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學年高中歷史 第3單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課 改革迫在眉睫課時跟蹤訓練 新人教版選修1_第1頁
2019-2020學年高中歷史 第3單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課 改革迫在眉睫課時跟蹤訓練 新人教版選修1_第2頁
2019-2020學年高中歷史 第3單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課 改革迫在眉睫課時跟蹤訓練 新人教版選修1_第3頁
2019-2020學年高中歷史 第3單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課 改革迫在眉睫課時跟蹤訓練 新人教版選修1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課改革迫在眉睫課時跟蹤檢測1根據文獻記載,拓跋貴族“每有騎戰(zhàn),驅夏人(漢人)為肉籬”。這反映了北魏當時()a階級矛盾尖銳b民族矛盾尖銳c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d漢族內部矛盾激化解析:選b材料反映了在戰(zhàn)爭時,鮮卑貴族驅使?jié)h人為其打頭陣的狀況,這反映了當時鮮卑族和他統(tǒng)治下的各個民族之間的民族矛盾。故選b項。2北魏統(tǒng)一黃河流域后,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錯綜復雜,產生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a鮮卑族的落后 b統(tǒng)治者的腐朽c戰(zhàn)亂不斷 d漢族的反抗解析:選a鮮卑族統(tǒng)一黃河流域后,他們靠落后的政治經濟制度和文化風俗,很難鞏固對黃河流域的統(tǒng)治,這是北魏統(tǒng)一黃河流域初期產生一系列矛盾的根源。故選a項。3在對北魏統(tǒng)一黃河流域的原因進行探討時,某班同學提出了以下幾種觀點,其中最為合理的是()a統(tǒng)治者恰當地處理了民族關系b統(tǒng)治者注重學習漢族政治文明c北魏統(tǒng)治者注重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d拓跋部擁有驍勇善戰(zhàn)的民族性格解析:選d解答時,需要注意題干要求選擇的是“統(tǒng)一黃河流域的原因”,在北魏統(tǒng)一的過程中,統(tǒng)治者主要依靠的是武力征服,通過征服強迫其他民族服從統(tǒng)治。而當時的北魏無論是政治模式、政府政策還是社會經濟,都是比較落后的,各民族間也是矛盾重重。故選d項。4北魏統(tǒng)一北方后,對基層統(tǒng)治實行宗主督護制,宗主督護制導致()a國家賦稅增加 b豪強地主隱瞞人口c農民負擔減輕 d社會矛盾緩和解析:選b宗主督護制下,豪強地主出任宗主,督護農民納稅服役,趁機隱瞞控制人口,逃避賦稅、徭役,嚴重影響了封建國家的賦稅收入和徭役征發(fā),導致農民負擔沉重,社會矛盾日益激化。5北魏統(tǒng)一北方,促進了民族大融合,使鮮卑族由畜牧經濟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轉向農業(yè)經濟為主的定居生活,這表明了民族融合的過程。從經濟發(fā)展角度看,實質上是()a封建化過程 b農業(yè)化過程c工業(yè)化過程 d漢化過程解析:選b本題抓住限定詞“從經濟發(fā)展角度看”,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少數民族學會了漢族先進的農耕生產方式,開始了定居生活。故選b項。6如圖是漢族儒生崔浩,是北魏的輔國元老,官至司徒這位漢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了()a他是漢奸,賣國投敵b北魏喜歡利用漢人打漢人c鮮卑族不斷學習漢族文化d鮮卑族與漢族融為一體解析:選c崔浩是漢人,得到鮮卑族重用,但他并未賣國,也未壓迫漢族,排除a、b兩項;d項融為一體的說法違背當時的史實。題干實際上說明的是鮮卑民族的漢化問題,所以c項符合題意。7北魏馮太后說:“立三長,則課(稅)有常準,賦有恒分,苞蔭之戶可出,僥幸之人可止?!贝酥贫鹊膶嵤└淖兞吮蔽撼跗诘哪撤N社會現象。此社會現象是()a鮮卑貴族排斥漢族地主參政b官吏沒有俸祿吏治腐敗c豪強地主隱匿人口逃避賦役d鮮卑貴族拒絕移風易俗解析:選c由“苞蔭之戶可出,僥幸之人可止”可知三長制度的實施改變了北魏初期隱匿人口逃避賦役的社會現象,故本題選c。8據史書記載,北魏孝文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受,探其精奧”。這表明孝文帝()a摒棄了鮮卑族的傳統(tǒng)習俗b注重對漢文化的研習c改革了本族傳統(tǒng)教育方式d重視推廣先進的文化解析:選b本題提供的材料,只是反映了孝文帝對漢文化的研究和學習,沒有涉及教育和文化的推廣,也沒有涉及他對傳統(tǒng)習俗的改革。故選b項。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根據中原和代北的不同特點,拓跋珪規(guī)定了相應的租稅賦役制度。天興元年正月,他重申維持舊燕舊土的租賦制度。在平城及其周圍設置八部帥,其職責是對分土定居的氏族成員“勸課農桑,量校收入,以為殿最”。同年,拓跋珪從中原地區(qū)遷徙大量被征服的人口到京城,“詔給內徙新民耕田,計口授田”。封建主義生產關系在代北地區(qū)有了發(fā)展,國家按比例對定居從事農業(yè)勞動的國人和徙民考課,為北魏政權的存在提供了物質保障。白壽彝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歸納道武帝拓跋珪改革的措施。(2)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拓跋珪改革的意義。解析:第(1)問“改革措施”依據材料中“拓跋珪規(guī)定了相應的租稅賦役制度”“勸課農桑,量校收入”“詔給內徙新民耕田,計口授田”等信息分析作答。第(2)問“意義”結合“封建主義生產關系在代北地區(qū)有了發(fā)展”“為北魏政權的存在提供了物質保障”等信息和所學知識,從生產關系的改變、政權的鞏固、民族融合和社會發(fā)展進程等方面綜合分析作答。答案:(1)措施:改革租稅賦役制度,勸課農桑,給內徙新民耕地,根據人口授予土地。(2)意義:在代北地區(qū)初步建立起封建生產關系;鞏固了北魏政權的統(tǒng)治;促進了民族融合;為以后的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礎。1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北魏經濟是一種復雜的混合體,在大量役使奴隸勞動的同時,在中原封建經濟的影響下,對廣大被征服的人口,不得不采取封建方式組織生產道武帝入主中原以后,面對人口眾多的漢族地區(qū),一開始就采取了田租戶調的封建剝削方式,中原的封建經濟關系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拓跋部貴族面臨封建經濟的汪洋大海,他們圈占、搶奪大量的土地,逐漸轉化為封建貴族,擁有的奴隸則變成了束縛在土地上的農奴。張文喜、劉煥曾中國古代史材料二:445年,陜西一帶人民起義,參加者既有漢族,也有羌族等其他少數民族,起義軍很快就發(fā)展到十余萬人。北魏皇帝親自統(tǒng)率大軍鎮(zhèn)壓,幾經周折,才平息了這場起義。但是,此后各地起義仍時有發(fā)生。(1)材料一所敘述的內容中蘊含著哪幾種社會矛盾?北魏統(tǒng)治者采用封建生產關系發(fā)展經濟對之后的孝文帝改革有何作用?(2)材料一、二表明,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你認為其改革的根本目的何在?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即可。第(2)問,要從材料一、二,尤其是人民起義所折射出來的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的激化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