在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是歐洲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中心,也是古典復興建筑活動的中心。法國大革命前已在巴黎興建萬神廟這樣的古典建筑,拿破侖時代在巴黎興建了許多紀念性建筑,其中雄師凱旋門、馬德蘭教堂等都是古羅馬建筑式樣的翻版。 英國以復興希臘建筑形式為主,典型實例為愛丁堡中學、倫敦的不列顛博物館等,德國柏林的勃蘭登堡門,申克爾設計的柏林宮廷劇院和阿爾塔斯博物館也都是復興希臘建筑形式的;勃蘭登堡門以雅典衛(wèi)城的山門為藍本。 美國獨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歐洲式樣,稱為“殖民時期風格”。獨立以后,美國資產(chǎn)階級在擺脫殖民統(tǒng)治的同時,力圖擺脫建筑上的“殖民時期風格”,借助于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筑來表現(xiàn)民主、自由、光榮和獨立,因而古典復興建筑在美國盛極一時。 美國國會大廈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它仿照巴黎萬神廟,極力表現(xiàn)雄偉,強調(diào)紀念性。希臘建筑形式在美國的紀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中也比較流行,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即為一例。古羅馬建筑 古羅馬建筑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筑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chuàng)新 的一種建筑風格。古羅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羅馬建筑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 ,以及巴爾貝克太陽神廟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宮、劇場角斗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內(nèi)庭式住宅、內(nèi)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 古羅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當成熟,與功能結合得很好。例如,羅馬帝國各地的大型劇場,觀眾席平面呈半圓形,逐排升起,以縱過道為主、橫過道為輔。觀眾按票號從不同的入口、樓梯,到達各區(qū)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臺高起,前有樂池,后面是化妝樓,化妝樓的立面便是舞臺的背景,兩端向前凸出,形成臺口的雛形,已與現(xiàn)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羅馬多層公寓常用標準單元。一些公寓底層設商店,樓上住戶有陽臺。這種形制同現(xiàn)代公寓也大體相似。從劇場、角斗場、浴場和公寓等形制來看,當時建筑設計這門技術科學已經(jīng)相當發(fā)達。古羅馬建筑師維特魯威寫的建筑十書就是這門科學的總結。 古羅馬建筑能滿足各種復雜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結構,獲得寬闊的內(nèi)部空間。巴拉丁山上的弗萊維王朝宮殿主廳的筒形拱,跨度達29.3米。萬神廟穹頂?shù)闹睆绞?3.3米。公元一世紀中葉,出觀了十字拱,它覆蓋方形的建筑空間,把拱頂?shù)闹亓考械剿慕堑亩兆由希瑹o需連續(xù)的承重墻,空間因此更為開敞。 把幾個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組合起來,能夠覆蓋復雜的內(nèi)部空間。羅馬帝國的皇家浴場就是這種組合的代表作。 古羅馬城中心廣場東邊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中央用三間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個跨度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結構水平很高。劇場和角斗場的龐大的觀眾席,也架在復雜的拱券體系上。 拱券結構得到推廣,是因為使用了強度高、施工方便、價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約在公元前 二世紀,這種混凝土成為獨立的建筑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紀,幾乎完全代替石材,用于建筑拱券,也用于筑墻?;炷帘砻娉S靡粚臃藉F形石塊或三角形磚保護,再抹一層灰或者貼一層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墻體前再砌一道石墻做面層的作法。 古羅馬建筑的木結構技術已有相當水平,能夠區(qū)別桁架的拉桿和壓桿。羅馬城圖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達到25米。公元一世紀建造的羅馬大角斗場,可容 五萬觀眾,只用了56年時間就建成了。它建在一個填沒的湖上,但地基竟沒有明顯的沉陷。 公元二世紀中葉建造的巴爾貝克太陽神廟,周圍45根柱子,每根高19.6米,底徑2米,都是用 整塊花崗石加工而成的。在神廟后墻8米高處,砌有三塊各約500噸的大石塊,可見當時起重能力之大。 公共浴場一般都有集中供暖設施。從火房出來的熱煙和熱氣流經(jīng)各個大廳地板下、墻皮內(nèi)和拱頂里的陶管,散發(fā)熱量。據(jù)維特魯威建筑十書記載,劇場的座位下埋有銅質的共鳴甕,以改善音質。此外,至遲在公元1世紀中葉,已經(jīng)在窗上安裝幾十厘米見方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除了在首都羅馬城集中了古羅馬建筑的最高成就以外,帝國各地都有水平很高、規(guī)模很大的各類建筑物。 古羅馬建筑藝術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 的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tǒng)一,形式多樣。羅馬人開拓了新的建筑藝術領域,豐富了建筑藝術手法。 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新創(chuàng)了拱券覆蓋下的內(nèi)部空間,有莊嚴的萬神廟的單一空間,有層次多、變化大的皇家浴場的序列式組合空間,還有巴西利卡的單向縱深空間。有些建筑物內(nèi)部空間藝術處理的重要性超過了外部體形。 發(fā)展了古希臘柱式的構圖,使之更有適應性。最有意義的是創(chuàng)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組合,如券柱式和連續(xù)券,既作結構,又作裝飾。帝國各地的凱旋門大多是券柱式構圖。出現(xiàn)了由各種弧線組成的平面、采用拱券結構的集中式建筑物。公元2世紀上半葉建于羅馬郊外的哈德良離宮,是成熟的實例。 公元四世紀下半葉起,古羅馬建筑潮趨衰落。 十五世紀后,經(jīng)過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古典復興以及十九世紀初期,法國的“帝國風格”的提倡,古羅馬建筑在歐洲重新成為學習的范例。這種現(xiàn)象一直持續(xù)到二十世紀2030年代。 古羅馬建筑的書籍和圖畫在明代末年開始傳入中國。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從意大利索來羅馬古城輿圖畫冊3卷,存放北京耶穌會圖書館。1672年,意大利傳教士阿萊尼帶兩冊廣輿圖說到中國。這些書里有羅馬角斗場、浴場 、神廟和羅馬街市的圖畫。此外,十七世紀初北京耶穌會圖書館里有過三冊維特魯威的建筑十書但古羅馬建筑對中國建筑沒有發(fā)生實際影響。浪漫主義建筑 浪漫主義建筑是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下半葉,歐美一些國家在文學藝術中的浪漫主義思潮影響下流行的一種建筑風格。 浪漫主義在藝術上強調(diào)個性,提倡自然主義,主張用中世紀的藝術風格與學院派的古典主義藝術相抗衡。這種思潮在建筑上表現(xiàn)為追求超塵脫俗的趣味和異國情調(diào)。 十八世紀60年代至十九世紀30年代 ,是浪漫主義建筑發(fā)展的第一階段,又稱先浪漫主義。出現(xiàn)了中世紀城堡式的府邸,甚至東方式的建筑小品。十九世紀3070年代是浪漫主義建筑的第二階段,它已發(fā)展成為一種建筑創(chuàng)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紀的哥特式建筑風格,又稱為哥特復興建筑。 英國是浪漫主義的發(fā)源地,最著名的建筑作品是英國議會大廈、倫敦的圣吉爾斯教堂和曼徹斯特市政廳等。 浪漫主義建筑主要限于教堂、大學、市政廳等中世紀就有的建筑類型。它在各個國家的發(fā)展不盡相同。大體說來,在英國、德國流行較早較廣,而在法國、意大利則不太流行。 美國步歐洲建筑的后塵,浪漫主義建筑一度流行,尤其是在大學和教堂等建筑中。耶魯大學的老校舍就帶有歐洲中世紀城堡式的哥特建筑風格,它的法學院和校圖書館則是典型的哥特復興建筑。羅曼建筑 羅曼建筑是1012世紀,歐洲基督教流行地區(qū)的一種建筑風格。羅曼建筑原意為羅馬建筑風格的建筑,又譯作羅馬風建筑、羅馬式建筑、似羅馬建筑等。羅曼建筑風格多見于修道院和教堂。 羅曼建筑承襲初期基督教建筑,采用古羅馬建筑的一些傳統(tǒng)做法如半圓拱、十字拱等,有時也用簡化的古典柱式和細部裝飾。經(jīng)過長期的演變,逐漸用拱頂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結構屋頂,對羅馬的拱券技術不斷進行試驗和發(fā)展,采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頂?shù)臋M椎力,后來又逐漸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頂。平面仍為拉丁十字。出于向圣像、圣物膜拜的需要,在東端增設若干小禮拜室,平面形式漸趨復雜。 羅曼建筑的典型特征是:墻體巨大而厚實,墻面用連列小券,門宙洞口用同心多層小圓券,以減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鐘樓,有時拉丁十字交點和橫廳上也有鐘樓。中廳大小柱有韻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較大的內(nèi)部空間造成陰暗神秘氣氛。樸素的中廳與華麗的圣壇形成對比,中廳與側廊較大的空間變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隨著羅曼建筑的發(fā)展,中廳愈來愈高。為減少和平衡高聳的中廳上拱腳的橫椎力,并使拱頂適應于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后來創(chuàng)造出了哥特式建筑。羅曼建筑作為一種過渡形式,它的貢獻不僅在于把沉重的結構與垂直上升的動勢結合起來,而且在于它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組織到建筑的完整構圖之中。 羅曼建筑的著名實例有:意大利比薩主教堂建筑群、德國沃爾姆斯主教堂等。洛可可風格 洛可可風格是一種建筑風格,主要表現(xiàn)在室內(nèi)裝飾上。18世紀20年代產(chǎn)生于法國,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 洛可可風格的特點是:室內(nèi)應用明快的色彩和纖巧的裝飾,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瑣,不像巴洛克風格那樣色彩強烈,裝飾濃艷。德國南部和奧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內(nèi)部空間非常復雜。 洛可可裝飾的特點是:細膩柔媚,常常采用不對稱手法,喜歡用弧線和 S形線,尤其愛用貝殼、旋渦、山石作為裝飾題材,卷草舒花,纏綿盤曲,連成一體。天花和墻面有時以弧面相連,轉角處布置壁畫。 為了模仿自然形態(tài),室內(nèi)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變化萬千,但有時流于矯揉造作。室內(nèi)墻面粉刷,愛用嫩綠、粉紅、玫瑰紅等鮮艷的淺色調(diào),線腳大多用金色。室內(nèi)護壁板有時用木板,有時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內(nèi)四周有一圈花邊,中間常襯以淺色東方織錦。 洛可可風格反映了法國路易十五時代宮廷貴族的生活趣味,曾風靡歐洲。這種風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蘇俾士府邸公主沙龍和凡爾賽宮的王后居室。文藝復興建筑 文藝復興建筑是歐洲建筑史上繼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現(xiàn)的一種建筑風格。十五世紀產(chǎn)生于意大利,后傳播到歐洲其它地區(qū),形成帶 了有各自特點的各國文藝復興建筑。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在文藝復興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藝復興建筑最明顯的特征是揚棄了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建筑風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要素。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師和藝術家們認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權統(tǒng)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們認為這種古典建筑,特別是古典柱式構圖體觀著和諧與理性,并同人體美有相通之處,這些正符合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觀念。 但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筑師絕不是食古不化的人。雖然有人(如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在著作中為古典柱式制定出嚴格的規(guī)范 。不過當時的建筑師,包括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本人在內(nèi)并沒有受規(guī)范的束縛。 他們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靈活變通,大膽創(chuàng)新,甚至將各個地區(qū)的建筑風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們還將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科學技術上的成果,如力學上的成就、繪畫中的透視規(guī)律、新的施工機具等等,運用到建筑創(chuàng)作實踐中去。 在文藝復興時期,建筑類型、建筑形制、建筑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筑師在創(chuàng)作中既體現(xiàn)統(tǒng)一的時代風格,又十分重視表現(xiàn)自己的藝術個性。總之,文藝復興建筑,特別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呈現(xiàn)空前繁榮的景象,是世界建筑史上一個大發(fā)展和大提高的時期。 一般認為,十五世紀佛羅倫薩大教堂的建成,標志著文藝復興建筑的開端。而關于文藝復興建筑何時結束的問題,建筑史界尚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學者認為一直到 十八世紀末,有將近四百年的時間屬于文藝復興建筑時期。另一種看法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到十七世紀初就結束了,此后轉為巴洛克建筑風格。 意大利以外地區(qū)的文藝復興建筑的形成和延續(xù)呈現(xiàn)著復雜、曲折和參差不一的狀況。建筑史學界對其它各國文藝復興建筑的性質和延續(xù)時間并無一致的見解。盡管如此,建筑史學界仍然公認 ,以意大利為中心的文藝復興建筑,對以后幾百年的歐洲及其他許多地區(qū)的建筑風格都產(chǎn)生了廣泛持久的影響。現(xiàn)代主義建筑 現(xiàn)代主義建筑是指二十世紀中葉,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導地位的一種建筑思想。這種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張:建筑師要擺脫傳統(tǒng)建筑形式的束縛,大膽創(chuàng)造適應于工業(yè)化社會的條件、要求的嶄新建筑。因此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和激進主義的色彩,又稱為現(xiàn)代派建筑。 現(xiàn)代主義建筑思潮產(chǎn)生于 十九世紀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紀20年代,在5060年代風行全世界。從60年代起有人認為現(xiàn)代主義建筑已經(jīng)過時,有人認為現(xiàn)代主義建筑基本原則仍然正確,但需修正補充。70年代以來,有的文獻在提到現(xiàn)代主義建筑時,還冠以“20年代”或“正統(tǒng)”字樣。 1919年,德國建筑師格羅皮烏斯擔任包豪斯校長。在他的主持 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為歐洲最激進的藝術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動了建筑革新運動。德國建筑師密斯范德羅也在20年代初發(fā)表了一系列文章,闡述新觀點,用示意圖展示未來建筑的風貌。 20年代中期,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羅等人設計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風格的建筑。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格羅皮烏斯的包豪斯校舍 、勒柯布西耶的薩伏伊別墅、巴黎瑞士學生宿舍和他的日內(nèi)瓦國際聯(lián)盟大廈設計方案、密斯范德羅的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等。在這三位建筑師的影響下,在20年代后期,歐洲些年輕的建筑師 ,如芬蘭建筑師阿爾托也設計出一些優(yōu)秀的新型建筑。 與學院派建筑師不同,格羅皮烏斯等人對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當關心,有的人還對此作了科學研究。 1927年,在密斯范德羅主持下,在德國斯圖加特市舉辦了住宅展覽會,對于住宅建筑研究工作和新建筑風格的形成都產(chǎn)生很大影響。1928年,來自12個國家的42名革新派建筑師代表在瑞士集會,成立國際現(xiàn)代建筑協(xié)會,“現(xiàn)代主義建筑”一名也四處傳播。 從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羅等人的言論和實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提倡的“現(xiàn)代主義建筑”是要強調(diào)建筑要隨時代而發(fā)展,現(xiàn)代建筑應同工業(yè)化社會相適應;強調(diào)建筑師要研究和解決建筑的實用功能和經(jīng)濟問題;主張積極采用新材料、新結構,在建筑設計中發(fā)揮新材料、新結構的特性;主張堅決擺脫過時的建筑樣式的束縛,放手創(chuàng)造新的建筑風格;主張發(fā)展新的建筑美學,創(chuàng)造建筑新風格。 現(xiàn)代主義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學原則。其中包括表現(xiàn)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統(tǒng)一;建筑形體和內(nèi)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邏輯性;靈活均衡的非對稱構圖;簡潔的處理手法和純凈的體型;在建筑藝術中吸取視覺藝術的新成果。 對這些建筑觀點,有人稱為“功能主義”,有人稱為“理性主義”,不過更多的人則稱為“現(xiàn)代主義”。 在20世紀2030年代,持有現(xiàn)代主義建筑思想的建筑師設計出來的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屋頂,不對稱的布局,光潔的白墻面,簡單的檐部處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裝飾線腳等等。這樣的建筑形象一時間在許多國家出現(xiàn),于是有人給它起了一個名稱叫“國際式”建筑,當然,這樣的稱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現(xiàn)代主義建筑思想在20世紀30年代從西歐向世界其他地區(qū)迅速傳播。由于德國法西斯政權敵視新的建筑觀點,格羅皮烏斯和密斯范德羅先后被迫遷居美國;包豪斯學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學內(nèi)容和設計思想?yún)s對世界各國的建筑教育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現(xiàn)代主義建筑思想先是在實用為主的建筑類型如工廠廠房、中小學校校舍、醫(yī)院建筑、圖書館建筑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筑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紀念性和國家性的建筑中也得到實現(xiàn),如聯(lián)合國總部大廈和巴西議會大廈?,F(xiàn)代主義思潮到 了二十世紀中葉,在世界建筑潮流中占據(jù)主導地位。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美國和西歐出現(xiàn)的反對或修正現(xiàn)代主義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成為世界許多地區(qū)占主導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現(xiàn)代主義建筑陣營內(nèi)部很快就出現(xiàn)了分歧 ,一些人對現(xiàn)代主義的建筑觀點和風格提出懷疑和批評。 1966年,美國建筑師文丘里在建筑的復雜性和矛盾性一書中 ,提出了一套與現(xiàn)代主義建筑針鋒相對的建筑理論和主張,在建筑界特別是年輕的建筑師和建筑系學生中,引起了震動和響應。到二十世紀70年代,建筑界中反對和背離現(xiàn)代主義的傾向更加 強烈。對于這種傾向,曾經(jīng)有過不同的稱呼,如“反現(xiàn)代主義”、“現(xiàn)代主義之后”和“后現(xiàn)代主義”,以后者用得較廣。 對于什么是后現(xiàn)代主義,什么是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的主要特征,人們并無一致的理解。美國建筑師斯特恩提出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有三個特征:采用裝飾;具有象征性或隱喻性;與現(xiàn)有環(huán)境融合。現(xiàn)在,一般認為真正給后現(xiàn)代主義提出比較完整指導思想的還是文丘里,雖然他本人不愿被人看作后現(xiàn)代主義者,但他的言論在啟發(fā)和推動后現(xiàn)代主義運動方面,有極重要的作用。 文丘里批評現(xiàn)代主義建筑師熱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應是“保持傳統(tǒng)的專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傳統(tǒng)的做法是“利用傳統(tǒng)部件和適當引進新的部件組成獨特的總體”,“通過非傳統(tǒng)的方法組合傳統(tǒng)部件”。他主張汲取民間建筑的手法,特別贊賞美國商業(yè)街道上自發(fā)形成的建筑環(huán)境。文丘里概括說:“對藝術家來說,創(chuàng)新可能就意味著從舊的現(xiàn)存的東西中挑挑揀揀”。實際上,這就是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師的基本創(chuàng)作方法。 西方建筑雜志在二十世紀70年代大肆宣傳后現(xiàn)代主義的建筑作品,但實際直到80年代中期,堪稱有代表性的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無論在西歐還是在美國仍然為數(shù)寥寥。比較典型的有美國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美國波特蘭市政大樓、美國電話電報大樓、美國費城老年公寓等。 1976年,在美國俄亥俄州建成的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與舊館相連,墻面的顏色、圖案與原有建筑有所呼應。在一處轉角上,孤立地安置著一根木制的 、變了形的愛奧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個綽號叫“米老鼠愛奧尼”。這一處理體現(xiàn)著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個片段、一種裝飾、一個象征,也是“通過非傳統(tǒng)的方式組合傳統(tǒng)部件”的例子。 1982年落成的美國波特蘭市政大樓,是美國第一座后現(xiàn)代主義的大型官方建筑。樓高15層,呈方塊體形。外部有大面積的抹灰墻面,開著許多小方窗。每個立面都有一些古怪的裝飾物,排列整齊的小方窗之間又夾著異形的大玻璃墻面。屋頂上還有一些比例很不協(xié)調(diào)的小房子,有人贊美它是“以古典建筑的隱喻去替代那種沒頭沒腦的玻璃盒子”。 美國電話電報大樓是1984年落成的,建筑師為約翰遜,該建筑坐落在紐約市曼哈頓區(qū)繁華的麥迪遜大道。約翰遜把這座高層大樓的外表做成石頭建筑的模樣。樓的底部有高大的貼石柱廊;正中一個圓拱門高33米;樓的頂部做成有圓形凹口的山墻 ,有人形容這個屋頂從遠處看去象是老式木座鐘。約翰遜解釋他是有意繼承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紐約老式摩天樓的樣式。 美國建筑師史密斯被認為是美國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師中的佼佼者。他設計的塔斯坎和勞倫仙住宅包括兩幢小住宅,一幢采用西班牙式,另一幢部分地采用古典形式,即在門面上不對稱地貼附三根橘黃色的古典柱式。 1980年,威尼斯雙年藝術節(jié)建筑展覽會被認為是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的世界性展覽。展覽會設在意大利威尼斯一座 十六世紀遺留下來的兵工廠內(nèi),從世界各國邀請20位建筑師各自設計一座臨時性的建筑門面,在廠房內(nèi)形成一條70米長的街道。展覽會的主題是“歷史的呈現(xiàn)”。 被邀請的建筑師有美國的文丘里、巳穆爾,斯特恩、格雷夫斯、史密斯,日本的磯崎新,意大利的波爾托蓋西,西班牙的博菲爾等。這些后現(xiàn)代派或準后現(xiàn)代派的建筑師,將歷史上的建筑形式的片斷,各自按非傳統(tǒng)的方式表現(xiàn)在自己的作品中。 人們對后現(xiàn)代主義的看法非常分歧,又往往同對現(xiàn)代主義建筑的看法相關。部分人認為現(xiàn)代主義只重視功能、技術和經(jīng)濟的影響,忽視和切斷新建筑和傳統(tǒng)建筑的聯(lián)系,因而不能滿足一般群眾對建筑的要求。他們特別指責與現(xiàn)代主義相聯(lián)系的國際式建筑同各民族、各地區(qū)的原有建筑文化不能協(xié)調(diào),破壞了原有的建筑環(huán)境。 此外,經(jīng)過70年代的能源危機,許多人認為現(xiàn)代主義建筑并不比傳統(tǒng)建筑經(jīng)濟實惠,需要改變對傳統(tǒng)建筑的態(tài)度。也有人認為現(xiàn)代主義反映產(chǎn)業(yè)革命和工業(yè)化時期的要求,而一些發(fā)達國家已經(jīng)越過那個時期,因而現(xiàn)代主義不再適合新的情況了。持上述觀點的人寄希望于后現(xiàn)代主義。 反對后現(xiàn)代主義的人士則認為現(xiàn)代主義建筑會隨時代發(fā)展,不應否定現(xiàn)代主義的基本原則。他們認為 :現(xiàn)代主義把建筑設計和建筑藝術創(chuàng)作同社會物質生產(chǎn)條件結合起來是正確的,主張建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第三方擔保合同護航跨境電商交易范本3篇
- 二零二五版發(fā)型師與美發(fā)機構聘用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環(huán)保節(jié)能技術合作合同模板2篇
- 二零二五年音樂節(jié)餐飲租賃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環(huán)保型建筑砂漿采購合同模板-綠色建筑專用3篇
- 二零二五版海綿城市建設土石方運輸與雨水收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環(huán)保打印機銷售與環(huán)保認證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鋼板樁租賃及拆除作業(yè)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藝術展覽贊助合同3篇
- 2025年度智能機器人制造領域技術轉移合同規(guī)范3篇
- 申根簽證申請表模板
- 企業(yè)會計準則、應用指南及附錄2023年8月
- 諒解書(標準樣本)
- 2022年浙江省事業(yè)編制招聘考試《計算機專業(yè)基礎知識》真題試卷【1000題】
- 認養(yǎng)一頭牛IPO上市招股書
- GB/T 3767-2016聲學聲壓法測定噪聲源聲功率級和聲能量級反射面上方近似自由場的工程法
- GB/T 23574-2009金屬切削機床油霧濃度的測量方法
- 西班牙語構詞.前后綴
- 動物生理學-全套課件(上)
- 河北省衡水市各縣區(qū)鄉(xiāng)鎮(zhèn)行政村村莊村名居民村民委員會明細
- DB32-T 2665-2014機動車維修費用結算規(guī)范-(高清現(xiàn)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